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古诗的视频

关于石壕吏古诗的视频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石壕吏古诗的视频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石壕吏古诗的视频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石壕吏古诗的视频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94) 语录(80) 说说(44) 名言(2) 诗词(135) 祝福(87) 心语(6)

  • 《石壕吏》古诗原文及赏析

  • 《石壕吏》古诗原文及赏析

      《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为“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石壕吏》古诗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壕吏》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赏析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

      词句注释

      ①石壕:村名,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东七十里,现名干壕村。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②暮:傍晚。投:投宿。

      ③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④逾(yú):越过;翻过。走:跑,这里指逃跑。

      ⑤呼:诉说,叫喊。一何:何其、多么。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⑥啼:哭啼。苦:凄苦。

      ⑦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前,上前,向前。致,对……说。

      ⑧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⑨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⑩新:刚刚。

      存:活着,生存着。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家中。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惟:只,仅。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未:还没有。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完裙:完整的衣服。“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老妪(yù):老妇人。衰:弱。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响应。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犹得:还能够。得,能够。备:准备。晨炊:早饭。

      夜久:夜深了。绝:断绝;停止。

      如:好像,仿佛。闻:听。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明:天亮之后。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道路。

      独:唯独、只有。

      白话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阅读全文]...

2021-12-30 06:07:48
  • 杜甫的诗,三吏三别之《石壕吏》

  • 杜甫,优美,诗歌
  •   杜甫有着不少的诗歌流传在世,尤其是三吏三别真实的反应了方式社会的现状。之前我们已经介绍过《新安吏》,那下面就带着大家去瞧瞧《石壕吏》,看过《石壕吏》的朋友都十分的不解,为何官兵不抓杜甫呢?不妨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石壕吏》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解析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石壕吏》为何杜甫没有被抓走

      其实读石壕吏的朋友都在说强征兵,当时的杜甫为何没有被带走呢?其实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情节允许虚构,有可能诗人只是在附*,并没有在现场。而且杜甫就是过客,不是当地的户籍居民。他还是一个地方官,他是到华州去上任的,他的职务比这些差役都要高。更何况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都是唐朝命官,按规定*应该免除赋税劳役。

    [阅读全文]...

2022-01-26 10:34:37
  • 《石壕吏》古诗欣赏

  •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精炼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归功于诗人构思的巧妙。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吏呼—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那些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其实呢,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原来的情形很可能是这样: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石壕吏》欣赏]

    [阅读全文]...

2022-07-01 02:22:11
  • 杜甫《石壕吏》

  • 杜甫
  • 杜甫《石壕吏》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石壕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

      18、新:最*,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24、唯: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32、应:响应。

      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4、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阅读全文]...

2022-03-12 14:07:04
  •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杜甫石壕吏全诗赏析)

  • 杜甫
  •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的秋天,杜甫因上疏营救废相房琯获罪,由左拾遗贬为华州(今陕西华阴)司功参军。到了冬末,他回到洛阳。这时,“安史之乱”的头子安禄山已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已由洛阳北走渡河,退保邺城(即相州,今河南安阳),正被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等九节度使率领的六十万大军包围,杜甫认为形势已有好转,在洛阳写下了《洗兵马》那篇名作,表达了“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的愿望。但是,昏庸的唐肃宗害怕九节度使“难相统属”,因而“不置元帅”,只用宦官鱼朝恩充当“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这样,围攻邺城的六十万大军便陷于“进退无所禀”的*状态,以至“城久不下,上下解体”。而“安史之乱”的另一个头子史思明又在这时自魏州(故城在今河北大名县东)率兵来救邺城。乾元二年三月初,两军战于安阳河北,“大风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昼晦,咫尺不相辨”。唐军溃败,郭子仪引军断河阳桥退保洛阳,“战马万匹,只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留守崔园、河南尹苏震等南奔襄、邓;“诸节度使各溃归本镇”。杜甫便在“东京市民惊骇,奔散山谷”的时候离开洛阳,折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经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三吏》中的一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或作“出门看”、“出门守”、“出门首”等)。”这四句可看作第一段。

    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因此,一开头即截断众流,排除与此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一切,只用一句诗为事件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典型环境。“暮投石壕村”中的“暮”字、“投”字、特别是“村”字,都含义丰富,值得仔细玩味,不宜轻易放过。这里的“石壕村”,历来的注释者都说它就是河南峡县城东七十里的“石壕镇”,有的研究者还因此说“诗人投宿在一家招商小客店里”。既然如此,那么诗人为什么不用“镇”字,却偏偏要用一个“村”字呢?如果就仅仅为了押韵,显然没有说服力。五言诗(不论是古体或*体)的首句,一般不押韵。即如《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新安吏》等等,就都是第二句起韵的。诗人用“村”字,应该是另有缘故。就通常情况说,分散、偏僻的农村是恶吏“捉人”的典型环境,而人烟密集的市镇却与此不同,此其一。市镇财物集中,又连接大路,比分散、偏僻、贫困的农村更容易受到乱军的抢掠,此其二。看起来,诗人是把离“石壕”不远的一个小村庄叫做“石壕村”的。谁都知道,镇上有“招商小客店”供旅客投宿,而离开大路的小村庄,却不是投宿的处所。同时,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不佳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者“未晚先投宿”(“落日恐行人”这句诗从反面说明了这一点),更何况在兵连祸接的时代,而杜甫,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可以设想,他或者根儿不敢走大路,绕开了“石壕镇”;或者当赶到“石壕镇”的时候,镇子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或者……。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慌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时代气氛。包围在这种时代气氛里的一只小村庄已经被濛濛暮霭所吞噬,那么当黑沉沉的夜幕降落之后,将会发生什么呢?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自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

    “有吏夜捉人”一句,“吏”、“人”并举,而用一个“捉”字联系起来,点出了矛盾双方和矛盾的性质,从而也预示了情节发展的方向及其悲剧性的结局。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意就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一段时间,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此后的“听妇前致词”、“如闻泣幽咽”,也已经在这里埋下了伏线。“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因为在当时,由于有“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新婚别》)之类的迷信,抓兵一般是不抓妇女的——当然也有例外。

    “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悲痛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密切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出看门”的老妇遇上的如果不是凶暴的县吏,而是象杜甫那样“穷年忧黎元”的客人,就不会无端苦“啼”。很明显,“吏呼”是因,“妇啼”是果。在现实生活中,无风不起浪;但在高明的画家笔下,并不写风,只写波翻浪涌,而风自见。杜甫在这里正用了这种手法。他在用两句诗写出了矛盾的两个方面及其因果关系之后,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的情状也不难想见。“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面对如此凶暴的县吏,不可能主动地同他们谈家常。老妇的每一句回答,自然都针对着县吏的逼问,因而逼问的内容,都从回答中暗示出来,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还显得很健谈;而县吏,则还懂得让人把话说完的道理,在那里洗耳恭听。完全不是这回事,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里针对是史的第一次逼问啼诉的。在这以前,诗人已有“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看门”便扑了过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一个空,于是怨出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二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倍,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地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了一句“惟有乳下孙”。在老翁逾墙逃走之后,“室中”实际上有三个人。老妇先说“室中更无人”,意在藏过媳妇和孙子。如今孙子已被发现,则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藏过媳妇。所以在供认有个孙子时,特意用了个“惟”字。“惟有”者,“只有”也,“更无”也。用“惟有”二字,其生怕儿媳妇被发现的心理活动已跃然纸上。与此同时,她又要强调孙子很小,所以又用了“乳下”二字。满以为这样一说,媳妇和孙子就都可以保全;万没想到既凶又奸的县吏又从这一回答中抓住了把柄,追问道:“‘乳下孙’吃谁的‘乳’?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本子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可见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妇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呼”了。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最后一段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夜久”二字,承“有吏夜捉人”的“夜”字而来。入“夜”之时,吏来“捉人”,直到“夜久”,“语声”才“绝”。一个“久”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试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是何心情,诗人有何感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而诗人“独”与老翁告“别”之后,在“前途”上又会遇见什么呢?翻一下杜甫的诗集,就知道他紧接着遇到的是“新婚别”、“垂老别”和“无家别”等一系列男男女女生离死别的人寰惨象。

    在艺术表现上,这篇诗有许多特点值得注意;但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仅用一百二十个字,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体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作者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高的艺术境界,当然和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精神境界密不可分;但他的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无疑也起着重要作用。

    一、“寓褒贬于叙事。这篇诗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却事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分明,倾向性十分强烈。这强烈的倾向性,不是的作者说出来的,而是从情节和场面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这样,就既节省了许多笔墨又避免了概念化的缺点。

    二、高度概括与具体描写相结合。“有吏夜捉人”,这是对整个事件的高度概括“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又对“捉人”的一方与被“捉”的一方的不同表现作了高度的概括。“吏呼一何怒!”这是不顾人民的死活,硬要“捉”。“妇啼一何苦!”这是对“吏”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力求免于被“捉”。经过这样的高度概括,矛盾冲突的性质已揭示得一清二楚,而矛盾冲突将如何发展,则紧扣人们的心弦,引起读者的无限悬念。接下去,即对矛盾冲突的发展和结局展开了极富感染力的具体描写。

    三、藏问于答。作者在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凶暴,却于老妇“致词”的内容和情节发展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这里运用的表现手法是藏问于答。

    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答见问的例子并不罕见。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只说“问童子”,没有说问了些什么,而问的内容,却从童子的回答中暗示出来。童子回答说他的老师采药去了,可见那省去的问话是:“你的老师干什么去了?”诗的三、四两句,还暗示出诗人又省去了一句问话:“上哪儿采药去了?”如果没有这一问,为什么会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回答呢?

    《石壕吏》中间一段的写法正与此相类似。“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既然紧承“有吏夜捉人”而来,那么“吏呼”的内容,自然离不开“捉人”,而“老妇”的“致词”,自然是对“吏呼”的回答。杜甫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只用“一何怒”描绘了“吏呼”的情状,而让“吏呼”的具体内容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如果把所有的暗写都变成明写,象前面的分析那样,一问一答交互进行,中间再穿插上表情、动作和心理的活动描写,那么其结果必然是“其事甚长,其言甚繁”,读起来也就没有余味了。

    四、善于剪裁,言外见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而写投宿的那一句,文字又十分洗炼。只说“暮投石壕村”,并没说投宿在哪一家,更没写投宿时的情景;而细读全诗,读到“独与老翁别”的时候,就知道他正是投宿在那个“老翁”家里的,而投宿之时,“老翁”是和“老妇”一同接待他的。又如只写“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暗示读者:当“夜久语声绝”之后,老妇即被“捉”去,儿媳妇吞声饮泣,而老翁则于“天明”之前,回到家里。至于这一家的生计如何,尽管没有作正面描写,然而既然三男当兵、二男战死,家中失去了主要劳力,连年轻的儿媳妇都“出入无完裙”,则“存者且偷生”的苦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阅读全文]...

2022-04-25 22:34:39
  • 《石壕吏》全诗及鉴赏

  • 《石壕吏》全诗及鉴赏

      【诗句】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出处】唐·杜甫《石壕吏》。

      【意思】我隔墙而听暴吏叱呼要人,老妇啼哭哀求。老妇说道:“有三个儿子已去邺城抗敌,一个儿子捎了信来,说他的两个兄弟已经战死。

      【全诗】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鉴赏1】

      前四句为本诗第一层次,点明官吏趁夜捉人之事。“暮投”有未晚先投宿之意,暗示出社会的不安定。“夜捉”点明频繁的抓丁充役已使人民变得厌烦,有所防备。“老翁逾墙走”一句更写出青壮全被抓去充军,已然扩展到老翁。以老翁的警觉写出了官府捉人的频繁。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是这首诗的第二层次,是老妇人的自述,她先述三男赴战,二男已死,一男偷生,再述家中更无丁壮,儿媳因哺乳也难从征,再叙自己虽然力衰,却愿从征。从老妇人的层层叙述中,可以看出县吏的一次次逼问,更可以看出老妇人曲意保全家人的苦心。最后四句是这首诗的第三层次,点明老妇被捉,儿媳悲凄,老翁孤单的离别情景,与诗句开头照应。

      这首诗如实记录了县吏抓人充军的事实,全诗句句叙事,却在叙事中寄寓了作者分明的爱憎感情,叙写实事而善于剪裁,笔墨简洁洗炼。

      【鉴赏2】

      陆时雍评点杜甫《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称之为“去形得情”、“去情得神”,这涉及到中国古代文论中的 “形神”、“言意”之辨。具体地说,无论写人、写物还是写景,不能拘泥于对外形的摹写,而应写出其中的“意”、“神”。《石壕吏》写唐朝为补充兵力的不足,县吏下乡强行拉人,连老妪都不能幸免。作者没有详细叙述官吏搜查逼问、百姓鸡犬不宁的整个过程(即所谓“去形”),而是通过“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将官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强横气势,老妇孤弱无助、任人宰割的'悲苦情态写得非常传神,其中的 “呼”、“怒”与“啼”、“苦”等字,尤为点睛之笔,再加上两个“一何”,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便寓于客观描写之中。这就是所谓“得情”、“得神”。笔墨简约凝练而形象如在目前,不着一情感词语而爱憎之情分明,正是得益于去形得情、去情得神之法。

      关于“言意”、“形神”问题的基本理论,源于庄子的哲学思想。“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天道》),是说语词符号无法表达“意”的精髓,因此应该“得鱼忘筌”、“得意忘言”。这就要求在艺术创作中,写人写物不可拘执于形似,不为语言藩篱所束缚,而应“写其形,必传其神,必写其心”(陈郁《藏一腴话》),应“含不尽之情,见于言外”,这也就是去形得情、去情得神之意。杜甫正是摆脱了“吏夜捉人”客观场面的实际描绘,从“意”、“神”入手,因而才以一驭万,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懂得去形得情的艺术原理,我们也就能理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的强大魅力,“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没有形态的描写,却感受到作者前瞻后顾的神态,胸怀天下,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如大潮澎湃。

    [阅读全文]...

2022-06-21 12:48:27
  • 石壕吏杜甫鉴赏

  • 杜甫,诗人
  • 石壕吏杜甫鉴赏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石壕吏杜甫鉴赏,欢迎阅读和参考。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鉴赏

      公元七五八年秋,杜甫因营救房琯获罪,谪迁华州。冬末,他回到洛阳。此时,安禄山已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由洛阳败走,退守邺城(今河南安阳县),正被唐大将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领的六十万大军包围。但昏庸的肃宗害怕节度使权力过大而不置元帅,只派了个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做临军,使六十万大军陷入进退无所禀的涣散状态。使史思明有自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来救邺城的机会,公元七五九年三月,两军大战于安阳一带,唐军大败。为补充兵力,唐统治者强征百姓充军,造成百姓的困苦不安。杜甫在这时离开洛阳,返回华州任所,将途中的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诗中通过捉人揭露了官吏横暴拉兵的不合理制度,反映了人民所承受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

      全诗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自首句至老妇出门看,交待了事情发生的环境,是捉人的序幕。

      诗一开头,就用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两句点出了环境与事件。暮投反映出乱世动荡,人心不安,天刚一落黑就不敢继续赶路,赶快找地方投宿。村字透露出兵慌马乱的年月,行人不敢走大道,只有寻小路,歇荒村。然而就连这样的荒村僻壤,官府捉兵都没有放过。夜字揭露出官府差吏抓人的凶狠和狡猾,知道白天捉不到人,只有在夜里强捕。

      而饱经战乱的老百姓在这动乱不安的社会里也早有了经验,知道半夜三更来打门,定是又要抓人,所以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第二段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写捉人的经过。开头两句用吏呼妇啼两相对照,极其形象地概括出了差吏的残暴和老妇的悲痛,连用两个一何更加重了感情色彩,体现了投宿人对差吏的憎恶和对老妇的同情。

      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一直贯到如闻泣幽咽, 是投宿者在房间内听到老妇啼哭着回答差吏怒呼的内容。这十二句并非老妇一口气说下来的,而是吏呼逼问的一次次回答。先说三男从军、二男战死的遭遇及老妇的沉痛之情。两个儿子都为国牺牲了,剩下的一个只能托人捎回家信。这样的家庭,三个儿子都献了出来,仍不放过,还一个劲地怒逼,足见其凶狠可恶了。生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两句无限酸辛,无可奈何、活一天算一天的失望含悲之情表现得淋流尽致。

      第二层从室中更无人至出入无完裙,写家中仅存孤儿寡母的贫穷生活。人民为战争,已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难道仅剩下的一个可以依靠的老伴还不应该幸免吗?何况家中的'孤儿寡母都过着衣不蔽体的生活,人民对这一苦难的现实不正应该愤怒和反抗吗?

      第三层从老妪力虽衰至犹得备晨炊,写老妇为挽救家庭,舍身应役的决心。老妇见多般的诉苦不行,差役还是逼她非交出人来不可。叫儿媳去吧,小孙子得饿死,把老伴儿交出来吧,家中不能没有个男人,于是老妇决定自己舍身从军。对统治阶级来说,无疑是一桩辛辣的讽刺、愤怒的控诉,就连这样一个力衰的老妪也没放过。

      第三段自夜久语声绝至独与老翁别,交待出事情的结果,是尾声。

      语声绝,说明老妇已被差吏带走了,泣幽咽是儿媳的哭声,出入无完裙的儿媳,死了丈夫,孩子又小,公公不在家,婆婆又被拉走,家破人亡。如闻二字用得形象,使我们看到投宿者对主人一家命运的关切,可推知他是悲愤激动得一夜不曾合眼的。最后一句独与老翁别含意丰富,它和诗开头第一句暮投石壕村遥相呼应。昨天投宿的时候,还有老翁老妇双双出迎,如今老妇被抓走,儿媳又无完裙,不便出入,只有刚刚溜回家的老翁一人出来送行,诗人的心情可想而知了。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这首诗一百二十个字,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也无议论的话,但却通过叙事抒了情,表达了心中义愤。

      其次,诗写得很精炼概括,前后照应,意见言表。

      诗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都写得很简练,重点放在中间部分,其中心是老妇的申诉,写得具体详细。如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

      写投宿,只说暮投石壕村,没有写当时的情景,而后随着情节的发展,很自然地知道是宿在老妇老翁家。又如只写老翁逾墙走没写他何时归来;只写 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但读到那句照应开头,结束全篇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就完全领悟到:当夜久语声绝之后,老妇就被带走了,老翁也恐怕就在差吏走了之后才回到家的。

      诗中老妇人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她的诉苦来完成的,刻划得栩栩如生。其他人如投宿者、差吏、老翁、儿媳等人物形象,虽着墨不多,但都很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阅读全文]...

2022-01-26 15:29:29
  • 杜甫《石壕吏》艺术特点

  • 杜甫,艺术
  • 杜甫《石壕吏》艺术特点

      《石壕吏》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全诗篇幅不长,诗歌内容十分丰富,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甫《石壕吏》艺术特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壕吏

      唐代: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艺术特点:

      《石壕吏》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全诗篇幅不长,一共才24句,120字。诗歌内容十分丰富: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紧张,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并且蕴含着作者强烈鲜明的感情。可以说,《石壕吏》精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言简义丰的佳作。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指的就是诗歌表现上的这一特色。稍作分析就会发现,作者借助了虚实相生的写法来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精炼的叙述和描写渲染差吏捉人的气势

      首句“暮投石壕村”,画面上虽然只交代了诗人与暮色苍茫之时向小村投宿而来的事情,其实,作者“暮投”村而不走大路去旅店住宿的举动中已暗示出兵荒马乱,附*的城镇荡然一空的不祥气氛。“有吏夜捉人”句中的“夜”字含义十分丰富。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有发生,百姓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官吏“捉人”手段狠毒,于百姓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这不禁让人想到其时的石壕村定是人声嘈杂、鸡犬不宁,空气十分紧张。清人浦起龙说这两句“有猛虎攫人之势”。然而,作者并不去正面描写差吏捉人的声势,而是转过来描写老翁一家的紧张痛苦动作:“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一听到门外有响动,就知道差吏又来“捉人”了,经验告诉他们,藏在家里不安全,老翁只得立刻“逾墙”逃走。这时打门声、叫喝声很急,老妇只得开门应付。读者不难想象,捉人的差吏一定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大群,全村被捉的也一定不是老翁一家,而是很多家。整个石壕村定是鸡飞狗叫,一片混乱。简短的两句,就把官吏捉人的声势和全村惶惶不安的情景渲染的那么真切。接着诗人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来概括展现这个特写镜头,一“呼”、一“啼”、一“怒”、一“苦”,两相对照有力地衬托出差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蛮横气势。开头六句,虽然只是粗线条的勾勒,但实中有虚,以虚补实,差吏捉人的汹汹声势被渲染的淋漓尽致。

      二、在老妇哭啼的语言描写中暗写差吏捉人的情状

      老妇的“前置词”共有13句,是全诗的主干。老妇的这番话全是诉说给差吏听得,按理说,其实差吏绝非在洗耳恭听,应该把差吏当时的反映写出来才是。但作者对差吏的言行却一句也没有写。其实,细心读老妇的“前置词”,可以明显的感受出差吏是在说话和活动着的。这十三句多次换韵,明显表现出多次波折,暗示了官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老妇的哭诉应是差吏一次次怒呼、逼问的结果。可以想象差吏见是个老妇人,扑了个空,定会怒吼:“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点叫出来!”老妇于是说明三个儿子的下落。但差吏并不罢休,继而厉声追问“家里还有什么人”。差吏的大声诉问把老妇的孙儿吓哭了,老妇只得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来回答。这时,差吏循声闯入室内,发现了老妇的儿媳妇,老妇只好说“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既解释了儿媳妇一直躲在屋里不出来的原因,又借以哀求差吏,儿媳妇要哺育孙儿,万万不能被抓去。但一心只顾捉人交差的差吏哪能听得进去,绝不空手而归,于是退而求其次,坚持要捉走儿媳妇。在这种情况下,老妇出于无奈,只得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可见,“听妇前致词”这一节,不是一幅老妇啼哭诉苦的静止的画面,而是动态的,画面的镜头在差吏与老妇之间交错移动,巧妙地将差吏的形象融入了老妇的“前置词”中,虚实交映,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加深了诗歌的主题。

      三、将主观的评价和深沉的感情寓于事件的叙述之中

      诗人从“暮投石壕村”到“独与老翁别”,正好经历了事件的全过程,却始终没有开口,没有直接书写感情,没有发表一句议论。然而,文中无不透露出作者对事情的主观评价。如“有吏夜捉人”句,这是直属其事,但作者不用“点兵”“征兵”,而用“捉人”这个词,足以看到了作者的揭露、批判之意。一个“捉”字,差吏的凶暴、社会的`黑暗都自在其中,再加一个“夜”字,就更见差吏“捉人”手段之狠毒与气氛之恐怖。又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者强烈对照,在加上两个“一何”修饰,也就用不着说差吏怎样可恨,老妇怎样可怜,因为恨与怜都蕴于其中。再如结尾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一个“久”字不仅说出这件事情折腾了很久,也表露出诗人的心情,久久不能*静。一个“如”字,化实为虚,说明诗人已被深深触动,已分不清是人在泣,还是自己的心理作用。天明的告别,一个“独”字,表明了老妇已被捉走,作者心情沉重: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却只能跟逃走归来的老翁告别了。感慨之情,尽在叙事中,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石壕吏》这首诗,虚实两方面配合极为恰当,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含丰富,真正是一篇言简义丰的叙事佳作。

      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阅读全文]...

2022-01-09 14:13:40
  • 《石壕吏》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

  • 阅读,智慧
  • 《石壕吏》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提供《石壕吏》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石壕吏原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对照翻译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石壕吏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首诗。

      石壕吏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说:“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版本为“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所以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此诗如实地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面对这一切,诗人没有美化现实,而是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阅读全文]...

2022-02-28 03:42:36
  • 杜甫《石壕吏》

  • 杜甫
  •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18、新:最*,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24、唯: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32、应:响应。

      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4、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35、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36、备:准备。

      37、晨炊:早饭。

    [阅读全文]...

2022-06-08 04:56:26
石壕吏古诗的视频 - 句子
石壕吏古诗的视频 - 语录
石壕吏古诗的视频 - 说说
石壕吏古诗的视频 - 名言
石壕吏古诗的视频 - 诗词
石壕吏古诗的视频 - 祝福
石壕吏古诗的视频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