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植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曹植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曹植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曹植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曹植的诗句
1、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
2、燕雀戏藩柴,安知鸿鹄游?
3、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4、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5、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6、名在壮士藉,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7、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
8、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9、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1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1、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12、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
13、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4、天称其高乾,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河称其大者,以无不容。
15、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16、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描写春节的诗句曹植《元会》
导语:我期盼这春节,春节是新的开始,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新的一年,我长大一岁,我有了新的希望,我将要播下美丽的种子,收获幸福与爱的果实。接下来小编整理了描写春节的诗句曹植《元会》,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元会》曹植
初岁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尊卑列叙,典而有章。衣裳鲜洁,黼黻玄黄。
清酤盈爵,中坐腾光。珍膳杂遝,充溢圆方。
笙磬既设,筝瑟俱张。悲歌厉响,咀嚼清商。
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
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室荣贵,寿考无疆。
赏析:
一年之始,吉日辰良。美妙聚会,设宴高高殿堂。依地位排列,井然有章。
衣裳鲜艳,花纹华美,色彩玄黄。美酒盛满酒樽,*溢彩流芳。
佳肴美食,丰富多样。有笙有磬,筝瑟齐祥。哀怨的曲调凄厉,欣赏品味,口齿留香。
俯视车辆,华丽多姿,仰观屋棚,绘画雕梁。愿长此以往,千年如常。
欢歌笑语,尽情娱乐,没了没完。皇家荣华富贵,万寿无疆。
作者简介:
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因封陈王且谥号“思”,后世文章中常称“陈思王”、“陈王”。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第五子,卞氏嫡出之第三子,三国时期曹魏的著名诗人,才高八斗(八斗之才)、七步成诗等词之语源。其诗歌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才华也颇受后世诗人推崇;与父亲曹操、兄长曹丕并称“三曹”,不过与其父兄不同的是曹植一生并未担任重要军政职务。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曹植《洛神赋》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归来宴*乐,美酒斗十千。——曹植《名都篇》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曹植《白马篇》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曹植《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曹植《白马篇》
来日大难,口燥唇干。 今日相乐,皆当喜欢。——曹植《善哉行二首》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曹植《送应氏二首》
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曹植《送应氏二首》
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曹植《吁嗟篇》
门有万里客,问君何乡人。——曹植《门有万里客行》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曹植《怨歌行》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曹植《怨歌行》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曹植《名都篇》
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曹植《名都篇》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曹植《杂诗七首》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曹植《野田黄雀行》
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曹植《箜篌引》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七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曹植《七哀》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曹植《美女篇》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曹植《美女篇》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曹植《美女篇》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曹植《美女篇》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曹植《白马篇》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曹植《情诗·微阴翳阳景》
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曹植《名都篇》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明月上高楼》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曹植《杂诗七首·其一》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曹植《杂诗七首·其一》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曹植《杂诗七首·其一》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曹植《杂诗七首·其一》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曹植《杂诗七首·其一》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曹植《明月上高楼》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曹植《明月上高楼》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
栖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曹植《蝉赋》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曹植《七步诗》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曹植《七步诗》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曹植《白马篇》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曹植《白马篇》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曹植《明月上高楼》
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曹植《明月上高楼》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曹植《洛神赋》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曹植《洛神赋》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曹植《洛神赋》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曹植《洛神赋》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曹植《洛神赋》
奇服旷世,骨象应图。——曹植《洛神赋》
有人曾经对古今不同时期的人才数量做过统计,发现三国时代有一种难以解释的社会现象,在战事纷争、民生凋敝的情况下,竟比历朝历代更人才辈出。
政治家如曹操、刘备;军事家如诸葛亮、周瑜、陆逊;名士如管宁、华钦,还有孔融、陈琳、王粲、刘桢、徐干、阮瑀、应玚等“建安七子”,但群星灿烂,仍没有掩住一个人的光辉,此人就是曹植。
东晋谢灵运可谓才高气傲,对曹植却推崇备至,豪言“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将此演绎成一则典故,用“才高八斗”盛誉人的才华。
《三国志》载:“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词赋数十万言,善著文……。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这是正史的记录。因才华颇受曹操赏识,差点危及曹丕的皇储之位,也为日后埋下了祸根。
民间所传曹植的七步诗,《魏书》中没有记载,多数人耳熟能详的,只四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并不完整。
《世说新语》有载:文帝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将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忻色。
《世说新语》成书于南朝宋,相距曹魏仅200余年,此说当有根据。
七步诗曹植写的诗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下文是曹植写的《七步诗》全文,欢迎欣赏品评!
七步诗
两汉: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菽 一作:豉)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一)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版本二)
注释
⑴持:用来。
⑵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⑶漉:过滤。
⑷菽(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⑸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⑹釜:锅。
⑺燃:燃烧
⑻泣:小声哭
⑼本:原本,本来。
⑽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⑾何:何必。
文学赏析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 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这首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这首诗以萁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众兄弟的残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讥讽之中有提醒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这首诗之妙,在于巧妙设喻,寓意明畅。豆和豆秸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却把锅内的豆煮得翻转“哭泣”,以此来比喻兄弟相残,十分贴切感人。
当然,这首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件事情,是关于曹植作七步诗的,原文写道:
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世说新语》·书影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魏文帝曹丕曾命令胞弟东阿王曹植在行走七步路的时间内作诗一首,如诗不成,就将行以大法(处死)。曹植应声吟出六句诗来,这就是上面这首《七步诗》。曹丕听了,深有惭色。
一个“惭”字,能看出曹丕当时的心态。原本是同胞骨肉,所谓“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何以要“相煎”如此?
原来曹操在世时,曹丕和曹植二人在争夺世子地位过程中,就展开过激烈的竞争。曹植天资聪颖,从小深得曹操的喜爱,所以益发锐气逼人而不自雕励。
曹植也希望成为魏王世子,以继承曹操的事业,但曹植的个性和真诚的本质,使他并不理解真正的竞争,他的个性超越了个人生活,所以他的言行显得与一个合格的继承者格格不入的时候,失败就无可避免了。
在他所有的任性行为中,违背禁令私开司马门,行车于驰道应该是最为严重的。这一举动,大大伤了曹操的心,以至曹操两次颁令都说到这件事,《魏志·陈思王传》记载了曹操当时的反应:“自临淄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
曹操在权衡再三之后,决定立曹丕为世子,在两人的角逐中,曹丕最终获胜。
而原先,曹操曾认为曹植是“儿中最可定大事”的人。这便是曹植生活中的个性,曹植的个性注定他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继承者,但却是他成为杰出诗人的重要保证。曹植的诗歌将他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文学个性的鲜明、动人,是继屈原之后,中国诗歌史上又一个里程碑。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承魏王,他便对曹植及其辅翼人士的职位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离开了权利中心,有些人甚至因此丧命。曹丕尤其对曹植不放心,如果不是太后出面干涉,曹植早已丧命。
在这种情况下,曹丕又使出“七步索诗”的绝招,看似普通的文学活动,实则是接*于一桩阴谋的人怀疑曹植的这首诗是伪作。
但经著名学者陆侃如冯沅君认真考证,在《中国诗史》中,作出“我们认为七步的传说是可信的”结论,并判定此诗“必作于黄初元年至七年中”(文帝在位期间)掌握了诗的本事之后,这首千秋绝唱就容易解读了。曹植的《七步诗》,原诗是这样的:
煮豆持作羹,瀌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的一、二句,讲豆粒被蒸煮作羹的惨痛遭遇,煮熟、发酵、滤汁,经受无尽的折磨。
三、四句写出煮豆子的燃料的竟然是结长豆粒的“萁”(豆类植物的茎秆),它在锅底下猛烈地燃烧,致使锅里的豆粒承受痛苦煎熬,忍不住哀哀哭泣。
五六句是曹植发自肺腑的感慨,点出了这首诗歌的主旨:豆萁与豆粒,原本同根而生,怎么竟然这样残酷无情,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呢?
听过这样含着血泪、带着咽的控诉,只要稍有良知,总会愧疚于衷、不能自己吧?我们不能不叹服诗人应对之敏捷、手法之高明。通篇纯以比兴出之,取譬精准,借物写怀。
被曹丕步步相逼的诗人以豆粒自喻;而把加害于他的同胞兄长喻为豆萁,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难怪历代骚人、学者对他赞不绝口,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也说:“子建(曹植字子建)思捷而才俊”,“援牍如口诵”。
曹植的朋友杨修在《答临淄侯笺》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是关于曹植写作构思情形的,原文写道:“(曹植)握牍持笔,有所造作,若成诵在心、借书于手,曾不斯须少留思虑”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这是杨修亲眼目睹的,大意是说曹植每有所作,援笔立成,像是事先打了腹稿,背诵下来,没有经过片刻的思考。
赵孟頫行书·曹植《洛神赋》
反观曹植这首《七步诗》,不管从诗意的构思、修辞的运用、遣词造句以及行文来看,都是构思奇妙、譬喻精妙灵巧、词采华茂,这首诗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古人把这种超常敏捷的创造能力,以及创作思维的高峰状态,称作“神思妙悟”。
钟嵘《诗品》·书影
大文学家钟嵘在《诗品》中如是评价曹植的诗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麋溢今古,卓尔不群。”
但从这首《七步诗》来看,钟嵘对曹植的评价是中肯的、贴切的。
曹植七步诗诗意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们曹植名篇。这首诗用同根而生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残酷斗争和诗人们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感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曹植七步诗诗意 ,欢迎借鉴!
七步诗(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释
尝:尝试。
持:用来。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糊状食物。
漉(lù):过滤。
鼓(gǔ):豆。这句意思是把豆子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茎。
釜:锅。
燃:燃烧。
本:原本,本来。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表达曹植对曹丕不满。
泣:小声哭泣。
何:何必。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它说:我们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们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们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们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曹植内心悲愤。
正史曹丕曹植七步诗
曹植广为流传的“七步诗”的故事,尤其“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大家耳熟能详。以下是小整理的正史曹丕曹植七步诗,一起来看看正史三是否存在曹丕曹植七步诗的故事?
曹丕登基以前,曹操确实考虑过继承人问题,主要的人选就是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个嫡子。其中,曹熊体弱多病,首先推出了竞争。而曹操在问诸子的志向的时候,曹彰明确表示愿意为将,所以曹操派他去征讨匈奴(南匈奴),并取得了大胜。最后,实际形成了曹丕、曹植两个人争夺的局面。由于曹丕是长子,得到了诸如贾诩、司马懿在内的很多大臣的明确支持,但是曹魏的五大谋臣,二荀和郭嘉都死了,程昱年龄差不多到了80岁左右,所以曹操的主要谋士变成了贾诩、司马懿和刘晔,曹操对这三个人的意见还是很看重的。
史书中曹植并没有主动参与争夺储位,反而他手下人杨修、丁仪兄弟不停闹腾,想要扶曹植上位来谋取利益。曹操一开始就是对曹丕区别对待的,给很多儿子封了侯,唯独曹丕是五官中郎将、丞相副,在一门多侯的情况下,不封侯的那个是要继承老爹的爵位的。
所以曹操立曹丕为太子时的诏令“汝等悉为侯,而子桓独不封,而为五官中郎将,此是太子可知矣”。我觉得曹操的令文的意思是这样;你们闹腾什么,曹丕早就是我定的继承人,否认自己曾经欲立曹植引起的风波。刚开始曹操不做声,下面人以为有机会。曹老板的心思确定了,就不让人闹腾了。还说自己一开始就是让曹丕做接班人的,有推卸责任的'意味。中间曹操也只是摇摆不定。如果说曹操对曹丕不满意,想换个继承人,大概在建安十九年曹植被封为临淄侯的时候,然而在建安二十二年曹丕就成为太子,可见争储时间很短。
曹植主要是得到了杨修的支持。但是又由于曹植、杨修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在很多地方都显示了不足。而三国志上又说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所以曹操很不喜欢他,这肯定不是主要因素。曹操对杨修的父亲杨彪倒是很看不上,差点杀掉。所以,曹操在明确了立曹丕为太子以后,找借口杀掉了杨修,也标志着曹植集团的最终失败。
曹丕即位以后,首先杀掉了帮助曹植的二丁,让曹植回到了封国。一般来说,回到封国的人,是不能随便回首都的。曹植多次上书要求带兵打仗,可见至少他自认为曹丕对他没有任何的怀疑。
而在曹操去世的时候,曹彰曾经带兵来到邺城,也就是当时魏国(汉朝的国中国)的首都奔丧。实际上很可能有夺权之意,被贾逵劝说交出了兵权。后来曹彰很可能是被曹丕谋杀。
而相比于曹彰,曹植则活过了曹丕,死在曹睿一朝,还敢于在曹彰死的时候,写了一篇颇为露骨的批判曹丕的文章,所以可见,曹丕对于曹植,还是颇为容忍放纵的。并没有拿这个失败者,当做自己的政敌看待。
我们可以看三国演义里德七步诗和兄弟诗:
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两首都是很不错的五言诗。可是,在三国时期,五言诗才刚刚出现(不带兮字的),像这种整齐地五言绝句和八旬诗是很难看到的。到了东晋隋唐的时候,才颇为常见。
认为曹丕对曹植狠毒无非是“七步诗”罢了,研究正史的话,还是不要相信了。因为所谓七步诗和兄弟诗都是*杜撰的。三国志没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