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诞十三邀语录

关于李诞十三邀语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李诞十三邀语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李诞十三邀语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李诞十三邀语录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08) 语录(43) 说说(25) 名言(2) 诗词(23) 祝福(25) 心语(1)

  •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

  •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

      《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马诗(一)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马诗(二)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马诗(三)

      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

      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

      马诗(四)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马诗(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六)

      饥卧古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朱色落,发断锯长麻。

      马诗(七)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君王若燕去,谁为曳车袁?

      马诗(八)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马诗(九)

      飂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龙。

      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

      马诗(十)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马诗(十一)

      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麒麟。

      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

      马诗(十二)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马诗(十三)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马诗(十四)

      香幞赭罗新,盘龙蹙蹬鳞。

      回看南陌上,谁道不逢春?

      马诗(十五)

      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

      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马诗(十六)

      唐剑斩隋公,拳毛给太宗。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

      马诗(十七)

    [阅读全文]...

2021-12-01 06:17:25
  •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三》赏析

  •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三》赏析

      《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三》的作者是李贺,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91卷。宝玦(jué)是环状有缺口的玉。这首其实在咏伯乐:戴宝玦的公子有侠义之风,抛出重金买下千里马的骨头,赠给楚襄王。见“千金买马骨”典。李贺的诗神话情结常常很浓,诗意还是期盼伯乐。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三》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三

      作者:唐·李贺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注释】

      ①玦:玉,其状如半环。

      ②楚襄王:即楚顷襄王,怀王之子。史无襄王好马之记载,则本诗乃感叹骏马所投非人。

      【赏析】

      这首诗感慨能够赏识良马的人不多。戴宝玦的公子是谁家的公子,很早就听说他有侠义的'声誉。此人抛出重金买下千里马的骨头,将送给楚襄王这个不识好马的人。古书载,有人欲得千里马而未果,连千里马之骨也买下,此事传开后从各地送来千里马。

      【作者介绍】

      李贺(790-816)字长吉,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是唐朝宗室的后裔,但早已没落破败,家境贫困。他才华出众,少年时就获诗名,但一生只作了一个职掌祭祀的九品小官,郁郁不得志,穷困潦倒,死时年仅27岁。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他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其诗被称为“鬼仙之词”或“李长吉体”。

      【繁体对照】

      全唐詩卷391_4【馬詩二十三首·其拾叁】李賀

      寶玦誰家子,長聞俠骨香。

      堆金買駿骨,將送楚襄王。

      拓展:李贺人物生*

      宗室王孙

      李贺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一个破落贵族之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唐宗室的远支,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李贺对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贵血统这一点十分自豪,在他的降里一再提起:“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但实际上,他这个“宗室王孙”恐怕连大郑王房的嫡脉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

      李贺自述家境时说:“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送韦仁实兄弟入关》)父亲李晋肃,早年被雇为“边上从事”。大历三年(768)去蜀任职,曾与表兄杜甫相遇于*,“漂泊”一生,到李贺出生的贞元年间,晋肃稍得升迁,任陕县令,但不久老死。母亲郑氏,生一女二子,长守昌谷。大女出嫁后,家境愈贫寒。李贺兄弟二人外出谋生,欲饱肌腹。“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凄凉之状,于此可见。

      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相传贞元十二年(公元796)李贺正值七岁,韩愈、皇甫湜造访,李贺援笔辄就写就《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湜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扬京洛[10-12] 。年纪稍长,李贺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十分刻苦。李商隐作《小传》云:“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贞元二十年(804年),十五岁的李贺就已经誉满京华与李益齐名了。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李贺十六岁,当年顺宗带病继位(中风),任用王叔文、韦执谊等除弊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八月宦官俱文珍勾结贵族官僚改元永贞,逼顺宗称病退位,新政遂败。次年,顺宗病亡。唐人(刘禹锡、柳宗元等)在诗文中有影射,指称顺宗并非病故,而是遇害而死。李贺成年后,得知此事,做《汉唐姬饮酒歌》讽刺。

      仕途失意

      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十八岁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元和三、四年间(公元808~809年),李贺写《雁门太守行》谒韩愈,又闻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但“年未弱冠”,即遭父丧。当时,服丧“务必以三年全期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10年)韩愈才与李贺书,劝其举进士。该年初冬,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房式主持,韩愈参与组织的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并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可是“阖扇未开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春,十九岁的李贺离京返回昌谷,作《出城》,当年十月间,再次西入长安。经停洛阳,韩愈、皇甫湜到访慰藉落第之人,李贺作《高轩过》答谢。十月十四日,李贺在洛阳仁和里坊的宅院中,与前辈话别,作《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元和五年(810年),这一年李贺二十一岁,韩愈调为河南令(河南府,治所洛阳),有诗《燕河南府秀才》,诗中有“惟求文章写,不敢妒与争”。可能是感怀此前李贺的不幸遭遇,诫勉本届考生。

      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他曾写了不少抒愤之诗,当年回到昌谷。大约因其为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韩愈为之推奖,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贺又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考核后,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从此,“牢落长安”长达3年,为官3年间,李贺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了许多事情,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当时社会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个人生活虽不如意,却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篇。虽然此间心情“瞧悴如刍狗”,但增长了生活阅历,扩充了知识领域,在诗歌创作上大获丰收。所谓贺诗“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清姚文燮语),大多数作品就产生在这一时期。他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唐代文坛的杰出地位,应该说主要是这一时期写下的*60首作品奠定的。

      晚年漂泊

      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元和八年(813年)春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但他不甘沉沦,又举足南游,希望在南楚或吴越一展才华。离长安时,他的友人无可和尚(青龙寺高僧)也曾写过一首《送李长吉之任东井》的诗,预祝他南游成功,但结果大约也不妙。“九州人事皆如此”,他折回洛阳,告别长辈皇甫湜等亲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进长安。元和九年(814年),他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然后取道宜阳、洛阳、经河阳,入太行,过长*、高*,于深秋到达潞州(今山西长治市)。此后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3个年头的幕僚,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服务,帮办公文。元和十一年(816年),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阅读全文]...

2021-12-28 00:04:56
  •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

  •   1、《马诗》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2、《马诗》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3、《马诗》  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  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

      4、《马诗》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5、《马诗》  大漠山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路清秋。

      6、《马诗》  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朱色落,发断锯长麻。

      7、《马诗》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君王若燕去,谁为拽车辕。

      8、《马诗》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9、《马诗》  飂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龙。  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

      10、《马诗》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11、《马诗》  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骐驎。  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

      12、《马诗》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13、《马诗》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14、《马诗》  香幞赭罗新,盘龙蹙镫鳞。  回看南陌上,谁道不逢春。

      15、《马诗》  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  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16、《马诗》  唐剑斩隋公,拳毛属太宗。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颴风。

      17、《马诗》  白铁锉青禾,砧间落细莎。  世人怜小颈,金埒畏长牙。

      18、《马诗》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19、《马诗》  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20、《马诗》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21、《马诗》  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  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

      22、《马诗》  汗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23、《马诗》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阅读全文]...

2022-01-29 11:51:49
  •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二》赏析

  •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二》赏析

      《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二》的作者是李贺,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91卷。这首诗充满对前途的期待。小马驹的耳朵像斜削竹管开始聚集,身上桃花似的斑斓毛色还没有长成。将来它要成为冲锋陷阵的好马,到时候不如牵去借给将军骑用。诗人以小马驹自比,认为人们还未能看出自己志大才高,将来必定能够助明主成大事。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二》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二

      作者:唐·李贺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注释】

      ①批竹:削竹,骏马耳小而促,如批竹状。《齐民要术》:“马耳欲得小而促,状如斩竹筒。”

      ②桃花:桃花马,黄白杂毛。未上身:谓马尚幼小。

      【赏析】1

      这是一匹年轻的'马:耳朵似削尖的竹管儿紧贴马头,身上没一点儿桃花斑纹,这两句喻马的神态好,毛色纯。接下来说:将来上阵的话一定会被将军看上当坐骑的。诗句里充满了对前途的期待。

      【赏析】2

      李贺是唐室宗孙,系出郑王李亮之后。但积久年深,他这唐室宗枝,却早被皇家忘却,直败落到山坡村居、门庭冷落、甲蔬淡饭难于为继的清苦地步。尽管才华横溢,砺志苦读,诗名早著,但由于得不到力者的引荐,他终是不被赏识,只能挣扎于社会下层,于是带着忧愤之情创作了这组诗。

      这组诗历来被认为非一时一地之作。吴企明《李贺集》则认为作于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时逢马年,诗人感慨万千,一气呵成创作了这组诗。本诗是组诗中的第十二首。

      【作者介绍】

      李贺(790-816)字长吉,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是唐朝宗室的后裔,但早已没落破败,家境贫困。他才华出众,少年时就获诗名,但一生只作了一个职掌祭祀的九品小官,郁郁不得志,穷困潦倒,死时年仅27岁。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他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其诗被称为“鬼仙之词”或“李长吉体”。

      【繁体对照】

      全唐詩卷391_4【馬詩二十三首·其拾貳】李賀

      批竹初攢耳,桃花未上身。

      他時須攪陣,牽去借將軍。

    [阅读全文]...

2022-07-21 18:16:29
  •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及赏析

  •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及赏析

      《南园十三首》,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作品。这十三首诗或写景,或抒情,刻画田园生活的安逸,抒发韶华易逝、抱负难酬的感叹,语言清新,诗情隽永,耐人寻味。同时这组诗是了解、研究李贺居乡期间的思想和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及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李贺这首述志抒情诗以及下面的两首诗就是在当时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李贺在辞去奉礼郎的职务之后,回到了昌谷。此时,他在思想上产生了剧烈的斗争,掀起了阵阵思想上的波涛。在为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支配下,李贺产生了投笔从戎的念头。一气呵成地写出了这首诗。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鉴赏:

      唐王朝自绵延八年的“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力量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各地方藩镇形成了自立一方的割据力量,他们不服从中央政令,自立制度,父死子继,出现了分裂国家的“藩镇割据”的局面。李贺这首述志抒情诗以及下面的两首诗就是在当时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李贺在辞去奉礼郎的职务之后,回到了昌谷。此时,他在思想上产生了剧烈的斗争,掀起了阵阵思想上的波涛。在为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支配下,李贺产生了投笔从戎的念头。一气呵成地写出了这首诗。

      这时候,诗人的思绪已经飞越关山,到了*定藩镇的前线,他似乎看到自己骑在高头大马上,挥舞那锃亮锃亮的吴钩,驰骋沙场。这时,他似乎在向幻想中的自己提出发问: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佩剑带刀,奔赴战场,去收复被乱臣贼子占据的五十州美好江山?

      此处以发问起首,透露出诗人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绪,以及急迫的心情。山河破碎、个人的遭遇,不由得他不急切地想建功立业,干一番事业,为国报效,也改变自己怀才不遇的困境。

      三、四两句承接一、二两句,继续用设问的句法,进一步抒发出强烈的感情。“若个书生万户侯?”封建社会中被认为最高的褒荣—— 绘图凌烟阁,有几个是书生呢?这二十四个功臣皆是在沙场上,在战争中奋斗、搏击出来的!这是羡慕、是向往、是自愧,也包含着一种对自己怀才不遇的遭际的激愤情绪。从整首诗看,虽有激愤的情绪,但并不低沉,并不悲伤,而是激越昂扬,有强烈的鼓舞力量!

      诗歌在创作上是一气呵气,气势是一泻而下;但由于感情是复杂的,百感交汇,所以从诗的内在蕴藉来说,又有波澜起伏、一波三折的韵致。

      其六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持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这是和上一首同时写成的一首述志诗。上一首是正面叙述自己要投笔从戎、为收复被藩镇割据的五十州国土出力的感情;这一首则是从反面—— 否定学文、以为学文无补于事。

      诗的开头两句构置了一幅临窗苦读的画面。这两句中,“ 晓”是诗眼。又是一个夜晚即将逝去,拂晓将临之时,天边的天幕上已经隐隐地露出冷清的一抹曙色;一弯残月挂在窗前,射出一缕惨白的余光。诗人还在窗前惨淡凄冷的气氛下,寻章摘句,弄些雕小技般的诗赋,似乎就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终老此生了。

      这令人悲哀的气氛、这令人悲哀的`遭遇,它激起读者深沉的同情,也引发读者怀着沉重心情去思索:

      是啊,难道就这样终老此生?这,也正是诗人描绘这一画面时的思索!所以曾经是使诗人那么醉心的书山跋涉、诗海徜徉的生活,现在却显得那样凄冷孤独,渺小卑微。

      此情此景之中,诗人的思想翅膀又腾飞起来,它又越过千山万水,穿过寥廓的空间,到了河北道所属的地域。这里年年月月在厮杀,到处都是剑影刀光,而那些悲秋的文章,即使有如宋玉忧国忧民的情怀,又何益于水深火热中的国家?诗写到这里就更加沉痛,更加悲切了。一位向来以创作为自己生命主要内容的诗人,竟然发出了文章何用的哀号,这哀号是诗人的心在流血,是心血沸腾时发出的撕裂人心的呼唤!

      有人说此诗隐晦曲折,有人说这首诗含蓄,看来都未得要领。这首诗的特点恰恰是明朗,心灵之火在喷涌。开头两句似乎是含蓄,但这只是诗的蓄势,把气势蓄满,为后两句忿愤之情的喷发作了势态的积蓄。

      其七

      长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诙谐取自容。

      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

      写完上面两首,诗人的思绪在继续扩展、升腾,他要付诸于行动了。开头两句沿着上一首“*文无用”的思维轨迹前进,人的思想超越了时间,把时间退回到一千年前的空间去,看到了司马相如这样一位大才子,看到了东方朔这位号称聪慧机智的卓越人物。

      这两位历史人物的遭遇使人更感到悲伤了。一个是家徒四壁,穷困潦倒到悲惨的境地;一个是无法实现抱负,为了能够为社会所容,只能用一种诙谐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结果变成了小丑一般的人物,留了个“俳优”的不光彩的名声。才华、机智如司马相如、东方朔那样的人物,文场尚且如此,学文的结果如何,就不难预料了。这是诗人承接上一首的思绪,想到了古代人物的遭际,这样就更加强调他学文无用的信念。

      三、四两句是他的行动方案。经过上两首的思想矛盾和彷徨,诗人坚定了,他将行动起来了。买一柄宝剑,找一位武艺高强的名师,*武学艺,然后驰骋沙场,干一番事业,搏取个凌烟阁上绘像的功绩。在前线军幕之中寻找自己的出路,为国出力,建功立业。

      这里表面上似乎是由于诗人找到了出路,情绪上也转为昂扬。但从诗人的内心来说,他并不是乐意弃文*武,投笔从戎,这只是在现实中屡受挫折、寻求不到出路的一种逆反心理的表现,感情悲痛。

      诗中把历史人物和现实状况融汇在一起描写,古今一理,使得诗人的感慨具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和形象的现实感。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赏析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诗人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下,显得气势磅礴。“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种气概十分豪迈。“收取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不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一、二两句,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首句“何不”二字更是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男儿”两句,诗人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次句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非常不易,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之情。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又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从表面上看,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体现了反衬的笔法,又表现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势。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感受。

      李贺《南园》组诗,多就园内外景物讽咏,以写他的生活与感情。但这一首不借诗人的所见发端,却凭空寄慨,在豪情中也流露出愤然之意。

    [阅读全文]...

2022-01-27 08:23:11
  •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赏析(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贺)

  • 《马诗·大漠沙如雪》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是《马诗二十三首》的第五篇。这首诗用比兴手法,通过咏马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诗的前两句通过*沙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派宁静旷远的场景;后两句想象跨马奔驰,强烈传出企盼建功立业而不被赏识之意,而且富有唱叹的意味。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唐代:李贺

    大漠沙如雪,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译文:

    *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注释:

    燕山——山名,在现河北省的北部。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友善,死时仅二十七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有些作品情调阴郁低沉,语言过于雕琢。有《昌谷集》。

    [阅读全文]...

2022-02-20 22:06:31
  •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一唐诗赏析

  • 唐诗
  •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一唐诗赏析

      李贺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1]祖籍陇西郡。[2]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下面为大家带来李贺马诗其一唐诗赏析,快来看看吧。

      【作品介绍】

      《马诗二十三首·其一》的作者是李贺,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91卷。《马诗·龙脊贴连钱》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马诗》二十三首的第一首。李贺《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这首诗是借良马不遇伯乐来抒发志士不能施展抱负的愤慨。

      【原文】

      马诗二十三首·其一

      作者:唐·李贺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注释】

      ⑴龙:健壮的马。

      ⑵连钱:形容毛色斑点状如连接的铜钱。

      ⑶韂(chàn):也叫障泥,垂覆在马腹两侧以遮挡泥土的布帘。

      ⑷金鞭:以金为饰物的马鞭。

      【译文】

      龙马脊毛图案像连接着的铜钱,

      银蹄奔驰白色一片如踏着云烟。

      可是没有人为它编织锦绣障泥,

      又有谁肯为它铸就饰金的马鞭。

      【赏析】

      李贺的《马诗》共二十三首,这是第一首。这首诗开头一个“龙”字写此马非比寻常,又有背脊连钱图案之奇特外观,银蹄踏烟之矫健体格,定是良马。可纵是良马,无人赏识,织得锦韂,铸成金鞭,又有何用,徒悲而已。诗以龙脊银蹄的骏马自比,慨叹纵有千里马但却没有识千里马的伯乐,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抱负不能施展的抑郁与愤懑之情。

      【作者介绍】

      李贺(790-816)字长吉,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是唐朝宗室的后裔,但早已没落破败,家境贫困。他才华出众,少年时就获诗名,但一生只作了一个职掌祭祀的九品小官,郁郁不得志,穷困潦倒,死时年仅27岁。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他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其诗被称为“鬼仙之词”或“李长吉体”。

      创作背景

      李贺是唐室宗孙,系出郑王李亮之后。但积久年深,他这唐室宗枝,却早被皇家忘却,直败落到山坡村居、门庭冷落、甲蔬淡饭难于为继的清苦地步。尽管才华横溢,砺志苦读,诗名早著,但由于得不到力者的引荐,他终是不被赏识,只能挣扎于社会下层,于是带着忧愤之情创作了这组诗。

      这组诗历来被认为非一时一地之作。吴企明《李贺集》则认为作于元和九年(814),时逢马年,诗人感慨万千,一气呵成创作了这组诗。

    [阅读全文]...

2022-07-12 22:10:02
  •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马诗二十三首》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感叹和愤慨,以及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愿望。用典灵活等艺术特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诗·其五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唐代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

      *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注释

      燕山:山名,在现河北省的北部。

      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简析

      李贺的《马诗》共有23首,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

      广阔的原野,沙白如雪,燕山新月初上,弯如金钩。这边塞争战之处,正是良马和英雄大显身手之地;然而,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制辔脑,飞奔在清秋的大地上?本诗语言明快,风格健爽。前两句写景,写适于骏马驰骋的燕山原野的景色;后两句抒情,自比为良马,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

      解析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此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作者简介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郡。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

      李贺出身唐朝宗室大郑王(李亮)房,门荫入仕,授奉礼郎。仕途不顺,热心于诗歌创作。作品慨叹生不逢时、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6]反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社会剥削的历史画面。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后人誉为“诗鬼”。27岁(一说24岁)英年早逝。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作为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人物,李贺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著有《昌谷集》

    [阅读全文]...

2022-03-17 02:57:46
  • 十三经是什么?

  • 十三经是什么?

      《十三经》,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为历代儒客文人推崇。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十三经是什么?欢迎大家参考!

      经,指儒家传统的经典著作。从西汉到清代,有十三种儒家文献渐次取得“经”的地位,形成了“十三经”。

      最初儒家的'经典为“六经”,就是孔子所说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皮锡瑞《经学历史》中说:“经学开辟时代,断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孔子以前,不得有经。孔子出而有经之名。《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始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六经》。”孔子始明言经。

      孔子把自己之前的重要典籍作为“经”,以阐扬儒家思想,但孔子并没有以“经”命名这些典籍。“孔子以前未尝有六经,孔子亦未尝造六经。”(钱穆《国学概论》)

      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

      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

      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

      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

      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

      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十三部注疏的书名、卷数、注疏者及阮本校勘者如下:

      ⑴:《周易正义》一○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李锐校。

      ⑵:《尚书正义》二○卷,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清】徐养原校。

      ⑶:《毛诗正义》七○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清】顾广圻校

      ⑷:《周礼注疏》四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臧庸校。

      ⑸:《仪礼注疏》五○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徐养原校。

      ⑹:《礼记正义》六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洪震煊校。

      ⑺:《春秋左传正义》六○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严杰校。

      ⑻:《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清】臧庸校。

      ⑼:《春秋穀梁传注疏》二○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清】李锐校。

      ⑽:《论语注疏》二○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孙同元校。

      ⑾:《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清】臧庸校。

      ⑿:《尔雅注疏》一○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清】臧庸校。

      ⒀:《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清】李锐校。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历代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通过科举考试等方式强化其地位,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解和研究*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

    [阅读全文]...

2022-07-28 09:23:49
  • 七绝十三首

  •   ◎残梦    几度痴迷看未真,  多情自古不由人。  三更犬吠惊残梦,  小月窗前照冷身。    ◎雨中行    骤雨封山百鸟惊,  泥浆裹裤路难行。  时人哪顾花容色,  小步匆匆又一程。    ◎插秧有感    烈日当空汗雨浇,  田间曲背种青苗。  深深浅浅人生悟,  退步方为智者招。    ◎写在父亲节    节至随心赋愧言,  春秋往事似波翻。  肩挑日月霜飞鬓,  耄耋蹒跚在故园。    ◎晚情    沙滩落日映江红,  野鹜双双戏水中。  又见清风追柳絮,  湘江情醉小桥东。    ◎相思夜    子衿远去室生凉,  绣枕仍余昨夜香。  鸡唱五更天啼破,  唯将别绪种心房。    ◎六一逢雨有句    节日偏逢夜雨绵,  孩童撅嘴伫窗前。  苍穹竟惹千斤怒,  冷气如何裙带翩。    ◎君为车狂    手握人生鬓染霜,  居无定所苦深藏。  孤身四海沧桑客,  立誓为车一世狂。    ◎寂夜无寐有句    独坐妆台月夜寒,  菱花照影泪痕干。  谁将旧忆风中弃,  把酒消愁满腹酸。    ◎咏竹筷    莫把纤腰喻栋梁,  心存小志隐庖房。  盘飧五味皆尝尽,  指上由人论短长。    ◎雨中移花有句    朦胧雨雾锁巴山,  地垄银锄不得闲。  客问移花何事去,  随君远足待秋还。    ◎晨梦    曙色邀来万缕红,  穿纱直入小房中。  时人拥枕思晨梦,  梦里依稀水榭东。    ◎逢君生辰有句    年年此日话生辰,  数语拙言数语真。  莫问今朝谁是主,  双鸳共枕乃良人。

      编辑点评:

      七绝十三首。第一首,几缕残梦消瘦了风月,晓月惊梦;第二首;雨中行的风景定是急匆匆的脚步;第三首,插秧诉说的是人生的深浅感悟;第四首;耄耋之年,往事历历在目;第五首,满腔的情怀都付之于小桥流水;第六首,隐隐的思绪绕梦吟;第七首,淡看雨帘倾诉衷肠;第八首,人生百半,几度沧桑都在诗中;第九首,把盏消愁愁煞人;第十首,盘中小吟论志远,人生可谓五味俱全;第十一首,秋雨秋景又有几度风花雪月;第十二首,晓来晨梦又是相思长;第十三首,最后这句“双鸳共枕乃良人”情到深处自然浓啊。组诗情意绵绵,抒发了无尽的惆怅。欣赏阅读!问好作者!

    [阅读全文]...

2022-03-15 15:45:00
李诞十三邀语录 - 句子
李诞十三邀语录 - 语录
李诞十三邀语录 - 说说
李诞十三邀语录 - 名言
李诞十三邀语录 - 诗词
李诞十三邀语录 - 祝福
李诞十三邀语录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