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禾的诗句

关于关于禾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禾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禾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禾的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 语录(1k+) 说说(2k+) 名言(109) 诗词(5) 祝福(1k+) 心语(39)

  • 熊禾的著名诗句名言名句

  • 著名,名言
  • 鹤仙业已成陈迹,瀑布声中隐剑痕。——熊禾《石壁泉》

    赫曦日夕真奇绝,最好中秋看明月。——熊禾《赫曦台四景·中宵皓月》

    仙霞山外何处山,五彩云霞互明灭。——熊禾《赫曦台四景·薄暮明霞》

    须臾群阴解剥尽,雨脚如麻渐开豁。——熊禾《赫曦台四景·薄暮明霞》

    冥冥勃勃不可留,空有残霞半天赤。——熊禾《赫曦台四景·薄暮明霞》

    我观卦气先天图,更参岐伯答问书。——熊禾《赠医士詹翠峰》

    虽然三坟不可得,此即造化阴阳枢。——熊禾《赠医士詹翠峰》

    超然便可会大道,学不至此应非儒。——熊禾《赠医士詹翠峰》

    儒家道家已为二,医术下视史与巫。——熊禾《赠医士詹翠峰》

    苍生百万命安寄,天地生物意亦辜。——熊禾《赠医士詹翠峰》

    辞章小技我易工,要参大道融明彻。——熊禾《赠医士詹翠峰》

    垂帘市肆心自闲,左右图书恣怡悦。——熊禾《赠医士詹翠峰》

    便是羲皇以上人,岂但当年佗扁诀。——熊禾《赠医士詹翠峰》

    长歌为作儒医行,德君之深望君切。——熊禾《赠医士詹翠峰》

    阳春播一气,着处成芳菲。——熊禾《茶荔谣》

    闽地本荒落,山川亦何奇。——熊禾《茶荔谣》

    国初归职方,况复兵革稀,圣化溥涵育,生生浩无涯。——熊禾《茶荔谣》

    昭陵锐图治,四夷息鞭笞。——熊禾《茶荔谣》

    芹曝犹欲献,茶贡讵非宜。——熊禾《茶荔谣》

    草木贵多识,荔谱何伤而。——熊禾《茶荔谣》

    岂意成滥觞,岁献妨耕犁。——熊禾《茶荔谣》

    当年东坡老,作诗叹荔枝。——熊禾《茶荔谣》

    诗语似成谶,采茶武夷溪。——熊禾《茶荔谣》

    士人作是事,兴言痛心脾。——熊禾《茶荔谣》

    彼一草木秀,不惮勤航梯。——熊禾《茶荔谣》

    昌黎感二鸟,世道矧益漓。——熊禾《茶荔谣》

    十家九诗书,三年下芝泥。——熊禾《茶荔谣》

    熊禾(1247~1312年),字位辛,一字去非,号勿轩,晚号退斋。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建阳崇泰里(今莒口乡)人,世居云谷鳌峰之阳熊墩。幼年颖慧,有志于濂、洛、关、闽之学。访朱熹门人辅广,拜其为师,游浙江,受业于刘敬堂,得朱熹晚年同黄干论学之要旨。登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受任汀州(今属福建)司户参军,颇有政绩。

    [阅读全文]...

2022-04-18 11:13:55
  • 锄禾日当午搞笑诗句

  • 搞笑,个性
  • 锄禾日当午搞笑诗句

    锄禾日当午,啥都不靠普。

    闲来没事做,不如斗地主锄禾日当午,妈妈最辛苦。

    白天打麻将,晚上斗地主。

    锄禾日当午。

    后面帮我想一些搞笑的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和下乳,谁知腿中颤,次次皆辛苦

    如﹕锄禾日当午,上学真辛苦。

    拿本小破书,一坐一上午。

    1.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厕所在哪边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似没带卫生纸2. 处处蚊子咬 夜来大狗熊 谁也跑不了3.乘舟不给钱, 船夫一脚踢下船。

    桃花滩水深千尺, 不知死没死。

    还有什么类似的诗,要不学*的。

    搞笑的

    锄禾日当午,造血干细胞,清明上河图,复方草珊瑚,*方差公式,班长兼学委,全民搞建设,仙剑奇侠传,弯弓射大雕还有完全搞不懂。

    搞笑打油诗 锄禾日当午 拔河打老虎 谁知一打盹 喵苗进虎口这是我的原创,望你喜欢。

    这样内涵的有那些

    要七句

    复方草珊瑚。

    完全搞不懂。

    黄河入海流。

    造血干细胞。

    班长兼学伟。

    *方差公式。

    重阳插茱萸。

    弯弓射大雕。

    仙剑奇侠传。

    起舞弄轻影。

    曲径通幽处 清明上河图

    [阅读全文]...

2022-01-13 13:19:28
  • 古诗《锄禾》全诗赏析(锄禾劳作的诗句大全)

  • 一首小学课本里的诗句,深深的刻在每一位读过小学的人心中,就拿野哥自己来说,众多古诗词当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它。这首《悯农》,在我上学的时候,名字还是《锄禾》,也是在最*才得知《锄禾》已经改名《悯农》,这才又想起聊聊这首曾经让我每次吃饭都不剩下一粒米的诗句来。

    这首诗产自唐朝,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高深的语言,整首诗透露出一股朴素的气质,可能正是因为它的这种别具一格,才能在那个诗篇造诣极高的盛唐脱颖而出,至今仍流传甚广。

    这首《锄禾》为何改名《悯农》?具体的原因我也不了解,但是我猜想,这应该是为了让这首诗的出处回归本处,让更多的人知道它的由来与过往。所以,今天借着这篇文章,我给大家讲讲关于这首《悯农》背后的历史。

    其实《悯农》并非是一首单独存在的古诗,只是《悯农二首》(也称《古风二首》)的后半部分,在“锄禾日当午”之前还有四句,这四句阐述了作者对于唐朝当时的看法,大胆说出唐朝农民的悲苦现状,与后面的《悯农》衔接起来,才能完整体现《悯农二首》真正蕴含的意义。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二首》

    这首诗目前有一位主流承认的作者,名叫李绅,是唐朝的一位宰相,地位很高。当年他还没有考中进士的时候,带着这首诗去见吕温,吕温读罢这首诗,连连称赞,当时就表态说,李绅前途不可限量,有做宰相的本事,后来果然应验。虽然在史料之中,对于吕温的这番话有明确记载,但是我认为,这也就是吕温的一句客气话而已,只不过后来真的成真。但是李绅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起起伏伏多次,能够成为宰相,也有运气的成分。

    “吾观李二十秀才之文,斯人必为卿相。”——《云溪友议》

    由此可见,《悯农二首》在李绅年轻的时候,就已经依靠它扬名,后来又考中进士,应该也与此诗有关,比较一个人在文人圈里的名气,对于考官来说,在评判的时候也会有所影响。至于评卷是看不到名字的问题,这里不多做解释,一个人出名后,他的文风便会被人认识,这还只是其一。

    李绅能够写出这样的诗句来,可见在李绅少年时,也是一位性情中人,对于时事针砭利弊,敢说,敢写,大有为唐朝农民*发声的架势。只不过在他考中进士之后,做了官,这种作诗的风格虽然也有出现,但是却带有了明显的功利心。

    李绅做官前期,并不顺利,起起伏伏的十数年,期间主要还是以写诗为主,与白居易、元稹等人,一起发起新乐府运动,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李绅与白居易、元稹,重新引导诗歌在当时的风格,以讽喻时事为主。

    当时几个大诗人凑到一起,写一些对于时事讽喻的诗,一人写了几十首,汇聚到一起,就成了《新乐府》,其中就包含《悯农二首》,还有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比如《卖炭翁》。

    李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官也做的越来越大,只是他却没有坚持自己的路线,反而加入朋党之争中。他成为李德裕的左膀右臂,与元稹一起,是“李党”的主力成员,与敌对方“牛党”进行了长达十数年的斗争,而他在争斗开始几年间,便因为“李党”的不利局面被贬,被贬期间,李绅很郁闷,写了许多诗,来发泄自己内心不满,同时也是在利用这些诗作为与“牛党”斗争的工具。

    终于在10几年后,李德裕成为宰相,因为李绅这么多年来,一直写诗在侧面继续支持李德裕,所以,李德裕当宰相后第一件事,就是将李绅重新启用,而且是重用。这样一样,李绅在《悯农二首》之后所作的诗,虽然也是对时事进行讽喻,但是却与做《悯农二首》时的心境完全不同,一个是为民*,一个是为己谋功利,早已经忘了初心。

    后来李绅官路亨通,一直做到宰相位置,随着官职的变化,李绅的为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早不是当年“慷慨陈词”的少年,而是生活奢侈糜烂,贪图享受。这一点说法从刘禹锡的一首诗里就能看出来,“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这首诗是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赴李绅的家宴时,因为看见李绅家的美人俊美,所以即兴吟诗一首《赠李司空妓》,送给这位李绅家的私 妓。

    李绅家的美人众多,见到刘禹锡如此喜欢这名女子,也没表现出什么不悦,而是慷慨相赠。刘禹锡也有官职在身,加上本身是一位才子,自然见过不少的美人,但是在李绅的家中,依然能遇到令他情不自禁的美女,可见李绅家美女如云,因为如此容貌出众之人,显然在李绅家也算不得什么,随便就被李绅给送人了,没有丝毫的不舍。

    除此之外,李绅在野史的记载中,更是奢侈无度,史料对他发迹后的描述是“渐次豪奢”。

    李绅喜欢吃鸡舌,吃一顿鸡舌要300多只鸡才能凑够一盘,导致后院的死鸡堆积如山,其奢靡程度可见一斑。而且,对于发迹之前的友人也并不友善,不仅不念及故人曾经的好处,而且还要苦苦相逼,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厉害。

    比如,在李绅发迹之前,有一人名为李元将,李绅去他家做客的时候,总是亲热的叫他叔叔。但是李绅发迹之后可就不一样了,李元将去拜访他,自称弟弟李绅不开心,自称侄子,反过来叫他叔叔,还是不开心。李元将被逼无奈之下,自称孙子,李绅这才笑逐颜开起来。

    李绅在发迹前后变化极大,无论是为人还是诗词,再也找不到当年做《悯农二首》时意气风发的样子,有时候读《悯农二首》的时候,不禁会联想,难道这样一首反应唐朝农民疾苦的诗句,真的是李绅所作吗?

    其实,《悯农》这首诗的作者,还真的就存在过争议。一说《悯农》的作者并非李绅,而是同为唐朝诗人的聂夷中。

    聂夷中是唐朝时期河南的一位诗人,这位诗人写诗的风格很独特,语言以朴实为主,而且辞浅意哀。最主要的是,聂夷中的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剥削,一种是对田家农户农户疾苦的同情。

    值得注意的是,在聂夷中诗作当中,有一首叫《田家二首》,其中后半段让我们熟悉,这里引用一下,给大家赏析: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聂夷中的《田家二首》后半段,几乎与《悯农》没有区别,说聂夷中是《悯农》作者也不为过。而起,类似这种深得民间疾苦的诗作,聂夷中的作品当中还有很多,有的作品甚至连讽喻的手法都不用了,直接就明言为民*,在那个封建社会国家里,做到这个地步的诗人,才是真正的悯农之人。

    例如,聂夷中所作的《咏田家》,就是一首聂夷中对于民间疾苦最直接的陈述,感同身受,令人动容。同时,聂夷中对于当权者也直接明言,希望他们能够给农民多一些关照,因此诗形成了一个成语“剜肉补疮”,表现了聂夷中对农民疾苦感受的深刻,同时无形之中也对他以诗来为民*的做法进行了肯定和纪念。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咏田家》

    从二位作者为人来看,我更愿意相信这首《悯农》的作者是自始至终都具备“悯农”思想的聂夷中,而不是在升官发财之后,忘记了初心的李绅。

    [阅读全文]...

2022-02-11 22:45:50
  • 含有禾字的古诗词 带禾字的诗词名句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李绅《古风二首 / 悯农二首》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水浒传·第十六回》

    夫惜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者伤良民。——《韩非子·难二》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

    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聂夷中《公子家 / 公子行 / 长安花》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佚名《伐檀》

    荆棘满野,而望收嘉禾者愚;私念满胸,而欲求福应者悖。——《格言联璧·悖凶类》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杜甫《兵车行》

    村喜禾花实,峰看岭岫重。——赵汝愚《雨后送李将军还祠偕同寅饮一杯亭》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苍。——聂夷中《田家》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许浑《登洛阳故城》

    古道无人行,秋风动禾黍。——耿湋《秋日》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佚名《麦秀歌》

    麦秋正急又秧禾,丰岁自少凶岁多,田家辛苦可奈何!——张舜民《打麦》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佚名《七月》

    松楸远*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许浑《金陵怀古》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白居易《杜陵叟》

    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稂莠。——苏轼《石鼓歌》

    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刘安 撰《嫦娥奔月 / 嫦娥飞天》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孔*仲《禾熟》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孔*仲《禾熟》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张籍《牧童词》

    虽有玉山禾,不能疗苦饥。——李白《天马歌》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王实甫《长亭送别》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萨都剌《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虫思机杼悲,雀喧禾黍熟。——王维《宿郑州》

    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佚名《大雅·生民》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佚名《七月》

    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元稹《连昌宫词》

    铎声连振起,镰子刈禾头。——元鹏《山中四咏》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过隆中、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王质《八声甘州·读诸葛武侯传》

    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佚名《桑中生李》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禾还。——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禾黍高低六代宫,楸梧远*千官冢。——马致远《拨不断·布衣中》

    草茅弗去,则害禾谷;盗贼弗诛,则伤良民。——《管子·明法解》

    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吴兢《唐太宗吞蝗》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高适《古大梁行》

    天风拔大木,禾黍咸伤萎。——李白《寓言三首·其一》

    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苏轼《凌虚台记》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苏轼《喜雨亭记》

    曰:十日不雨则无禾。——苏轼《喜雨亭记》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苏轼《喜雨亭记》

    禾麻芃芃,仓庾崇崇。——苏洵《张益州画像记》

    秋,又取成周之禾。——左丘明《周郑交质》

    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溉灌。——佚名《桑生李树》

    岂若西山草,琅玕与丹禾。——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西溪禾早已尝新。——辛弃疾《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

    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张碧《农父》

    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白居易《牡丹芳》

    [阅读全文]...

2022-03-22 20:57:51
  • 锄禾的诗意

  • 诗意
  •   《悯农二首》

      作者:李绅

      原文: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

      1、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2、粟:泛指谷类。

      3、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犹:仍然。

      6、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7、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诗意:

      (其一)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

      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

      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其二)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

      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

      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赏析: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它*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m.ju.51tietu.net)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阅读全文]...

2022-06-09 13:04:56
  • 锄禾日当午全诗

  • 锄禾日当午全诗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锄禾日当午全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悯农二首

      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血汗?

      注释

      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田。

      ⑸犹:仍然。

      ⑹禾:谷类植物统称。

      ⑺餐:一作“飧”。熟食通称。

      赏析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巨大贡献和无穷创造力,这就使下文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农民以他们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汗珠,洒在灼热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说教,不是无病*;它*似蕴意深远格言,但又不仅以它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愤懑和真挚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最熟悉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景象大概是人人*见,众人皆知,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人受到深刻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形象和深刻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事实。这样,前后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情节作了一番形象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原因。

    [阅读全文]...

2022-04-02 06:21:54
关于禾的诗句 - 句子
关于禾的诗句 - 语录
关于禾的诗句 - 说说
关于禾的诗句 - 名言
关于禾的诗句 - 诗词
关于禾的诗句 - 祝福
关于禾的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