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岭南的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岭南的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岭南的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岭南的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苏轼被贬岭南写的诗词
苏轼被贬岭南以后都写下了哪些诗词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苏轼
司马光执政时宋哲宗的年号是“元祐”年号,这一时期的官员被称为“元祐党人”,被打入“另册”,苏轼自然也在册中。此后苏轼被一贬再贬,直到贬到遥远的海南岛。好在宋朝不杀文士,所以苏轼也只是被一贬再贬,而没有削职为民,更没有被杀。官小了,俸禄低了,但温饱还是有保证的。
苏轼无论被贬到哪里,都仍然忘不了、放不下自己的文学生活,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写作。每到一地,都留下了优秀的篇章。
苏轼在文学上春风得意,但仕途多舛。他出仕时,正赶上王安石变法。他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独立人格,不完全赞同王安石的观点,站在保守派司马光一边。他因此不被变法派的赏识,被贬到外地做官。数年后,变法派失败,司马光派执政。
按说苏轼可以鹞子翻身了。可他的独立见解和独立人格依然故我,又不赞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于是他又不得司马光派的赏识,不曾飞黄腾达。
又过了数年,司马光派失势,苏轼却被认定为司马光派,又被贬官。
1、《守岁诗》
儿童强不食,相守应欢哗。
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
2、《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3、《上元侍宴》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4、《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5、《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7、《儋耳》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8、《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生。
9、《阳关曲·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被贬岭南写的诗词
苏轼被贬岭南以后都写下了哪些诗词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苏轼
司马光执政时宋哲宗的年号是“元祐”年号,这一时期的官员被称为“元祐党人”,被打入“另册”,苏轼自然也在册中。此后苏轼被一贬再贬,直到贬到遥远的海南岛。好在宋朝不杀文士,所以苏轼也只是被一贬再贬,而没有削职为民,更没有被杀。官小了,俸禄低了,但温饱还是有保证的。
苏轼无论被贬到哪里,都仍然忘不了、放不下自己的文学生活,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写作。每到一地,都留下了优秀的篇章。
苏轼在文学上春风得意,但仕途多舛。他出仕时,正赶上王安石变法。他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独立人格,不完全赞同王安石的观点,站在保守派司马光一边。他因此不被变法派的赏识,被贬到外地做官。数年后,变法派失败,司马光派执政。
按说苏轼可以鹞子翻身了。可他的独立见解和独立人格依然故我,又不赞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于是他又不得司马光派的赏识,不曾飞黄腾达。
又过了数年,司马光派失势,苏轼却被认定为司马光派,又被贬官。
1、《守岁诗》
儿童强不食,相守应欢哗。
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
2、《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3、《上元侍宴》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4、《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5、《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7、《儋耳》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8、《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生。
9、《阳关曲·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岭南的气候特点有哪些
岭南是*一个特定的环境区域,这些地区不仅地理环境相*,而且,人民生活*惯也有很多相同之处,汉族传统是将岭南属于九州内的扬州州域。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岭南的气候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岭南的气候特点
岭南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南部,具有热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特点,岭南的大部分属亚热带时运季风气候,雷州半岛一带,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属热带气候。北回归线横穿岭南中部,高温多雨为主要气候特征。大部分地区夏长冬短,终年不见霜雪。太阳辐射量较多,日照时间较长,以广东省为例,全省各地的*均日照时数载1450小时-2300小时之间。
岭南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风向随季节交替变更。夏季以南至东南风为主,风速较小;冬季大部分地区以北至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大;春秋季为交替季节,风向不如冬季稳定。因全年气温较高,加上雨水充沛,所以林木茂盛,四季常青,百花争艳,各种果实终年不绝。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森林植物也为动物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岭南动物种类较多,是全国动物最繁盛的地区之一。
岭南的地理面貌
岭南地貌因在历次地壳运动中,受褶皱、断裂和岩浆活动的影响,形成了山地、丘陵、台地、*原交错,且山地较多,岩石性质差别较大,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的特点。岭南河流众多,具有流量大,含沙量少,汛期长,径流量丰富等特点,这些河流绝大多数源自西北部、北部和东部的崇山峻岭中。岭南最大的河流珠江,是*第三长河,流量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
岭南的特色
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是岭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国优秀文化之一,是*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岭南画派始于晚清时期,二高一陈即为早期著名创始人,二高即为高剑父、高奇峰,陈即为陈树人,其弟子多成名家,形成一海内外华人都喜欢的著名画派。在香港的赵少昂、杨善深,在广州的黎雄才、关山月,这四位大师,是当代岭南画派的主要代表。
“岭南画派”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一种新的文化精神。这种新的文化精神包含革命精神、时代精神、兼容精神、创新精神。
特点:主张创新,以岭南特有景物丰富题材;主张写实,引入西洋画派;博取诸家之长;发扬了国画的优良传统,在绘画技术上,一反勾勒法而用“没骨法”,用“撞水撞粉”法,以求其真。
岭南园林
岭南园林有比较鲜明的特色,一是体型轻盈、通透、朴实,体量较小。二是装修精美、华丽,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门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细刻,再镶上套色玻璃做成纹样图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犹如一幅幅玲珑剔透织绵。三是布局形式和局部构件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如中式传统建筑中采用罗马式的拱形门窗和巴洛克的柱头,用条石砌筑规整形式水池,厅堂外设铸铁花架等,都反映出中西兼容的岭南文化特点 。
岭南建筑
岭南建筑既有保留古制的一面,又有融汇中西方的另一面。岭南沿海尤其是广州一地得海上交通之便,中外文化交流十分活跃。
在广州西汉墓中出土的陶俑坐灯,造型是一个屈膝*地而坐的**男子只手高托灯盘。托灯之奴高鼻、突眼、颔有须、遍体划毛。专家认为是属于西亚或东非的人种,被贩运到*为贵家大族“家内奴隶” 的胡俑。在广州出土的胡俑,还有女胡人俑,胡俑在顺德、三水的'东汉墓均有发现。这正是广州地区海外贸易日益颇繁的反映。
明清建筑上将洋人形象作为托梁驼峰、作为托塔力士,甚至作为传统戏曲故事雕刻中的丑角,如佛山祖庙金漆木雕神龛、彩门雕刻历史故事场面,竟然雕刻了几个戴高礼帽、着燕尾服的洋人,被打翻在地和跪拜献表,神案两侧刻有洋人形象的侏儒托瓶。
清代民间建筑采用西方装饰手法和装饰材料,反映了中外交往的发展变化。明末,在澳门出现了葡萄牙人建的欧式教堂和居宅。之后,广州出现十三行商‘夷馆”,俗称“洋馆’,“有若洋画”,这是最早在*内地出现的一批“西洋楼”。
清代,*战争以后,在广州长堤及西堤一带,集中出现一批商业、金融、海关、邮局等西式大型公共建筑,采用了较先进的钢筋混凝土或工字钢建筑材料。沙面租界集中了数以百计的各类西方建筑,包括领事馆、银行、洋行、教堂、学校等,其形式有新古典式、券廊式、仿哥特式等;在广州市同其他地方,出现了教堂(其中有远东最大的石构哥特式教堂石室),教会学校和医院、洋式别墅。并影响到官方建筑(如请广东咨议局大楼)、民间居宅、工厂(如曾成为大元帅府的土敏土厂)。
成为法租界的广州湾,开埠城市汕头、海口,也山现了四式建筑。在各地,有外国传教上兴建的一批教堂及附属建筑。在侨乡,华侨回乡建屋,有侨居国的建筑风格,四邑侨居碉楼林立,称得上万国建筑博览会。岭南*代建筑更多表现出中西合璧的特征。
《法兰西公报》1860年4月11日登载的寄自广州的信,记述了法国人参观的广州某富商宅园,地板是大理石的,房子里也装饰着大理石的圆柱,极高大的镜子、名贵的木料做的家具漆着日本油漆,天鹅绒或丝质的地毯装点着一个个房间,镶着宝石的枝形吊灯从大花板上垂下来。
清末民初开始流行于岭南城镇的骑楼建筑,保留了源于干栏式建筑上实下虚的痕迹,柱式和临街一面又引进了西方的券廊和柱式,被称为“洋式店面”、不拘一格中西拼合的装饰手法,诸如套色玻璃、卷铁窗花、瓶式栏杆、拱形门窗,几何形水池,在岭南城镇曾经风靡一时,成为*代广东建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广绣
刺绣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举世闻名。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宇内。广绣与潮州刺绣合称粤绣,与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和江苏的苏绣并称*四大名绣。
粤绣始于唐朝。关于广绣有一段真实的故事。据史籍记载,唐代一个叫卢媚娘的14岁的广东姑娘在一幅一尺见方的丝绢上绣出一卷佛经《法华经》,字体比粟米还小而且点划分明。这个故事说明广绣的历史是多么悠久绵长,技艺是多么的卓越超群。广绣发展到明代,已经成为民间重要的手工业之一。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个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献给国王而得到重赏,广州绣品从此扬名海外,每年均有不少产品输出国外。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葡萄牙人克罗兹看到珠绣花鞋等一些广绣工艺品而发出“绝妙的工艺品”的惊叹。当时广州刺绣艺人已经达到极高水*,能够娴熟地和创造性运用绒线绣,用孔雀毛、马尾作线缕和勒线,用金线和银线刺绣。
明末到清朝中期是广绣业的繁荣时期。英国商人开始来样加工。由于来样设计色调丰富,突出了西洋画的艺术风格,运用了透视和光线折射原理,故对广绣产生深远的影响。广绣开始从民间小作坊小批量生产逐渐向商品生产发展。室内装饰和日用衣饰的广绣绣品大量生产,使之出口进入了全盛时期。
到了清朝中叶,由于粤剧和粤曲的繁荣,使广绣又增加了一类新品种――粤剧戏服。当时广州状元坊制作的戏服已享誉国内,连宫廷戏班也慕名前来定制。乾隆年间广绣业已成行成市,绣坊、绣庄多达50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
清末民初时期广绣业依然保持发展势头。民国十八年在广州举办的四省市绣品展览竞赛中,广绣以“孔雀牡丹”、“番狮”、“雪地风景”等作品参展,被评为*四大名绣之一。
广州刺绣以构图匀称,色彩斑斓,极富装饰性著称。19世纪英国人波西尔在其著作《*美术》一书中,曾对广绣作过介绍,并称赞道:“*人长于刺绣花鸟,而广东人更精于此艺。”另外,广绣作品《睡狮》、《孔雀图》、《四角大花披巾》曾获得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奖。清代中叶许多外国商人慕广绣之名前来广州大量订购广绣,有的商人还带来外国国王肖像、耶稣像或一些图画照片进行来样加工订货。这说明广绣从清代起早已闻名海外,其产品行销海外,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在国内,不少广绣佳作,作为贡品贡献给历代皇帝。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不少广绣的优秀作品。
广绣大致分为两大品类;一是盘金刺绣,二是丝绒刺绣。盘金刺绣以金线为主,辅以彩纷刺绣,金碧辉煌,灿烂夺目,雍容华贵。丝绒刺绣开丝纤细,色彩缤纷,绣出的花鸟尤其精美。
广彩
广彩的全称是“广州织金彩瓷”。广彩的生产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时广州工匠借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口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后又把这种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为著名的珐琅彩,这是广州彩瓷的萌芽。
顾名思义,所谓织金彩瓷,就是在各种白胎瓷器的釉上绘上金色花纹图案,仿佛锦缎上绣以色彩绚丽高雅华贵的万缕金丝,然后用低温焙烧而成。作为广州彩瓷初期产品的珐琅彩,以其高贵艳丽的特色,备受中外富豪贵族的喜爱,清廷列为贡品,外国一些王室贵族派官员专程来广州求购。后来干脆由欧洲商人带来彩瓷图样由*商人按要求制造,专供出口。那时广东商人从景德镇运来瓷坯,采用江西粉彩技艺仿照西洋彩画的方法加以彩绘,再焙烧而成。后来广彩艺人继承明代彩瓷的艺术特色,吸收西洋画法,绘上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图案,逐渐形成独特的岭南艺术风格,并将许多图案固定下来,成为广彩的传统花款,例如花篮、龙凤、彩蝶、金鱼、古装人物等。最常用的构图是用花边图案围出若干形状各异的空格,在空格内绘以花卉、物景和人物。也有不设圈格,进行满花彩绘,表现一花多姿,百花齐放的画图。
广州织金彩瓷的风格不同于以景德镇代表的江西彩瓷,广彩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广彩是运用我国织锦图案的手法,以色彩艳丽、构图严谨、绘工精细著称;广彩利用各种颜色和金银水进行钩、描、织、填,宛如无数金银彩丝织于白玉之上,显得是那么光彩夺目、富丽堂皇。有一首诗十分概括和形象地总结出广彩的特色:“彩笔为针,丹青作线,纵横交织针针见,何须锦缎绣春图,春花飞上银瓷面。”
广雕
雕刻艺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按雕刻的质体分类,可分为牙雕、玉雕、木雕、石雕、砖雕、骨雕等。广雕是指以广州为代表的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雕刻工艺及其制品。广雕中最负盛名的是牙雕、玉雕和木雕。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桂林阳朔溪山秀,莫欢迢迢五岭南。——杨亿《表弟李宗元知桂州阳朔县》
一枝竹叶如溪北,半树梅花似岭南。——方干《与乡人鉴休上人别》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 》
朱唇玉羽,湖湘间谓之倒挂子,岭南谓之梅花使,十二月半方出。——李之仪《阮郎归·朱唇玉羽下蓬莱》
讵应远致岭南士,会见来清塞北尘。——韩元吉《送潘元夙教授钦州》
江上风*,岭南人远,谁度单于曲。——侯置《念奴娇·衰翁憨甚》
两行灯下泪,一纸岭南书。——卢纶《夜中得循州赵司马侍郎书因寄回使》
陇首怨西征,岭南雁北顾。——皇甫冉《酬李判官度梨岭见寄》
蒋家三迳未入手,岭南三迳先断肠。——杨万里《入陂子迳》
我上秦岭南,君直枢星北。——元稹《酬乐天书怀见寄》
闻道岭南太守,后堂深、绿珠娇小。——苏轼《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
文章风谊细评度,岭南何减江之南。——龚自珍《已亥杂诗·155》
乘船浮鹢下韶水,绝境方知在岭南。——胡曾《自岭下泛鹢到清远峡作》
今日怜君岭南去,当时笑我洛中来。——白居易《闲卧有所思二首》
蛮女将来海市头,卖与岭南贫估客。——鲍溶《采葛行》
咸通岭南郑节度,风流曾见诗人言。——阮元《唐荔园》
五岭南天外,吏治总声循。——郭之奇《汀山车中却寄汪皖公明府》
马上折残江北柳,舟中开尽岭南花。——许浑《南海府罢南康阻浅行侣稍稍登陆…主人燕饯至频暮宿东溪》
嵚崎庾岭南,美者色苍玉。——曾几《次绿字韵》
能公住岭南,正观呼不起。——苏辙《悟老住慧林》
《谪岭南道中作》全诗翻译赏析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的诗意:岭南道中溪流纵横交错,地势迂回曲折,置身其间,茫然不知身在何处。沿途随处可见高大的乔木,绿树丛阴下,溪流显得格外幽深。“争”和“暗”两字用的妙,“争”是竞争的意思。岭南重峦叠嶂,山溪奔腾湍急,形成不少的支流岔道。再加上山路盘旋,行人难辨东西而迷路。这里用一“争”字,不仅使动态景物描绘得更加生动,而且也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好像是山和水在争路一样。“暗”是昏暗的意思。“暗”字突出桄榔、椰树等常绿乔木的茂密,遮天蔽日,连溪流都为之阴暗。
出自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
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台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乌啼。
注
⑴岭南:指五岭以南的地区,即今广东、广西等地。
⑵岭水争分:指五岭一带山势高峻,水流湍急,支流岔路很多。
⑶桄榔:一种常绿乔木,叶为羽状复叶。蛮溪:泛指岭南的溪流。
⑷毒雾:古人常称南方有毒雾,人中了毒气会死去,大概是瘴气。
参考译文
岭南道中溪流纵横交错,地势迂回曲折,置身其间,茫然不知身在何处。沿途随处可见高大的乔木,绿树丛阴下,溪流显得格外幽深。我在旅途中提心吊胆,担心遇上毒雾,碰着蛇草;为了躲避沙虫,看见燕子衔泥也会急忙让开。这里的风俗很特别,五月即收稻米,三更公鸡就打鸣,每当涨潮,它还会按时啼叫,这时津吏就会通知乡民潮汛要来了。这一切让人一时难以适应,看着那鲜艳欲滴的.红槿花,听着那树上越鸟的鸣叫,想到想起家乡,这谪居岁月何时是个尽头,想起这些真是肝肠寸断。
赏析
《谪岭南道中作》是唐代诗人李德裕的作品。此诗以迁谪之人的敏感笔触描写了岭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山光景物、民俗风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全诗语言凝重,诗情沉郁,流露出诗人谪居岭南的抑郁不*以及浓烈的思乡情绪。
这首诗大约作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59)年间,是李德裕在唐宣宗李忱即位后贬岭南时所作。大中元年(847年)秋,李德裕为政敌所排挤,被贬为以太子少保身份留守东都洛阳,不久再贬潮州司马。大中二年(848年)冬,李德裕刚抵达至潮阳,旋踵之间贬书又到,这次以谬断刑狱等罪名又被贬为崖州司户。大中三年(849年)正月抵达珠崖郡。这首诗便是他在贬官途中所作。
首联描写在贬谪途中所见的岭南风光,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第一句写山水,岭南重峦叠嶂,山溪奔腾湍急,形成不少的支流岔道。再加上山路盘旋,行人难辨东西而迷路。这里用一“争”字,不仅使动态景物描绘得更加生动,而且也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好像道路纡曲,使人迷失方向是“岭水”故意“争分”造成的。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但又是实感,所以诗句倍有情致。第二句紧接上句进一步描写山间景色,桄榔、椰树布满千山万壑,层林叠翠,郁郁葱葱,一派浓郁的南国风光。这一句中用一“暗”字,突出桄榔、椰树等常绿乔木的茂密,遮天蔽日,连溪流都为之阴暗。这一联是从山水林木等方面选择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物来写。
全诗写景抒情互相交替,显得灵活多变而不呆滞,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是晚唐的抒情名篇。
题磁岭海棠花的诗词赏析诗词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题磁岭海棠花的诗词赏析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磁岭海棠花
作者:温庭筠
朝代:唐
体裁:五律
幽态竟谁赏,岁华空与期。岛回香尽处,泉照艳浓时。
蜀彩淡摇曳,吴妆低怨思。王孙又谁恨,惆怅下山迟。
赏析
海棠花为“花中仙子”,花艳叶茂,妩媚多娇。诗的首联直接地描写它的高雅不凡的美丽姿态,然而毕竟由于盛开在偏僻的山岭,鲜为人知,故很少得到人们的欣赏。第一句以问句形式提出,突出其遭遇冷落寂寞无主的处境,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同情。这种情形恐怕非止一季一年,大概由来已很久,“岁华空与期”,它年年届时开放,却年年无人观赏,悄悄地开、又悄悄地落,自开自落,无声无息,这样它虽曾把美丽带给人间,而世人实在有负于花,诗中以“竟谁赏”和“空与期”上下呼应,把磁岭海棠孤寂凄苦之状生动地表现出来,仿佛向人们诉说一样,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颔联“岛回香尽处,泉照艳浓时”两句,写出岭上的自然环境和海棠的.色香花艳。这里地势颇高,又曲折回环,盛开着的鲜花散发出浓郁的芳香,似乎使这里的空气都为之改变、整个的山岭几乎沉浸在馨香之中,走到各处皆可闻到,给人以身心爽快之感。再看那汨汨奔流的泉水,映照着海棠艳丽的姿态,更为绚丽夺目、光采照人。这里有岭、有岛、有泉、再加上海棠花,构成了一幅十分美妙别致的自然画图,真是令人赏心悦目。
遗憾的是如此美好的地方,如此鲜艳的花朵,却得不到人们的观光,在诗人看来这实在太不公*了,它充满哀怨和忧思那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了。颈联两句就表达了这层意思。“蜀彩淡摇曳,吴妆低怨思”,这里的“蜀彩”和“吴妆”都是天下著名的锦绣,用以比喻海棠之美,非常贴切,诗人在诗词创作上注重于设色,是他语言艺术风格的重要特征,这里正是其具体体现。“淡摇曳”和“低怨思”,是从外观的形象来表现它的内在精神的。以拟人手法赋予了海棠花以人的感情。一个“淡”字把它矜持自得超然孑立的特质突现出来。而“低怨思”,似乎花亦有理智、感情,充满忧伤,深有遗恨,字里行间渗透着那种愤世疾俗的不*之气,这里与其说是写花,莫如说是诗人自己真实思想的袒露。
正是由于上边的看法和想法,诗人才发出以下的感慨和喟叹:“王孙又谁恨,惆怅下山迟”。《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之句,那是淮南小山为刘安招贤纳士之词。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则相反地表示了自己意欲去官归隐的思想。而诗人用此典故,在这里表达的更是复杂多层次的思想感情,是一种欲隐不能,欲仕甚难的人生慨叹,故有“恨”、“迟”之感。诗人既欣赏海棠花之美,又同情它所遭到的冷落,意欲陪伴它,又难以久留,最后只好恋恋不舍若有所失地慢慢地走下山岭。这种失落感岂不激起他多年来浪迹萍踪生不逢时的不满情绪?从而在心灵深处碰撞,产生更大的愤懑。于是,由花之不幸而自怜,使这首咏花诗富有了深刻的寓意,在意境的表达上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作者小传】:
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其诗辞藻华丽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存词70余首。
题大庾岭北驿诗词鉴赏
按大师王国维的说法,诗词达到中华文化的巅峰。《人间词话》中引用了很多或优美或弘壮的诗词,或情或境,境界之美,妙入毫巅。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题大庾岭北驿诗词鉴赏,希望大家喜欢!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译文及注释
「翻译」
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
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
鸟儿不进,我却行程未止远涉岭南,
真不知何日何时,我才能遇赦归来?
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
深山老林昏暗暗,瘴气浓重散不开。
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
抑或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注释」
⑴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北驿:大庾岭北面的驿站。
⑵阳月:阴历十月。
⑶殊:还。“我行”句意谓自己要去的贬谪之地还远,所以自己还不能停下。
⑷瘴:旧指南方湿热气候下山林间对人有害的毒气。
⑸望乡处:远望故乡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岭处。
⑹陇头梅:大庾岭地处南方,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陇头:即为“岭头”。
「赏析」
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诗》),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而我呢,何时才能重来大庾岭,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人雁比较以后,五六两句,诗人又点缀了眼前景色:“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黄昏到来了,江潮初落,水面*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这景象又给诗人*添了一段忧伤。因为江潮落去,江水尚有*静的时候,而诗人心潮起伏,却无一刻安宁。丛林迷瞑,瘴气如烟,故乡望眼难寻;前路如何,又难以卜知。失意的痛苦,乡思的烦恼,面对此景就更使他不堪忍受。
恼人的'景象,愁杀了这位落魄南去的逐臣,昏暗的境界,又恰似他内心的迷离惝恍。因此,这二句写景接上二句的抒情,转承得实在好,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使抒情又推进一层,更加深刻细腻,更加强烈具体了。
最后二句,诗人又从写景转为抒情。他在心中暗暗祈愿:“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意思是说: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十分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
情致凄婉,绵长不断,诗人怀乡之情已经升发到最高点,然而却收得含吐不露。宋人沈义父说:“以景结情最好”,“含有余不尽之意”。(《乐府指迷》)这一联恰好如此,诗人没有接续上文去写实景,而是拓开一笔,写了想象,虚拟一段情景来关合全诗。这样不但深化了主题,而且情韵醇厚,含悠然不尽之意,令人神驰遐想。
全诗写的是“愁”,却未着一“愁”字。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感到愁绪满怀,凄恻缠绵。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艺术魅力,是因为“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陆时雍《诗镜总论》)。这首诗正是在道景言情上别具匠心。全诗情景交融,用词考究,思乡之忧伤与行程之艰难紧密结合,表达了强烈的哀伤与沉痛之意,感人肺腑。
过芙蓉岭对镜岭羊斗岭新岭塔岭赋短歌五首
方回〔元代〕
客谓老夫今老矣,胡为尚落空山里。千艰百难万不*,上岭下岭不肯已。此岭第三未为险,人面兽心险于此。乾坤一纪战旗红,偶脱乱离身不死。流可无行兮坎即止。君不见羊化为石斗即休,两角蜗争何所求。
过芙蓉岭对镜岭羊斗岭新岭塔岭赋短歌五首
方回〔元代〕
第四岭头分两邑,相背无情水流急。浙河东下彭蠡西,到海终须合为一。海东闻有沃焦石,万国之水不供吸。世故人心千百岐,有生必死终无迹。焉用皇皇兮仍汲汲。君不见塔岭之塔焉在哉,不如有酒斟一杯。
过芙蓉岭对镜岭羊斗岭新岭塔岭赋短歌五首
方回〔元代〕
混沌何年分宇宙,于地日月常如旧。如旧之中却常新,何曾一点受尘垢。谁凿此山为捷径,争利奔名足驰骤。新岭终无可旧时,燠不加肥寒不瘦。行人自无兮百年寿。君不见岭头日日吹征尘,剩有新人无旧人。
过芙蓉岭对镜岭羊斗岭新岭塔岭赋短歌五首
方回〔元代〕
*生所闻芙蓉岭,上如攀天下入井。老乃来游殊不然,褰裳顷刻升绝顶。南逾大庾鹧鸪啼,北度居庸朔风紧。客行到彼例凄酸,我已恍惚梦中景。视险如夷兮要深省。君不见芙蓉一岭今已过,我但慢行君奈何。
过芙蓉岭对镜岭羊斗岭新岭塔岭赋短歌五首 其五
方回〔元代〕
混沌何年分宇宙,天地日月常如旧。如旧之中却常新,何曾一点受尘垢。
谁凿此山为捷径,争利奔名足驰骤。新岭终无可旧时,燠不加肥寒不瘦。
行人自无兮百年寿。君不见岭头日日吹征尘,剩有新人无旧人。
过芙蓉岭对镜岭羊斗岭新岭塔岭赋短歌五首
方回〔元代〕
千钧巨石百十万,乱堆横峙塞山涧。故今流水作呜咽,行人厌闻犹喜阚。芙蓉非花镜非镜,无可充君耳目玩。第一岭望二三岭,蜿蜒似作长蛇缓。努力向前兮不须叹。君不见老夫足垠斗天下,临危岂是趦趄者。
自万松岭至石屋岭三章 其三
姚燮〔清代〕
投身昧高峻,下俯苍无垠。微茫见湖水,澹作秋云痕。
林烟杂山霭,瞬息浮沄浑。白鸟影沈处,乍有疏钟闻。
寺僧不出山,坐与元气存。安知尘市中,万化迁朝昏。
过石磨岭岭皆创为田直至其顶
杨万里〔宋代〕
翠带千镮束翠峦,青梯万级搭青天。长淮见说田生棘,此地都将岭作田。
上岭下岭
刘敞〔宋代〕
上岭惟恐迟,下岭惧颠覆。一岭但数里,思虑千盈腹。
不闻二大夫,致身未尝辱。
携筇出尤岭岭头坐俟舆夫不至
王迈〔宋代〕
我居南麓下,颇利君子遁。如何溽暑初,涉此复岭峻。
瘦藤代笋舆,路熟不待问。拂石小盘跚,心爱木阴润。
清风解人意,陆续松杉韵。掬泉咽茗芽,窃赏此味俊。
我坐亦良久,我仆行何钝。*生性麋鹿,合有幽闲分。
举足履世途,退尺进仅寸。曾此小迟速,而足置喜愠。
继今出处同,冥心法天运。斯游悟穷通,持与达者论。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古诗词
古诗原文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译文翻译
山岭是广阔天空与大地的分界,远离故乡只看得到无边的白云。
洛水*风光何其美丽,这里的重山雾瘴难以忍受。
你可渡过那风高浪急的南海,北边归去衡阳的大雁阵阵。
两地间隔着遥远的距离,何时才能面圣明君呢?
注释解释
本诗是沈佺期和杜审言之诗。两人都于公元705年被流放岭南。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驩州(今越南乂安省荣市)。
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
创作背景
诗人被流放到“天长地阔”的岭南,友人不知“人何处”,岭南京城相隔“万余里”,内心无限愁苦,但未见诗人表现得痛苦不堪,绝望怨恨,而以“何时重谒圣明君”一句收尾,表达了思念君王的赤诚,节制了悲伤的情感。
诗文赏析
首联即切题“过岭”。“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是描写过大庾岭的情景。诗人离开京城长安,长途跋涉,好不容易才来到大庾岭上,顿感天长地阔,宇宙之闳浑无穷。然而这脚下的山岭却是个分界线,过了岭就是“蛮荒”之地风土人情大不一样了。此时诗人不免产生“去国离家”将为“异域之人”的感叹,觉得自己如同那天空飘浮不定的云朵,不知去往哪里。“见云白”,是诗人对岭南的第一个印象和感受。我国古代诗歌中“白云”和“游子”有某种联系,如“浮云游子意”等。诗人利用这传统的表现手法,以自然澹远之景表现游子浓郁的深情。
颔联写景,以对比的镜头,淋漓尽致地抒发思国怀乡的感情。诗人回忆自己家乡美丽的`风光,想象崇山可怕的湿热蒸郁之气,两相对比,倍觉凄苦。
颔联承“去国离家”,上句抒写对京洛风光的眷恋,下句言置身大庾岭头时百感交集的情怀。“洛浦”,即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风光,即风物。武则天执政时期,诗人经常侍奉武后及其臣僚们于洛阳。作为唐王朝的东都,洛阳的风物之盛,自然是诗人亲历目睹过的。如今,诗人站在大庾岭上,行将踏上瘴气弥漫的南国之地,不免产生生死难卜,今非昔比的感慨和帐惘。
颈联转为怀友,“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上句中的人指杜审言,意思是说:南海风高浪急,你可*安地渡过去了吗?是否已到达了峰州呢!下句“北望”似说自己,又似与朋友谈心;看那鸿雁到了衡阳就不用再向南飞了,待春暖花开就可返回故里。言外之意是:我们还不如雁,只能继续行役向南,归期无望。“几群”含意丰富,耐人寻味:那鸿雁且能“大小相从”,有群伴儿。而你我则分飞天涯,孤苦伶仃,要是我俩能像雁儿一样作伴就好了。这句诗抒发不堪回首的孤寂之情,进一步表达对杜审言的深刻思念。
尾联回应首联,婉转地表达了盼赦的愿望。“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是写京都长安与岭南流放地之间虽然山重水复相距万里,但隔山隔水,隔不住思念君王的心。诗人所日夜盼望的是再拜见贤明君王的那一天。这联诗的遣词炼意很精妙,既表达了思念君王之赤诚,又没有谄媚阿谀之意味。将此联与前几联合读,同情之心便油然而生。沈佺期的七律,素来被认为高华典重,但此诗却不同于那些应制之作。它体现出了“朴厚自是初唐风气”。(《载酒园诗话又编》)《围炉诗话》亦评说道:“诗乃心声,心由境起,境不一则心亦不一,言心之词,岂能尽出于高华典重哉!”诗人从北方的宫廷走向南荒的流放生活,心与境都起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写出了这真挚动人气韵流畅的诗篇。
岭南的诗词
关于岭南的诗词
描写岭南的诗词
关于岭南的古诗词
岭南的诗句
描写岭南水乡的诗词
岭南诗句
赞美岭南的古诗词
描写岭南文化的诗词
含有岭南的古诗
有感岭南的古诗
被贬到岭南的古诗
关于岭南的诗句
古诗中的岭南
岭南思乡的古诗
岭南佳果的古诗
描写岭南的诗句
送江为归岭南的古诗
赞美岭南的诗句
描写岭南的古诗
岭南三月的古诗
岭南夜雨的古诗
歌咏岭南文化的古诗词
古诗里的岭南指哪儿
岭南风光的诗句
岭南的蛇古诗解析
描写岭南山的古诗
从中山到岭南的古诗
古诗中的岭南荒凉吗
古诗中的岭南是哪里
不复存在的古诗
暮有关的古诗
表示叹气的古诗词
有关日旦的古诗词
送李端的古诗大全
贾宝玉现实中的古诗
古诗朗诵月亮的脸
关于安息的古诗词
带卉字的古诗名字
形容人忘旧的古诗
认真做好工作的古诗
关于高中古诗的文言文
古诗春怨的诗配画
优美古诗词中提炼出来的名字
现代女人的古诗
写洛神的古诗词
含尺字的古诗词
古诗词综合性学*的开场白
形容遥想当年的古诗
所有古诗人的名字
古诗中的精华填空
鄂州有名的古诗词
古诗示儿描写北宋灭亡的故事
珍结尾的古诗词
清明节的古诗视频唐白居易
出自古诗带风字的名字
关于鬼谷的古诗
一个女人自立的四个字的古诗
朝堂上的古诗
赞颂国家强盛的古诗
关于人名的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