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名句赏析

关于陶渊明名句赏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陶渊明名句赏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陶渊明名句赏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陶渊明名句赏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169) 说说(14) 名言(115) 诗词(2k+) 祝福(6) 心语(136)

  • 闲情赋陶渊明赏析

  • 学生
  • 闲情赋陶渊明赏析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闲情赋陶渊明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闲情赋》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指斥世俗的邪恶,抨击现实的黑暗,是陶渊明辞赋创作的主要内容。然而,《闲情赋》是陶渊明创作的辞赋中唯一的一篇无论风格还是思想内容都很独特的作品。此文不仅在表现上一反陶渊明一向的风格,而且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也不同于陶集中的其他作品。它填补了陶集中没有爱情描写的空白,表现了陶渊明丰富的内心世界,是*文学史上描写男女爱情的不可多得的名篇佳作,在陶集中占有显赫的地位。《闲情赋》在艺术上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序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因并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正文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步徙倚以忘趣,色凄惨而矜颜。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飘而不安;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于时毕昴盈轩,北风凄凄,炯炯(本作忄旁,从辞海,通)不寐,众念徘徊。起摄带以侍晨,繁霜粲于素阶。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始妙密以闲和,终寥亮而藏摧。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徒勤思而自悲,终阻山而滞河。迎清风以怯累,寄弱志于归波。尤《蔓草》之为会,诵《召南》之余歌。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

      序(译文)

      当初,张衡写作《定情赋》,蔡邕写作《静情赋》,他们摒弃华丽的辞藻、崇尚恬淡澹泊的心境,文章之初将(功名场里的)思虑发散开来,末了则归总到自制中正的心绪。这样来抑制流于歪邪或坠于低鄙的不正当的心念,想来也有助于讽喻时弊、劝谏君主。缀字成文的雅士们,代代承继(他们的传统)写作这种文赋并将之发扬,又(往往)从某些相似点推而之广言及其他,把原来的辞义推广到更开阔的境地。*日闲居里巷深园,多有闲暇,于是也重提笔墨,作此情赋;虽然文采可能不比前人精妙,大约也并不致歪曲作文章者的本意。

      正文(译文)

      (啊,)她的绰约风姿多么瑰丽飘逸,而与众不同、秀丽绝伦。她的美貌可谓倾城倾国、绝艳殊色,她的美德的传闻又令人心生向往。只有玎珰作响的玉佩才比得上她的纯洁,只有高洁的幽兰才能与她一较芬芳。(于是我)将一片柔情淡化在了俗世里,将高雅的情志寄于浮云。悲叹着(时光易逝)晨曦又到了迟暮,如何不让人深深感慨人生艰勤;同样将在百年后(逝去的那时)终止,为何人生中欢欣如此难得而愁绪却是时时不断!(那时她)撩起大红帏帐居中正坐,拨泛古琴而为之欣欣,纤长的手指在琴上拂出佳音,雪白的手腕上下作舞(使我)目为之迷。顾盼之际美目中秋波流动,时而微笑言语而不分散奏乐的心神。乐曲正奏到一半,红日缓缓向西厢那边沉。略作悲伤的商宫的乐声在林中久久回荡,山际云气缭绕白烟袅袅。(她)时而仰面望天,时而又低头催动手里的弦作急促的乐声,神情那么风采妩媚,举止又那么安详柔美。

      (她)奏出的清越乐声使我心动,渴望(与她)接膝而坐作倾心的交谈。想要亲自前往与她结下山盟海誓,却怕唐突失礼受之谴责,要倩青鸟使递送我的信辞,又怕被别人抢在前面。心下如此惶惑,一瞬间神魂已经不知转了多少回:愿化作她上衣的领襟呵,承受她姣美的面容上发出的香馨,可惜罗缎的襟衫到晚上便要从她身上脱去,(长夜黯暗中)只怨秋夜漫漫天光还未发白!愿化作她外衣上的衣带呵,束住她的纤细腰身,可叹天气冷热不同,(变化之际)又要脱去旧衣带而换上新的!愿化作她发上的油泽呵,滋润她乌黑的发鬓在削肩旁披散下来,可怜佳人每每沐浴,便要在沸水中经受苦煎!愿作她秀眉上的黛妆呵,随她远望*看而逸采张扬,可悲脂粉只有新描初画才好,卸妆之时便毁于乌有!愿作她卧榻上的蔺*呵,使她的柔弱躯体安弱于三秋时节,可恨(天一寒凉)便要用绣锦代替蔺*,一长年后才能再被取用!愿作丝线成为她(足上)的素履呵,随纤纤秀足四处遍行,可叹进退行止都有节度,(睡卧之时)时只能被弃置在床前!愿在白天成为她的影子呵,跟随她的身形到处游走,可怜到多荫的大树下(便消失不见),一时情境又自不同!愿在黑夜成为烛光呵,映照她的玉容在堂前梁下焕发光彩,可叹(*旦)日出大展天光,登时便要火灭烛熄隐藏光明!愿化为竹枝而作成她手中的扇子呵,在她的盈盈之握中扇出微微凉风,可是白露之后早晚幽凉(便用不到扇子),只能遥遥望佳人的襟袖(兴叹)!愿化身成为桐木呵,做成她膝上的抚琴,可叹一旦欢乐尽而哀愁生,终将把我推到一边而止了靡靡乐音!

      推详我的愿望都不能如意,徒然一厢情愿地用心良苦。为情所困的心情却无人倾诉,缓缓踱到南面的树林。在尚带露汁的木兰边略作栖息,在苍苍青松的遮蔽下感受凉荫。若是在这里(与心仪的人)对面相觑,惊喜与惶恐将如何在心中交集。而树林里空寞寂寥一无所见,只能独自郁闷地念想而空自追寻。回到原路上整理衣裾,抬头已见夕阳西下,不由发出一声叹息。一路走走停停流连忘返,林中景色凄凄惨惨。(身边)叶子不住离枝簌簌而下,林中气象凄凄戚戚。红日带着它的(最后一丝)影子没入了地*,明月已在云端作出另一幅美景。宿鸟凄声鸣叫着独自归来,求偶的兽只还没有回还。在迟暮的年纪凭吊当年,深深慨叹眼前的(美好)光景顷刻就会终结。回想夜来梦中的情景想要再入梦境,又思绪万千不能定心,如同泛舟的人失落了船桨,又似登山者无处攀缘。此刻,毕昂二宿的星光将轩内照得透亮,室外北风大作声音凄厉,神智愈加清醒再也不能入眠,所有的念想都在脑海里回旋。(于是)起身穿衣束带等待天明,屋前石阶上的重重冷霜晶莹泛光。(司晨的)鸡也还敛着双翅(栖息)而未曾打鸣,笛声清嘹忧郁的声音往远处荡扬:起初节奏细密而悠闲*和,最终寂寥清亮中又含了颓败的声音。 在这样的光景里思念佳人,请天上的行云来寄托我的心怀,行云很快流过不语,光阴也如此荏苒而过。徒然殷殷思念着独自体味悲心,终是山阻脚步河滞行。迎风而立,希望清风能扫去我的疲累,对泛来的阵阵轻波寄托我的微薄心愿——(期望与你)作《蔓草》那样的聚晤,吟诵从《诗经·召南》起未曾断绝的长歌余风。(而这终究是不能的,)(还是)将万千杂虑坦然释怀,只存下本真的赤心,让心情在遥阔的八荒空遐外休憩流连。

      注解:

      粲càn 1. 古称上等白米。2. 鲜明:~烂(同“灿烂”)。~~。~然。3.美:~者。~花(形容言谈之美)。4. 笑:以博一~。

      主旨

      关于《闲情赋》的主旨,历来是争议的焦点。归结起来,主要有二派。一派认为此文并无寄托,纯为爱情描写,故可名之为“爱情说”。一派认为有寄托,继承了楚骚“香草美人”的传统,故可名之为“比兴说”。

      “爱情说”一派可追溯到梁昭明太子萧统。他在《陶渊明集序》中批评《闲情赋》说:“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更加搜求,粗为区目。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杨雄所谓劝百讽一者,卒无讽谏,何必摇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1]因此,文选虽立“情赋”一类,却不取此篇。萧统虽然没有明确说《闲情赋》纯为爱情描写,但“劝百讽一,卒无讽谏”二语,实际上是批评渊明虽自称“有助于讽谏”,其实不仅无讽谏,倒反而大写特写情欲了。后来赞同萧统意见的人不少。

      首创“比兴说”的是苏轼,他第一个驳斥萧统,态度非常激烈:“渊明《闲情赋》,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而统乃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以苏轼为代表的“比兴说”一派,都把《闲情赋》比喻成《诗经》、屈原的《离骚》中的某些篇什,寄托着深刻的政治寓意:有的说是宗国覆灭,眷恋故主;有的说是思同调之人不可得,故托以寄怀;有的说是自悲身世,期圣帝明王;有的说是追求人生的理想……

      审察以上两种观点,似乎觉得都有各执一端的弊病。持“爱情说”者以为此赋纯写爱情,并无讽谏意味。虽然说对了一半,但否认此赋的讽谏意味,这也不符合作者的本意。《闲情赋》确实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对美人的追求,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在绝色佳人面前灵与肉的颤动,然而作者的本意是使流宕的情欲复归于正。亦可以解说为,为人处事的一种态度,对理想的不断追求,不断的失败,而不断的改变方法。有句话说:成功,在于不断地改变方法,而从不改变目标。

      独特地位

      首先,《闲情赋》对男女爱情大胆泼辣、生动细腻的描写,对后世写男女之情的作品有深刻影响,提供了丰富经验。杨升庵说:“陶渊明《闲情赋》‘瞬美目以流盼,含言笑而不分’,曲尽丽情,深入冶态。裴硎《传奇》、元氏《会真》,又瞠乎其后矣。”他只提到了裴硎和元稹,其实《闲情赋》在历代文学家中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真可谓衣被作家非一代也。

      其次,《闲情赋》在语言风格上也很有它的特色,迥异于陶集中的其他诗文的风格。众所周知,陶渊明在运用语言上朴实无华、清新自然,在描写农村景物与生活时甚至引用农民的口头语言。而此赋的语言,适应其文体的特点和内容的需要,一改其语言风格的常态,变得缠绵悱恻、富丽华美、柔婉多姿。如写佳人仪态、美貌只用廖廖数语“瞬美目以流盼,含言笑而不分”、“神仪妩媚,举止详妍”便把佳人楚楚动人的神态及内心世界,和盘托出了。特别是写“余”追求佳人失败后的复杂心绪时,“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令人叫绝;写思念而不得见时丧魂失魄的样子,“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再确切不过了。

      再次,《闲情赋》构思奇特,抒情细密,丝丝缕缕充满张力,如水波层层相涌,高潮处汹涌奔腾,回落时仍有暗流回还,绵延起伏,终而不绝,纵然“憩遥情于八遐”,留下的却是余波未*,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感慨万千。

      最后,《闲情赋》中的景物描摹、声光细节,无不细腻工巧,配合*似影视分镜头般的心理刻绘,达到了情景交融高度和谐的程度。“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于是悲从中来:“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由此可见,陶渊明不愧为写景抒情的大手笔。

      在陶渊明的全部创作中,唯独这篇《闲情赋》是吟咏爱情的,虽然陶渊明作此赋的主观动机是防闲爱情的流宕。陶渊明以他“不狎世”的率真和洋洋洒洒的“愿”“悲”,将人间俗世的儿女之情尽兴地倾吐出怀,展现了自己真率自然的美好人格,同时在客观上它成为了一篇虽非空前亦乃绝后的爱情赋。

      闲情赋

      作者:陶渊明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因并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步徙倚以忘趣,色凄惨而矜颜。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飘而不安;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于时毕昴盈轩,北风凄凄,炯炯不寐,众念徘徊。起摄带以侍晨,繁霜粲于素阶。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始妙密以闲和,终寥亮而藏摧。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徒勤思而自悲,终阻山而滞河。迎清风以怯累,寄弱志于归波。尤《蔓草》之为会,诵《召南》之余歌。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

      闲情赋注释

      眄(miǎn):顾盼。

      睇:凝视。

      愆(qiān):过错。

      颓肩:颓,坠,水往下流。颓肩,削肩。古代女子双肩以削为荣。

      缅邈(miǎo):遥远

      翳(yì):遮蔽,障蔽。

      傥(tǎng):倘,或许。觌(dí):相见。

      燮(xiè)燮:落叶声。

      炯炯:本竖心旁,思索而不安的样子。

      粲(càn):鲜明。

      憩(qì):休息,此处意为休止。八遐(xiá):遥远的八方。

      闲情赋赏析

      《闲情赋》的第一节极尽夸饰之能事描写美人之容貌与品行:“夫何飘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容貌举世无双,德行也远*闻名,“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既有冰清玉洁的气质,又有深谷兰花的芬芳,情怀超世出俗,志趣高尚入云。这与其说是写美人,不如说是在自我表白。这位美人就是作者理想的外化,是作者心志、情怀的投射与再造。屈原《离骚》中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显然是陶作的样板,只不过屈原是自赞自怜,而陶渊明含蓄地用自己的理想塑造出一位美人而已。“ 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美好时光易逝,人生旅途艰辛,百年之后都将同归尘土,何必郁郁于心!这是在劝慰美人,也是在劝慰自己。“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攘皓神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进一步状写美人的情态。

      第二节写诗人对美人欲亲*又顾虑重重的复杂心情。“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 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一系列四字句,短促顿挫,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素持重淡泊的男子,此时面对仪态万方的绝代佳人,心脏在急剧跳动。“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慎冒礼为□。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有心无胆,犹豫彷徨,正是陶渊明性格的写照。心烦意乱不得安宁,魂不守舍,须臾之间几番往返,末二句极得恋爱中人心之真态,令人好笑又感动。

      第三节是全赋的高潮,一反作者朴素淡远的风格,炽热无比。“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 悲罗襟之霄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云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天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之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十愿连翩,一气呵成,要化己身为美人衣之领,腰之带,发之膏泽,眉之黛墨,身下之*,脚上之鞋,随身之影,照颜之烛,手中之扇,膝上之琴,只为了亲*美人,陪伴美人。一连串拟物手法的运用,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十种物事,寄托同一个美好心愿,十番转折,十种设想的结果,表达同一种担忧,尤为衬出心愿的强烈。

    [阅读全文]...

2022-03-06 23:10:41
  • 陶渊明饮酒全诗赏析(陶渊明的诗句的名句和赏析)

  • 慧学的王《古诗鉴赏专题》

    阅读【甲】【乙】两首诗,完成题目。

    【甲】

    饮 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分析】《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乙】

    望 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朱光潜说:“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而实不同。”【甲】【乙】两诗都写到了飞鸟归林的景象,但诗人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甲诗: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下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回巢,归隐山林。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景中流露出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

    乙诗:“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表达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思想感情。

    甲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意思是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诗人借助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来表达自己恬淡闲适、归隐田园、远离尘世而对自然崇尚的情怀。

    乙诗中:“决眦”二字尤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面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说明已是薄暮时分作者还未曾离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饮酒其五:参考译文】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若有谬误之处,还请条友指正!

    [阅读全文]...

2022-03-26 11:51:21
  • 陶渊明饮酒全诗赏析(饮酒其九陶渊明赏析)

  • 陶渊明一生一共创作了二十首《饮酒诗》,其中最出名的是《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有细心的读者发现,这一首诗名为“饮酒”,全诗却没有一字提到酒。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一首诗中的“酒”,就隐藏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个“见”字的中间。传说陶渊明的这首诗,还有另一个版本。在那一版中“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是“望”。

    苏轼知道后,表示强烈反对!因为“望”是一个主动的行为,无法体现诗人饮酒后微醺,自然地抬起头来,看见南山的样子。所以,这里必须用“见”。

    《饮酒其五》——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歌意译:在闹市里面安家,却听不到门前车马的喧嚣。你问我要怎样才能做到,答案是:心中清静,就像身处在偏远的地方。

    到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不经意抬头见到悠远的南山。日暮山岚,时有时无。浮云绕峰,飞鸟往还。生命的真谛就在其中,我想告诉你,但是忽然忘记了,该怎么组织语言。

    陶渊明的这一首诗是他二十首《饮酒诗》中的第五首,讲的是他归隐之后对人生的感悟。在第一句中,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归隐并不一定要隐于深山大泽之中。

    在闹市里面安家,一样可以达到归隐的效果。门前的车水马龙,代表的是士人之间的走动频繁。客人不断地打扰,仍旧能保持一颗“清静”的心。这是怎么做到的?还是靠你自己的“心静”。

    只要你心中保有一份真淳与自然,那么无论你身处何地,都像是在偏远的地方一样。当你一心一意回归自然,每天空闲下来,在自己的园圃里修剪菊花的枝丫。不经意地一抬头,就看到了远处的南山。

    所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叶莹嘉先生认为这里的“菊花”,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其实另有深意。梅、兰、竹、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的是“四君子”,菊花九月凌霜而开,寓意文人的傲骨。

    隐居于闹市,东篱下采菊。意思是说,想做到真正的归隐,就要保持内心的天真自然,并坚守菊花一样的节操。这样,你就可以通过“顿悟”,看见你心中的南山。

    南山除了正常的解释之外,在古代又指终南山,那是一个修仙的好去处。那里的景色,到底是什么样呢?日暮山岚,仙气缭绕,飞鸟结伴相与还。你说这样的景色美好不美好?我想告诉你,只有达到了这个境界,才是通晓了人生的真谛。但是我突然忘记了应该怎么说。

    陶渊明为什么会说这些话呢?因为他正处于一种酒后微醺的状态,他说的是醉话。醉于酒,也是醉于想象中的世界。于是,他最后说:我想告诉人生的真谛就在这里,可惜我醉了,无法通过逻辑思维来组织语言。

    因此,这首诗其实有写酒,酒就在“采菊东篱下”和“悠然见南山”之间。

    叶嘉莹先生在评价陶渊明的时候说:中国作家以淳真论,当推陶渊明为第一。而元好问评价陶渊明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陶渊明的诗,表面上看质朴无华,但事实上内蕴丰腴,饱含着一种“哲学理想”。文字浅显*易,却能发人深省。具有极强的时代穿透力。

    陶渊明好写田园隐逸的诗篇,虽然他不是中国第一个写归隐诗的诗人,但是却可以算归隐诗写得最好的诗人。那是因为在他的诗篇中存在一种“自然哲学”,极大地提升了自左思以来归隐诗的境界。

    在东晋以前,中国人信奉“天道”。认为在君王和人民的顶上,有一个共同的“天”。人的命运完全在由“天意”来操纵,做人只需要顺应天命,就会得到好的结果。

    但是,东晋时期黑暗无比,让人看不到前途。一些人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很多人不再相信顺应天命会给自己带来好的结果。于是大家开始“谈玄”,重新思考宇宙与人生的关系。

    这个时候,人们发现时间是无限的,而个人的生命却十分短暂,于是不禁发出了“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感叹。

    许多人开始寻仙问道,企图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除了求得长生不老,人们也开始思考:一个人活着的真正意义在哪里。富贵、权力、荣誉,统统都是浮云。

    特别是像陶渊明这样的人,虽然他喜欢在诗里哭穷,但是他并不是真正的穷人。他出身士族,祖上是东晋的开国元勋。

    最起码,他的生活质量,还是非常高的。权力和官位也许十分难得,但是凭借他的家势和个人的才华,富贵和荣誉他得来全不费吹灰之力的。

    可是,因为东晋的黑暗,让他抱负难申。不能出仕,精神世界就失去了寄托。怎么解决精神世界的空虚?这个问题就这样被摆到了前台。因此,陶渊明把自己悟得的价值观,通过《饮酒诗》向世人展示出来。

    最后,他想告诉大家,精神享受就是这样的。它可以让你通过“采菊”的生活方式,见到远方的终南结界。让你的精神愉悦,达到一种极致的状态。

    这当然不是传统的解释,不过即使从传统的解释来看,最起码陶渊明也是想告诉你:要追求精神上的富足,你可以通过“采菊”修炼自己的性灵。所以,你在不经意间就能看到更加广阔的大自然。

    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徜徉在自然的青山绿水之间,过着悠然自得的小日子。没事就饮一口小酒,快乐赛神仙。我想把这个真相告诉给你,但是个中深意,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于是,我想了想还是不说了。这又不是写议论文,个中的美妙,就靠你自己去领悟吧。

    陶渊明的《饮酒诗》一共二十首,《其五》是其中最出名的。在这首诗之前和之后的诗里,陶渊明都一直在“饮洒”。他是在微醉的情况下,给读者讲述他的人生哲学。

    正因为他饮过了酒,苏轼才会说“见南山”绝对不能改成“望南山”。因为“望”是一个主动的行为,太刻意了,无法表达诗人饮酒后的“悠闲”状态。他是在恍惚之间一抬头,就见到了南山。

    [阅读全文]...

2022-02-18 10:23:54
  • 陶渊明《移居》原文及赏析

  • 诗人
  • 陶渊明《移居》原文及赏析

      《移居二首》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从园田居迁居至南村不久后创作的组诗作品。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陶渊明《移居》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晋代著名的作家和诗人陶渊明,不愿意做官,四十一岁那年,便辞去“彭泽县令”的官职,回到柴桑老家(在今江西九江县西南),隐居务农,过着田园生活。(参看“耕前锄后”)

      四十六岁,他搬到南村去住。南村又名南里,在九江市郊,他的一些老朋友如殷景仁、颜延之等,都住在那里。这样,他在耕作之余,就有更多的机会和老朋友们相聚,谈论诗文。搬家之初,他曾写了两首《移居》诗。

      第一首的原文是: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注释:

      邻曲:邻居,指颜延之、殷景仁、庞通等,即所谓“素心人”。据他的《与殷晋安别》诗云:“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可见殷景仁当时曾是他的邻居。

      抗:同亢,高的意思。

      抗言:高谈阔论或高尚其志的言论。

      谈在昔:谈论古事。这两句是说邻居经常来访,来后便高谈阔论往事。

      诗的大意是:早想住到南村来,不是为了要挑什么好宅院;知道这里住着不少心地纯朴的人,愿意同他们度过每一个早晨和夜晚。这个念头已经有了好多年,今天才算把这件大事办完。简朴的屋子何必求大,只要够摆床铺就能心安。邻居老朋友经常来我这里,谈谈过去的事情,人人畅所欲言;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这是作者写搬家以后和知心朋友朝夕欢叙的情景。

      诗的末后两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后来流传演化而为成语“赏奇析疑”和“奇文共赏”。“赏奇析疑”和原诗意思一样,形容欣赏诗文、分析疑难。“奇文共赏”却和原诗的意思不同了,含有奚落和讥讽的语气,凡是故意把不通的、可笑的文字公之于众,让大家一起来贬斥,讥刺为“奇文共赏”。

      赏析:

      公元408年(晋安帝义熙四年)六月,陶渊明隐居上京的.旧宅失火,暂时以船为家。两年后移居浔阳南村(今江西九江城外)。《移居二首》当是移居后所作。第一首写移居求友的初衷,邻里过往的快乐。

      吟味第一首全诗,每四句是一个层次。前四句:“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追溯往事,以“昔”字领起,将移居和求友联系起来,因事见意,重在“乐”字。古人迷信,移居选宅先卜算,问凶吉,宅地吉利才移居,凶险则不移居。但也有如古谚所云:“非宅是卜,惟邻是卜。”(《左传·昭公三年》)移居者不在乎宅地之吉凶,而在乎邻里之善恶。诗人用其意,表明自己早就向往南村,卜宅不为风水吉利,而为求友共乐。三、四两句,补足卜居的心情。“素心人”,指心性纯洁善良的人。旧说指殷景仁、颜延之等人。数,计算。诗人听说南村多有本心质素的人,很愿意和他们一同度日,共处晨夕。陶渊明生活在“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的时代,对充满虚伪、机诈、钻营、倾轧的社会风气痛心疾首,只能洁身自好,归隐田园,躬耕自给。卜居求友,不趋炎附势,不祈福求显,唯择善者为邻,正是诗人清高情志和内在人格的表现。

      中间四句:“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由卜居初衷写到如愿移居,是诗意的转折和深化。兹役,指移居搬家这件事。“弊庐”,破旧的房屋,这里指简陋的新居。诗人再次表明,说移居南村的愿望早就有了,现在终于实现。其欣欣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又说,只要有好邻居,好朋友,房子小一点不要紧,只要能遮蔽一张床一条*子就可以了,何必一定求其宽敞?不求华堂广厦,唯求邻里共度晨夕,弊庐虽小,乐在其中,诗人旷达不群的胸襟,物外之乐的情趣不言而喻。在对住房的追求上,古往今来,不少有识之士都表现出高远的精神境界。孔子打算到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居住,有人对他说:那地方太简陋,孔子答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杜甫流寓成都,茅屋为秋风所破,愁苦中仍然热切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推己及人,表现出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刘禹锡为陋室作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其鄙视官场的卑污与腐败,追求高洁的品德与志趣,在审美气质上,和陶渊明这首诗有相通的一面。

      最后四句:“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具体描写得友之乐。邻曲,即邻居。在公元411年(义熙七年)所作《与殷晋安别》诗中,诗人说:“去年家南里,薄作少时邻。”可知殷晋安(即前所说殷景仁)当时曾与诗人为邻。抗言,热烈地对谈。在昔,指往事。诗中所说的友人,多是读书人,交谈的内容自然不同于和农民“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限于农事(见《归园田居》),而带着读书人的特点和爱好。他们一起回忆往事,无拘无束,毫无保留地交心,他们一起欣赏奇文,共同分析疑难的文义,畅游学海,追求精神上的交流。

    [阅读全文]...

2022-01-11 12:46:55
  • 杂诗陶渊明赏析(杂诗其三陶渊明解析)

  • ​教科书式品鉴诗词,唐诗宋词品鉴的第379首古诗词

    《杂诗·其一》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古诗今译:

    人生在世就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又好似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

    生命随风飘转,人生历尽了艰难,人们都已不再是最初的样子了。

    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呢?

    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邻一起畅饮。

    美好的青春岁月一旦过去便不会再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努力奋斗,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注释解说:

    (1)蒂(dì):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2)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3)落地:刚生下来。(4)斗:酒器。比邻:*邻。(5)盛年:壮年。(6)及时:趁盛年之时。

    品鉴鉴赏: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经八年。这是一组“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无根蒂:形容飘泊不定。陌:路。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就好像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

    “分散随风转,此已非常身。”常身:常住之身。佛家认为常住之身具有永恒的法性,与死生变易无常的父母生身不同。这两句是说,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的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不是最初的自我了。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意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中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落地:指诞生。这两句是说,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欢:欢愉。这两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应该聚在一起共饮。阅历的丰富往往使人对人生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年龄的增长常常使人更难以寻得生活中的欢乐和激动,处于政治黑暗时期的陶渊明更是如此。但他毕竟没有完全放弃美好的人生理想,本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爱精神,他转向官场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寻求美,在村居生活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欢乐,和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种欢乐*淡中和、明净淳朴。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难再晨:是说没有第二个早晨。这两句是说,壮年不会第二次到来,一天之内没有第二个早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两句是说,趁着盛年之时应当勉励自己,光阴流逝不会等待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结尾四句常被人们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奋发上进。在今天,一般读者对这四句诗作如此理解,未尝不可。但在这首诗中,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是鼓励人们要活在当下,及时行乐。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难得,那么,对于生活中偶尔出现的一点点欢乐,就应该倍加珍惜,不要轻易放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我们必须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加以考察。它是指示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的标准和信仰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首诗起笔即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继而稍稍振起,诗人执著的在生活中寻找友爱,寻找着欢乐,给人一线希望。终篇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全诗用语朴实无华,取譬来自生活,质如璞玉,然而内蕴却极丰富,波澜跌宕,发人深省。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阅读全文]...

2021-12-30 03:57:55
  • 陶渊明饮酒全诗(饮酒其五陶渊明赏析)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注释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4]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曾这样写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以云、鸟自喻,云之无心出岫,恰似自己无意于仕而仕;鸟之倦飞知还,正像本人厌恶官场而隐。本诗中“飞鸟相与还”两句,与《归去来兮辞》中“鸟倦飞而知还”两句,其寓意实为同一。

      “采菊东篱下”四句,古人对此评价甚高。张戒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那么,张戒所说的“味”是什么呢?为何说“此味不可及”呢?我们知道,陶诗不尚藻饰,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朴素自然,故前人常用“*淡”两字以概其诗风。但陶诗之*淡乃从“组丽”中来,是*而有趣,淡而有味。这种貌似*淡实则醇美的特色,实为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非常人所知,亦非常人所能。张戒所说的“味”,当是陶诗醇美的韵味。此种韵味之所以“不可及”,原因固然众多。我们撇开文学修养、艺术才能等条件,可以说这种韵味只有像陶渊明那种不愿随俗浮沉,不肯汩泥扬波的诗人才能写出,也即只有寄心于远、心境“至闲至静”者才能写出。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此诗主要描摹诗人弃官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心态,体现出陶渊明决心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回归自然,陶醉在自然界中,乃至步入“得意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此诗以“心远”纲领全篇,并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态。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最后两句又深进一层,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首诗就是陶渊明“以物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

    [阅读全文]...

2022-03-03 12:40:36
  • 陶渊明《饮酒.其四》赏析

  • 诗人
  • 陶渊明《饮酒.其四》赏析

      《饮酒》诗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描述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陶渊明《饮酒.其四》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饮酒其四》

      魏晋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赏析】

      这首诗表面写饮酒的悠闲自在,实际却隐藏着作者深沉的哀伤。秋天是菊花开得最美的季节,在众芳摇落之时,它傲立枝头,尽情绽放自己的美丽。正因为菊花具有不媚俗不趋时的高尚节操,陶渊明才如此喜爱菊花,“秋菊有佳色”,“佳色”不过是“浅红淡白间深黄”,它的颜色并不十分绚丽,作者之所以称“佳”,那是因为菊花的内在品格之美。“裛露掇其英”,作者趁菊花沾满露珠之时采摘菊花瓣,真是色香俱佳。晋代有服食菊花的*俗,据说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然而,作者服食菊花不仅在于强身,还代表了其高洁的志趣与操守。屈原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正是如此。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作者将菊花瓣泛于酒中饮下,就觉得突然间忘却了世间的烦恼,而且饮下这菊花泡的酒,就使我远离了官场是非,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忘忧”,如果心中无忧,自然不会“忘忧”,这里透出了作者胸郁积的幽愤之情;“遗世”,超脱俗世,主要是指远离官场,隐居避世。结合“忘忧”看,这里的“遗世”,也含有愤激的成分。因为陶渊明本不想隐居,他有志“大济于苍生”,只是看不惯官场的黑暗才决定退隐。

      后面六句具体叙写饮酒的乐趣和感想,表达了终生隐居的决心。这其实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做法,作者心有壮志,却不满这黑暗的现实,他的饮酒看似是怡然自乐,其实也是一种宣泄激愤的方式。

      扩展阅读:陶渊明的早年生活

      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渊明“自幼修*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扩展阅读:陶渊明的人物评价

      颜延之《陶徵士诔》:居备勤俭,躬兼贫病。人否其忧,孑然其命。隐约就闲,迁延辞聘。非直也明,是惟道性。纠缠斡流,冥漠报施。孰云与仁?实疑明智。谓天盖高,胡愆斯义?履信曷凭?思顺何置?年在中身,疢维痁疾。视死如归,临凶若吉。药剂弗尝,祷祀非恤。傃幽告终,怀和长毕。

      沈约《宋书·隐逸传》:潜弱年薄官,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钟嵘《诗品》: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颜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杨休之《陶集序录》:余览陶潜之文,辞采虽未优,而往往有奇绝异语,放逸之致,栖托仍高。

      王通《文中子中说·立命篇》:或问陶元亮,子曰:“放人也。《归去来》有避地之心焉,《五柳先生传》则几于闭关也。”

      《晋书·隐逸传》:厚秩招累,修名顺欲。确乎群士,超然绝俗。养粹岩阿,销声林曲。激贪止竞,永垂高躅。

      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赏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翻译/译文

      译文秋菊花盛正鲜艳,含露润泽采花英。

      菊泡酒中味更美,避俗之情更深浓。

      一挥而尽杯中酒,再执酒壶注杯中。

      日落众生皆息止,归鸟向林欢快鸣。

      纵情欢歌东窗下,姑且逍遥度此生。

      注释

      (1)这首诗主要写赏菊与饮酒,诗人完全沉醉其中,忘却了尘世,摆脱了忧愁,逍遥闲适,自得其乐。

      (2)裛(yì意):通“浥”,沾湿。掇(duo多):采摘。英:花。

      (3)泛:浮。意即以菊花泡酒中。此:指菊花。忘忧物:指酒。

      (4)壶自倾:谓由酒壶中再往杯中注酒。

      (5)群动:各类活动的生物。息:歇息,止息。趋:归向。

      (6)啸傲:谓言动自在,无拘无束。轩:窗。得此生:指得到人生之真意,即悠闲适意的生活。

      赏析/鉴赏

      此诗写对菊饮酒的悠然自得,实际蕴藏着深沉的感伤。

      秋天是菊花的季节。在百花早已凋谢的秋日,惟独菊花不畏严霜,粲然独放,表现出坚贞高洁的品格。惟其如此,作者非常爱菊,诗中屡次写到,而且常常把它同松联系在一起,如《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此诗首句“秋菊有佳色”,亦是对菊的倾心赞美。“有佳色”三字极朴素,“佳”字还暗点出众芳凋零,惟菊有傲霜之色,如果换成其他秾丽字眼,比如“丽”、“粲”、“绚”之类,反倒恶俗不堪。前人称此句“洗尽古今尘俗气”(宋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引艮斋语),并非虚誉“裛露掇其英”,带露摘花,色香俱佳。采菊是为了服食,菊可延年益寿。作者《九日闲居》就有“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之旬。曹丕《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云:“辅体延年,莫斯(指菊)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可见服食菊花,是六朝的风气。屈原《离骚》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故服食菊花不仅在强身,还有志趣高洁的喻意,而通篇之高远寓意,亦皆由菊引发。

      秋菊佳色,助人酒兴,作者不觉一杯接着一杯,独自饮起酒来。《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遨以游”,毛《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又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相传杜康是开始造酒的人,这里用作酒的代称。)如果心中无忧,就不会想到“忘忧”,这里透出了作者胸中的郁愤之情。“遗世”,遗弃、超脱俗世,主要是指不去做官。明黄文焕《陶诗析义》说:“遗世之情,我原自远,对酒对菊,又加远一倍矣。”分析甚确。不过,结合“忘忧”看,这里的`“遗世”,也含有愤激的成分。因为渊明本来很想做一番“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事业,只是后来在官场中亲眼看到当时政治黑暗,这才决计归隐的。

      后面六句具体叙写饮酒的乐趣和感想,描绘出一个宁静美好的境界,是对“遗世情”的形象写照。这里写的是独醉。他既没有孔融“坐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后汉书·郑孔荀列传》载孔融语)那样的豪华气派,也不像竹林名士那样“纵酒昏酣”,而是一个人对菊自酌。独饮本来容易使人感到寂寞,但五、六两句各着一“虽”字、“自”字,就洗去孤寂冷落之感,“自”字显得那壶儿似也颇解人意,为诗人手中的酒杯殷勤地添注不已。“倾”字不仅指向杯中斟酒,还有酒壶倾尽之意,见出他自酌的时间之长,兴致之高,饮酒之多。所以从这两句到“日入”两句,不仅描写的方面不同,还包含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饮酒增多,作者的感触也多了起来。

      再下二句,“日入群动息”是总论,“归鸟趋林鸣”是于群动中特取一物以证之;也可以说,因见归鸟趋林,所以悟出日入之时正是群动止息之际。“趋”是动态,“鸣”是声音,但惟有在特别空旷静寂的环境中,才能更加显出飞鸟趋林,更加清晰地听到鸟儿的声音,这是以动写静、以声写寂的表现手法。而环境的宁静优美,又衬托出作者的闲适心情。这二句是写景,同时也是渊明此时志趣的寄托。渊明诗中写到鸟的很多,尤其归隐以后,常常借归鸟寓意。除此诗外,他如“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天路,欣及归栖”(《归鸟》),“翼翼归鸟,戢羽寒条。……矰缴奚施,已卷(倦)安劳”(《归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还有“云无心而出蚰,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结庐在人境》),“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等等。这些诗中的归鸟,都是作者的艺术化身。趋林之鸟本来是无意中所见,但它却唤起了作者的感慨深思:“群动”皆有止息之时,飞鸟日落犹知还巢,人生何独不然?鸟儿始飞终归的过程,正好像是作者由出仕到归隐的生活历程。这里既是兴,也是比,又是即目写景,三者浑然一体,使人不觉,表现手法非常高妙。

    [阅读全文]...

2022-04-11 06:15:56
  • 陶渊明的《移居》全诗赏析通用

  • 诗人
  • 陶渊明的《移居》全诗赏析通用

      这诗均写与南村邻人交往过从之乐,整组诗充溢着温暖与欢欣的气氛,感情真挚淳朴,语言真切自然。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陶渊明的《移居》全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移居》原文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作品赏析:

      陶渊明的共写下两首《移居》诗,写于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义熙四年,陶渊明在上京的居所失火,陶渊明只得栖身船上;一年多以后,移居到浔阳郊外的南村,写下了这两首诗。他借移居之乐来表达自己朴素的人生理想。

      这一首主要表现得是良友过从谈论之乐。首先,陶渊明写道了移居的.理由:不是出于迷信的原因,为了挑风水,而是因为那里有很多心地质朴的朋友,很乐意和他们朝夕相处。而且,这次移居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很早就有打算的,从“怀此颇有年”中不难看出。诗的后半部分则写实对移居后生活的描写,集中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作为一个隐士,陶渊明的物质条件并不好,他对自己新居的描述是“取足弊床*”,简陋之极;但同时,他的精神生活是非常丰富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对于一个文人来说,能够这样,夫复何求?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坦荡的襟怀,不言高而品格自高,不言逸而风神自逸。

      陶渊明名句

      1、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2、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3、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7、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8、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10、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11、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12、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

      1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14、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15、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16、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7、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18、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19、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20、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1、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22、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2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4、不为五斗米折腰。

      25、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26、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27、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28、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29、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0、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3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32、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33、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34、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35、宇宙一何愁,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也早已白。

      36、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37、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38、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阅读全文]...

2022-01-03 03:11:15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

  • 学生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

      《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是作者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欢迎参考。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赏析: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这篇辞体抒情诗,不仅是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

      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朽,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辞前有序,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其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及“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的欣然向往,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从“及少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这后半幅,写出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弃官的根本原因。几经出仕,诗人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丧失自我,“深愧*生之志”。因此,“饥冻虽切”,也决不愿再“违己交病”。语言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只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辞则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起二句无异对自己的当头棒喝,正表现人生之大彻大悟。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是说自己使心为身所驱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怅惘而独自悲戚呢。过去的让它过去就是了。诗人的人生态度是坚实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出仕已错,归隐未晚。这一“悟”、一“知”、一“觉”,显示着诗人把握了自己,获得了新生。“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此四句写诗人想像取道水陆,日夜兼程归去时的满心喜悦。舟之轻飏,风之吹衣,见得弃官之如释重负。晨光熹微,恨不见路,则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这是出了樊笼向自由的奔赴呵。连陆行问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实可喜。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一望见家门,高兴得奔跑,四十一岁的诗人,仍是这样的天真。僮仆欢喜地相迎,那是因为诗人视之为“人子”而“善遇之”(萧统《陶渊明传》)。孩儿们迎候于门,那是因为爹爹从此与他们在一起。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已隐然可见诗人的.妻子形象。“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出处同上)。在欢呼雀跃的孩子们的背后,是她怡静喜悦的微笑。“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望见隐居时常踏的小径已然荒凉,诗人心头乍然涌上了对误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径中的松菊,又使诗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犹存。携幼入室,见得妻子理家抚幼,能干贤淑。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温情。多么温馨的家庭,这是归隐的保证。“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饮酒开怀,陋室易安,写出诗人之知足长乐。斜视庭柯,傲倚南窗,则写诗人之孤介傲岸。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诗人的心灵与生活,已与世俗隔绝,而向自然开放。日日园中散步,其乐无穷。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也只有高天阔地的大自然,才容得下诗人的傲岸呵。“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此四句之描写,显然寄托深远。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评上二句:“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云“无心”而“出”,鸟“倦飞”“知还”,确乎喻说了诗人由出仕而归隐的心路历程。清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评下二句:“闵晋祚之将终,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节也。”日光暗淡,日将西沉,是否哀悯晋祚,姑且不论,流连孤松则显然象征诗人的耿介之志。本辞中言“松菊”,言“庭柯”,言“孤松”,一篇之中,三致意矣。“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诗人与世俗既格格不入,还出游往求什么呢。“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亲人之情话,农人谈庄稼,是多么悦耳,多么真实。什么“应束带见”官的讨厌话,再也听不见啦。除了琴书可乐,大自然本来也是一部读不尽的奇书,何况正逢上充满希望的春天。“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驾车乘舟,深入山水,山道深幽,山路崎岖,皆使人兴致盎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大自然充满了生机、韵律,令人欢欣鼓舞,亦令人低徊感慨。万物畅育,正当青春,而自己呢,已*老年。“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省察生命之有限,愈觉自由之可贵。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又何须汲汲外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帝乡即仙乡,指道教所说神仙世界,其实亦可兼指佛教所说西方净土。富贵功名非我心愿,彼岸世界也不可信。由此即可透视渊明的人生哲学。他既否定了世俗政治社会,亦摒弃了宗教彼岸世界。在士风热衷官职、同时佛老盛行的东晋时代,其境界不可谓不高明。他的人生态度是认真的、现世的。他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求得人生之意义,实现人生之价值。“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此四句是诗人理想人生的集中描写。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劳动、自然、人文,构成诗人充实的全幅生命。“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二句是诗人人生哲学的高度概括。《周易·系辞》云:“乐天知命故不忧。”化、天命,皆指自然之道。让自己的生命始终顺应自然之道,即实现了人生的意义,此足可快乐,此即为快乐,还有何疑虑呢!这是超越的境界,同时又是足踏实地的。

      《归去来兮辞》是辞体抒情诗。辞体源头是《楚辞》,尤其是《离骚》。《楚辞》的境界,是热心用世的悲剧境界。《归去来兮辞》的境界,则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界。*传统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积极用世为人生理想。在政治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理想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意义。其意义是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提起独立自由之精神。陶渊明,是以诗歌将这种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全面表达的第一人。《归去来兮辞》在辞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在两宋时代,《归去来兮辞》被人们所再发现、再认识。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宋庠说:“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评量了此辞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朱熹说:“其词意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上引文见陶澍集注本)则指出了此辞真实、自然、冲和的风格特色。宋人这些评论,是符合实际的。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真实;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阅读全文]...

2021-12-19 12:48:57
  • 陶渊明名句

  • 抒情
  • 1、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陶渊明《四时》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5、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陶渊明《饮酒·其四》

    6、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

    7、停云霭霭,时雨濛濛。——陶渊明《停云》

    8、肃矣我祖,慎终如始。直方二台,惠和千里。於皇仁考,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陶渊明《命子·其六》

    9、翼翼归鸟,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标。晨风清兴,好音时交。矰缴奚施,已卷安劳!——陶渊明《归鸟·其四》

    10、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陶渊明《饮酒·幽兰生前庭》

    1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1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人生无根蒂》

    13、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14、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15、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陶渊明《形影神三首》

    16、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陶渊明《形影神三首》

    17、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无遗。——陶渊明《归鸟·其二》

    18、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陶渊明《饮酒·其四》

    19、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陶渊明《饮酒·其二》

    20、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21、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四》

    2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23、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24、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5、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陶渊明《杂诗》

    26、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

    27、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28、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斯心,而*可得。——陶渊明《命子·其五》

    29、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

    30、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31、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

    3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33、斯晨斯夕,言息其庐。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陶渊明《时运·其四》

    34、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其五》

    35、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

    36、安得促*,说彼*生。——陶渊明《停云》

    37、卜云嘉日,占亦良时。名汝曰俨,字汝求思。温恭朝夕,念兹在兹。尚想孔伋,庶其企而!——陶渊明《命子·其八》

    3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39、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

    40、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41、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4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二首》

    43、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44、嗟余寡陋,瞻望弗及。顾惭华鬓,负影隻立。三千之罪,无後为急。我诚念哉,呱闻尔泣。——陶渊明《命子·其七》

    45、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46、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48、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陶渊明《杂诗》

    49、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陶渊明《移居二首》

    50、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其五》

    51、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阅读全文]...

2022-05-31 15:40:48
陶渊明名句赏析 - 句子
陶渊明名句赏析 - 语录
陶渊明名句赏析 - 说说
陶渊明名句赏析 - 名言
陶渊明名句赏析 - 诗词
陶渊明名句赏析 - 祝福
陶渊明名句赏析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