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植爱国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曹植爱国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曹植爱国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曹植爱国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曹植的诗句
1、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
2、燕雀戏藩柴,安知鸿鹄游?
3、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4、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5、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6、名在壮士藉,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7、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
8、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9、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1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1、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12、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
13、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4、天称其高乾,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河称其大者,以无不容。
15、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16、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七步诗三国曹植
曹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步诗三国曹植,欢迎阅读参考!
七步诗
作者: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释
尝:尝试。
持:用来。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lù):过滤。
鼓(gǔ):豆。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锅。
燃:燃烧。
本:原本,本来。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不满。
泣:小声哭泣。
何:何必。
译文
在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那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它说:我们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七步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赏析
《七步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三国曹植七步诗
《七步诗》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三国曹植七步诗,欢迎查看!
七步诗的诗句: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的词语解释:
1:持:用来。
2: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3:漉:过滤。
4:菽(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5: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6:釜:锅。
7:燃:燃烧
8:泣:小声哭
9:本:原本,本来。
10: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11:何:何必。
七步诗的韵意:
煮豆来做豆羹,过滤的豆子做成汁。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
七步诗的.名家点评:
现代文学家郭沫若《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熟者*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漫叟诗话》;“曹子建七步诗,世传煮豆然豆萁,豆在釜中泣,一本云萁向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其工拙浅深,必有以辨之者”。
清·毛先舒《诗辩坻》:“子建乐府《怨歌行》比《七哀》多十二句,然《七哀》妍至雅洁,似胜《怨诗》。《七步诗》四句者,词意简完,然不若六句之有态”。
七步诗的创作背景: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以曹植未能及时吊唁先父此大不孝为由,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曹丕感到十分羞愧。)
七步诗的赏析: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协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 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此诗之妙,在于巧妙设喻,寓意明畅。豆和豆秸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却把锅内的豆煮得翻转“哭泣”,以此来比喻兄弟相残,十分贴切感人。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也因此成了千古名句,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不顾手足情深而骨肉相残的行为。全诗以萁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众兄弟的残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讥讽之中有提醒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
此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们还是把它作为曹植的作品来介绍给读者诸君。
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七步诗》我们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爱国诗句
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这便是诗的起源。接下来小编整理了爱国诗句,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1、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洪秀全《吟剑诗》
2、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清·秋瑾《对酒》
3、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4、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6、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园》
7、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唐·令狐楚《少年行》
8、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0、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11、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12、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徐锡麟《出塞》
13、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
14、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
1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16、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清·郑成功《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17、一箫一剑*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清·龚自珍《漫感》
18、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立刻行。——明·戚继光《立刻作》
19、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20、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21、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22、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2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24、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25、四海翻腾云水路,五洲震荡风雷激。
2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27、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州桥》
宋·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少年行·其一》
唐·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1、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2、如果一个人没国家民族观念,即使富有,也实在令人惋惜。——李嘉诚
3、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不国。——史量才
4、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中国女排
5、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6、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车耀先
7、为了全人类的和*与进步,中国人来到了太空。——杨利伟
8、我正增加百倍的勇气和信心,奋励自励,为我们伟大祖国与伟大人民继续奋斗。——邹韬奋
9、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华罗庚
10、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刘伯坚
11、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自力更生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
12、我所谓共和国里的美德,是指爱祖国、也就是爱*等而言。这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种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孟德斯鸠
1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14、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15、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雷锋
爱国的诗句
1)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出处: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出处: 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出处: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4)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出处: 罗隐《西施》
5)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出处: 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6) 天时地利与人和。 ——出处: 刘过《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7) 虢国夫人承主恩,*明骑马入宫门。 ——出处: 张祜《集灵台•其二》
8)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出处: 张昪《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
9)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出处: 许浑《咸阳城东楼 》
10)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出处: 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11)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 ——出处: 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12)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出处: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13)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出处: 屈原《国殇》
14)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出处: 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15)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出处: 郑畋《马嵬坡》
16)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出处: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7)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出处: 徐锡麟《出塞》
18)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出处: 杜牧《泊秦淮》
19)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出处: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
20) 於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出处: 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21)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出处: 刘向《三人成虎》
22)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出处: 屈原《国殇》
23) **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出处: 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24)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出处: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25)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空无人! ——出处: 陆游《金错刀行》
26)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出处: 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27)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出处: 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28)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出处: 屈原《国殇》
29)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出处: 刘禹锡《蜀先主庙》
30)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出处: 屈原《国殇》
31)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出处: 于谦《立春日感怀》
32)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出处: 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33) 出不入兮往不反,*原忽兮路超远。 ——出处: 屈原《国殇》
34)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出处: 罗隐《西施》
35)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出处: 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
36)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出处: 屈原《国殇》
37)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处: 杜甫《蜀相》
38)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出处: *《沁园春•雪》
爱国诗句
我爱我的祖国,应为她有着千年光辉灿烂的悠久历史;我爱我的祖国,因为她博大精深蕴藏着无尽的.宝藏,连绵千里的沃土;以下是爱国诗句,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1)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空无人!——出处:陆游《金错刀行》
2)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出处: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3)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出处: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4)天时地利与人和。——出处:刘过《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5)宠锡从仙禁,光华出汉京。——出处: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6)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出处:屈原《国殇》
7)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出处:高適《登百丈峰二首》
8)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出处:李煜《望江南闲梦远》
9)犹怜惯去国,疑是梦还家。——出处:卢僎《岁晚还京台望城阙成口号先》
10)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出处:曹植《怨歌行》
11)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酒潇潇雨。——出处: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12)天意眷我中兴,*神武,踵曾孙周发。——出处:黄中辅《念奴娇炎精中否》
13)宫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出处: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
14)咸言上国繁华,岂谓帝城羁旅。——出处:子兰《秋日思旧山》
15)几回忆,故国莼鲈,霜前雁後。——出处:潘希白《大有九日》
16)野臣潜随击壤老,日下鼓腹歌可封。——出处:鲍防《元日早朝行》
17)梅似雪,柳如丝。——出处: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18)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出处: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19)素臣称有道,守在於四夷。——出处:田锡《塞上曲》
20)不惜罗襟揾眉黛,日高梳洗,看著花阴移改。——出处: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21)盖世韩彭,可能只办,寻常鹰犬。——出处:元好问《水龙吟从商帅国器猎于南》
22)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出处: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23)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出处:倪瓒《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
24)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齧空林。——出处:郑思肖《二砺》
25)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出处: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26)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出处:曹植《怨歌行》
27)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出处:文天祥《扬子江》
28)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出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爱国的诗句
古今中外有很多的爱国人士,那么我们*的爱国人士是怎么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爱国的诗句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园>>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唐·令狐楚<<少年行>>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明·戚继光<<马上作>>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清·郑成功<<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一箫一剑*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清·龚自珍<<漫感>>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清·秋瑾<<对酒>>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徐锡麟<<出塞>>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四海翻腾云水路,五洲震荡风雷激。——*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1、《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题西安邸》
宋·林生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刘过《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2、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杂诗·南国有佳人》
作者:曹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注释:
1、南国:古代泛指江南一带。容华:容貌。
2、湘沚:湘水中的小洲。湘水在湖南,入洞庭湖。沚,水中小洲。朝游北岸,夕宿湘沚,是以湘水女神自喻,应取意于屈原《九歌》。此句一作“日夕宿湘沚”。
3、薄朱颜:不重视美貌的人,这里指不重视有才德的人。
4、发皓齿:指唱歌或说话,这里是指推荐、介绍。
5、俯仰:低头扬头之间,极言时间之短。
6、荣耀:花开绚艳的样子,这里指人的青春盛颜。久恃:久留,久待。
翻译:
在南方,有一位美丽的女子,
她的面容若桃花般芳艳,如李花般清丽。
早晨她来到江北岸边游玩,
夜晚她到萧湘的小岛中休憩。
当世的风气轻视美丽的容颜,
贝齿轻启的微笑为谁而发呢?
转瞬间,岁月消逝,
可是青春的美貌是难以永远存在的。
赏析:
萧统《文选》选录曹植《杂诗》六首,获得历代诗评家的赞赏和肯定,是曹植诗歌中的着名篇章。此诗是其中的第四首。
这首诗是曹植后期所作,采用比喻手法,表现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曹植不但文才很高,而且具有政治抱负,希求建功立业,垂名青史。曹操一度想立曹植为太子,结果没有实现。曹*后,他因此备受其兄曹丕(魏文帝)、侄子曹叡(魏明帝)的猜忌和压抑,屡徙封地,连生活都很不安定,根本谈不上实现政治抱负。这首诗以佳人自比: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比喻自己才能的杰出;“时俗”二句,说佳人的美貌和歌唱才能都不为时人所赏识,比喻自己怀才不遇;“俯仰”二句,说时光流驶,佳人的容华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
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从屈原的辞赋开始,就形成了以美人香草比喻贤能之士的传统。曹植这首诗,在构思和写法上明显地学*屈赋。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二神,其游踪大致在沅、湘、长江一带,《湘夫人》篇中有“闻佳人兮召予”句,以佳人指湘夫人。曹植这首诗中的前四句,其构思用语,大约即从《湘君》、《湘夫人》篇生发而来。《离骚》云:“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曹诗末二句又是从它们脱胎而出。这种继承发展关系,可以帮助说明这首诗的主题是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元代刘履《文选诗补注》(卷二)释此篇题旨说:“此亦自言才*以有用,今但游息闲散之地,不见顾重于当世,将恐时移岁改,功业未建,遂湮没而无闻焉。故借佳人为喻以自伤也。”清代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九)也说:“此诗伤己之徒抱奇才,仆仆移藩,无人调护君侧,而年将老也。通体以佳人作比,首二自矜,中四自惜,末二自慨,音促韵长。”刘、张两人的解释都是颇为中肯的。曹植在《求自试表》一文中,强烈地表现了他要求在政治上建功立业的愿望,文中后面部分有云:“臣窃感先帝早崩,威王弃世,臣独何人,以堪长久!常恐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干,而身名并灭。”这段话的意思与此篇“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二句的内容也是息息相通的。
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首诗的主题不是作者自伤,而是为曹彪鸣不*。“佳人”盖指彪,时为吴王也。《魏志》:彪于黄初三年,徙封吴王,五年改封寿春县,七年徙封白马。朝游夕宿,喻迁徙无定也。”(见黄节《曹子建诗注》卷一)曹彪是曹植的异母弟,曹植与曹彪同受朝廷猜忌压抑,有同病相怜之感,黄节的看法可备一说,但证据毕竟不足。徐公持同志说:“按曹彪虽膺过吴王的封爵,其封城却并不真在吴地。当时自江以南,全在孙氏控制之下,曹彪无由得至江南。他这个吴王封在寿春附*,此点曹植不会不知。所以诗写‘南国’‘佳人’,‘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等等,不可能是指曹彪,而是借用楚辞的意境和成语,来抒发自己对‘时俗薄朱颜’的感慨,其主旨是怀才不遇。”这样讲比较合乎情理。
这首诗与曹植的另一首名作《美女篇》主题相当,在艺术描写上却有丰腴与简约的区别,可进行一下比较。《美女篇》全诗较长,节录如下: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借问女何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独长叹。
《美女篇》的主题,过去不少评论者都指出它是曹植以美女自比,比喻他怀抱才能而不得施展。如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卷三)说:“子建求自试而不见用,如美女之不见售,故以为比。”《美女篇》与《杂诗》“南国篇”的主题相同,又同用比喻手法,城南美女与南国佳人,都是曹植自比。《美女篇》“佳人慕高义”以下四句,说城南美女不为众人所理解,意思与“南国篇”的“时俗”二句相通,点明了“怀才不遇”的主旨。“盛年处房室’二句,也与“南国篇”的“俯仰”二句一样,在结尾表现了深沉的慨叹。上面《美女篇》的引文,在“攘袖”二句下省略了十句,这十句连同“攘袖”二句都是写城南女的姿态和装束,从各个方面来刻划她的美丽,而“南国”篇写佳人之美,仅用了“容华若挑李”一句,非常简括。《美女篇》在其他方面的描写也较“南国”篇丰腴,但写美女姿态装束的一段尤为突出。这两首诗同用比喻法写同一个主题,但使用了详略不同的写法,“南国”篇简练爽朗,《美女篇》华赡生动,在艺术上各擅胜场,用词造句毫无雷同之感,这里表现了曹植高超的写作才能。
钟嵘《诗品》评曹植诗云:“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这是对曹植诗歌很深刻的评语。“情兼雅怨”是论思想内容,指出曹植诗具有“小雅怨诽而不乱”的特色,曹植后期的不少诗作,倾吐牢愁,的确多*似小雅的怨诽之词,《杂诗》“南国篇”、《美女篇》都是其例。骨气即气骨,也就是风骨。骨气奇高,是赞美曹植诗富有风骨,即富有爽朗刚健的风貌。词采华茂,是赞美曹植诗语言华美丰富。钟嵘主张诗歌应当“干之以风力(即风骨),润之以丹采”(《诗品序》),即以爽朗刚健的风骨为骨干,再用华美的辞采加以润饰,二者结合起来,达到优美的艺术境界。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符合于他的艺术标准,所以获得极高评价。明胡应麟在评曹植《五游》、《升天行》诸诗时云:“词藻宏富,而气骨苍然。”(《诗薮》内编卷一)也是承袭了钟嵘的批评标准。
曹植的诗,总的说来是风骨、词采二者兼备,但仔细分析,不同的诗篇在某一方面往往有所侧重,有的风骨更遒劲一些,有的词采更宏富一些。他的部分诗篇,像《箜篌引》、《美女篇》、《白马篇》、《名都篇》等,大抵篇幅稍长,对偶句与铺陈语较多,其词采华茂的特色就显得更为突出,但也仍然具有风骨。另外有一部分诗,像《野田黄雀行》、《泰山梁甫行》、《杂诗六首》等,大抵篇幅稍短,描写较简练,对偶句与铺陈语少,这类诗篇更鲜明地显示出骨气奇高的特色,但也仍然具有词采。王世贞评曹植诗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逊父兄。何以故?材太高,辞太华。”(《艺苑卮言》卷三)王世贞认为曹植诗成就低于曹操、曹丕,意见未必公允,但曹植诗在词采华茂这方面的确大大超过其父兄,特别如《箜篌引》、《美女篇》一类诗表现尤为突出。王世贞又说:“子桓之《杂诗》二首,子建之《杂诗》六首,可入《十九首》,不能辨也。”(同上)又从风格的质朴刚健方面对曹植的《杂诗》六首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可与汉代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并驾齐驱。王世贞不喜华丽文风,所以对曹植作出这样的评价,但由此也可以看出,曹植的不同诗篇,在风骨和词采二者的某一方面的确有所侧重。
《杂诗》“南国”篇这首诗,其中“时俗薄朱颜”二句,也是文采斐然;但大体说来,其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简练峭直,语短情长,含蕴丰富,意境深邃,它虽然不像《美女篇》铺陈细致,词藻华美,但也自具一种爽朗自然之美,经得起吟咏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