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与水有关的唐诗

关于描写与水有关的唐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与水有关的唐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与水有关的唐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与水有关的唐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79) 语录(5) 说说(5) 名言(194) 诗词(775) 祝福(1k+) 心语(47)

  • 《易水送别》骆宾王唐诗

  • 唐诗,送别,文学
  • 《易水送别》骆宾王唐诗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易水送别》骆宾王唐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易水送别》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

      ⑴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⑵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这里指易水岸边。

      ⑶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⑷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⑸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帽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⑹昔时:往日;从前。《东观汉记·东*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

      ⑺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⑻没:死,即“殁”字。

      ⑼水:指易水之水。

      ⑽犹:仍然。

      【翻译】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赏析】

      公元679年冬,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此时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但“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眼前。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全诗融为一体。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这首诗题目虽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然而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全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阅读全文]...

2021-12-11 17:16:35
  • 与水有关的唐诗诗句(诗经中与水有关的诗句)

  • 唐诗,诗经
  • ①《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②《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宋)苏轼

    (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③《长恨歌》(节选)

    (唐)白居易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④《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阅读全文]...

2021-12-23 02:27:08
  • 唐诗经典山水名句

  • 唐诗,经典,山水
  • 唐诗经典山水名句

      在唐诗中都有哪些描写山水的.经典名句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唐诗名句,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颖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黄鹤楼》

      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枫桥夜泊》

      6、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

      7、金陵津渡水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唐·张祜《题金陵渡》

      8、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江南春》

      9、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黄鹤楼》

      1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唐·杜甫《登岳阳楼》

      13、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14、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宋·李清照《绝句》

      15、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唐·王维《青溪》

      16、太乙*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唐·王维《终南山》

      17、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8、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唐·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19、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0、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2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22、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唐·王勃《滕王阁诗》

      23、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破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4、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2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2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27、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28、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

      29、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嵋山月歌》李白

      30、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3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5、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6、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37、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38、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39、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4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1. 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2.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3. 野旷沙岸净, 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4. 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5.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6.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7.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8.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9.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阅读全文]...

2022-07-03 15:54:55
  • 唐诗夏云

  • 唐诗
  •   夏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着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

      夏云

      诗人:曹松 朝代:唐

      势能成岳仞,顷刻长崔嵬。

      暝鸟飞不到,野风吹得开。

      一天分万态,立地看忘回。

      欲结暑宵雨,先闻江上雷。

      拓展:

      夏天的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仲夏》

      唐·樊旬

      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

      3、《孟夏》

      唐·贾龠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4、《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5、《夏景》

      明·朱瞻基

      景雨初过爽气清,玉波荡漾画桥*。

      穿帘小燕双双好,泛水闲鸥个个轻。

      6、《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7、《闻蝉》

      唐·耒鹄

      绿槐影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

      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

      8、《夏日六言》

      宋·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9、《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0、《夏日对雨》

      唐·裴度

      登楼逃盛夏,万象正埃尘。

      对面雷嗔树,当街雨趁人。

      檐疏蛛网重,地湿燕泥新。

      吟罢清风起,荷香满四邻。

    [阅读全文]...

2022-04-14 16:14:46
  • 唐诗《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张九龄

  • 唐诗,庐山,瀑布
  •   《湖口水》是唐代宰相、诗人张九龄创作的一首五律。这是一首描写庐山瀑布水的远景的写景诗,张九龄通过写山水以抒怀,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写出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诗作,通过对庐山瀑布的赞美,抒发了胸中的豪情壮志。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注释】

      湖口:江西省九江市下辖县,因地处鄱阳湖入长江之口,故称湖口。湖口遥对庐山,能见山头云雾变幻及瀑布在日光映照下闪耀的色彩。

      红泉:指阳光映照下的瀑布。

      迢迢(tiáo tiáo):形容瀑布之长。紫氛:紫色的水气。

      杂树:瀑布岩壁边杂乱的树木。

      重云:层云。

      虹霓:阳光射入窜的水珠,经过折射、反射形成的自然现象。

      闻:听到。

      灵山:指庐山。秀色:壮美景色。

      空:天空中的云。氤氲(yīn yūn):形容水气弥漫流动。

      【白话译文】

      万丈瀑布飞流直下,好像从天上落下,四周呈现半红半紫的雾气。它穿过杂树而直下,它穿过重重云雾。阳光照射上去像一条彩色的虹霓,在这晴朗的天气里,又好像听到风雨的声响。这庐山就如同仙山一样,多么壮美呵,烟云与水气融成一片。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一年(723年),张说为宰相,张九龄深受器重,引为本家,擢任中书舍人。开元十四年(726年),张说被劾罢相,他也贬为太常少卿。不久,出为冀州刺史。他上疏固请改授江南一州,以便照顾家乡年老的母亲。唐玄宗“优制许之,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仍充岭南道按察使”。骤失宰相的依靠,却获皇帝的恩遇,说明他的才德经受了考验。为此,他踌躇满志,在诗中微妙地表达了这种情怀。

      【赏析】

      这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远景,而寓比寄兴,景中有人,象外有音,节奏舒展,情调悠扬,赏风景而自怜,写山水以抒怀,又处处显示着诗人为自己写照。

      诗人欣赏瀑布,突出赞叹它的气势、风姿、神采和境界。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望仿佛来自半天之上。“万丈”指山高,“迢迢”谓天远,从天而降,气势不凡,而“红泉”、“紫氛”相映,光彩夺目。次联写瀑布的风姿:青翠高耸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远望瀑布,或为杂树遮断,或被云气掩住,不能看清全貌。但诗人以其神写其貌,形容瀑布是奔腾流过杂树,潇洒脱出云气,其风姿多么豪放有力,泰然自如,三联写瀑布的神采声威。阳光照耀,远望瀑布,若彩虹当空,神采高瞻;天气晴朗,又似闻其响若风雨,声威远播。末联赞叹瀑布的境界:庐山本属仙境,原多秀丽景色,而以瀑布最为特出。它与天空连成一气,真是天地和谐化成的精醇,境界何等恢宏阔大。《易·系辞》:“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此用其词,显然寄托着诗人的理想境界和政治抱负。

      总起来看,诗中所写瀑布水,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化成之功,不愧为秀中之杰。形象的比喻诗人遭遇和情怀,所以他在摄取瀑布水什么景象,采用什么手法,选择什么语言,表现什么特点,实则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怀来取舍的。这也是此诗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诗人自我化身,则比喻与被比者一体,其比兴寄托也就易于不露斧凿痕迹。

      作为一首山水诗,它的艺术是独特而成功的。乍一读,它好像只是在描写、赞美瀑布景象,有一种欣赏风景、吟咏山水的名士气度。稍加吟味,则可感觉其中蕴激情,怀壮志,显出诗人胸襟开阔,风度豪放,豪情满怀,其艺术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诗言志”,山水即人,这首山水诗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阅读全文]...

2022-07-28 20:45:56
  •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唐诗全诗赏析

  •   《于易水送人》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

      ⑴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⑵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这里指易水岸边。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⑶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帽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 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⑷昔时:往日;从前。《东观汉记·东*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没(mò):死,即“殁”字。

      ⑸水:指易水之水。犹:仍然。

      【白话译文】

      在此地离别了燕太子丹,壮士荆轲愤怒发已冲冠。

      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这易水还那样凄寒。

      【创作背景】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赏析】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此时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但“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眼前。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全诗融为一体。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这首诗题目虽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然而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全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阅读全文]...

2022-07-17 23:30:53
  • 夏天的唐诗

  • 夏天,唐诗
  •   清风吹过,一阵阵花雨飘落下来,山野像铺上了一床彩色的大锦被。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池上早夏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静拂琴床*,香开酒库门。

      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初夏

      李世民

      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

      阴阳深浅叶,晓夕重轻烟。

      哢莺犹响殿,横丝正网天。

      佩高兰影接,绶细草纹连。

      碧鳞惊棹侧,玄燕舞檐前。

      何必汾阳处,始复有山泉。

      盛夏

      夏日山中

      

      懒摇白羽扇,*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夏夜叹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夏末

      夏夜宿直

      白居易

      人少庭宇旷,夜凉风露清。

      槐花满院气,松子落阶声。

      寂寞挑灯坐,沉吟蹋月行。

      年衰自无趣,不是厌承明。

      六月三十日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得潭字)

      岑参

      亭晚人将别,池凉酒未酣。

    [阅读全文]...

2022-02-10 07:37:11
  • 母爱唐诗

  • 母爱,唐诗
  •   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

      乌夜号

      【唐】李群玉

      层波隔梦渚,一望青枫林。有鸟在其间,达晓自悲吟。

      是时月黑天,四野烟雨深。如闻生离哭,其声痛人心。

      悄悄夜正长,空山响哀音。远客不可听,坐愁华发侵。

      既非蜀帝魂,恐是桓山禽。四子各分散,母声犹至今。

      《送母回乡》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慈乌夜啼

      

      慈乌失其母, 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 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 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 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 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 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 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 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 鸟中之曾参。

      谁氏子

      韩愈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

      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

      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

      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射训狐

      (德宗时裴延龄、韦渠牟等用事人争出其门)

      韩愈

      有鸟夜飞名训狐,矜凶挟狡夸自呼。

      乘时阴黑止我屋, 声势慷慨非常粗。

      安然大唤谁畏忌,造作百怪非无须。

      聚鬼征妖自朋扇,罢掉栱桷颓墍涂。

      慈母抱儿怕入*, 那暇更护鸡窠雏。

      我念乾坤德泰大,卵此恶物常勤劬。

      纵之岂即遽有害,斗柄行拄西南隅。

      谁谓停奸计尤剧, 意欲唐突羲和乌。

      侵更历漏气弥厉,何由侥幸休须臾。

      咨余往射岂得已,候女两眼张睢盱。

      枭惊堕梁蛇走窦, 一夫斩颈群雏枯。

    [阅读全文]...

2022-06-26 03:53:05
  • 夏至 唐诗

  • 夏至,唐诗
  •   夏天,这是一个让人感到无比炎热的季节。在这个季节中,我们总能从温度里感受到一丝丝的烦躁。

      夏至日作

      (唐)权德舆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思归 时初为校书郎

      (唐)

      养无晨昏膳,隐无伏腊资。

      遂求及亲禄,僶俛来京师。

      薄俸未及亲,别家已经时。

      冬积温*恋,春违采兰期。

      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

      块然抱愁者,夜长独先知。

      悠悠乡关路,梦去身不随。

      坐惜时节变,蝉鸣槐花枝。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夏至避暑北池

      (唐)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阅读全文]...

2022-06-26 10:38:33
  • 唐诗母亲

  • 唐诗,母亲
  •   母爱的真正体现似乎并不在于母亲对出生婴儿的爱,而是在于以后成长中对孩子的爱。

      乌夜号

      【唐】李群玉

      层波隔梦渚,一望青枫林。有鸟在其间,达晓自悲吟。

      是时月黑天,四野烟雨深。如闻生离哭,其声痛人心。

      悄悄夜正长,空山响哀音。远客不可听,坐愁华发侵。

      既非蜀帝魂,恐是桓山禽。四子各分散,母声犹至今。

      行路难

      【唐】贯休

      君不见山高海深人不测,古往今来转青碧。浅*轻浮莫与交,地卑只解生荆棘。谁道黄金如粪土,

      张耳陈馀断消息。行路难,行路难,君自看。不会当时作天地,刚有多般愚与智。到头还用真宰心,

      何如上下皆清气。大道冥冥不知处,那堪顿得羲和辔。义不义兮仁不仁,拟学长生更容易。负心为垆复为火,缘木求鱼应且止。君不见烧金炼石古帝王,鬼火荧荧白杨里。

      君不见道傍废井生古木,本是骄奢贵人屋。几度美人照影来,素绠银瓶濯纤玉。云飞雨散今如此,绣闼雕甍作荒谷。沸渭笙歌君莫夸,不应常是西家哭。休说遗编行者几,至竟终须合天理。败他成此亦何功,苏张终作多言鬼。行路难,行路难,不在羊肠里。九有茫茫共尧日,浪死虚生亦非一。清净玄音竟不闻,花眼酒肠暗如漆。或偶因片言只字登第光二亲,又不能献可替否航要津。口谭羲轩与周孔,履行不及屠沽人。行路难,行路难,日暮途远空悲叹。君不见道傍树有寄生枝,青青郁郁同荣衰。无情之物尚如此,为人不及还堪悲。父归坟兮未朝夕,已分黄金争田宅。高堂老母头似霜,心作数支泪常滴。我闻忽如负芒刺,不独为君空叹息。古人尺布犹可缝,浔阳义犬令人忆。寄言世上为人子,孝义团圆莫如此。若如此,不遄死兮更何俟。

      《思母》

      唐·舆恭

      霜陨芦花泪湿衣,

      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

      曾典袈裟籴米归。

      简析:舆恭的这首思念亡母的诗,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诗人回忆:去年五月黄梅时节,家中粮断,白发老娘倚门翘首,盼儿归来,望眼欲穿!自己是出家人,身无长物,只好典当袈裟,籴米回家,奉养老母。当时的境况虽然清苦,但毕竟老母健在,孝心有托。可现在,母亲已经去世,柴扉冷落,已无亲人倚门。霜打芦花,泪湿衣衫,诗人陷入了深深的悲恸。

      读这首诗,令人悲从中来,情不自禁地怦然心动。诗中写梅雨季节,白头倚门,典当袈裟,负米归来等景象,朴素真实,直抒胸臆。句句在叙事,句句含深情;句句在写景,句句蕴至诚。庄子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是开启心灵的奥秘,这是感人肺腑的奥秘。这是作诗的真谛,这是做人的真谛。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忘我的感情。“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清人倪瑞璿《忆母》中的这两句诗,总算懂得了母亲的心肠,这是对母亲有孝心的理解。所以,做儿女的,领略多少,感受多深,思念多强烈,报答多殷切,正是人品的折射。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比喻真切,语出肺腑,所以能真挚感人,流传千古。

      舆恭的《思母》所以格外动人,更因为诗是出家人写的,是一位出家人不解的尘缘和难舍的亲情。其实,母爱的崇尚和感戴,与出家宗旨并不相悖。《楞严经》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这就是说,十方诸佛,怜悯忆念一切众生,好像母亲忆念亲生儿子一样。在中,母亲的爱怜和佛祖的慈悲是同位的。僧人舆恭的感情所以美好,正因为在他的诗中,充满了世俗的人情。

      豫章行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

      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

      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

      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

      此曲不可奏,三军鬓成斑。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简析: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千古流传不衰。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送母回乡》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慈乌夜啼

    [阅读全文]...

2022-05-29 15:13:14
描写与水有关的唐诗 - 句子
描写与水有关的唐诗 - 语录
描写与水有关的唐诗 - 说说
描写与水有关的唐诗 - 名言
描写与水有关的唐诗 - 诗词
描写与水有关的唐诗 - 祝福
描写与水有关的唐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