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出师表名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诸葛亮出师表名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诸葛亮出师表名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诸葛亮出师表名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出师表 / 前出师表诸葛亮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在日常过程学*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出师表 / 前出师表_诸葛亮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出师表
两汉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
亲*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注释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出:出征。
师:军队。
先帝:这里指刘备。
创:开创,创立。
业:统一中原的大业。
而:表转折。
赏:受赏。
刑:受罚。
中道:中途。
崩殂(cú):死。崩,古代称帝王、皇后之死。殂,死亡。
益州疲弊: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益州,这里指蜀汉。疲弊,人力疲惫,民生凋敝,困苦穷乏。
三分:天下分为三个国家(即魏、蜀、吴三国)。
此:这。
诚:确实,实在。
之:结构助词,的。
秋:时候。
然:但是
侍:侍奉。
卫:守卫
懈:懈怠,放松。
于:在。
忠:忠诚。
内:朝廷上。
外:朝廷外,指战场上。
士:将士。
忘身:奋不顾身。
诸葛亮《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历史上有《前出师表》。至于三国演义中的后出师表,并没有证实。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诸葛亮《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师表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yí)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xíng)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huán)、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wén)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bēi)鄙(bǐ),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 【“有”是通假字,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所以读yòu】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dù)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出师表翻译: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
亲*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以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延伸阅读:出师表作者小传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南)人。东汉末年,他避乱隐居在南阳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躬耕陇亩”,自比管仲、乐毅。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刘备屯兵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慕名前去邀他出来辅佐自己,凡三次才得相见。初次见面他就向刘备提出要取得荆、益二州为基业,东连孙权,北抗曹操的方针,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从此,他就辅助刘备,从事光复汉室的大业。章武三年(223),刘备在猇亭战败,病死白帝城,临终把后事嘱托给诸葛亮。后主刘禅继位后,蜀国军政大事,一应由他裁决。于是与孙吴重修旧好,结为盟国;亲征孟获,*定南中;整顿内政,充实军资,做好北伐中原的准备。建兴五年(227),北上屯驻汉中,连年北征,“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直至公元二三四年,病死渭滨军中,兴复之业始终未能成功。
蜀汉灭亡后不久,陈寿纂集诸葛亮的遗文,编成《诸葛氏集》,凡二十四篇。但根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所列载的篇目看,许多篇现已不复存在。今传各种诸葛亮集,系后人从史传中采辑而成。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此篇文章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科书。
诸葛亮出师表名句
一、叔本来是一个种地的,在南阳有一亩二分地,在这个人砍人的时代,叔不想砍人,只希望不被人砍。——诸葛亮《出师表》
二、“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三、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出师表》
四、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五、臣叩于庭殿望君成全,北定中原攘凶除奸复我汉家天,一叩陛下听臣愿伐魏降吴续汉冕,二叩陛下开张圣听莫信偏言偏见,三叩老臣当去远难以谋事于殿前,陛下明思决断莫牵怀挂念。——安九《出师表》
六、尔若先帝在关张赵黄马归来。三分合一而苍生免灾。《出师表》
七、“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八、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出师表》
九、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出师表》
十、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十一、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诸葛亮《出师表》
十二、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dù)泸,深入不毛(不毛之地)。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出师表》
十三、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九库说说,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huán)、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诸葛亮《出师表》
十四、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十五、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wén)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bēi)鄙(bǐ),猥(wěi委屈)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îu)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出师表》
十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十七、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诸葛亮《出师表》
十八、尔若远谗言亲臣贤咨民所愿,天下则无需诸葛苦谏。《出师表》
出师表作品原文:
臣亮言:先帝(1)创业(2)未半而中道(3)崩殂(4),今(5)天下三分(6),益州疲弊(7),此(8)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9)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10)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11),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13)先帝遗德,恢弘(15)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16),引喻失义(17),以塞忠谏之路也(18)。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19);陟罚臧否(20),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21)及为忠善者(22),宜付有司(23)论其刑赏(24),以昭陛下*明之理(25);不宜偏私(26),使内外异法也(27)。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28),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9):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30),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31),有所广益(32)。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33),晓畅(34)军事,试用(35)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36):愚以为营(37)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38)和睦,优劣得所(39)。
亲贤臣,远小人(40),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41)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42)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43)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44),可计日(45)而待也。
臣本布衣(46),躬耕于(47)南阳(48),苟全(49)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50)。先帝不以臣卑鄙(51),猥(52)自枉屈,三顾(53)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54),遂许先帝以驱驰(55)。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56)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57)。受命以来,夙夜忧叹(58),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59),深入不毛(60)。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61),当奖率(62)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63),攘除奸凶(64),兴复汉室,还于旧都(6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66)。至于斟酌损益(67),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68),不效,则治臣之罪(69),以告(70)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71),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72),以彰其咎(73);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74),察纳雅言(75),深追先帝遗诏(76)。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77)远离,临表涕零(78),不知所言(79)。
诸葛亮的诗词名句
诸葛亮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三国中最令人崇拜的对象,而在史书上诸葛亮也留下了许多诗词名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诸葛亮的诗词名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戒子篇》
2、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诸葛亮
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5、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诸葛亮《将苑-知人性》
6、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诸葛亮
7、勿与恶小而为之,勿与善小而不为。——诸葛亮《三国志》
8、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惧。——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9、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告之以难而观其勇;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诸葛亮
10、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庸,不免于下流矣。——诸葛亮
11、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
12、势利之交,难以经远。——诸葛亮
1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4、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诸葛亮
15、勿以身贵而,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信。——诸葛亮
16、"夫为将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贪而无厌,二曰妒贤嫉能,三曰信谗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犹豫不自决,六曰荒淫于酒色,七曰奸诈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礼。——诸葛亮《将苑》"
17、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18、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19、恢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20、大梦谁先觉,*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诸葛亮《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大梦谁先觉》
21、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22、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诸葛亮
扩展阅读:与诸葛亮有关的诗词
1、《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唐·李白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
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
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
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
2、《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4、《阁夜》
唐·杜甫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关于诸葛亮名言名句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名言吧,名言具有概括自然有力,言简意赅的特点。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名言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诸葛亮名言名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思者,正谋也;虑者,思事之计也。非其位不谋其政,非其事不虑其计。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志当存高远。
5、不恃强,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
6、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
7、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败也;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胜也。
8、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
9、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事可成,其功可保。
10、兵卒有制,虽庸将未败;若兵卒自乱,虽贤将危之。
11、胜者随道而修途,败者斜行而失路。
12、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
13、臣身在外,无别调度,随时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来增加些微财产。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14、势利之交,难以经远。
15、赏于无功者离,罚加无罪者怨,喜怒不当者灭。
16、勿以身贵而,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
17、示之以进退,故人知禁;诱之以仁义,故人知礼;重之以就是非,故人知劝;决之以赏罚,故人知信。
18、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9、天作时不作而人作,就是谓逆时;时作天不作而人作,就是谓逆天;天作时作而人不作,就是谓逆人。
20、臣初奉先帝,资仰凭借、依赖於官,不自治生谋生计。今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21、勿以身贵而,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信。
22、孔子不耻下问,周公不耻,故行成名著,后世以为圣。
23、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
24、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
25、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
26、红紫乱朱色,淫声疑正乐。乱生於远,疑生於惑。
27、观日月之行,不足以为明;闻雷霆之声,不足以为听。此时故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
28、淡泊无以明志,宁静无以致远。
29、喜不应喜无喜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
30、贵之而不骄,委之而不专,扶之而不隐,免之而不惧,故良将之功也,犹璧之不污。
31、日月之明,众下仰止,乾坤之广,万物顺之。
32、行兵之要,务揽英雄之心,严赏罚之科,总文武之道,操刚柔之术,说礼乐而敦诗书,先仁义而后智勇。
33、夫释己教人,就是谓逆政;正己教人,就是谓顺政。
34、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
3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致远。
36、安其居,乐其业,至老不相攻伐,可谓善理者不师也。
37、故国以军为辅,君以臣为佐;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在於所任之将也。
38、远虑者安,无虑者危。
39、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
40、不倍兵以攻弱,不恃众以轻敌,不傲才以骄之,此时不以宠而作威。
41、君子威而不猛,忿而不怒,忧而不惧,悦而不喜。
42、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
43、劝农业,无夺其时。
44、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此时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
4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6、士之不能皆锐,马之不能皆良,器械不能皆坚固也,处之而已也。
47、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48、克食於民,而人有饥乏之变,则生乱逆。
49、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
一、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二、 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诸葛亮
三、 怠慢则不能不开精,险躁则不能理性。——诸葛亮
四、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五、 统治者必须具备外柔内刚的气质。——诸葛亮
六、 有文事必有武备。——诸葛亮
七、 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诸葛亮
八、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九、 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诸葛亮
十、 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诸葛亮
十一、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
十二、 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诸葛亮
十三、 图以于易,为大于细。——诸葛亮
十四、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十五、 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诸葛亮
十六、 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诸葛亮
十七、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诸葛亮
十八、 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诸葛亮
十九、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二十、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诸葛亮
二十一、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二十二、 劝农业,无夺其时。——诸葛亮
二十三、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
二十四、 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诸葛亮
二十五、 勿以身贵而*,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诸葛亮
二十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二十七、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二十八、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二十九、 刑罚知其所加,则*知其所畏。——诸葛亮
三十、 势利之交,难以经远。——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
1、志当存高远。
2、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3、有文事必有武备。
4、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5、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
6、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
7、图以于易,为大于细。
8、统治者必须具备外柔内刚的气质。
9、势利之交,难以经远。
10、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
11、势利之交,难以经远。
1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3、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
14、志当存高远。
15、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
1.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2.图以于易,为大于细。——诸葛亮
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4.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诸葛亮
5.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诸葛亮
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7.非宁静无以成学。——诸葛亮
8.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诸葛亮
9.怠慢则不能不开精,险躁则不能理性。——诸葛亮
10.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诸葛亮
11.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诸葛亮
12.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13.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
14.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1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
16.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诸葛亮
17.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18.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0.势利之交,难以经远。——诸葛亮
21.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诸葛亮
22.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诸葛亮
23.有文事必有武备。——诸葛亮
24.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诸葛亮
25.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诸葛亮
26.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诸葛亮
27.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诸葛亮
2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9.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诸葛亮
30.劝农业,无夺其时。——诸葛亮
诸葛亮作为影响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自然少不了出自于他的经典名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诸葛亮名言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1、志当存高远。
2、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3、有文事必有武备。
4、刑罚知其所加,则*知其所畏。
5、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
6、勿以身贵而*,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
7、图以于易,为大于细。
8、统治者必须具备外柔内刚的气质。
9、势利之交,难以经远。
10、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
11、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
1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3、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14、劝农业,无夺其时。
1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关于诸葛亮的诗词名句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关于诸葛亮的.诗词名句,欢迎参考!
1、《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唐·李白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
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
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
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
2、《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4、《阁夜》
唐·杜甫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5、《咏怀古迹》
唐·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6、《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7、《有感》
宋·文天祥
*生心事付悠悠,风雨燕南老楚囚。
故旧相思空万里,妻孥不见满三秋。
绝怜诸葛隆中意,羸得子长天下游。
一死皎然无复恨,忠魂多少暗荒丘。
8、《卧龙》
明·佚名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诸葛亮出师表名句
诸葛亮出师的古诗
出师表中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句子
后出师表名句
出师表名句
出师表的名句
出师表中的名句
诸葛亮名句
诸葛亮的名句
出师表千古名句
出师表名句赏析
出师表经典名句
关于诸葛亮的名句
出师表名言
出师表名句默写
诸葛亮名言名句
出师表中的千古名句
诸葛亮的名言名句
后出师表千古名句
诸葛亮的诗词名句
关于诸葛亮的名言名句
诸葛亮名言名句大全
诸葛亮诫子书名句
诸葛亮名言
诸葛亮古诗词名句
诸葛亮的名言名句大全
诸葛亮的名言
经典的诸葛亮名言名句
诸葛亮说的名言
赞出师表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