古诗中莲芙蓉的诗句

关于古诗中莲芙蓉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中莲芙蓉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中莲芙蓉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中莲芙蓉的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53) 说说(187) 名言(2) 诗词(9k+) 祝福(52) 心语(3)

2022-07-02 16:32:28
  • 关于芙蓉的诗句古诗(芙蓉花诗七言绝句)

  • 莫恨芳容生独晚,好随黄菊傲西风!秋意渐深,一株株木芙蓉花渐渐开放,成为秋日里不容错过的美景。

    木芙蓉,又名芙蓉花、拒霜花、木莲、地芙蓉、华木、酒醉芙蓉等,因其艳如荷花,故有芙蓉木莲之称。木芙蓉在我国栽培历史久远,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歌咏木芙蓉的诗词俯拾皆是,十二首吟咏木芙蓉的诗词,秋日里盛开的美艳!

    木芙蓉花下招客饮

    唐-白居易

    晚凉思饮两三杯,召得江头酒客来。

    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花尽木莲开。

    木芙蓉

    唐-韩愈

    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

    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

    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

    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

    木芙蓉

    宋-朱熹

    红芳晓露浓,绿树秋风冷。

    共喜巧回春,不妨闲弄影。

    木芙蓉

    宋-许棐

    芙蓉艳金谷,秋色锦机中。

    霜树不知丑,叶与花争红。

    木芙蓉

    宋-宋祁

    寒圃萧萧雨气收,敛房障叶似凝愁。

    情知边地霜风恶,不肯将花剩占秋。

    木芙蓉

    宋-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著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木芙蓉

    宋-赵蕃

    三两芙蓉并水丛,向人能白亦能红。

    浩然不在芍药下,如何独占晚秋风。

    中和堂木芙蓉盛开戏呈子瞻

    宋-陈襄

    千林寒叶正疏黄,占得珍丛第一芳,

    容易便开三百朵,此心应不畏秋霜。

    木芙蓉

    宋-黄庚

    芙蓉一带绕池塘,万绿丛中簇艳妆。

    错认园林春富贵,不知叶底有风霜。

    题乌江官舍木芙蓉

    宋-王之道

    桃叶萧疏柳叶黄,清寒应怯夜来霜。

    芙蓉雅与秋相好,独对层台试晓妆。

    木芙蓉

    明-王恭

    小池霜冷藕花空,却有寒枝浥露红。

    莫恨芳容生独晚,好随黄菊傲西风。

    点绛唇-木芙蓉

    *现代-聂树楷

    绚烂秋光、不加雕饰天然好。

    [阅读全文]...

2022-03-28 22:24:52
  • 芙蓉楼送辛淅古诗(芙蓉楼送辛渐全诗解释)

  • 解释
  • 寒雨连江夜入吴,

    *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蓉楼: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辛渐:王昌龄朋友。连:满。江:长江。*明:早晨。

    【译文】寒冷笼罩着长江,在夜晚乘船来到东吴,天亮把客人送走后,我就像江边的楚山一样孤独。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请告诉他们我还是像从前那个少年。

    [阅读全文]...

2021-12-09 05:27:05
  •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

      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3、遗:赠。

      4、远道:犹言“远方”。

      5、旧乡:故乡。

      6、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7、同心:古代*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8、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9、还顾:回头看。

      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芙蓉,

      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

      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

      路途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

      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赏析: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人们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拣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遗送给远方的人。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当然不能望见故乡的山水、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尽的“长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是十分愁苦的。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读者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读到这结句时,或许能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匠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阅读全文]...

2022-05-01 05:55:24
  • 涉江采芙蓉古诗词

  • 涉江采芙蓉古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涉江采芙蓉古诗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背景:

      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于是一个坎凛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此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当作于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原文:

      涉江采芙蓉佚名 〔两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

      芙蓉:荷花的别名。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遗(wèi):赠。

      远道:犹言“远方”。

      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同心:古代*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诗意: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鉴赏: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写别的情诗。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夫妻朋友关系,由于战争、徭役和仕宦,这种亲密关系往往长期被截断。更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书信无法往来,相隔两地音信全无,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心的事。因此中国古典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别离情绪的,就主题来说,这首诗是很典型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芙蓉:荷花的别名。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这两句是说,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诗歌就这样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的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遗:赠送,远道:远方。这两句是说,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我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远在天边。这两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一腔热忱,遭到兜头一盆冷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草木为之含悲,心中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这是一句深沉的疑问,一声无奈的叹息。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还顾:回顾,回转头看。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遥远没有尽头。这两句是说,回头遥望我的故乡,长路漫漫看不到尽头。这两句承“远道”、“所思”而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遥远的远方,读者似乎看到男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伫立在路边,徒劳地向故乡方向张望,他看到的道路漫漫浩浩,绵延不尽。故乡在哪儿?所思的人在哪儿?诗中的另一主人公,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感情痛苦到极点。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同心:指夫妻。古代婚礼的一种仪式,新郎新娘用彩缎结同心,并相挽而行。终老:终生。这两句是说,两个心心相印的人啊,永远异地相思,只有忧伤陪伴他们终老。这两句诗是写一对长久分别得有情人,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更深的担忧涌上心头。

      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涉江采芙蓉

      两汉·佚名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两汉古诗词《涉江采芙蓉》译文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赏析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初读时十分单纯,而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中。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阅读全文]...

2022-07-17 06:56:01
  •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翻译(芙蓉楼送辛渐全诗赏析)

  • 原文: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⑴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一说此处指黔阳(今湖南黔城)芙蓉楼。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⑵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⑶*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楚山: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镇江市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孤:独自,孤单一人。

    ⑷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⑸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有“心若怀冰”句,比喻心地纯洁。

    ⑹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⑺楚云:指楚天之云。

    ⑻高楼:指芙蓉楼。

    ⑼寒江:称秋冬季节的江河水面。

    译文: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后,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送别友人的情景。

    这首诗写*明送客,临别托意。“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此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山西)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阅读全文]...

2022-03-09 04:33:18
  • 芙蓉诗句经典名句(芙蓉花最有名的诗句)

  • 经典
  • 晚秋是木芙蓉花开放的季节。木芙蓉花朵大,颜色多,形状与木棉花和牡丹花有得一比。在深秋百花凋零的时候,它们在庭院路边水滨里打破秋日里的沉寂肃杀,撑起一片生机。

    木芙蓉是相对于水芙蓉即莲花、荷花、芙蕖而言,因为它不畏霜雪又称为拒霜花,它还有木莲、华木、地芙蓉等多种美称。

    木芙蓉最适宜在水边生长,它靓丽的花姿倒映入水中,微风吹来,波光粼粼,更显得袅娜多姿。如果是栽种在篱笆旁,也跟陶渊明的东篱采菊一样,欣赏时不由会产生一种悠然自得的神情。

    虽然木芙蓉不是十大名花,缺少像牡丹那样的富贵气象,但它花大色艳,凌风照水,傲霜斗雪,那种不屈与顽强受到人们的喜爱。所以古往今来吟咏它的诗词作品也为数不少。

    晚凉思饮两三杯,召得江头酒客来。

    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花尽木莲开。

    上面这首诗是白居易的《木芙蓉花下招客饮》。深秋浔阳江头的天气有些寒气逼人,诗人于是想喝点酒暖和一下身子,便唤来江头的酒客温了酒,一个人独自在那里浅斟低唱。

    白居易就坐在木芙蓉花丛里,不要担心喝醉了没有陪伴,虽然这水里的莲花萎谢了,但是这陆地上一丛丛的木莲花又开得正艳。诗人贬谪江州,借酒浇愁,内心却有些放浪不羁。

    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

    这是苏轼的赠答诗《和陈述古拒霜花》。拒霜花即是木芙蓉花,它开放的时候正是深秋,西风扫落叶,树林子里一片枯黄。此时只有木芙蓉不畏寒冷,傲霜开放。

    这样看来木芙蓉花叫拒霜花不太妥当,实际上它并不是拒绝寒霜,而是最适宜在霜露里开放。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这里写木芙蓉花不随流俗,也是托物言志。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上面是吕本中的《木芙蓉》诗。首先交代芙蓉花的生存环境和开放季节,刻画它英勇顽强的特点,任凭风雨霜露多么严酷,它都要着意地展现自己火红的本色。

    接着采用对比的手法,拿木芙蓉和春天的桃李相比,指出桃李没有主见,任凭东风摆布。只有木芙蓉才不畏寒冷,有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这两种花实际上隐喻了南宋的两大派别,其中木芙蓉是抗金勇士的象征。

    满庭黄叶舞西风,天地方收肃杀功。

    何事独蒙青女力,墙头催放数苞红。

    这首诗是陆游的《拒霜》。黄叶在西风中纷纷飘舞坠落,大地上一派萧瑟惨淡。只有木芙蓉才借得霜雪之神青女的力量,在墙头上开出了火红的花苞。

    陆游也是生活在南宋,力主抗金收复中原失地,但一生不被重用,可以说是壮志未酬。看来诗中木芙蓉的恶劣环境和性格特征,也是有其寓意的。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这首诗是范成大的《窗前木芙蓉》。诗中说木芙蓉是孤独之花,辛苦之花。它跟不上春天的温暖,只有冲破深秋的寒凉,在恶劣的气候里开放。

    哪怕霜雪在这里流连忘返,陆续不断地对木芙蓉花肆虐,它也不会屈服,也不会像那些花草一样埋怨自己凋零败落的命运。

    诗人早年为生计来回奔波,花心应似客心酸,这是当时真实生活的写照。全诗对木芙蓉的描写,也表达了作者的远大抱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从以上这五首写木芙蓉花的诗歌来看,诗人不仅仅是在写花,不仅仅是在写深秋的寒凉,而是借花写人,写社会现实。他们是托物言志,有所寄托的。我们在赏析这些诗歌作品时,应该仔细体会它们内在的用意。

    [阅读全文]...

2021-11-30 07:13:51
  • 游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诗

  • 游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诗

      引导语: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描写冬天的古诗分享—《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作者:刘长卿

      rì mò cāng shān yuǎn

      日 暮 苍 山 远 ,

      tiān hán bái wū pín

      天 寒 白 屋 贫 。

      chái mén wén quǎn fèi

      柴 门 闻 犬 吠 ,

      fēng xuě yè guī rén

      风 雪 夜 归 人 。

      作者背景

      刘长卿(726-790),唐代诗人。字文房,祖籍河间(今河北河间),自小生长在洛阳。自视为洛阳人。他的诗工秀委婉,格调清淡,很有韵味自称五言长城。

      注词释义

      苍:青色。

      白屋:指贫穷人家的房屋,屋顶常用白茅草覆盖,或用木板而不涂油漆。

      柴门:篱笆门。

      闻:听。

      吠:狗叫。

      古诗今译

      傍晚路经远方苍山下,天寒茅草板房更清贫。敲响柴门听见了狗叫,我是风雪夜投宿的人。

      名句赏析——“风雪夜归人。”

      这是诗中有画,画中见情的.四句诗。叙写诗人在一个风雪的冬日远游芙蓉山夜间投宿到一户贫农家的情景。前两句寥寥数语,点明了时间是冬日的傍晚,地点是苍山的脚下,而且通过房屋的“贫”与天气的“寒”相互映照,生动刻画了这户人家的清贫境况。后两句转而叙写自己冒着风雪前来叩门求宿,引得狗叫起来。全诗简练含蓄,写到此处悄然而止,没有再进一步交待主人开门、自己进屋以后的种种场面,而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回味。

    [阅读全文]...

2022-03-06 02:03:04
当前热门
古诗中莲芙蓉的诗句 - 句子
古诗中莲芙蓉的诗句 - 语录
古诗中莲芙蓉的诗句 - 说说
古诗中莲芙蓉的诗句 - 名言
古诗中莲芙蓉的诗句 - 诗词
古诗中莲芙蓉的诗句 - 祝福
古诗中莲芙蓉的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