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一咏三叹的朗读方法

关于古诗中一咏三叹的朗读方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中一咏三叹的朗读方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中一咏三叹的朗读方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中一咏三叹的朗读方法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68) 说说(36) 名言(26) 诗词(1k+) 祝福(11) 心语(1)

  • 有关于古诗朗读的方法

  • 方法,古诗文
  • 有关于古诗朗读的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喻的意境和韵味,是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于古诗朗读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抓准韵脚,读好诗韵

      诗韵是古诗朗读中潜在的情感语气,它主要依赖于读准*仄音,表现好韵脚韵音等得以实现的。因此要让学生明白,朗读古诗要想表现出诗韵,首先要将*仄音读正确,如《泊船瓜洲》中的“间”字是仄音 jiàn ,如果读成*音jian,就会损伤音节的谐和效果。其次要注意将各韵脚的音节读得正确中肯。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当然,对韵脚重读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泊船瓜洲》一诗的韵脚有四个:“间山、岸、还”,如果把这四个韵脚都重读了的话,就会使人感到重复乏味。这时应根据诗意的表现需要,对“间、岸”给予恰当重读,而“山、还”的朗读力度应稍弱一点儿。此外,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 ── 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

      二、正确理解,读准诗意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只有正确理解内容,朗读才可能表情达意。因此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意思后,必须引导学生读好古诗的节奏、重音及语调,准确表现诗意。

      1、节奏:

      划分节奏的一般规律是:

      首先将句子分成前后两大部分,五言句分成“△△/△△△”形式,七言句分成“△△△△/△△△”形式,然后再根据结构、内容等具体情况,将后一部分三字划分成“△/△△”、“△△/△”或“△△△”停顿形式,有时七言句的前部分划分成“△△/△△”形式。如《泊船瓜洲》一诗,可指导学生合理划分节奏并用符号加以表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重音:

      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并用着重号“·”标示。如本诗应把“只、又、何时”读成重音,强调诗歌的内在情感。

      3、语调:

      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明月何时↑照我↓还?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次减弱,语速*缓。而且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错对应,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

      三、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泊船瓜洲》一诗是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一首抒情杰作。经查证,该诗写于他再次入相的.赴京路上,泊船瓜洲古渡之时。这次复相,意味着对他前期改革的肯定,此时此刻,一种将要为国家一展雄才的欢娱充盈着他的整个身心,然而他毕竟是一位身历风霜的政治家,对前程并不抱有幻想,倒不乏丝丝忧愁。回望自己的第二故乡──钟山,他在想:什么时候事功有成,在明月清辉之下,我将回到钟山;万一事功遇阻,这山林绿野正是我最好的归宿。如果没有以上这些背景资料,就会误以为这是一首普通的思乡诗,感情体验自然也就相差万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如《泊船瓜洲》一诗,虽说课本没有插图,但教师可以用简笔画形式,简单勾勒出长江、瓜洲、京口、钟山的空间位置以及诗人、月亮的大致形象,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形象的凭借,然后可播放《春江花月夜》片段,并通过教师的诱导性语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最后让学生扮演诗人角色进行吟诵。这时的朗读,真情实感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一、“意义单位”划分法

      文言句朗读的停顿,主要依据句意及其结构。句意如血肉,结构似骨骼。划分则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例1 望晚日照城郭。

      “望晚”是“向晚”之义,即“接*黄昏时”。全句有“望晚”,“日照”,“城郭”三个“意义单位”,故应读为:望晚/日照/城郭/。切不可将“望”理解为“眺望”“远望”,读成:“望/日晚/照/城郭/”或“望/晚/日照/城郭”。可见意义对停顿的决定性作用。

      二、语法结构剖析法

      1、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

      例2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例3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例2句主语“寡人”与谓语“易”之间,状语“欲以……地”与谓语“易”之间,例3

      句谓语与补语之间,均应有停顿。这样,既便于节奏和谐朗读,又显示语意的层次性。

      2、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例4 故/克之。

      加点二字由于动词与宾语(一般为单音节)结合紧密,不需停顿,否则读来生硬。

      例5 缘溪/行,忘/路之远*。

      宾语(加点字)有其修饰限制语,结构完整,自成层次,动宾之间,往往有其停顿。

      3、状语之间虽应有所停顿,但只相当于现代的停顿级别,可不作停顿。

      例6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

      4、留心名词作状语现象有助于正确停顿,划分节奏。

      例7 其一/犬坐/于前/;

      例8 山行/六七里。

      为了突出名词性状语对谓语形象性修饰,必须把它与前面音节分开,使其直接修饰形容词谓语。

      三、辨别词语区分法

      1、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以及“夫”“盖”“若夫”“至若”等助词,将其自成音节,专作停顿,以发挥统领全句或全段以及引起话题的作用。

      例9 夫/大国,难测也。

      例10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例1l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例12 然则/何时而乐耶。

      2、表示陈述、感叹、疑问、祈使等语气的语气词:也、矣、乎、哉、为、与(欤)、耳(尔)、邪(耶)、焉,常用在句末,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例13 余闻之也/久。

      3、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例14 可/以一战。“可以”虽形同现代词,但因文言多以单音节成句行文,一定要分开逐字朗读。

      4、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名等古代遗迹。

      例15 陈/康叔公/尧咨/善射。

      例16 《范/文正公/集》

      “陈”系姓氏;“尧咨”是名;“康叔公”为谥号;“公”,古时对男子的尊称。“范”是范仲淹之姓;“文正”,谥号;“公”世人对“范”尊称;“集”,著作汇编。

      四、句式规律总结法

    [阅读全文]...

2021-12-08 21:41:24
  • 咏柳古诗北宋曾巩朗读

  • 诗人
  • 咏柳古诗北宋曾巩朗读

      这首诗是继盛唐时期著名诗人贺知章咏柳诗之后,描写春柳的力作,曾巩的咏柳则借柳讽刺那些势利小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咏柳古诗北宋曾巩朗读,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宋代: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赏析

      《咏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的曾巩。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他的文风,雍容*易,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

      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江西南丰人 出生于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州司法参军,以明*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1072)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六年(1083),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诗词

      曾巩的主要成就在文,亦能诗。存诗400余首,其诗特点是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格调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诗言文言理的通病,但为文所掩,不受重视。他不但善赋体,也有诗长于比兴,形象鲜明,颇得唐人神韵。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颇有风致。如《西楼》《城南》《咏柳》等写景抒情的佳作。就“八大家”而论,他的诗不如韩、柳、欧、王与苏轼,却胜于苏洵、苏辙。词仅存《赏南枝》一首。其诗文曾被选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

      第一,纪实诗。

      曾巩的纪实诗继承和发扬了唐代杜甫现实主义诗歌文学传统,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间疾苦、揭弊政、评国事为主要内容,表现了他关注民生、济世兴邦的儒家思想。曾巩所生活的加上自然灾害频发,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曾巩以诗歌真实描写了民生疾苦的.状况。在《追租》这首诗中,一句“山下穷割剥”写出了饥荒之年农民还要被层层盘剥的悲惨境遇,由此抨击地方官吏“暴吏理宜除”,并提出“浮费义可削”的政策主张。这首诗没有*古代诗歌传统的写景抒情,而是赤裸裸地针砭时弊,体现了曾巩关注民生疾一脉相承。与《追租》的主题思想类似的还有:描写虫灾肆掠、揭批官忧国忧民忧时的《边将》《胡使》《嗟叹》等等。曾巩的纪实诗除了对民生疾苦毫无遮掩地写实之外,还对积贫积弱的北宋王朝政局建言献策,有力地增强了文学在*古代政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咏史诗。

      *古代文人雅士多偏好以咏史来借古讽今和抒**怀。曾巩的诗歌也经常以缅怀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来表情达意。曾巩总能以惺惺相惜的姿态与心态去追思感受前人中那些与他理想抱负相似的人的精神世界,从而缅怀先圣、宽慰自我、排解忧愁、坚定决心。例如在《扬颜》一诗中,曾巩敬慕扬雄的立言不朽和颜回的立德不朽,以两人执著求道精神激励自己进业修德。再比如曾巩的《读五代史》,诗文以历史讽喻现实,以史谏言北宋统治者革借管仲与鲍叔牙之交推崇诚信道德的《论交》;表达渴望明主、隐含壮志难酬之情的《隆中》;谏言选贤举能、反对排斥贤臣的《垓下》等等。曾巩的咏史诗或委婉言志,或直言改革,其托物喻人的文笔都源于现实又立意高远,凸显了他恩泽天下、救民济世的儒家仁义思想。

      第三,离别诗。

      离别愁绪是古代诗人借诗所抒之情当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情怀。在《曾巩集》中有100余首诗歌蕴含离别之情。例如诗合集《奉和滁州九咏九首》显示,曾巩看望身在滁州的欧阳修返回时,离愁别绪顿生,对欧阳修的才学与人品大加赞赏。再比如《上杜相公》中所言,曾巩前去拜访仰慕已久、刚刚去职宰相的杜衍,临别时曾巩表达了对两人友情的珍重和对杜衍的敬仰之情。曾巩的此类诗歌还有:怀念好友王安石的《寄介甫诗》《江上怀介甫》;惜别友人的《送陈商学士》;感伤人才离去、叮嘱学生的《送钱生》;送别、劝慰失意者的《酬吴仲庶龙图暮春感怀》《送孙颖贤》;怀念、惜别亲人的景交融。此外,离别诗也是曾巩本人各个重要人生阶段与思想状态的真实记录。

      教育贡献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政策,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时,以“仁”为怀。

      曾巩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主张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对法制作必要的改革。在行动上,他能够维护新法,在齐州为官时,能力行保甲之法,使州人安居乐业。他师承司马迁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他强调只有加强道德修养,才足以发难显之情,写“明道”之文。

      曾巩重视兴教劝学,培养人才。他培养了一批名儒,陈师道、王无咎、曾肇和曾布受业于他。曾巩治学严谨,每力学以求之,深思以索之,使知其要,识其微。 在抚州居所侧建有“兴鲁书院”,并亲自定学规、执教*,推动抚州学风。在南丰“子固公园”,有曾巩幼时读书处──读书岩、曾文定公祠、仰风亭、思贤堂,县博物馆亦建在其内。

      校藏书籍

      曾巩一生用功读书,极嗜藏书,从政之便,广览博收。家里藏古籍二万余卷,收集篆刻五百卷,名为《金石录》。著作有《元丰类稿》、《续元丰类稿》、《隆*集》和《外集》等。他都加以校勘,至老不倦。《列女传》、《李太白集》和《陈书》等都曾经过他的校勘。任职于史馆时,埋头整理《战国策》、《说苑》两书,他访求采录,才免于散失。他每校一书,必撰序文。并校订《南齐书》、《梁书》、《陈书》三史。在编校古书时所作的目录序,如《战国策·目录序》、《烈女传·目录序》、《新序·目录序》等。

    [阅读全文]...

2022-07-01 17:57:53
  • 有关于古诗朗读的方法

  • 方法
  • 有关于古诗朗读的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喻的意境和韵味,是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于古诗朗读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抓准韵脚,读好诗韵

      诗韵是古诗朗读中潜在的情感语气,它主要依赖于读准*仄音,表现好韵脚韵音等得以实现的。因此要让学生明白,朗读古诗要想表现出诗韵,首先要将*仄音读正确,如《泊船瓜洲》中的“间”字是仄音 jiàn ,如果读成*音jian,就会损伤音节的谐和效果。其次要注意将各韵脚的音节读得正确中肯。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当然,对韵脚重读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泊船瓜洲》一诗的韵脚有四个:“间山、岸、还”,如果把这四个韵脚都重读了的话,就会使人感到重复乏味。这时应根据诗意的表现需要,对“间、岸”给予恰当重读,而“山、还”的朗读力度应稍弱一点儿。此外,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 ── 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

      二、正确理解,读准诗意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只有正确理解内容,朗读才可能表情达意。因此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意思后,必须引导学生读好古诗的节奏、重音及语调,准确表现诗意。

      1、节奏:

      划分节奏的一般规律是:

      首先将句子分成前后两大部分,五言句分成“△△/△△△”形式,七言句分成“△△△△/△△△”形式,然后再根据结构、内容等具体情况,将后一部分三字划分成“△/△△”、“△△/△”或“△△△”停顿形式,有时七言句的前部分划分成“△△/△△”形式。如《泊船瓜洲》一诗,可指导学生合理划分节奏并用符号加以表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重音:

      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并用着重号“·”标示。如本诗应把“只、又、何时”读成重音,强调诗歌的内在情感。

      3、语调:

      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明月何时↑照我↓还?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次减弱,语速*缓。而且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错对应,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

      三、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泊船瓜洲》一诗是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一首抒情杰作。经查证,该诗写于他再次入相的.赴京路上,泊船瓜洲古渡之时。这次复相,意味着对他前期改革的肯定,此时此刻,一种将要为国家一展雄才的欢娱充盈着他的整个身心,然而他毕竟是一位身历风霜的政治家,对前程并不抱有幻想,倒不乏丝丝忧愁。回望自己的第二故乡──钟山,他在想:什么时候事功有成,在明月清辉之下,我将回到钟山;万一事功遇阻,这山林绿野正是我最好的归宿。如果没有以上这些背景资料,就会误以为这是一首普通的思乡诗,感情体验自然也就相差万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如《泊船瓜洲》一诗,虽说课本没有插图,但教师可以用简笔画形式,简单勾勒出长江、瓜洲、京口、钟山的空间位置以及诗人、月亮的大致形象,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形象的凭借,然后可播放《春江花月夜》片段,并通过教师的诱导性语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最后让学生扮演诗人角色进行吟诵。这时的朗读,真情实感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一、“意义单位”划分法

      文言句朗读的停顿,主要依据句意及其结构。句意如血肉,结构似骨骼。划分则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例1 望晚日照城郭。

      “望晚”是“向晚”之义,即“接*黄昏时”。全句有“望晚”,“日照”,“城郭”三个“意义单位”,故应读为:望晚/日照/城郭/。切不可将“望”理解为“眺望”“远望”,读成:“望/日晚/照/城郭/”或“望/晚/日照/城郭”。可见意义对停顿的决定性作用。

      二、语法结构剖析法

      1、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

      例2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例3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例2句主语“寡人”与谓语“易”之间,状语“欲以……地”与谓语“易”之间,例3

      句谓语与补语之间,均应有停顿。这样,既便于节奏和谐朗读,又显示语意的层次性。

      2、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例4 故/克之。

      加点二字由于动词与宾语(一般为单音节)结合紧密,不需停顿,否则读来生硬。

      例5 缘溪/行,忘/路之远*。

      宾语(加点字)有其修饰限制语,结构完整,自成层次,动宾之间,往往有其停顿。

      3、状语之间虽应有所停顿,但只相当于现代的停顿级别,可不作停顿。

      例6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

      4、留心名词作状语现象有助于正确停顿,划分节奏。

      例7 其一/犬坐/于前/;

      例8 山行/六七里。

      为了突出名词性状语对谓语形象性修饰,必须把它与前面音节分开,使其直接修饰形容词谓语。

      三、辨别词语区分法

      1、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以及“夫”“盖”“若夫”“至若”等助词,将其自成音节,专作停顿,以发挥统领全句或全段以及引起话题的作用。

      例9 夫/大国,难测也。

      例10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例1l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例12 然则/何时而乐耶。

      2、表示陈述、感叹、疑问、祈使等语气的语气词:也、矣、乎、哉、为、与(欤)、耳(尔)、邪(耶)、焉,常用在句末,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例13 余闻之也/久。

      3、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例14 可/以一战。“可以”虽形同现代词,但因文言多以单音节成句行文,一定要分开逐字朗读。

      4、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名等古代遗迹。

      例15 陈/康叔公/尧咨/善射。

      例16 《范/文正公/集》

      “陈”系姓氏;“尧咨”是名;“康叔公”为谥号;“公”,古时对男子的尊称。“范”是范仲淹之姓;“文正”,谥号;“公”世人对“范”尊称;“集”,著作汇编。

      四、句式规律总结法

    [阅读全文]...

2022-05-29 14:51:48
  • 咏雪的诗句朗读

  • 咏雪的诗句朗读

      咏雪的诗句有很多,各位同学们,看看下面的'诗句,欢迎各位朗诵。

      雪舟不肯半涂回,直到荒林意盛哉 —— 选自 宋 · 杨长孺《和曾无疑》

      角声未动纸窗白,儿曹报我雪满檐 —— 选自 宋 · 王炎《冬雪行》

      几点鲈乡莼浦,万里鲸波雪浪,掀舞小渔舟 —— 选自 宋 · 赵善括《水调歌头·雨霁彩虹卧》

      独羡当年灰袋客,雪埋气宇更充胖 —— 选自 宋 · 吴潜《七八用喜雪韵四首其一》

      长与雪梅争韵、更争春 —— 选自 宋 · 郑元秀《虞美人·瑶台夜冷清霜泣》

      昨日今日雪欲落,一梢两梢梅正开 —— 选自 宋 · 方岳《梅边约客》

      柳絮风中雪,芙蓉水上霞 —— 选自 宋 · 喻良能《次韵外舅黄虞卿为爱山园好八首其一》

      忆昔归田友麋鹿,雪里寻梅踏瑶玉 —— 选自 宋 · 周必大《韩子温尚书以长句送江梅次韵》

      扣门满衣雪,僵立不得跪 —— 选自 明 · 张羽《由竹溪至梅蹊书赠莫云樵》

      行云自随语燕,回雪趁惊鸿 —— 选自 宋 · 毛滂《诉衷情·三月八日仲存*上见吴家歌舞》

      白雪侵新鬓,归心逐断鸿 —— 选自 宋 · 释斯植《暮春雨中感怀》

      卷帘见月形神清,疑是山阴夜雪明 —— 选自 元 · 倪瓒《刘君元晖八月十四日邀余玩月快雪斋中,命余》

      夭夭风前花,纤纤日中雪 —— 选自 唐 · 李咸用《携手曲》

      玉杯春酌春盘食,曾忆雪香同醉色 —— 选自 宋 · 赵善括《和张尉食字韵》

      冻云垂地风栗冽,万里江天暮飞雪 —— 选自 宋 · 王之道《江天暮雪》

      今长尺若干,霜雪颇自力 —— 选自 宋 · 仇远《予久客思归以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归意浓》

      千里内、欢声和气,可融霜雪 —— 选自 宋 · 何澹《满江红·再和诸人元夕新赋》

      雷斧何年翠凿成,老龙吟苦雪涛惊 —— 选自 宋 · 方岳《观天井》

      晨瓶得雪乳,暮瓮渟冰湍 —— 选自 宋 · 苏轼《白鹤山新居凿井四十尺遇盘石石尽乃得泉》

      塞外征行无尽日,年年移帐雪中天 —— 选自 唐 · 李益《暖川(一作征人歌)》

      怒风吹雪急鞭马,匪兕匪虎率旷野 —— 选自 宋 · 李复《督粮宿盐州东》

      闻道朝来雪又下,老人今岁未应饥 —— 选自 宋 · 苏辙《上元前雪三绝句》

      灯前看宝剑,雪里按苍鹰 —— 选自 宋 · 曹勋《刘生》

      尘陌望松雪,我衰君少年 —— 选自 唐 · 卢纶《送赵真长归夏县旧山依阳征君读书》

      月通深夜白,雪压岁寒青 —— 选自 宋 · 释道章《偃松》

      酒压羔儿雪煮茶,红罗斗帐锦笼花 —— 选自 宋 · 曾几《绍兴帅相公遗小春新花且折简云对瑞香啜之大》

      园林雪后清孤甚,京洛尘中子细看 —— 选自 宋 · 刘学箕《和林处士梅诗八首其一》

      笑插落梅花乱鬓,起看城雪筋冰楼 —— 选自 明 · 徐渭《岁暮夜雪招二王诗人菲果小饮》

      年年望雪待月,漫倚吟矶 —— 选自 宋 · 刘辰翁《汉宫春·岁尽得巽吾寄溪南梅相忆韵》

      可怜松雪当年笔,不识檀溪写的卢 —— 选自 明 · 明无名氏《题松雪画马》

      二月匡庐北,冰雪始消释 —— 选自 唐 · 白居易《春游二林寺》

      只怪南风吹紫雪,不知屋角练花飞 —— 选自 宋 · 杨万里《浅夏独行奉新县圃》

      大鹏风翼起,老骥雪蹄开 —— 选自 宋 · 曾丰《檄往校旁郡艺舟行值董仲修来赴漕试复小舣相》

      重念雪寒亲麈语,无忘水暖走鸥盟 —— 选自 宋 · 释正觉《清上人持钵求颂》

      若向庵中觅光禄,雪中履迹镜中真 —— 选自 宋 · 苏轼《光禄庵二首其一》

      蛟龙拔入盘重渊,雪霜放出参九天 —— 选自 宋 · 曾丰《豫章上游生米市前江中洲上至德观侧柏树甚老》

      问谁共、绿幄宴群真,皓雪肌肤相亚 —— 选自 宋 · 黄裳《宴琼林·木香》

      雪里过门多恶客,春阴只恼有情人 —— 选自 宋 · 黄庭坚《催公静碾茶》

      冻云垂地雪欲落,断雁叫群天尚早 —— 选自 宋 · 王之道《鹿泉成士王觉民颇有杜子美不彻之恼和东坡忆》

      蜀江雪浪来,棹趁船人把 —— 选自 宋 · 施晋卿《梅林分韵赋诗得下字》

      马头忽有暗香来,撼雪寻芳识标格 —— 选自 宋 · 曹勋《分题墨梅》

      旧房山雪在,春草岳阳生 —— 选自 唐 · 贾岛《送僧》

      三涧交流,两崖悬瀑,捣雪飞霜落翠屏 —— 选自 宋 · 刘子寰《沁园春·西岩三涧》

      高秋酒熟雪浮瓮,中夜剑归雷吼空 —— 选自 宋 · 陆游《闭门》

      轿中举首聊东望,不见花枝见雪城 —— 选自 宋 · 杨万里《上元後一日往山庄访子仁,中涂望见庄里李花》

      雪添行李重,船逐浪花轻 —— 选自 宋 · 林尚仁《送友人别》

      涧落烟中磐,岩垂雪里灯 —— 选自 明 · 止庵法师《送僧归天台住国清寺》

      虽然未尝西湖雪,犹及梅花第一枝 —— 选自 宋 · 姚勉《别西湖》

      客梦初惊,雪晴风冷千山晓 —— 选自 元 · 刘秉忠《点绛唇·客梦初惊》

    [阅读全文]...

2022-04-12 07:41:30
  • 关于英语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 英语,方法,教育
  • 关于英语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在英语学*中,朗读是十分重要的学*方法。特别是大声朗读课文对全面提高英语水*十分有益。那么,朗读课文有什么技法呢?又该怎样提高朗读的水*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英语朗读的方法与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读正语音

      语音是指语言的声音.就是人说话的声音。语言首先是通过声音来帮助交流思想的工具。在英语学*中很好地掌握正确的发音,不但有利于从声音方面来表达思想,而且还可以提高朗读水*。

      读正语音就必须认真读好48个音素,记住48个音标符号,能根据音标正确拼读出单词的读音,这是学*英语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朗读好课文的基础。重要的是从一开始就要努力说得一口纯正的语音。只有多听、多模仿、多朗读。即Practice makes perfect(多练出真功)。

      二、读准语调

      发音纯正,读准了单词,语调不对,不但听起来不舒服,英美人甚至难以听懂言者的意思;相反如果语调正确,个别单词读不准,听起来像英语调子,英美人还能从语调上猜出言者的意思,所以语调比发音更重要。语调是说话的腔调,就是一句话里语音高低轻蘑的配置。

      英语语调主要表现在句子重音和声调上。语调不同,表达意思也各异。例如:She is a baby doctor.如仅重渎babv这个词,意思是“她是儿科医生”;如果同时还重读doctor则表示“她是没有经验的医生”(quite young and unexperienced doc—tor)。

      又如thank you如果读成降调则表示感谢;如果读成升调,则毫无感谢之意,有时甚至还表示反感。读准语调就是要读准句子的重音和声调:当然也应能抑扬顿挫地连读、弱读、失去爆破、同化等。在朗读时,认真模仿英语录音带提供的标准语调,坚持练*,使正确的语音语调牢同地同定下来,保证今后一开口就能渎得对、读得准。

      三、把握节奏

      英语的节奏是指英语诸音节在语流中强读和弱读的规律性。它以“步”(foot)为基础,每句话都有若干“步”,就好像音乐中的“小节”(bar)一样,每段乐曲都含有若干小节。乐曲中每个小节都以强拍开始;英语中,一般说来每一步的第一个音节都是重读音节。有的步单独一个重读音节组成,有的步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上若干非蓖读音节组成。

      在朗读中,有的步有时也能以非重读音节开始,就如乐曲中的小节以休止符开始一样.这个步的非重读音节前也有个休止符,称为silent beat。现在,我们用“/”表示步与步之间的界线,用“一’表示休止。举例如下:

      1.one/two/three/four/five

      2.“the/first of/April/nineteen/seventy/one/

      每个人说话的速度各不一样,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的情绪时说话的快慢也各不~样。但是,在采用某一种语速的过程中,每步所需要的时间大致上是相同的,就像音乐中每个小节所占的时间相同一样,这就形成了节奏。为了保持节奏,包含音节多的步的语速就必须比包含音节少的语速快一些。因此,学生朗读课文。就必须懂得英语的节奏,自觉地实践。学会有节奏的朗读。

      四、掌握语速

      语速是指朗读时的快慢程度。慢读与快读都有一定标准。慢渎,重在读准词、词组、短语、意群和句子基础上,进而注意语言速度。即慢中求准,慢中求快。因此,慢读的速度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快读,即以每分钟148个音节左右的正常语速朗读,或根据文章内容上的需要(如为了刻画人物,表达感情)朗读。

      语速影响听的效果,所以语速不可太快或太慢,否则都达不到“让人听清楚”的目的。读速过快会造成句子重音、意群和节奏方面的错误,还会造成发音不到位、加音、吞音、误读以及移行时的.突然中断,影响意思的表达。所以要力求读准,发音清楚、正确。

      当然,朗读并不是越慢越好。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和朗读技巧的掌握,读速可以逐步加快。朗读应力求流利(nuentlv o流利即快而清楚,通畅。但一定要注意,流利并不是“速度过快”,有些学生在朗读时速度较快,但时而停顿并不通畅,仍不能让人听清楚。这里应明确的是读得流利、说得流利是我们的目标。

      五、大声朗读

      学英语一定要读起来,并且读英语一定要大声读,别害羞别不好意思,大声朗渎可以刺激自己的听觉器官,提高听力。有些同学听课文录音带,听不懂,就是因为听得少,听力差,如果我们先读课文,读十多遍再去听,就不但能听懂,而且还能听得清,能听出自己读得对与不对的地方。这时再进一步模仿录音,达到朗渎正确、流利、熟练。

      大声朗读既能练就正确的语音、语调,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记忆、巩同所学内容、体会作者以及作品的感情色彩,从而提高朗读技巧,加快学*速度。

      当然,要提高朗读水*,通过朗读提高英语水*,也决非一日之功。应该坚持经常性的朗读,可利用每天的早读课朗读所学课文或所选材料,每天至少朗读半小时,只要持之以恒,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只要做到以上五点,就一定能朗读好课文,提高朗读水*,就一定能促进英语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一)什么是不完全爆破。

      爆破音是指发音器官在口腔中形成阻碍,然后气流冲破阻碍而发出的音。这些音有6个,即/p/, /b/, /t/, /d/, /k/和/g/。但在某些情况下,发爆破音时,气流不必冲破阻碍,而只是发音器官在口腔中形成阻碍,并稍做停顿,(也就是说,做好要发出这个爆破音的准备,但不要发出音来),这样的发音过程叫作"不完全爆破"。

      (二)不完全爆破的详细情况

      1、/p/, /b/, /t/, /d/, /k/, /g/这6个爆破音中的任何两个音素相邻时,前者发不完全爆破音,后者则要完全地。彻底地进行爆破。如:

      1) He has a ba(d) col(d) today。

      2) You shoul(d) ta(k)e care of the children。 Gla(d) to meet you。

      2、爆破音/p/, /b/, /t/, /d/, /k/, /g/在/tF/, /dV/, /W/, /T/的前面时不完全爆破。如:

      1) Have you rea(d) the book abou(t) tha(t) child。

      2) The thir(d) chair is broken。

      3。爆破音/p/, /b/, /t/, /d/, /k/, /g/在/m/, /n/, /l/, /s/的前面时不完全爆破。如:

      1) Goo(d) morning, sir。

      2) Goo(d) night。

      3) They are very frien(d)ly to us。

      注意:不完全爆破可以发生在单词。短语或句22中。

    [阅读全文]...

2022-03-14 23:08:57
  • 盆距兰的养殖方法_咏兰古诗绝句

  • 方法,经典
  • 九库说说的语句,常常简短而有霸气,充满正能量。人生常常遇到困难,而那些好句子,不经意间直击内心柔软的地方,进而一改颓丧的心情。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盆距兰的养殖方法。

    它是一种分布非常广泛的植物,不只是在我国,在南亚、以及东南亚地区都是非常多的。它的茎长度在五至三十厘米之间,具有非常多的叶片。它的叶片一般是互生的,稍微带点肉质,长度可达二十三厘米,宽度则在一点五至二点五厘米之间。

    一、养护方法

    1、温度:在十五至三十度之间,对它的长势都是比较有利的。不过,太热或者太冷这两种情况都得避免。一般来说,达到三十五度之上的高温,会使得它的叶片容易干枯。而低于五度,则会致使它容易受到冻害。

    2、光照:盆距兰是一种喜阴的植物,它特别怕强烈的直射光线。不过,成长期内最好也不要一点光线都没有。可放在半阴的地方,夏季时则遮荫,尽量在阴凉处。不然,它的叶片容易被灼伤。不过,如果在室内养一般就没有问题了。

    3、浇水:盆距兰喜湿,怕干燥。所以,在蒸发非常快的时节,除了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外,还需喷洒水。

    4、施肥:一般来说可用各类农家肥。在使用之前,最好经过水分稀释。十天左右施加一次即可。另外,还需注意营养的全面。

    二、养殖技巧

    1、繁殖:可用分株的方式。在春秋两个季节是最适合进行的。一般来说,一棵比较健壮的植株,可三年左右分株繁殖一次。选取假球茎比较密集的地方,从这里将它分成几个部分,每个上面都需带有至少五个假球茎。分株上盆后,需放在阴凉些的地方,大概十天至半个月之后,它就能适应了。

    2、修剪:在成长期,以及花期过后,最好都修剪一下。成长期主要是修理它的一些干枯、密集的枝等,避免它们消耗过多营养。花期后,则主要就是修剪残花了。

    三、问题诊疗

    1、病害:有白绢病,在梅雨季节的时候,非常容易发生,会导致根部和茎部都腐烂。可用石灰等防治,并多通风、且需控水。

    2、虫害:主要就是兰虱了,它们在高温的环境下繁殖速度是非常快的,危害相应也就是比较大的了。可用氧化乐果防治,也可人工将它们刷掉。

    四、其他问题

    1、毒性:它无毒,没有危害。

    2、是否可在家里养:它的观赏性不错,可以放家里。

    “盆距兰的养殖方法”中的语句,常常可以在朋友圈看到,也希望您能挑选自己喜欢的短句,发发朋友圈,保持好心情。更多好内容请阅读咏兰古诗绝句,希望的人生美满而幸福!

    [阅读全文]...

2022-05-24 00:10:30
  • 春夜喜雨古诗带朗读

  • 阅读
  • 春夜喜雨古诗带朗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其中以唐代杜甫为代表的诗作也不少。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春夜喜雨古诗带朗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春夜喜雨》拼音版

      hǎo yǔ zhī shí jié

      好 雨 知 时 节 ,

      dāng chūn nǎi fā shēng

      当 春 乃 发 生 。

      suí fēng qián rù yè

      随 风 潜 入 夜 ,

      rùn wù xì wú shēng

      润 物 细 无 声 。

      yě jìng yún jù hēi

      野 径 云 俱 黑 ,

      jiāng chuán huǒ dú míng

      江 船 火 独 明 。

      xiǎo kàn hóng shī chù

      晓 看 红 湿 处 ,

      huā zhòng jǐn guān chéng

      花 重 锦 官 城 。

      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注释

      1.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2.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3.发生:萌发生长。

      4.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5.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7.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8.红湿处:指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9.花重: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10.重:读作zhòng(重在这里的意思是:沉重。所以读作第四声。)

      11.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评解

      虽然*常之景最为难写,能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但是如此真切入微,这就令人如临其境,唯有大诗人能够做到。这是一首五律。前面两联用流水对,这是春雨的神韵一气写下的神来之笔,后面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给人惊喜,格律严谨居然能浑然一体。诗人是按先"倾耳听雨"、再"举首望雨"、后"闭目想象"的过程和角度,去表现春夜好雨的。诗从听觉写至视觉,乃至心理感觉,从当夜想到清晨,结构严谨,描写细腻;语言锤炼精工;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对比等具有较强表现力的艺术手法。诗中句句绘景,句句写情,不用喜悦欢愉之类词汇,却处处透露出喜悦的气息、明快的情调。《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此是名篇,通体精妙,后半尤有神。"

      而且在择韵上,诗人以韵就情,他选择的"庚"韵,是后鼻韵母,其发音过程较长,实在是高,不愧是唐代大诗人。客观上拖慢了整首诗涵咏的时间和语调,这恰恰宜于表达诗中喜悦而不冲动、醇厚而不奔放的绵长细腻的情感.

      鉴赏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诗中以极大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其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绘声绘形,是一首入化传神,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为千古所诵的佳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描写春雨适时而降。刮风下雨,本来是一种极*常的自然现象,它本无感情和知觉。诗人在这里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思想感情,似乎它很懂得人们盼雨的心情,“知时节”而来。接着点出是春雨,正因为是“当春”之雨,才显出雨之来得可喜可贵。于是“好雨”二字脱口而出,极其感奋自然,诗人当时喜兴的情态仿佛就在眼前。这里诗人对喜雨的赞美,既没有抽象的议论,也没有采用什么比喻,而是真挚感情的自然爆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是神来之笔,不但写出了雨的形态,而且传达出了雨的神态。在一个春天的夜晚,绵绵细雨伴着和煦的春风飘洒大地,悄然无声地滋润着泥土、禾苗、花木。“潜”、“细”二字,十分精确、形象,传出了春雨悄悄而来、轻轻而动的神态。将一个特定的自然景物描绘到入化之境。无怪乎清人沈德潜称道这两句诗“传出春雨之神”。如果说上两句是诗人在屋内听春雨飘洒声之所感,那么“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两句,则是诗人推门远望雨夜景色之再现。雨声沙沙,喜而思见。推门向外一望:细雨绵绵,乌云笼罩,天下一片漆黑,分不清山,看不出路,只有远处闪耀着一点红光,是江上渔船的灯火。这迷人的春郊夜雨之景,使人在广漠的幽暗中感受着一种甜美的静寂。这里作者细致地写出雨夜之景,正是以这种气象寓托对喜雨的兴致心情。夜色越阴暗,才越能觉出绵绵细雨不断之势,盼喜雨的'心情就更加称意。诗人在这幅春郊夜雨的画面上,于一大片的黑色之中,点上一点“渔火”的光亮,使得“黑”“明”映衬,醒目鲜明,从而更增强画面的诗意。最后两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想象中的景象,也是诗人喜兴心情的进一步表达。诗人推想这雨今夜一半时是不会停的,经过一夜的滋润,到明天拂晓时,雨过天晴,锦官城满城含着雨水的百花,会更加鲜艳夺目,一片生机。从这层春意盎然的想象中,足见诗人对好雨的喜悦难尽心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意味。“红”、“湿”、“重”三字,极其形象、准确地表达了雨后花朵的特征。故而明人谭元春说:“红湿字已妙于说雨矣。重字尤妙,不湿不重。”(见《唐诗归》)。

      这首诗全篇按时间的顺序,依照景物的变化,顺应着主观的感受,点染出“春夜喜雨”的景色与气氛。全篇句句是“雨”,处处是“喜”,而“喜”字却一字不露,足见诗人的匠心独运。

      鉴赏二

      杜甫这首五言律诗是他在成都第二年所作的诗篇之一,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当时,诗人在亲戚和朋友的帮助下,加上自己的苦心经营,他寓居的浣花草堂基本建成。经过长期颠沛流离和饱经忧患的杜甫,生活总算暂时得以安定,所以他才有町能对成都自然景物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细致的琢磨,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不少吟咏它们的诗篇。《春夜喜雨》,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首。

      诗一开头,杜甫就赞美春夜所下的雨是"好雨。"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在春季农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润。农谚云:"春雨贵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宝贵。由于成都地处"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雨量充足,一到春天虽然常常晚上下雨,但次日却又有明媚的阳光。这就正如诗人在另一首诗中所描绘的:"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水槛遣心二首》)在正需要雨水之时,雨就降下来了,它是"知时节"的,所以"当春乃发生"。这种为万物生长所必须的"及时雨",真是难得的好雨!这两句诗,是采取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绘的。把无情作有情,把无知当有知,杜甫作诗常常如此。这里把春雨当作有知觉的,故它能根据需要,应时而降。诗中的"知"字和"乃"字,一呼一应,极为传神,诗人喜雨的心情跃然纸上。

      接着,第三、四两句既描写了春雨的动态,又传出了它的润物之神。因为好雨下在夜里,故诗人着重是从"听觉"上去描绘雨景的。雨细而不能骤,随夜色而逐渐隐没。它悄悄而来,默默无声,不为人们所觉察,故称为"潜入夜"。这样不声不响地下的雨,当然是滋润万物的细雨。"细无声",正好恰当地表现了它的可贵精神。这里的"潜"字和"细"字都用得准确、贴切,前者透露出风很微,后者说明了雨极小。这恰如仇兆鳌所说:"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杜诗详注》卷十)

      第五、六两句是进一步从"视觉"上描绘夜雨景色。"野径"指田野间的小路,是指地上;"云"是指天空。由于晚上正在下雨,所以浓云密布,群星潜藏,月色无光,天空和地上都是一团漆黑,正说明雨意正浓。而一片墨黑的世界里,唯有江边船上放射出一线光芒,并且显得格外明亮。这是一幅极其生动的雨中夜景图。诗人在这里所用的"俱"字和"独"字,都是为了突出这种景象。而在这种景象之中,也包含了诗人自己惊喜的感情。

      最后两句是写雨后晓景。是第二天的事。天明雨霁,整个成都城都是耀眼的繁花,花朵沉甸甸地抬不起头来。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至此,诗人对喜雨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于是"花重锦官城"的诗句冲口进发而出,真是"通体精妙,后半尤有神"。放王嗣奭说:"束语‘重’字妙,他人不能下。"(《杜臆》卷四)

      这首诗描写细腻、动人。诗的情节从概括的叙述到形象的描绘,由耳闻到目睹,自当晚到次晨,结构谨严。用词讲究。颇为难写的夜雨景色,却写得十分耀眼突出,使人从字里行间。呼吸到一股令人喜悦的春天气息。这首诗题虽是《春夜喜雨》),但是全诗不露喜字,却又始终充满喜意。显然,诗人这种感情的产生绝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有其现实基础。据史*载,在他写作此诗的前一年,京畿一带就有严重灾荒,"米斗至七千钱,人相食"(《资治通鉴·唐纪》)。因此,杜甫一听到雨声,就感到无限喜悦,这喜悦恰好反映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鉴赏三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阅读全文]...

2021-12-29 06:28:32
  • 长歌行古诗朗读赏析

  • 长歌行古诗朗读赏析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歌行古诗朗读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冬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入药。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温暖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

      百川:河流。

      译文

      早晨, 园中有碧绿葵菜,晶莹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秋天来到,花与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

      如果年轻力壮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简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早晨亭亭玉立,青青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少年。诗人由园中葵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东西──青春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无能为力,青春凋谢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更替联想到宇宙无尽时间与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轨迹,用自己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过程;自然界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让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人生说教,让最后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心。句末中“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那段关于人生命应该如何度过名言。“人最宝贵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与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事业——为人类**而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

      这首《长歌行》不同于汉代其他文人诗哀叹人生短促、鼓吹及时行乐,它是一首唱反调诗,是一首难能可贵佳作。

    [阅读全文]...

2022-03-17 14:22:25
  • 古诗清明朗读

  • 清明
  •   《清明》是唐代杜牧在清明佳节所作的一首小诗,诗中把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称杜紫薇。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来源:中书省别名紫微省,因此人称其为“杜紫薇” )晚唐时期.唐代家,*称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阿(ē)房宫赋》亦颇有名。

      杰出的诗人、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xiū zhuàn),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甫与合称“李杜”,为了跟杜甫与李白区别开来,诗人与杜牧即“小李杜”。

    [阅读全文]...

2022-02-05 16:36:35
古诗中一咏三叹的朗读方法 - 句子
古诗中一咏三叹的朗读方法 - 语录
古诗中一咏三叹的朗读方法 - 说说
古诗中一咏三叹的朗读方法 - 名言
古诗中一咏三叹的朗读方法 - 诗词
古诗中一咏三叹的朗读方法 - 祝福
古诗中一咏三叹的朗读方法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