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古诗思想感情的题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古诗思想感情的题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古诗思想感情的题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古诗思想感情的题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古诗《望天门山》思想感情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望天门山古诗思想感情,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望天门山》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注释
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江的*,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现指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艺术特色
“望”字统领全诗
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的。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山水互为映衬
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整体赏析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两句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都用白描,紧扣题中“望”字,句句都是“望”中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见其构思高妙。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显示了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名家点评
《入蜀记》:(出姑熟)至大信口泊舟。盖自此出大江,须风便乃可行,往往连日阻风。两小山夹江,即东梁、西梁,一名天门山。李太白诗云:“*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皆得句于此。
古诗《长歌行》的思想感情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长歌行》的思想感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歌行》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感慨时光流逝,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启发年轻人要珍惜时间,少壮年华不努力,待到年老时,就是懊悔悲伤也没有用。
《长歌行》
作者: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注释
⑴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调曲。
⑵葵:“葵”作为蔬菜名,指*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⑶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⑷”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⑸秋节:秋季。
⑹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huā):同“花”。 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⑺百川:大河流。
⑻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⑼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古诗赏析: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调曲。本诗托物起兴,通过清晨葵菜上晶莹的露珠太阳出来就会被晒干,春天的繁华美景到了秋天就会衰败凋零,千万条江河东流到海一去不返等大自然中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说明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不再,年华易逝,因而劝导人们要珍惜少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全诗采用比兴等手法,借物喻理,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前四句写万物在春天竞相生长的勃勃生机: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园子里的葵菜长得非常茂盛,郁郁青青的,等到太阳一出来,葵菜叶片上滚动着的露珠就被晒干了。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大自然里的一切生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后六句与前四句形成对比,说明光阴如流水,时间一去不复返,激励人们应该趁年轻发愤努力,珍惜人生,不要虚度光阴: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时常担忧秋天一到,美丽的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千百条江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够重新返回西方?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也一样啊,年少时如果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到年老体衰时只能白白地悔恨与悲伤。
长歌行(节录)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1.青青:植物生长得旺盛时颜色。2.晞(xī):晒干。3.阳春:暖和的春天。4.德泽:恩惠。5.秋节:秋季。6.焜(kūn)黄:枯黄色。7.华:同“花”。8.老大:年老。9.徒:徒然。
[今译]
元日,指吉日;正月初一。是新的第一天。
古时,人们十分重视这一天。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
今天是正月初一,隐娘想分享8首元日诗词,送你最温暖的祝福。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声中,春风送暖。初生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新年来了,一切都预示着希望,愿你的2020年,希望满满,如爆竹般热烈喜悦。
《元日》
唐·李世民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四海升*,岁月静好。沐浴在春风里,让人心旷神怡。
2020年,愿你的未来,温暖常在,春风无限。
《元日》
宋·王十朋
元日年年见,天涯意故长。
诗篇示宗武,春色酌瞿唐。
白发又新岁,黄甘非故乡。
弟兄团拜处,归去愿成行。
有些朋友,只有在春节的时候见面,*时就天各一方。
如果和友人能日日常相见,那么人生会拥有许多欢乐。
2020年,愿你和朋友,能常见常聚,友谊万年。
《元日示宗武》
唐·杜甫
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
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
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
训喻青衿子,名惭白首郎。
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觞。
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
这一年元日,杜甫抱着儿子宗武,满是怜爱。
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了孩子,就会有了许多欢乐。生活再难,看看孩子可爱的笑脸,就会烦恼全消。
2020年,愿你和孩子,笑颜常开,幸福满满。
《元日述怀》
唐·卢照邻
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这个元日,卢照邻和家人团聚在一起,欢庆大唐的春天,乡间的风景是那么迷人,愿年年如此,共享美好生活。
没有什么大事发生的时候,说明一切都顺利。2020年,愿岁月长好,人长安。
《元日早朝》
唐·耿湋
己亥杂诗的思想感情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下面是己亥杂诗的思想感情,欢迎参考阅读!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这是《己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译文】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大地发出勃勃生气,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祖父龚禔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著有《吟朦山房诗》。父丽正,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著有《国语注补》、《三礼图考》、《两汉书质疑》、《楚辞名物考》等书。母段驯,著名小学家段玉裁之女,著有《绿华吟榭诗草》。
【思想情感】
《己亥杂诗》表达了作者离开京城的忧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但是仍然想要为国家出力,想要效忠于国家的'爱国情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有着非常丰富的寓意,成为千古名句。作品高度凝炼、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清王朝没落衰朽的现实,发展七绝议论时事、干预现实的功能,是在绝句艺术上的开拓与创造。
扩展资料: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
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两句诗也包含了这样的哲理:“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
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它包含着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面性,“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视角,在于自身的价值和功用。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
内容主旨
这首诗托物言志,写诗人辞官回乡的复杂心情,表明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品格和奉献精神。
译文
在弥漫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西下,策马东去从此便只身漂泊天涯。(用斜日和天涯路烘托出了无限离愁,流露出作者天高地远、天涯漂泊的苍茫迷惘之感。)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愿培育出更多新花。
清明节到来的时候,人们都变得忙碌起来。这个历史上传承下来的节日,又叫做踏青节和祭祖节。它有很多*俗,但踏青和祭祖这两个活动是最主要的。
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两个方面来理解清明节。一个是自然的节气,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和气候的运行有关,相对应的是自然界温度的变化和一些农事活动。
另一个方面是人文活动,就是人为安排的项目,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健身娱乐等*俗。
诗词歌赋在古代作为重要的文学体裁,它更贴*社会生活实际,更贴*人们的思想意识,因此有很大一部分诗歌作品记录了古人清明节的风俗风貌。
古人清明节到底有哪些具体风俗,节日前后他们都在做什么想什么,不用我们去翻阅查考复杂繁琐的文献资料,读一读诗词我们就有足够的理解。这些诗词大体包含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写踏青春游
春天阳气生发,温度快速回升,阳光明媚,百草丰茂,鸟语花香。特别是清明处于仲春时节,更适宜于户外活动。到大自然里呼吸新鲜空气,登山越野,观花赏草,更是一种时尚。
同时还有拔河、荡秋千、踢球打毽子、放风筝等健身娱乐活动。杜甫的名篇《丽人行》就是记载当时春游曲江的盛况,程颢的《郊行即事》也是写的踏青乐而忘归的情形。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程颢《郊行即事》)
二、写扫墓祭祀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的主要内容。在慎终追远怀念先人方面,中元节即七月半大多是在家里化袱烧纸钱,只有清明节才登山亲临坟茔祭拜。
扫墓就是要到实地去打扫墓地,焚香烧纸,进献祭品,并和逝去的祖宗亲人对话,默默祈祷,告之以家中的具体情况,寄托自己的崇敬和哀思。高翥的《清明日对酒》等就是记载扫墓的情形。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高翥《清明日对酒》)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三、写田园农事
清明时节正是大地回暖、万物复苏的春耕春种时期,田野里树木花草发芽开花,像桃树樱桃等早熟的品种也挂上了小小的果实。同时植树插柳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农事活动。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古代以农耕为主,这个时候人们在犁田耙地,准备培育水稻蔬菜了。南去越冬的燕子都飞了回来,它们又在水田上空飞翔,衔着新泥筑巢。黄庭坚的诗《清明》等就是写的这方面的内容。
清明佳节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黄庭坚《清明》)
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韦应物《寒食》)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
(朱敦儒《浣溪沙·雨湿清明香火残》)
四、写思乡怀亲
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节既然是祭祀已逝祖宗长辈的节日,就不免会引起对家中亲人的珍爱和关切。特别是远在异乡的文人士大夫和做生意的商人,清明节不能赶回家乡祭祖,不能与家人团聚,这是很遗憾的。
很多诗词就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感情,其中杜牧的《清明》更为突出。什么是路上行人欲断魂,就是指浪迹天涯的游子那种孤独和寂寞,那种愧对祖宗愧对家人的内疚和自责。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五、写人生感慨
岁月匆匆太无情,人生路上本来就很艰难,再加上这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到来,人们在禁烟禁火纪念介子推纪念先祖的时候,就会产生各种联想。其中多是对古代仁人志士的崇敬和对自己命运的感叹。
王禹偁就把清明节写得很清冷,生活清苦困顿,节日过得像山野庙宇里的和尚一样。而他的《清明日独酌》,更是表达了自己被贬谪为团练副使这个清闲职位的不满,从侧面反映出了社会问题。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王禹偁《清明》)
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
(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张继《阊门即事》)
上面所列的清明节诗词,只是选用了带清明字样的诗句,大家如果有兴趣要读全诗,可以按图索骥去找了来读。当然清明节的诗词还有很多,反映的内容也不止上面这五种,欢迎大家留言补充。
表达思想感情的经典诗句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2、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3、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5、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戴叔伦《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6、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10、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11、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1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1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14、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15、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1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王之涣凉州词思想感情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下面是小编收集的王之涣凉州词思想感情,希望大家喜欢。
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原文】
凉州词二首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⑵,一片孤城万仞山⑶。
羌笛何须怨杨柳⑷,春风不度玉门关⑸。
【注释】
⑴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何须:何必。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⑸度:吹到过。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
【白话译文】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表达思想感情的经典诗句(精选150句)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吧,诗句是诗的句子,泛指诗作。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句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表达思想感情的经典诗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2、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3、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4、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5、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戴叔伦《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6、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10、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11、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1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1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14、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15、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1、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2、茂苑人归,秦楼燕宿,同惜天涯为旅。——吴文英《齐天乐·新烟初试花如梦》
3、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5、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6、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王维《不遇咏》
7、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姚燮《韩庄闸舟中七夕》
8、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佚名《涉江采芙蓉》
9、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黄増《集杭州俗语诗》
10、怀春情不断,犹带相思旧子。——吴文英《丁香结·夷则商秋日海棠》
11、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晁端礼《绿头鸭·咏月》
12、一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春情》
13、天外吴门清霅路。——张先《渔家傲·和程公辟赠》
14、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李百药《秋晚登古城》
15、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16、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欧阳修《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17、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曹雪芹《红楼梦》
18、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19、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20、*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21、琵琶弦上说相思。——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22、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朱敦儒《好事*·春雨细如尘》
23、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24、长相思,长相思。——晏几道《长相思·长相思》
25、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26、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27、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
28、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宋之问《七夕》
29、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30、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四首其二》
31、人如风後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周邦彦《玉楼春》
32、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陈师道《除夜对酒赠少章》
33、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34、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李白长相思二首·其一》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与当时的岑参、高适、王昌龄等人齐名,被称为“四大边塞诗人”,他的诗气势磅礴,意境高远;虽然存诗量很少,只有区区的六首,但有一些作品也是脍炙人口,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登鹳雀楼》和《凉州词》。在《旧唐诗》和《新唐诗》都没有王之涣的记载,只在《唐才子传》里有一段简略的介绍,王之涣,字季凌,公元688年生于绛州(今天的山西新绛县)。
当然一个人作品的数量,并不影响名气,如果是好的作品,即使是只有一首,也足以流芳百世,王之涣很显然就是属于那种精益求精的诗人,尽管只有六首,可是他的名气很大,除了前面介绍的两首经典名篇之外,还有这首《送别》,也是一首难得的佳作,不仅写出了新意,另外写作手法也很高明,只是那么淡淡着笔,但是通篇言浅意深,看似*淡却意味深长。
《送别》
唐代: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古人比我们要更忧伤,特别是在送别之时,可能今天的人,已经是很难感受到那种离别之苦,毕竟现在科技发达,交通也很方便,即使是天各一方,只需要一部手机,那么就可以与远方的亲人和朋友联系,另外出行的方式也是有多种选择,拉*了大家的距离,所以我们比古人更幸运;对于古人来说,他们出行是一件大事,可能在路上的时间就要花费几个月,甚至是更长的时间,这种不确定的旅行,常常伴随着许多的威胁,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人在送别时往往表现得很悲伤。
《全唐诗》里收录了四万多首诗,其中送别诗数量最多,大部分的诗人都写过这一题材,至少对于古人来说,他们时常要面对离别,无论是自己出行远行,还是送别朋友,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很多的诗人在送别时往往会写诗赠送给对方,一则表达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二来更多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祝福对方在路上*安。
王之涣这首诗如果从字面上来看的话,写得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其实他写得很巧妙,通篇都是在描写离别之苦,可是却又没有写一个“愁”,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成为了送别诗里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所以从这么一首小诗中,也是最能够体现出诗人独特的才情,还有他的一片深情。
第一二句先是交代了时间和地点,这样一起笔也就有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同时也是突出了这首诗的主题;那这两句也是比较好理解,它大致的意思是,杨柳树在春风中长得郁郁葱葱,这原本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可是我们却要面对分别,那些杨柳树沿着护城河生长,所以到处都是呈现出一片绿色。
第三四句则是直接描写送别之时的无奈,还有悲痛之苦,也就使得这首诗有着一种更为浓重的悲伤,“*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最*攀折起来不是很方便,古人有折柳送别的风俗,每当送别朋友都会折下一枝柳条,以此来祝福对方,由于攀折柳枝不方便,可能是由于最*送别的人太多了。最后这一句,又是紧扣主题,让这首诗更具有感染力。
王之涣虽然作品不多,可是每一首都是精品,这首《送别》无论是写作手法,还是作品中所传递出来的那份情感,那都是属于上乘之作,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这样的作品自然是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古诗思想感情的题
关于古诗思想感情的题
以动植物为题的古诗思想感情
示儿的古诗思想感情
出塞的古诗思想感情
送灵澈的古诗思想感情
表示古诗思想感情的
渔翁的古诗思想感情
古诗思乡的思想感情答题模板
己亥杂诗的古诗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的古诗题目
古诗无题的思想感情
领悟古诗思想感情的笔记
领悟古诗思想感情的方法
高中常见的古诗思想感情
还思想感情的古诗
有思想感情的古诗
题临安邸古诗的思想感情
月的思想感情古诗
古诗蝉的思想感情
古诗峰的思想感情
含思想感情的古诗有
古诗梅的思想感情
古诗苔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的题材与思想感情
无题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诗的思想感情答题技巧
古诗的思想感情答题模式
古诗写情的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