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园十三首(唐)李贺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南园十三首(唐)李贺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南园十三首(唐)李贺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南园十三首(唐)李贺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古诗原文及赏析
《南园十三首·其五》这首诗歌是《南园》组诗十三首中的第五首,为李贺应进士试受挫回昌谷闲居时陆续吟成,属于七言绝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古诗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园十三首·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赏析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次句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容易?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之情。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又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看起来,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受。
李贺《南园》组诗,多就园内外景物讽咏,以写其生活与感情。但此首不借所见发端,却凭空寄慨,于豪情中见愤然之意。盖只是同时所作,拉杂汇编,不能以题目限的。
注释
① 南园:泛指作者昌谷故居以南一大片田畴*地。杨其群《李贺咏昌谷诸诗中专名考》谓:"原"与"园"二字义可相通,凡李贺宅南"可种谷给食"的大片*地,均可称为"南原",亦称"南园"。
②这是组诗中的第五首。吴钩:一种头部呈弯钩状的佩刀。
③五十州:指当时被藩镇所占领割据的山东及河南、河北五十余州郡。
④暂上:一上,试上。凌烟阁:唐代旌表功臣的殿阁。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为表彰太原首义和秦府功臣,命阎立本绘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画像于凌烟阁。
⑤若个:哪个。万户侯:受封食邑达一万户的侯爵,借指高位厚禄。
译文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还不带上那武器,去收取被藩镇割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
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有哪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是《南园》组诗十三首中的第五首,为李贺应进士试受挫回昌谷闲居时陆续吟成。
李贺20岁那年,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因他父亲名为晋肃,与进士同音,就以冒犯父名取消他的考试资格。后由于他的文学名气很高,担任了一名奉礼郎的卑微小官,留在京城。在这段时间内,他的诗歌才华受到广泛的称誉,王孙公子们争相邀请他参加宴会,作诗助兴,但没有帮助他在仕途上升迁。李贺本来胸怀大志,性情傲岸,如今作了这样一个形同仆役的小官,感到十分屈辱,就称病辞去官职,回福昌老家过上隐居的生活。
该组诗前十二首全以七绝行篇,在"南园"的统一命题下,状物抒怀交替互摄,寄旨侧重略呈小异,即以上述几首入选诗作而言,或对景兴发容华易谢的嗟叹,或直言宣泄恃才不遇之愤闷,或展示自己闲居家园的慵懒心情,末篇则以五言律诗作结,以更广的视野展示当地一天自朝至暮物候景色的变化--那就是诗人可爱的故乡。组诗语言幽闲畅净又不乏赡丽之美,构成了一个具备相同写实风格和抒情特质的有机整体,其中萦绕着摆脱不开的落拓情思。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一》全诗赏析
《南园十三首其一》这是一首描摹南园景色、慨叹春暮花落的小诗。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一》全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南园十三首其一》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前言】出处
《南园十三首其一》,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作品。这十三首诗或写景,或抒情,刻画田园生活的安逸,抒发韶华易逝、抱负难酬的感叹,语言清新,诗情隽永,耐人寻味。同时这组诗是了解、研究李贺居乡期间的思想和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注释】
小白长红:指花有小有大,颜色各种各样。
越女:*称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这里泛指美女。
嫣香:娇艳芳香,指花。
【翻译】
枝头上,草蔓中,眼前百花盛开,有大有小,有白有红,恰如美女的香腮。可惜到了黄昏,娇艳芳香的花儿凋零,随着春风乱飞,像草草嫁出的女儿连媒人也不用。
【赏析】
这是一首描摹南园景色、慨叹春暮花落的小诗。前两句写花开。春回大地,南园百花竞放,艳丽多姿。
首句的“花枝”指木本花卉,“草蔓”指草本花卉,“花枝草蔓”概括了园内所有的花。其中“花枝”高昂,“草蔓”低垂,一者刚劲,一者柔婉,参差错落,姿态万千。李贺写诗构思精巧,包孕密致,于此可见一斑。次句“小白长红”写花的颜色,意思是红的多,白的少。“越女腮”是由此产生的联想,把娇艳的鲜花比作越地美女的面颊,赋予物以某种人的素质,从而显得格外精神。
两句写花落。日中花开,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真是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到了“日暮”,百花凋零,落红满地。“可怜”二字表达了诗人无限惋惜的深情。是惜花、惜春,也是自伤自悼。李贺当时不过二十来岁,正是年青有为的时期,却不为当局所重用,犹如花盛开时无人欣赏。想到红颜难久,容华易谢,不免悲从中来。“落花不再春”,待到花残人老,就再也无法恢复旧日的容颜和生气。末句用拟人的手法写花落时身不由已的状态。“嫁与春风不用媒”,委身于春风,不须媒人作合,没有任何阻拦,好像两厢情愿。其实,花何尝愿意离开本枝,随风飘零,只为盛时已过,无力撑持,春风过处,便不由自主地坠落下来。这句的`“嫁”字与第二句中的“越女腮”相映照,越发显得悲苦酸辛。当时盛开,颜色鲜丽,宛如西施故乡的美女。而今“出嫁”,已是花残“人老”,非复当时容颜,抚今忆昔,倍增怅惘。结句婉曲深沉,制造了浓烈的悲剧气氛。
这首七言绝句,以赋笔为主,兼用比兴手法,清新委婉,风格别具,是不可多得的抒情佳品。
【创作背景】
李贺组诗《南园十三首》是作者辞官回到福昌昌谷后,在家乡的南园闲居时所作的一组杂诗,创作时间在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至十一年(816年)之间。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友善,死时仅二十六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有些作品情调阴郁低沉,语言过于雕琢。有《昌谷集》。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六》赏析
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贺《南园其六》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寻章摘句老雕虫, 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 文章何处哭秋风?
慨叹读书无用、怀才见弃,是这首绝句的命意所在。
赏析
诗的前两句描述艰苦的书斋生活,其中隐隐地流露出怨艾之情。首句说我的青春年华就消磨在这寻章摘句的雕虫小技上了。此句诗意,好象有点自卑自贱,颇耐人寻绎。李贺向以文才自负,曾把自己比作“汉剑”,“自言汉剑当飞去”(《出城寄权璩、杨敬之》),抱负远大。可是,现实无情,使他处于“天荒地老无人识”(《致酒行》)的境地。“雕虫”之词出于李贺笔下,显然是愤激之辞。句中的“老”字用作动词,有终老纸笔之间的意思,包含着无限的辛酸。
次句用白描手法显现自己刻苦读书、发奋写作的.情状:一弯残月,低映檐前,抬头望去,象是当帘挂着的玉弓;天将破晓,而自己还在孜孜不倦地琢句谋篇。这里,诗人惨淡苦吟的精神和他那只有残月作伴的落寞悲凉的处境形成鲜明的比照,暗示性很强。
读书为何无用?有才学为何不能见用于世?三、四句遒劲悲怆,把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揭示了造成内心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郁积已久的忧愤情怀。“辽海”指东北边境,即唐河北道属地。从元和四年(809)到元和七年,这一带割据势力先后发生兵变,全然无视朝廷的政令。唐宪宗曾多次派兵讨伐,屡战屡败,弄得天下疲惫,而藩镇割据的局面依然如故。国家多难,民不聊生,这是诗人所以要痛哭流涕的原因之一;由于战乱不已,朝廷重用武士,轻视儒生,以致斯文沦落,这是诗人所以要痛哭流涕的原因之二。末句的“文章”指代文士,实即作者自己。“哭秋风”不是一般的悲秋,而是感伤时事、哀悼穷途的文士之悲。此与屈原的“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鱼葺鳞以自别兮,蛟龙隐其文章”(《九章·悲回风》)颇有相似之处。时暗君昏则文章不显,这正是屈原之所以“悲回风”(按:“回风”即秋风)、李贺之所以“哭秋风”的真正原因。
这首诗比较含蓄深沉,在表现方法上也显得灵活多变。首句叙事兼言情,满腹牢骚通过一个“老”字倾吐出来,炼字的功夫极深。次句写景,亦即叙事、言情,它与首句相照应,活画出诗人勤奋的书斋生活和苦闷的内心世界。“玉弓”一词,暗点兵象,为“辽海”二句伏线,牵丝带笔,曲曲相关,见出文心之细。第三句只点明时间和地点,不言事(战事)而事自明,颇具含蓄之致。三、四两句若即若离,似断实续,结构得非常精巧;诗人用隐晦曲折的手法揭示了造成斯文沦落的社会根源,从而深化了主题,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量。
作者简介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注释
【寻章摘句】搜求、摘取片断辞句。指读书或写作只注意文字的推求。《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裴松之注引《吴书》:“﹝孙权﹞志存经略,虽有餘閒,博览书传歷史,藉採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唐李贺《南园》诗之六:“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掛玉弓。”清姚世钧《饶州舟次独酌醉后放歌》:“寻章摘句守矩矱,廋辞谜语工雕搜。”吴晗《学*集·谈读书》:“一种是寻章摘句式的,读得很细心,钻研每一段,以至每一句,甚至为了一个字,有的经师写了多少万字的研究论文。”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及赏析
《南园十三首》,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作品。这十三首诗或写景,或抒情,刻画田园生活的安逸,抒发韶华易逝、抱负难酬的感叹,语言清新,诗情隽永,耐人寻味。同时这组诗是了解、研究李贺居乡期间的思想和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及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李贺这首述志抒情诗以及下面的两首诗就是在当时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李贺在辞去奉礼郎的职务之后,回到了昌谷。此时,他在思想上产生了剧烈的斗争,掀起了阵阵思想上的波涛。在为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支配下,李贺产生了投笔从戎的念头。一气呵成地写出了这首诗。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鉴赏:
唐王朝自绵延八年的“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力量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各地方藩镇形成了自立一方的割据力量,他们不服从中央政令,自立制度,父死子继,出现了分裂国家的“藩镇割据”的局面。李贺这首述志抒情诗以及下面的两首诗就是在当时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李贺在辞去奉礼郎的职务之后,回到了昌谷。此时,他在思想上产生了剧烈的斗争,掀起了阵阵思想上的波涛。在为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支配下,李贺产生了投笔从戎的念头。一气呵成地写出了这首诗。
这时候,诗人的思绪已经飞越关山,到了*定藩镇的前线,他似乎看到自己骑在高头大马上,挥舞那锃亮锃亮的吴钩,驰骋沙场。这时,他似乎在向幻想中的自己提出发问: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佩剑带刀,奔赴战场,去收复被乱臣贼子占据的五十州美好江山?
此处以发问起首,透露出诗人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绪,以及急迫的心情。山河破碎、个人的遭遇,不由得他不急切地想建功立业,干一番事业,为国报效,也改变自己怀才不遇的困境。
三、四两句承接一、二两句,继续用设问的句法,进一步抒发出强烈的感情。“若个书生万户侯?”封建社会中被认为最高的褒荣—— 绘图凌烟阁,有几个是书生呢?这二十四个功臣皆是在沙场上,在战争中奋斗、搏击出来的!这是羡慕、是向往、是自愧,也包含着一种对自己怀才不遇的遭际的激愤情绪。从整首诗看,虽有激愤的情绪,但并不低沉,并不悲伤,而是激越昂扬,有强烈的鼓舞力量!
诗歌在创作上是一气呵气,气势是一泻而下;但由于感情是复杂的,百感交汇,所以从诗的内在蕴藉来说,又有波澜起伏、一波三折的韵致。
其六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持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这是和上一首同时写成的一首述志诗。上一首是正面叙述自己要投笔从戎、为收复被藩镇割据的五十州国土出力的感情;这一首则是从反面—— 否定学文、以为学文无补于事。
诗的开头两句构置了一幅临窗苦读的画面。这两句中,“ 晓”是诗眼。又是一个夜晚即将逝去,拂晓将临之时,天边的天幕上已经隐隐地露出冷清的一抹曙色;一弯残月挂在窗前,射出一缕惨白的余光。诗人还在窗前惨淡凄冷的气氛下,寻章摘句,弄些雕小技般的诗赋,似乎就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终老此生了。
这令人悲哀的气氛、这令人悲哀的`遭遇,它激起读者深沉的同情,也引发读者怀着沉重心情去思索:
是啊,难道就这样终老此生?这,也正是诗人描绘这一画面时的思索!所以曾经是使诗人那么醉心的书山跋涉、诗海徜徉的生活,现在却显得那样凄冷孤独,渺小卑微。
此情此景之中,诗人的思想翅膀又腾飞起来,它又越过千山万水,穿过寥廓的空间,到了河北道所属的地域。这里年年月月在厮杀,到处都是剑影刀光,而那些悲秋的文章,即使有如宋玉忧国忧民的情怀,又何益于水深火热中的国家?诗写到这里就更加沉痛,更加悲切了。一位向来以创作为自己生命主要内容的诗人,竟然发出了文章何用的哀号,这哀号是诗人的心在流血,是心血沸腾时发出的撕裂人心的呼唤!
有人说此诗隐晦曲折,有人说这首诗含蓄,看来都未得要领。这首诗的特点恰恰是明朗,心灵之火在喷涌。开头两句似乎是含蓄,但这只是诗的蓄势,把气势蓄满,为后两句忿愤之情的喷发作了势态的积蓄。
其七
长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诙谐取自容。
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
写完上面两首,诗人的思绪在继续扩展、升腾,他要付诸于行动了。开头两句沿着上一首“*文无用”的思维轨迹前进,人的思想超越了时间,把时间退回到一千年前的空间去,看到了司马相如这样一位大才子,看到了东方朔这位号称聪慧机智的卓越人物。
这两位历史人物的遭遇使人更感到悲伤了。一个是家徒四壁,穷困潦倒到悲惨的境地;一个是无法实现抱负,为了能够为社会所容,只能用一种诙谐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结果变成了小丑一般的人物,留了个“俳优”的不光彩的名声。才华、机智如司马相如、东方朔那样的人物,文场尚且如此,学文的结果如何,就不难预料了。这是诗人承接上一首的思绪,想到了古代人物的遭际,这样就更加强调他学文无用的信念。
三、四两句是他的行动方案。经过上两首的思想矛盾和彷徨,诗人坚定了,他将行动起来了。买一柄宝剑,找一位武艺高强的名师,*武学艺,然后驰骋沙场,干一番事业,搏取个凌烟阁上绘像的功绩。在前线军幕之中寻找自己的出路,为国出力,建功立业。
这里表面上似乎是由于诗人找到了出路,情绪上也转为昂扬。但从诗人的内心来说,他并不是乐意弃文*武,投笔从戎,这只是在现实中屡受挫折、寻求不到出路的一种逆反心理的表现,感情悲痛。
诗中把历史人物和现实状况融汇在一起描写,古今一理,使得诗人的感慨具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和形象的现实感。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赏析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诗人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下,显得气势磅礴。“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种气概十分豪迈。“收取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不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一、二两句,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首句“何不”二字更是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男儿”两句,诗人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次句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非常不易,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之情。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又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从表面上看,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体现了反衬的笔法,又表现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势。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感受。
李贺《南园》组诗,多就园内外景物讽咏,以写他的生活与感情。但这一首不借诗人的所见发端,却凭空寄慨,在豪情中也流露出愤然之意。
《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及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南园·其五》原文及赏析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南园十三首·其五
朝代:唐代
作者:李贺
原文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译文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
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注释
⑴吴钩:吴地出产的弯形的刀,此处指宝刀。
⑵凌烟阁:唐太宗为表彰功臣而建的殿阁,上有秦琼等二十四人的像。
赏析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次句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容易?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之情。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又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看起来,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受。
李贺《南园》组诗,多就园内外景物讽咏,以写其生活与感情。但此首不借所见发端,却凭空寄慨,于豪情中见愤然之意。盖只是同时所作,拉杂汇编,不能以题目限的。
拓展:
《南园十三首 其十》原文及翻译赏析
边让今朝忆蔡邕,无心裁曲卧春风。
舍南有竹堪书字,老去溪头作钓翁。
翻译
我这今日的边让想起奖进贤能的蔡邕,无心制曲吟诗,只好闲卧春风中。舍南有片竹林,削成青简倒可以写字,到老年时,索性在溪边做个钓鱼翁
注释
边让:后*,有才能文。蔡邕荐之于朝廷,但没被重用。此句以边让、蔡邕的关系比喻作者与韩愈的关系。
裁曲:指制曲吟诗。
创作背景
李贺组诗《南园十三首》是作者辞官回到福昌昌谷后,在家乡的南园闲居时所作的一组杂诗,创作时间在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至十一年(816年)之间。
李贺20岁那年,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因他父亲名为晋肃,与进士同音,就以冒犯父名取消他的考试资格。后由于他的文学名气很高,担任了一名奉礼郎的卑微小官,留在京城。在这段时间内,他的诗歌才华受到广泛的称誉,王孙公子们争相邀请他参加宴会,作诗助兴,但没有帮助他在仕途上升迁。李贺本来胸怀大志,性情傲岸,如今作了这样一个形同仆役的小官,感到十分屈辱,就称病辞去官职,回福昌老家过上隐居的生活。
该组诗前十二首全以七绝行篇,在“南园”的统一命题下,状物抒怀交替互摄,寄旨侧重略呈小异,即以上述几首入选诗作而言,或对景兴发容华易谢的嗟叹,或直言宣泄恃才不遇之愤闷,或展示自己闲居家园的慵懒心情,末篇则以五言律诗作结,以更广的视野展示当地一天自朝至暮物候景色的变化——那就是诗人可爱的故乡。组诗语言幽闲畅净又不乏赡丽之美,构成了一个具备相同写实风格和抒情特质的有机整体,其中萦绕着摆脱不开的落拓情思
赏析
李贺曾得到韩愈的推重和相助,但仍不得志。这首诗反映了他的抑郁心情,无心苦吟,打算写字消遣,年老时做一个渔翁了事。
《马诗·大漠沙如雪》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是《马诗二十三首》的第五篇。这首诗用比兴手法,通过咏马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诗的前两句通过*沙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派宁静旷远的场景;后两句想象跨马奔驰,强烈传出企盼建功立业而不被赏识之意,而且富有唱叹的意味。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唐代:李贺
大漠沙如雪,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译文:
*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注释:
燕山——山名,在现河北省的北部。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友善,死时仅二十七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有些作品情调阴郁低沉,语言过于雕琢。有《昌谷集》。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
《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马诗(一)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马诗(二)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马诗(三)
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
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
马诗(四)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马诗(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六)
饥卧古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朱色落,发断锯长麻。
马诗(七)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君王若燕去,谁为曳车袁?
马诗(八)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马诗(九)
飂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龙。
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
马诗(十)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马诗(十一)
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麒麟。
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
马诗(十二)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马诗(十三)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马诗(十四)
香幞赭罗新,盘龙蹙蹬鳞。
回看南陌上,谁道不逢春?
马诗(十五)
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
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马诗(十六)
唐剑斩隋公,拳毛给太宗。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
马诗(十七)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三》赏析
《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三》的作者是李贺,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91卷。宝玦(jué)是环状有缺口的玉。这首其实在咏伯乐:戴宝玦的公子有侠义之风,抛出重金买下千里马的骨头,赠给楚襄王。见“千金买马骨”典。李贺的诗神话情结常常很浓,诗意还是期盼伯乐。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三》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三
作者:唐·李贺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注释】
①玦:玉,其状如半环。
②楚襄王:即楚顷襄王,怀王之子。史无襄王好马之记载,则本诗乃感叹骏马所投非人。
【赏析】
这首诗感慨能够赏识良马的人不多。戴宝玦的公子是谁家的公子,很早就听说他有侠义的'声誉。此人抛出重金买下千里马的骨头,将送给楚襄王这个不识好马的人。古书载,有人欲得千里马而未果,连千里马之骨也买下,此事传开后从各地送来千里马。
【作者介绍】
李贺(790-816)字长吉,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是唐朝宗室的后裔,但早已没落破败,家境贫困。他才华出众,少年时就获诗名,但一生只作了一个职掌祭祀的九品小官,郁郁不得志,穷困潦倒,死时年仅27岁。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他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其诗被称为“鬼仙之词”或“李长吉体”。
【繁体对照】
全唐詩卷391_4【馬詩二十三首·其拾叁】李賀
寶玦誰家子,長聞俠骨香。
堆金買駿骨,將送楚襄王。
拓展:李贺人物生*
宗室王孙
李贺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一个破落贵族之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唐宗室的远支,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李贺对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贵血统这一点十分自豪,在他的降里一再提起:“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但实际上,他这个“宗室王孙”恐怕连大郑王房的嫡脉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
李贺自述家境时说:“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送韦仁实兄弟入关》)父亲李晋肃,早年被雇为“边上从事”。大历三年(768)去蜀任职,曾与表兄杜甫相遇于*,“漂泊”一生,到李贺出生的贞元年间,晋肃稍得升迁,任陕县令,但不久老死。母亲郑氏,生一女二子,长守昌谷。大女出嫁后,家境愈贫寒。李贺兄弟二人外出谋生,欲饱肌腹。“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凄凉之状,于此可见。
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相传贞元十二年(公元796)李贺正值七岁,韩愈、皇甫湜造访,李贺援笔辄就写就《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湜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扬京洛[10-12] 。年纪稍长,李贺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十分刻苦。李商隐作《小传》云:“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贞元二十年(804年),十五岁的李贺就已经誉满京华与李益齐名了。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李贺十六岁,当年顺宗带病继位(中风),任用王叔文、韦执谊等除弊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八月宦官俱文珍勾结贵族官僚改元永贞,逼顺宗称病退位,新政遂败。次年,顺宗病亡。唐人(刘禹锡、柳宗元等)在诗文中有影射,指称顺宗并非病故,而是遇害而死。李贺成年后,得知此事,做《汉唐姬饮酒歌》讽刺。
仕途失意
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十八岁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元和三、四年间(公元808~809年),李贺写《雁门太守行》谒韩愈,又闻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但“年未弱冠”,即遭父丧。当时,服丧“务必以三年全期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10年)韩愈才与李贺书,劝其举进士。该年初冬,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房式主持,韩愈参与组织的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并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可是“阖扇未开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春,十九岁的李贺离京返回昌谷,作《出城》,当年十月间,再次西入长安。经停洛阳,韩愈、皇甫湜到访慰藉落第之人,李贺作《高轩过》答谢。十月十四日,李贺在洛阳仁和里坊的宅院中,与前辈话别,作《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元和五年(810年),这一年李贺二十一岁,韩愈调为河南令(河南府,治所洛阳),有诗《燕河南府秀才》,诗中有“惟求文章写,不敢妒与争”。可能是感怀此前李贺的不幸遭遇,诫勉本届考生。
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他曾写了不少抒愤之诗,当年回到昌谷。大约因其为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韩愈为之推奖,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贺又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考核后,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从此,“牢落长安”长达3年,为官3年间,李贺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了许多事情,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当时社会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个人生活虽不如意,却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篇。虽然此间心情“瞧悴如刍狗”,但增长了生活阅历,扩充了知识领域,在诗歌创作上大获丰收。所谓贺诗“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清姚文燮语),大多数作品就产生在这一时期。他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唐代文坛的杰出地位,应该说主要是这一时期写下的*60首作品奠定的。
晚年漂泊
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元和八年(813年)春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但他不甘沉沦,又举足南游,希望在南楚或吴越一展才华。离长安时,他的友人无可和尚(青龙寺高僧)也曾写过一首《送李长吉之任东井》的诗,预祝他南游成功,但结果大约也不妙。“九州人事皆如此”,他折回洛阳,告别长辈皇甫湜等亲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进长安。元和九年(814年),他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然后取道宜阳、洛阳、经河阳,入太行,过长*、高*,于深秋到达潞州(今山西长治市)。此后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3个年头的幕僚,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服务,帮办公文。元和十一年(816年),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1、《马诗》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2、《马诗》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3、《马诗》 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 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
4、《马诗》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5、《马诗》 大漠山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路清秋。
6、《马诗》 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朱色落,发断锯长麻。
7、《马诗》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君王若燕去,谁为拽车辕。
8、《马诗》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9、《马诗》 飂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龙。 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
10、《马诗》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11、《马诗》 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骐驎。 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
12、《马诗》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13、《马诗》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14、《马诗》 香幞赭罗新,盘龙蹙镫鳞。 回看南陌上,谁道不逢春。
15、《马诗》 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 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16、《马诗》 唐剑斩隋公,拳毛属太宗。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颴风。
17、《马诗》 白铁锉青禾,砧间落细莎。 世人怜小颈,金埒畏长牙。
18、《马诗》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19、《马诗》 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20、《马诗》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21、《马诗》 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 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
22、《马诗》 汗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23、《马诗》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1、《画角东城》 河转曙萧萧,鸦飞睥睨高。 帆长摽越甸,壁冷挂吴刀。 淡菜生寒日,鲕鱼潠白涛。 水花沾抹额,旗鼓夜迎潮。
2、《画角东城·其二》 铜镜立青鸾,燕脂拂紫绵。 腮花弄暗粉,眼尾泪侵寒。 碧玉破不复,瑶琴重拨弦。 今日非昔日,何人敢正看。
3、《画角东城·其三》 洞房思不禁,蜂子作花心。 灰暖残香炷,发冷青虫簪。 夜遥灯焰短,睡熟小屏深。 好作鸳鸯梦,南城罢捣砧。
4、《画角东城·其四》 寻常轻宋玉,今日嫁文鸯。 戟干横龙虡,刀环倚桂窗。 邀人裁半袖,端坐据胡床。 泪湿红轮重,栖乌上井梁。
5、《还自会稽歌》 野粉椒壁黄,湿萤满梁殿。 台城应教人,秋衾梦铜辇。 吴霜点归鬓,身与塘蒲晚。 脉脉辞金鱼,羁臣守迍贱。
6、《句》 不见山巅树,摧杌下为薪。 日睹井中泥,上出作埃尘。 情知一丘趣,不谢千里印。 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
7、《黄头郎》 黄头郎,捞拢去不归。 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 水弄湘娥佩,竹啼山露月。 玉瑟调青门,石云湿黄葛。 沙上蘼芜花,秋风已先发。 好持扫罗荐,香出鸳鸯热。
8、《贾公闾贵婿曲》 朝衣不须长,分花对袍缝。 嘤嘤白马来,满脑黄金重。 今朝香气苦,珊瑚涩难枕。 且要弄风人,暖蒲沙上饮。 燕语踏帘钩,日虹屏中碧。 潘令在河阳,无人死芳色。
9、《假龙吟歌》 石轧铜杯,吟咏枯瘁。 苍鹰摆血,白凤下肺。 桂子自落,云弄车盖。 木死沙崩恶溪岛,阿母得仙今不老。 窞中跳汰截清涎,隈壖卧水埋金爪。 崖蹬苍苔吊石发,江君掩帐筼筜折。 莲花去国一千年,雨后闻腥犹带铁。
10、《江楼曲》 楼前流水江陵道,鲤鱼风起芙蓉老。 晓钗催鬓语南风,抽帆归来一日功。 鼍吟浦口飞梅雨,竿头酒旗换青苎。 萧*白云差池,黄粉油衫寄郎主。 新槽酒声苦无力,南湖一顷菱花白。 眼前便有千里愁,小玉开屏见山色。
11、《江南弄》 江中绿雾起凉波,天上叠巘红嵯峨。 水风浦云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 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 吴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帖寒玉。
12、《将发》 东床卷*罢,护落将行去。 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13、《将进酒》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14、《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15、《京城》 驱马出门意,牢落长安心。 两事向谁道?自作秋风吟。
16、《经沙苑》 野水泛长澜,宫牙开小茜。 无人柳自春,草渚鸳鸯暖。 晴嘶卧沙马,老去悲啼展。 今春还不归,塞嘤折翅雁。
17、《静女春曙曲》 嫩叶怜芳抱新蕊,泣露枝枝滴夭泪。 粉窗香咽颓晓云,锦堆花密藏春睡。 恋屏孔雀摇金尾,莺舌分明呼婢子。 冰洞寒龙半匣水,一只商鸾逐烟起。
18、《九月》 离宫散萤天似水,竹黄池冷芙蓉死。 月缀金铺光脉脉,凉苑虚庭空澹白。 露花飞飞风草草,翠锦斓斑满层道。 鸡人罢唱晓珑璁,鸦啼金井下疏桐。
19、《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潞幕》 长鬣张郎三十八,天遣裁诗花作骨。 往还谁是龙头人?公主遣秉鱼须笏。 水行青草上白衫,匣中章奏密如蚕。 金门石阁知卿有,豸角鸡香早晚含。
20、《黄家洞》 雀步蹙沙声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镞。 黑幡三点铜鼓鸣,高作猿啼摇箭箙。 彩巾缠踍幅半斜,溪头簇队映葛花。 山潭晚雾吟白鼍,竹蛇飞蠹射金沙。 闲驱竹马缓归家,官军自杀容州槎。
南园十三首(唐)李贺的古诗
李白的十三言古诗
古诗南园的教案
李白的十三辙古诗
南国唐李贺的古诗
带拼音的南园古诗
南园古诗第五首的意
李诞十三邀语录
狗十三李玩台词
背诵南园古诗的动作
有三十三的古诗
十三岁生日贺词
江南园林的诗句
十三十三口号
南园古诗词语的成语
四十田园杂兴其二十三的古诗
共十三句的古诗
七十三画的古诗
十三开头的古诗
形容江南园林的诗句
南海十三郎经典台词
带十三的诗词
十三行以上的古诗
古诗十三首的资料
八行十三列的古诗
十三杯酒的古诗
含十三豆蔻的古诗
中秋的古诗十三首
洛神的古诗十三言
十三的古诗名字
磐石的寓意古诗
关于新学期的古诗
桂林山多的特点的古诗
含有姣字的古诗词
初中语文下册要求背的古诗
形容17岁的古诗
巧虎宝宝版里的古诗词
老眼的古诗词
形容心里很痛的古诗
为文中带诗字的古诗
高三用到互文手法的古诗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鸟的古诗
搜5篇著名的古诗
世界上最简单的两首古诗
闺蜜情的古诗李清照
吟咏夜晚的古诗
高中必背陆游的古诗
心向往之的古诗词
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诗
池上是春天的古诗
有关岁未的古诗
描写美丽乡村景象的古诗词
对仗的表爱情的古诗
李白两个字开头的古诗
含有水天一色的古诗
秋夜曲王维古诗的背景画
三国杀中的古诗
关于爱情16个字的古诗
自强自立志存高远的古诗
关于荣昌的古诗词
关于白居易的爱情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