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李颀的古诗视频加意思

关于古意李颀的古诗视频加意思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意李颀的古诗视频加意思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意李颀的古诗视频加意思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意李颀的古诗视频加意思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198) 说说(559) 名言(21) 诗词(12k+) 祝福(114) 心语(9)

  • 李颀《古意》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 古诗文
  • 李颀《古意》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这两句是说,这位雄纠纠气昂昂的须眉男儿,誓在边疆杀敌立功,见这陇上黄云之后,不免回首一望白云所在之处的故乡;但因为还没有报答国恩,所以坚决不想回家。用精炼含蓄的手法,写景寓情。前句连用两个“云”字,引起思乡之情,后句连用两个“得”字,显出他斩钉截铁的决心,前后互相映照,韵味悠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的李颀《古意》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出自李颀《古意》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注

      古意:拟古诗,托古喻今之作。

      事长征:从军远征。

      幽燕:今河北、辽宁一带。古代幽燕地区游侠之风盛行。

      黄云、白云:塞上多风沙,沙卷入云,所以云色发黄,而内地的云则是白的。

      黄云:指战场上升腾飞扬的尘土。

      陇:泛指山地。

      参考译文

      好男儿远去从军戍边,他们从小就游历幽燕。

      个个爱在疆场上逞能,为取胜不把生命依恋。

      厮杀时顽敌不敢上前,胡须象猬毛直竖满面。

      陇山黄云笼罩白云纷飞,不曾立过战功怎想回归?

      有个辽东少妇妙龄十五,一向善弹琵琶又善歌舞。

      她用羌笛吹奏出塞歌曲,吹得三军将士泪挥如雨。

      赏析

      李颀的《古意》是一首拟古诗,写一个在边疆从军的男儿的形象和思绪。首六句写戍边豪侠的风流潇洒,勇猛刚烈。后六句写见得白云,闻得羌笛,顿觉故乡渺远,不免怀思落泪。离别之情,征战之苦,跃然纸上。语言含蓄顿挫,血脉豁然贯通,跌宕起伏,情韵并茂。

      这首诗是一首拟古诗。开始六句,用五律将一个在边疆从军的男儿描写得神形兼具,栩栩如生,浮现在读者眼前。第一句“男儿”两字先给读者一个大丈夫的印象。第二句“少小幽燕客”,交代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之地的人,为下面描写他的刚勇犷悍作铺垫。这两句统领以下四句。他在马蹄之下与伙伴们打赌,向来就不把七尺之躯看得太重,因此一上战场就奋勇杀敌,以致敌人不敢向前。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莫敢前”,这三句把男儿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抓住胡须这一细部特征来描绘主人公的仪表。“须如蝟毛磔”五字,说明须又短、又多、又硬。表现出他英猛刚烈的气概和杀敌时须髯怒张的神态,简洁、鲜明而有力地刻画出了这一从军塞上的男儿的形象。这里诗人采用简短的五言句和短促扎实的入声韵,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黄云陇底白云飞”,这是诗的主人公身处的情景。辽阔的原野,昏黄的云天,将主人公更衬托得勇战豪放。“未得报恩不得归”七个字一方面表现好男儿志在报国,因为还没有报答国恩,所以也就坚决不回故乡。另一方面,也说明远征边塞的男儿其实也有思乡的柔情。这两个“得”字,都发自男儿内心,连用在一句之中,更显出他斩钉截铁的决心,同时又与上句的连用两个“云”字相互映带。前六句节奏短促,写这两句时,景中含有情韵,因此诗人在这里改用了七言句,又换了*声韵中调门低、尾声飘的.五微韵。但由于第八句中意旨还是坚决的,所以插用两个入声的“得”字,使悠扬之中,还有坚定果断的劲道。

      接下去,出乎意外地出现了一个年仅十五的“辽东小妇”,人们从她的妙龄和“惯弹琵琶能歌舞”,可以联想其风韵。随着“辽东小妇”的出场,又给人们带来了动人的“羌笛出塞声”。前十句,有人物,有布景,有色彩,而没有声音:“今为羌笛出塞声”这一句,“羌笛”是边疆上的乐器,“出塞”又是边疆上的乐调,辽东的少妇用边塞乐器吹出边塞之乐,这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以致“使我三军泪如雨”了。这里诗人原本要写这一个少年男儿的落泪,但诗人不从正面写这个男儿的落泪,而写三军将士落泪,非但落,而且泪如雨下。在这样人人都受感动的情况之下,这一男儿自不在例外,这就不用明点了。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炼。此外这四句采用了上声的七麑韵,“五”、“舞”、“雨”三个字,收音都是向下咽的,因而收到了情韵并茂的艺术效果。

      全诗十二句,奔腾顿挫而又飘逸含蓄。首起六句,一气贯注,到“须如蝟毛磔”一句顿住,“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忽然飘宕开去,“未得报恩不得归”一句,又是一个顿挫。接着,忽现辽东小妇,“今为羌笛出塞声”一句用“今”字点醒,“羌笛”、“出塞”又与上文的“幽燕”、“辽东”呼应。最后用“使我三军泪如雨”将首句的少年男儿包涵在内,全诗血脉豁然贯通。

    [阅读全文]...

2022-02-07 17:47:33
  • 李颀:古意

  •   《古意》

      作者: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注释:

      1、古意:犹“拟古”。

      2、轻七尺:犹轻生甘死。

      3、解:擅长。

      译文:

      好男儿远去从军戍边,

      他们从小就游历幽燕。

      个个爱在疆场上逞能,

      为取胜不把生命依恋。

      厮杀时顽敌不敢上前,

      胡须象猬毛直竖满面。

      陇山黄云笼罩白云纷飞,

      不曾立过战功怎想回归?

      有个辽东少妇妙龄十五,

      一向善弹琵琶又善歌舞。

      她用羌笛吹奏出塞歌曲,

      吹得三军将士泪挥如雨。

      赏析:

      诗题为“古意”,标明是一首拟古诗。首六句写戍边豪侠的风流潇洒,勇猛刚烈。后六句写见得白云,闻得羌笛,顿觉故乡渺远,不免怀思落泪。离别之情,征战之苦,跃然纸上。语言含蓄顿挫,血脉豁然贯通,跌宕起伏,情韵并茂。

    [阅读全文]...

2022-03-02 04:13:10
  • 李颀《古意》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 李颀《古意》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这两句是说,这位雄纠纠气昂昂的须眉男儿,誓在边疆杀敌立功,见这陇上黄云之后,不免回首一望白云所在之处的故乡;但因为还没有报答国恩,所以坚决不想回家。用精炼含蓄的手法,写景寓情。前句连用两个“云”字,引起思乡之情,后句连用两个“得”字,显出他斩钉截铁的决心,前后互相映照,韵味悠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的李颀《古意》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出自李颀《古意》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注

      古意:拟古诗,托古喻今之作。

      事长征:从军远征。

      幽燕:今河北、辽宁一带。古代幽燕地区游侠之风盛行。

      黄云、白云:塞上多风沙,沙卷入云,所以云色发黄,而内地的云则是白的。

      黄云:指战场上升腾飞扬的尘土。

      陇:泛指山地。

      参考译文

      好男儿远去从军戍边,他们从小就游历幽燕。

      个个爱在疆场上逞能,为取胜不把生命依恋。

      厮杀时顽敌不敢上前,胡须象猬毛直竖满面。

      陇山黄云笼罩白云纷飞,不曾立过战功怎想回归?

      有个辽东少妇妙龄十五,一向善弹琵琶又善歌舞。

      她用羌笛吹奏出塞歌曲,吹得三军将士泪挥如雨。

      赏析

      李颀的《古意》是一首拟古诗,写一个在边疆从军的男儿的形象和思绪。首六句写戍边豪侠的风流潇洒,勇猛刚烈。后六句写见得白云,闻得羌笛,顿觉故乡渺远,不免怀思落泪。离别之情,征战之苦,跃然纸上。语言含蓄顿挫,血脉豁然贯通,跌宕起伏,情韵并茂。

      这首诗是一首拟古诗。开始六句,用五律将一个在边疆从军的男儿描写得神形兼具,栩栩如生,浮现在读者眼前。第一句“男儿”两字先给读者一个大丈夫的印象。第二句“少小幽燕客”,交代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之地的人,为下面描写他的刚勇犷悍作铺垫。这两句统领以下四句。他在马蹄之下与伙伴们打赌,向来就不把七尺之躯看得太重,因此一上战场就奋勇杀敌,以致敌人不敢向前。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莫敢前”,这三句把男儿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抓住胡须这一细部特征来描绘主人公的仪表。“须如蝟毛磔”五字,说明须又短、又多、又硬。表现出他英猛刚烈的气概和杀敌时须髯怒张的神态,简洁、鲜明而有力地刻画出了这一从军塞上的男儿的形象。这里诗人采用简短的五言句和短促扎实的入声韵,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黄云陇底白云飞”,这是诗的主人公身处的情景。辽阔的原野,昏黄的云天,将主人公更衬托得勇战豪放。“未得报恩不得归”七个字一方面表现好男儿志在报国,因为还没有报答国恩,所以也就坚决不回故乡。另一方面,也说明远征边塞的男儿其实也有思乡的柔情。这两个“得”字,都发自男儿内心,连用在一句之中,更显出他斩钉截铁的决心,同时又与上句的连用两个“云”字相互映带。前六句节奏短促,写这两句时,景中含有情韵,因此诗人在这里改用了七言句,又换了*声韵中调门低、尾声飘的.五微韵。但由于第八句中意旨还是坚决的,所以插用两个入声的“得”字,使悠扬之中,还有坚定果断的劲道。

      接下去,出乎意外地出现了一个年仅十五的“辽东小妇”,人们从她的妙龄和“惯弹琵琶能歌舞”,可以联想其风韵。随着“辽东小妇”的出场,又给人们带来了动人的“羌笛出塞声”。前十句,有人物,有布景,有色彩,而没有声音:“今为羌笛出塞声”这一句,“羌笛”是边疆上的乐器,“出塞”又是边疆上的乐调,辽东的少妇用边塞乐器吹出边塞之乐,这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以致“使我三军泪如雨”了。这里诗人原本要写这一个少年男儿的落泪,但诗人不从正面写这个男儿的落泪,而写三军将士落泪,非但落,而且泪如雨下。在这样人人都受感动的情况之下,这一男儿自不在例外,这就不用明点了。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炼。此外这四句采用了上声的七麑韵,“五”、“舞”、“雨”三个字,收音都是向下咽的,因而收到了情韵并茂的艺术效果。

      全诗十二句,奔腾顿挫而又飘逸含蓄。首起六句,一气贯注,到“须如蝟毛磔”一句顿住,“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忽然飘宕开去,“未得报恩不得归”一句,又是一个顿挫。接着,忽现辽东小妇,“今为羌笛出塞声”一句用“今”字点醒,“羌笛”、“出塞”又与上文的“幽燕”、“辽东”呼应。最后用“使我三军泪如雨”将首句的少年男儿包涵在内,全诗血脉豁然贯通。

    [阅读全文]...

2022-04-23 23:21:49
  • 李颀《古意》赏析

  • 古意  李颀

      男儿事长征,

      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

      由来轻七尺。

      *莫敢前,

      须如蝟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

      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

      惯弹琵琶能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

      使我三军泪如雨。

      李颀诗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拟古诗。开始六句,用五律将一个在边疆从军的男儿描写得神形兼具,栩栩如生,浮现在读者眼前。第一句“男儿”两字先给读者一个大丈夫的印象。第二句“少小幽燕客”,交代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之地的人,为下面描写他的刚勇犷悍作铺垫。这两句统领以下四句。他在马蹄之下与伙伴们打赌,向来就不把七尺之躯看得太重,因此一上战场就奋勇杀敌,以致敌人不敢向前。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莫敢前”,这三句把男儿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抓住胡须这一细部特征来描绘主人公的仪表。“须如蝟毛磔”五字,说明须又短、又多、又硬。表现出他英猛刚烈的气概和杀敌时须髯怒张的神态,简洁、鲜明而有力地刻画出了这一从军塞上的男儿的形象。这里诗人采用简短的五言句和短促扎实的入声韵,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接下去,“黄云陇底白云飞”,这是诗的主人公身处的情景。

      辽阔的原野,昏黄的云天,将主人公更衬托得勇战豪放。“未得报恩不得归”七个字一方面表现好男儿志在报国,因为还没有报答国恩,所以也就坚决不回故乡。另一方面,也说明远征边塞的男儿其实也有思乡的柔情。这两个“得”字,都发自男儿内心,连用在一句之中,更显出他斩钉截铁的决心,同时又与上句的连用两个“云”字相互映带。前六句节奏短促,写这两句时,景中含有情韵,因此诗人在这里改用了七言句,又换了*声韵中调门低、尾声飘的五微韵。

      但由于第八句中意旨还是坚决的,所以插用两个入声的“得”字,使悠扬之中,还有坚定果断的劲道。

      接下去,出乎意外地出现了一个年仅十五的“辽东小妇”,人们从她的妙龄和“惯弹琵琶能歌舞”,可以联想其风韵。随着“辽东小妇”的出场,又给人们带来了动人的“羌笛出塞声”。前十句,有人物,有布景,有色彩,而没有声音:“今为羌笛出塞声”这一句,“羌笛”是边疆上的乐器,“出塞”又是边疆上的乐调,辽东的少妇用边塞乐器吹出边塞之乐,这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以致“使我三军泪如雨”了。这里诗人原本要写这一个少年男儿的落泪,但诗人不从正面写这个男儿的落泪,而写三军将士落泪,非但落,而且泪如雨下。在这样人人都受感动的情况之下,这一男儿自不在例外,这就不用明点了。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炼。

      此外这四句采用了上声的七麑韵,“五”、“舞”、“雨”三个字,收音都是向下咽的,因而收到了情韵并茂的艺术效果。

      全诗十二句,奔腾顿挫而又飘逸含蓄。首起六句,一气贯注,到“须如蝟毛磔”一句顿住,“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忽然飘宕开去,“未得报恩不得归”一句,又是一个顿挫。接着,忽现辽东小妇,“今为羌笛出塞声”一句用“今”字点醒,“羌笛”、“出塞”又与上文的“幽燕”、“辽东”呼应。最后用“使我三军泪如雨”

      将首句的少年男儿包涵在内,全诗血脉豁然贯通。

    整理:zhl201612

    [阅读全文]...

2022-02-25 12:14:03
  • 《长安古意》卢照邻唐诗的意思

  • 长安,唐诗
  •   《长安古意》是唐代诗人卢照邻的代表作,也是初唐七言歌行的代表作之一。此诗托古意而写今情,展现了当时长安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

      长安大道连狭斜2,青牛白马七香车3。

      玉辇4纵横过主第5,金鞭络绎6向侯家7。

      龙衔宝盖8承朝日,凤吐流苏9带晚霞。

      百尺游丝10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游蜂戏蝶千门11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12交窗13作合欢14,双阙15连甍16垂凤翼17。

      梁家18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19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20?

      借问吹箫21向紫烟22,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23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24帐额25绣孤鸾26,好取27门帘帖双燕28。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29郁金香30。

      片片行云31着蝉鬓32,纤纤初月上鸦黄33。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34宝马铁连钱35,*36盘龙37金屈膝38。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39。

      隐隐朱城40临玉道41,遥遥翠幰42没金堤43。

      挟弹飞鹰44杜陵45北,探丸借客46渭桥47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48,共宿娼家49桃李蹊50。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51口氛氲52。

      北堂53夜夜人如月54,南陌55朝朝骑似云56。

      南陌北堂连北里57,五剧三条控三市58。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60暗天起。

      汉代金吾60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61。

      罗襦62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63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64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65,专权判不容萧相66。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67坐春风68。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69五公70。

      节物风光71不相待,桑田碧海72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73,即今惟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74居,年年岁岁一床书75。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76。

      【注释】

      1.古意:“古意”是六朝以来中常见的标题,表示这是拟古之作。

      2.狭斜:指小巷。

      3.七香车:用多种香木制成的华美小车。

      4.玉辇:本指皇帝所乘的车,这里泛指一般豪门贵族的车。

      5.主第:公主府第。第,房屋。帝王赐给臣下房屋有甲乙次第,故房屋称“第”。

      6.络绎:往来不绝,前后相接。

      7.侯家:封建王侯之家。

      8.龙衔宝盖:车上张着华美的伞状车盖,支柱上端雕作龙形,如衔车盖于口。宝盖,即华盖。古时车上张有圆形伞盖,用以遮阳避雨。

      9.凤吐流苏:车盖上的立凤嘴端挂着流苏。流苏,以五彩羽毛或丝线制成的穗子。

      10.游丝:春天虫类所吐的飘扬于空中的丝。

      11.千门:指宫门。

      12.复道:又称阁道,宫苑中用木材架设在空中的通道。

      13.交窗:有花格图案的木窗。

      14.合欢:马缨花,又称夜合花。这里指复道、交窗上的合欢花形图案。

      15.阙:宫门前的望楼。

    [阅读全文]...

2022-04-26 07:59:53
  • 《江雪》古诗的意思

  • 文学
  • 《江雪》古诗的意思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江雪》古诗的意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注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与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蓑” ,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赏析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将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作者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作者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作者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作者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作者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作者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与“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作者却将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与一个“灭”字,这就将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作者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将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作者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将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

      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将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将“江”与“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将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将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作者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与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将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与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绝:绝迹。

      3、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4、径:小路。

      5、踪:踪迹。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蓑笠(suōl):蓑衣,斗笠。

      赏析: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东永济县)人。杰出的思想家、散文家。诗歌的成就也很高。

      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一、古诗原文

      作者:柳宗元

      千 山 鸟 飞 绝 ,

      万 径 人 踪 灭 。

      孤 舟 蓑 笠 翁 ,

      独 钓 寒 江 雪 。

      二、作者背景

      柳宗元(773-819),唐代诗人。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参加永贞变法,失败后屡被流放,最终在柳州刺史任上去世,后世又称“柳柳州”。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也写得很好,古诗和韦应物齐名,世称“韦柳”。

      三、古诗鉴赏

      1、注词释义:

      绝:绝灭,消失。

      径:小路。

      踪:指脚印。

      孤舟:孤单的一条小船。

      蓑笠:用草编成的雨衣和帽子。

      2、古诗今译:

    [阅读全文]...

2022-02-06 12:46:43
  • 李咸用《古意论交》全诗赏析

  •   古意论交

      择友如淘金,沙尽不得宝。

      结交如干银,产竭不成道。

      我生四十年,相识苦草草。

      多为势利朋,少有岁寒操。

      通财能几何,闻善宁相告。

      茫然同夜行,中路自不保。

      常恐管鲍情,参差忽终老。

      今来既见君,青天无片云。

      语直瑟弦急,行高山桂芬。

      约我为交友,不觉心醺醺。

      见义必许死,临危当指囷。

      无令后世士,重广孝标文。

      古意论交

      择友如淘金,沙尽不得宝。

      结交如干银,产竭不成道。

      我生四十年,相识苦草草。

      多为势利朋,少有岁寒操。

      通财能几何,闻善宁相告。

      茫然同夜行,中路自不保。

      常恐管鲍情,参差忽终老。

      今来既见君,青天无片云。

      语直瑟弦急,行高山桂芬。

      约我为交友,不觉心醺醺。

      见义必许死,临危当指囷。

      无令后世士,重广孝标文。

      gǔyilunjiāo

      zeyǒurutaojīn,shājinbudebǎo。

      jiejiāoruqianyin,chǎnjiebuchengdao。

      wǒshēngsishinian,xiāngshikǔcǎocǎo。

      duōweishilipeng,shǎoyǒusuihancāo。

      tōngcainengjīhe,wenshanningxiānggao。

      mangrantongyexing,zhōngluzibubǎo。

      changkǒngguǎnbaoqing,cānchahūzhōnglǎo。

      jīnlaijijianjūn,qīngtiānwupianyun。

      yǔzhisexianji,xinggāoshānguifēn。

      yuēwǒweijiāoyǒu,bujuexīnxūnxūn。

      jianyibixǔsǐ,linwēidāngzhǐqūn。

      wulinghoushishi,zhongguǎngxiaobiāowen。

      鉴赏

      李咸用(唐)的《古意论交》选自全唐诗

    [阅读全文]...

2022-01-22 20:41:00
  • 古意古诗词鉴赏

  • 古意古诗词鉴赏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意古诗词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意(男儿事长征)原文: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译文

      男子汉当以国事为重,从军远征,从小就在幽燕纵横驰骋。经常与人在马上比试胜负,从不珍惜七尺身躯。奋勇搏杀,没人敢上前招应;气宇轩昂,脸上的胡子像刺猬的毛丛生。陇下黄沙弥漫,上面白云飘飞,未报朝廷恩情怎能轻易言归。辽东少妇年方十五,她弹熟了琵琶能歌善舞。今日用羌笛吹一支出塞乐曲,感动得全军将士泪下如雨。

      注释

      ①古意:拟古诗,托古喻今之作。②事长征:从军远征。③幽燕:今河北、辽宁一带。古代幽燕地区游侠之风盛行。④赌胜:较量胜负。马蹄下:即驰骋疆场之意。⑤“由来”句:好男儿向来就轻视性命。七尺,七尺之躯。古时尺短,七尺相当于一般*的高度。⑥“*”句:*而对方不敢上前交手,即所向无敌之意。⑦“须如”句:胡须好像刺猬的毛一样纷纷张开,形容威武凶猛。磔(zhé):纷张。⑧黄云:指战场上升腾飞扬的尘土。陇:泛指山地。⑨小妇:少妇。⑩解歌舞:擅长歌舞。解:懂得、通晓。羌笛:羌族人所吹的笛子。羌: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

      赏析:

      好男儿远去从军戍边,他们从小就游历幽燕。个个爱在疆场上逞能,为取胜不把生命依恋。厮杀时顽敌不敢上前,胡须象猬毛直竖满面。陇山黄云笼罩白云纷飞,不曾立过战功怎想回归?有个辽东少妇妙龄十五,一向善弹琵琶又善歌舞。她用羌笛吹奏出塞歌曲,吹得三军将士泪挥如雨。

      此诗题为“古意”,标明是一首拟古诗。开始六句,把一个在边疆从军的男儿描写得神形毕肖,栩栩如生,活跃在读者眼前。第一句“男儿”两字先给读者一个大丈夫的印象。第二句“少小幽燕客”,交代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一带人,为下面描写他的刚勇犷悍张本。这两句总领以下四句。他在马蹄之下与伙伴们打赌比输赢,从来就不把七尺之躯看得那么重,所以一上战场就奋勇杀敌,杀得敌人不敢向前。“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莫敢前”,这三句把男儿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一个男儿,谁都想见识见识吧!可是诗不可能如画那样,通体写出,只能抓特征。于是抓住胡须来描绘。然而三绺五绺长须,不但年龄不符合,而且风度也太飘逸了,因此诗人塑造了短须的形象。“须如蝟毛磔”五字,写出须又短、又多、又硬的特征,那才显出他勇猛刚烈的气概和杀敌时须蝟怒张的神气,简洁、鲜明而有力地突出了这一从军塞上的男儿的形象。这里为了与诗情协调,诗人采用简短的五言句和短促扎实的入声韵,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接下去,诗人又用“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替诗的主人公布置了一幅背景。闭目一想,一个虬髯男儿,胯下是高头战马,手中是雪亮单刀,背后是辽阔的原野,昏黄的云天,这气象是何等的雄伟莽苍。但这一句的妙处,还不仅如此。塞上多风沙,沙卷入云,所以云色是发黄的.,而内地的云则是纯白的。这一句中黄云白云表面似乎在写景,实则两两对照,寓情于景,写得极为精细。开首六句写这男儿纯是粗线条、硬作风,可是这远征边塞的男儿,难道竟无一些思乡之念吗?且看男儿在向前看一看那陇上黄云之后,也还不免回首一望故乡。故乡何在?但见一片白云,于是不能不引起思乡之感。这一层意思,诗人以最精炼最含蓄的手法,表达在文字的空隙中,于无文字处见功夫。但如果接下去,写思乡念切,急于求归,那又不象是这样一个男儿的身份了,所以在这欲吐不吐、欲转不转之际,用“未得报恩不得归”七个字一笔拉转,说明这一男儿虽未免偶尔思乡,但因为还没有报答国恩,所以也就坚决不想回去。这两个“得”字,都发自男儿内心,连用在一句之中,更显出他斩钉截铁的决心,同时又有意无意地与上句的连用两个“云”字相互映带。前六句节奏短促,写这两句时,景中含有情韵,所以诗人在这里改用了七言句,又换了*声韵中调门低、尾声飘的五微韵。但由于第八句中意旨还是坚决的,所以插用两个入声的“得”字,使悠扬之中,还有凛烈的劲道。

      一般想法,再写下去,该是根据“未得报恩不得归”而加以发挥了。然而,出乎意外,突然出现了一个年仅十五的“辽东小妇”,面貌身段不必写,人们从她的妙龄和“惯弹琵琶能歌舞”,自可想象得出。随着“辽东小妇”的出场,又给人们带来了动人的“羌笛出塞声”。前十句,有人物,有布景,有色彩,而没有声音:“今为羌笛出塞声”这一句,少妇吹出了笛声,于是乎全诗就有声有色。“羌笛”是边疆上的乐器,“出塞”又是边疆上的乐调,与上文的“幽燕”、“辽东”贯串在一起。这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听了这一曲,不由“使我三军泪如雨”了。这里,诗人实际上要写这一个少年男儿的落泪,可是这样一个硬汉,哪有一听少妇羌笛就会激动的道理?所以诗人不从正面写这个男儿的落泪,而写三军将士落泪,非但落,而且落得如雨一般多。在这样尽人都受感动的情况下,这一男儿自不在例外,这就不用明点了。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炼,功力极深,常人不易做到。此外这四句采用了上声的七麌韵,“五”、“舞”、“雨”三个字,收音都是向下咽的,因而收到了情韵并茂的艺术效果。

      全诗十二句,奔腾顿挫而又飘扬含茹。首起六句,一气贯注,到须如蝟毛磔“一句顿住,”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忽然飘宕开去,”未得报恩不得归“一句,又是一个顿挫。以下掷笔凌空,忽现辽东小妇,一连两句似与上文全无干涉,”今为羌笛出塞声“一句用”今“字点醒,”羌笛“、”出塞“又与上文的”幽燕“、”辽东“呼应。最后用”使我三军泪如雨“一句总结,把首句的少年男儿包涵在内,挽住上面的突接,全首血脉豁然贯通。寥寥短章之中,能有这样尺幅千里之势,这在李颀以前的七言古诗中是没有的。

      古诗原文

      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

      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

      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谁言会面易,各在青山崖。

      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

      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

      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

      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

      译文翻译

      新婚夫妇,夫君就像是女萝草,妻妾就如菟丝花。

      女子有了心上人,就好像轻柔的枝条,只有在春风里才会摇曳生姿。

      新婚以后,妻妾希望依附夫君,让彼此关系缠绵缱倦、永结同心。

      谁说见一面很容易,我们各自在青色山崖的两边。

      君在外春风得意、如鱼得水,而妻妾却在家里忧心匆匆、痛断肝肠。

      妻妾在家除了相夫教子外,别无旁务,因而想入非非。

      我的归宿在哪里?夫君该不会在外面与别的女子“共芬芳”、做“鸳鸯”吧?

      夫君啊!假如为妾的有二心的话,那么海水也可以用斗来量了。

      注释解释

      女萝:一种靠依附他物生长的地衣类植物。古人常以此比喻新婚夫妇。

      菟丝:一种利用爬藤状构造攀附在其他植物上的寄生植物。古人常以此比喻新婚夫妇。

      引:避开,退却。

      托:寄托,依靠。

      竞:争逐,比赛。

      上宿:指睡觉。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李白由于得不到皇上和*的赏识,空叹才华无处施展;而妇女不得宠,日日独守空闺,二者内心皆是孤苦寂寞的,,相似之处颇多,所以李白借怨妇来表达自己的失意情怀。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怨妇诗。李太白乃浪漫主义豪放派诗人。很多作品均狂放不羁,如“飞流直下三千尺”、“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细腻的描写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作品不是太多。

      “君为女萝草,妾作冤丝花”。古人常以“菟丝”、“女萝”比喻新婚夫妇,优美贴切,因而传诵千古 。冤丝花为曼生植物,柔弱,茎细长略带*,常常缠绕在其他植物之上;女萝草为地衣类植物,有很多细枝。诗人以“菟丝花”比作妻妾,又以「女萝草」比喻夫君,意谓新婚以后,妻妾希望依附夫君,让彼此关系缠绵缱倦、永结同心。即所谓“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大意可能是说,夫君在外春风得意、如鱼得水,而妻妾却在家里忧心匆匆、痛断肝肠。

    [阅读全文]...

2022-03-25 11:03:57
古意李颀的古诗视频加意思 - 句子
古意李颀的古诗视频加意思 - 语录
古意李颀的古诗视频加意思 - 说说
古意李颀的古诗视频加意思 - 名言
古意李颀的古诗视频加意思 - 诗词
古意李颀的古诗视频加意思 - 祝福
古意李颀的古诗视频加意思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