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易水送人一绝的古诗注音

关于与易水送人一绝的古诗注音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与易水送人一绝的古诗注音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与易水送人一绝的古诗注音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与易水送人一绝的古诗注音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48) 语录(14) 说说(27) 名言(1k+) 诗词(1k+) 祝福(6) 心语(3k+)

  • 《于易水送人一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 阅读
  • 《于易水送人一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于易水送人一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①,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①燕丹:战国时燕国的太子丹。

      一:(1)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发冲冠”的壮士形象。

      (2)末句“今日水犹寒"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用简练的语言欣赏本诗构思上的特点。

      参考答案

      (1)荆轲双足跨开,站在易水边上,他神情坚毅,目光如炬,高举双拳,迎着寒风高歌(仰天长啸):“风萧萧兮易水寒……”心中迸发出无限的激愤,头发根根直竖起来……

      (2)几百年过去了,易水依旧寒冷,作者依然能够感受到荆轲的悲壮英勇之气;诗人在歌颂荆轲以死酬知己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心中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

      (3)题目为送,但无半言送别之情;三四句对比,用错觉表达出对荆轲的赞美和自己的激愤, “构思”即结构,行文思路。“昔时”与“今日”是明显的对比手法。

      二:1、诗中借古讽今,“壮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此地”指的是

      2、“今日水犹寒”一句中“寒”为什么说用的好?

      参考答案

      1、壮士——荆轲 此地——易水

      2、水寒更能衬托出人的心寒,借水冷来表达人的心更加的凄凉。

      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 作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 寒字 更是表达了作者忆及古时的一种悲壮愤激之情,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参考译文

      就在这易水河畔,荆轲作别燕国太子丹,前去刺杀秦王。悲歌响起,壮士们怒发冲冠。古时的悲歌之士已长逝,只留下这易水的波涛一如既往地深寒。

      赏析:

      《于易水送人》是初唐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公元679年冬,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此时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但“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眼前。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全诗融为一体。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这首诗题目虽为“送人”,

      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然而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全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阅读全文]...

2022-06-16 10:54:40
  • 易水送别古诗注释翻译(易水送别翻译及赏析)

  • 送别
  • [唐]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想当年,荆轲和燕太子丹在此诀别,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昔时的侠士已经不在了,然而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据史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这首诗的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就是写的这件事。“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如今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两句用对仗的句式,由前一句自然地引出后一句。这后一句也就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诗中用“已”、“犹”两个虚词,既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也使音节变得纡徐舒缓,读来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作为送别诗的一格,这首绝句可说是开风气之先吧。

    [阅读全文]...

2022-05-10 16:11:30
  • 于易水送别古诗译文(易水送别的注释和译文)

  • 送别
  • 骆宾王画像

    今天要讲的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作品《于易水送人》。这是一首送别诗,是诗人跟亲人朋友告别时写的诗。题目里的易水,是古时候一条河流的名字。于易水送人,就是在易水河边送别。

    我们先来读一遍这首诗,看看诗人骆宾王是怎么跟朋友告别的。

    于易水送人

    [唐]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骆宾王在易水河边送朋友离开,他想起当年,勇士荆轲和燕国的太子丹也曾经在这里告别。当时荆轲非常激动,诗人用了一个词“怒发冲冠”,意思是头发竖起来顶着帽子,形容一个人非常愤怒、情绪激动。回忆完这件事情,诗人很感慨,他接着写“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意思是,当年在这里告别的人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今天的易水河还跟当时一样冷冰冰的。

    讲到这里,问题来了。骆宾王不是在易水河边送朋友吗,他怎么光想别人的事,一句跟朋友告别的话都没写呢? 别急,听完这首诗背后“荆轲刺秦”的故事,你自然就知道答案了。

    战国时期,秦国的国王嬴政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到处攻打别的国家,眼看就要打到燕国了。燕国的太子名字叫做“丹”,丹知道自己打不过秦国的军队,心里非常着急,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派一位勇士去教训教训秦王,给他点颜色看看,逼秦王把抢到的地盘都还回去,不许再攻打别的国家。

    可是,到哪里去寻找这样一位勇士呢?这时候,有人给丹推荐了一个名叫荆轲的人。荆轲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刺客,是个武林高手。

    听说太子丹要派自己去收拾秦王,荆轲想了想说:“哎呀,想到秦王身边可不容易,保护他的人那么多,我得先想办法取得他的信任,这样才能接*他。”

    为了得到秦王的信任,荆轲准备了两件礼物,一个是燕国的地图,还有一个是秦王正在抓捕的樊於期将军的人头。荆轲要带着这两样东西,假装去给秦王送礼,这样就有机会靠*他了。

    光有礼物不够,还需要一件能藏起来不被别人发现的武器,不然赤手空拳地怎么吓唬秦王。于是太子丹找到了天下最锋利的刀送给荆轲,这把刀很小,可以藏在地图里。礼物有了,武器也有了,太子丹还给荆轲派了一位名叫秦舞阳的助手,帮他拿拿东西、打打架什么的。

    到了出发那天,太子丹带人在易水河边给勇士荆轲送行。送行的人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这是跟死者告别时才有的礼仪。为什么穿成这样呢?因为荆轲要做的事情非常危险,很可能会牺牲生命,大家在这里永别,见最后一面。

    荆轲的好朋友高渐离演奏了非常悲伤的乐曲,荆轲跟着曲子唱起歌来,他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意思是,大风把易水河吹得寒冷无比,我这一走就再也回不来了。

    在场送行的人听了荆轲的歌心里既难过又感动。荆轲在人们眼里是一个大英雄,明知道有危险却依然勇敢地去面对。人们盼望荆轲能完成任务,也希望荆轲能安全回来。

    就这样,勇士荆轲在易水河边告别朋友,踏上了去秦国的道路。秦王嬴政听说荆轲和秦舞阳带着礼物来到秦国,非常高兴,同意跟他们见面。

    宫殿里,荆轲和秦舞阳捧着给秦王的礼物站在台阶下,这时候他们离秦王已经很*了,只要再*一点就能完成任务。偏偏在这个节骨眼儿上,秦舞阳紧张起来,他被秦王的威严和身旁的士兵吓得浑身发抖,再这么抖下去,秦王会起疑心的。

    聪明的荆轲赶紧把地图从秦舞阳手里拿过来,对秦王说:“大王别见怪,请您原谅这个人,他没见过什么世面,胆子太小啦!”

    秦王想了想,说:“算了,本王不跟他一般见识,你代替他把地图拿给我看吧。”

    荆轲捧着地图,一步一步靠*秦王,在秦王面前慢慢把地图展开,突然,他趁秦王不注意,“嗖”一下把藏在地图里的刀子*向秦王刺去,秦王吓得赶紧跑到柱子后面躲起来。俩人一个跑一个追,眼看荆轲就要抓到秦王了,这时候旁边的医生为了救秦王,朝荆轲扔来一个包裹,荆轲伸手一挡,脚步慢了下来,被秦王一剑刺中,倒在地上。

    故事的最后,勇士荆轲没能完成任务,他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再也没能回到燕国。虽然失败了,但是荆轲勇敢的精神一直被人们称赞,荆轲刺秦的故事也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好了,故事讲完了。想一想我之前提出的问题,为什么骆宾王在这首送别诗里,一句告别的话都没写呢?

    虽然骆宾王没写什么告别的话,但是他通过这首诗把我们带回了易水河边,带到了当年荆轲和朋友们告别的地方。诗人的心情和当年的荆轲是一样的,既有对朋友的不舍,也有勇敢面对困难的决心,这样的告别方式,比直接写出送别的话更有力量。

    诗人的感情,你体会到了吗?

    [阅读全文]...

2022-02-24 17:58:01
  • 注音版古诗夜雨白居易

  • 夜雨
  • 注音版古诗夜雨白居易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注音版古诗夜雨白居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夜雨

      白居易

      yǐ yà qīn zhěn lěnɡ

      已 讶 衾 枕 冷,

      yè shēn zhī xuě chónɡ

      夜 深 知 雪 重。

      shí wén zhé zhú shēnɡ,

      时 闻 折 竹 声 ,

      fù jiàn chuānɡ hu mínɡ。

      复 见 窗 户 明。

      译文

      我有着深深思念的人,却相隔在远远的异乡。

      我有所感怀的事情,深深的刻在心上。

      故乡遥远回不去,我没有一天不遥望它。

      内心痛苦万分却无处化解,日日夜夜未曾停止思念。

      我的前途似乎也迷茫无望,孤独的在空空的屋子里睡觉。

      秋天尚未来临,却已风雨纷纷。

      不曾学过苦行僧的佛法,如何忘记曾经的过往!

      赏析

      首句开门见山,写出了所要记叙的事情,强烈的感情色彩也在无需意像的渲染的情况下,立刻展现在读者面前。四句话形式上两两相同,但情感上却是层层深入的,第一句提到了人的思念和远,都是**的概述,点到为止,并没有提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的思念她。第二句则重点写到了思念,写到思念的程度,也并没有深写。

      行文至此,全诗的中心已经点明框架,已经明晰,但还只是一幅,如果用画画作比的话,构图,或者说是工笔前的白描图,线条简洁而有力。第三句对第一句进行了扩充和延伸,乡远远的`程度,对故乡,更准确的说是对故乡的生活,故乡的人的思念之深。第四句是对第二句进行了扩充和延伸。一、三句是写实,故乡、人都是客观存在的。二、四句是写虚,回忆中的事和肝肠绞痛的感觉是诗人主观的感情。一实,一虚,把气氛渲染开来,行文至此,白描已经被染,出现了淡淡的色彩,阴阳、冷暖色初步分明。诗人付与“人”一个“隔”,付与“事”一个“结”字。“隔”、“结”都是冰凉凉的字眼,给人一种一对火热的恋人被活生生分扯开来的感觉。诗人用两个冰冷的字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火热的情感,而火热又败于冰冷,这时引出自己肝肠绞痛的感觉显得自然,又打动了读者。在这里,诗人又用了一个打动人的动词“瞻望”。乡远,瞻望却不可相望见,可是还要望,纵是眼望不见那心也早已回到了那故乡的恋人身畔。

      前四句是对一个长时间一直以来状态的写,从“况此”一句开始,诗人就开始描绘一个夜雨的场景了。作者在描写夜雨场景的时候,却是惜字如金。他只用了两句话二十个字。这两句话不写思,不写念,不写人,不写事,只是用简洁的言语描绘了许多意像,灯、堂、天、风雨。一个况字说明这四句所描写的这些是在前四句的前提上进一步增加的。

      所以,在情感上也是在前四句的思念上增加的。一个“况”字就替代了千言万语的心理描写。“夜”是时间,在“夜”之前诗人用了一个名词作形容词来形容“夜”,“残灯”。灯从晚上点,点到残,一定已是深夜。诗人夜不能寐,久久的思念着心中的恋人。残灯昏暗的光下,长长的灯芯使光闪烁着,诗人在这情景万分伤心,没有言自然显得寂静,寂静使屋子显得“空”,显得寂寥。“空”不一定是真的缺少家具,而是因为缺少“人”。

      夜雨同话五更的人“空堂”不一定是堂“空”也写出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秋天”“未晓”“风雨”更是融情于景。“苍苍”二字既是对风雨的描写,又是诗人此时的心境。这两句,不着一字思念,而又字字句句把诗人的思念之情着色,分染过的白描已经基本上上好了颜色。最后一句话,可谓画龙点睛之笔,使用直抒胸意的写法,将全诗推向高潮。想忘,又不能忘,想忘,又不敢忘。诗人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就在这无果的结局中谢幕,无数的思念,向何处倾诉。

      整首诗贯穿着白居易的大、简、妙风格,虽是写爱情,写思念,但不像多数爱情诗一样婉约,它大气、又不失细腻,这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一种情感之至,一种浑然天成。这首诗不是唐代所流行的工整的今体诗,它共有七句话,前四句大量的重复用字,也并不合乎诗歌的*惯。意像的描写被放在了叙事之后,全诗没有比喻、没有用典,也没有大量的兴、比之作,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格律的羁绊,用最直白的语言,抒发了最真挚的情感。

      排遣名利的缠绕

      人的情感牵制不光是亲情的影响,还有世俗间的名声利禄、寿夭穷通等现实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是修*者的必经之路。*士人有一个优点,就是自春秋以下,受孔子教养常怀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这是一种如曾子或者屈原类型的,这些人都能以一种大的家国胸襟超脱个人功名利禄的缠绕;还有一种人物,他们在骨子里不是以一种更大的目标或胸怀超脱世俗,而是一开始就淡薄于世俗的各种目标向往,而能找到自己之所乐,这就是孔子最称道的弟子颜回一类。

      白居易在《因沐感发,寄郎上人二首》中写道:“原生衣百结,颜子食一箪。欢然乐其志,有以忘饥寒。今我何人哉,德不及先贤。衣食幸相属,胡为不自安。”原宪衣服破烂、颜回食物粗砺,但是他们能够欢然于自己的追求并忘掉饥饿寒冷,因为他们有一颗“大心脏”,有一个通达天地万物一体的胸怀:“人生大块间,如鸿毛在风。或飘青云上,或落泥涂中。衮服相天下,傥来非我通。布衣委草莽,偶去非吾穷。外物不可必,中怀须自空。无令怏怏气,留滞在心胸。”(《闻庾七左降因咏所怀》) 人生天地之间,如鸿毛飞絮,有时可能扶摇直上,有时也可能坠落尘埃。

      青云直上、位压朝野不一定是我命运通畅;一身布衣、混同于普通百姓之间也不一定是我穷途末路。外物不需要过度执著,心中却需要达成虚空自在。不要让那些不痛快的事情和心理滞留下来徘徊不去而导致病态。那人生的积极态度应该如何呢?“脱置腰下组,摆落心中尘。行歌望山去,意似归乡人。朝踏玉峰下,暮寻蓝水滨。拟求幽僻地,安置疏慵身。本性便山寺,应须旁悟真。”(《游蓝田山卜居》)“早年以身代,直赴逍遥篇。*岁将心地,回向南宗禅。外顺世间法,内脱区中缘。进不厌朝市,退不恋人寰。自吾得此心,投足无不安。体非道引适,意无江湖闲。有兴或饮酒,无事多掩关。寂静夜深坐,安稳日高眠。秋不苦长夜,春不惜流年。委形老小外,忘怀生死间。”(《赠杓直》)

      人生居之不容易,能够随遇而安方为大道。白居易的做法就是随时随地摆落心中的尘土,放歌山崖,意念还乡。早年曾经学*庄子,后来又亲*禅宗。进退不做过分的思量算计,举手投足就没有不舒适、不自在了。尤其是进入深夜或日照高房,独自长坐,忘却天地外物和生死眷恋,怡然自得:“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负冬日》)一派洒然气象令人神往。

    [阅读全文]...

2022-05-10 19:31:44
  • 易水歌古诗

  • 古诗文
  • 易水歌古诗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易水歌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易水歌—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嘘气兮成白虹。

      字词注解:

      1.萧萧:指风声。

      2.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

      3.兮:语气助词。

      4.壮士:在这里代指荆轲。

      作品翻译:

      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荆轲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嗔目,发尽上指冠。

      一段唱毕,只听见荆轲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彩虹。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太子丹最后被彻底地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

      作品赏析:

      这首短歌,通过对风声萧萧、易水寒凉的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表现了荆轲去刺杀秦王时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的坚定意志。

      上句即景写风吹水寒,渲染苍凉悲壮的气氛。下句抒写决死的情怀,明知有去无还,却毅然前往,决不回顾。“风萧萧”有声,从听觉上渲染离别之际的.惨烈;“易水寒”彻骨,从感觉上描状环境的悲凉;一上一下,极尽天地愁惨之状,更加烘托出荆轲“君子死知己”,慷慨赴国难的凛然正气。虽寥寥十五字,却“凄婉激烈,风骨情景,种种具备”

      纵观全文,很显然,这是一个身赴虎穴,自知不能生还的壮士的慷慨悲歌。全诗仅两句。第一句写临别时的环境,萧瑟的秋风,寒冽的易水,一派悲壮苍凉的气氛。景物描写中渗透着歌者的感情。第二句表现了英雄赴难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这首诗语言十分*易、简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古代诗歌中的一曲绝唱。

      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人物介绍: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音似“庆”)。战国末期卫国朝歌(河南淇县)人,*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阅读全文]...

2022-07-24 20:09:45
  • 端午古诗注音版

  • 端午,文学
  • 端午古诗注音版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古诗注音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和端午》注音版

      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jìng dù shēn bēi qiān zǎi yuān ,

      忠魂一去讵能还。zhōng hún yī qù jù néng huán 。

      国亡身殒今何有,guó wáng shēn yǔn jīn hé yǒu

      只留离骚在世间。zhǐ liú lí sāo zài shì jiān 。

      《和端午》注释

      ⑴竞渡:赛龙舟。

      ⑵讵(jù):岂,表示反问。

      ⑶殒(yǔn):死亡。

      ⑷离骚: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关于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王当朝,人被疏远以后;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迄无定论。《离骚》是*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和端午》简析

      北宋人张耒这首《和端午》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此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无怪乎北宋进士余靖作诗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拓展阅读

      端午节的各种别称

      国画《端阳佳节》。端阳节是端午节的别名之一。也许您还不知道,端午节是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别名最多的一个。每一个名称,都代表了人们对端午这个传统节日的一种独特理解。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入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阅读全文]...

2022-03-08 10:29:50
  • 古诗田园乐王维注音

  • 古诗田园乐王维注音

      《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构成的组诗,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的乐趣,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古诗田园乐王维注音,希望有所帮助!

      原文

      田园乐【tián yuán lè】

      作者:王维【wáng wéi】

      桃红复含宿雨,【táo hóng fù hán xiǔ yǔ】

      柳绿更带朝烟。【liǔ lǜ gèng dài cháo yān】

      花落家童未扫,【huā luò jiā tóng wèi sǎo】

      莺啼山客犹眠。【yīng tí shān kè yóu mián】

      古诗翻译

      桃花的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雨后的柳树碧绿一片,笼罩在早上的烟雾之中。

      被雨打落的花瓣洒满庭院,家童还未起床打扫,黄莺啼鸣,山客还在酣眠。

      第一个特点是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这并不等于说孟诗就无画,只不过孟诗重在写意,虽然也提到花鸟风雨,但并不细致描绘,它的境是让读者从诗意间接悟到的。王维此诗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使读者先见画,后会意。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这里,桃、柳、莺都是确指,比孟诗一般地提到花、鸟更具体,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显然有同样艺术效果。在钩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相比之下,孟诗则似不着色的写意画。一个妙在有色,一个妙在无色。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先见人,**境。王诗正好相反,在入境后才见到人。因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的缘故。这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不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么。这正是王维所偏爱的境界。“未扫”二字有意无意得之,毫不着力,浑然无迹。末了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的入神图画。但与孟诗又有微妙的差异,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用“春意闹”的“闹”字概括。此诗最后才写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王维之“乐”也就在这里。人们说他的诗有禅味,并没有错。崇尚静寂的思想固有消极的一面,然而,王维诗难能可贵在它的静境与寂灭到底有不同。他能通过动静相成,写出静中的生趣,给人的感觉仍是清新明朗的,美的。唐诗有意境浑成的特点,但具体表现时仍有两类,一种偏于意,让人间接感到境,如孟诗《春晓》就是;另一种偏于境,让人从境中悟到作者之意,如此诗就是。而由境生情,诗中有画。是此诗最显著优点。

      第二个特点是对仗工致,音韵铿锵。孟诗《春晓》是古体五言绝句,在格律和音律上都很自由。由于孟诗散行,意脉一贯,有行云流水之妙。此诗则另有一工,因属*体六言绝句,格律极精严。从骈偶上看,不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的对仗也很经心。如“复”与“更”相对,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的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含”与“带”两个动词在词义上都有主动色彩,使客观景物染上主观色彩,十分生动。且对仗精工,看去一句一景,彼此却又呼应联络,浑成一体。“桃红”、“柳绿”,“宿雨”、“朝烟”,彼此相关,而“花落”句承“桃”而来,“莺啼”句承“柳”而来,“家童未扫”与“山客犹眠”也都是呼应着的。这里表现出的是人工剪裁经营的艺术匠心,画家构图之完美。对仗之工加上音律之美,使诗句念来铿锵上口。*古代诗歌以五、七言为主体,六言绝句在历代并不发达,佳作尤少,王维的几首可以算是凤毛麟角了。

    [阅读全文]...

2022-01-02 05:38:35
  • 春夜喜雨古诗注音版

  • 阅读
  • 春夜喜雨古诗注音版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夜喜雨古诗注音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夜喜雨古诗注音版

      hǎo yǔ zhī shí jié

      好 雨 知 时 节 ,

      dāng chūn nǎi fā shēng

      当 春 乃 发 生 。

      suí fēng qián rù yè

      随 风 潜 入 夜 ,

      rùn wù xì wú shēng

      润 物 细 无 声 。

      yě jìng yún jù hēi

      野 径 云 俱 黑 ,

      jiāng chuán huǒ dú míng

      江 船 火 独 明 。

      xiǎo kàn hóng shī chù

      晓 看 红 湿 处 ,

      huā zhòng jǐn guān chéng

      花 重 锦 官 城 。

      【注释】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这两句意谓满天黑云,连小路、江面、江上的船只都看不见,只能看见江船上的点点灯火,暗示雨意正浓。

      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花重(zhòng):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此句是说露水盈花的美景。

      【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春夜喜雨(古诗改写)

      这雨真是个有灵气的东西呀!它好像一个精灵,为自己选好了时候,一听见春天的脚步,那飘飘洒洒的雨丝就纷纷扬扬的落下来了。它牵着风的手,悄悄的来了,滋润着世间的万物,淅淅沥沥,好像对它们倾诉着心里话。纤如星芒的小雨,在天与地之间,织起了一阵蒙蒙的薄烟,把远处的山,笼进了一片半透明的白色中。

      城外的.小路似乎没有尽头,蜿蜒着向远方伸去。路上没有一个行人,只有一片雨与这条孤独的小路做伴。天上的云也是黑压压的,像被淘气的孩子打翻了墨汁。远处的河面上闪着点点光亮,犹如黑夜里闪烁的点点星辰,又像一只只小小的萤火虫,随着起伏的水面波动。那是晚归渔船的灯火。在寂静的夜里,那雨声格外清脆,像是在演奏一曲很美很美的敲击乐,把成都城的人们,不知不觉的带入了梦乡。

      一大清早,推开门,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凉丝丝的,真是沁透心脾。快看那,经过夜里雨的洗礼,花儿们一朵朵的绽放在枝头,露出张张艳丽的笑脸。沾满雨水的花朵,沉甸甸的挂在枝条上,雨给它们挂上了一串串晶莹的珍珠。那样鲜红,那样明亮,照耀着雨后的成都城,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色呀!

    [阅读全文]...

2022-03-11 15:54:28
  • 夏日绝句古诗带拼音(夏日绝句注音版带拼音)

  • 夏日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婉约里带着豪放,大气里藏着雍容的女士。

    原配过世后也重新找过一个,开始新的生活,但很快又分道扬镳了,在那个保守的年代,她是真厉害。

    刘邦“”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一个是*,一个是贵族,却劣币驱逐了良币。稳定的社会都是金字塔结构的,突破命运实在是难,但不能因此“同污”,“合流”是可耻的!

    [阅读全文]...

2021-12-01 02:34:48
  • 《于易水送人》的诗词翻译赏析

  • 《于易水送人》的诗词翻译赏析

      [出典] 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

      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此地:指易水岸边。

      燕丹:指燕太子丹。

      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冠:帽子。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头发上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译文1: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译文2:

      这易水曾经是荆轲去刺秦王和燕太子丹告别的地方,壮士荆轲当时唱着歌儿激动得头发竖起冲脱了帽子。昔时这位壮士已不在了,但今日我觉得还是同当时一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感觉,而令人激动。

      译文3:

      就是在这个地方燕丹送别荆轲,壮士慷慨激昂,场面悲壮。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只有易水还是寒冷如初。

      赏析:

      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怒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公元679年(仪凤四年)旧历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写易水送别之事,也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壮士,即荆轲。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众宾客如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临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此时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昔时人即指荆轲。没,死亡。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陶渊明曾有《咏荆轲》诗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宾王此诗,同陶诗交相辉映,但在意境的创造上更为含蓄有味。“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复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咏怀》)的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现实是“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夏曰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正如古人所说:“象者,出意者也。”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全诗纯为咏史抒怀之作。但吟诵全诗,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眼前。因为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全诗融为一体。一古,一今,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国之志无从施展。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写易水送别一事,慷慨悲壮,气概横绝,尤其是“水犹寒”三字,虽古人已去,而英风壮采,懔烈如生;使人仿佛听到风儿萧萧,犹如听到人声呜咽,顿生感慨。全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战国时代,燕国的太子丹为了报复秦王政,特派勇士荆轲去行刺。在易水(今河北省拒马河附*)送别,当时由音乐家高渐离击筑,荆轲唱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大家激动得眼珠鼓裂起来,头发竖起来,将帽子也冲脱了。这首诗借咏荆轲易水相别的故事,来比自己与友人相别的情景。诗人也是借此表示自己将要和荆轲一样做一番大事。诗中赞美荆轲,实际上是抒发自己的怀抱。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诗一开头,就不寻常地把一个惊天动地的故事画面展现出来。荆轲当年在易水与燕太子丹相别,而怒发冲冠,我又何尝不是那样悲歌慷慨呢?写了这两句,如果再继续写荆轲的故事,就多余了。诗人马上把笔锋一转,说:“昔时人已没,今日水尤寒。”意思是说:荆轲虽然死了,但他的精神不死,正如陶渊明在《咏荆轲》诗中结尾说的:“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水犹寒”使我们必然想到“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言外之意,作者写此诗的用意已经明了。这是一首不同一般的送别诗,诗人是用荆轲的故事来激励自己和友人,写得高昂豪壮,不落俗套,可以说是古代送别诗的绝唱。如果将这首诗和陶渊明的《咏荆轲》相比,此诗要高明得多。陶诗开始说:“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募百夫良,岁暮得荆卿。”一共有30句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写得很详细。此诗只两句就概括了这个故事,不停留在事实的描述上,而是概括其主要精神,画龙点睛的描述。二者比起来,陶诗繁琐得多了。且此诗开头写得激昂慷慨,不可一世。“壮士发冲冠”这个典型细节简直感天地,泣鬼神。陶诗起句却十分*常。陶诗结尾虽有深意,概括得也相当不错,但他是议论式的,缺乏形象性,又不含蓄。骆宾王这诗的结尾一句,不但形象,有气势,而且其含蓄的意义很深很广,可谓余意悠长。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并不是陶的写作水*不如骆,而是两位诗人的性格气质不同。陶的性格冲淡*和,是消极避世的隐士,他在官场上摔打一阵之后,马上就终身退隐而独善其身了。骆则不然,他生性激昂慷慨,起先他在朝廷当侍御史时,就大胆向唐中宗上书,批评武则天不该专权,而遭到武则天诬告坐了牢,出狱后他又跟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并写出了激昂慷慨、不可一世的讨伐武则天的檄文。其中有“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的豪言壮语。他是敢于斗争并敢于用前途和生命做孤注去进行斗争的英雄好汉。所以下笔则叱诧风云,不同凡响,充分表现了唐诗豪壮的特点。此诗第一、二句*仄不对,二、三句失粘,不合绝句格律,当归于古绝句诗一类。

    [阅读全文]...

2022-04-24 07:57:02
与易水送人一绝的古诗注音 - 句子
与易水送人一绝的古诗注音 - 语录
与易水送人一绝的古诗注音 - 说说
与易水送人一绝的古诗注音 - 名言
与易水送人一绝的古诗注音 - 诗词
与易水送人一绝的古诗注音 - 祝福
与易水送人一绝的古诗注音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