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柳永名句

关于八声甘州柳永名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八声甘州柳永名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八声甘州柳永名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八声甘州柳永名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54) 语录(10) 说说(50k+) 名言(10) 诗词(83) 祝福(1k+) 心语(171)

  •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 诗人
  •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一篇词作。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柳永《八声甘州》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译文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注释

      ⑴潇潇:风雨之声。

      ⑵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⑶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霜风,秋风。凄紧,一作“凄惨”。

      ⑷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是处,到处。红,翠,指代花草树木。语出李商隐《赠荷花》诗:“翠减红衰愁**。”

      ⑸苒(rǎn)苒:渐渐。

      ⑹渺邈:遥远。

      ⑺淹留:久留。

      ⑻颙(yóng)望:抬头远望。

      ⑼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

      ⑽争:怎。

      ⑾恁(nèn):如此。凝愁:忧愁凝结不解。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

      此词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于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这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全词景中有情,情中带景。上片于壮丽的秋景之中含有凄凉伤感之柔情,下片于缠绵的离情中带有伤感之景,前后情景交相辉映。上片写观景,虽未点明登楼而登楼之意自明;下片于“依栏杆处”再点登楼,起到了首尾呼应作用。笔法之高妙,于此可见,作者不愧为慢词的奠基人。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写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无尽离愁,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的气氛,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宋代: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阑 通 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上片首先说登楼引起了“春愁”:“伫倚危楼风细细。”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点明了时令。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连绵无尽。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至于那天际的春草,所牵动的词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种,词人却到此为止,不再多说。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一种极为凄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无言谁会凭栏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有“春愁”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词人在这里闪烁其辞,让读者捉摸不定。

      下片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拟把疏狂图一醉”,写他的打算。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浇愁。词人说得很清楚,目的是“图一醉”。为了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行。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故作欢乐而“无味”,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

      至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其中伊指深爱的女子,也指自己的人生理想)

      这首词妙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调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相大白。在词的最后两句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阅读全文]...

2022-02-24 12:00:21
  • 柳永《八声甘州》翻译及赏析

  • 诗人
  • 柳永《八声甘州》翻译及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柳永《八声甘州》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译文] 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出自] 柳永《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释:

      1、选自《乐章集》。八声甘州,词牌名。

      2、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3、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霜风,秋风。

      4、关河:关隘山河。

      5、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是处,处处。红,翠,指代花草树木。

      6、苒苒(ran 第二声)物华休:随着时间流逝,美好的景物都消歇了。苒苒,同“荏苒”,指光阴流逝。物华,美好的景物。

      7、渺邈:遥远。

      8、淹留:久留。

      9、颙望:抬头远望。

      10、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好多次看到远处有船驶过,便以为是爱人乘舟归来。

      11、争:怎。

      12、正恁(nen 第四声)凝愁:恁,如此,这样。凝愁,愁绪凝聚化解不开。

      译文1: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心上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译文2:

      暮雨潇潇,洒遍大江*,也洗净了清秋时节的万里长空。西风渐紧,带来阵阵寒意,关河冷落,残阳正照在楼上。四处红花凋零,绿叶衰谢,渐渐地景物都凋零了。只有长江水,永远这样无言无语地向东奔流。

      我不忍心再登高望远,故乡遥远似在天边,思归的心愿却难以收敛。感叹连年奔走,究竟为了什么在异乡滞留?佳人一定在妆楼苦苦地遥望,有多少次误认了远来的归船。她哪里知道,此时的我正独倚栏杆,心中结聚着无限哀愁。

      赏析:

      《八声甘州》上篇写景,下篇抒情。雾秋所作。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天色已晚,暮雨潇潇, 洒遍江天,本已气肃天清,明净如水,却又加此一番秋雨。“雨”“洒”已觉振爽异常!素秋清矣,再加净洗,清至极处--而此中多少凄冷之感亦暗暗生焉。其下紧接一个“渐”字,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加倍峻肃。举目关河,春夏滋荣盛之气已尽,秋来肃杀凋零之气已浓,草木不芳,一片冷落之景象。于此,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残照当楼”此际词人乃觉遍宇宙的悲哉之秋气,似乎一齐袭来,要他一人禁当!再下则笔致思绪,便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不忍”,所看到的是更引起乡思的景物。作者的连年漂泊,是为了追求什么呢??虽有乡思牵挂为何还是漂泊?更加深了语气。写出作者内心的痛苦、渺茫的情感。“归思”和漂泊的矛盾,由自己的思归心切,想起自己妻子也在怀念自己。目“想佳人妆楼禺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妻子经常在楼上看着船远远的归来,误以为是丈夫的归来。倚阑干处,正凭凝愁”于最末幅点出全篇题目。这首词最大特点就是把抽象用具体表现出来!

      本词是柳永羁旅行役词中的名篇。《甘州》原是唐人边塞曲之一,声情是激壮的。今所传《八声甘州》,因全调共八韵,故称八声。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首句以“对”字领起,登高临远,展示了暮雨潇潇的江上清秋景象。“潇潇”写出雨声,“洒”写尽雨势,“洗”写秋雨之结果。雨能引起人的感发,黄昏的雨引起人的感发更深,因为黄昏景色变化得更快。这里既点明地点、时令,也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秋为之言悲也,虽然雨后的黄昏天高气清,悲愁却随之袭上心头。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接着写雨后的景色。此三句被苏轼誉为“不减唐人高处”,大概是指这其中感兴真切,气象恢宏,高远。“渐”是逐渐的一个过程,这更增加了一段时间感。“紧”字写风,指强劲的风,与前面的“潇潇暮雨”相呼应,写秋天的风风雨雨交相侵袭。关河冷落,隐含着悲凉的'历史感。残照当楼,只有一轮残日的余晖,映照着作者所在的高楼。这里柳永没有正面写悲慨,但他写出了大自然,写出了秋天生命的消逝,山河的冷落,夕阳满目,每一个景色都包含着深沉的悲慨。

      然后视野渐收,写到苍茫大地上的自然生物,“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放眼望去,曾经生机盎然的草木凋零了,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消失了,这增加了更深的悲哀。“物华休”三字,似乎包含了作者心中所感的生命无常,事业落空的所有悲哀。最后目光落到长江上,面对深秋的悲凉与萧瑟,它竟然保持了一贯的沉默,默默东流,可这长江水无语东流是永不改变的,这其中此片句句写景,句句关情。

      下片写他的怀念,“不忍登高临远”,明明已经登高,却还偏说不忍,说“不忍”实是不能忍啊。“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其实只不过是自我安慰。故乡渺远,望而不见,归绪难理,更加无奈。“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这是词人的自省,自责,也是他羁旅一生的悲剧命运所在。陶渊明说:“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柳永在这里想到自己不过是为了一点口腹生活就被别人驱役,含义十分悲慨。一个封建文人与科举绝了缘,其生活之潦倒、行踪之无着、内心之酸楚又岂是语言能形容的?柳永这一问真是“欲说还休”。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此句具体形象地刻画出“佳人”妆楼远眺的痴情,惟其痴情,游子才先入为主,使其产生视觉的失真——把他人的归舟误认为是游子的归舟。而这一具体感人的形象又是词人痛苦怀想中产生的幻觉,于是,一种相思,两幅幻景叠加,虚实相应,极大地增强了艺术张力。这种写法就是一般人熟悉的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从对面着笔”的手法。最后两句由佳人回到自己,字面上是对“佳人”句承接,佳人苦苦思念游子时,不免产生“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的猜测,她哪里知道此时游子正和她一样倚阑远望,满腹乡愁!实际此句与首句呼应,是全词的注脚,使整首词都笼罩在浓浓的愁绪中。

    [阅读全文]...

2022-02-27 14:54:34
  • 柳永:八声甘州

  •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

      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凝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

      正恁凝愁?

      赏析:

      此词抒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大约作于游宦江浙时。上片写景。以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潇潇”状其雨势之狂猛;“洒江天”状暮雨铺天漫地之浩大,洗出一派清爽秋景。“霜风凄紧”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境象,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而“残照当楼”则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是处”二句写“红衰翠减”的*景细节,词人情思转入深致低回,以“物华休”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长江水”视野转远,景中见情,暗示词人内心惆怅、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由景入情的过渡,引发下片抒情。“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层层剖述,婉转深曲,特别是“想佳人”,揭示出“不忍”之根,更悬想佳人痴望江天,误认归舟的相思苦况;不仅如此,还转进一层反照自身,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这篇《八声甘州》,早被苏东坡巨眼识得,说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须知这样的赞语,是极高的评价,东坡不曾以此许人的。

    [阅读全文]...

2022-03-28 21:01:25
  •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注释

      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霜风,秋风。

      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是处,处处。红,翠,指代花草树木。

      渺邈:遥远。

      淹留:久留。

      颙望:抬头远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争:怎。

      译文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心上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背景

      柳永出身士族家庭,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有求仕用世之志。因天性浪漫和有音乐才能,适逢北宋安定统一,城市繁华,首都歌楼妓馆林林总总被流行歌曲吸引,乐与伶工、歌妓为伍,初入世竟因谱写俗曲歌词,遭致当权者挫辱而不得伸其志。他于是浪迹天涯,用词抒写羁旅之志和怀才不遇的痛苦愤懑。《八声甘州》即此类词的代表作。被苏轼称赞其佳句为“不减唐人高处”。

      特点

      纵观全词,非独结尾统摄全篇,上下片十八句无不经纬分明,丝丝入扣。上片写景,下片言情,情景交织,以“对”字开篇,“登高临远”过片,“倚栏”落脚,又以倚栏凝愁照应江水无语,有如常山之蛇,关节响应,救首救尾。柳词铺叙而不散浸,于此可见一般。柳词本以柔婉见长,此词却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郑文焯《与人论词遗札》)将志士悲慨与儿女柔情结合,体现刚柔相济的艺术美。用单字去声作为句首领头字,也是一大特色,“对”“渐”“望”“叹”“误”等用于开篇与转折处,骨节灵通,强而有力,如点睛之龙破壁而飞。

      赏析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于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这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

      此词抒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大约作于游宦江浙时。上片写景。以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潇潇”状其雨势之狂猛;“洒江天”状暮雨铺天漫地之浩大,洗出一派清爽秋景。“霜风凄紧”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境象,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而“残照当楼”则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是处”二句写“红衰翠减”的*景细节,词人情思转入深致低回,以“物华休”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长江水”视野转远,景中见情,暗示词人内心惆怅、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由景入情的过渡,引发下片抒情。“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层层剖述,婉转深曲,特别是“想佳人”,揭示出“不忍”之根,更悬想佳人痴望江天,误认归舟的相思苦况;不仅如此,还转进一层反照自身,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这篇《八声甘州》,早被苏东坡巨眼识得,说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须知这样的赞语,是极高的评价,东坡不曾以此许人的。

    [阅读全文]...

2022-04-24 19:11:42
  • 柳永《八声甘州》原文翻译

  •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作品注释

      ⑴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写眼前的景象。潇潇暮雨在辽阔江天飘洒,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清朗寒凉。潇潇,下雨声。一说雨势急骤的样子。一作“萧萧”,义同。清秋,清冷的秋景。

      ⑵ 霜风:指秋风。凄紧:凄凉紧迫。关河:管塞与河流,此指山河。

      ⑶残照:落日余光。当,对

      ⑷是处:到处。红衰翠减:指花叶凋零。红,代指花。翠,代指绿叶。此句为借代用法。

      ⑸苒苒(rǎn):同“荏苒”,形容时光消逝,渐渐(过去)的意思。物华:美好的景物。休:这里是衰残的意思。

      ⑹渺邈(miǎo):远貌,渺茫遥远。一作“渺渺”,义同。

      ⑺归思(旧读:sì,做心绪愁思讲):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

      ⑻淹留:长期停留。

      ⑼佳人:美女。古诗文中常用代指自己所怀念的对象。颙(yóng)望:抬头凝望。颙,一作“长”。

      ⑽误几回: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只当作心上人的归舟。语意出温庭钧《望江南》词:“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天际,指目力所能达到的极远之处。

      ⑾争(zěn):怎。处:这里表示时间。“倚栏杆处”即“倚栏杆时”。

      ⑿恁(nen4):如此。凝愁:愁苦不已,愁恨深重。凝,表示一往情深,专注不已。

      作品译文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八声甘州》赏析:

      八声甘州 柳永 即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抒写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上片描绘了雨后清秋的傍晚,关河冷落夕阳斜照的凄凉之景;下片抒写词人久客他乡急切思念归家之情。全词语浅而情深,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写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从而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八声甘州》是词牌名。全词共八韵,所以叫“八声”。词分上下两曲,上曲写景,下曲抒情,脉络十分清晰。《八声甘州》简称《甘州》,又名《潇潇雨》、《宴瑶池》。唐边塞曲。据王灼《碧鸡漫志》卷三:“《甘州》世不见,今‘仙吕调’有曲破,有八声慢,有令,而‘中吕调’有《象八声甘州》,他宫调不见也。凡大曲就本宫调制引、序、慢、*、令,盖度曲者常态。若《象八声甘州》,即是用其法于‘中吕调’。”今所传《八声甘州》,《乐章集》入“仙吕调”。因全词共八韵,故称“八声”。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韵。亦有首句増一韵者。

    整理:zhl201608

    [阅读全文]...

2022-06-07 22:31:12
  •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八声甘州柳永重点句子)

  • 八声甘州,词牌名,又名“甘州”“潇潇雨”“宴瑶池”,源于唐代边塞曲。《词谱》以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为正体,此体双调九十七字,前后段各九句、四*韵。

    【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

    【注释】

    ⑴潇潇:风雨之声。

    ⑵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⑶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霜风,秋风。凄紧,一作“凄惨”。

    ⑷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是处,到处。红,翠,指代花草树木。语出李商隐《赠荷花》诗:“翠减红衰愁*。”

    ⑸苒(rǎn)苒:渐渐。

    ⑹渺邈:遥远。

    ⑺淹留:久留。

    ⑻颙(yóng)望:抬头远望。

    ⑼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

    ⑽争:怎。

    ⑾恁(nèn):如此。凝愁:忧愁凝结不解。

    【译文】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赏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抒写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上片描绘了雨后清秋的傍晚,关河冷落夕阳斜照的凄凉之景;下片抒写词人久客他乡急切思念归家之情。全词语浅而情深,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写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从而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作者】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写诗词】

    《八声甘州 · 台风》/己亥年七月十一

    季风凉热攒够积能,挟威气旋生。

    欲掀东南海,舟船躲避,陡浪排空。

    大雨滂沱暴洒,一泻造洪峰。

    路毁滑坡阻,旷野湖*。

    电闪惊雷震耳,树摇吹枝断,打叶连声。

    水帘遮纱雾,一片混迷蒙。

    念禾苗、扎根强固,度生劫、少损晚收成。

    天灾里、互相帮助,守护真情。

    [阅读全文]...

2021-12-25 15:10:43
  • 《八声甘州 扬州次韵和东坡钱塘作》赏析

  • 《八声甘州 扬州次韵和东坡钱塘作》

      年代: 宋 作者: 晁补之

      谓东坡、未老赋归来,天未遣公归。向西湖两处、秋波一种,飞霭澄辉。又拥竹西歌吹,僧老木兰非。一笑千秋事,浮世危机。

      应倚*山栏槛,是醉翁饮处。江雨霏霏。送孤鸿相接,今古眼中稀。念*生、相从江海,任飘蓬、不遣此心违。登临事,更何须惜,吹帽淋衣。

      作品赏析

      【注释】:

      元佑六年(1091)冬,苏轼于知颍州任上作《洞庭春色并引》,施元之,顾禧注:“赵德麟旧字景贶,坡着《字说 》,为改字德麟,德麟字见于诗者,自北篇始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三四断为元佑六年八月至元佑七年(1092)三月间作,另据后附《晁补之年谱简篇 》,补之于六年春赴杨州任所,七年冬即离任还京,则知此词乃七年春得赵德麟自颍州赠酒时所作。

      开篇从东坡早欲归隐而不得,展开词情。起首句意谓东坡早有“有田不归如江水”之誓,可惜天意未许其遽作“ 归去来兮”之赋。“向西湖”三句,言东坡*年出知杭州,继知颍州,两地皆有西湖;湖虽两处 ,其为秋波媚妩则同 ,湖上有飞霭澄辉,并境光色。此处写湖山胜境,只以水光云影月色表之,语极凝炼。“又拥竹西歌吹”句化用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杨州。”的“拥”字体现东坡的知州身分 。“僧老木兰非”句又脱胎于王播《题木兰院》诗 :“三十年前此院游 ,木兰花发院新修;而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王播少时孤贫,尝寄居扬州惠照寺木兰院 ,随僧粥食,久之僧颇厌,乃饭后始鸣钟以拒之 ,后播得志,出为淮南节度使,镇扬州,因访旧游处,作此诗。词中用旧典表古城人世沧桑之感,由此接入“一笑千秋事,浮世危机”寄概 。苏轼《宿州次韵刘泾》诗已有“ 晚觉文章真小枝 ,早知富贵有危机 ”之语 。古来士大夫从宦者,莫不恐惧得罪 ,有不测之祸 。自《晋书·诸葛长民传 》有“ 富贵必履危机”之语,后代诗词中颇多引用,如辛弃疾《最高楼》词也说“:吾衰矣,须富贵何时 。富贵是危机。”词人此处,以“一笑”二字领出,似为达观,实亦无可奈何。

      下片回到*山堂的离筵上,起首五句参合欧阳修苏轼的词语 。叶梦得《避署录话》载:“欧阳文忠公在扬州,作*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堂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真、润、金陵三州隐隐若可见。公每暑时,辄凌晨携客往游。”有《朝中措》词云:“*山栏槛倚睛空 ,山色有无中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 ,一饮千钟。”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佺》词:“长记*山堂上 ,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词人在这里写当时宴*情景 ,特地点出“是醉翁饮处”。欧、苏先后知扬州,饮于*山堂,倚栏槛,望江南,怀古人,想当世 ,而今词人身历其境 ,兴怀宜亦同之。“送孤鸿”两句用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古来相接眼中稀 ”,又杜牧《登乐游原》诗“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这一感慨,不但是词人自己的,连苏轼的心事也说在里面了。苏公文章道德,是词人以为仪范的 ,此会一别,不知日后尚能追随否。“念*生 、相从江海,任飘蓬、不遣此心违”,上句是说此前,下句是说今后,申临别之意,表膺服之心。倘再有幸相随左右,则“登临事,更可须惜,吹帽淋衣”,登山临水,风雨必从。这是指形迹上的事,其实“江海 ”“飘蓬 ”二语,已包含有*之意在其中;“登临 ”而计及“ 吹帽淋衣 ”,也是同样的政治预感。此词化用前人语,也恰到好处,有语短意长的效果。

    整理:zhl201610

    [阅读全文]...

2021-12-26 13:11:04
  • 辛弃疾:八声甘州

  •   《八声甘州》

      作者: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

      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

      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

      移住南山?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

      汉开边、功名万里,

      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赏析:

      汉“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广为人知,在古代诗文中也多所咏及。辛弃疾的这首《八声甘州》,便是其中的名篇。我们知道,辛弃疾二十三岁即起兵抗金,南归以后亦所至多有建树。但因为人刚正不阿,敢于抨击*势力,遭到朝中奸臣的忌恨,不仅未能实现恢复中原的理想,且被诬以种种罪名,在壮盛之年削除了官职。他的这种遭遇,极似汉时名将李广。这首词即借李广功高反黜的不*遭遇,抒发作者遭谗被废的悲愤心情。辛弃疾在题语说“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可见他当时的情绪是非常激动的。后边说“戏用李广事”,则不过是寓庄于谐的说法罢了。

      本词上阕聊聊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罢官闲居时,“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开篇至“无言”数句即写此事。这里特别突出“故将军”一语,以之居篇首,表现了作者对霸陵尉势利人的愤慨。同时,词中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一褒一贬,爱憎分明。传文又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虎”二句即写此事。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传文又载李广语云:“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辛词中“落魄”二句即指此事。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一篇《史记·李将军列传》长达数千字,但作者只用数十字便勾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主要事迹,且写得有声有色,生动传神,可见作者不愧为一代文豪。

      与上阕不同,词的下片专写作者自己的感慨。唐代诗人杜甫《曲江三章》第三首“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诗句。作者在题语云“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此处即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与开头所写霸陵呵夜事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一语,上应“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句,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

      具体说来,它大致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汉时开边拓境,号召立功绝域,健如李广者本不当投闲,然竟亦投闲,可见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乃古今之通病,正不必为之怅恨;二是汉时征战不休,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今日求和讳战,固当斥退一切勇夫,更不必为之嗟叹。以上皆反面意,实则是痛恨朝*败,进奸佞而逐贤良,深恐国势更趋衰弱。作者遭到罢黜,乃因群小谗毁所致,故用“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之景作结,隐喻此辈之阴险和卑劣,并以点明题语所云“夜读”情事。此语盖用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诗意,但换“惊风”为“斜风”,以示其谗毁之*;改“密雨”为“细雨”,以示其谗毁之琐屑;又益以“轻寒”一事,以示其谗毁之虚弱。这样一来,使其更具有表达力。

      辛弃疾的这首词,其句子隐括了不少前人的诗文。但是,他决不是简单地照搬古人语句,而是在隐括前人辞句时加进了生动的想象,融入了深厚的情感。如上阕写霸陵呵夜事,加进“长亭解雕鞍”的想象,便觉情景逼真;写出猎射虎事,加进“裂石响惊弦”的想象,更觉形神飞动。下阕“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问,气劲辞婉,几经顿挫才把意思说完,情真意切,充满了无限悲愤。总之,这首词不仅抒情真切感人,而且语言上也多所创新,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阅读全文]...

2022-03-07 00:39:14
  • 辛弃疾 八声甘州_八声甘州写人抒情的句子

  • 抒情,经典
  •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辛弃疾 八声甘州》,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八声甘州》

    作者: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

    赏析:

    汉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广为人知,在古代诗文中也多所咏及。辛弃疾的这首《八声甘州》,便是其中的名篇。我们知道,辛弃疾二十三岁即起兵抗金,南归以后亦所至多有建树。但因为人刚正不阿,敢于抨击*势力,遭到朝中奸臣的忌恨,不仅未能实现恢复中原的理想,且被诬以种种罪名,在壮盛之年削除了官职。他的这种遭遇,极似汉时名将李广。这首词即借李广功高反黜的不*遭遇,抒发作者遭谗被废的悲愤心情。辛弃疾在题语说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可见他当时的情绪是非常激动的。后边说戏用李广事,则不过是寓庄于谐的说法罢了。

    本词上阕聊聊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罢官闲居时,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开篇至无言数句即写此事。这里特别突出故将军一语,以之居篇首,表现了作者对霸陵尉势利人的愤慨。同时,词中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一褒一贬,爱憎分明。传文又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虎二句即写此事。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传文又载李广语云: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辛词中落魄二句即指此事。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一篇《史记李将军列传》长达数千字,但作者只用数十字便勾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主要事迹,且写得有声有色,生动传神,可见作者不愧为一代文豪。

    与上阕不同,词的下片专写作者自己的感慨。唐代诗人杜甫《曲江三章》第三首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诗句。作者在题语云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此处即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与开头所写霸陵呵夜事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一语,上应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句,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

    具体说来,它大致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汉时开边拓境,号召立功绝域,健如李广者本不当投闲,然竟亦投闲,可见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乃古今之通病,正不必为之怅恨;二是汉时征战不休,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今日求和讳战,固当斥退一切勇夫,更不必为之嗟叹。以上皆反面意,实则是痛恨朝*败,进奸佞而逐贤良,深恐国势更趋衰弱。作者遭到罢黜,乃因群小谗毁所致,故用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之景作结,隐喻此辈之阴险和卑劣,并以点明题语所云夜读情事。此语盖用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诗意,但换惊风为斜风,以示其谗毁之*;改密雨为细雨,以示其谗毁之琐屑;又益以轻寒一事,以示其谗毁之虚弱。这样一来,使其更具有表达力。

    辛弃疾的这首词,其句子隐括了不少前人的诗文。但是,他决不是简单地照搬古人语句,而是在隐括前人辞句时加进了生动的想象,融入了深厚的情感。如上阕写霸陵呵夜事,加进长亭解雕鞍的想象,便觉情景逼真;写出猎射虎事,加进裂石响惊弦的想象,更觉形神飞动。下阕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问,气劲辞婉,几经顿挫才把意思说完,情真意切,充满了无限悲愤。总之,这首词不仅抒情真切感人,而且语言上也多所创新,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八声甘州写人抒情的句子。

    [阅读全文]...

2022-05-04 06:16:47
  • 八声甘州·居山乐事五阕

  •   一、田园雅兴  看晴天一色晚霞柔,无语自东流。问多情叠浪,轻狂飞絮,何处停留?但见孤魂哭泣,言及物华休。如梦人生短,几个春秋!    觅得桃源归去,伴青山隐隐,绿水悠悠。喜荷锄耕垄,甘做老黄牛。步兰亭,一杯愁尽。进广场,舞袖振歌喉。斜阳下,怡情添兴,抛撒鱼钩。    二、种菜乐趣  看凉泉一股破崖飞,银涛映红霞。喜天工开物,幽幽绝境,遍地桑麻。到处龙腾虎啸,致富是农家。幸福山村落,合唱鸣蛙!    *观云无语,对晴空自乐,秋草秋花,有诗人奋笔,展示大才华。泡香茶,送迎佳客,接几多,商贾购奇葩。施科技,金山银水,全面开花!    三、情满草堂  喜一番细雨洗清秋,晚晴透纱窗。布芭蕉翠蔓,金风送爽,蝉唱诗房。我自含情独坐,慧眼破苍茫。启户观星宿,洒笑天狼。    妙想此时此刻,对此情此景,爱意彷徨,有缠绵多少,谁可与牛郎?哭嫦娥,痴迷宫阙,怨香妃,只晓竹恩扬。星光下,有声呼唤:织女回堂。    四、登山情趣  正一轮旭日出东山,霞光透人寰。有青峰耸立,千人奋足,全力登攀。我亦雄开双脚,拥抱一轮圆。天地精灵气,呼入丹田。    跃过坎弯曲折,再加油鼓劲,高立云端。在南天门口,会各路神仙。问天师,蟠桃红否?又未何,无大宴尝鲜?天师说:励行勤俭,不乱花钱。    五、花坛吟咏  对草庭放眼赏花鲜,满园蝶蜂喧。忆当年开垦,几多日月,何有休闲。热汗浸衣湿透,杂草石顽迁。播下寻常种,苗秀嫣然。    蓬勃画图尽染,看牡丹绚彩,黄菊经寒。更梅清竹瘦,绿玉映窗栏。有诗人,安居传道,步兰亭,书画会群贤。开心处,放歌吟咏,宛似神仙!

      编辑点评:

      八声甘州 《碧鸡漫志》:“《甘州》,仙吕调,有曲破,有八声,有慢,有令。”按此调前后段八韵,故名“八声”,乃慢词也,与《甘州遍》之曲破,《甘州子》之令词不同。《乐章集》亦注“仙吕调”。周密词名《甘州》。张炎词因柳词有“对萧萧暮雨洒江天”句,更名《萧萧雨》。白朴词名《宴瑶池》。醉赏黄金山老师一组八声甘州,经检测格律无讹,语句流畅,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田园生活催生了老师无穷的灵感,一情一景皆入笔下,描绘出一幅恬淡的世外桃源;种菜乐趣多,就如一首歌,播种希望收获硕果;情满草堂典故多,一个个优美的传说就是一曲曲动听的歌;登山情趣只有参与进去才能体会,历尽艰辛才能更深的懂得无限风光在险峰,那种惬意无以言表;花坛吟咏更是让人心旷神怡,蝶舞蜂飞满园春光,想起当初的辛勤劳作换来今天的盛景真是自豪,播下花种收获满园缤纷,开心处,放歌吟咏,宛似神仙。整组文字朴实无华,就如一杯清茶只有细品才能领略芬芳,推荐欣赏!

    [阅读全文]...

2022-02-02 21:57:55
八声甘州柳永名句 - 句子
八声甘州柳永名句 - 语录
八声甘州柳永名句 - 说说
八声甘州柳永名句 - 名言
八声甘州柳永名句 - 诗词
八声甘州柳永名句 - 祝福
八声甘州柳永名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