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易水送人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易水送人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易水送人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易水送人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易水歌古诗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易水歌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易水歌—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嘘气兮成白虹。
字词注解:
1.萧萧:指风声。
2.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
3.兮:语气助词。
4.壮士:在这里代指荆轲。
作品翻译:
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荆轲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嗔目,发尽上指冠。
一段唱毕,只听见荆轲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彩虹。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太子丹最后被彻底地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
作品赏析:
这首短歌,通过对风声萧萧、易水寒凉的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表现了荆轲去刺杀秦王时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的坚定意志。
上句即景写风吹水寒,渲染苍凉悲壮的气氛。下句抒写决死的情怀,明知有去无还,却毅然前往,决不回顾。“风萧萧”有声,从听觉上渲染离别之际的.惨烈;“易水寒”彻骨,从感觉上描状环境的悲凉;一上一下,极尽天地愁惨之状,更加烘托出荆轲“君子死知己”,慷慨赴国难的凛然正气。虽寥寥十五字,却“凄婉激烈,风骨情景,种种具备”
纵观全文,很显然,这是一个身赴虎穴,自知不能生还的壮士的慷慨悲歌。全诗仅两句。第一句写临别时的环境,萧瑟的秋风,寒冽的易水,一派悲壮苍凉的气氛。景物描写中渗透着歌者的感情。第二句表现了英雄赴难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这首诗语言十分*易、简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古代诗歌中的一曲绝唱。
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人物介绍: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音似“庆”)。战国末期卫国朝歌(河南淇县)人,*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渡易水古诗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渡易水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渡易水原文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
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释
①易水:源出河北首易县西,东流至定兴县西南与拒马河汇合。古时是燕国南部的一条大河。
②并刀: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产的刀,以锋利著名,后常以之指快刀。指宝刀、宝剑。
③匣中鸣:古人形容壮士复仇心切,常说刀剑在匣子里发也叫声。
④燕赵:战国时的两个诸侯国,分别在今河北省和山西省地区。古时燕赵出过不少侠客义士,干出了很多悲壮的事情。韩愈《送董邵南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⑤潺潺:河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⑥荆卿:即荆轲,战国时卫国人。被燕太子拜做上卿。太子丹了去秦国行刺秦王,并亲自送他渡过易水,行刺未成被杀。事见《史记·刺客列传》。
译文
昨天夜里,并刀在匣子发出愤懑、郁结的声音,燕赵这一带自古多义士,慷慨悲歌,意气难*。
易水慢慢地流着,天青草绿,河山依旧,可惜到哪里再去找荆轲那样的壮士,来为他送行呢?
赏析
明末的诗人,生逢异族入侵之时,面临国破家亡的严重威胁,凡有点民族感情的,都该有志可抒,有情可表。然而,怎样下笔成诗,如何抒情达意,却也有高下之分。
怀古诗不同于咏史诗那样歌咏史实或以诗论史,而是重在抒写诗人由古人古事所触发的思想感情,即所谓“言*旨远”。此诗前二句托物言志,以并刀夜鸣写出报国的志向,后二句即景抒倩,从眼中所见易水实景,引出对国事的无限隐忧。全诗运思深沉,情怀激荡,苍凉悲壮,可入司空图《诗品》所言“悲概”一类。
言志二句:“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志由物显,报国的急切愿望由并刀夜鸣来展现,虽壮怀激烈,但不是架空高论,粗犷叫器。
并州即今山西太原,战刀以锋利著称于世,人们称为“并刀”。它真的“昨夜”铿然有声作“匣中鸣”么?诗人一开章暗用了一个典故:相传楚国剑工铸成的干将、莫邪雌雄双剑,将要杀敌饮血时常作匣中鸣;《刀剑录》也说,乌孤宝刀“有敌至,必鸣”。*代鉴湖女侠秋瑾也用过这个典故,“昨夜龙泉壁上鸣”。这不明明是借身边佩刀来表达抗敌救国的强烈愿望?“燕赵”是春秋时期的两个诸侯国,包括河北、山西一带地区。诗题中代大文学家韩愈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这里曾出现过荆轲、高渐离这些英雄豪侠!诗人说“悲歌最不*”,意思是:他们热血刚肠,疾恶如仇,面对强敌,敢于拔剑而起,还不是因为心头块垒难*?
《经世编序》里说,陈子龙“自幼读书,不好章句,喜论当世之故”。年轻时与夏允彝等缔结“畿社”,企图匡救时弊。公元1637年(崇祯十年)中进士,如今正当而立之年,风华正茂。抗敌御侮的决心,匡时济世的夙愿,交织成巨大的精神原动力。今天途经“燕赵”旧地,枨触起荆轲的往事,怎能不使他沸腾起一腔热血,急于投入战斗,效命疆场呢?
抒情二句:“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情因景生,忧世忧时之情由所见易水景象引出。诗人借易水兴感,显然是为了说明那些统治者醉生梦死,意志消沉,一味宴安享乐,早就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可怜”一词,仿佛是为荆卿惋惜,其实,不正是为了抒发那种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懑吗?在荆轲活着的年代,对强敌的怒火,可以“指冠”,可以“嗔目”;诗人陈子龙却只能用“可怜”来表达英雄失路的悲哀,这,不正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么?
诗人出语犹如悲叹,又绝非无病**,庸人自扰。崇祯以来,后金已先后于1629年(崇祯二年)、1634年(崇祯七年)、1636年(崇祯九年)三次入关犯境,进逼北京郊区,诗人《辽事杂诗》之一的“十载三逢敌骑来”即指此国难。时刻关心着国家民族命运的陈子龙,已经预感到不久将会有国破家亡的惨祸了,“可怜”二字下得正好。
昏庸腐朽的明王朝的覆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根本不值得为它唱挽歌;可是,诗人为之倡导的大敌当前,敢于英勇赴死的荆轲式英雄主义精神非常值得后来者珍视。
骆宾王画像
今天要讲的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作品《于易水送人》。这是一首送别诗,是诗人跟亲人朋友告别时写的诗。题目里的易水,是古时候一条河流的名字。于易水送人,就是在易水河边送别。
我们先来读一遍这首诗,看看诗人骆宾王是怎么跟朋友告别的。
于易水送人
[唐]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骆宾王在易水河边送朋友离开,他想起当年,勇士荆轲和燕国的太子丹也曾经在这里告别。当时荆轲非常激动,诗人用了一个词“怒发冲冠”,意思是头发竖起来顶着帽子,形容一个人非常愤怒、情绪激动。回忆完这件事情,诗人很感慨,他接着写“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意思是,当年在这里告别的人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今天的易水河还跟当时一样冷冰冰的。
讲到这里,问题来了。骆宾王不是在易水河边送朋友吗,他怎么光想别人的事,一句跟朋友告别的话都没写呢? 别急,听完这首诗背后“荆轲刺秦”的故事,你自然就知道答案了。
战国时期,秦国的国王嬴政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到处攻打别的国家,眼看就要打到燕国了。燕国的太子名字叫做“丹”,丹知道自己打不过秦国的军队,心里非常着急,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派一位勇士去教训教训秦王,给他点颜色看看,逼秦王把抢到的地盘都还回去,不许再攻打别的国家。
可是,到哪里去寻找这样一位勇士呢?这时候,有人给丹推荐了一个名叫荆轲的人。荆轲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刺客,是个武林高手。
听说太子丹要派自己去收拾秦王,荆轲想了想说:“哎呀,想到秦王身边可不容易,保护他的人那么多,我得先想办法取得他的信任,这样才能接*他。”
为了得到秦王的信任,荆轲准备了两件礼物,一个是燕国的地图,还有一个是秦王正在抓捕的樊於期将军的人头。荆轲要带着这两样东西,假装去给秦王送礼,这样就有机会靠*他了。
光有礼物不够,还需要一件能藏起来不被别人发现的武器,不然赤手空拳地怎么吓唬秦王。于是太子丹找到了天下最锋利的刀送给荆轲,这把刀很小,可以藏在地图里。礼物有了,武器也有了,太子丹还给荆轲派了一位名叫秦舞阳的助手,帮他拿拿东西、打打架什么的。
到了出发那天,太子丹带人在易水河边给勇士荆轲送行。送行的人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这是跟死者告别时才有的礼仪。为什么穿成这样呢?因为荆轲要做的事情非常危险,很可能会牺牲生命,大家在这里永别,见最后一面。
荆轲的好朋友高渐离演奏了非常悲伤的乐曲,荆轲跟着曲子唱起歌来,他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意思是,大风把易水河吹得寒冷无比,我这一走就再也回不来了。
在场送行的人听了荆轲的歌心里既难过又感动。荆轲在人们眼里是一个大英雄,明知道有危险却依然勇敢地去面对。人们盼望荆轲能完成任务,也希望荆轲能安全回来。
就这样,勇士荆轲在易水河边告别朋友,踏上了去秦国的道路。秦王嬴政听说荆轲和秦舞阳带着礼物来到秦国,非常高兴,同意跟他们见面。
宫殿里,荆轲和秦舞阳捧着给秦王的礼物站在台阶下,这时候他们离秦王已经很*了,只要再*一点就能完成任务。偏偏在这个节骨眼儿上,秦舞阳紧张起来,他被秦王的威严和身旁的士兵吓得浑身发抖,再这么抖下去,秦王会起疑心的。
聪明的荆轲赶紧把地图从秦舞阳手里拿过来,对秦王说:“大王别见怪,请您原谅这个人,他没见过什么世面,胆子太小啦!”
秦王想了想,说:“算了,本王不跟他一般见识,你代替他把地图拿给我看吧。”
荆轲捧着地图,一步一步靠*秦王,在秦王面前慢慢把地图展开,突然,他趁秦王不注意,“嗖”一下把藏在地图里的刀子*向秦王刺去,秦王吓得赶紧跑到柱子后面躲起来。俩人一个跑一个追,眼看荆轲就要抓到秦王了,这时候旁边的医生为了救秦王,朝荆轲扔来一个包裹,荆轲伸手一挡,脚步慢了下来,被秦王一剑刺中,倒在地上。
故事的最后,勇士荆轲没能完成任务,他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再也没能回到燕国。虽然失败了,但是荆轲勇敢的精神一直被人们称赞,荆轲刺秦的故事也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好了,故事讲完了。想一想我之前提出的问题,为什么骆宾王在这首送别诗里,一句告别的话都没写呢?
虽然骆宾王没写什么告别的话,但是他通过这首诗把我们带回了易水河边,带到了当年荆轲和朋友们告别的地方。诗人的心情和当年的荆轲是一样的,既有对朋友的不舍,也有勇敢面对困难的决心,这样的告别方式,比直接写出送别的话更有力量。
诗人的感情,你体会到了吗?
至今易水桥,寒风兮萧萧。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贾岛《易水怀古》
西风易水长城道,老泞查牙马频倒。——郝经《白沟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易水歌》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李白《结客少年场行》
白雪梁山曲,寒风易水歌。——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
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耻作易水别,临岐泪滂沱。——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
咏别离人易水桥东,万里相思,几度征鸿。——卢挚《双调·蟾宫曲·碧波中范蠡》
前临滹沱后易水,崇山沃野亘千里。——贾至《燕歌行》
北风萧萧易水寒,雪花*地经燕山。——曾季貍《秦女行》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陶渊明《拟古 其八》
朔风吹易水,四座俱陨泪。——郑善夫《燕歌》
渐离荆卿僵易水,赵王代娣冷摩笄。——徐渭《次夕降抟雪径满鹅鸭卵余睡而复起烧竹照之八》
*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李清照《上枢密韩肖胄诗》
酣歌易水动,舞剑白虹流。——徐祯卿《送范静之迁威州五首·其五》
五月葛亮渡泸溪,九月荆轲过易水。——白玉蟾《赠陈高士琴歌》
道傍洒泪沾白袍,易水日落风悲号。——李东阳《易水行》
片言立杀樊将军,日暮悲歌临易水。——赵善庆《荆卿歌》
歌出易水寒,琴下雍门泪。——李益《来从窦车骑行》
古来易水上,义士有荆轲。——梅尧臣《送正仲都官知睦州》
层冰积雪漫嵯嵯,易水流澌自涌波。——程嘉燧《过易水怀古》
始疑荆轲渡易水,乃是湘妃夜涕零。——白玉蟾《赠蓬壶丁高士琴》
天为燕丹畜赵高,风鸣易水止荆轲。——白玉蟾《易水辞》
侯蠃夷门白发翁,荆轲易水奇节士。——曾巩《侯荆》
将来易水上,犹足生寒波。——陆龟蒙《杂讽九首》
燕歌易水怨,剑舞蛟龙腥。——李白《琴曲歌辞·蔡氏五弄·秋思二首》
燕歌易水怨,剑舞蛟龙腥。——鲍溶《秋思三首》
燕歌易水怨,剑舞蛟龙腥。——鲍溶《秋思二首》
燕山青青易水绿,有人更唱萧萧曲。——王叔承《送吴子化北游因简童子鸣山人胡原荆御史》
渴饮易水波,由来多感激。——李白《代赠远》
五马明朝易水头,我亦驱车还故丘。——谢榛《七夕行饯别王安州》
有歌悲易水,无酒醉湖城。——陆游《老叹·步迟腰伛偻》
潘家衣钵嗣苏子,张家苗裔出易水。——杨万里《赠墨工张公明》
生逢艰苦念无前,扈圣犹悲易水壖。——曹勋《故旧见辟幕府》
双旌过易水,千骑入幽州。——韩翃《奉送王相公缙赴幽州巡边》
歌酣易水动,鼓震丛台倾。——李白《自广*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陶渊明《咏荆轲》
百里初分上谷城,傍临易水接燕京。——李攀龙《送耿蠡县之官》
[唐]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想当年,荆轲和燕太子丹在此诀别,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昔时的侠士已经不在了,然而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据史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这首诗的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就是写的这件事。“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如今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两句用对仗的句式,由前一句自然地引出后一句。这后一句也就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诗中用“已”、“犹”两个虚词,既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也使音节变得纡徐舒缓,读来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作为送别诗的一格,这首绝句可说是开风气之先吧。
《于易水送人》的诗词翻译赏析
[出典] 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
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此地:指易水岸边。
燕丹:指燕太子丹。
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冠:帽子。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头发上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译文1: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译文2:
这易水曾经是荆轲去刺秦王和燕太子丹告别的地方,壮士荆轲当时唱着歌儿激动得头发竖起冲脱了帽子。昔时这位壮士已不在了,但今日我觉得还是同当时一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感觉,而令人激动。
译文3:
就是在这个地方燕丹送别荆轲,壮士慷慨激昂,场面悲壮。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只有易水还是寒冷如初。
赏析:
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怒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公元679年(仪凤四年)旧历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写易水送别之事,也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壮士,即荆轲。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众宾客如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临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此时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昔时人即指荆轲。没,死亡。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陶渊明曾有《咏荆轲》诗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宾王此诗,同陶诗交相辉映,但在意境的创造上更为含蓄有味。“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复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咏怀》)的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现实是“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夏曰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正如古人所说:“象者,出意者也。”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全诗纯为咏史抒怀之作。但吟诵全诗,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眼前。因为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全诗融为一体。一古,一今,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写易水送别一事,慷慨悲壮,气概横绝,尤其是“水犹寒”三字,虽古人已去,而英风壮采,懔烈如生;使人仿佛听到风儿萧萧,犹如听到人声呜咽,顿生感慨。全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战国时代,燕国的太子丹为了报复秦王政,特派勇士荆轲去行刺。在易水(今河北省拒马河附*)送别,当时由音乐家高渐离击筑,荆轲唱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大家激动得眼珠鼓裂起来,头发竖起来,将帽子也冲脱了。这首诗借咏荆轲易水相别的故事,来比自己与友人相别的情景。诗人也是借此表示自己将要和荆轲一样做一番大事。诗中赞美荆轲,实际上是抒发自己的怀抱。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诗一开头,就不寻常地把一个惊天动地的故事画面展现出来。荆轲当年在易水与燕太子丹相别,而怒发冲冠,我又何尝不是那样悲歌慷慨呢?写了这两句,如果再继续写荆轲的故事,就多余了。诗人马上把笔锋一转,说:“昔时人已没,今日水尤寒。”意思是说:荆轲虽然死了,但他的精神不死,正如陶渊明在《咏荆轲》诗中结尾说的:“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水犹寒”使我们必然想到“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言外之意,作者写此诗的用意已经明了。这是一首不同一般的送别诗,诗人是用荆轲的故事来激励自己和友人,写得高昂豪壮,不落俗套,可以说是古代送别诗的绝唱。如果将这首诗和陶渊明的《咏荆轲》相比,此诗要高明得多。陶诗开始说:“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募百夫良,岁暮得荆卿。”一共有30句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写得很详细。此诗只两句就概括了这个故事,不停留在事实的描述上,而是概括其主要精神,画龙点睛的描述。二者比起来,陶诗繁琐得多了。且此诗开头写得激昂慷慨,不可一世。“壮士发冲冠”这个典型细节简直感天地,泣鬼神。陶诗起句却十分*常。陶诗结尾虽有深意,概括得也相当不错,但他是议论式的,缺乏形象性,又不含蓄。骆宾王这诗的结尾一句,不但形象,有气势,而且其含蓄的意义很深很广,可谓余意悠长。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并不是陶的写作水*不如骆,而是两位诗人的性格气质不同。陶的性格冲淡*和,是消极避世的隐士,他在官场上摔打一阵之后,马上就终身退隐而独善其身了。骆则不然,他生性激昂慷慨,起先他在朝廷当侍御史时,就大胆向唐中宗上书,批评武则天不该专权,而遭到武则天诬告坐了牢,出狱后他又跟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并写出了激昂慷慨、不可一世的讨伐武则天的檄文。其中有“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的豪言壮语。他是敢于斗争并敢于用前途和生命做孤注去进行斗争的英雄好汉。所以下笔则叱诧风云,不同凡响,充分表现了唐诗豪壮的特点。此诗第一、二句*仄不对,二、三句失粘,不合绝句格律,当归于古绝句诗一类。
白居易的古诗(精选29首)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居易的古诗(精选29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4、《忆江南·江南忆》
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5、《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6、《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7、《忆江南·江南好》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8、《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古诗拼音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下面是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古诗拼音,请参考!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lí lí yuán shàng cǎo
离 离 原 上 草 ,
yì suì yì kū róng
一 岁 一 枯 荣 。
yě huǒ shāo bù jìn
野 火 烧 不 尽 ,
chūn fēng chuī yòu shēng
春 风 吹 又 生 。
yuǎn fāng qīn gǔ dào
远 芳 侵 古 道 ,
qíng cuì jiē huāng chéng
晴 翠 接 荒 城 ,
yòu sòng wáng sūn qù
又 送 王 孙 去 ,
qī qī mǎn bié qíng
萋 萋 满 别 情 。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
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请望着萋萋芳草。
赏析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传说十六岁的白居易从江南来到京都长安,带着自己的诗稿去拜会名士顾况。顾况看到诗稿上“居易”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住不容易啊。”等到翻看诗稿,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句子时,连声叫好,并说:“文采如此,住下去又有什么难的!”可见这首诗写的精彩。
课堂上我先给学生们讲啦这个故事,让大家对诗人对这首诗感到亲*,愿意去学*。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大家很认真的在听,课堂氛围很轻松。接下来,同学们朗诵啦这首诗,实际上这首诗人人都已成诵啦。课前我在网上搜集啦几幅草原的图片,毕竟小草常见,草原却难得。惊奇写满孩子们的脸。这首诗的意思很好理解,其中“离离”应算难点,借助图片,我把“离离”的意思指出来即草茂盛的`样子。这首诗赞美啦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其实借助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启发出。我又问学生:“你在哪里见过小草,见到的小草是什么样子的?”然后结合诗的后两句让孩子知道小草的可贵之处:样子虽*凡,但生命力却很顽强。对于古诗的教学,我认为必须让孩子啦解诗意,这毕竟是一个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他的立意、主旨何在,要让孩子知其所云。实际上很多诗的意思孩子们还不可能很好的体会,但我觉得随着孩子知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这些都会慢慢体会的到。
古诗是吟唱的。虽然我们已经找不到曲谱聆听不到啦,但是“吟诗”仍然会让我们回味无穷。上学期听啦窦桂梅老师讲的宋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一课,很受启发。窦老师在指导古诗的吟诵时说,*声即一、二声的字声音可以拉长,而仄声即三、四声的字读时则相反。让古诗在吟诵时有阴阳顿挫之感。当然,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稍显困难,但我觉得根据古诗的意思和蕴含在里面那跌宕起伏的情感也可以用声调的变化来体现出来。“离离原上草”一句,“离离”要拉长,表现出草的茂盛,原野的广阔;“一岁一枯荣”句中,“一岁”要拉长,表现时间的久远;“野火烧不尽”一句则要读出力量,表现小草的顽强和不屈;“春风吹又生”则读的轻柔,满眼是嫩绿的小草怎能不让人怜惜呢?由于是第一次这样训练孩子,所以示范是必不可少的,声调的变化还要靠手势的帮助,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闭上眼睛听,去想象也是很好的感受方法。孩子们读得不错,也很感兴趣。
老师的情绪有学生的情绪与之呼应,感觉真的很好。不知不觉中就下课啦,还觉得意犹未尽。我想古诗的教学还是应该尝试新的路径,在简单的诗意的理解基础上加强吟诵的指导和训练,效果不错。
《易水歌》
作者: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
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注释:
1、萧萧:指风声。
2、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
译文:
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
壮士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
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
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
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
赏析:
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嗔目,发尽上指。一段唱毕,只听见荆轲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彩虹。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太子丹最后被彻底地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
这是一个身赴虎穴,自知不能生还的壮士的慷慨悲歌。
全诗仅两句。第一句写临别时的环境,萧瑟的秋风,寒冽的易水,一派悲壮苍凉的气氛。景物描写中渗透着歌者的感情。第二句表现了英雄赴难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
这首诗语言十分*易、简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曲绝唱。
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对荆轲的行为,自古以来评价不一。有人说荆轲是舍生取义的壮士,有人说他是微不足道的亡命徒,还有人说他是中国古代的*。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1]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作者: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作者: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作者: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作者: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者: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关于易水送人的古诗
易水送别古诗的意义
易水送别古诗的图画
易水送别古诗的故事
古诗骆宾王的易水送别
古诗带拼音的易水送别
古诗《易水送别》的视频读
于易水送人的有拼音古诗
与易水送人一绝的古诗注音
古诗于易水送人全诗的拼音
易水送别古诗的壮士指谁
易水送别唐骆宾王的古诗
带有易水的古诗
古诗骆宾王的诗于易水送别
杜易水歌的古诗
古诗骆宾王的易水送人一绝
易水古诗的拼音
于易水送人一绝的古诗拼音版
易水的古诗词
于易水送人一绝的古诗意思
古诗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于易水的古诗带拼音版
易水歌古诗的由来
易水歌的古诗拼音
白朴的易水怀古诗
易水歌的古诗的节奏
关于易水的诗句古诗
易水歌古诗的拼音版
描写易水二字的古诗
关于易水湖的诗句
心不齐一盘散沙的句子
关于唯一的唯美句子
劝闺蜜不要伤心的句子
古诗带罗字的唯美句子
以梦为马的文艺句子
句子说说
描写大学生活的句子
越来越来写句子
形容无花果的句子
形容刮风厉害搞笑句子
写女子清新脱俗的句子
等待回复的句子
关于亲情的句子或名言
形容清凉一夏的句子
新生命诞生祝福的句子
牡丹句子
形容很闲很无聊的句子
诗经秋天的句子
真心换来无情的句子
夜里思念情人的句子
滑板精神的句子
把两个句子合成一句话
我坚持的句子说说心情
形容出游玩的心情句子
描写鹿晗眼睛的句子
我的男人你别碰句子
对情人思念的唯美句子
吃货的说说搞笑句子
天天向上的句子
适合分享的句子
踢足球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