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陕北的古诗

关于描写陕北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陕北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陕北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陕北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 语录(2k+) 说说(5k+) 名言(478) 诗词(45) 祝福(1k+) 心语(51)

  • 陕北自驾游攻略

  • 旅游
  • 陕北自驾游攻略

      陕北地区是革命老区,是*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们都在陕西的北部,所以称做陕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陕北自驾游攻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旅游线路:郑州-西安-延安-安塞-延安-榆林(镇北台,红石峡)-红碱淖-榆林-统万城-靖边-绥德-吴堡-富县-宜川--党家村-韩城-西安-郑州

      沿线景点:

      鼓楼夜市宝塔山杨家岭民间艺术馆明清一条街(南大街)镇北台红石峡红碱淖统万城黄河风光壶口瀑布党家村贾祖祠书院街

      旅途风情:

      延安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历史古迹方面有*公布的全国重点保护单位--轩辕黄帝陵、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子长钟山石窟等;在自然景观方面有延安黄河壶口瀑布、全国最大的野生牡丹群和花木兰故里万花山等。

      延安还是革命圣地,在*现代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特殊位置,现存革命旧居140多处,如: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王稼坪;*中央旧址凤凰山;以及宝塔山、枣园、杨家岭等地。

      榆林及其周边地区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有大大小小的古遗址、古城堡、古庙建筑100多处:这里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有西北最大的道观所在地――佳县白云山、高原要塞――镇北台等,而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神木红碱淖、以及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群――红石峡更为这座塞外名城增色不少。

      榆林城内有很多建于明清时代的衙署、庙宇、府邸、店铺等,就连一般的民居,也多是正宗的京式四合院。石子铺就的小路,灰色砖房的院落,木制门窗上的精美铜环……无一不透出古朴厚重的明清风貌。

      行程简介:

      第一天:郑州-西安

      早晨9:51坐2097(郑州-成都)次列车,下午18:20到西安,票价36元。在火车站右侧一公里的车票代售点买好第二天的车票(西安火车站的售票处只售当天的票)。门口有608路公交车,投币一元,坐到钟楼南下,住在二轻招待所(电话:029-7211563),床位25元/人,标间80元,环境一般,暖气,洗澡水都可以,在这个地段是非常实惠的。晚上可以逛鼓楼夜市(走路5,6分钟即到)。西安现在过年已经可以放炮了,钟楼广场有不少人在燃放。三十到初一期间,鼓楼夜市不会有很多人,所以注意未必会吃到计划的饭菜(如贾三包子)。

      第二天:西安-延安

      早晨10:10坐7552次列车,下午18:37到延安,票价26元/人。住人民*招待所(延河饭店),20元/人,电话:0911-2112881,暖气一般。晚上可以到附*的宝塔山看延安夜景,宝塔山门票20元,晚上可以还到10元。延安春节的前几天,也没有什么饭店营业,可以到百米大道去吃,或在汽车站附*的'福来登大酒店吃火锅。

      第三天:延安-安塞-延安

      上午在清凉山下(桥头广场)吃当地小吃,洋芋擦擦等。转清凉山,下山后坐公交车到杨家岭看七大礼堂和故居(春节没有门票)。在杨家岭门口大路可以坐到安塞的中巴车到安塞,看民间艺术馆,票价20元/人。剪纸艺术家侯雪招和腰鼓教练陈丕亮夫妇住在安塞水厂对面的小巷内,在这里可以欣赏到纯正的剪纸和农民画,想收藏的还可以购买。

      第四天:延安-榆林(镇北台,红石峡)

      坐早晨6:40的4762次列车上午11:03到榆林,坐7路公交车到汽车站下车,走到南门广场对面的长城饭店住宿,环境不错,价格适中。安排好住处,可以到汽车站旁边的新建南路上的风味小吃城吃小吃,然后下午转明清一条街(南大街),虽然比*遥的差得很远,但是万佛楼和钟楼还是有一看的,旁边的一些深宅小巷也别有风味。出来后打出租车10元可到红石峡,先去转路对面的镇北台(门票10元),然后赶在太阳落山的时候到红石峡拍照。

      第五天:榆林-红碱淖-榆林

      早晨在汽车站坐到神木的依偎客30元/人(过年涨价),在锦大路口下车,倒神木到尔林兔的中巴车到红碱淖10元/人(车先到尔林兔镇停一下再到红碱淖)。冬天的红碱淖变成了一个大冰湖,人很少,可在上边尽情嬉戏。如果没有冰雕,就没有卖门票的。中午可在门口饭店吃当地的红湖鲤鱼,下午继续在锦大路口倒车回榆林。

      第六天:榆林-统万城-靖边-绥德

      早晨坐到靖边的车走高速路在黄蒿界出口下,距离统万城还有50公里左右。包车110元往返到统万城游玩(这里的出租车很少)。回到高速路上拦车,坐车到靖边10元/人后倒车到绥德40元/人(3个半小时),住汽车站旁边的交通宾馆,环境可以,三人标间80元,暖气,热水都不错。宾馆对面一个风味小吃的小门面坐的菜不错,沾羊头,烙饼等。

      第七天:绥德-吴堡-富县

      早晨6:00坐到太原的车在吴堡下(一个半小时),欣赏黄河风光后回绥德,坐下午19:17的火车到富县(4个半小时),23元/人,住在车站附*的朝阳饭店(出火车站后,顺大路一直走到头),老板宋子强0911-3223741,三人标间80元,暖气一般,水压比较小,新开的,环境比较干净。

      第八天:富县-宜川(壶口)

      早晨在路上搭延安过来的车到宜川10元/人,在宜川坐车到壶口瀑布,门票36元。如果过年的车比较少,可以跟出租车商量,来回每人20元,门票钱给司机。宜川的住宿比较贵,标间一般在150元左右,想便宜可以住10元/人的简易招待所,不能洗澡,暖气一般。老电影院门口的肉加馍非常美味,油茶也非常好喝。

      第九天:宜川-党家村

      宜川到党家村的车一天只有两班,早晨6:30和中午12:00各一班,票价21元/人。路不好走,宜川段都是土路,到党家村约需5个多小时。看到党家村的指示下车,向东走2公里即到,门票30元/人,导游20元,可还价。请一个导游可以全面的了解一下党家村的历史和建筑风格,还有一些院落必须跟着导游才能进(*常都锁起来了)。晚上住在党同印家里,这是我们见到唯一一家还能烧炕的翰林一等甲级四合院。住宿10元/人,吃的饭也很便宜,最重要的是党同印还能给你细致的讲解一下四合院的布局。他家电话:0913-5322536。晚上可以到贾祖祠转转,所不定能碰上村里老人的自娱项目-秦腔。

      第十天:党家村-韩城-西安

      上午可以继续游览,中午到路口搭中巴车2元/人到韩城汽车站,坐汽车到西安,4-5小时,35元/人,晚上可以再去夜市,这时候就能吃到各种东西了。春节期间韩城到西安的三列火车只剩下一班,晚上19:00多的,慢车。时间不是太好。从韩城有到洛阳和郑州的汽车,如果不想再去西安,从这里就可以直接回去了。

      第十一天:西安-郑州。

      上午可以到书院街转转(南门口,从招待所走过去3,4分钟),都是卖工艺品的。中午可到钟楼同盛祥吃正宗的泡馍(比较贵)。坐下午2:00的k770次列车,晚上10:30到郑州。

      出游提示:

      1)初一到初三,大部分饭店都不开门,汽车的班次也非常少,会给你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样的原因,也会导致食宿行的费用比较的高。

      2)延安到神木的铁路已经验收通车(两趟车西安-榆林;西安-神木),有效的利用铁路能极大的降低费用。

      3)有一些景点是不收门票的,去游览的人也极少,这一点是非常好的。

      4)陕北游可以以延安和榆林这两个地方为中心,这两个地方的交通都比较方便,汽运路线通达各地。

      5)如果在*时,比较好的旅行路线还可以这样走:西安-延安-安塞-靖边-统万城-榆林(红石峡,镇北台)-红碱淖-榆林-佳县-吴堡-绥德-富县或延安-宜川(壶口)-党家村-郑州。或者西安-韩城(党家村)-宜川(壶口)-延安-安塞-靖边(统万城)-榆林(红石峡,镇北台)-红碱淖-神木-西安。佳县和吴堡的黄河风光如果在夏秋天去徒步一下应该不错。

      6)靖边到统万城的车不多,最好早去中午回。靖边到统万城大概70公里左右。

      线路推荐:西安-黄陵-壶口-延安-榆林行程安排:四天

      听一曲撩人的信天游、沉浸在满耳质朴的乡音中、尝一尝地道的陕北美食、追寻红色革命的足迹……对自驾一族来说,陕北的民风与激情、现代与古朴,都充满吸引力。现在就出发,驰骋爱车,去陕北赴一场享受大漠豪情、黄土深远的痛快自驾!

      第一天:瞻仰黄陵,壶口远眺

      线路:西安 (180公里)黄陵 (80公里)富县 (90公里)宜川 (50公里)壶口

      过路费:90元;门票:黄帝陵91元,壶口瀑布61元

      从西安出发,上西铜高速向北,2个多小时就到黄陵,有兴趣的话可以在黄陵祭拜华夏祖先黄帝,感受满山古柏幽静。沿高速继续向北从富县出口下高速往东,走309国道经宜川到壶口,观赏壶口瀑布的壮观。晚上可以住在宜川。

      第二天:感悟南泥湾,留影宝塔山

      线路:宜川 (120公里)南泥湾 (45公里)延安市

      门票:宝塔山41元;延安新闻纪念馆21元;抗大旧址15元

      早上从宜川向东19公里走201省道北上,到云岩后,往西转303省道到陕北“小江南”南泥湾,了解关于大生产运动的历史。离开南泥湾后,直接前往革命圣地延安,中午在延安用餐。

      延安是著名的红色旅游城市,当天下午可以游览新闻纪念馆、抗大旧址、宝塔山等著名景点。延河边上的巍巍宝塔山是值得留影的地方。

    [阅读全文]...

2022-03-12 08:33:59
  • 陕北民歌的唯美句子

  • 唯美,个性
  • 陕北婆姨自编自唱《受苦人难》,唱哭多少揽工人陕北小媳妇为丈夫唱一首《十劝郎》,句句在理。

    陕北放羊婆姨清唱《娘怀儿十个月》陕北拦羊婆姨唱《打马茹》,原生态陕北拦羊婆姨又唱一首《大离婚》 惊艳

    陕北放羊婆姨唱《女娃寻汉》放羊婆姨唱《绣荷包》,听听原生态陕北民歌陕北小伙《想妹妹》红遍咱大陕北一首陕北酸曲《胡日鬼》,十八岁以下禁听陕北婆姨大路上唱酸曲,陕北味十足陕北婆姨KTV一曲《害娃娃》,好听陕北美女一首《十八相送》,太美了陕北民歌:《棉被热炕我等你来》陕北民歌《牡丹花和放羊娃》《我的陕北村庄》,陕北人思乡之歌

    改编版《梦中的兰花花》,陕西人都听听陕北民歌《一搭搭里 》陕北苏文演唱《小桃红》,太好听了美女新版《圪梁梁》,歌美人更美陕北放羊婆姨唱《女娃寻汉》陕北美女一首《初一到十五》,小伙子们听醉了陕北唢呐:袁锦荣 演奏传统曲牌《三合三》等陕北民歌:《公公烧媳妇》酸溜溜的陕北民歌《五哥放羊》,唱的好陕北民歌《交朋友》,被这位美女唱火了经典陕北民歌《就恋这把土》陕北俊婆姨酒桌上唱了一首歌,惊艳四座六岁小孩唱《梦中的兰花花》 长大又是个陕北民歌王子11岁陕北女娃娃一曲陕北民歌惊呆评委

    陕北民歌:《陕北人》 刘建东

    蓝花花、三十里铺、绣荷包 、 赶牲灵 -、想亲亲 、 五哥放羊 、兰花花、 回娘家、东方红、走西口

    麻烦告诉我

    陕北民歌《泪蛋蛋泡在沙蒿蒿里》羊啦肚子手巾呦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的难。

    一个在那山上呦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个话话哎呀招一招个手。

    了的见那村村呦了不见个人,泪格蛋蛋抛在哎呀沙蒿蒿个林。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见面面容易拉话话难。

    一个在山上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招一招手。

    了的见那村村了不见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么好的妹妹见不上面这么长的辫子探不上天,这么好的妹妹见不上面这么大的锅来下不下两颗米,这么旺的火来烧不热个你你哭成个泪人人怎叫哥哥走绿格铮铮麻油炒鸡蛋,这么好的朋友鬼搅散。

    河湾里石头打不起个坝,手拿上像片片拉不上话。

    一把把拉住妹妹的手,你哭成个泪人人怎叫哥哥走。

    谁也离不开谁- 张怡诺作词:轻云望月作曲:轻云望月编曲:望海高歌每当天边夜幕又低垂我就会把思绪自由放飞忘却世间所有的负累安安静静想着你给的美天边流星飞去又飞回想念你是我唯一的沉醉抛开纷扰烦恼的包围此刻只把你装入我心扉如果你是鱼儿我愿是水朝夕相伴谁也离不开谁纵然爱到生命尽头也无悔心甘情愿永远把你来追随如果你是鱼儿我愿是水命中注定谁也离不开谁纵然海枯石烂也要相依偎天荒地老生生世世永相陪天边流星飞去又飞回想念你是我唯一的沉醉抛开纷扰烦恼的包围此刻只把你装入我心扉如果你是鱼儿我愿是水朝夕相伴谁也离不开谁纵然爱到生命尽头也无悔心甘情愿永远把你来追随如果你是鱼儿我愿是水命中注定谁也离不开谁纵然海枯石烂也要相依偎天荒地老生生世世永相陪如果你是鱼儿我愿是水命中注定谁也离不开谁纵然海枯石烂也要相依偎天荒地老生生世世永相陪天荒地老生生世世永相陪

    赞美民歌的句子解答可以写句子:音乐是一种很美的艺术,让人禁不住就陶醉其中,不管是优美的还是激烈的,都有震撼人心的巨大效应。

    好的音乐永存于世间,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

    [阅读全文]...

2022-01-19 20:47:01
  • 陕北唯美句子

  • 唯美,个性
  • 赞美陕西的句子

    三秦陕西,黄炎故里。

    华夏民族之摇篮,东方文明之滥觞。

    依秦子之雄障,据崤函之险关。

    襟汉渭以带延洛,凭秦川而衔南北。

    苍苍乎,厚土广袤;浩浩乎,长河奔涌。

    “秦中自古帝王州”。

    陕西在历史长河中不仅展现了朝代更替的变化历程,铸造了民族盛衰、强弱易势的历史印迹,同时,也孕育和创造了丰富深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造就了一大批光照千古的文化巨匠,他们为人类留下了灿烂的文化艺术成果。

    从西周“制礼作乐”的周公旦,到秦代创制隶书的程邈;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及班彪、班固、班昭,关中经学大师马融;唐代大诗人王维、白居易、杜牧,大书法家柳公权、颜真卿,画家阎立德、阎立本,训诂学家颜师古等等:他们的不朽著作和业绩,树起了人类文化史上的巍巍丰碑,广为世人敬仰。

    陕西是中国传统文明的代表。

    在西安,你能看到中华文明的正宗,从半坡文明开始,这里就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西周,西汉、隋、唐等中国历史上值得骄傲的时期都以这里为都城。

    *代的陕西,也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陕西简称陕,亦简称秦。

    省会西安市。

    西安地处关中*原中部,统领八百里秦川,北跨渭河、南依秦岭,土沃物丰、地祥人灵。

    自西周、秦、汉至隋唐盛世,十二家皇朝建都长安。

    它是中国六大古都之首,古代东方文明的圣都。

    厚哉秦文。

    集仰韶文化,聚华夏龙脉。

    人文初祖,三坟五典;周创历法,铭文青铜;千古奇著,周易遁甲。

    汉赋唐诗,引文华盛世;韩柳古文,领唐宋八豪。

    辞赋歌雅,乐府话俗。

    霓裳、六幺、汉宫秋月,曲子、变文、踏歌古风。

    秦砖雕莲葵云案,汉瓦饰四象纹图。

    门神奕奕,敬德秦琼。

    《祭侄稿》扬*叛之正气,《圣教序》表取经之恢宏。

    唐三彩、耀州瓷、蓝田玉,尽炫珠光宝气。

    古长城、铜车马、兵马俑,众赞世界奇观。

    璇玑图藏苏蕙之睿智,无字碑诉女皇之过功。

    楚汉对弈彰谋略智慧,华山论剑扬武道精神。

    安塞腰鼓撼中外,陕北社火闹八方。

    农画明烈,皮影古拙,剪纸形意,泥塑质朴。

    中医之鼻祖,戏曲之化石。

    威风锣鼓兮,桥山祭祖,炎黄儿女祝汉青春潮万里;连天香火兮,法门佛事,高僧信徒祈华夏国泰民安。

    大帝壮歌,君王情爱,英烈传奇,民间趣闻。

    五典坡、火焰驹、三滴血,往事越千年;白毛女、李香香、梁秋燕,*情盛流传。

    来源:2015年03月21日 赞美陕西、歌颂陕西的句子(我爱美丽陕西)作者:佚名

    【第1句】→当汽车进入我小时候就有些耳熟能详的南泥湾时,我在车上几乎激动得跳了起来。

    一下子,郭兰英的那首“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的优美旋律弥漫于心,我想,当年的三五九旅就是在这么一片沟沟岭岭中掀起了生产自救的劳动狂潮,多么不寻常的一片热土哦!【第2句】→今日的延安,一条条街道宽又*,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红灯明又亮,一排排绿树应春风;一阵阵流水唱赞歌,一队队少年已长成;一把把红枣甜心里,一页页史卷留英名。

    我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第3句】→我知道,二十世纪上半叶,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民族英雄刘志丹、谢子长创立的陕北革*据地,成为中央红军长途征战的大本营。

    从1935年到1948年的十三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1、无花果树长得非常茂盛。

    浅棕色的树干,左右分枝,向上伸展着,上部长着碧绿的叶子。

    早晨,初升的太阳发出灿烂的光辉,无花果树在阳光下舒枝展叶,好像和我一起做早操。

    2、银杏是木本植物,它们年复一年地生长着。

    在每一个季节中,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变化。

    3、远处,一座座山峰峰谷相连,绿树覆盖,像翻着巨浪的大海。

    4、已是掌灯的时候,门外的两株大槐象两只极大的母鸡,张着慈善的黑翼,仿佛要把下面的五六户人家都盖覆起来似的。

    5、有一棵高大的松树,孤零零地,象一个被遗忘的哨兵伸着它那忧郁的头和它那盘曲的丫枝和枝头扇形的簇叶,周身被催人衰老的西北风吹得枯干龟裂。

    [阅读全文]...

2021-12-31 18:52:47
  • 陕北丧葬*俗有哪些

  • 生活
  • 陕北丧葬*俗有哪些

      在*民间的丧葬是有很多讲究的,不同的地区都有着当地的一些丧葬*俗。那么在陕北当地的丧葬*俗有哪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陕北地处偏远,改革开放之前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保存了非常古老的以汉民族风俗*惯为主体兼容其他民族风俗*惯的古老民俗,成为研究我国古代汉民族与其他民族风俗*惯的活化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状况的大幅度改善以及区内外人口的大量流动,陕北民俗的原生形态正因现代元素的融入而迅速改变着。从目前陕北的丧葬*俗来看,虽然礼节仪式简化了许多,但主要的礼节仪式依然保存着,从中体现的孝亲特色依然十分明显。

      一、葬具

      陕北从城市到乡村,至今仍然盛行土葬。木质棺材是陕北汉族居民的主要葬具,按照当地风俗,棺木用料,柏木为上,松木为中,槐木、榆木、杨木、柳木为次。旧时的棺材不涂漆,可以用核桃仁磨制出木料本身的自然花纹,现在大多在棺材外部髹漆绘彩。据学者研究,这种葬具装饰形式可以上溯到东周时期。棺木板的薄厚、页数的多少非常考究,棺木板越厚越好,页数则越少越好。

      寿衣,是装殓死者的衣服,要在老人去世前准备好。寿衣用料按照传统*俗要用有“寿”字的丝绸,品种包括衬衣裤、棉衣裤、夹衣裤、袍子等,要里外全新,不缀金属扣子,只缀布带或布纽扣。颜色有红、褐、粉红、紫、兰、绿、黄色等,寿衣里子要红色,不能用黑色,意即后世红红火火。不穿带毛皮的,否则,下一世会转牲畜。不穿半杉半裤,否则,家中会出“半吊子”。现在也有穿日常生活服装的。男性头戴圆顶硬瓜壳帽,头枕鸡式枕,脚穿蓝色绣花鞋。除了寿衣外,还要给老人准备被褥,被褥是红色的。

      二、葬礼程序

      陕北汉族葬礼隆重,大致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1、入殓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也称入殓,分小殓和大殓。小殓是给死者穿衣。当地民俗认为,老人去世时,儿女都要赶到跟前。老人断气前,儿女要给他或她净身、理发、剪指甲,然后穿寿衣。净身是用清水及毛巾从头部开始洗到脚下,浑身洗干净。寿衣必须在老人断气前穿好,民俗认为,人的灵魂走的时候穿什么,以后就一直穿什么。

      大殓就是把尸体放入棺内。按照当地民俗,老人不能去世在炕上,而要去世在一个能移动的木板上,最好是棺木盖上。因此,去世前要将棺木盖搬到家中,在老人去世前将寿衣穿好,头前脚后,**正正地*卧在棺木盖上。不管什么时候去世,天黑前一定要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死者仰身直肢,随殓的物品,一般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四周用谷草、麻纸等充实。

      2、殡

      殡,就是停放灵柩或把灵柩送到墓地去,按照陕北丧俗,灵柩的停放时间各地不同,少则3日,多则几十日甚或几个月,由奔丧者决定。

      (1)着丧服

      在殡期,孝子必须着丧服。丧服用白色棉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按照当地*俗,儿子、媳妇、女儿、侄儿须戴重孝。子女的孝服由长衫、长裤与帽子组成,腰间还要系上一根由麻搓成的麻绳,称“麻辫”。只有孝子、孝女系麻辫,正所谓披麻戴孝。有的地方孝帽前用白纱蒙面,两耳坠棉花球,以表示孝子们不看不听其事,一心守孝。侄女、侄女女婿、外孙女及其女婿、孙女及其女婿、孙子及其媳妇、外甥等均不穿长裤。女婿、侄女女婿、外孙女婿、孙女婿都由孝子出资送1.5-2米的布匹,女婿、侄女女婿是深蓝色的,外孙女婿是绿色的,孙女婿是红色的,均系在腰间,称“腰孝”;过去,依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孝布的尺寸是有严格规定的,亲者用料最多,疏者用料依次递减。

      (2)哭丧

      哭丧是*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按照当地民俗,死者断气后要哭,死者去世后的当晚与第二天晚上,要举行送灯仪式,孝子孝女要哭,亲朋好友吊唁时,只要有人哭,孝女、孝妇要陪哭,出殡时孝子、孝女、孝妇要哭。子女哭悼要悲痛欲绝,直到有人劝慰才停止。

      (3)过三天

      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或“送三”。死者去世的第一、二晚,要送灯,孝子们一直要送到庙上。第三天早晨天不亮,孝子们要在十字路口焚烧用纸制作的骡子与马童,以供死者上路时用。民俗认为,这样的仪式举行以后,死者才知道自己已经离开阳间。

      (4)烧纸钱

      纸钱是*古代祭祀时用以礼鬼神和葬礼及扫墓时用以供死者享用的“冥币”之一,是用木槌和铁制的钱模,把外圆内方的钱形打在毛纸上。纸钱的产生,源于古人笃信灵魂不灭的观念,认为死去的亲人在阴间也要有钱花。有的研究者认为,纸钱之俗早在汉代就有了,开始时只是随葬用纸钱,魏晋以后,人们普遍改为以纸钱祭灵,此俗一直沿*至今。

      (5)出殡

      在陕北,出殡一般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

      出殡前要烧纸火,将纸火匠人手工制作的一个院落拼接,放置到大门外的十字路口焚烧,院落通常是二、三层楼组成的四合院,正房有“七间”“五间”等规格,院落里有摇钱树,房间里备有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有佣人、汽车等,各种食材如油、盐、酱、醋、大米、小米、白面,各种豆类,水等,需放置在一个小的容器里,过去用鸡蛋壳,现在一般用果冻壳。。大门外有影壁。纸火的制作,可谓对死者的衣、食、住、行诸方面都考虑得非常周到。

      动灵前,孝子们要到灵堂前,等阴阳先生打开棺材盖,为死者开脸,一般是用一块纸巾蘸上黄油,清洗死者脸部。此后,要封住棺材,直到下葬不再揭开棺材盖。然后,孝子们烧纸叩拜,祭奠完毕后,用绳索捆绑棺木,有的还要在棺木盖上绑一只老公鸡,俗称“引魂鸡”,到坟地等棺木下葬后放走。孝子必须跟着灵车到墓地。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殡。

      3、葬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

      在陕北,传统墓葬是竖穴土坑,现在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除竖穴土坑外,可在竖穴土坑表面用砖砌筑,这种形式叫建仓子,并用大石板盖顶;也可券葬,即做两个相通的拱形顶的墓葬。

      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将衣饭罐放置到墓坑壁上的窟龛里,点亮长明灯。在鼓乐与哀哭的混合声中将棺木徐徐沉到墓坑,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然后,盖好预先准备好的盖板,将挖墓坑时由长子挖的第一铁锨土撒到棺材盖上,然后封土起堆,插上引魂干,摆好墓门石。墓门石由三块砖垒成,两块插入地下,一块盖顶,但盖顶砖要等到第二天天蒙蒙亮,等飞禽飞过由孝子盖上。

      到了墓地,要烧花圈与匾,并在火堆上用清油炸些年糕等,为死者“安锅”。

      葬礼以后,有禅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从死者去世后之日算起,计算七个七,出殡后每逢七都要到墓地祭奠,称过七,直到七个七,称尽七,为大祭七,孝女都来祭奠。如果过七那天正好在初七、十七、二十七(有的地方还有初八、十八、二十八),称犯七,据说是死者的灵魂有难,要在从家里到墓地的路上插上小白旗,以解此忌。据史料记载,禅七是一种佛教化丧俗,早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到唐代更盛,沿袭至今。佛教认为,在人死与生之间另有一个"中阴身"阶段,"中阴身"如童子之形,在阴间寻求生缘,以七天为一期。如果七天内仍然没有寻求到生缘,则可以更续七天,到每七天为止,必生一处,所以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之间,隔七必须举行超度,并设各种食品烧纸钱、祭奠,以免死者在阴间挨饿、缺钱花。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一百天和一周年也要进行大祭。

      三、陕北丧俗与*传统的孝文化

      孝悌观念在*传统文化中是最具普遍性的伦理模式与最高道德价值,是各种道德的根本。自古以来,衡量“孝”的普遍标准,主要是看子女对父母“生养死葬”的态度。在陕北,不管子女对父母生前是否孝敬,民俗对丧葬礼仪的要求非常严格,孝亲的特色贯穿在丧葬礼仪的始终。从陕北丧葬*俗来看,这种孝亲思想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表现子女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从哭丧、制作花圈与匾额、搭建灵棚及各种祭奠活动、居丧期间的各种禁忌(不能穿红戴绿、不理发、不剪指甲等),都表现出孝子孝女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通过这些活动以寄托生者对死者的哀思。

      第二,表现子女对父母来世的关爱。从葬具的准备、入殓必须注重的细节、过三天帮助死者灵魂升天、烧纸钱及将纸灰归葬、精心制作墓穴,到烧纸火为死者准备好在另一个世界的衣食住行的.各种设施及一切生活必需品、备好衣饭罐、点亮长明灯以及做七、百日、周年的祭奠,无不表现子女对父母来世的关爱,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帮助父母灵魂顺利升天并早日转世、为父母备好在来世生活的一切所需。

      丧葬*俗:

      这片土地上的人对生、老、病、死向来坦然相对、顺其自然。他们称人之老死为“上山”,称自己长寿是“罪没受够”。老人自然死亡后,子孙哀而不伤,丧葬按*惯程式办理(俗称“白事红办”)。老而有病,虽然会调养治理,但不愿做痛苦手术。老人*静安然的死去,众人会称其“死好了”。

      老年人逝去后,孝子会将其所用的被褥放在硷畔上,在被褥之上叠放“岁数纸”(一岁一张纸,一般用黄纸),用石头压住。此举意在吊念亡灵和告诉众人家有丧事。

      在入殓之前,孝子们须抬来一块木板,在木板上铺些干草,将老人尸身放在干草之上(据说,此举是为避邪),然后收拾棺椁、穿老衣,最**殓。俗话有“停在草上”即为“死”之义。

      棺椁:一般来讲是一头大一头小,五尺八长,二尺二宽,二尺二高,外面镂有花纹或涂棕漆,里面被褥一般为粉红色。在入殓之前,须在褥子上放七个黄钱(圆形方口钱),每一个孝子依辈份大小在褥子上放自己做好的“一捻五色钱”(红、绿、黑、白、蓝)。

      老衣:即死者入殓时所穿的衣物。因为据说阴间阴凉,所以都穿冬季之装,颜色以花红为主,棉袄棉裤也必须是最*制成,男子着圆口布鞋,女子着方口布鞋。

      入殓之人,一般不得再次开棺,冬季一般会将棺椁放在窑洞内,若在夏季,如距入土时间短,则放在一阴凉窑内,如距入土时间长,一般会“投砂”,即叫土工在某一天早上将棺椁提前入土为安,此后祭奠时用死者遗物替代。

      以上一切办妥之后,便开始操办丧事(以死者为女子为例):

      请阴阳先生,选吉日,看坟地,做引坟花等;请总管,安排丧事(旧时主家请总管要向总管磕头,以示诚意);请端盘子的、厨师、看客的、娘家亲戚、土工等。

      筵客,摆酒摆菜宴亲朋来自家和做工之人,总管安排各人责任,开始全面筹办丧事。杂办采借茶碗用具,土工“圈墓”并搭建灵棚,主家按总管安排购买烟酒鱼肉······

      墓:内室长七尺五宽,六尺高九尺,内室坚截面似窑洞之坚截面。外室高九尺,长宽不确定。

      死者棺椁置于内室,依左大右小之规则放置,即男左女右或大老婆右男子居中。

      灵棚:一般三米五宽,三米七深,三米高。中间挂一块大幕布,幕布两边设置“拱门”(小型的拱门状)。幕布后放置死者棺椁或遗物;幕布前放祭桌,祭桌上放死者像,像两边置男女(泥塑或纸做,意为伺候死者)、像前放金银盒(长方形白宝盒状、纸制、内无物、只是意为奉献),金银盒前放点香盒,桌前地上放一个砂锅,做点香烧纸之用。灵棚口通常设计为椭圆状,并用柏树枝枝、五色花、彩带装饰成彩门。灵棚口通常还会有一名“站灵人”,有搀扶孝子宾朋、引导礼节之职。

      第一天:“起事”。出丧,先会让孝子们在停棺的房子中转一圈并爬在棺材上大嚎一场,随即让土工将棺材抬入灵棚之中安置。娘家人到了沟里时,由吹手领着孝子们到沟里迎接,孝子要集体给娘家人磕头行礼。请娘家人入屋,奉上酒菜,总管领孝子们按辈份遂次给娘家人磕头行礼,完后娘家人带号并到灵前烧纸吊丧(娘家人只哭一声不哭二声即被拉入窑内,随后亲戚们按辈份来疏远*依次烧纸吊丧但不哭,灵棚左侧有嫡长孙跪着还礼)。献饭“,端盘子的高喊一声油来”则吹手开吹,第一盘献给娘家人。开饭,其他端盘子的将饭菜等拿出厨房,众人开始吃饭。烧夜纸,娘家人先烧亲戚朋友随后。孝子烧完纸后大哭不止直到站灵人起为止。众人散。喝夜酒,端盘子的在吹手的伴奏下给娘家人献第一轮夜酒,亲戚朋友中的男子也喝,孝子一般只是陪酒。晚上孝子们按辈份轮替守灵到第二天天明。

      第二天:“正日子”早上十点左右开饭,压出的批一碗饩饽以第一天“献饭”的形式贡给死者灵前。烧纸(按娘家人、亲朋、孝子的顺序)。众人开饭。中午“迎仗”。“献饭”,形式与前一天同,但所献之“饭”有*三十多样。读祭文。众人孝子哭,嫡长孙由阴阳先生领着由左拱门右拱门出献茶水(两个小茶碗,只为形式而已)。吃下午饭,由总管安排辈份高低远*上桌(一桌十人),吃的有“八碗五魁十三花”之讲究,领头的“端盘子”的一声“油来”则乐起,伴至饭终。摆路灯。烧纸(按前序)。土工“动灵”(土工稍微动一下棺材,然后任何人禁止进入灵棚,意在为明日“上山”准备)。喝夜酒,不守灵。

      “迎仗”:把亲朋众人送的毛毯、花圈、仗子、布等用木棍串起两边,拿到村中央,由年幼的孝子和亲朋举起往回迎。吹手在最前面引领,死者的长子双手端死者一尺见方大的像随后,后面便是“举仗子的”。并且总管在“迎仗”过程中要安排专人在村中央“安三鼓”,即要吹三轮,一般费时得三小时,“三鼓”安完之后才正式“迎仗”,整个过程中有时历时二小时,真是考验吹手的耐力。“迎仗”到家后要将所迎之物放在灵棚周围,以示对死者的吊念。“迎仗”用意有二,一是迎众人之礼,每伴“仗子”上都要写送礼之人和吊念之词;二是有夸富之嫌。

    [阅读全文]...

2022-06-18 06:54:37
  • 从军北征古诗意思(古诗从军北征的朗读)

  • 从军北征

    李益 (唐)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l 第一句:天山雪后海风寒。

    把山放在上面,代表天山,放在雪花的后面,代表雪后,

    图上端放了一片海,代表海风,有雪,海风肯定是寒的。

    l 第二句:横笛偏吹行路难。

    右下角的图片,横着的笛子,偏着头在吹,是位姓陆的男子。

    l 第三句:碛里征人三十万。

    碛读音:qì,沙漠的意思,与“气”同音,

    出征的人听说为敌来扰,很生气。记住这个字,其他的应该很容易联想起来了。

    l 第四句:一时回向月明看。

    刀头比较像“1”,将军的头转了180度,表示回首,看的是月亮的中间,用紫色的线表示目光。

    l 最后整理一下顺序

    [阅读全文]...

2022-07-26 23:10:09
  • 陕西方言读古诗146句

  • 陕西,经典
  • 霍氏吟诵与关中方言散文

      正当我们研究关中方言与秦域文化关系的时候,喜获霍松林先生《月夜》吟诵调的录音。听来简单,似乎*常,或者说只是即兴吟诵的自然而为,并不起眼,实则是一首内涵丰富、很有诗韵学术价值的吟诵艺术资料,不可小视。

      这个吟诵调,无疑是他从父辈那里听来、学来的,虽然只是教育承传(心传口授)的一隅,但这样的承传,却有着更深一层的积极意义。

      这是我们在为先生吟诵调记谱中得来的一点感悟(见霍松林吟诵《月夜》曲谱寒雷义燕记谱整理)。

      就一位国学大师而言,他不仅是一位博学多能、满腹经纶的学者,教授,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继承、传递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实实在在的传承人。不只是知识的上下承传,还有包括古诗吟诵艺术在内的口传心授的教育承传。

      在中国古代,以孔子为代表的教育家,在讲授诗歌、诗学的诗教中,特别重视诗教与乐教的紧密结合。此所谓“弦歌”的缘起。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教育创造!即使在今天,也应该大力倡导。这是由于,自古到今,诗、歌、乐总是密不可分的。

      按作诗的要求,必须用词简练,节奏分明,字句排列,大致整齐,而且语尾字,一定要讲究押韵,这就是诗歌音乐性之所在。这种文学形式,不是文人的凭空创造,而是从民歌的歌唱性中学来的,是从两三千年前的《诗经》、《乐府》承传而来的。这也是许多唐诗、宋词、元曲被应用于“歌唱艺术”中的的“源”和“根”。

      以此来审视霍松林先生对唐诗的吟诵之调,就有了对诗歌“索根探源”的依据和更深一层的意义了。

      这里有一个诗歌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可以这样说,歌唱性的诗歌,是用语言来表达的,而其歌唱性,却源于歌唱人所运用的方言。所谓对诗的“吟”,“诵”,“唱”,只不过是“吟”,“诵”,“唱”者对自己所运用的语言(方言)的语音、声调夸张与艺术加工而已。

      我们多次讲过,作为交际工具的方言,是该方言区一切民间文艺的基础。秦腔的基础方言,是关中话;豫剧的基础方言是河南话。京剧、晋剧、川剧、越剧、粤剧,都是以当地方言为基础的,毫无例外。

      现在,我们听听霍先生的《月夜》吟诵调,是以哪个方言为基础的呢?多数听者会明确回答:关中方言!

      对啦,没错!

      我们所记录的这个吟诵调,从本质上讲,是忠实于霍先生的原始录音的。只是把霍先生的吟诵,按旋律、节奏要求,更加规整化和音乐化了。

      为了使其两相紧密对照,能有一个听觉上的连续感,经测音,采用了他用关中方言的自然音高(E调)记谱、打曲,加了过门,放慢了速度。如果仔细聆听,你一定会听出它那“似曾相识”的关中秦腔、迷胡、劝善和类似《绣荷包》《四六曲》的味道来的。对用惯、听惯关中话的陕、甘(陇东)人来说,自然就有了“乡里乡亲”的亲切感。

      何以如此?就是源于他的吟诵调,是来自关中方言。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对杜甫这首《月夜》诗,各地(如北京、河南、四川、广东)读者,会有用各地方言吟诵的不同的音响效果和韵味。如北京味,河南味,四川味,广东味是也,但经霍先生一读,就是陕西关中味的了。

      霍先生虽是甘肃天水人,但当地的方言却属于自古形成的秦域关中语系,即源自陇东的泾渭流域的关中方言。与这一带方言相应的秦腔、民歌小调、曲子、陇东道情等,亦与今陕西关中的同类演艺艺术想通或相溶。可见,方言对同一方言区民间艺术的影响,是何等之烈!

      这便是霍先生吟诵调的方言基础。

      比起普通话,关中话与普通话,调类相同,而调值有异。其对应规律是:

      普通话的阳*声与关中话的阳*声相同或相*,而其他三声则相异并大相径庭。关中话的阴*,读低*调,*似于普通话的上声调;关中话的上声调,读高降调,*似于普通话的去声调;关中话的去声调,读高*调,相当于普通话的阴*调。

      如用关中话来读普通话,“阴、阳、赏、去”四个字,犹如关中话里的“印、阳、商、取”。

      “今夜鄜州月”句,用关中话,各应读阴*(今),去声(夜),阴*(鄜),阴*(州),阴*(月)。但需要提及的是这个句尾的“月”字,它在普通话中,是读去声(仄声)的,但在关中话里却读的是阴*声。这是此诗首联中最相异的字调。从语调或音乐旋律走向上来看,说关中话的霍先生,只能用把它读成低降调的阴*声了。

    [阅读全文]...

2021-12-09 06:43:06
  • 北宋古诗《书河上亭壁》鉴赏

  • 写作
  • 北宋古诗《书河上亭壁》鉴赏

      导语:这是一首描写的黄河的古诗,写景寓情,北宋诗人寇凖将自然之景与人的情感深深结合,让我们感受到了满满诗意。现在就跟着小编一起来欣赏下诗人寇凖的《书河上亭壁》这首古诗词吧!

      《书河上亭壁》

      北宋·寇凖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译文:

      宽阔的黄河,只有不多几条船在航行,眼前是波浪滚滚,一派渺茫。我独自登上河边的亭子,斜靠着栏杆,愁绪像河水,源源不断。那河边、远处,萧瑟秋风中,有片稀疏的树林,林后是耸立的高山,一半沐浴着西斜的阳光。

      注释:

      ①樯:桅杆。此代指船。

      ②危槛:高处的栏杆。

      ③萧萧:风声。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绝句,题写在黄河边一座亭子的壁上。既然以秋天的景色为主,自然而然也就染上些“愁”色。

      第一句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黄河上的景象,一是“阔”,的“潮**阔”,被诗人浓缩为“岸阔”,江水浩渺,放眼望去,黄河恢宏阔大;二是“渺茫”,因为河阔,一眼望不到边,加上太阳快要下山,自然是“烟波微茫信难求”,看不到对岸;三是“樯稀”,河上没有几条船,虽然看不见“百舸争流”的'热闹场面,却使人觉得河似乎更阔了,烟波似乎更渺茫了,河上的烟波又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第二句的“思”字就回答了前面提出的问题,独自靠在亭边的栏杆上,诗人究竟在想些什么?也许想到了“耐可乘流直到天”,也许想到“欲渡黄河冰塞川”,也许想到“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性格刚毅的诗人此时也许荡上了一丝忧愁,但面对着“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岂能“恨到归时方始休”呢?

      三、四句写远处,说萧瑟秋风中,依稀可见一片凋落的树林,林后的山脉,一半浸沉在夕阳照射中。这两句视野更远,摄像更大。就景而言,这两句是以远树远山作为前两句黄河的背景,带有灰暗的色调;前两句空旷,这两句繁富,使整个画面疏密得当,浑融一色。就情而言,前两句以景起,直言对景茫然;这两句以萧瑟秋景,表现自己凄然黯然的愁思。当时诗人被排挤出朝,眼见黄河秋色,自然因季节的转换与景物的摧伤产生愁怨。登临送目,水流无限,落叶萧萧,总是被诗人直接藉以言愁,寇凖脱去俗套,只是构出一个令人愁怨的气氛,描写出令人愁怨的场景,隐括自己的心情,更显得含蓄深致。这样,自然之景与人的感慨紧紧结合,诗境诗意都得到了全面地发挥。

      作者生*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乾兴元年(1022年)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1023年)九月,病逝于雷州。

    [阅读全文]...

2022-05-10 01:20:45
  • 描写北方立春的古诗

  • 立春
  • 描写北方立春的古诗

      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描写北方立春的古诗,一起来欣赏吧!

      《立春后五日》

      ——出自(唐)白居易

      立春后五日,春态纷婀娜。

      白日斜渐长,碧云低欲堕。

      残冰坼玉片,新萼排红颗。

      遇物尽欣欣,爱春非独我。

      迎芳后园立,就暖前檐坐。

      还有惆怅心,欲别红炉火。

      《立春》

      ——出自(唐)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立春》

      ——出自(唐)韦庄

      青帝东来日驭迟,暖烟轻逐晓风吹。

      罽袍公子樽前觉,锦帐佳人梦里知。

      雪圃乍开红菜甲,彩幡新翦绿杨丝。

      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帖绣楣。

      《立春日游苑迎春》

      ——出自(唐)李显

      神皋福地三秦邑,玉台金阙九仙家。

      寒光犹恋甘泉树,淑景偏临建始花。

      彩蝶黄莺未歌舞,梅香柳色已矜夸。

      迎春正启流霞*,暂嘱曦轮勿遽斜。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出自(唐)罗隐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水游鱼迸冰出。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出自(唐)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剪彩花应制》

      ——出自(唐)宋之问

      金阁妆新杏,琼筵弄绮梅。

      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

      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

      《人如代客子是立春》

      ——出自(唐)张继

      人日兼春日,长怀复短怀。

      遥知双彩胜,并在一金钗。

      《客中立春》

      ——出自(唐)曹松

      玉烛传佳节,阳和应此辰。

    [阅读全文]...

2022-05-21 20:47:55
  • 描写北国风光的古诗

  • 风光,文学
  • 描写北国风光的古诗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描写北国风光的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描写别国风光的古诗

      1、早春二月(新韵)

      文/心天一色

      春来二月间,南北不同天。

      北界多冰瀑,南疆万物鲜。

      2、塞外早春山行

      文/云心

      苍山负雪松微翠,百转冰河凝不流。

      飞瀑湍鸣喧忽静,但闻驴友恣欢悠。

      3、题北国风光

      文/风雨

      闻道北疆春二月,雪花依旧漫天飘。

      凭栏多少江南客,欲鉴冰心怨路遥。

      4、题图(新韵)

      文/王伯刚

      游人冰上走,银玉漫山间。

      北地寒风冽,催生别样天。

      5、塞外春天

      文/蔚蓝天空

      江南春暖万株苏,塞外仍然冰雪图。

      山岭冰河铺白练,攀登就可练冰壶。

      6、春寒

      文/解之以动

      冬踏归程远,丢留塞北寒。

      寻芳难奋袂,寄意枉凭栏。

      岭侧鹰收翼,溪边钓歇竿。

      春光将过半,旖旎为谁瞒?

      7、题图,早春

      文/一组,天翔

      北国冰封二月河,春风无奈雪山过。

      不如撷取江南秀,燕子匆忙织雨罗。

      8、二月冰河

      文/路远修

      一

      江里飞鱼逐浪高,风中古柳舞丝绦。

      一番塞北冰封照,不敢春风似剪刀。

      二

      桃李争春柳带烟,三杯两盏客愁眠。

      绝非夜雨花零落,心在冰封塞北天。

      9、定风波·早春南北皆美

      文/春花秋月

      三尺冰川瘦峻峰,晨烟霁日秀青松。别说柳新花满树,何妒,家山梅萼也香红。

      紫气迟来燕语晚,渐暖,虽无桃李有娇容。赏雪滑冰童趣味,沉醉,心安何惧冷风中。

      10、琼林仙境

      文/爾玉

      雪漫白山冰漫川,遥望玉瀑挂穹天。

      琼林瑶树出尘境,对此何人翘慕仙。

      11、梦雪

      文/蓝天白云轻、风

    [阅读全文]...

2022-07-27 13:34:48
  •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注释:

      1、疏:镂刻。绮:有花纹的丝织物。这句是说刻镂交错成雕花格子的窗。

      2、阿阁:四面有曲檐的楼阁。这句是说阿阁建在有三层阶梯的高台上。

      3、无乃:是“莫非”、“大概”的意思。杞梁妻: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后来许多书都有记载。据说齐国大夫杞梁,出征莒国,战死在莒国城下。其妻临尸痛哭,一连哭了十个日夜,连城也被她哭塌了。《琴曲》有《杞梁妻叹》,《琴操》说是杞梁妻作,《古今注》说是杞梁妻妹朝日所作。这两句是说,楼上谁在弹唱如此凄惋的歌曲呢?莫非是象杞梁妻那样的人吗?

      4、清商:乐曲名,声情悲怨。清商曲音清越,宜于表现哀怨的情绪。

      5、中曲:乐曲的中段。徘徊:指乐曲旋律回环往复。

      6、慷慨:感慨、悲叹的意思。《说文》:“壮士不得志于心也。”

      7、惜:痛。

      8、知音:识曲的人,借指知心的人。相传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这两句是说,我难过的不只是歌者心有痛苦,而是她内心的痛苦没有人理解。

      9、鸿鹄:据*声《说文通训定声》说:“凡鸿鹄连文者即鹄。”鹄,就是“天鹅”。一作“鸣鹤”。此二句以双鸿鹄比喻情志相通的人,意谓愿与歌者同心,如双鹄高飞,一起追求美好的理想。

      10、高飞:远飞。这二句是说愿我们象一双鸿鹄,展翅高飞,自由翱翔。

      译文:

      那西北方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

      堂皇高耸恰似与浮云齐高。

      高楼镂着花纹的木条,

      交错成绮文的窗格,

      四周是高翘的阁檐,

      阶梯有层叠三重。

      楼上飘下了弦歌之声,

      正是那《音响一何悲》的琴曲,

      谁能弹此曲,

      是那悲夫为齐君战死,

      悲恸而“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的女子。

      商声清切而悲伤,随风飘发多凄凉!

      这悲弦奏到“中曲”,便渐渐舒徐迟荡回旋。

      那琴韵和"叹"息声中,

      抚琴堕泪的佳人慷慨哀痛的声息不已。

      不叹惜铮铮琴声倾诉声里的痛苦,

      更悲痛的是对那知音人儿的深情呼唤。

      愿我们化作心心相印的鸿鹄,

      从此结伴高飞,

      去遨游那无限广阔的蓝天白云里!

      赏析:

      慨叹着“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的汉末文人,面对的却是一个君门深远、宦官挡道的苦闷时代。是骐骥,总得有识马的伯乐才行;善琴奏,少不了钟子期这样的知音。壮志万丈而报国无门,——在茫茫人和事,没有什么比这更教人嗟伤的了。

      此诗的作者,就是这样一位彷徨中路的失意人。这失意当然是政治上的,但在比比倾诉之时,却幻化成了“高楼”听曲的凄切一幕。

      从那西北方向,隐隐传来铮铮的弦歌之音。诗人寻声而去,蓦然抬头,便已见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这高楼是那样堂皇,而且在恍惚之间又很眼熟:“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刻镂着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正是诗人所见过的帝宫气象。但帝宫又不似这般孤清,而且也比不上它的高峻:那巍峨的楼影,分明耸入了飘忽的“浮云”之中。

      人们常把这四句所叙视为实境,甚至还有指实其为“高阳王雍之楼”的(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其实是误解。明人陆时雍指出,《古诗十九首》在艺术表现上的一大特点,就是“托”:“情动于中,郁勃莫已,而势又不能自达,故托为一意、托为一物、托为一境以出之”(《古诗镜》)。此诗即为诗人假托之“境”,“高楼”云云,全从虚念中托生,故突兀而起、孤清不群,而且“浮云”缥缈,呈现出一种奇幻的景象。

      那“弦歌”之声就从此楼高处飘下。诗中没有点明时间,从情理说大约正什夜晚。在万籁俱寂中,听那“音响一何悲”的琴曲,恐怕更多一重哀情笼盖而下的感觉吧。这感觉在诗人心中造成一片迷茫:“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杞梁”即杞梁殖。传说他为齐君战死,妻子悲恸于“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人生之苦至矣”,乃“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崔豹《古今注》)。而今,诗人所听到的高楼琴曲,似乎正有杞梁妻那哭颓杞都之悲,故以之为喻。全诗至此,方着一“悲”字,顿使高楼听曲的虚境,蒙上了一片凄凉的氛围。

      那哀哀弦歌于高处的“歌者”是谁,诗人既在楼下,当然无从得见;对于读者来说,便始终是一个未揭之谜。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诗中将其比为“杞梁妻”,自必是一位女子。这女子大约全不知晓,此刻楼下正有一位寻声而来、伫听已久的诗人在。她只是铮铮地弹着,让不尽的悲哀在琴声倾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商”声清切而“多伤”,当其随风飘发之际,听去该是无限凄凉。这悲弦奏到“中曲”,便渐渐舒徐迟回,大约正如白居易《琵琶行》所描述的,已到了“幽咽泉流水下滩”、“冰泉冷涩弦凝绝”之境。接着是铿然“一弹”,琴歌顿歇,只听到声声叹息,从高高的楼窗传出。“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在这阵阵的叹息声中,正有几多压抑难伸的慷慨之情,追着消散而逝的琴韵回旋!

      这四句着力描摹琴声,全从听者耳中写出。但“摹写声音,正摹写其人也”(张庚《古诗十九首解》)。读者从那琴韵和“叹”息声中,能隐隐约约,“看见”了一位蹙眉不语、抚琴堕泪的“绝代佳人”的身影。但妙在诗人“说得缥缈,令人可想而不可即”罢了(吴淇《选诗定论》)。当高楼弦歌静歇的时候,楼下的诗人早被激得泪水涔涔:“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人生不可能无痛苦,但这歌者的痛苦似乎更深切、广大,而且是那样难以言传。当她借铮铮琴声倾诉的时候,当然希望得到“知音”者的理解和共鸣,但她没有找到“知音”。这人世间的“知音”,原本就是那样稀少而难觅的。如此说来,这高楼佳人的痛苦,即使借琴曲吐露,也是枉然——这大约正是使她最为伤心感怀、再三叹自的原故罢。但是,诗人却从那寂寂静夜的凄切琴声中,理解了佳人不遇“知音”的伤情。这伤情是那样强烈地震撼了他——因为他自己也正是一位不遇“知音”的苦苦寻觅者。共同的命运,把诗人和“歌者”的心连结在了一起;他禁不住要脱口而出,深情地安慰这可怜的“歌者”:再莫要长吁短叹!在这茫茫的人世间,自有和你一样寻觅“知音”的人儿,能理解你长夜不眠的琴声。“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意谓:愿我们化作心心相印的鸿鹄,从此结伴高飞,去遨游那无限广阔的蓝天长云!这就是发自诗人心底的热切呼唤,它从诗之结句传出,直身着“上与浮云齐”的高楼绮窗飘送而去:伤心的佳人呵,你可听到了这旷世“知音”的深情呼唤?正如“西北有高楼”的景象,全是诗人托化的虚境一样;人们自然明白:就是这“弦歌”高楼的佳人,也还是出于诗人的虚拟。细心的读者一眼即可猜透:那佳人实在正是诗人自己——他无非是在借佳人不遇“知音”之悲,抒写自身政治上的失意之情罢了。不过,悲愤的诗人在“抚衷徘徊”之中会生此奇思:不仅把自身托化为高楼的“歌者”,而且又从自身化出另一位“听者”,作为高楼佳人的“知音”而?[欷感怀、聊相慰藉——透过诗面上的终于得遇“知音”、奋翅“高飞”,人们感受到的,恰恰是一种“四顾无侣”、自歌自听的无边寂寞和伤情。诗人的内心痛苦,正借助于这痛苦中的奇幻之思,表现得分外悱恻和震颤人心。吴淇称《古诗十九首》中,“惟此首最为悲酸。”甚是。

    [阅读全文]...

2021-12-31 01:54:26
描写陕北的古诗 - 句子
描写陕北的古诗 - 语录
描写陕北的古诗 - 说说
描写陕北的古诗 - 名言
描写陕北的古诗 - 诗词
描写陕北的古诗 - 祝福
描写陕北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