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百战百胜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百战百胜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百战百胜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百战百胜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绝句古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时时温*,好句摘抄网为您收集《黄沙百战穿金甲全诗》,整理经典的古诗绝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全诗
《从军行七首其四》
作者: 王昌龄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注释:
1、青海:青海湖
诗意: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短,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金甲,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至于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的原因,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讲,站在孤城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的,这里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唐代西方的劲敌主要是吐蕃和突厥。青海湖畔,是唐王朝*军与吐蕃贵族军队多次交战、激烈争夺的边防前线;而玉门关一带,则西临突厥,这一带也是烽烟不绝、激战连年。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这种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其中,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但是,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直接表白。这里化用了楼兰的典故。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这里借指吐蕃和突厥贵族的当权者。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扞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壮苍凉的,这与诗中色彩的巧妙运用大有关系。
青海长云暗雪山,波光粼粼的青海湖,澄碧若翠;皑皑的雪山,如银蟒漫舞;阴云飞涌,墨色顿至。这里,青、黑、白三色齐涌画面,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丹青国画。在这幅国画中,诗人不仅充分发挥了色彩的对比作用,而且更突出了光线明暗的作用。雪山的银辉,向人们呈现出一种洁白纯净的美,而长云之后的一个暗字凌空一笔又涂上了淡黑色,使画面由明暗对照构成了阴沉的战争氛围和苍凉的境界。王昌龄能够将色和光交织起来,用暗色弱光来渲染冷色的苍凉感,因而,这里的色彩光线已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属性,色彩光线的描写也不只是起美化画面的作用,它们已融入了丰富的感受和情绪,色彩实际上已从形象的属性上升为独立的形象了。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实际上是采用以色彩传情的写法,达成情景交融的佳句。
诗人准确把握戍边将士跃动的心律,又赋之以恰当的色彩和光线,使诗歌艺术画面的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鲜明地体现出生活在盛唐时代人们所共有的精神特征。
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想信您读完黄沙百战穿金甲全诗后,内心有非常多的感慨。这些经典诗句,不仅可以助力我们的写作,也可以助力滋养我们的心灵。小编推出了专题全诗对仗,愿您喜欢。
百战奇略雪战原文及翻译
百战奇略一般指百战奇法。 《百战奇法》是我国古代一部颇具特色的兵书,自从产生以来一再刊行,广为流传,为后世兵家所重视和推崇,被列为“*古代十大兵书”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百战奇略雪战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览。
第十卷·雪战
作者:刘基
凡与敌相攻,若雨雪不止,视敌不备,可潜兵击之,其势可破。法曰:「攻其所不戒。」
唐遣唐邓节度使李愬讨吴元济。先是愬遣将将二千余骑巡逻,遇贼将丁士良,与战,擒之。士良,元济骁将,常为东边患。众请刳其心,愬许之。士良无惧色,遂命解其缚,士良请尽死以报其德,愬署为捉生将。士良言于愬曰:「吴秀琳据文城栅,为贼左臂,官军不敢*者,有陈光洽为之主谋也。然光洽勇而轻,好自出战,请为擒之,则秀琳自降矣。」铁文及光洽被执,秀琳果降。愬延秀琳问计,秀琳答曰:「将军必欲破贼,非得李佑不可。」佑,贼健将也,有勇略,守兴桥栅,每战常轻官军,时率众割麦于野。愬遣史用诚以壮士三百伏林中,用诚诱而擒之以归。将士争请杀之,愬独待以客礼,时复与语,诸将不悦。愬力不能独完,乃械送佑之京师。先密奏曰:「若杀佑,则无成功。」诏以佑还愬,愬见大喜,署为兵马使,令佩刀出入帐中。始定破蔡之计,令佑以突将三千为前锋,李忠义副之;愬与监军将三千为中军;李进诚以三千殿为后军,令曰:「但东行!」〔行〕六十里,夜,至张柴村,尽杀其戍卒。敕士少休,令士卒食干粮,整羁靮、鞍铠、弓刃。时大雪,旗旆折裂,人马冻死者相望,人人自谓必死。诸校请所之,愬曰:「入蔡州,取吴元济。」众皆失色,相泣曰:「果落李佑奸计。」然畏愬,莫敢违。夜半,雪愈盛。分轻兵断贼朗山之援,又断洄曲及诸道桥梁。行七十里至悬瓠城。城旁皆鹅鹜池,愬令击之以乱〔军〕声。初,蔡人拒命,官军凡三十余年不能至其城下,故蔡人皆不为备。佑等攀城先登,众从之。杀守门者,而留击柝者,纳其众城中。鸡鸣雪止,遂执元济,槛送京师,而淮西悉*矣。
文言文翻译:
作者:佚名
大凡与敌人相攻战,如果遇到下雪不止的天气,侦察确悉敌人麻痹不备时,那就可以偷偷派兵袭击它。这样,敌人的阵势便可被我军打破。诚如兵法所说:“进攻敌人要乘其疏于戒备之时。”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十月,朝廷派遣唐邓节度使李愬率军讨伐割据淮西称雄的吴元济,开始,李愬派部将率千余骑兵巡逻,路遇敌将丁士良所部,双方交战,唐军将其擒获。丁士良是吴元济的一员猛将,经常率兵东进为患,众将恨他而请求剜他的心,李愬同意了。但丁士良面对死亡却毫无惧色,李愬为其精神所感便叫人给他松绑不杀。
丁士良因此而表示愿以尽死效力来报答李愬的活命之恩。李愬则任命他为捉生将。丁士良向李愬建议说:“吴秀琳现在据守文城栅,他所处的地位如同吴元济的一只左臂;朝廷军队之所以不敢靠*他那里,是因为有陈光洽为他出谋画策。然而,陈光洽却是勇敢而轻率之将,喜欢孤军出战。请允许我前去把他抓来,这样,吴秀琳将会不战而自动投降。”等到铁文和陈光洽被丁士良活捉以后,吴秀琳果然投降了唐军。李愬请来吴秀琳问以征服吴元济的计策,秀琳回答说:“将军如果一定要击破吴元济的话,非得李祏不可。”
李祏,是吴元济的一员健将,既勇敢又有谋略,他长期守卫在兴桥栅,每次作战总是轻视官军。此时李祏正率兵于田野里收割小麦,李愬于是派遣部将史用诚带领三百名壮士埋伏在附*树林中,乘其不备,把李祏活捉而带回军营。唐军将士都争着请求把李祏杀掉,但唯有李愬以待客之礼款待他,并经常与他交谈,其他将领对此都很不高兴。李愬考虑到单凭个人力量无法保全李祏,于是便给李愬戴上刑具派人押送京师长安,此前先秘密写好奏表呈送宪宗说:“如果杀了李祏,*定淮西就无法获得成功。”宪宗阅表后,立即下令将李祏送还李愬。李愬见李祏已经安全回来非常高兴,立即任命他为兵马使,并且准令他可以佩戴腰刀进出自己军帐。(其后,经与李祏密谋)才正式制定了奇袭蔡州的战略计划。于是,李愬命令李祏率领号称“突将”的敢死队三千人为前锋,李忠义为副将;李愬与监军率领三千人为中军主力;李进诚率领三千人为后军担任后卫。
部署停当以后,李愬下达命令说:“只管向东前进!”唐军东行六十里时天已黑了,进至张柴村,将该地守军全部歼灭,然后命令部队就地稍事休息,吃些干粮,整理好马笼头、马缰绳、马鞍子以及铠甲、弓箭,兵刃等武器装备。当时,天正下着鹅毛大雪,凛冽刺骨的寒风刮得军旗破碎,冻死的人马随处可见,唐军人人都认为此番必死无疑。这时,众将校请示下一步行军方向,李愬明确而坚定地说:“到蔡州去取吴元济的首级。”众人听后惊惧失色,相对哭泣说:“咱们果然中了李祏的奸计了。”可是,由于大家都敬畏李愬,所以没有敢于违抗命令的'。到了半夜时候,雪下得更大。李愬这时一面派遣一支轻装部队南下切断朗山敌人的增援道路,一面出动部分兵力北上卡住洄曲和其它通往蔡州道路上的桥梁。唐军自张柴村折向东南,又走了七十里,进至蔡州城下。该城旁边都是饲养鹅鸭的池塘,李愬叫士兵击打池中处于静止状态的鹅鸭,让它们发出叫声以掩盖唐军行进声响。
最初,从吴少诚(吴元济养伯父)雄据蔡州对抗朝廷命令以来,唐军已有三十多年不能进至蔡州城下,所以蔡州人一向不加防备。李祏等率军乘敌酣睡不备,首先登上城墙,部队紧随其后,杀死了守卫城门的敌兵,只留下打更人继续敲梆报更,然后打开城门,唐军全部进入城中。鸡鸣天亮时候,雪已不下了,唐军活捉了吴元济,然后押往京师长安,至此,淮西地区完全*定。
《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青海:青海湖
2、穿 : 磨穿
3、楼兰:汉西域国家。元封三年归汉,位于今新疆*尔自治区若羌县境内。这里指侵扰西北地区的敌人。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短,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金甲,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至于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的原因,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讲,站在“孤城”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的,这里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唐代西方的劲敌主要是吐蕃和突厥。青海湖畔,是唐王朝*军与吐蕃贵族军队多次交战、激烈争夺的边防前线;而玉门关一带,则西临突厥,这一带也是烽烟不绝、激战连年。“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这种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其中,“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但是,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直接表白。这里化用了楼兰的典故。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这里借指吐蕃和突厥贵族的当权者。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扞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壮苍凉的,这与诗中色彩的巧妙运用大有关系。
“青海长云暗雪山”,波光粼粼的青海湖,澄碧若翠;皑皑的雪山,如银蟒漫舞;阴云飞涌,墨色顿至。这里,“青”、“黑”、“白”三色齐涌画面,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丹青国画。在这幅国画中,诗人不仅充分发挥了色彩的对比作用,而且更突出了光线明暗的作用。雪山的银辉,向人们呈现出一种洁白纯净的美,而“长云”之后的一个“暗”字凌空一笔又涂上了淡黑色,使画面由明暗对照构成了阴沉的战争氛围和苍凉的境界。王昌龄能够将“色”和“光”交织起来,用暗色弱光来渲染冷色的苍凉感,因而,这里的色彩光线已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属性,色彩光线的描写也不只是起美化画面的作用,它们已融入了丰富的感受和情绪,色彩实际上已从形象的属性上升为独立的形象了。“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实际上是采用以色彩传情的写法,达成情景交融的佳句。
诗人准确把握戍边将士跃动的心律,又赋之以恰当的色彩和光线,使诗歌艺术画面的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鲜明地体现出生活在盛唐时代人们所共有的精神特征(m.ju.51tietu.net)。
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百战奇略·第十卷·穷战的原文及翻译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百战奇略·第十卷·穷战的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十卷·穷战
作者:刘基
凡战,如我众敌寡,彼必畏我军势,不战而遁,切勿追之,盖物极则反也。宜整兵缓追,则胜。法曰:“穷寇勿迫。”
汉,赵充国讨先零羌,兵至羌虏所。羌久屯聚,懈弛,望见大军,弃辎重,欲渡湟水。道隘狭,充国徐行驱之。或曰:“逐利行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死战。”诸校皆曰:“善。”羌赴水溺死者数百,余皆奔溃。
译文
作者:刘基
大凡作战中,如果我军兵多、敌军兵少时,敌人必因惧怕我军势强,不敢与我交战而逃走。对于这种为保存实力而退走的敌人,切记不可贸然急追,因为物极必反,急了敌必反身死战,对我不利。应当以整个兵力对敌实施有条不紊地追击,只有这样,才能稳操胜券。诚如兵法所说:“对于困迫危殆且准备拚死一战的.敌人,不可以追迫太急。”西汉宣帝时期,后将军赵充国奉命讨伐先零羌。充国率兵进至羌军驻扎的地方,发现羌兵因长期驻扎这里,已经非常麻痹松懈,远远望见朝廷大军便丢弃战车辎重,企图渡过湟水而西逃。因为所经道路险要狭窄,赵充国率军于后面缓慢地追逐羌军。有人对此提出意见说:“追逐敌人利于迅速,现在行动太迟缓了。”赵充国回答说:“这是陷于困迫危殆的敌人,不可追击太急。因为,缓慢追击,敌人就会无所反顾地向前逃走;急速追击,就会迫使敌人反身与我拚死一战。”众校尉听后都赞同说:“讲得好。”羌兵因为慌忙逃走,故在争渡湟水时淹死数百人,其余的人都奔逃四散了。
作者简介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元至顺年间,刘基举进士。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朱元璋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曾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次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只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因左丞相胡惟庸诬陷而被夺禄。入京谢罪后,不久即逝世。明武宗时赠太师,谥号“文成”。
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刘基辅佐朱元璋*天下,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在*民间,也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边塞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的下一句
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也可以说,语文是运用语言规律与特定语言词汇所形成的书面的或口语的言语作品及这个形成过程的总和。“黄沙百战穿金甲”是一句很有名的边塞诗句,它的下一句是什么?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边塞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的下一句,欢迎阅读。
黄沙百战穿金甲的下一句是:不破楼兰终不还。
原句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这句话出自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原文如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词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⒂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⒃吐谷浑:*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⒄胡瓶:唐代西域地区制作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储水。
⒅敕:专指皇帝的诏书。星驰:像流星一样迅疾奔驰,也可解释为星夜奔驰。
⒆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⒇烽:指烽火台。
【诗词翻译】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诗词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古诗三百首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三百首,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感遇其一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 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 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 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 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 弋者何所慕?
2、感遇其二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3、感遇其三
张九龄
幽人归独卧, 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 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 人谁感至精?
飞沈理自隔, 何所慰吾诚?
4、感遇其四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 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 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 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 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 此木岂无阴?
5、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 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 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 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 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 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 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 陶然共忘机。
6、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7、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 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帏?
幼儿古诗三百首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登岳阳楼》
作者: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终南别业》
作者: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凉州词》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百字令 赠黄珍百,时珍百为安仁令归
钱肃润〔明代〕
*来彭泽,赋田园归去,陶然身逸。百本沅兰当五柳,兴到吟诗摇笔。
二仲寻盟,三高作伴,山水之间出。天然性癖,不堪岂为多虱?
曾记结缟家乡,联镳京里,异地情偏密。阳羡风光君占取,招得九龙人一。
玉女潭遥。张公洞窈,何处堪容膝?松涛声彻,可能假我仙术。
百字令 题董壶山甥男“百花词”
赵芬〔清代〕
生香活色,似丹青宛转,描来情丽。滴粉搓酥成百咏,字字绿酣红腻。
十样云笺,三升墨露,会得惺忪意。问花无语,可能知此情未。
堪叹驹隙流光,鸿归燕去,不管人憔悴。雨雨风风新梦觉,别是销魂滋味。
一段缠绵,千般哀怨,尽向毫端寄。感春怀抱,遣愁侬亦无计。
百尺楼 题汪蛟门百尺梧桐阁图
梁清标〔清代〕
屋角碧阴浓,岩畔朱楼窅。摵摵西风一叶飞,闲倩奚童扫。
捲幔茗烟沉,开径羊求到。手把残书岸帻吟,目送秋鸿小。
范百嘉百岁昆仲挽词二首
苏辙〔宋代〕
少年何敏锐,才气伏诸生。展卷五行下,挥毫万字倾。百年殊未艾,一病竟无成。谁谓従夫子,同开郁郁城。季子尤高爽,颜家早哭回。白头生便尔,黄坏遽相催。旧草谁收拾,新松剩插栽。悲伤有伯氏,诸子尚婴孩。
郴江百咏并序·百丈山
阮阅〔宋代〕
萦迂鸟道少人通,只有豺狼夜过踪。自衒崚嶒逾百丈,安知七十二高峰。
嘉禾百咏·百步桥
张尧同〔宋代〕
旧址依然在,荒墟未百年。还分一桥水,流入几家田。
艮岳百咏 百花径
李质〔唐代〕
红紫交加一径通,翠条柔蔓浴玲珑。日晴烟暖微风度,百和香薰锦绣中。
艮岳百咏 百花屏
李质〔唐代〕
众香芬馥著人衣,云母光寒露未晞。围得春风胜绣幕,纷纷红紫斗芳菲。
嘉禾百咏 其三十五 百步桥
张尧同〔宋代〕
旧址依然在,荒墟未百年。还分一桥水,流入几家田。
百尺楼 百尺楼
吴绮〔清代〕
春袅一枝花,香动双钩月。舞罢凉州战鼓惊,踏碎金莲叶。
才得掌中怜,难洗江头血。自是贪欢即梦时,梦醒何堪说。
百合花,洁白如玉,馥郁芬芳,与众不同的散发出一股清纯高雅的气息,百合花素有“云裳仙子”之称。自古以来,百合的美,常是诗人墨客和歌者吟咏的对象。
咏百合诗
南北朝-萧察
接叶有多种,开花无异色。
含露或低垂,从风时偃抑。
甘菊愧仙方,丛兰谢芳馥。
百合花
宋-陆游
方兰移取遍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
更乞两丛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
香林峰
宋-陈岩
几许山花照夕阳,不栽不植自芬芳。
林梢一点风微起,吹作人间百合香。
百合花
宋-韩维
真葩固自异,美艳照华馆。
叶间鹅翅黄,蕊极银丝满。
并萼虽可佳,幽根独无伴。
才思羡游蜂,低飞时款款。
百合花
宋-洪咨夔
日月飞双毂,如何驻黑头。
才看敷密友,又见拆强仇。
叶聚棱棱峭,花垂娜娜稠。
晚凉芬烈甚,欲睡更迟留。
咏百合
明-王夫之
莲瓣浓含粉,药房素养胎。
繇来千种束,不放寸心开。
西宫怨
明-王世贞
露井香生百合开,夜深明月在青苔。
春风自怨葳蕤锁,那有西宫玉辇来。
百合花
明-何巩道
疏帘草绿意方閒,偶得名花坐对间。
清似高人还静女,逸如秋水与春山。
珊瑚低挂摇冰茧,蝴蝶双飞弄玉环。
倚醉夜深香冉冉,不知明月照柴关。
题百合花画
现代-朱庸斋
百合入夜开,人花两相俏。
月色入帘时,清辉为人照。
古诗三百首大全3-4岁古诗总集:1.汉乐府《江南》2.北朝民歌《敕勒歌》3.骆宾王《咏 鹅》4.李峤《风》5.贺知章《咏柳》6.王之涣《凉州词》7.王之涣《登鹳雀楼》8.孟浩然《春晓》9.王翰《凉州词》10.王昌龄《出塞》11.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12.王维《鹿柴》1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14.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5.李白《静夜思》
古诗三百首大全3-4岁
古诗总集:
1.汉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北朝民歌《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骆宾王《咏 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关于百战百胜的古诗
形容百战功成的古诗
黄沙百战穿金甲的穿古诗
形容百战成诗的古诗
形容身经百战的古诗
创业艰难百战多的诗句
王昌龄的古诗黄沙百战穿金甲
身经百战中成名的古诗句
百战斗斗堂祝福攻略
百战斗斗堂祝福技巧
黄沙百战穿金甲的下一句古诗是
古诗黄沙百战穿金甲的下一句
战争是百姓的古诗
百姓战乱之苦的古诗
有关战争的古诗-百度
百团大战标语
百日大战口号
百日奋战标语
百日大战的口号
百日会战口号
百团大战口号
百日决战标语
百日奋战口号
名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古诗
形容战争中百姓的古诗
大战一百天口号
有关老百姓受战乱的古诗
奋战一百天口号
战争百姓苦难的诗句古诗
胜战的古诗
形容失望和心凉的句子
句子的英语
相互理解的唯美句子
假如时光倒流感慨句子
描写小男孩外貌的句子
心疼妈妈生病的句子
形容跑得快的句子
描写金鱼的优美句子
描写日落的句子
描写冬天寒冷的句子
描写秋天的优美句子
文艺句子
特别想念一个人的句子
抖音句子上热门
南昌话骂人经典句子
表达人生感悟的句子
古代形容女子美貌的句子
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全句子
关于勤奋的优美句子
日精进正能量的句子工作
共同努力共同进步的句子
描写星空的优美句子
污句子
描写天气好的优美句子
心情压抑的句子
祝福身体健康的句子
春天万物复苏的句子
让人心寒的句子
逗比句子幽默
描写牵牛花的优美句子
幸福快乐的句子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