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沁园春长沙

关于教案沁园春长沙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教案沁园春长沙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教案沁园春长沙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教案沁园春长沙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 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

  • 教案
  •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通过学*沁园春长沙,具体让学生体会意象、意境;通过意境营造的情境氛围体会作者情感。知识结构图就是意象———意境————情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掌握朗读技巧,学*富有表现力的语言②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把握文中关键词的意思和作用,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体会*的伟人情怀以及他那种豪放雄奇的风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抱负

      三、学*者特征分析

      学生预*了诗歌,可是对于这首诗歌的上片,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是意象,只知道是景物描写,面对诗歌还是像初中那样的死记硬背,并没有掌握诗歌的解读办法,还需要高中教师在学法上给以指导,所以我让学生找出上片的景物描写,并指出这些景物的词性,感悟整幅画面给我们的感觉,进而分析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也是诗人,他用**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神采飞扬,指点江山,他是当之无愧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感受《沁园春长沙》的魅力。

      二、背景链接: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所。此时的*已被排挤出中央委员会,且被军阀赵恒惕通缉,真可谓“乱离朋友尽,独在天一隅”。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和往日之事,不禁心潮澎湃,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

      三、学*目标:找出上片意象并分析其特征,赏析诗歌意境,初步掌握意境题答题模式。

      四、诵读诗歌,感知氛围

      五、老师提问,学生做答(结合课文内容,字句翻译)

      六教师分析:上片通过寒江、霜天、万山、百舸、飞鹰、游鱼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

      七、课堂练*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问一:再读上片,概括上片内容学生讨论,学生可能抓不住命名的关键,老师引导。让学生参与课堂,激活课堂。

      提问二、上片写了哪些意象来描绘湘江秋景?请在课文中勾画并回答。教师准备意象概念的讲解。学生可能抓不住意象,只能找到景物,那就从景物开始引导学生了解意象。真正进入诗歌考题意象的讲解。

      提问三、各个意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学生可能不知道抓什么去体会意象的特点,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分析意象

      提问四、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学生讨论,学生对意境基本没有概念,教师需要逐步引导讲解,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理解。让学生体会意境,感悟意境,进而体会情感。

      六、教学评价设计

      以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来确定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同时,教师也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小组成员内部也对成员之间进行评鉴,在彼此的评价之间可以查缺补漏,把课堂教学的结果延伸到课外。

      七、教学板书

      沁园春长沙

      上阕:即景抒情[提出问题]

      写景: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抒情:怅、问

      下阕:回忆抒情[巧妙作答]

      总结:

      1、思路清晰构思巧妙

      2、用词精当意境深远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进行的比较流畅,按照由课内到课外的思路进行延伸,我最满意的地方就是对意象的讲解,到意境的感悟,到诗歌感情的流畅分析,学生的学*达到预期目标,如果有遗憾,就是在扩展到抒情方式就更好,点一下借景抒情,课堂上有学生把意象理解偏颇的地方,我说通过词性来判断,意象都是名词。如果重新学*,我会加入抒情方式的讲解。

    [阅读全文]...

2022-10-28 00:00:00
  • 教案沁园春长沙5篇

  • 教案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沁园春长沙教案。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的博大情怀和豪情壮志,教育学生要胸怀人民、充满豪情。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

      2、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一、导入:当代诗人任泽键写道:"你是最了不起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全不在话下,谈笑间,钟山风雨一派豪情,你看重,战地的黄花。"这首诗中的"你"就是*,他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二、整体感受:

      1.师范读,正音。

      舸寥廓峥嵘遒遏

      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板书)

      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三.具体鉴赏

      1.鉴赏前三句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词意:深秋时节,*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

      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2.具体研*湘江秋景图。

      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现在咱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

      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现在咱们来齐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师点评。

      (1)提问: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2)具体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

      明确: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

      "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

      明确: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了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景象。这句也是一个哲理性的概括。比较:竞:竞争,竞赛。竟:出乎人意料。(板书:竞、竟)

      (3)思考: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又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眺、*观、仰望、俯视。

      思考:这一处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有远有*,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对比(红、碧),和动作的对比(击、翔),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小结: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3.品读上片后三句。

      (1)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阅读全文]...

2022-05-28 23:44:28
  • 沁园春长沙教案10篇

  • 教案
  •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和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沁园春长沙》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采桑子重阳》由议论而转入写景抒情,含哲理意味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寓深情于秋光的宏观概写之内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3.感受革命前辈的奋斗情怀,战斗豪情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感受毛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诗歌的大致含义。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品味字、词、短语的妙用。

      3、赏读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毛来。

      课时安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卡片:词的体裁方面的知识(幻灯片)

      (1)释义: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2)名称: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诗余”(如南宋何士信编的《草堂诗余》)等。

      (3)特点: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满江红》、《沁园春》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仄声韵。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有的词在词牌的下面另立标题和小序,表明作品的主题或作者写作的缘由,如毛的《卜算子》下有标题“咏梅”,又有“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用来进一步说明写作意图。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阙(曲)或一片。一首由两片构成的词,其下片的起句,具有承上启下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称为“过片”或“过变”

      (4)分类:词从字数上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词从片数上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从风格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柳永、秦关、周邦彥、晏殊、李清照、姜夔,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二、导入

      我们初中学过一首写秋天非常有名的诗歌,它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我们齐声回忆背诵一下这首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楚辞》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贾岛说:“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徐再思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其它的还有“自古逢秋悲寂寥”、“风急天高猿啸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古人诗中的秋天多是万木凋零的颓败萧索景象,但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词中的秋天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它就是毛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三、文题背景

      1.题目解说(幻灯片)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题目。这是一首登临诗,属登山临水,写景抒情之作。

    [阅读全文]...

2022-03-01 10:18:19
  •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 说课稿,教学资料
  •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导语

      我们*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文学艺术也起源于诗歌。一个人文学素养,文学趣味的高低主要看他对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如何。综观新高考以来的诗歌鉴赏提的误答原因有:轻读诗,重做题,*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弱,对诗的感受浅薄。著名文艺美学家,理论家朱光潜也说,一般青年喜欢听诗而不喜欢读诗,这也说明现代学生在诵读、品读诗歌上下的功夫远远不够。俗语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所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教学原则

      单元教学理念: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单元教学思路:

      (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2)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

      地位与作用:

      老教材中42个单元只有一个单元是现代诗歌鉴赏,而《沁》则被编排在了这唯一的诗歌鉴赏单元的首位,新教材仅第三册就有三个诗歌鉴赏单元,而《沁》也被编排在了第一单元的首位,可见《沁》在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惯,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沁》这首诗歌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教学安排:

      1 教学内容:

      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而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2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使用依据: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电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 教学方法:

      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确立依据见导语)

      4 课时安排:

      一课时

      5 教学流程:

      (一) 教学目标:

      1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 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二)教学重点 :

      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

      (三)教学难点:

      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会主旨要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

      (四)教学设想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五)教学过程:

      1导语:*不仅是全*人民的*,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式和*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师讲:著名诗人 臧克家说过:“*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2(1) 学生齐背*的《沁园春 雪》

      今天我们再来学**另外一首《沁园春 长沙》

      〈导入设计依据:〈沁〉是以古典诗词格律写成的一首现代诗歌,所以教学时必须让学生了解有关词的背景知识,而学生在初中初步学过*的另一首〈沁园春 雪〉,由背诵〈沁园春 雪〉导入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

      (2) 师点击“作者背景”并讲解

      (3)本词写作背景:1925年2月,*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设计依据:学*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 播放朗读录音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设计依据: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用*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 (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

    [阅读全文]...

2022-10-27 09:58:09
  • 《沁园春.长沙》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领会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构思:

      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导入

      二、明确学*目标

      三、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点评,教师补充,明确字音、节奏、语气轻重缓急。)

      2、结合划分节奏,听朗读录音。

      3、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思路。

      4、整体感知,思考:本词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五、再读鉴赏

      品味鉴赏上阕

      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2、一个“看”字管到哪里?

      3、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是怎样的?

      4、哪几个动词用的传神?

      5、最后一句叩问大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补充时代背景)

      品味鉴赏下阕

      1、下阕中的哪个字是领字,一直管到哪里?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稠”“曾”和“忆”两字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下阕主要追忆“同学少年”的往事,作者和他的同学有着怎样的精神风貌?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情景蕴涵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六、熟读成诵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发挥想象,把上阕改写成200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的散文。

    [阅读全文]...

2022-10-26 00:00:00
  • 《沁园春长沙》高一教案3篇

  • 教案
  •   一、导入课文

      上课前我先作个调查:喜欢读小说的请举手……多得很;喜欢读诗歌的请举手……少得可怜。很多同学不喜欢读诗歌,其实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很高雅的文学样式,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希望同学今后能多读一点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很耐咀嚼。*就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他的一生,不仅是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地默诵吟咏,写诗填词。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有幸来欣赏学*这“伟大诗篇”中的一篇--《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

      词的有关知识 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词有词牌,是词乐曲调的名称,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和格律。词牌之下是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二、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是喜欢老师范读,还是自己齐读一遍? 生:老师范读。(老师读)

      三、明确学*目标

      师:这首词我们重在“诵读、领会、品味、鉴赏”(板书)

      四、学*全词

      师: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3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代。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省港大*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开头三句……诗歌的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哪个同学按调整好正常语序,把三句大意说一下?

      生:在深秋时节,*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滚滚北流。

      师:“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慨。

      师:对,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诗人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唐朝柳宗元有一首《江雪》的绝句,谁还记得?“千山…,万…,孤…独…。”

      师:这是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逅被贬永州,身处逆境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是独立寒秋,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家的胸怀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对,一共七句,这在古诗词中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各一个。初中阶段学过的《沁园春雪》上阕的领字是哪个?

      生:望。也是控制七句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里诗人都看到哪些秋景?我请一位朗诵水*高的同学来读一下。

      (生1读“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7句)

      师:个别地方处理得还不够理想。“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哲理概括,要有彻悟、慨叹之情(师范读此7句)。现在大家再齐读一下这7句(生齐读)。

      这几句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

      生:放眼望去。师:是“远眺”,这写得是“远景”。

      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生:收回来。

      师:这是“*观”,这写的是“*景”。

      “鹰击长空”怎样看?写的什么景?生:“仰视”,写的是“高景”。

      师:“鱼翔浅底”怎样看?写的什么景?生:“俯察”,写的是“低景”。

      师:真是“远*高低各不同”啊!现在请同学们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时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想象一下。*的“手”该怎样放?是倒背好,还是插腰好?

      生:插腰。师:“视角 “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生:慢点好。师:对。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急匆匆地走马观花。

      再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几年的高考作文更是突出考察学生的想象力。现在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可分四步:第一步“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看谁的脑海里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只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同学在自己的“大脑荧屏”上看到了这一切了吗?嗅到秋的气息了吗?

      师:好。在这几句中,哪几个词用得好?

      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赏析:

      万山:写出山之多; 层林:写出林之密; 红遍:写出红之广;

      尽染:写出染之透; 漫江:写出水之盛; 碧透:写出水之清;

      鹰击:写出鹰飞的矫健,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

      鱼翔:写出鱼游的轻快,用“翔”不用“游”,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在空中一样轻快自如;

      你们看,*用词是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神。

      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作了哲理性升华。万类霜天:可见诗人视野的开阔; 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做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生:号召和呼唤。师:对,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要起来为生存的自由而斗争。同学们看,*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绚丽蓬勃,充满生机(板书)。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肃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做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

      那么*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呢?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生沉思)。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生: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

      师:*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

      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

      师:是的,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作为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青年,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肯定不同于封建文人。因而,同是面对“秋”,由于胸襟不同,抱负不同,所选取的景物、着眼点也就不同,所渲染的情绪、抒发的感情也就自然不同。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看到这幅绚丽壮美的画面,作者想到了什么? [点拨]

      ①面对生机蓬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引发深沉的思索,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诗人面对广阔的宇宙思绪万端,深沉地思索,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主沉浮”是什么意思?:谁来主宰你的荣衰沉浮? 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师:这是全诗的“诗眼”。这样上阙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板书)的问题。下面齐读一遍上阙。

      师:上阙提出“谁主沉浮”下阙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文的哪个词呼应?

      生:独立

      师:对,“橘子洲”是青年*与同学战友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往昔那不寻常岁月值得回忆的太多了。这两句起承接过度的作用。

      这首词下阙的领字是哪个?

      生:恰 ,一直“领”到哪里?

      生:粪土当年万户侯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沁园春.长沙》 教学设计3篇

  •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领会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构思:

      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导入

      二、明确学*目标

      三、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点评,教师补充,明确字音、节奏、语气轻重缓急。)

      2、结合划分节奏,听朗读录音。

      3、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思路。

      4、整体感知,思考:本词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五、再读鉴赏

      品味鉴赏上阕

      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2、一个“看”字管到哪里?

      3、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是怎样的?

      4、哪几个动词用的传神?

      5、最后一句叩问大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补充时代背景)

      品味鉴赏下阕

      1、下阕中的哪个字是领字,一直管到哪里?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稠”“曾”和“忆”两字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下阕主要追忆“同学少年”的往事,作者和他的同学有着怎样的精神风貌?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情景蕴涵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六、熟读成诵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发挥想象,把上阕改写成200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的散文。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沁园春·长沙》赏析3篇

  • 赏析
  •   上阕揽景兴怀。“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起句“独立”二字劈空而来,视见其笔力的遒劲,而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地。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

      以下七句,词人凝时空于一“看”字,以视野所叹来写湘江的秋景,使得这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前六句写远山、*水、飞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缤纷绚烂的湘江秋景图。远眺岳麓山一带群峰,枫林美景尽收眼底,一个“红遍”,一个“尽染”,泼墨淋漓,气韵酣畅。流丹的枫叶,如染的层林,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作者从容写来,一振大方家数。然后即遗山光而专江色,“漫江碧透”与“万山红遍”交相辉映,一红一绿,色彩更为绚丽明艳。在明澈如镜的江面上,更有数不清的帆踪樯影,作者以“争流”二字,既有动感,又增盎然奋进之趣。

      写景至此,可谓备矣。

      但词人却未就此收住。仰望长空,俯察大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二句从《诗经早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化来,自然贴切,全无斧凿之迹。“击”与“翔”全取动势,又为下句作了铺垫。至此,词人刷色已到尽处,这便自然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高度精辟、凝炼的诗句,诗人浓墨重彩之用意也昭然于目。

      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自然景观有明显的情绪性。宋玉《九辩》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对秋天这种萧瑟景象作了极力的渲染,“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他们所表现的这种“伤秋”“悲秋”的意绪,数千年来已成了文人创作的一种指定情绪。但*在此却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而是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一个新的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走笔至此,已*上阕歇处,作者笔锋陡转,由眼前景推及茫茫宇宙并化景为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煞拍二句,慷慨激昂的情绪喷涌而出,虽为问句,实际上是作者肯定回答。这一问,排空而下,没有万钧笔力难作此等豪迈慷慨之语。“谁主沉浮”就是谁掌握领导权。词人虽未作答,但关切之情却已昭然。

      词至下阕,写景转入对往事的回忆,以“曾”和“忆”来追忆。旧地重游,往事历历,怎不激起作者无限的感触!想当年,作者在长沙第一师范学*和工作时,曾与蔡和森、何叔衡等同志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创立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深入工矿、农村,积极领导工农运动。那是怎样的岁月啊!“峥嵘岁月稠”正是昔日战斗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百侣”照应上阕的“独立”。下面七句,作者用一个“恰”字领起,这也是对昔日的战友和战斗生活的追忆。前四句状其风貌,那是一群才华横溢、热情奔放的革命青年。“正茂”“方遒”充分显示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后三句由人及事对这批革命青年又作了进一步地刻画。橘子洲头,爱晚亭下,他们指点江山,慷慨陈词,写出了一篇篇抨击黑暗制度,宣传革命真理的战斗篇章,他们以豪迈的气概,视军阀、官僚如粪土。作者在这里既是追忆往事,又是对上阙“谁主沉浮”问句作进一步地回答。正是这些有着“粪土当年万户侯”豪迈气概的革命者才是真正的*脊梁,他们代表着革命的新生力量,根据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最终必定战胜和代替一切腐朽势力而主宰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接着,作者继续以饱满有力的笔调状写胸中奔腾激荡的诗情,“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当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战友,在盛夏水涨高的湘江中游泳,坚持不懈,直到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禁向同学和战友亲切发问。这一句既写了当时的情景,其中又暗含了勉励之意。“遏”字,乃传神之笔,掷地可作金石声。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激昂的情态,好似听到了他们自豪的壮语!“中流击水”,并不仅仅写青年人玩水的兴致,此中活现出大风暴里海燕们的慷慨意气,英武精神。全词就此收住,言犹尽而意无穷。读罢,但觉尺幅之中浩瀚之气玩索不尽。

      全词上阕主写景,但景中有情,那幅绚丽明艳的秋色图与作者昂扬激越的情调和乐观精神融为一体;下阕主写情而情中有景,那批壮志凌云、气盖山河的青年恰似搏击长空的雄鹰。而这一切又都是紧紧围绕“谁主沉浮”这根红线,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加以表现的。全篇格调雄浑,气象磅礴,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手笔之沉雄,足以显示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放的气概。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注释

      (1)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2)寒秋:就是深秋、晚秋。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3)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4)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岳麓山。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注:以上三句是说:在寒秋季节,独立在橘子洲头目送着湘江水汩汩北流。

      (5)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许多山峰。

      (6)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7)漫江:满江。漫:满,遍。

      (8)舸(gě):大船。这里泛指船只。

      (9)争流:争着行驶。

      (10)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击,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11)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万类:指一切生物。霜天:指深秋。

      (12)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寥廓(liáo kuò):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13)苍茫:旷远迷茫。

      (14)主:主宰。

      (15)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比喻事物盛衰、消长,这里指兴衰。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注:这句问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呢?

      (16)百侣:很多的伴侣。侣,这里指同学(也指战友)。

      (17)峥嵘(zhēng róng)岁月稠:不*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山势高峻,这里是不*凡,不寻常的意思。稠:多。

      (18)恰:适逢,正赶上。

      (19)同学少年:*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20)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21)书生意气:书生:读书人,这里指青年学生。意气:意志和气概。

      (22)挥斥方遒(qiú):挥斥,奔放。《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遒,强劲有力。方:正。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注:这两句是说,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23)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指点,评论。江山,指国家。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

      (24)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万户侯,汉代设置的最高一级侯爵,食邑万户,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此借指大军阀,大官僚。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要向受封者缴纳租税,服劳役。

      (25)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26)击水:作者自注:“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里引用祖逖(tì)的“中流击楫”典故。(祖逖因为国家*倾覆,时刻怀着振兴光复的心志。元帝就让他担任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供给他一千人的军粮,三千匹布,但不给战衣和兵器,让他自行招募士众。祖逖仍就率领随自己流亡的部属一百多家,渡过长江,到江心时他扣击船桨发誓说:“我祖逖不能*定中原并再次渡江回来的话,就像长江的水一去不返!”言辞激昂神色悲壮,众人都为他的誓言感慨赞叹。)这里指游泳。

      (27)遏(è):阻止。

      〔长沙〕作者的青年时代,大部分时间在长沙学*和进行革命活动。词中所说的“百侣”和“同学少年”,即指作者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在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革命友好。

      〔湘江〕湖南省的最大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5篇

  • 教学设计
  •   教学目的

      一、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二、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一、教时:1课时。

      二、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三、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教具准备:

      1.投影片

      2.录音带:范读带、配乐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①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②生齐读,熟悉内容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①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②理清思路:(见预*提示)

      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

      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

      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所(参见P171注释①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

      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阅读全文]...

2022-03-06 18:15:57
  •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0篇

  • 教学设计
  •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一册地单元的第一首诗歌。本单元主要学*现代新诗。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运用资料、图片、声音等形式,让学生很好融入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努力使学生接受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学情分析

      高一是由初中到高中的过度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在初中就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和审美欣赏能力,在本词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此时的学生爱国意识不是特别强烈,应注意引导和培养。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2.熟读全诗,把握词的情感脉络,品味其音乐美。

      3、品味关健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背诵全诗,再现诗歌意境,感受*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爱国品质。

      教学重点

      1、品味词中意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2、领会*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

      1、全词的意象特征和品味个别字词的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自古逢秋悲寂寥,同学们知道那些关于秋天的诗歌?

      学生自主发言。

      2、我们仔细体会一下同学们总结的这些诗词,发现大都是诗人抒发悲伤情绪的,再看我们所处的秋天是不是也很容易引发感伤情怀啊!所以我们知道“悲”是秋天的一个鲜明特征,然而*的《沁园春长沙》却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给我们描绘的秋景,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另一番风景。

      二、播放词的朗诵,通过视听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要求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

      三、背景及作者简介。(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一:“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

      四、介绍关于词和词牌名的常识。(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二:关于词的文体知识)

      五、整体感知,疏清思路。

      1、全班学生诵读→教师点评→教师范读

      2、提问: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说说这首词描绘了几幅图?

      明确: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六、欣赏解析,品味语言。

      (一)独立寒秋图:

      1、让学生将开头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2、分析“独立”一词。

      明确:"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二)湘江秋景图:

      1、这一节的统领字眼是哪个字?(看)

      2、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3、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明确: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慢江碧透,百舸争流(*观)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俯视)

      4、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对比手法

      颜色对比: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

      动静对比:层林尽染与百舸争流

      动作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

      5、提问:哪些词用得好?并说明理由。

      明确:遍→红之广;尽→染之透;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6、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自己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阅读全文]...

2022-07-19 13: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