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名句短一点

关于朱子名句短一点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朱子名句短一点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朱子名句短一点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朱子名句短一点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9) 语录(40) 说说(147k+) 名言(5) 诗词(25) 祝福(45k+) 心语(19k+)

  • 朱子治家格言的名句

  • 格言,励志,朱子
  •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阅读全文]...

2022-04-10 07:23:57
  • 朱子治家名言全文

  • 名言,励志,朱子
  •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子。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心暗想。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嫁18、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焉。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朱子治家格言全文发布于2013-08-09,喜欢,给我点个赞吧!

    [阅读全文]...

2022-06-27 17:36:27
  • 朱子家训名言和感悟简短

  • 朱子,家训,感悟
  •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634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朱子家训名言和感悟简短》,欢迎大家阅读和分享!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2、一粥一饭,当思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3、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5、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6、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7、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

    8、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9、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10、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11、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心再想。

    12、人有喜庆,不可生妨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13、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

    14、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15、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焉。

    [阅读全文]...

2022-02-28 03:30:53
  • 朱子文化征文1200字

  • 朱子,文化
  • 朱子文化征文1200字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有写征文的经历,对征文很是熟悉吧,借助征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么你有了解过征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朱子文化征文12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画依旧,琴依旧,只是你已静静地长眠于地数百年了,但隐隐文公山,缓缓清印溪,没有一刻停止过对你的怀念。因为这一方山水处处有您的足迹,处处有您的墨迹,处处有您的气息。这一方莘莘学子因为你而多了份书卷气,这一方父母官也因你而正气满怀,这一方的百姓因为你而多了份豪气,这一方山水因你而更显灵气。

      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这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物是人已非,人去诗还在。当人们还停留在天光云影中享受自然时,你智慧的大脑却在思考中穿越时空。“观书有感”,何止是观书,人生不也是如此吗?什么样的源头,就有什么样的现状。知识丰富的源头是博览群书,永不掉队的源头是改革创新,廉洁奉公的源头是心存百姓,国富民强的源头是社会和谐,而朱子您不就是尤溪能名扬四海的源头之一吗?您的思想不就是我们想建设和谐生活的源头之一吗?……所以我们永不能让“源头”枯竭,让“源头”受污染。

      无边光景一时新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春暖花开,东风和煦,莺歌燕舞,万紫千红,你为我们描绘了春到人间时的大好风光。其实你何尝不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中的生活画卷:我们渴望寻“芳”时,能有“万紫千红”;我们渴望寻“圣人之道”时,能见“桃李满天下”;我们渴望寻“心中之梦”时,能够“蓦然回首,梦想就在灯火阑珊处”;我们渴望寻“爱”时,能感受到“人间自有真情在”,我们渴望寻“和谐”时,能看到“无边光景一时新”……为了渴望能成为现实,我们会不计付出。

      此日中流自在行

      “昨夜江头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观书有感》)“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对书的痴迷,让你处处有感悟,处处生妙语,亦让后人时时受启迪。只因“春水生”,“蒙冲巨舰”遂成“一毛轻”,遂能“自在行”,形象说理,妙趣横生,它让人想起“读书破万卷”时,自然会“下笔如有神”;想起“磨刀不误砍柴工”;想起“功到自然成”;想起厚积薄发……一语惊醒梦中人:你想成功吗?那你就先付出,水到自会渠成。

      总觉得您有神话中的魔棒,能点石成金,能化寻常为神奇;总觉得您有佛门中的慧眼,能看透天地玄机,能了然世间万物;总觉得您有传说中的摄魂之术,你能让时人茅塞顿开,让千年之后的人还沐浴在你的智慧中,在你的智慧中开创新的生活。

      你,让怀念您成为一种*惯……

      突然间,又想起您的《题石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只是如今面对石榴花开时,我们不必感慨“可怜此地无车马”了。您知道吗?您的故乡沈城,您曾牵系的华夏神州不仅正处于“五月榴花照眼明”之时,也正是“车如流水马如龙”之际!

      仰望朱熹,那是一座山,壁立千仞。

      他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他将至真交织成理念中奔腾的旋律;他用刚强承担起人生的重负,他用正直谱写社稷的安宁和谐,他用如椽大笔挥写自己生命的华美篇章……

      腹有诗书

      出身于儒学世家,父亲朱松对朱熹的教育十分认真。由于朱松是在二程理学思想教育下的儒生,他对儿子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儒家学做圣贤的目标去实行。朱熹在十岁时就“厉志圣贤之学”,每天如痴如迷地攻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他自己回忆说:“某十岁时,读《孟子》,至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从此,便立志要做圣人。古人云:“古今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朱熹正是有了“立志做圣人”的目标,才能有他日后“程、朱理学集大成者”的成就。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正是他孜孜以求的这份执著,感动了清印溪畔的莘莘学子,让他们在求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心存教育

      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四处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成就非凡。他亲手创办了同安县学、武夷精舍、考亭书院,并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制定了学规,编写了“小学”、“大学”的教材。为封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透过历史的尘烟,我看到了一个“诲人不倦”的朱熹,一个“忝我师儒真不负,长歌喜极为重编”的朱熹,一个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朱熹!故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书香墨韵永泽后世。正因如此,南溪书院畔的琅琅书声,越汇越响亮;正因如此,文公山脚下的浓浓墨韵,越积越厚重。

      情系黎民

      怀着满腔报效祖国的热血,将民生扛在肩膀上,要求地方豪富,用藏粟赈救饥民,他又请求朝廷以“六百斛赈济”,*息了饥民的暴动。面对昏庸腐败的同僚,触犯利益的大地主阶级,勾心斗角、奸诈狡猾的粮商,他卓识远见,以一定的魄力去反对邪恶势力,提出了补救时弊的正确主张,救民于水火之中。他用他的肩膀,撑起热爱生命、关怀百姓的爱民之心,用他的肩膀担起民计民生的大任和满怀的豪情壮志。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心动就行动,言必行,行必果,这在滔滔地的历史长河中又有人?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豪情冲天,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但他关注自己要胜过关注百姓;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忧国忧民的情怀让人肃然起敬,怎奈他心有余而力不足感慨多而行动少,被动多而主动少;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留下千秋清高之名,可是却把百姓扔在了一旁……

      唯有朱熹言出必行,这种志在行志在得的见识,影响了文公山山脚下一代又一代的父母官,他们励精图治,造福百姓。

      胸无杂念

      他是客观唯心论者,陆九渊则是主观唯心论者,两人在学术上的分岐很大。鹅湖之会后,陆九渊来到白鹿洞书院拜访朱熹,请他为其兄陆九龄撰写墓铭,二人一见如故,十分友善,并且互相表现了仰慕之情。朱熹不仅接受了陆九渊的请求,同时还请陆九渊为书院师生讲学,陆九渊也欣然同意。是什么让争锋相对的二人握手言和,互相仰慕呢?是宽容、是豁达、是风度、是坦荡的胸怀,是一种超然脱俗的朱熹精神,数百年前就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奏响了最强音。

      ……

      仰望朱熹,那是一座山,风光无限!

      朱熹不仅文采出众,口才也很好,其才思敏捷一如纪晓岚一如刘镛。

      要说善言者多如牛毛,可绝大多数人是为一己之利,或求官或求财。而能够为百姓利益,不顾犯欺君之罪招杀身之祸在皇帝面前“巧舌如簧”的人却是寥寥无几,朱熹可以算一个。

      众所周知,朱熹仕途坎坷:刚进政界就很“不识时务”地敢以“晚辈”的身份公然“顶撞”主张降金的秦桧等人,丝毫不理会什么“识时务者为俊杰”之类的“人生哲学”。未逢明主,朱熹楞是急得辞官回家,撒手不干了。过了几年,宋高宗一命呜忽,驾鹤西去,宋孝宗即位诏求直言,这下朱熹终于可以将满腔热怒火付之笔上,直言进谏,丝毫不给犀利的言语裹上一层奶油。还好宋孝宗有李世民的胸襟,看后很受感动,还亲自召其听取意见。不过宋孝宗虽有李世民的胸襟却没李世民的头脑,听取小人谗言,朱熹仍没得到重用,于是再次辞官回家。之后又上演了几次辞职闹剧后,莫名其妙地被打成了“反派”;之后便没了动静。

      虽说仕途坎坷,但朱熹也有风光的时候。宁宗时候,,朱熹担任侍讲,他的满腹经纶,能言善辩令许多文武百官折服,连皇帝都曾是他的fans。皇帝也经常与他拉拉家常。有一次,,朱熹说到自己的家乡,激动之余调动所有的.脑细胞将尤溪说的天花乱坠,直说的皇帝心花怒放,脑袋发热,当场拍板决定去尤溪游玩。本来皇帝亲临,对家乡来说是一件好事,但还好朱熹是个理性的人,脑筋马上转过弯来,心理暗叫不好:皇帝出游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受苦的肯定是百姓,这样不就给家乡添负担了吗?这时朱熹计上心来,推说山高水险,车马难行,力劝皇帝不要去尤溪。皇帝不甘心,硬要刨根问底:到底怎么险啦?朱熹说,从东路进尤溪要经过一个叫“马啼岭”的地方——连“马”都“啼”啦,可见是多么地凶险。事实上,的确有这个岭,只不过是“蹄”而非“啼”——“马蹄岭”明明是马的脚,愣被朱熹说成是马的啼哭,皇帝还信以为真,不过还不甘心:“从西路走怎么样?”朱熹说:西路要经过‘勒骨抽肠’,山高林深,毒蛇猛兽出没其中……之类的话,又把皇帝吓得一愣一愣的——“勒骨抽肠”,一听就狠,马上打消了皇帝的念头——当然,又是朱熹故意说错话,把“鹿角柳塘”说成“勒骨抽肠”,添油加醋,故弄玄虚,不过冒着犯下欺君之罪的危险,使尤溪的百姓免遭涂炭。

      还有一次,皇帝与朱熹聊天时问及尤溪人民的生活。当然啦,皇帝面前,自然要说“国泰民安,百姓生活安定了。谁知皇帝接下来竟“赐”朱熹回乡一趟,带点尤溪的特产回来。也该是朱熹理性,此时他想的不是巴结皇帝,而是觉得凡是好的东西皇帝都想要,若真献特产,被皇帝看中的话还不得年年进贡,苦的还是百姓。朱熹脑筋转的快,不一会儿又有了主意。回京城后,朱熹献上的不是金柑绿笋香菇,而是一颗桐子,告诉皇帝这是尤溪的雪梨。皇帝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一口还没啃完就吐了出来——桐子外表与雪梨很相似,但味道就差得远了。皇帝大怒,朱熹立马伏地求饶说:“万岁息怒,微臣怎敢欺骗皇上,微臣家乡种的都是这种梨,黎民百姓吃的确实都是这种梨,万岁赐臣一吃吧!”“演”的栩栩如生,一看就是个“演技派”。被恩准后,朱熹津津有味地吃起了这梨。皇帝见状,认为是自己山珍海味吃多了,而穷苦人民连饭都吃不饱自然认为这难吃的东西好吃了,于是怒火渐渐消了。他又问朱熹还有什么东西,朱熹故伎重演,献上了连根带叶小竹子和毛竹叶。皇帝一看,说:“罢了罢了,尤溪那么穷,以后的山税就免了吧。”此事让我想起了我省某县明明穷得只剩下钱了,还大哭贫困,得到了上头的财政拨款——实乃与这个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有人说谎是为了中饱私囊,而朱熹的谎言却是利国利民,为尤溪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

      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铁齿铜牙朱熹因体恤民情而唇齿留香,且遗香万年!

    [阅读全文]...

2022-06-25 23:30:26
  • 朱子治家格言

  • 朱子,格言
  • 1、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2、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3、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4、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5、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6、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7、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8、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9、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10、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11、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12、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13、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14、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15、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16、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焉。

    17、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18、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心暗想。

    19、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

    20、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21、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22、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23、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

    24、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25、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26、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27、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子。

    28、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29、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30、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www.fuhaoku.net)

    31、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32、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33、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34、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35、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36、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

    37、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阅读全文]...

2021-12-29 10:37:29
  • 朱子治家的格言是什么

  • 格言,励志,朱子
  •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阅读全文]...

2021-12-28 21:36:37
  • 朱子家训原文和译文

  • 家训,朱子,古诗文
  • 朱子家训原文和译文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朱子家训原文和译文,希望有所帮助!

      朱子家训

      原文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录自《*朱氏宗谱》)

      翻译

      作为国君,最重要的是怀有仁慈的心。作为臣子,最重要的则是忠诚。为人父,最重要的是慈爱;为人子,最要紧的则是孝道。作人的兄长,最要紧的是友爱弟妹;作为弟妹,则要恭敬兄长。作丈夫的,最重要的是态度*和,作妻子的,则必须重视温柔的作用。与师长相处,最重要的是合乎礼;与朋友相交,最重要的则是讲信用。遇见老者,当有尊敬之心;看见幼者,当有慈爱之心。

      对于品德高尚的.人,虽然年纪比我小,我也应当尊敬他;对那些素行不端者,虽年纪比我大,我们也该离他远点。千万不要谈论别人的短处,更加不可以仗侍着自己的长处而自以为了不起。对人有恨意,化解之道就在于检查自己是否站在合于道义的一方;对于那些自己所怨恨的人,则应以*直的心态,正常地对待他们。随便遇到什么样的环境,都当心*气和地接受。别人有小过错,则应有包容之心;别人犯了较大的过错,则应将正确合理的作法明白告诉他。不要以为只是一件小小的善事而不去做,更不可以认为是小小的坏事而大胆地去做。别人的缺点,(面对他人的时候)我们应帮他稍加掩盖;别人的优点,则应该帮他宣扬。处世不应为了私事而与人结仇;治家更要注意不可因为私心而有不公*的作法。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有妒贤嫉能的心态。遇到不顺的事情,切勿因气愤而求一时之快;不要违背正常的行为规范而去伤害别的物体。遇有不合正义的发财机会,则应该放弃;遇到合情合理的事情,则不妨从事。

      古圣先贤所流传下来的经典,不可以不读;待人的合理规范与处世的正当态度,则不可不知。对后代子孙,不能不重视教育;对仆人帮佣,则必须能体谅关怀。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不可不尊敬;遇到灾变打击,则不可不相互扶持。谨守本分,必须有赖于了解做人的基本规范;而我们一生的命运,则是由老天来决定。一个人能做到以上各点,则老天必定会来相助的。这些基本的道理,都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做的。就像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是每天都不可离开,每天都不可缺少的。我们对这些基本的生活道理,怎可不重视呢?

    [阅读全文]...

2022-02-25 12:21:41
  • 《朱子语类》卷二十五 论语七

  • 朱子
  • 《朱子语类》卷二十五 论语七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宋代景定四年(1263年)黎靖德以类编排,于咸淳六年(1270年)刊为《朱子语类大全》140卷,即今通行本《朱子语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朱子语类》卷二十五 论语七,欢迎大家阅读!

      ◎八佾篇

      △孔子谓季氏章

      季氏八佾,止是多添人数,未有明文,故夫子就其事责之。若三家雍彻,则分明歌天子之诗,故夫子引其诗以晓之。〔人杰〕

      问:"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曰:"季氏初心,也须知其为不安。然见这八佾人数热闹,便自忍而用之。这便是遏绝天理,失其初心也。"

      子升问集注两说不同。曰:"如今亦未见圣人之言端的是如何。如后说之意,亦自当存,盖只此便是天理发处。圣人言语,固是旨意归一。后人看得有未端的处,大率意义长者录在前,有当知而未甚稳者录在后。如放於利而行多怨,或者又说求利而不得,则自多怨天尤人。此意亦自是。但以意旨观之,人怨之说为分晓,故只从一说。"〔木之〕

      居父问:"是可忍也,后说恐未安。圣人气象似不如此暴露。"曰:"前日见赵子钦亦疑此,亦是。但圣人亦自有大段叵耐人处。如孔子作春秋,是大段叵耐,忍不得处。"〔贺孙〕

      问:"是可忍也,范氏谓季氏罪不容诛,莫是有不容忍之意否?"曰:"只大概如此说,不是有此意。"〔时举〕

      三家者以雍彻章

      问"三家者以雍彻"。曰:"这个自是不当用,更无可疑。"问:"是成王赐周公?"曰:"便是成王赐周公,也是成王不是。若武王赐之,也是武王不是。公道是成王赐,便不敢道不是了。雍诗自是武王之乐,馀人自是用他不得。成王已自用不得了,何况更用之於他人!"〔卓〕

      问:"雍彻,程子谓成王之赐,伯禽之受,皆非也。"曰:"使鲁不曾用天子之礼乐,则三家亦无缘见此等礼乐而用之。"〔时举〕

      问:"范氏以成王赐鲁以天子礼乐,惟用以祀周公於大庙,非使鲁君亦得以用之也。不如伊川断然便道成王不当赐,伯禽不当受。"曰:"然。范先生说书,大抵言语宽,所以至此。"〔榦〕

      "居是邦不非其大夫",只是不议其过恶。若大夫有不善,合当谏正者,亦不可但已。孔子谓季氏八佾与三家雍彻之事,又却不然。〔人杰〕

      人而不仁如礼何章

      或问:"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曰:"如礼乐何,谓其不柰礼乐何也。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既不和乐,不庄敬,如何行得礼乐!儒用录云:"不庄不敬,不和不乐,便是不仁。暴慢鄙诈,则无如礼乐何矣。"譬如不善操舟,必不柰一舟何;不善乘马,必不柰一马何。"又问:"礼乐是玉帛钟鼓之文否?"曰:"看其文势,却是说玉帛钟鼓之礼乐也。"〔人杰〕儒用同。

      "人既不仁,自是与那礼乐不相管摄。礼乐虽是好底事,心既不在,自是呼唤他不来,他亦不为吾用矣。心既不仁,便是都不醒了。如人身体麻木,都不醒了,自是与礼乐不相干事。所以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只是一个求放心,更无别工夫。"或曰:"初求放心时,须是执持在此,不可令他放。"曰:"也不用擒捉他,只是要常在这里。"或曰:"只是常常省察照管得在,便得,不可用心去把持擒捉他。"曰:"然。只知得不在,才省悟,便在这里。"或曰:"某人只恁擒制这心,少间倒生出病痛,心气不定。"曰:"不是如此。只是要照管常在此,便得。"

      问:"礼者,天理之节文;乐者,天理之和乐。仁者,人心之天理。人心若存得这天理,便与礼乐凑合得著,若无这天理,便与礼乐凑合不著。"曰:"固是。若人而不仁,空有那周旋百拜,铿锵鼓舞,许多劳攘,当不得那礼乐。"〔焘〕

      "人而不仁",则其心已不是;其心既不是,便用之於礼乐,也则是虚文,决然是不能为。心既不正,虽有钟鼓玉帛,亦何所用!〔卓〕

      "人而不仁,如礼何"!而今莫说"八佾"、"雍彻",是无如礼乐何。便教季氏用四佾以祭,也无如礼乐何,缘是它不仁了。〔夔孙〕

      蜚卿问:"人而不仁,如礼何!是无恻隐之心,则礼乐皆为虚文。"曰:"此仁是指全体而言,不是指恻隐。"〔可学〕

      希真问:"人而不仁,与不能以礼让为国,皆曰如礼何!意同否?"曰:"人而不仁,是以仁对礼乐言。不以礼让,是以礼之实对礼之文言。能以逊让为先,则人心感服,自无乖争陵犯之风。"〔恪〕

      或问:"集注云礼乐不为之用,如何?"曰:"礼是恭敬底物事,尔心中自不恭敬,外面空做许多般模样;乐是和乐底物事,尔心中自不和乐,外面强做和乐,也不得。心里不恁地,外面强做,终是有差失。纵饶做得不差失,也只表里不相应,也不是礼乐。"集注。

      "集注云礼乐不为用,是如何?"曰:"不仁之人,浑是一团私意,自不柰那礼乐何。礼乐须是中和温厚底人,便行得。若不仁之人,与礼乐自不相关了。譬如无状之人去读语孟六经。语孟六经自是语孟六经,与他即无干涉,又安得为之用!"〔时举〕

      或问"人而不仁"注下数语。曰:"其如礼乐何哉,是柰他不下;礼乐不为之用也,是不为我使,我使他不得。虽玉帛交错,不足以为礼;虽钟鼓铿锵,不足以为乐。虽有礼而非礼,虽有乐而非乐。"因言"季氏,当初成王不赐,伯禽不受,则后人虽欲僣,亦无样子,他也做不成"。又曰:"观天子之礼於鲁宋。宋是二王后,有天子之礼。当时诸侯皆不识天子之礼,皆於鲁宋观之。"〔节〕

      "仁者,天下之正理"。只是汎说,不是以此说仁体。若曰"义者,天下之正理,也得"。〔义刚〕

      问"仁者,天下之正理"。曰:"说得自好,只是太宽。须是说仁是本心之全德,便有个天理在。若天理不在,人欲横肆,如何得序而和!"〔时举〕

      程子说"仁者,天下之正理",固好;但少疏,不见得仁。仁者,本心之全德。人若本然天理之良心存而不失,则所作为自有序而和。若此心一放,只是人欲私心做得出来,安得有序,安得有和!〔铢〕

      问"仁者,天下之正理"。曰:"此说太宽。如义,亦可谓天下之正理;礼,亦可谓天下之正理。"又问:"仁是合知觉与理而为之与,舍知觉而为之与?"曰:"仁自是知觉。"又问:"知觉是仁中之一件否?"久之,曰:"生底是仁。"又曰:"仁义礼智是四个根子,恻隐、羞恶、恭敬、是非是根上所发底苗。"又曰:"生是元,长是亨,收敛是利,藏是贞,只是一气。理无形,故就气上看理,也是恁地。"次日,又曰:"仁是根,爱是苗。"又曰:"古人言仁,多以慈详恺悌。易则曰: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何尝以知觉为仁!"又曰:"程子曰仁是理,此说太宽。如曰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此说却是紧要底。"问:"仁如何包四者?"曰:"易便说得好:元者,善之长。义礼知莫非善,这个却是善之长。"又曰:"义礼知无仁,则死矣,何处更讨义礼知来?"又曰:"如一间屋分为四段,仁是中间紧要一段。孟子言仁人心,义人路,后不言义者,包义在其中。如克己复礼为仁,亦是恁地。"〔节〕

      问:"仁者,心之德也。不仁之人,心德既亡,方寸之中,绝无天理。*日运量酬酢,尽是非僻淫邪之气,无复本心之正。如此等人,虽周旋於玉帛交错之间,钟鼓铿锵之际,其於礼乐判为二物,如猿狙衣周公之服一般,其如礼乐何!伊川所谓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所谓正理,即心之德也。若天理不亡,则见得礼乐本意,皆是天理中发出来,自然有序而和。若是胸中不有正理,虽周旋於礼乐之间,但见得私意扰扰,所谓升降揖逊,铿锵节奏,为何等物!不是礼乐无序与不和,是他自见得无序与不和,而礼乐之理自在也。"曰:"只是如此。"〔南升〕

      问:"人而不仁,如礼乐何!据李氏之说,则指在外之礼乐言之,如玉帛钟鼓之类。程先生所谓无序而不和,却是主在内者言之,如何?"曰:"两说只是一意。缘在我者无序而不和,故在外之礼乐亦不为我用。"又问:"仁义礼智,皆正理也,而程子独以仁为天下之正理,如何?"曰:"便是程子之说有太宽处,此只是且恁宽说。"曰:"是以其专言者言之否?"曰:"也是如此。"〔广〕

      问:"集注举三说:若游氏则言心,程氏主理,李氏谓待人而后行。"曰:"所疑者何?"曰:"今观前二说,与后说不相似。"曰:"仲思以为如何?"曰:"此正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之意。盖心具是理,而所以存是心者,则在乎人也。"曰:"恁地看,则得之。"〔道夫〕

      问:"吕氏曰:礼乐之情,皆出於仁。此语似好。"曰:"大概也只是如此。"问:"游氏曰:人而不仁,则人心亡矣,如何?"曰:"此说好。"问:"曾见先生说仁者,心之德。义礼智皆心之德否?"曰:"都是。只仁是个大底。"问:"谢氏曰:未能颠沛造次由於是,故如礼何!未能不忧,故如乐何!似说得宽。"曰:"他只似做时文用故事,也不必恁地。"问:"程先生尹先生皆以仁为正理,如何是正理?"曰:"只是正当底道理。"〔榦〕集义。

      林放问礼之本章

      问:"林放问礼章,先生谓得其本,则礼之全体无不在其中,如何是礼之全体?"曰:"兼文质本末言之。"曰:"后面只以质为礼之本,如何又说文质皆备?"曰:"有质则有文,有本则有末。徒文而无质,如何行得?譬如树木,必有本根,则自然有枝叶华实。若无本根,则虽有枝叶华实,随即萎落矣。"〔广〕

      林闻一问:"林放问礼之本,而孔子并以丧告之,何也?"曰:"丧亦是礼。奢底是礼之吉者,丧是礼之凶者。"〔节〕

      辛適正问:"林放问礼之本,何故只以丧礼答之?"曰:"礼不过吉凶二者而已。上句泛以吉礼而言,下句专指凶礼而言。然此章大意不在此,须看问答本意。孔子只是答他问礼之本,然俭戚亦只是礼之本而已。及其用也,有当文时,不可一向以俭戚为是,故曰:品节斯,斯之谓礼,盖自有个得中恰好处。"〔僩〕

      问"丧与其易也,宁戚"。曰:"其他冠婚祭祀,皆是礼,故皆可谓与其奢也宁俭。惟丧礼独不可,故言与其易也宁戚。易者,治也,言治丧礼至於*熟也。丧者,人情之所不得已。若*治其礼有可观,则是乐於丧,而非哀戚之情也,故礼云:丧事欲其纵纵尔。"〔卓〕

      问:"丧与其易也宁戚,注易为治,何也?"曰:"古人做物滑净,无些碍处,便是易。在礼,只是太滑熟了。生固无诚实,人才太滑熟,亦便少诚实。"曰:"夫子何故只以俭戚答礼之本?"曰:"初头只是如此,未有后来许多文饰,文饰都是后来事。丧初头只是戚,礼初头只是俭。当初亦未有那俭,俭是对后来奢而言之,盖追说耳。如尧土阶三尺,当初只是恁地,不是为俭,后来人称为俭耳。东坡说忠、质、文,谓当初亦未有那质,只因后来文,便称为质。孔子曰:从先进。周虽尚文,初头尚自有些质在。"曰:"三纲、五常亦礼之本否?"曰:"初头亦只有个意耳。如君臣亦只是个诚敬而已,未有许多事。"〔淳〕

      问"礼之本"。曰:"初间只有个俭戚,未有那文。俭戚是根,有这根然后枝叶自发出来。"又问:"戚是此心自然发出底;俭又不类。"曰:"俭亦不是故意俭,元初且只有汙樽抔饮之类。"毅父问:"先生旧说,俭戚且是*本。"曰:"对奢、易言之,且得说俭、戚是本。若论礼之本,则又在俭、戚之前。未用如此说得。"〔时举〕

      奢、易过於文,俭、戚则不及而质。与其过也,宁不及,不及底可添得。〔夔孙〕

      问:"林放问礼之本一章,某看来,奢、易是务饰於外,俭、戚是由中。"曰:"也如此说不得。天下事,那一件不由心做。但俭、戚底发未尽在,奢、易底发过去了,然都由心发。譬之於花,只是一个花心,却有开而未全开底,有开而将离披底。那俭、戚底便犹花之未全开,奢、易底便犹花之离披者。且如人之居丧,其初岂无些哀心,外面装点得来过当,便埋没了那哀心。人之行礼,其初岂无些恭敬之心,亦缘他装点得来过当,便埋没了那恭敬之心。而今人初以书相与,莫不有恭敬之心。后来行得礼数重复,使人厌烦,那恭敬之心便埋没了。"或问:"易字,集注引孟子易其田畴之易,是*熟而*易之意否?"曰:"易,只是*得来熟,似欢喜去做,做得来手轻足快,都无那恻怛不忍底意思。"因举檀弓"丧事欲其纵纵尔"与曲礼"丧事先远日",皆是存恻怛不忘之意也。〔焘〕

      胡叔器说"林放问礼之本"一章。曰:"林放若问礼之大体,便包得阔。今但问本,似未为大。然当时*於繁文,人但指此为礼,更不知有那实处。故放问,而夫子大之,想是此问大段契夫子之心。盖有那本时,文便在了。若有那文而无本,则岂得为礼!易其田畴之说,盖由范氏丧易而文之语推之。治田者须是经犁经耙,治得窒碍,方可言熟也。若居丧*熟於礼文,行得皆无窒碍,则哀戚必不能尽,故曰不若戚而不文之愈也。如杨氏汙樽抔饮之说,他是就俭说,却不甚亲切。至於丧不可以径行直情一句,大觉文意颠倒。后面云则其本戚而已,却似与前面无收杀。此须是说居丧先要戚,然却不可无衰麻哭踊之数以为之节,如此说,方得。今却说得衰麻哭踊似是先底,却觉语意不完。龟山说话多如此,不知如何。却是范氏俭者,物之质;戚者,心之诚二语好。"又曰:"人只*得那文饰处时,自是易忘了那朴实头处,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之类。"〔义刚〕

      杨氏谓礼始诸饮食燔炙。言礼之初,本在饮食。然其用未具,但以火炽石,其石既热,却以肉铺其上,熟而食之,安有鼎俎笾豆也!然方其为鼎俎之始,亦有文章,雕镂烦而质灭矣,故云"与奢宁俭"。又云:"杨说丧不可直情而径行。此一语,稍伤那哀戚之意。其意当如上面始诸饮食之语,谓丧主於哀戚,为之哭泣擗踊,所以节之,其本则戚而已。"杨氏语多如此,所以取彼处亦少。〔子蒙〕

      问:"林放问礼之本。夫礼贵得中,奢、易则过於文,俭、戚则不及而质,皆未为合礼。然质乃礼之本,过於文则去本已远。且礼之始,本诸饮食,汙樽而抔饮,篑桴而土鼓,岂不是俭。今若一向奢而文,则去本已远,故宁俭而质。丧主於哀戚,故立衰麻哭踊之数以节之。今若一向治其礼文,而无哀戚之意,则去本已远,故宁戚而质,乃礼之本。"曰:"也只是如此。"〔南升〕

      问:"易,乃慢易,如何范氏以为丧易而文?"曰:"易也*文。易字训治,不是慢易、简易之易。若是慢易、简易,圣人便直道不好了,知何更下得与其字,只此可见。"〔榦〕

      夷狄之有君章

      问:"夷狄之有君一章,程氏注似专责在下者陷无君之罪,君氏注似专责在上者不能尽为君之道,何如?"曰:"只是一意。皆是说上下僣乱,不能尽君臣之道,如无君也。"〔义刚〕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无君且胜之者"。此说无意义。〔振〕

      问:"范氏吕氏皆以为夷狄有君而无礼义,不如诸夏之无君而有礼义,恐未当。"曰:"不知他如何恁地说。且如圣人恁地说时,便有甚好处!不成*无君恰好!"问:"亡,莫只是有无君之心否?"曰:"然。"〔榦〕

      季氏旅於泰山章

    [阅读全文]...

2022-02-26 10:24:13
  • 朱熹《朱子家训》原文及翻译

  • 家训,朱子,古诗文
  • 朱熹《朱子家训》原文及翻译

      中华民族素以重视家教著称于世,有道是家和万事兴,孔老先生也说齐家治国*天下,足见家庭教育、家风、家庭氛围对下一代对我们自己和对国家的重要性。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朱熹《朱子家训》原文及翻译,希望有所帮助!

      【原文】

      朱熹《朱子家训》

      宋朱熹的《朱子家训》全文三百余字,精辟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被尊为千古“治家之经”。朱熹著作众多,《朱子家训》是他关于治家方面的一篇重要著作。全篇精炼地涵盖了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文句工整对仗,言辞清晰流畅,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深厚的人生智慧。流传较广,影响远大。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

      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录自《*朱氏宗普》)

      【翻译】

      当国君所珍贵的是“仁”,爱护人民。当人臣所珍贵的是“忠”,忠君爱国。当父亲所珍贵的是“慈”,疼爱子女。当儿子所珍贵的是“孝”,孝顺父母。当兄长所珍贵的是“友”,爱护弟弟。当弟弟所珍贵的是“恭”,尊敬兄长。当丈夫所珍贵的是“和”,对妻子和睦。当妻子所珍贵的是“柔”,对丈夫温顺。

      侍奉师长要有礼貌,交朋友应当重视信用。遇见老人要尊敬,遇见小孩要爱护。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大,我一定远离他。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缺点;切莫夸耀自己的长处。对有仇隙的人,用讲事实摆道理的办法来解除仇隙。对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诚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他。不论是得意或顺意或困难逆境,都要*静安详,不动感情。别人有小过失,要谅解容忍!别人有大错误,要按道理劝导帮助他。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坏事就去做。

      别人做了坏事,应该帮助他改过,不要宣扬他的恶行。别人做了好事,应该多加表扬。待人办事没有私人仇怨,治理家务不要另立私法。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妒忌贤才和嫉视有能力的人。不要声言忿愤对待蛮不讲理的人,不要违反正当事理而随便伤害人和动物的.生命。不要接受不义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物要拥护。不可不勤读诗书,不可不懂得礼义。

      子孙一定要教育,童仆一定要怜恤。一定要尊敬有德行有学识的人,一定要扶助有困难的人。这些都是做人应该懂得的道理,每个人尽本分去做才符合“礼”的标准。这样做也就完成天地万物赋予我们的使命,顺乎“天命”的道理法则。

    [阅读全文]...

2022-03-13 18:24:42
  • 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

  • 朱子,格言
  • 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自古重视家庭教育,但是说来惭愧,《朱子治家格言》却是我迄今为止读的唯一的一部治家格言。这部格言内容丰富,涵盖了日常作息、勤俭持家、和睦邻里、尊师重道等诸多方面,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从我自己粗浅的理解来看,全文提倡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概括为两个词,就是“自重”、“自持”。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作息*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早睡早起不仅对身体好,还能养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气神,对个人的生活,影响深远。当今社会的诱惑太多了,好看想要更好看,有钱想要更有钱,可殊不知,知足才能常乐。《朱子治家格言》教导我们,“勿谋华屋,勿营良田”,很多事,除了满足欲望之外,还要考虑应不应该,合不合理。“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即使挣钱,我们也不能挣不干不净的钱。我们自强不息,努力奋斗,财富自然而然就来了。做人要谨慎自持,喝酒不可贪杯,有多少人因为酒后失态而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醒。

      《朱子治家格言》彰显出了中华文化无比宽广的胸襟和卓尔特立的价值观,是儒家文化的深度总结,倘若我们能按照朱子的家训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家庭会更加的和睦,整个社会也会更加的和谐。

      《朱子治家格言》为我们提供了人生处世的宝贵精神。

      “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此句为格言首句。看似普通,做到却难,看似是家务清洁之事,其实是教导人勤奋向上。现在不少人追求舒适安逸的生活,不求上进,贪杯晚睡,吃喝玩乐,睡到太阳晒到*还不愿起床。其实我也一样,有过几次能“黎明即起”温书读课呢?不说早起闻鸡,就是连件衣服,鞋袜也要母亲洗晒。懒惰在我的身上越来越严重。一顿饭菜,没好吃的全都倒掉,一件衣服不漂亮的,也*,穿鞋袜要讲时髦。还学着别人穿戴首饰,饰发穿耳,哪里有想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子治家格言》教人以厚道待人,以礼仪处世,以勤俭持家,以诗书为高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教人不贪念:“莫贪意外之财”;教人正直从善:“勿恃势而凌逼孤寡,匿怨而用暗箭。”这些格言警句虽然离我们有一定远的时间,重了一点家庭色彩,但读起来并不过时,这就是中华美德,最能炼就人的意志,培养人的情操,最普通的'人生美德。

      读后《朱子治家格言》,我的理解甚为肤浅,要深入理解格言的内在含义,我认为不是一天、半天就能体会到的,对格言的教诲,不是一天、半天就做到的。还须坚持不懈从格言中吸取营养精华。为祖国的富强胸怀大志:为官心存君国。

      前几天,我得到《中华美德书》一本,欣喜之余,美美品读,《朱子治家格言》就是其中的一篇.他为我们提供了人生处世的宝贵精神.

      “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此句为格言首句.看似普通,做到却难,看似是家务清洁之事,其实是教导人勤奋向上.现在不少人追求舒适安逸的生活,不求上进,贪杯晚睡,吃喝玩乐,睡到太阳晒到*还不愿起床.其实我也一样,有过几次能“黎明即起”温书读课呢?不说早起闻鸡,就是连件衣服,鞋袜也要母亲洗晒.懒惰在我的身上越来越严重.一顿饭菜,没好吃的全都倒掉,一件衣服不漂亮的,也*,穿鞋袜要讲时髦.还学着别人穿戴首饰,饰发穿耳,哪里有想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子治家格言》教人以厚道待人,以礼仪处世,以勤俭持家,以诗书为高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教人不贪念:“莫贪意外之财”;教人正直从善:“勿恃势而凌逼孤寡,匿怨而用暗箭.”这些格言警句虽然离我们有一定远的时间,重了一点家庭色彩,但读起来并不过时,这就是中华美德,最能炼就人的意志,培养人的情操,最普通的人生美德.

      读后《朱子治家格言》,我的理解甚为肤浅,要深入理解格言的内在含义,我认为不是一天、半天就能体会到的,对格言的教诲,不是一天、半天就做到的.还须坚持不懈从格言中吸取营养精华.为祖国的富强胸怀大志:为官心存君国.

    [阅读全文]...

2022-01-02 15:02:01
朱子名句短一点 - 句子
朱子名句短一点 - 语录
朱子名句短一点 - 说说
朱子名句短一点 - 名言
朱子名句短一点 - 诗词
朱子名句短一点 - 祝福
朱子名句短一点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