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甫石壕吏名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杜甫石壕吏名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杜甫石壕吏名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杜甫石壕吏名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杜甫《石壕吏》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石壕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
18、新:最*,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24、唯: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32、应:响应。
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4、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石壕吏》
作者:杜甫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18、新:最*,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24、唯: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32、应:响应。
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4、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35、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石壕吏杜甫鉴赏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石壕吏杜甫鉴赏,欢迎阅读和参考。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鉴赏
公元七五八年秋,杜甫因营救房琯获罪,谪迁华州。冬末,他回到洛阳。此时,安禄山已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由洛阳败走,退守邺城(今河南安阳县),正被唐大将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领的六十万大军包围。但昏庸的肃宗害怕节度使权力过大而不置元帅,只派了个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做临军,使六十万大军陷入进退无所禀的涣散状态。使史思明有自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来救邺城的机会,公元七五九年三月,两军大战于安阳一带,唐军大败。为补充兵力,唐统治者强征百姓充军,造成百姓的困苦不安。杜甫在这时离开洛阳,返回华州任所,将途中的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诗中通过捉人揭露了官吏横暴拉兵的不合理制度,反映了人民所承受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
全诗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自首句至老妇出门看,交待了事情发生的环境,是捉人的序幕。
诗一开头,就用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两句点出了环境与事件。暮投反映出乱世动荡,人心不安,天刚一落黑就不敢继续赶路,赶快找地方投宿。村字透露出兵慌马乱的年月,行人不敢走大道,只有寻小路,歇荒村。然而就连这样的荒村僻壤,官府捉兵都没有放过。夜字揭露出官府差吏抓人的凶狠和狡猾,知道白天捉不到人,只有在夜里强捕。
而饱经战乱的老百姓在这动乱不安的社会里也早有了经验,知道半夜三更来打门,定是又要抓人,所以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第二段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写捉人的经过。开头两句用吏呼妇啼两相对照,极其形象地概括出了差吏的残暴和老妇的悲痛,连用两个一何更加重了感情色彩,体现了投宿人对差吏的憎恶和对老妇的同情。
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一直贯到如闻泣幽咽, 是投宿者在房间内听到老妇啼哭着回答差吏怒呼的内容。这十二句并非老妇一口气说下来的,而是吏呼逼问的一次次回答。先说三男从军、二男战死的遭遇及老妇的沉痛之情。两个儿子都为国牺牲了,剩下的一个只能托人捎回家信。这样的家庭,三个儿子都献了出来,仍不放过,还一个劲地怒逼,足见其凶狠可恶了。生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两句无限酸辛,无可奈何、活一天算一天的失望含悲之情表现得淋流尽致。
第二层从室中更无人至出入无完裙,写家中仅存孤儿寡母的贫穷生活。人民为战争,已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难道仅剩下的一个可以依靠的老伴还不应该幸免吗?何况家中的'孤儿寡母都过着衣不蔽体的生活,人民对这一苦难的现实不正应该愤怒和反抗吗?
第三层从老妪力虽衰至犹得备晨炊,写老妇为挽救家庭,舍身应役的决心。老妇见多般的诉苦不行,差役还是逼她非交出人来不可。叫儿媳去吧,小孙子得饿死,把老伴儿交出来吧,家中不能没有个男人,于是老妇决定自己舍身从军。对统治阶级来说,无疑是一桩辛辣的讽刺、愤怒的控诉,就连这样一个力衰的老妪也没放过。
第三段自夜久语声绝至独与老翁别,交待出事情的结果,是尾声。
语声绝,说明老妇已被差吏带走了,泣幽咽是儿媳的哭声,出入无完裙的儿媳,死了丈夫,孩子又小,公公不在家,婆婆又被拉走,家破人亡。如闻二字用得形象,使我们看到投宿者对主人一家命运的关切,可推知他是悲愤激动得一夜不曾合眼的。最后一句独与老翁别含意丰富,它和诗开头第一句暮投石壕村遥相呼应。昨天投宿的时候,还有老翁老妇双双出迎,如今老妇被抓走,儿媳又无完裙,不便出入,只有刚刚溜回家的老翁一人出来送行,诗人的心情可想而知了。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这首诗一百二十个字,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也无议论的话,但却通过叙事抒了情,表达了心中义愤。
其次,诗写得很精炼概括,前后照应,意见言表。
诗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都写得很简练,重点放在中间部分,其中心是老妇的申诉,写得具体详细。如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
写投宿,只说暮投石壕村,没有写当时的情景,而后随着情节的发展,很自然地知道是宿在老妇老翁家。又如只写老翁逾墙走没写他何时归来;只写 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但读到那句照应开头,结束全篇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就完全领悟到:当夜久语声绝之后,老妇就被带走了,老翁也恐怕就在差吏走了之后才回到家的。
诗中老妇人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她的诉苦来完成的,刻划得栩栩如生。其他人如投宿者、差吏、老翁、儿媳等人物形象,虽着墨不多,但都很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杜甫《石壕吏》艺术特点
《石壕吏》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全诗篇幅不长,诗歌内容十分丰富,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甫《石壕吏》艺术特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壕吏
唐代: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艺术特点:
《石壕吏》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全诗篇幅不长,一共才24句,120字。诗歌内容十分丰富: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紧张,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并且蕴含着作者强烈鲜明的感情。可以说,《石壕吏》精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言简义丰的佳作。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指的就是诗歌表现上的这一特色。稍作分析就会发现,作者借助了虚实相生的写法来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精炼的叙述和描写渲染差吏捉人的气势
首句“暮投石壕村”,画面上虽然只交代了诗人与暮色苍茫之时向小村投宿而来的事情,其实,作者“暮投”村而不走大路去旅店住宿的举动中已暗示出兵荒马乱,附*的城镇荡然一空的不祥气氛。“有吏夜捉人”句中的“夜”字含义十分丰富。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有发生,百姓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官吏“捉人”手段狠毒,于百姓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这不禁让人想到其时的石壕村定是人声嘈杂、鸡犬不宁,空气十分紧张。清人浦起龙说这两句“有猛虎攫人之势”。然而,作者并不去正面描写差吏捉人的声势,而是转过来描写老翁一家的紧张痛苦动作:“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一听到门外有响动,就知道差吏又来“捉人”了,经验告诉他们,藏在家里不安全,老翁只得立刻“逾墙”逃走。这时打门声、叫喝声很急,老妇只得开门应付。读者不难想象,捉人的差吏一定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大群,全村被捉的也一定不是老翁一家,而是很多家。整个石壕村定是鸡飞狗叫,一片混乱。简短的两句,就把官吏捉人的声势和全村惶惶不安的情景渲染的那么真切。接着诗人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来概括展现这个特写镜头,一“呼”、一“啼”、一“怒”、一“苦”,两相对照有力地衬托出差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蛮横气势。开头六句,虽然只是粗线条的勾勒,但实中有虚,以虚补实,差吏捉人的汹汹声势被渲染的淋漓尽致。
二、在老妇哭啼的语言描写中暗写差吏捉人的情状
老妇的“前置词”共有13句,是全诗的主干。老妇的这番话全是诉说给差吏听得,按理说,其实差吏绝非在洗耳恭听,应该把差吏当时的反映写出来才是。但作者对差吏的言行却一句也没有写。其实,细心读老妇的“前置词”,可以明显的感受出差吏是在说话和活动着的。这十三句多次换韵,明显表现出多次波折,暗示了官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老妇的哭诉应是差吏一次次怒呼、逼问的结果。可以想象差吏见是个老妇人,扑了个空,定会怒吼:“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点叫出来!”老妇于是说明三个儿子的下落。但差吏并不罢休,继而厉声追问“家里还有什么人”。差吏的大声诉问把老妇的孙儿吓哭了,老妇只得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来回答。这时,差吏循声闯入室内,发现了老妇的儿媳妇,老妇只好说“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既解释了儿媳妇一直躲在屋里不出来的原因,又借以哀求差吏,儿媳妇要哺育孙儿,万万不能被抓去。但一心只顾捉人交差的差吏哪能听得进去,绝不空手而归,于是退而求其次,坚持要捉走儿媳妇。在这种情况下,老妇出于无奈,只得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可见,“听妇前致词”这一节,不是一幅老妇啼哭诉苦的静止的画面,而是动态的,画面的镜头在差吏与老妇之间交错移动,巧妙地将差吏的形象融入了老妇的“前置词”中,虚实交映,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加深了诗歌的主题。
三、将主观的评价和深沉的感情寓于事件的叙述之中
诗人从“暮投石壕村”到“独与老翁别”,正好经历了事件的全过程,却始终没有开口,没有直接书写感情,没有发表一句议论。然而,文中无不透露出作者对事情的主观评价。如“有吏夜捉人”句,这是直属其事,但作者不用“点兵”“征兵”,而用“捉人”这个词,足以看到了作者的揭露、批判之意。一个“捉”字,差吏的凶暴、社会的`黑暗都自在其中,再加一个“夜”字,就更见差吏“捉人”手段之狠毒与气氛之恐怖。又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者强烈对照,在加上两个“一何”修饰,也就用不着说差吏怎样可恨,老妇怎样可怜,因为恨与怜都蕴于其中。再如结尾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一个“久”字不仅说出这件事情折腾了很久,也表露出诗人的心情,久久不能*静。一个“如”字,化实为虚,说明诗人已被深深触动,已分不清是人在泣,还是自己的心理作用。天明的告别,一个“独”字,表明了老妇已被捉走,作者心情沉重: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却只能跟逃走归来的老翁告别了。感慨之情,尽在叙事中,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石壕吏》这首诗,虚实两方面配合极为恰当,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含丰富,真正是一篇言简义丰的叙事佳作。
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18、新:最*,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24、唯: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32、应:响应。
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4、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35、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36、备:准备。
37、晨炊:早饭。
励志的句子、唯美的句子、伤感的句子、优美的句子,这些短句语录都是意蕴深长,适宜于在朋友圈,QQ空间传播。希望这些经典语录能让您的人生更加美满。好句摘抄网向您推荐杜甫的名句及出处!
2、晚酣留客舞,凫舄共差池。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3、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4、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5、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杜甫《春远》
6、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7、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8、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江汉》
9、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10、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杜甫《对雪》
11、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杜甫《曲江对雨》
12、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杜甫《赠卫八处士》
13、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杜甫《阁夜》
14、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15、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杜甫《九日寄岑参》
16、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杜甫《百忧集行》
17、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杜甫《九日寄岑参》
18、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19、眼边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归。杜甫《雨不绝》
20、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21、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杜甫《江汉》
2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23、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杜甫《百忧集行》
24、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杜甫《九日寄岑参》
25、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26、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杜甫《客夜》
27、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28、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杜甫《曲江对雨》
29、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30、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杜甫《九日寄岑参》
31、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32、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杜甫《野望》
33、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杜甫《宿府》
34、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杜甫《梅雨》
35、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
36、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杜甫《咏春笋》
37、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38、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杜甫《野望》
39、今日潘怀县,同时陆浚仪。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40、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杜甫《对雪》
4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42、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春日忆李白》
43、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44、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45、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杜甫《为农》
46、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47、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杜甫《琴台》
48、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八阵图》
49、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杜甫《又呈吴郎》
50、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51、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杜甫《石壕吏》
《潼关吏》
作者:杜甫
原文: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注释:
1、潼关:在华州华阴县东北,因关西一里有潼水而得名。
2、草草:疲劳不堪之貌。何:多么
3、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上句言坚,下句言高。城在山上故曰万丈余。
4、备胡:指防备安史叛军。
5、要:同“邀”,邀请。
6、连云列战格:自此句以下八句是关吏的答话。连云言其高,战格即战栅,栅栏形的防御工事。
7、西都:与东都对称,指长安。
8、丈人:关吏对杜甫的尊称。
9、艰难:战事紧急之时。奋:挥动。
10、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的地方。
11、哥舒:即哥舒翰。
翻译:
士卒劳役是多么劳苦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
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
请问潼关吏:你们重新修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
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为我介绍情况:
“那些防御工事高耸入云端,即使飞鸟也不能越逾。
胡贼来犯只要据守即可,又何必担心西都长安呢。
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在战事紧急时挥动兵器拒守,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
“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败仗,唐军死伤极多,惨死黄河。
请嘱咐守关诸将领,千万别蹈哥舒翰仓促应战的覆辙。”
赏析:
此诗开头四句可以说是对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的总写。漫漫潼关道上,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草草”,劳苦的样子。前面加一“何”字,更流露出诗人无限赞叹的心情。放眼四望,沿着起伏的山势而筑的大小城墙,既高峻又牢固,显示出一种威武的雄姿。这里大城小城应作互文来理解。一开篇杜甫就用简括的诗笔写出唐军加紧修筑潼关所给予他的总印象。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这两句引出了“潼关吏”。胡,即指安史叛军。“修关”何为,其实杜甫是不须问而自明的。这里故意发问。而且又有一个“还”字,暗暗带出了三年前潼关曾经失守一事,从而引起人们对这次潼关防卫效能的关心与悬念。这对于开拓下文,是带关键性的一笔。
接下来,应该是潼关吏的回答了。可是他似乎并不急于作答,却“要(邀)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从结构上看,这是在两段对话中插入一段叙述,笔姿无呆滞之感。然而,更主要的是这两句暗承了“修关还备胡”。杜甫忧心忡忡,而那位潼关吏看来对所筑工事充满了信心。他可能以为这个问题不必靠解释,口说不足为信,还是请下马来细细看一下吧。下面八句,都是潼关吏的话,他首先指看高耸的山峦说:“瞧,那层层战栅,高接云天,连鸟也难以飞越。敌兵来了,只要坚决自守,何须再担心长安的安危呢!”语调轻松而自豪,可以想象,关吏说话时因富有信心而表现出的神采。他又兴致勃勃地邀请杜甫察看最险要处:老丈,您看那山口要冲,狭窄得只能容单车通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八句,“神情声口俱活”(浦起龙《读杜心解》),不只是关吏简单的介绍,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一种“胡来但自守”的决心和“艰难奋长戟”的气概。而这虽然是通过官吏之口讲出来的,却反映了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
紧接关吏的话头,诗人却没有赞语,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因为诗人并没有忘记“前车之覆”。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m.ju.51tietu.net)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尽,深深觉得要特别注意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慎”字意味深长,它并非简单地指责哥舒翰的无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表现了诗人久久难以消磨的沉痛悲愤之感。
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而此篇的对话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修关还备胡”,是诗人的问话,然而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使人可以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关吏的话一结束,诗人马上表示了心中的忧虑,这一“急”,更显示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其次,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其中“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犹如战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1、《新安吏》
作者: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2、《石壕吏》
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潼关吏》
作者: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励志的句子、唯美的句子、伤感的句子、优美的句子,这些短句语录都是意蕴深长,适宜于在朋友圈,QQ空间传播。希望这些经典语录能让您的人生更加美满。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杜甫的名句及出处!
2、晚酣留客舞,凫舄共差池。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3、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4、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5、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杜甫《春远》
6、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7、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8、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江汉》
9、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10、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杜甫《对雪》
11、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杜甫《曲江对雨》
12、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杜甫《赠卫八处士》
13、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杜甫《阁夜》
14、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15、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杜甫《九日寄岑参》
16、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杜甫《百忧集行》
17、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杜甫《九日寄岑参》
18、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19、眼边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归。杜甫《雨不绝》
20、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21、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杜甫《江汉》
2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23、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杜甫《百忧集行》
24、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杜甫《九日寄岑参》
25、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26、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杜甫《客夜》
27、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28、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杜甫《曲江对雨》
29、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30、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杜甫《九日寄岑参》
31、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32、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杜甫《野望》
33、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杜甫《宿府》
34、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杜甫《梅雨》
35、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
36、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杜甫《咏春笋》
37、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38、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杜甫《野望》
39、今日潘怀县,同时陆浚仪。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40、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杜甫《对雪》
4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42、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春日忆李白》
43、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44、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45、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杜甫《为农》
46、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47、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杜甫《琴台》
48、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八阵图》
49、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杜甫《又呈吴郎》
50、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51、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杜甫《石壕吏》
杜甫石壕吏名句
杜甫的古诗石壕吏
杜甫的石壕吏是古诗吗
杜甫的五言古诗石壕吏
石壕吏名句
石壕吏的古诗名句
《石壕吏》的古诗
杜甫的名句
杜甫名句
杜甫的古诗三吏三别
石壕吏的古诗配图
石壕吏的古诗题
石壕吏古诗的视频
杜甫诗名句
石壕吏古诗的含义
杜甫名句大全
杜甫名言名句
石壕吏古诗的背景
杜甫的名言名句
评价杜甫的名句
杜甫的名句古诗
古诗杜甫的名句
杜甫名句赏析
杜甫古诗的名句
杜甫诗词名句
杜甫的名句和古诗
杜甫的千古名句
杜甫千古名句
杜甫情诗名句
石壕吏的古诗注音版
班子团结一心的古诗词
形容成果丰厚的古诗词
会认真聆听的古诗
带有风字的古诗五个字
夸赞英雄的的古诗
关于童趣的古诗整首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与艺术特征
形容两女人的古诗词
形容心情苦闷的古诗
古诗风的量词有啥
乔结尾的七字古诗大全励志
形容风景的七字古诗
古诗月夜的英文
描述旗袍的七律古诗大全
重阳节的风俗古诗
有关儿童做游戏的古诗
描写西窗烛的古诗
嫦娥的古诗拼音版
小学生学过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含有豹的古诗
形容紫黑色的古诗
小江怀灵一上人的古诗
带羊字的古诗5个字
表现拼搏的古诗词
描写五行的古诗
贬流氓文人的古诗
形容家人和睦相处的古诗词
关于冬天月亮的古诗100首
泉流沙的古诗
关于冬天或雪的古诗词
古诗《画》的配图简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