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石壕吏名句

关于杜甫石壕吏名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杜甫石壕吏名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杜甫石壕吏名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杜甫石壕吏名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612) 语录(7) 说说(7) 名言(18) 诗词(557) 祝福(130) 心语(79)

  • 杜甫《石壕吏》

  • 杜甫
  • 杜甫《石壕吏》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石壕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

      18、新:最*,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24、唯: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32、应:响应。

      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4、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阅读全文]...

2022-03-12 14:07:04
  • 杜甫:石壕吏

  • 杜甫
  •   《石壕吏》

      作者:杜甫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18、新:最*,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24、唯: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32、应:响应。

      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4、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35、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阅读全文]...

2022-04-27 00:31:10
  • 杜甫《石壕吏》作品赏析

  • 杜甫
  • 杜甫《石壕吏》作品赏析

      《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为“三吏三别”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石壕吏》作品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壕吏

      杜甫

      【简析】

      《石壕吏》是被誉为“诗史”的杜诗的代表作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感情。

      这是叙事诗。作者按他的行踪,以第一人称客观叙述一夜和一朝中所见所闻,不加论断,让人从故事中去体会诗的主旨,懂得作者的爱憎。开头四句,一句叙一人一事,极简练的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写出了事件的开端,而字里行间又显露出战乱之际特有的骚乱、恐怖气氛。作者接着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对比鲜明的两句概括写出事件的发展。然后转入对老妇在差役威逼下一段自诉的详细记录。这段“致词”共有十三句。前五句说三个儿子全都上前线了,而且最*有两个阵亡。尽管如此,官府还要再来抓人,简直到了灭绝人性的地步,这也集中体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深重。中间四句说家中只有吃奶的孩子,儿媳妇连一件出门的衣服也没有,更反映出“安史之乱”给社会造成的十室九空,人民极端贫困的生活状况。最后四句说老妇在万般无奈中,为了顾惜老翁和幼孙的生存,慨然应征,奔赴国难,这出入意料的结局把全诗推向高潮,是对昏庸的统治者的.血泪控诉。末段照应开头,也只有四句,写老妇被带走后举家凄凉,作者天明上路独与老翁告别。事件结束了,而浓重的悲剧气氛几乎让读者透不过气来,表现了作者对这一家悲惨遭遇的无限同情。

      从结构安排上看,作者把老妇对差役的“致词”放在突出的地位,记录了她对一家遭遇的血泪控诉,这就自签而然的通过老妇的口,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让事实本身说话,自然比间接描述更为真切感人。详写孝妇的苦啼诉说,略写石壕吏之严词追逼,以实写虚,用笔十分简括。全诗主要叙述部分全由一“听”字得来。这样组织材料既可突出老妇的惨痛叙述,又可撇开一些其他描写,使全诗十分简练紧凑。也正因为是“听”到的,才让人感到更真切,更能烘托当时的气氛。前面说作者是客观叙述所见所闻,不加论断,但叙述中有些语句仍然直接或间接表露出自己的感情,如“有吏夜促人”、“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等句,都带有感情色彩和暗示作用。再如“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分明表示作者一直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变化,以致深夜未能合眼。而天明登程的沉痛意绪也沛然可感。

    [阅读全文]...

2022-01-27 10:33:49
  •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杜甫石壕吏全诗赏析)

  • 杜甫
  •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的秋天,杜甫因上疏营救废相房琯获罪,由左拾遗贬为华州(今陕西华阴)司功参军。到了冬末,他回到洛阳。这时,“安史之乱”的头子安禄山已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已由洛阳北走渡河,退保邺城(即相州,今河南安阳),正被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等九节度使率领的六十万大军包围,杜甫认为形势已有好转,在洛阳写下了《洗兵马》那篇名作,表达了“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的愿望。但是,昏庸的唐肃宗害怕九节度使“难相统属”,因而“不置元帅”,只用宦官鱼朝恩充当“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这样,围攻邺城的六十万大军便陷于“进退无所禀”的*状态,以至“城久不下,上下解体”。而“安史之乱”的另一个头子史思明又在这时自魏州(故城在今河北大名县东)率兵来救邺城。乾元二年三月初,两军战于安阳河北,“大风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昼晦,咫尺不相辨”。唐军溃败,郭子仪引军断河阳桥退保洛阳,“战马万匹,只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留守崔园、河南尹苏震等南奔襄、邓;“诸节度使各溃归本镇”。杜甫便在“东京市民惊骇,奔散山谷”的时候离开洛阳,折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经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三吏》中的一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或作“出门看”、“出门守”、“出门首”等)。”这四句可看作第一段。

    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因此,一开头即截断众流,排除与此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一切,只用一句诗为事件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典型环境。“暮投石壕村”中的“暮”字、“投”字、特别是“村”字,都含义丰富,值得仔细玩味,不宜轻易放过。这里的“石壕村”,历来的注释者都说它就是河南峡县城东七十里的“石壕镇”,有的研究者还因此说“诗人投宿在一家招商小客店里”。既然如此,那么诗人为什么不用“镇”字,却偏偏要用一个“村”字呢?如果就仅仅为了押韵,显然没有说服力。五言诗(不论是古体或*体)的首句,一般不押韵。即如《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新安吏》等等,就都是第二句起韵的。诗人用“村”字,应该是另有缘故。就通常情况说,分散、偏僻的农村是恶吏“捉人”的典型环境,而人烟密集的市镇却与此不同,此其一。市镇财物集中,又连接大路,比分散、偏僻、贫困的农村更容易受到乱军的抢掠,此其二。看起来,诗人是把离“石壕”不远的一个小村庄叫做“石壕村”的。谁都知道,镇上有“招商小客店”供旅客投宿,而离开大路的小村庄,却不是投宿的处所。同时,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不佳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者“未晚先投宿”(“落日恐行人”这句诗从反面说明了这一点),更何况在兵连祸接的时代,而杜甫,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可以设想,他或者根儿不敢走大路,绕开了“石壕镇”;或者当赶到“石壕镇”的时候,镇子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或者……。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慌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时代气氛。包围在这种时代气氛里的一只小村庄已经被濛濛暮霭所吞噬,那么当黑沉沉的夜幕降落之后,将会发生什么呢?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自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

    “有吏夜捉人”一句,“吏”、“人”并举,而用一个“捉”字联系起来,点出了矛盾双方和矛盾的性质,从而也预示了情节发展的方向及其悲剧性的结局。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意就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一段时间,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此后的“听妇前致词”、“如闻泣幽咽”,也已经在这里埋下了伏线。“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因为在当时,由于有“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新婚别》)之类的迷信,抓兵一般是不抓妇女的——当然也有例外。

    “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悲痛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密切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出看门”的老妇遇上的如果不是凶暴的县吏,而是象杜甫那样“穷年忧黎元”的客人,就不会无端苦“啼”。很明显,“吏呼”是因,“妇啼”是果。在现实生活中,无风不起浪;但在高明的画家笔下,并不写风,只写波翻浪涌,而风自见。杜甫在这里正用了这种手法。他在用两句诗写出了矛盾的两个方面及其因果关系之后,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的情状也不难想见。“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面对如此凶暴的县吏,不可能主动地同他们谈家常。老妇的每一句回答,自然都针对着县吏的逼问,因而逼问的内容,都从回答中暗示出来,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还显得很健谈;而县吏,则还懂得让人把话说完的道理,在那里洗耳恭听。完全不是这回事,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里针对是史的第一次逼问啼诉的。在这以前,诗人已有“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看门”便扑了过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一个空,于是怨出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二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倍,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地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了一句“惟有乳下孙”。在老翁逾墙逃走之后,“室中”实际上有三个人。老妇先说“室中更无人”,意在藏过媳妇和孙子。如今孙子已被发现,则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藏过媳妇。所以在供认有个孙子时,特意用了个“惟”字。“惟有”者,“只有”也,“更无”也。用“惟有”二字,其生怕儿媳妇被发现的心理活动已跃然纸上。与此同时,她又要强调孙子很小,所以又用了“乳下”二字。满以为这样一说,媳妇和孙子就都可以保全;万没想到既凶又奸的县吏又从这一回答中抓住了把柄,追问道:“‘乳下孙’吃谁的‘乳’?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本子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可见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妇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呼”了。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最后一段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夜久”二字,承“有吏夜捉人”的“夜”字而来。入“夜”之时,吏来“捉人”,直到“夜久”,“语声”才“绝”。一个“久”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试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是何心情,诗人有何感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而诗人“独”与老翁告“别”之后,在“前途”上又会遇见什么呢?翻一下杜甫的诗集,就知道他紧接着遇到的是“新婚别”、“垂老别”和“无家别”等一系列男男女女生离死别的人寰惨象。

    在艺术表现上,这篇诗有许多特点值得注意;但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仅用一百二十个字,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体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作者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高的艺术境界,当然和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精神境界密不可分;但他的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无疑也起着重要作用。

    一、“寓褒贬于叙事。这篇诗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却事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分明,倾向性十分强烈。这强烈的倾向性,不是的作者说出来的,而是从情节和场面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这样,就既节省了许多笔墨又避免了概念化的缺点。

    二、高度概括与具体描写相结合。“有吏夜捉人”,这是对整个事件的高度概括“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又对“捉人”的一方与被“捉”的一方的不同表现作了高度的概括。“吏呼一何怒!”这是不顾人民的死活,硬要“捉”。“妇啼一何苦!”这是对“吏”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力求免于被“捉”。经过这样的高度概括,矛盾冲突的性质已揭示得一清二楚,而矛盾冲突将如何发展,则紧扣人们的心弦,引起读者的无限悬念。接下去,即对矛盾冲突的发展和结局展开了极富感染力的具体描写。

    三、藏问于答。作者在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凶暴,却于老妇“致词”的内容和情节发展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这里运用的表现手法是藏问于答。

    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答见问的例子并不罕见。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只说“问童子”,没有说问了些什么,而问的内容,却从童子的回答中暗示出来。童子回答说他的老师采药去了,可见那省去的问话是:“你的老师干什么去了?”诗的三、四两句,还暗示出诗人又省去了一句问话:“上哪儿采药去了?”如果没有这一问,为什么会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回答呢?

    《石壕吏》中间一段的写法正与此相类似。“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既然紧承“有吏夜捉人”而来,那么“吏呼”的内容,自然离不开“捉人”,而“老妇”的“致词”,自然是对“吏呼”的回答。杜甫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只用“一何怒”描绘了“吏呼”的情状,而让“吏呼”的具体内容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如果把所有的暗写都变成明写,象前面的分析那样,一问一答交互进行,中间再穿插上表情、动作和心理的活动描写,那么其结果必然是“其事甚长,其言甚繁”,读起来也就没有余味了。

    四、善于剪裁,言外见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而写投宿的那一句,文字又十分洗炼。只说“暮投石壕村”,并没说投宿在哪一家,更没写投宿时的情景;而细读全诗,读到“独与老翁别”的时候,就知道他正是投宿在那个“老翁”家里的,而投宿之时,“老翁”是和“老妇”一同接待他的。又如只写“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暗示读者:当“夜久语声绝”之后,老妇即被“捉”去,儿媳妇吞声饮泣,而老翁则于“天明”之前,回到家里。至于这一家的生计如何,尽管没有作正面描写,然而既然三男当兵、二男战死,家中失去了主要劳力,连年轻的儿媳妇都“出入无完裙”,则“存者且偷生”的苦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阅读全文]...

2022-04-25 22:34:39
  • 杜甫《石壕吏》

  • 杜甫
  •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18、新:最*,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24、唯: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32、应:响应。

      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4、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35、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36、备:准备。

      37、晨炊:早饭。

    [阅读全文]...

2022-06-08 04:56:26
  • 杜甫《石壕吏》阅读练*及答案

  • 阅读,杜甫
  • 杜甫《石壕吏》阅读练*及答案

      阅读训练是一种汉语的辅导教材,一种教学方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石壕吏》阅读练*及答案,希望能帮到大家!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 和 。(1分)

      2、“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2分)

      4、“急应河阳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2分)

      5、“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2分)

      6、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2分)

      7、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2分)

      8、“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时间,地点。

      2、总领。

      3、社会残酷。

      4、战事紧,担心孙子和儿媳。

      5、说明国家急需兵源。

      6、担心家人,支持*息安史之乱。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8、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1分)。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分析1分),“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1分),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1分)。

      二:

      1、《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答: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②揭露了官吏的横暴③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④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答: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刁蛮,凶暴无比。

      4、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 “捉人”?

      答:”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百姓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捉”字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5、为什么夜间出动?

      答: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三:

      1、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有吏夜捉人”一句展开。

      2、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二男新战死。

      3、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出入无完裙。

      4、表明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独与老翁别。

      5、《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6、《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有吏夜捉人,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7、《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8、《石壕吏》中“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9、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阅读全文]...

2022-05-14 00:19:12
  • 杜甫《潼关吏》

  • 杜甫
  • 杜甫——《潼关吏》

      【内容】: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注释: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为河南到长安的重要关口。时因洛阳失守,危及长安,故加强修筑潼关,以防不测。

      草草:辛劳疲之。

      大城小城:泛指建筑在山上的大小城。

      胡:指安史叛军。

      桃林:即桃林塞,今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

      赏析:

      杜甫作此诗的前三年,安禄山攻打潼关。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宫督师潼关,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二十万将士葬身黄河。本诗通过与潼关史的问答,反映了当年哥舒翰失守潼关情况;诗人告诫守关将士勿轻易出战,表露了诗人的爱国思想。

    [阅读全文]...

2022-06-15 10:19:15
  • 杜甫三吏三别

  • 杜甫
  • 杜甫三吏三别

      1、《新安吏》

      作者: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2、《石壕吏》

      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潼关吏》

      作者: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4、《新婚别》

      作者:杜甫

      莬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阅读全文]...

2022-06-11 05:12:47
  • 杜甫诗名句

  • 杜甫,名人名言
  • 杜甫诗名句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

    3、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4、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

    5、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

    6、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登楼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7、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绝句四首》

    8、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前出塞九首》

    9、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佳人》

    10、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1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赠卫八处士》

    1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13、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14、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江村》

    15、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16、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8、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9、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2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2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

    22、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

    23、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地。——《羌村三首》其一

    2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5、桃花细逐扬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曲江对酒》

    26、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水中鸥。——《江村》

    27、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岁晏行》

    28、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29、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3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3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32、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五首》

    3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

    3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35、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夏夜叹》

    36、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37、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3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40、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

    41、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4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43、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

    44、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曲江二首》

    45、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化卿》

    4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47、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48、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49、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50、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阅读全文]...

2022-06-23 15:53:32
杜甫石壕吏名句 - 句子
杜甫石壕吏名句 - 语录
杜甫石壕吏名句 - 说说
杜甫石壕吏名句 - 名言
杜甫石壕吏名句 - 诗词
杜甫石壕吏名句 - 祝福
杜甫石壕吏名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