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朱子语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朱子语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朱子语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朱子语录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九 朱子十六
《朱子语类》是一部记录有关朱熹及其弟子讲学问答的语录总集,又名《朱子语录》、《朱子语类大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九 朱子十六,欢迎阅览。
欲速之患终是有,如一念虑间便出来,如看书欲都了之意,是也。以下训方。
方行屋柱边转,擦下柱上黑。见云:"若'周旋中规,折旋中矩',不到得如此。"大率多戒方欲速也。
方云:"此去当自持重以矫轻。"先生曰:"旧亦尝戒释之以安重。"
方云:"此去欲看论语,如何?"曰:"经皆好看,但有次第耳。"前此曾令方熟看礼记。
临行请教。曰:"累日所讲,无非此道,但当勉之。"又曰:"持守可以自勉,惟穷理须讲论,此尤当勉。"又曰:"经书正须要读。如史书要见事变之血脉,不可不熟。"又曰:"持敬工夫,愈密愈精。"因曰:"自浮沉了二十年,只是说取去,今乃知当涵养。"
包显道言:"杨子直论孟子'四端',也说得未是。"先生笑曰:"他旧曾去晁以道家作馆,晁教他校正辟孟子说,被以道之说入心后,因此与孟子不足。后来所以抵死要与他做头抵,这亦是拗。人才拗,便都不见正底道理。诸葛诚之尝言,孟子说'性善',说得来缓,不如说恶底较好。那说恶底,便使得人戒慎恐惧后方去为善。不知是怎生见得偏后,恁地跷蹊。尝见他执得一部吕不韦吕览到,道里面煞有道理,不知他见得是如何。晁以道在经筵讲论语毕,合当解孟子,他说要莫讲。高宗问他如何。曰:'孟子与孔子之道不同,孔子尊王,孟子却教诸侯行王道。'由此遭论去国。他当时也是博学,负重名;但是而今将他几个劄子来看,却不可晓,不知是如何。李覯也要骂孟子。不知只管要与孟子做头抵做甚?你且拣个小底来骂,也得。"〔义刚〕
包显道领生徒十四人来,四日皆无课程。先生令义刚问显道所以来故,於是次日皆依精舍规矩说论语。一生说"时*"章。先生曰:"只是熟,故说;到说时,自不肯休了。而今人所以恁地作辍者,只是未熟。'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此说地步阔。盖此道理天下所公共,我独晓之而人不晓得,也自闷。今'有朋自远方来',则从者众,故可乐。这个自是地位大段高了。'人不知而不愠',也是难。愠不是大段怒,但心里略有不*底意便是愠。此非得之深,养之厚,何以至此?"一生说"务本"章。先生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是掉开说。凡事若是务本时,道便自然生。此若拈定孝弟说,下面自不要这两句了。"又曰:"爱是仁之发,谓爱是仁,却不得。论性,则仁是孝弟之本。惟其有这仁,所以能孝弟。仁是根,孝弟是发出来底;仁是体,孝弟是用;仁是性,孝弟是仁里面事。某尝谓孟子论'四端'处,说得最详尽,里面事事有,心、性、情都说尽。心是包得这两个物事。性是心之体,情是心之用;性是根,情是那芽子。恻隐、羞恶、辞逊、是非皆是情。恻隐是仁之发,谓恻隐是仁,却不得,所以说道是仁之端也。端,便是那端绪子。读书须是子细,'思之弗得,弗措也;辨之弗明,弗措也',如此方是。今江西人皆是要偷閒自在,才读书,便要求个乐处,这便不是了。某说,若是读书寻到那苦涩处,方解有醒悟。康节从李挺之学数,而曰:'但举其端,勿尽其言,容某思之。'它是怕人说尽了,这便是有志底人。"因言:"圣人漉得那天理似泥样熟。只看那一部周礼,无非是天理,纤悉不遗。"一生说"三省"章。先生曰:"忠是发於心而形於外;信也是心里发出来,但却是就事上说。而今人自谋时,思量得无不周尽;及为人谋,则只思量得五六分便了,这便是不忠。'与朋友交',非谓要安排去罔他为不信,只信口说出来,说得不合於理,便是不信。谋是主一事言,信是泛说。"一生说"敬事而信"章。先生曰:"大事小事皆要敬。圣人只是理会一个'敬'字。若是敬时,方解信与爱人、节用、使民;若不敬,则其他都做不得。学而一篇皆是就本领上说。如治国,礼乐刑政,尚有多少事,而夫子却只说此五项者,此盖本领所在。"一生说"入孝出弟"章。先生曰:"夫子只是泛恁地说,说得较宽,子夏说得较力。他是说那诚处,'贤贤易色',是诚於好善;'事父母能竭其力',是诚於事亲;'事君能致其身',是诚於事君;'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是诚於交朋友。这说得都重,所以恁地说。他是要其终而言。道理也是恁地,但不合说得大力些。"义刚问:"'贤贤易色',如何在先?"曰:"是有那好善之心底,方能如此。"一生说"温良恭俭"章。先生曰:"夫子也不要求之於己而后得,也不只是有此五德。若说求之於己而后得,则圣人又无这般意思。这只是说圣人谨厚退让,不自以为圣贤,人自然乐告之。'夫子之求之也',此是反语。言夫子不曾求,不似其它人求后方得,这是就问者之言以成语,如'吾闻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伊尹不是以尧舜之道去要汤是定,这只是表得不曾割烹耳。"一生说"颜子不愚"章。先生曰:"圣人便是一片赤骨立底天理,光明照耀,更无蔽障;颜子则是有一重皮了。但其他人则被这皮子包裹得厚,剥了一重又一重,不能得便见那里面物事;颜子则皮子甚薄,一剥便爆出来。夫子与他说,只是要与它剥这一重皮子。它缘是这皮子薄,所以一说便晓,更不要再三。如说与它'克己复礼',它更不问如何是克己,如何是复礼,它便晓得,但问其目如何而已。"以下训扬。〔义刚〕
朱子治家格言
格言,是指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是人们机智的精华,众人汇成的睿智,是指导人生走向成功之路的法宝,时刻激励人生取得进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朱子治家格言,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心遭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焉。
原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翻译: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节约而精美,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图买良好的田园。
原文: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翻译:社会上不正派的女人,都是乱淫和盗窃的媒介;美丽的婢女和娇艳的姬妾,不是家庭的幸福。家僮、奴仆,不可雇用英俊美貌的,妻、妾切不可有艳丽的妆饰。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了,祭祀却要虔诚;子孙虽然愚笨,五经、四书,却要诵读。自己生活节俭,以做人的正道来教育子孙。与肩不要贪不属于你的财,不要喝过量的酒。
原文: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翻译:和做小生意的挑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要关心他们,并且要对他们有金钱或其它的援助。对人刻薄而发家的,决没有长久享受的道理。行事违背伦常的人,很快就会消灭。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富有的要资助贫穷的;一个家庭要有严正的规矩,长辈对晚辈言辞应庄重。听信妇人挑拨,而伤了骨肉之情,那里配做一个大丈夫呢?看重钱财,而薄待父母,不是为人子女的.道理。嫁女儿,要为她选择贤良的夫婿,不要索取贵重的聘礼;娶媳妇,须求贤淑的女子,不要贪图丰厚的嫁妆。
原文: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心遭暗想。
翻译:看到富贵的人,便做出巴结讨好的样子,是最可耻的,遇着贫穷的人,便作出骄傲的态度,是鄙贱不过的。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言多必失。争斗诉讼,总要伤财耗时,甚至破家荡产,即使赢了,也得不偿失。有了矛盾应尽量采取调解或和解的方法。不可用势力来欺凌压迫孤儿寡妇,不要贪口腹之欲而任意地宰杀牛羊鸡鸭等动物。性格古怪,自以为是的人,必会因常常做错事而懊悔;颓废懒惰,沉溺不悟,是难成家立业的。亲*不良的少年,日子久了,必然会受牵累;恭敬自谦,虚心地与那些阅历多而善于处事的人交往,遇到急难的时候,就可以受到他的指导或帮助。他人来说长道短,不可轻信,要再三思考。因为怎知道他不是来说人坏话呢?因事相争,要冷静反省自己,因为怎知道不是我的过错?
原文: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焉。
翻译:对人施了恩惠,不要记在心里,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常记在心。无论做什么事,当留有余地;得意以后,就要知足,不应该再进一步。他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祸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恶人。看到美貌的女性而起邪心的,将来报应,会在自己的妻子儿女身上;怀怨在心而暗中伤害人的,将会替自己的子孙留下祸根。家里和气*安,虽缺衣少食,也觉得快乐;尽快缴完赋税,即使口袋所剩无余也自得其乐。读圣贤书,目的在学圣贤的行为,不只为了科举及第;做一个官吏,要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怎么可以考虑自己和家人的享受?我们守住本分,努力工作生活,上天自有安排。
1、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2、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3、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4、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5、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6、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7、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8、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9、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
10、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11、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12、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13、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
14、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15、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16、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
17、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18、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19、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20、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21、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22、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焉。
23、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24、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5、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26、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27、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
28、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29、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30、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
31、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心暗想。
32、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33、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朱子的格言
1、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隳自甘,家道难成。
2、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3、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4、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焉。
5、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赀才,薄父母,不*子。嫁女择佳婿,无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6、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7、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8、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愬?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心暗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9、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1、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赀才,薄父母,不*子。
2、乖僻自是,悔误必多;
3、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4、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5、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6、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7、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8、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9、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10、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11、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12、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焉。
13、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
14、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15、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
16、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17、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18、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
19、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20、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21、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22、居身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
23、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24、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25、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26、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
27、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28、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29、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30、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31、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32、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33、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34、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35、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子。
36、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
37、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38、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39、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40、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41、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朱子家训原文及译文
宋朱熹的《朱子家训》全文三百余字,精辟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被尊为千古“治家之经”。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朱子家训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
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录自《*朱氏宗普》)
译文
当国君所珍贵的是“仁”,爱护人民。当人臣所珍贵的是“忠”,忠君爱国。当父亲所珍贵的是“慈”,疼爱子女。当儿子所珍贵的是“孝”,孝顺父母。当兄长所珍贵的`是“友”,爱护弟弟;当弟弟所珍贵的是“恭”,尊敬兄长。当丈夫所珍贵的是“和”,对妻子和睦。当妻子所珍贵的是“柔”,对丈夫温顺。侍奉师长要有礼貌,交朋友应当重视信用。
遇见老人要尊敬,遇见小孩要爱护;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大,我一定远离他。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缺点;切莫夸耀自己的长处。对有仇隙的人,用讲事实摆道理的办法来解除仇隙。对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诚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他;不论是得意或顺意或困难逆境,都要*静安详,不动感情。别人有小过失,要谅解容忍!别人有大错误,要按道理劝导帮助他。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坏事就去做。别人做了坏事,应该帮助他改过,不要宣扬他的恶行。
别人做了好事,应该多加表扬。待人办事没有私人仇怨,治理家务不要另立私法。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妒忌贤才和嫉视有能力的人。不要声言忿愤对待蛮不讲理的人,不要违反正当事理而随便伤害人和动物的生命。
不要接受不义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物要拥护;不可不勤读诗书,不可不懂得礼义。子孙一定要教育,童仆一定要怜恤。一定要尊敬有德行有学识的人,一定要扶助有困难的人。这些都是做人应该懂得的道理,每个人尽本分去做才符合“礼”的标准。这样做也就完成天地万物赋予我们的使命,顺乎“天命”的道理法则。
1、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2、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3、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4、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5、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6、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7、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8、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9、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10、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11、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12、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13、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14、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15、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16、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焉。
17、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18、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心暗想。
19、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
20、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21、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22、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23、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
24、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25、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26、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27、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子。
28、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29、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30、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www.fuhaoku.net)
31、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32、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33、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34、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35、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36、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
37、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朱子语类》卷六十四 中庸三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朱子语类》卷六十四中庸三,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二十章
"'修道以仁。'修道,便是说上文修身之道,自'为政在人'转说将来。'修道以仁',仁是筑底处,试商量如何?"伯丰言:"克去己私,复此天理,然后得其修。"曰:"固是。然圣贤言'仁'字处,便有个温厚慈祥之意,带个爱底道理。下文便言'亲亲为大'。"〔〈螢,中"虫改田"〉〕
问:"'修道以仁',继之以'仁者人也',何为下面又添说义礼?"曰:"仁便有义,如阳便有阴。亲亲尊贤,皆仁之事。亲之尊之,其中自有个差等,这便是义与礼。亲亲,在父子如此,在宗族如彼,所谓'杀'也,尊贤;有当事之者,有当友之者,所谓'等'也。"〔僩〕
问:"仁亦是道,如何却说'修道以仁'?"曰:"道是汎说,"汎"字,疑是"统"字。仁是切要底。"又问:"如此,则这'仁'字是偏言底?"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如此说,则此是偏言。"〔节〕
问:"思修身,不可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不知天。"曰:"此处却是倒看,根本在修身。然修身得力处,却是知天。知天,是知至、物格,知得个自然道理。学若不知天,便记得此,又忘彼;得其一,失其二。未知天,见事头绪多。既知天了,这里便都定,这事也定,那事也定。"〔淳〕
"思事亲不可不知人。"知人,只如"知人则哲"之"知",不是思欲事亲,先要知人。只是思欲事亲,更要知人。若不好底人与它处,岂不为亲之累?知天,是知天道。
知天是起头处。能知天,则知人、事亲、修身,皆得其理矣。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皆知也。只是要知得到,信得及。如君之仁,子之孝之类,人所共知而多不能尽者,非真知故也。〔谟〕
问"知仁勇"。曰:"理会得底是知,行得底是仁,著力去做底是勇。"〔德明〕
问"知仁勇"之分。曰:"大概知底属知,行底属仁,勇是勇於知,勇於行。"又云:"'生知安行',以知为主;'学知利行',以仁为主;'困知勉行',以勇为主。"〔焘〕
问:"'生知安行'为知,'学知利行'为仁,'困知勉行'为勇,此岂以等级言耶?"曰:"固是。盖生知安行主於知而言。不知,如何行?安行者,只是安而行之,不用著力,然须是知得,方能行得也。故以生知安行为知。学知利行主於行而言。虽是学而知得,然须是著意去力行,则所学而知得者不为徒知也。"故以学知利行为仁。铢退思所谓三者,皆兼知行而言。大知固生知,非生知何以能安而行?至仁固力行,非学知何以能利而行?勇固是知行不可废。翌日再问。先生曰:"更须涵养。"〔铢〕
问:"中庸以'生知安行'为知,'学知利行'为仁,何也?"曰:"论语说'仁者安仁',便是说得仁高了;'知者利仁',便是说得知低了。此处说知,便是仁在知中,说得知大了。盖既是生知,必能安行。若是学知,便是知得浅;须是力行,方始至仁处,此便是仁在知外。譬如这个桌子,论语说仁,便是此脚直处;说知,便是横处。中庸说仁,便是横处;说知,便是直处。而今且将诸说录出来看,看这一边了,又去看那一边,便自见得不相碍。"〔夔孙〕赐录云:"'问诸说皆以生知安行为仁,学知利行为知,先生独反是,何也?'曰:'论语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与中庸说"知仁勇",意思自别。生知安行,便是仁在知中。学知利行,便是仁在知外。既是生知,必能安行,所以谓仁在知中。若是学知,便是知得浅些了;须是力行,方始至仁处,所以谓仁在知外。'问'智仁勇'。曰'理会得底是知,行得底是仁,著力去做底是勇。'"
仁则力行工夫多,知则致知工夫多。"好学*乎知,力行*乎仁",意自可见。〔道夫〕
问:"'力行*乎仁',又似'勇者不惧'意思。"曰:"交互说都是。三知都是知,三行都是仁,三*都是勇。生知安行好学,又是知;学知利行力行,又是仁;困知勉行知耻,又是勇。"〔淳〕
吕与叔"好学*仁"一段好。〔璘〕
知耻,如"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於天下,可传於后世,我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既耻为乡人,进学安得不勇!
为学自是要勇,方行得彻,不屈慑。若才行不彻,便是半涂而废。所以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勇本是没紧要物事,然仁知了,不是勇,便行不到头。〔僩〕
问:"'为天下有九经',若论天下之事,固不止此九件,此但举其可以常行而不易者否?"曰:"此亦大概如此说,然其大者亦不出此。"又问:"吕氏以'有此九者,皆德怀之事,而刑不与焉',岂以为此可以常行,而刑则期於无刑,所以不可常行而不及之欤?"曰:"也不消如此说。若说不及刑,则礼乐亦不及。此只是言其大者,而礼乐刑政固已行乎其间矣。"又问:"养士亦是一大者,不言何也?"曰:"此只是大概说。若如此穷,有甚了期?若论养士,如'忠信重禄','尊贤','子庶民',则教民之意固已具其中矣。"〔僩〕
"柔远"解作"无忘宾旅"。孟子注:"宾客羁旅。"古者为之授节,如照身、凭子之类,*时度关皆给之。"因能授任以嘉其善",谓愿留於其国者也。〔德明〕
问"来百工则财用足"。曰:"既有个国家,则百工所为皆少不得,都要用。若百工聚,则事事皆有,岂不足以足财用乎?"如织纴可以足布帛,工匠可以足器皿之类。〔焘〕
问"饩廪"。曰:"饩,牲饩也。如今官员请受,有生羊肉。廪,即廪给,折送钱之类是也。"〔赐〕
问:"'送往迎来',集注云:'授节以送其往。'"曰:"远人来,至去时,有节以授之,过所在为照。如汉之出入关者用繻,唐谓之'给过所'。"〔赐〕
问:"'凡事豫则立'以下四句,只是泛举四事,或是包'达道、达德、九经'之属?"曰:"上文言'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天下之达德三,所以行之者一。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遂言'凡事豫则立',则此'凡事'正指'达道、达德、九经'可知。'素定',是指先立乎诚可知。中间方言'所以行之者一',不应忽突出一语言'凡事'也。"〔铢〕
豫,先知也,事未至而先知其理之谓豫。"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横渠曰:"事豫吾内,求利吾外也。"又曰:"精义入神者,豫而已。"皆一义也。〔僩〕
或问"言前定则不踬"。曰:"句句著实,不脱空也。今人才有一句言语不实,便说不去。"〔贺孙〕
"事前定则不困。"闲时不曾做得,临时自是做不彻,便至於困。"行前定则不疚。"若所行不前定,临时便易得屈折枉道以从人矣。"道前定则不穷。"这一句又包得大,连那上三句都包在里面,是有个妙用,千变万化而不穷之谓。事到面前,都理会得。它人处置不得底事,自家便处置得;它人理会不得底事,自家便理会得。〔僩〕
问"反诸身不诚"。曰:"反诸身,是反求於心;不诚,是不曾实有此心。如事亲以孝,须是实有这孝之心。若外面假为孝之事,里面却无孝之心,便是不诚矣。"〔焘〕
"诚者,天之道。"诚是实理,自然不假修为者也。"诚之者,人之道",是实其实理,则是勉而为之者也。孟子言"万物皆备於我",便是"诚";"反身而诚",便是"诚之"。反身,只是反求诸己。诚,只是万物具足,无所亏欠。〔端蒙〕
问"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曰:"诚是天理之实然,更无纤毫作为。圣人之生,其禀受浑然,气质清明纯粹,全是此理,更不待修为,而自然与天为一。若其馀,则须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如此不已,直待得仁义礼智与夫忠孝之道,日用本分事无非实理,然后为诚。有一毫见得与天理不相合,便於诚有一毫未至。如程先生说常人之畏虎,不如曾被虎伤者畏之出於诚实,盖实见得也。今於日用间若不实见得是天理之自然,则终是於诚为未至也。"〔大雅〕
问:"'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之道也。'此言天理至实而无妄,指理而言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之道也。'此言在人当有真实无妄之知行,乃能实此理之无妄,指人事而言也。盖在天固有真实之理,在人当有真实之功。圣人不思不勉,而从容中道,无非实理之流行,则圣人与天如一,即天之道也。未至於圣人,必择善,然后能实明是善;必固执,然后实得是善,此人事当然,即人之道也。程子所谓'实理'者,指理而言也;所谓'实见得是,实见得非'者,指见而言也。此有两节意。"曰:"如此见得甚善。"〔铢
中庸言天道处,皆自然无节次;不思不勉之类。言人道处,皆有下功夫节次。择善与固执是二节。言天道,如至诚之类,皆有"至"字。"其次致曲",却是人事。"久则徵",是外人信之。古注说好。〔璘〕
或问:"明善、择善,何者为先?"曰:"譬如十个物事,五个善,五个恶。须拣此是善,此是恶,方分明。"〔从周〕
圣贤所说工夫,都只一般,只是一个"择善固执"。论语则说"学而时*之",孟子则说"明善诚身"。只是随他地头所说不同,下得字来各自精细,真实工夫只是一般。须是尽知其所以不同,方知其所以同也。
"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然亦各有次序,当以其大而急者为先,不可杂而无统也。
先生屡说"慎思之"一句。言:"思之不慎,便有枉用工夫处。"〔人杰〕
中庸言"慎思之"。思之粗浅不及,固是不慎;到思之过时,亦是不慎。所以他圣人不说深思,不说别样思,却说个"慎思"。〔道夫〕
或问:"'笃行'是有急切之意否?"曰:"笃厚也是心之恳恻。"〔履孙〕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问而弗知,弗可让下。须当研穷到底,使答者词穷理尽,始得。〔砥〕
问:"'博学之'至'明辨之',是致知之事,'笃行'则力行之事否?"曰:"然。"又问:"'有弗学'至'行之弗笃弗措也',皆是勇之事否?"曰:"此一段却只是虚说,只是应上面'博学之'五句反说起。如云不学则已,学之而有弗能,定不休。如云'有不战,战必胜矣'之类也。'弗措'也未是勇事。到得后面说'人一己百,人十己千',方正是说勇处。'虽愚必明',是致知之效;'虽柔必强',是力行之效。"〔僩〕
或问"人一己百,人十己千"。曰:"此是言下工夫,人做得一分,自己做百分。"〔节〕
吕氏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一段煞好,皆是他*日做工夫底。〔淳〕
汉卿问"哀公问政"章。曰:"旧时只零碎解。某自初读时,只觉首段尾与次段首意相接。如云'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便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都接续说去,遂作一段看,始觉贯穿。后因看家语,乃知是本来只一段也。中庸三十三章,其次第甚密,古人著述便是不可及。此只将别人语言斗凑成篇,本末次第终始总合,如此缜密!"〔贺孙〕广录意同,别出。
问:"中庸第二十章,初看时觉得涣散,收拾不得。熟读先生章句,方始见血脉贯通处。"曰:"前辈多是逐段解去。某初读时但见'思修身'段后,便继以'天下之达道五';'知此三者'段后,便继以'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似乎相接续。自此推去,疑只是一章。后又读家语,方知是孔子一时间所说。"广云:"岂独此章?今次读章句,乃知一篇首尾相贯,只是说一个中庸底道理。"曰:"固是。它古人解做得这样物事,四散收拾将来。及并合众,则便有个次序如此,其次序又直如此缜密!"〔广〕
问:"或问引'大学论小人之阴恶阳善,而以诚於中者目之',且有'为善也诚虚,为恶也何实如之'之语,何也?"曰:"'小人閒居为不善',是诚心为不善也。'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是为善不诚。"因举往年胡文定尝说:"朱子发虽修谨,皆是伪为。"是时范济美天资豪杰,应云:"子发诚是伪为,如公辈却是至诚。"文定逊谢曰:"某何敢当'至诚'二字?"济美却戏云:"子发是伪於为善,公却是至诚为恶也。"乃是此意。〔德明〕
第二十一章
"自诚明,谓之性",此"性"字便是"性之"也。"自明诚,谓之教",此"教"字是学之也。此二字却是转一转说,与首章"天命之谓性,修道之谓教"二字义不同。〔〈螢,中"虫改田"〉〕
"自诚明",性之也;"自明诚",充之也,转一转说。"天命之谓性"以下,举体统说。〔人杰〕
"自诚明,谓之性。"诚,实然之理,此尧舜以上事。学者则"自明诚,谓之教",明此性而求实然之理。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无非使人明此理。此心当提撕唤起,常自念性如何善?因甚不善?人皆可为尧舜,我因甚做不得?立得此后,观书亦见理,*亦见理,森然於耳目之前!〔可学〕
以诚而论明,则诚明合而为一;以明而论诚,则诚明分而为二。〔寿昌〕
第二十二章
《朱子语类》卷二十五 论语七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宋代景定四年(1263年)黎靖德以类编排,于咸淳六年(1270年)刊为《朱子语类大全》140卷,即今通行本《朱子语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朱子语类》卷二十五 论语七,欢迎大家阅读!
◎八佾篇
△孔子谓季氏章
季氏八佾,止是多添人数,未有明文,故夫子就其事责之。若三家雍彻,则分明歌天子之诗,故夫子引其诗以晓之。〔人杰〕
问:"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曰:"季氏初心,也须知其为不安。然见这八佾人数热闹,便自忍而用之。这便是遏绝天理,失其初心也。"
子升问集注两说不同。曰:"如今亦未见圣人之言端的是如何。如后说之意,亦自当存,盖只此便是天理发处。圣人言语,固是旨意归一。后人看得有未端的处,大率意义长者录在前,有当知而未甚稳者录在后。如放於利而行多怨,或者又说求利而不得,则自多怨天尤人。此意亦自是。但以意旨观之,人怨之说为分晓,故只从一说。"〔木之〕
居父问:"是可忍也,后说恐未安。圣人气象似不如此暴露。"曰:"前日见赵子钦亦疑此,亦是。但圣人亦自有大段叵耐人处。如孔子作春秋,是大段叵耐,忍不得处。"〔贺孙〕
问:"是可忍也,范氏谓季氏罪不容诛,莫是有不容忍之意否?"曰:"只大概如此说,不是有此意。"〔时举〕
三家者以雍彻章
问"三家者以雍彻"。曰:"这个自是不当用,更无可疑。"问:"是成王赐周公?"曰:"便是成王赐周公,也是成王不是。若武王赐之,也是武王不是。公道是成王赐,便不敢道不是了。雍诗自是武王之乐,馀人自是用他不得。成王已自用不得了,何况更用之於他人!"〔卓〕
问:"雍彻,程子谓成王之赐,伯禽之受,皆非也。"曰:"使鲁不曾用天子之礼乐,则三家亦无缘见此等礼乐而用之。"〔时举〕
问:"范氏以成王赐鲁以天子礼乐,惟用以祀周公於大庙,非使鲁君亦得以用之也。不如伊川断然便道成王不当赐,伯禽不当受。"曰:"然。范先生说书,大抵言语宽,所以至此。"〔榦〕
"居是邦不非其大夫",只是不议其过恶。若大夫有不善,合当谏正者,亦不可但已。孔子谓季氏八佾与三家雍彻之事,又却不然。〔人杰〕
人而不仁如礼何章
或问:"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曰:"如礼乐何,谓其不柰礼乐何也。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既不和乐,不庄敬,如何行得礼乐!儒用录云:"不庄不敬,不和不乐,便是不仁。暴慢鄙诈,则无如礼乐何矣。"譬如不善操舟,必不柰一舟何;不善乘马,必不柰一马何。"又问:"礼乐是玉帛钟鼓之文否?"曰:"看其文势,却是说玉帛钟鼓之礼乐也。"〔人杰〕儒用同。
"人既不仁,自是与那礼乐不相管摄。礼乐虽是好底事,心既不在,自是呼唤他不来,他亦不为吾用矣。心既不仁,便是都不醒了。如人身体麻木,都不醒了,自是与礼乐不相干事。所以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只是一个求放心,更无别工夫。"或曰:"初求放心时,须是执持在此,不可令他放。"曰:"也不用擒捉他,只是要常在这里。"或曰:"只是常常省察照管得在,便得,不可用心去把持擒捉他。"曰:"然。只知得不在,才省悟,便在这里。"或曰:"某人只恁擒制这心,少间倒生出病痛,心气不定。"曰:"不是如此。只是要照管常在此,便得。"
问:"礼者,天理之节文;乐者,天理之和乐。仁者,人心之天理。人心若存得这天理,便与礼乐凑合得著,若无这天理,便与礼乐凑合不著。"曰:"固是。若人而不仁,空有那周旋百拜,铿锵鼓舞,许多劳攘,当不得那礼乐。"〔焘〕
"人而不仁",则其心已不是;其心既不是,便用之於礼乐,也则是虚文,决然是不能为。心既不正,虽有钟鼓玉帛,亦何所用!〔卓〕
"人而不仁,如礼何"!而今莫说"八佾"、"雍彻",是无如礼乐何。便教季氏用四佾以祭,也无如礼乐何,缘是它不仁了。〔夔孙〕
蜚卿问:"人而不仁,如礼何!是无恻隐之心,则礼乐皆为虚文。"曰:"此仁是指全体而言,不是指恻隐。"〔可学〕
希真问:"人而不仁,与不能以礼让为国,皆曰如礼何!意同否?"曰:"人而不仁,是以仁对礼乐言。不以礼让,是以礼之实对礼之文言。能以逊让为先,则人心感服,自无乖争陵犯之风。"〔恪〕
或问:"集注云礼乐不为之用,如何?"曰:"礼是恭敬底物事,尔心中自不恭敬,外面空做许多般模样;乐是和乐底物事,尔心中自不和乐,外面强做和乐,也不得。心里不恁地,外面强做,终是有差失。纵饶做得不差失,也只表里不相应,也不是礼乐。"集注。
"集注云礼乐不为用,是如何?"曰:"不仁之人,浑是一团私意,自不柰那礼乐何。礼乐须是中和温厚底人,便行得。若不仁之人,与礼乐自不相关了。譬如无状之人去读语孟六经。语孟六经自是语孟六经,与他即无干涉,又安得为之用!"〔时举〕
或问"人而不仁"注下数语。曰:"其如礼乐何哉,是柰他不下;礼乐不为之用也,是不为我使,我使他不得。虽玉帛交错,不足以为礼;虽钟鼓铿锵,不足以为乐。虽有礼而非礼,虽有乐而非乐。"因言"季氏,当初成王不赐,伯禽不受,则后人虽欲僣,亦无样子,他也做不成"。又曰:"观天子之礼於鲁宋。宋是二王后,有天子之礼。当时诸侯皆不识天子之礼,皆於鲁宋观之。"〔节〕
"仁者,天下之正理"。只是汎说,不是以此说仁体。若曰"义者,天下之正理,也得"。〔义刚〕
问"仁者,天下之正理"。曰:"说得自好,只是太宽。须是说仁是本心之全德,便有个天理在。若天理不在,人欲横肆,如何得序而和!"〔时举〕
程子说"仁者,天下之正理",固好;但少疏,不见得仁。仁者,本心之全德。人若本然天理之良心存而不失,则所作为自有序而和。若此心一放,只是人欲私心做得出来,安得有序,安得有和!〔铢〕
问"仁者,天下之正理"。曰:"此说太宽。如义,亦可谓天下之正理;礼,亦可谓天下之正理。"又问:"仁是合知觉与理而为之与,舍知觉而为之与?"曰:"仁自是知觉。"又问:"知觉是仁中之一件否?"久之,曰:"生底是仁。"又曰:"仁义礼智是四个根子,恻隐、羞恶、恭敬、是非是根上所发底苗。"又曰:"生是元,长是亨,收敛是利,藏是贞,只是一气。理无形,故就气上看理,也是恁地。"次日,又曰:"仁是根,爱是苗。"又曰:"古人言仁,多以慈详恺悌。易则曰: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何尝以知觉为仁!"又曰:"程子曰仁是理,此说太宽。如曰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此说却是紧要底。"问:"仁如何包四者?"曰:"易便说得好:元者,善之长。义礼知莫非善,这个却是善之长。"又曰:"义礼知无仁,则死矣,何处更讨义礼知来?"又曰:"如一间屋分为四段,仁是中间紧要一段。孟子言仁人心,义人路,后不言义者,包义在其中。如克己复礼为仁,亦是恁地。"〔节〕
问:"仁者,心之德也。不仁之人,心德既亡,方寸之中,绝无天理。*日运量酬酢,尽是非僻淫邪之气,无复本心之正。如此等人,虽周旋於玉帛交错之间,钟鼓铿锵之际,其於礼乐判为二物,如猿狙衣周公之服一般,其如礼乐何!伊川所谓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所谓正理,即心之德也。若天理不亡,则见得礼乐本意,皆是天理中发出来,自然有序而和。若是胸中不有正理,虽周旋於礼乐之间,但见得私意扰扰,所谓升降揖逊,铿锵节奏,为何等物!不是礼乐无序与不和,是他自见得无序与不和,而礼乐之理自在也。"曰:"只是如此。"〔南升〕
问:"人而不仁,如礼乐何!据李氏之说,则指在外之礼乐言之,如玉帛钟鼓之类。程先生所谓无序而不和,却是主在内者言之,如何?"曰:"两说只是一意。缘在我者无序而不和,故在外之礼乐亦不为我用。"又问:"仁义礼智,皆正理也,而程子独以仁为天下之正理,如何?"曰:"便是程子之说有太宽处,此只是且恁宽说。"曰:"是以其专言者言之否?"曰:"也是如此。"〔广〕
问:"集注举三说:若游氏则言心,程氏主理,李氏谓待人而后行。"曰:"所疑者何?"曰:"今观前二说,与后说不相似。"曰:"仲思以为如何?"曰:"此正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之意。盖心具是理,而所以存是心者,则在乎人也。"曰:"恁地看,则得之。"〔道夫〕
问:"吕氏曰:礼乐之情,皆出於仁。此语似好。"曰:"大概也只是如此。"问:"游氏曰:人而不仁,则人心亡矣,如何?"曰:"此说好。"问:"曾见先生说仁者,心之德。义礼智皆心之德否?"曰:"都是。只仁是个大底。"问:"谢氏曰:未能颠沛造次由於是,故如礼何!未能不忧,故如乐何!似说得宽。"曰:"他只似做时文用故事,也不必恁地。"问:"程先生尹先生皆以仁为正理,如何是正理?"曰:"只是正当底道理。"〔榦〕集义。
林放问礼之本章
问:"林放问礼章,先生谓得其本,则礼之全体无不在其中,如何是礼之全体?"曰:"兼文质本末言之。"曰:"后面只以质为礼之本,如何又说文质皆备?"曰:"有质则有文,有本则有末。徒文而无质,如何行得?譬如树木,必有本根,则自然有枝叶华实。若无本根,则虽有枝叶华实,随即萎落矣。"〔广〕
林闻一问:"林放问礼之本,而孔子并以丧告之,何也?"曰:"丧亦是礼。奢底是礼之吉者,丧是礼之凶者。"〔节〕
辛適正问:"林放问礼之本,何故只以丧礼答之?"曰:"礼不过吉凶二者而已。上句泛以吉礼而言,下句专指凶礼而言。然此章大意不在此,须看问答本意。孔子只是答他问礼之本,然俭戚亦只是礼之本而已。及其用也,有当文时,不可一向以俭戚为是,故曰:品节斯,斯之谓礼,盖自有个得中恰好处。"〔僩〕
问"丧与其易也,宁戚"。曰:"其他冠婚祭祀,皆是礼,故皆可谓与其奢也宁俭。惟丧礼独不可,故言与其易也宁戚。易者,治也,言治丧礼至於*熟也。丧者,人情之所不得已。若*治其礼有可观,则是乐於丧,而非哀戚之情也,故礼云:丧事欲其纵纵尔。"〔卓〕
问:"丧与其易也宁戚,注易为治,何也?"曰:"古人做物滑净,无些碍处,便是易。在礼,只是太滑熟了。生固无诚实,人才太滑熟,亦便少诚实。"曰:"夫子何故只以俭戚答礼之本?"曰:"初头只是如此,未有后来许多文饰,文饰都是后来事。丧初头只是戚,礼初头只是俭。当初亦未有那俭,俭是对后来奢而言之,盖追说耳。如尧土阶三尺,当初只是恁地,不是为俭,后来人称为俭耳。东坡说忠、质、文,谓当初亦未有那质,只因后来文,便称为质。孔子曰:从先进。周虽尚文,初头尚自有些质在。"曰:"三纲、五常亦礼之本否?"曰:"初头亦只有个意耳。如君臣亦只是个诚敬而已,未有许多事。"〔淳〕
问"礼之本"。曰:"初间只有个俭戚,未有那文。俭戚是根,有这根然后枝叶自发出来。"又问:"戚是此心自然发出底;俭又不类。"曰:"俭亦不是故意俭,元初且只有汙樽抔饮之类。"毅父问:"先生旧说,俭戚且是*本。"曰:"对奢、易言之,且得说俭、戚是本。若论礼之本,则又在俭、戚之前。未用如此说得。"〔时举〕
奢、易过於文,俭、戚则不及而质。与其过也,宁不及,不及底可添得。〔夔孙〕
问:"林放问礼之本一章,某看来,奢、易是务饰於外,俭、戚是由中。"曰:"也如此说不得。天下事,那一件不由心做。但俭、戚底发未尽在,奢、易底发过去了,然都由心发。譬之於花,只是一个花心,却有开而未全开底,有开而将离披底。那俭、戚底便犹花之未全开,奢、易底便犹花之离披者。且如人之居丧,其初岂无些哀心,外面装点得来过当,便埋没了那哀心。人之行礼,其初岂无些恭敬之心,亦缘他装点得来过当,便埋没了那恭敬之心。而今人初以书相与,莫不有恭敬之心。后来行得礼数重复,使人厌烦,那恭敬之心便埋没了。"或问:"易字,集注引孟子易其田畴之易,是*熟而*易之意否?"曰:"易,只是*得来熟,似欢喜去做,做得来手轻足快,都无那恻怛不忍底意思。"因举檀弓"丧事欲其纵纵尔"与曲礼"丧事先远日",皆是存恻怛不忘之意也。〔焘〕
胡叔器说"林放问礼之本"一章。曰:"林放若问礼之大体,便包得阔。今但问本,似未为大。然当时*於繁文,人但指此为礼,更不知有那实处。故放问,而夫子大之,想是此问大段契夫子之心。盖有那本时,文便在了。若有那文而无本,则岂得为礼!易其田畴之说,盖由范氏丧易而文之语推之。治田者须是经犁经耙,治得窒碍,方可言熟也。若居丧*熟於礼文,行得皆无窒碍,则哀戚必不能尽,故曰不若戚而不文之愈也。如杨氏汙樽抔饮之说,他是就俭说,却不甚亲切。至於丧不可以径行直情一句,大觉文意颠倒。后面云则其本戚而已,却似与前面无收杀。此须是说居丧先要戚,然却不可无衰麻哭踊之数以为之节,如此说,方得。今却说得衰麻哭踊似是先底,却觉语意不完。龟山说话多如此,不知如何。却是范氏俭者,物之质;戚者,心之诚二语好。"又曰:"人只*得那文饰处时,自是易忘了那朴实头处,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之类。"〔义刚〕
杨氏谓礼始诸饮食燔炙。言礼之初,本在饮食。然其用未具,但以火炽石,其石既热,却以肉铺其上,熟而食之,安有鼎俎笾豆也!然方其为鼎俎之始,亦有文章,雕镂烦而质灭矣,故云"与奢宁俭"。又云:"杨说丧不可直情而径行。此一语,稍伤那哀戚之意。其意当如上面始诸饮食之语,谓丧主於哀戚,为之哭泣擗踊,所以节之,其本则戚而已。"杨氏语多如此,所以取彼处亦少。〔子蒙〕
问:"林放问礼之本。夫礼贵得中,奢、易则过於文,俭、戚则不及而质,皆未为合礼。然质乃礼之本,过於文则去本已远。且礼之始,本诸饮食,汙樽而抔饮,篑桴而土鼓,岂不是俭。今若一向奢而文,则去本已远,故宁俭而质。丧主於哀戚,故立衰麻哭踊之数以节之。今若一向治其礼文,而无哀戚之意,则去本已远,故宁戚而质,乃礼之本。"曰:"也只是如此。"〔南升〕
问:"易,乃慢易,如何范氏以为丧易而文?"曰:"易也*文。易字训治,不是慢易、简易之易。若是慢易、简易,圣人便直道不好了,知何更下得与其字,只此可见。"〔榦〕
夷狄之有君章
问:"夷狄之有君一章,程氏注似专责在下者陷无君之罪,君氏注似专责在上者不能尽为君之道,何如?"曰:"只是一意。皆是说上下僣乱,不能尽君臣之道,如无君也。"〔义刚〕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无君且胜之者"。此说无意义。〔振〕
问:"范氏吕氏皆以为夷狄有君而无礼义,不如诸夏之无君而有礼义,恐未当。"曰:"不知他如何恁地说。且如圣人恁地说时,便有甚好处!不成*无君恰好!"问:"亡,莫只是有无君之心否?"曰:"然。"〔榦〕
季氏旅於泰山章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勿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 ,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施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子。 嫁女择佳婿,勿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而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心再想。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馀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嫉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馀欢;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馀,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焉。
【《朱子治家格言》介绍】
《朱子治家格言》又称《治家格言》、《朱子家训》,为清代学者朱柏庐所着,是我国古代的家教名篇。全文仅五百多字,却以警句、箴言的形式讲述了许多为人处世、修身治家的道理,其中主张的勤俭持家、不贪便宜、公*厚道、诚实待人、与人为善、力戒*和浮华,反对见利忘义、谄媚宝贵等观点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朱子治家格言》是“经典诵读口袋书”的一种,又名《朱子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与宋朝朱熹的《朱子家训》是不同的,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
《朱子治家格言》的作者是朱用纯(1617-1688),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省昆山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名用纯字致一是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自幼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关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康熙曾多次征召,然均为先生所拒绝。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劝言》、《耻耕堂诗文集》和《愧纳集》。《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当然其中封建性的糟粕如对女性的某种偏见、迷信报应、自得守旧等是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我们是不能苛求于前人的。
【《朱子治家格言》原文及译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心遭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焉。
《朱子治家格言》原文和翻译:
(原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注释):庭除:庭院。这里有庭堂内外之意。
(译文):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原文):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译文):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原文):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朱子语录
朱子语录的古诗朱熹
朱子名句
朱子名言
朱子治家格言朱子是谁
朱子写的古诗
朱子格言
朱子家训名句
关于朱子的古诗
有关朱子的古诗
朱子家训的古诗
朱子家训格言
朱子家训名言
朱振亿语录
朱锁锁语录
朱砂语录
朱子格言原文
朱子写的古诗词
朱子名句短一点
朱子治家格言
《朱子治家格言》
朱广权语录
朱自清语录
朱一旦语录
朱光潜语录
朱一龙语录
朱朝阳语录
朱生豪语录
段子手朱广权语录
读朱子治家格言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