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名句

关于月夜忆舍弟名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月夜忆舍弟名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月夜忆舍弟名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月夜忆舍弟名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45) 语录(2) 说说(3) 名言(10) 诗词(113) 祝福(21k+) 心语(444)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杜甫,月夜
  • 月夜忆舍弟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解

      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译文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

      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

      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

      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

      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

      赏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阅读全文]...

2022-04-16 18:53:43
  • 月夜忆舍弟的诗意

  • 月夜,诗意
  •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1、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2、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5、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6、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7、无家:杜甫在洛阳附*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8、长:一直,老是。

      9、不达:收不到。

      10、况乃:何况是。

      11、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诗意: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

      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露水从今夜起显得更凉更白,

      月亮永远是家乡的最亮最明。

      虽有兄弟但都在战乱中离散,

      个个离家漂泊无法打听音讯。

      捎出去的家书常常不能收到,

      何况战争打了多年至今未停。

      赏析: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m.ju.51tietu.net)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阅读全文]...

2022-01-25 12:48:10
  • 月夜忆舍弟的诗句

  • 月夜
  • 月夜忆舍弟的诗句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对诗句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诗句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诗句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夜忆舍弟的诗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月夜忆舍弟》原文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译文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

      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

      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

      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

      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

      《月夜忆舍弟》赏析

      本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作者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月夜忆舍弟》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阅读全文]...

2022-02-20 14:20:36
  • 月夜忆舍弟杜甫的诗(月夜忆舍弟全诗赏析)

  • 月夜,杜甫
  • 自古以来,历代的文人们也对中秋佳节有着独特的情怀,每逢中秋必作诗一首。下面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一些比较著名有特点的中秋节诗句。最雄浑的中秋诗词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点评:张九龄是唐代的一代名相,遭受奸臣排斥,贬谪荆州,中秋之夜怀念远方,写了这首诗。诗歌意境雄浑阔大,骨力刚健,但又情感真挚,特别是前两句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最寂寥的中秋诗词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点评:这首诗先写中秋月色,再写望月怀人,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最有边塞味的中秋诗词

    《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点评:《子夜吴歌》分别有春歌、夏歌、秋歌和冬歌四首。这首秋歌,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丈夫。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李白描写月亮的作品真多:“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等等,当然大部分不是写中秋的。

    最亲情的中秋诗词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点评:明明是自己在长安,望月而遥想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的亲人。但诗歌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写出了一家人的真挚感情,经常被*借鉴。

    最清冷的中秋诗词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点评: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地方却不是往年那个地方,自然,身边的人也不再是往年的人。被贬湓浦(pénpǔ,今江西九江),物是人非,故乡不见,孤苦伶仃。诗歌清冷至极,悲苦无形。

    最感伤的中秋诗词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点评:作者苏轼与其胞弟苏辙(字子由)久别重逢,共赏中秋之月。如此赏心乐事,却让作者想到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诗歌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最著名的中秋诗词

    [阅读全文]...

2021-12-23 10:26:02
  • 月夜忆舍弟古诗(月夜忆舍弟全诗赏析)

  • 月夜
  • 公元759年,安史叛军攻陷汴州、洛阳,山东、河南等地陷入战乱之中。杜甫为躲避战乱,携家带口来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分散在山东、河南一带。战乱阻隔了杜甫与诸弟们的联系,引起了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于是写下了《月夜忆舍弟》一诗,原文如下: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驻防军中的鼓角声阻断了行人,秋夜的边塞传来一声大雁的哀鸣。在这个秋天,形势危急,秦州地区的驻军高度警惕,时刻戒备着,即使是在夜里,诗人依旧能够听到军营里传出来的鼓角声。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人们都躲在家中,路上见不到一个行人。此时,一声大雁的哀鸣,使秋夜显得寂寥空阔的同时,也触动了诗人的情感,在诗人看来,这只孤雁仿佛是自己的化身,离群独飞,孤独而惆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颔联承接首联,点明时序,从今夜开始就进入了“白露”节气,在这之后,气温逐渐下降,空气中的肃杀之气越来越多,这更能触动游子们的思乡之情。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诗人更是如此,仰望着夜空中的明月,却认为还是家乡的月光更明亮。其实,月光无所谓哪里更明亮,诗人把不符合情理的事说得如此郑重,从中可见诗人心中难以抑制的乡愁。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我虽然有兄弟,但都各自分散,天各一方,不知道他们现居何处,无法打听他们的消息。安史之乱爆发以来,人们为躲避战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就是在这种兵荒马乱的生活中,诗人与弟弟们失去了联系。此时,叛军已经攻陷中原地区,听闻这一战况,诗人更加为生活在中原一带的弟弟们而担忧,但他们却生死未卜。在这一联中,“有”和“无”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心中的痛苦。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我寄出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因为得不到弟弟们的消息,诗人尝试着按照以前的地址给他们写信,虽然希望渺茫,但除此而外,诗人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但寄出的家书却因战乱的阻隔而迟迟地寄不到地方,真可谓“家书抵万金”了。诗人无法消解心中的乡愁,又想到目前战乱还没有结束,一时之间,国仇家恨一起涌上心头,沉痛不已。

    在白露之夜,孤雁的哀鸣,他乡的月光触动了诗人的乡愁,但战乱使兄弟分散,并且阻隔了道路,亲人之间不通消息,一时之间家书抵万金。诗人知道,这种痛苦的根源是国家局势的动荡,只有国家恢复了和*安定,人民才会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阅读全文]...

2022-01-06 13:01:58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杜甫,月夜
  •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译文:

      戌楼响过更鼓,

      路上断了行人形影,

      秋天的边境,

      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

      忽然想起远方兄弟,

      望月怀思,

      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

      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

      有家若无,

      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时寄去书信,

      常常总是无法到达,

      更何况烽火连天,

      叛乱还没有治*。

      赏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阅读全文]...

2022-05-28 00:03:12
  •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

  • 月夜,唐诗
  •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接下来小编为您带来了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月夜忆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⑴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⑵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⑶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⑷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⑸分散:一作“羁旅”。

      ⑹无家:杜甫在洛阳附*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⑺长:一直,老是。不达:收不到。达,一作“避”。

      ⑻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赏析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杜甫(712年2月12日[1]~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2-3]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2]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4]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阅读全文]...

2022-02-20 12:55:33
  • 月夜忆舍弟译文及赏析

  • 月夜
  • 月夜忆舍弟译文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月夜忆舍弟译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夜忆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月夜忆舍弟》注释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赏析

      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月夜忆舍弟》结构分析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月夜忆舍弟》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月夜忆舍弟》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历史评价

      梁启超在“诗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杜甫,其实也没什么错,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却是极宽广、极深厚的那种,是「人民爱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诗篇能写的好,能像电气一样的振荡人心不无道理。而这首《月夜忆舍弟》所给人的感动和冲击,正是如上所说的那样。

      《月夜忆舍弟》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月夜忆舍弟》原文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译文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

      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

    [阅读全文]...

2022-05-31 11:03:39
  •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

  • 月夜,杜甫,诗人
  •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夜忆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注释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

      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结构分析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历史评价

      梁启超在“诗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杜甫,其实也没什么错,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却是极宽广、极深厚的那种,是「人民爱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诗篇能写的好,能像电气一样的振荡人心不无道理。而这首《月夜忆舍弟》所给人的感动和冲击,正是如上所说的那样。

    [阅读全文]...

2022-06-28 01:34:31
  • 月是故乡明上一句诗句是什么(月夜忆舍弟全文赏析及解释)

  • 故乡,月夜,解释
  • 古代诗人们对于月亮有很深的情感。尤其是诗歌发展到了唐朝,人们对于月亮已经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更加丰富了月亮的意象内涵,由此关于月亮的诗歌也越来越多。

    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又或是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都是脍炙人口的写月唐诗。相比而言,诗圣杜甫也有不少写月唐诗,尤其是下面这首唐诗,堪称是杜甫最著名的写月唐诗,其中10个字写出诗人颠沛流离之苦。且看: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唐诗的题目是《月夜忆舍弟》,显然是一首寄人诗。月明之夜,诗人在远方得不到家人的消息,看着是天上的月亮,想起一家人团聚,心中很是感慨,由此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年的唐诗。而其中最精彩的诗句,当属这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虽然题目写的是“月夜忆舍弟”,但是诗歌一开篇并没有直接呼应题目,而是勾勒出了一幅秋日萧瑟边塞的图景,也赋予了这首诗表达的现实基础。“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楼之上更鼓声声,路上已经没有行人,天空中传来一声雁鸣。

    这萧瑟的图景让诗人的内心不胜感慨,接下来咏出写月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今天晚上开始就到了白露时分,再看天空月亮,虽然是又大又圆,但是还是故乡的月亮留给人的印象最深刻啊!

    现实的萧瑟在加上月圆之夜,诗人的思乡情油然而生,由此也更紧扣题目,写出“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现在兵荒马乱家里都已经分散了,亲人们沦落各处,甚至也不知道各人的生死。杜甫当时正在经历唐朝中期的战乱,他写出了自己的经历,也写出了那个时代最底层人们的生活状态。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这两句是写家书,本来路途遥远寄往洛阳的家书就不能常常送到,更何况今天的战乱,家书、家人的消息更是难以得到及时的消息了。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47岁左右,年*半百遭遇战乱,只能是到处奔走以避战火。颠沛流离之后,对于故乡、亲人也更多了几分思念,一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虽然只有10个字,但是是诗人对颠沛流离之苦的最好回应了。

    [阅读全文]...

2022-04-08 02:16:47
月夜忆舍弟名句 - 句子
月夜忆舍弟名句 - 语录
月夜忆舍弟名句 - 说说
月夜忆舍弟名句 - 名言
月夜忆舍弟名句 - 诗词
月夜忆舍弟名句 - 祝福
月夜忆舍弟名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