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含义的诗句古诗大全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含义的诗句古诗大全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含义的诗句古诗大全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含义的诗句古诗大全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古诗《江雪》含义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江雪》含义,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东永济县)人。杰出的思想家、散文家。诗词歌的成就也很高。
【注释】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词,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千山:虚指所有的山。绝:绝迹。
3.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4.径:小路。万径:虚指所有的路。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5.蓑笠(suōlì):蓑衣,斗笠。
【译文】
千里的山上鸟都没有,
万里的道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
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上,有个披着蓑衣的老翁,
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此诗词的艺术构思很讲究,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之阒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心情意绪的写照。
诗词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看,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这幅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词或风景画。在它们里面总是要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的。事实上,风景诗词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这首诗词,也不例外。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翻译】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孤零零。舟:小船。蓑:蓑衣。笠:斗笠。这两行的意思是:(在)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
【赏析】
柳宗元这首五言绝句自来受人推崇,后世许多山水画家也都就此取材造境。这首诗词好在哪里?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细细体味:
首先,它创造了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单就诗词的字面来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描绘的重心,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地位。这位渔翁身披蓑笠独自坐在小舟上垂纶长钓。“孤”与“独”二字已经显示出他的远离尘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于此已然透出,但是作者还嫌意兴不足,又为渔翁精心创造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往日沸腾喧闹,处处生机盎然的自然界因何这般死寂呢?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千山,遮蔽了万径。鸟不飞,人不行。冰雪送来的寒冷制造了一个白皑皑,冷清清的世界。这幅背景强有力地衬托着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此时此刻,他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冷孤寒呀!这里,作者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极力描绘渔翁垂钓时候的气候和景物,淡笔轻涂,只数语便点染出峻洁清冷的抒情气氛。其笔触所到,连亘天地,高及峰巅,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盖万里。沈德潜评论说“清峭已绝”。顾?则说“绝唱,雪景如在目前”。二人所指,大略都是就这首诗词的境界创造来说的。
其次,形象地反映了作者贬谪永州以后不甘届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晚于柳宗元的郑谷曾作《雪中偶题》:“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是诗词亦写江雪中的渔翁,但造语*常,更乏境界,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主观意识与鲜明的个性熔铸进去,所以苏轼批评他是“村学中语”,而称赞柳宗元末尾两句,说是“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苏轼所谓“人性”,即指的情感熔铸。“人性有隔”的对立面便是“人性无隔”,做到“人性无隔”,亦即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了。我们知道,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始终保持着一种顽强不届的精神状态。他的“永州八记”,专写穷山僻壤之景,借题立意,寄托遥深,凡一草一木,均坦示出他极为孤苦寂寞的心情。他的兀傲脱俗的个性也得以充分展现。这首诗词中的渔翁形象,身处孤寒之界而我行我素,足履渺无人烟之境而处之泰然。其风标,其气骨,其守贞不渝的心态,不是很令人钦慕吗?和柳宗元约略同时的张志和作《渔歌子》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氏造境选择春暖花开之际,画面美而幽,流露了“烟波钓徒”的怡然恬淡之性,闲适自在之情。柳宗元与张志和不同,他本是个坚持正义的政治家,立脚于充满矛盾斗争的土壤之上,所以。.他遣境专取深冬寒凉之际,人的心情也不是只有纵情山水的一面,他还写出了严正清苦,凛然不可犯的一面,个性尤为突出。
最后,这首诗词的结构安排至为精巧。诗词题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万径之静谧凄寂。栖鸟不飞,行人绝迹。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结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读至结处,倒头再读全篇。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生出。苍茫天宇,皑皑大地,其悠远的景界非常吸引人。
静夜思古诗含义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静夜思古诗含义,一起来看一下吧。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及注释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
创作背景
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参考资料:
1、孙宏亮.李白《静夜思》考证. 延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2
鉴赏
这大概是一首最普及的诗了,可能还是许多人一生学过的第一首诗,但较之魏文帝的“漫漫秋夜长……”滋味要寡淡了许多。并且这首诗还有一些不通情理的地方。按理说,此情此景应该是在室外,以方便举头望明月,而不是举头望房梁。月光穿窗而入室内,即使是玻璃窗,或者没有窗户纸,因有窗户的影子,就不太象地上霜了。若在室外,床便不是一般的床,必须解释成一种室外的东西,比如胡床井栏之类。并且,据说现在这个版本是经过明人改过的,《唐诗三百首》是较早采用的,在其推广过程中起了莫大的作用。
这种只有20个字的五绝,大概是中外诗歌里面最短小的一种吧。但就是在这20个字的预算约束里面,“明月”二字便重复了两次,占去了20%的预算。而整首诗又是那样直白,几乎跟儿歌一样浅显,却丝毫不影响它在流行诗歌排行榜的位次。可见这种改动还是很成功的。
子曰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风雅颂赋比兴,从通常意义上看,这首诗的前三句可以看成兴,当然并不是典型的兴,因为明月与故乡还是有联系的。兴是儿歌常用的手法,并且语多重复,在重复中还常用顶针式的重复,如“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专吃*”,前三句几乎毫无意义,最多只能算是虚晃一枪。
月亮是一个很适合作诗的题目,古今中外有很多月亮诗。在*若让人举一个月亮诗的例子,恐怕半数以上的人想到的第一个就是这一首。在*的文化背景中,月亮通常用来表达思乡、思人情感时的衬托。抛开月亮的象征意义这个问题不谈,月亮诗大致有三类,这三类又分两大类,一大类是满月,另一大类当然就是残月。
在满月中又有两类,一类是人们*时最常见的,也是在文学作品里出现最多的,是在局限空间里的月亮。本诗就属于这一类,其他如汉乐府里那些月下思妇、《姜斋诗话》里非常赞赏的“明月照积雪”,王国维所欣赏的“桂华流瓦”,以及燕京八景里的“卢沟晓月”都是局限空间里的月亮,适合用长焦镜头进行局部特写。但满月未必是明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很朦胧的。
满月中的第二类是在广阔空间的月亮,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并不常见,因为需要到野外去,不能在天井里,但对于欣赏月亮却是最理想的情况。所谓的广阔空间不外乎高山、大海、大漠、大江、大湖、草原等,文学作品里的“海上生明月”、“明月出天山”、苏轼的《赤壁赋》、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都属于这种情况,这种情景是极富感染力的。
第三类就是残月。残月多用于烘托消极情感,因而多佐以枯枝瘦石之类,如“松际露微月”、“缺月挂疏桐”、“缺月昏昏漏未央”等。
拓展阅读
版本考证
《静夜思》流传有两种版本,一个版本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自《唐诗三百首》,为明代版本,是流传比较广泛的版本。另一版本为宋代版本,载于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卷六):“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流传不广。两种版本中,有两个字的出入。
宋人上距李白生时比之《唐诗三百首》的编者年代上要*得多,因此一般认为,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更接*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举头望山月”。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也是如此。宋人一直推崇唐诗,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误传差错相对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靠准确的;在清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也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作任何修改。
在此之前《静夜思》已传入日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12册),因日本人对唐诗崇尚,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并未对其作出任何修改。但在*情况就不一样了,到了明代赵宦光、黄*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静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举头望明月”,但是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没有变化。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静夜思》诗的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但第三句却是“举头望山月”。直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从此《静夜思》才成为在*通行至今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是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诗三百首》问世前58年的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钦定的《全唐诗》中的《静夜思》就是与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也沿用着这一表述。
这一表述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经过“改动”了的《静夜思》比“原版”要更加朗朗上口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床前明月光”版比“床前看月光”版在*民间更受欢迎的原因。*李白研究会会长、新疆师范大学教授薛天纬先生在《漫说》(《文史知识》1984年第4期)一文中专门对两个版本的差异发表了如下看法:仔细体味,第一句如作“床前看月光”,中间嵌进一个动词,语气稍显滞重;再说,“月光”是无形的东西,不好特意去“看”,如果特意“看”,也就不会错当成“霜”了。而说“明月光”,则似不经意间月光映入眼帘,下句逗出“疑”字,便觉得很自然;何况,“明”字还增加了月夜的亮色。第三句,“望明月”较之“望山月”不但摆脱了地理环境的限制,而且,“山月”的说法不免带点文人气——文人诗中,往往将月亮区分为“山月”“海月”等,“明月”则全然是老百姓眼中的月亮了。所谓“篡改说”、“山寨说”实在是言过其实。有学者认为,“《静夜思》四句诗,至少有50种不同版本,并且你很难知道哪一种抄本更接*‘原本。‘举头望明月’版本是在明代确定下来的”。
明代版本虽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个别字词后世或有所修改,但是流传度很高,并被收录于各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
寒露的含义与古诗介绍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寒露的含义与古诗介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寒露的含义
寒露是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每年公历10月7日、8日或9日,它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开始。寒露时节的气温较低、露水增多,气候由凉爽逐渐转入寒冷下雪,对秋收十分有利。这时北方正值玉米丰收、种植冬小麦的农忙时节。但对于南方来说,寒露期间的降雨量日益减少,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一定要注意做好防护。
描写寒露节气的古诗
池上
白居易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
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芳树
沈约
发蕚九华隈。开跗寒露侧。
氤氲非一香。参差多异色。
宿昔寒飚举。摧残不可识。
霜雪交横至。对之长叹息。
寒露节气的农事活动
每年的寒露节气过后,如有强冷空气南下,南方容易出现气温低、风力大的.寒露风天气。这种天气会给双季晚稻带来很大的危害。寒露时节,北方应播种完小麦,不宜再迟,以免减产。南方应适时播油菜、种蚕豆等。华南地区将会出现一种灾害性天气--绵雨,其特点为: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阴天多,雾日亦自此显着增加,直接影响“三秋”的进度与质量。因
此要利用天气预报,抢晴天收获和播种,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寒露节气气候特征
气温降得快
气温降得快是寒露节气的一个特点。一场较强的冷空气带来的秋风、秋雨过后,温度下降8℃、10℃已较常见。不过,风雨天气大多维持时间不长(华西地区除外),受冷高压的控制,昼暖夜凉,白天往往秋高气爽。
*均气温分布差异大
10月份,我国*均气温分布的地域差别明显。在华南,*均温度大多数地区在22℃以上,海南更高,在25℃以上,还没有走出夏季;江淮、江南各地一般在15℃-20℃之间,东北南部、华北、黄淮在8-16℃之间,而此时西北的部分地区、东北中北部的*均温度已经到了8℃以下。青海省部分高原地区*均温度甚至在0℃以下了。
寒露三候
菊有黄华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从气候学上知,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天气常是昼暖夜凉,晴空万里,一派深秋景象。在正常年份,此时10℃的等温线,已南移到秦岭淮河一线,长城以北则普遍降到0℃以下,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此时可见初霜。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已经开始飘雪了。我国大陆上绝大部分地区雷暴已消失,只有云南、四川和贵州局部地区尚可听到雷声。华北10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降水量的一半或更少,西北地区则只有几毫米到20多毫米。干旱少雨往往给冬小麦的适时播种带来困难,成为旱地小麦争取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高适《别董大二首》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王维《使至塞上》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 王湾《次北固山下》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鸿雁在云鱼在水。
—— 晏殊《清*乐·红笺小字》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 杜甫《孤雁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 薛道衡《人日思归》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 韦应物《闻雁》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举头忽见衡阳雁。
—— 陈达叟《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温庭筠《商山早行》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 刘彻《秋风辞》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杜甫《月夜忆舍弟》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 杜甫《孤雁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 李商隐《春雨》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 韦应物《闻雁》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 赵嘏《长安晚秋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 李煜《长相思·一重山》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 杜甫《天末怀李白》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 曹操《蒿里行》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 温庭筠《瑶瑟怨》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 刘禹锡《秋风引》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 杜甫《孤雁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 韦承庆《南中咏雁诗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 王勃《蜀中九日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 欧阳修《戏答元珍》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 黄庭坚《寄黄几复》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 李颀《古从军行》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
—— 朱敦儒《采桑子·彭浪矶》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 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雁足无书古塞幽。
—— 史达祖《鹧鸪天·卫县道中有怀其人》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苔。
—— 钱起《归雁》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 李商隐《霜月》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 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 李颀《送魏万之京》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二首》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高适《别董大二首》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王维《使至塞上》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 王湾《次北固山下》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鸿雁在云鱼在水。
—— 晏殊《清*乐·红笺小字》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 杜甫《孤雁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 薛道衡《人日思归》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 韦应物《闻雁》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举头忽见衡阳雁。
—— 陈达叟《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温庭筠《商山早行》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 刘彻《秋风辞》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杜甫《月夜忆舍弟》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 杜甫《孤雁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 李商隐《春雨》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 韦应物《闻雁》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 赵嘏《长安晚秋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 李煜《长相思·一重山》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 杜甫《天末怀李白》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 曹操《蒿里行》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 温庭筠《瑶瑟怨》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 刘禹锡《秋风引》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 杜甫《孤雁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 韦承庆《南中咏雁诗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 王勃《蜀中九日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 欧阳修《戏答元珍》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 黄庭坚《寄黄几复》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 李颀《古从军行》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
—— 朱敦儒《采桑子·彭浪矶》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 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雁足无书古塞幽。
—— 史达祖《鹧鸪天·卫县道中有怀其人》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苔。
—— 钱起《归雁》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 李商隐《霜月》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 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 李颀《送魏万之京》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初夏的阳光并不像盛夏那样酷辣,而是给人像春天般的暖意,可能这就是初夏的美好吧!
1、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蔡确《夏日登车盖亭》
2、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幽居初夏》
3、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夏日南亭怀辛大》
4、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沙夏夜霜。——《江楼夕望招客》
5、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苏舜钦《夏意》
6、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蔡确《夏日登车盖亭》
7、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8、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9、地卑山*,衣润费炉烟。——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10、且莫思身外,长*尊前。——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11、沈李浮瓜冰雪凉。——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12、水亭凉气多,闲棹晚来过。——孟浩然《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
13、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张耒《夏日三首·其一》
14、话到英雄失路,忽凉风索索。——陈维崧《好事*·夏日史遽庵先生招》
15、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16、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孟浩然《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
17、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关汉卿《大德歌·夏》
18、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窦叔向《夏夜宿表兄话旧》
19、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窦叔向《夏夜宿表兄话旧》
20、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苏轼《贺新郎·夏景》
21、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韦应物《夏花明》
22、分手柳花天,雪向晴窗飘落。——陈维崧《好事*·夏日史遽庵先生招》
23、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24、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25、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戴敏《初夏游张园》
26、绿槐高柳咽新蝉。——苏轼《阮郎归·初夏》
27、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晚晴》
28、转眼葵肌初绣,又红欹栏角。——陈维崧《好事*·夏日史遽庵先生招》
29、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3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三月晦日偶题》
31、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32、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33、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客中初夏》
34、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35、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
36、阴阴夏木啭黄鹂。——贺铸《南歌子·疏雨池塘见》
37、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38、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39、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40、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41、携手藕花湖上路。——朱淑真《清*乐·夏日游湖》
42、山僧过岭看茶老,村女当垆煮酒香。——祝允明《首夏山中行吟》
43、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朱淑真《清*乐·夏日游湖》
44、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王维《送康太守》
45、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苏轼《贺新郎·夏景》
46、针线慵拈午梦长。——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47、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白朴《得胜乐·夏》
48、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夏夜叹》
49、他双燕未归梁。——叶小鸾《·初夏》
50、无机成旅逸,中夜上江楼。——欧阳詹《荆南夏夜水楼怀昭丘直上人》
1、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出自南北朝刘孝威的《采莲曲·金桨木兰船》
译文:莲香阵阵隔着沙洲传来,满江荷叶满江鲜,摘得莲蓬一盘盘。
2、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萍花汀草。——出自宋代李清照的《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译文:莲子已经成熟,莲叶也已衰老,清晨的露水,洗涤着水中苹花,汀上水草。眠伏沙滩的水鸟也不回头,似乎怨恨人们归去的太早。
3、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唐代:温庭筠《莲花》
译文:碧绿荷塘摇曳的荷花激起的涟漪好像连接着银河(星津指银河),船桨在荷塘滑动发出扎扎的声响,船驶入水草之中。
就像洛神步履轻盈地走在*静的水面上,荡起细细的涟漪(应该出自《洛神赋》“凌波微步 罗袜生尘”),到今天莲花都有洛神的香尘残留。
4、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唐代:郑谷《莲叶》
译文:船儿前行,河水溅起,参差的绿荷在荡漾,倚在船边的栏杆旁,风一阵阵的吹来,摇动着一柄柄荷叶,送来缕缕清香。要多多感谢那些浣纱的女子,她们没来采摘荷叶,这样,在雨中荷叶还可以遮盖戏水的鸳鸯。
5、玉雪窍玲珑,纷披绿映红。——元代:吴师道《莲藕花叶图》
译文:莲藕雪白玉润、精巧空明,莲叶莲花交错散铺在水面上显得红绿相配得很好看。
寄睡莲
本是天庭粉红仙,
倾心一恋动尘寰.
傲骨中通叹风雨,
岂肯昏睡在人间.
七绝
睡 莲
睡里心思浮水面,
风生碧绿任缠绵。
清宵带露凝成梦,
朵朵阳光茎上妍。
和 睡 莲
红粉伊人枕波眠,
风掀碧裙任缠绵。
水晶珠儿滚入梦,
丝丝朝阳透绿帘。
虞美人·睡莲
莲湖春色美人靠,
池咏莲花早。
月明消磨夜无声,
日照影莲,莲瘦宿春风。
凭栏倾城开放日,
何地香飘寺?
酒堂秋水漂涟漪,
书生吻泪,珍惜音凄凄。
阮郎归·睡莲
文/宁家珍
池塘碧水漾微痕,
暗香来去熏。
蔓枝颤动醉黄昏,
甜甜睡美人。
花蕊密,
叶根匀,
清风一缕魂。
绿裙漂荡掩朱云,
娇娇满眼新。
秋池一株莲 隋 弘执恭
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
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
◇青阳渡~晋·乐府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大的宗派——“江西诗派”的宗主,人称“诗中达摩”。
他是浙江金华人,祖上六代为官,且都是文章高手。祖父、伯祖、叔祖、父亲、伯父、叔父全部都是进士出身,当中有诗人也有书法家。
黄庭坚多才多艺,身兼百家之长。学杜甫,但是能独辟蹊径,开创门户,使宋诗与唐诗能分庭抗礼。就连后世的杨万里、陆游等人,都是他“江西派”门下之人。
搞文学、当诗人,还是需要一些天分的。历史上许多诗词大家,在他们幼年时代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在这一点上,黄庭坚也不例外。
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位“诗中达摩”,七岁时写的这首千古名篇——《牧童诗》。
《牧童诗》——北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诗的第二句,在有些版本中为“吹笛风斜隔陇闻”,本文采用使用较多的版本。)
诗歌译意:
骑着牛儿从村前路过,优哉游哉地吹响手中竹笛。一阵清风隔着田陌把笛音吹了过来,这是多么惬意啊。长安城里争名夺利的人们,你们耗尽了心机,也过不上这样自在的生活。
黄庭坚和苏轼相识较早,他自认是苏轼门下,也和苏轼一样喜欢禅学。在禅宗故事里,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是与牛有关的,而黄庭坚写诗也特别爱用牛的意象。
这一首诗虽然只是他在孩童时代写下的作品,但是由于有了“牛”这样的意象,也就显得不那么*凡了。因为“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的是勤劳、善良的老百姓。
所以这首诗可以理解为,乡野的人们,笑看城里的人争名逐利,汲汲营营,到头来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哪里有当野人来得自由呢?
于是,这首诗在无形之中折射出了思想,这种思想与他后来一直信奉的佛道思想暗合了。也就是:一个人只要知足,就能常乐。
黄庭坚二十二岁时进士及第,二十七岁当上了国子监教授。任满刚要升官的时候,结果因为仰慕苏轼,他就给对方寄了两首“古风”长诗。
说巧不巧,正好赶上了“乌台诗案”。随后苏轼入狱,黄庭坚也被认为是苏轼一伙的,也受到了牵连,被赶到吉州的太和县去当了一个小县官。
后来,宋哲宗登基,高太后重帘,黄庭坚就被司马光推荐去修订《资治通鉴》。后来又制作了《神宗实录》。
本来,黄庭坚的工作做得很好的,可是没想到宋哲宗后来亲政了,重用了“*”,就开始打击“元祐党”,他和苏轼一起又倒了霉。
“*”从他负责编修的《神宗实录》里摘出了“三千多条”错误,最后核实了三十二条,把他贬谪出了京。再后来宋哲宗死了,宋徽宗上位后,他官复原职了。
可是,结果没过多久,他又因为在作《江陵府承天禅院塔记》的时候,不肯将贪官的名字写上去,就被人诬告了,然后又遭到了贬谪。
黄庭坚一直被视为苏轼的同党,一辈子没当过大官,干的全部是文书编修之类的工作。他的一生,仿佛被他自己七岁时的这一首诗预言了。
他就像是一个牧童,骑着牛,吹着笛子,远远地旁观朝庭上勾心斗角的人。名利就像是一阵风,一会儿吹顺风,支持“*”的皇帝上了台,“*”就嘚瑟;一会儿吹逆风,支持“旧党”的皇帝上了台,“*”哭都来不及。
所谓的达官贵人,被名利缚住,一辈子把脑壳都系在自家腰上去替皇帝打工,还不如在民间当一个自由自在的小牧童。其实,很多道理小孩子都懂,大人反而不懂了。
历史上有许多的诗人,他们在童年时候写下的诗作,一直都流传至今,其中最出名的当数骆宾王的那一首《咏鹅》。
同样是七岁时作的诗,《咏鹅》是一首咏物诗。作者观察细致,色彩描写与动作描写都十分准确、传神,已经十分令人惊叹了。
黄庭坚这一首《牧童诗》虽然在画面上不及《咏鹅》,但是却是一首“哲理”诗。而黄庭坚正是宋代“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这一个诗派最大的特点是借诗说理,借诗议论。
苏轼在名义上是黄庭坚的老师,但是事实上,苏轼后期的诗也走的是说理一派,最典型的就是《题西林壁》。而这种诗风的开创者,公认是黄庭坚。
七岁就能讲出“哲理”的孩子,真是不可小窥。都说黄庭坚的诗,最初是学的杜甫。其实从他父亲黄庶开始,黄家人就爱学杜诗。
黄庶写诗最初是学韩愈,而韩愈本来就是学的杜甫。黄庶在朝为官多年,是一个禀性忠诚,正直善良的人。他不屑与人同流合污,因此不适应官场,终身都只能当一名低阶的小官。
可是他并不因此而感到难过,反过来还告诉自己的儿子黄庭坚,要好好做人。因为他推崇杜甫,所以他写诗不讲究格律工整,从不会“以辞害文”。
杜甫的风格传到韩愈手上时,韩愈继承了杜诗中那种“现实主义”精神与“实用的精神”,他反对浮华无用的内容。这种思想经过黄庶再传到黄庭坚,慢慢就形成了“江西派”好说理的风格。
当然,因为太爱说理、发表议论,会让诗歌失去艺术的美感,在宋代也引发过一些批评,但是赞同的声音始终大过批评。所以,黄庭坚这个“诗中达摩”的位置就坐稳了。
后来不光影响了南宋一百多年,甚至还影响了金、元两朝部分诗人的诗风。其实,提到“江西诗派”,基本上就是等于宋诗的代名词。
这种“借诗说理,借诗议论”的诗风,一直流行到了明朝才中断了一下,到清朝的时候又重新兴起,直到清末都还有它的继承人。
宋人不喜欢“不讲道理,只讲唯美”的唐风,比如唐朝孟浩然那种,“美则美矣,但是没有灵魂”。明朝人不喜欢宋人“只有灵魂,毫无美感”,于是在学唐风的同时自己捣鼓出了小清新。
后来不幸的是,明朝被清朝灭亡了。清人在思考明亡的答案时,认为明代文人“欠说理”,于是他们又回归到了“江西派诗风”。
其实,宋诗可爱的地方与讨厌的地方,都是由于它太爱讲理。太过理性,有逻辑的东西,往往感情薄弱。缺乏抒情的亲和力,是比较难以打动人的。
曹植的《七步诗》含义
大家都知道《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曹植所创作的,那么《七步诗》的含义大家有了解过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七步诗》
两汉: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菽 一作:豉)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一)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着,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版本二)
注释
⑴持:用来。
⑵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⑶漉:过滤。
⑷菽(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为羹。
⑸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⑹釜:锅。
⑺燃:燃烧
⑻泣:小声的哭泣
⑼本:原本,本来。
⑽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⑾何:何必。
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的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真实度:七步诗的真假向来为人所争议。其中郭沫若说的比较有理。他认为曹植的《七步诗》:“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多因*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诗作成了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讥刺而便‘深惭’?所以此诗的真实性实在比较少。
然而就因为写了这一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的厌弃。这真是所谓‘身后是非谁管得’了。”但是他的说法也有人质疑,有人说,当初曹丕让曹植七步成诗只是作为一个借口,想杀他,他认为曹植肯定不能成功,但他没料到,曹植才华如此出众,当时,就连曹丕本人也被感动了些许,并且为了保住名声,以安天下,他才放过了曹植。
有含义的古诗句
有含义的诗句
含义花的古诗句
含义鹏字的古诗句
语嫣的含义诗句
含义的诗句古诗大全
古诗山行诗句的含义
超有含义的古诗句子
创新含义的古诗句
有深层含义的诗句
有含义的诗句爱情
古诗鉴赏诗句的含义
含义深刻的诗句
清明的诗句古诗含义
古诗句中的自字的含义
古诗赠刘景文诗句的含义
柳在古诗的含义
含义牛的古诗
鸟的古诗的含义
古诗《草》的含义
勒的古诗含义
晗的含义古诗
几句古诗的含义
含义的一句古诗
古诗四句的含义
超有含义的古诗
古诗墙的含义
缨在古诗的含义
有古诗含义的图
花的古诗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