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白的四句古诗蜀道难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李白的四句古诗蜀道难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李白的四句古诗蜀道难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李白的四句古诗蜀道难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李白《蜀道难》古诗赏析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蜀道难》古诗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人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俱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象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呼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石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注解
1、蚕丛、鱼凫:都是传说中古蜀国国王。古代的蜀国本与中原不通,至秦惠王灭蜀(公元前三一六),始与中原相通。
2、太白:山名,又名太乙山,秦岭主峰,在今陕西周至、太白县一带。旧说因其冬夏积雪,故名。太白山在当进京城长安之西,故云“西当太白”。
3、鸟道:极言山路险窄,仅能容鸟飞过。
4、地崩句:相传秦惠王嫁五美女与蜀,蜀遣五个力士迎之,回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五人引其尾使出;结果山崩,五人皆被压死,五女上山化为石。
5、六龙回日:相传太阳神乘车,羲和驾六龙而驶之。此指高标阻住了六龙,只得回车。
6、高标:立木为表记,其最高处叫标,也即这一带高山的标志。
7、扪参句:意谓山高入天,竟至可以伸手摸到一路所见星辰。古以星宿分野,凡地上某一区域,都划在星空某一分野之内,并以天象所示来占卜地上属邑之吉凶。秦属井宿分野,蜀属参宿分里。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8、子规:杜鹃鸟,蜀地最多。相传蜀帝杜宇,号望帝,死后其魂化为子规,啼声悲凄。
9、锦城:即锦官城,今四川成都市。
10、咨嗟:叹息。
译文
唉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伟岸!
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
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
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
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嵋山顶端。
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
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
下有激浪排空纡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鹄尚且无法飞过,
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蜀道难》
作者:李白
噫吁,危呼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石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注释:
1、蚕丛、鱼凫:都是传说中古蜀国国王。古代的蜀国本与中原不通,至秦惠王灭蜀(公元前三一六),始与中原相通。
2、太白:山名,又名太乙山,秦岭主峰,在今陕西周至、太白县一带。旧说因其冬夏积雪,故名。太白山在当进京城长安之西,故云“西当太白”。
3、鸟道:极言山路险窄,仅能容鸟飞过。
4、地崩句:相传秦惠王嫁五美女与蜀,蜀遣五个力士迎之,回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五人引其尾使出;结果山崩,五人皆被压死,五女上山化为石。
5、六龙回日:相传太阳神乘车,羲和驾六龙而驶之。此指高标阻住了六龙,只得回车。
6、高标:立木为表记,其最高处叫标,也即这一带高山的标志。
7、扪参句:意谓山高入天,竟至可以伸手摸到一路所见星辰。古以星宿分野,凡地上某一区域,都划在星空某一分野之内,并以天象所示来占卜地上属邑之吉凶。秦属井宿分野,蜀属参宿分里。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8、子规:杜鹃鸟,蜀地最多。相传蜀帝杜宇,号望帝,死后其魂化为子规,啼声悲凄。
9、锦城:即锦官城,今四川成都市。
10、咨嗟:叹息。
译文:
唉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伟岸!
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
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
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
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嵋山顶端。
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
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
下有激浪排空纡回曲折的大川。
李白《蜀道难》赏析(精选16篇)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李白《蜀道难》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蜀道难
唐代:诗人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诗人李白的赏析
《蜀王本纪》中记载了一个关于蜀道的神话。据说当年秦惠王时,蜀王部下有五个大力士,称为“五丁力士”。他们力大无穷。于是秦惠王送给蜀王五个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开路,迎娶美女。在回行路上,见一条大蛇蹿入山洞,五丁力士上前拉住蛇尾,用力往外拖,忽然地动山摇,山岭崩塌,压死了五丁力士。秦国的五个美女都奔上山去,化为石人。这个神话,反映着古代有许多劳动人民,凿山开路,牺牲了不少人,终于打开了秦蜀通道。诗人李白运用这个神话的母题①,写了第五韵二句:“地崩山摧壮士死”,也能说是指五丁力士,也能说是指成千累万为开山辟路而牺牲的劳动人民。他们死了,然后从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第一段诗到此为止,用四韵八句叙述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段共享九个韵,描写天梯石栈的蜀道。“六龙回日”也是一个神话故事,据说太阳之神羲和驾着六条龙每天早晨从扶桑西驰,直到若木。左思《蜀都赋》有两句描写蜀中的高山:“羲和假道于峻坂,阳乌回翼乎高标。"羲和和阳乌都是太阳的代词。文意是说:太阳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的山还使太阳回飞避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这一句就是说:上面有连太阳都过不去的高峰。“高标”是高举、高耸之意,但作名词用,因而可以解作高峰。萧士赟注引《图经》云:高标是山名。这是后代人误读诗人李白诗,或有意附会,硬把一座山名为高标。原诗以“高标”和“回川”对举,可知决不是专名。
这两句诗有一个不同的文本。《河岳英灵集》、《极玄集》这两个唐人的选本、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唐人写本,还有北宋初的《唐文粹》,这两句却不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而是“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下有逆折冲波之流川”。从对偶来看,后者较为工整,若论句子的气魄,则前者更为壮健。可能后者是当时流传的初稿,而前者是作者的最后改定本。故当时的选本作“横河断海”,而李阳冰编定的集本作“六龙回日”。现在我们根据集本抄录。
以下一大段又形容蜀山之高且险。黄鹤都飞不过,猿猴也怕攀缘之苦。青泥岭,在陕西略阳县,是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这条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岩上纡回盘绕,行旅极为艰苦。参和井都是二十八宿之一。蜀地属于参宿的分野,秦地属于井宿的分野。在高险的山路上,从秦入蜀,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着星辰前进。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着胸膛,为此而长叹。这个“坐”字,不是坐立的坐,应该讲作“因此”。
以上是第二段的前半,四韵八句,一气贯注,渲染了蜀道之难。下面忽然接一句“问君西游何时还”,这就透露了赠行的主题。作者不象作一般送行诗那样,讲些临别的话,而在描写蜀道艰难中间,插入一句“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由此反映了来去都不容易。这一句本身也成为蜀道难的描写部分了。
“畏途巉岩”以下四韵七句,仍然紧接着上文四韵写下去,不过改变了描写的对象。现在不写山高路险,而写山中的禽鸟了。作者说:这许多不可攀登的峥嵘的山岩,真是旅人怕走的道路(畏途)。在这一路上,你能见到的只是古树上悲鸣的鸟,雌的跟着雄的在幽林中飞绕。还有蜀地著名的子规鸟,常在月下悲鸣。据说古代有一个蜀王,名叫杜宇,号为望帝。他因亡国而死,死后化为子规鸟,每天夜里在山中悲鸣,好象哭泣一样。
以下还有一韵二句,是第二段的结束语。先重复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接着说:使人听了这些情况,会惊骇得变了脸色。“凋朱颜”在这里只能讲作因惊骇而“色变”的意思,虽然在别处应当讲作“衰老”。
第二段以下,韵法与章法似乎有点参差。现在我依韵法来写,分为三段。但如果从思想内容的结构来看,实在只能说是两段。从“连峰去天不盈尺”到“胡为乎来哉”是一段,即全诗的第三段。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末句是又一段,即全诗的第四段,第三段前四句仍是描写蜀道山水之险,但作者分用两个韵。“尺”、“壁”一韵,只有二句,接下去立刻就换韵,使读者到此,有气氛短促之感。在长篇歌行中忽然插入这样的短韵句法,一般都认为是缺点。尽管诗人李白才气大,自由用韵,不受拘束,但这两句韵既急促,思想又不成段落,在讲究诗法的人看来,终不是可取的。
这一段前二句形容高山绝壁上有倒挂的枯松,下二句形容山泉奔瀑,冲击崖石的猛势,如万壑雷声。最后结束一句“其险也如此”。这个“如此”,并不单指上面二句,而是总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下的一切描写。在山水形势方面的蜀道之险,到此结束。此下就又接一个问句:你这个远路客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这又是出人意外的句子。如果从蜀中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我们这地方,路不好走,你何必来呢?如果站在送行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如此危险的旅途,你有什么必要到那里去呢?
接下去转入第四段,忽然讲到蜀地的军事形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于固守,难于攻入。象这样的地方,如果没有亲信可靠的人去镇守,就十分危险了。这几句诗完全用晋代张载的《剑阁铭》中四句:“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诗人李白描写蜀道之难行,联系到蜀地形势所具有的政治意义,事实上已越出了乐府旧题“蜀道难”的范围。巴蜀物产富饶,对三秦的经济供应,甚为重要。所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第一句就说蜀地“城阙辅三秦”,也是指出了这一点。诗人李白作乐府诗,虽然都用旧题,却常常注入有现实意义的新意。这一段诗反映了初唐以来,蜀地因所守非亲,屡次引起吐蕃、*的入侵,导致生灵涂炭的战争,使三秦震动。
这一段诗,在诗人李白是顺便提到,作为描写蜀道难的一部分。但却使后世读者误认为全诗的主题所在。有人以为此诗讽刺章仇兼琼,有人以为讽刺严武,有人以为讽刺一般恃险割据的官吏,都是为这一段诗所迷惑,而得出这些结论。但是,这几句诗,确是破坏了全诗的统一性,写在赠友人入蜀的诗中,实在使人有主题两歧之感。明代的李于鳞,曾评诗人李白的歌行诗云:“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以长语,英雄欺人耳。”(《艺苑卮言》卷四引)对于这一段诗,我也认为是“强弩之末”的“长语”(多馀的话)。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李白《蜀道难》原文及鉴赏
在*时的学*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蜀道难》原文及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蜀道难》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全诗二百九十四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感情强烈,一唱三叹。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气象宏伟,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评此诗:“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蜀道难》
作者:(唐)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译文:
哎呀呀,真是太高了。攀越蜀道真比登天还难!
蜀国有蚕丛和鱼凫两个君主,他们开国的时间距今十分遥远,从那时起大概有四万八千岁了吧,蜀国就不曾与秦地有什么来往。往西去有座太白山,其山高峻无路可司行,唯有飞鸟可以飞过此山,直到蜀国的峨眉之巅。秦惠王之时,才有蜀王派五丁开山,传说这五位壮士因开山导致地崩山摧而仕烈牺牲,才使得蜀道的天梯石栈连结了起来。
蜀中上有日神的六龙所驾之车所不能逾越的高山,下有回旋倒流的曲折而波涛汹涌的河流。善高飞的黄鹄想飞越而不敢过,善攀援的猿猴想攀登而发愁无处攀缘,其山之险就可想而知了。青泥岭的泥路曲曲弯弯,百步九折萦绕着山峦。行人攀至高山之顶,伸手可以摸得着天上的参星和井星,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只得坐下来抚着胸口长吁短叹。
老兄西游打算几时回来?这蜀道的峭岩险道,实在是不可登攀。山野之间,只能看到在古木中悲号的山鸟,雄飞雌从地在林间飞旋。月夜里,还可以听到子规凄凉的悲啼,在空山中传响回荡。攀越蜀道,真是比登天还难啊,此情此境,使听到的人都发愁得老了许多。
离天不满一尺的险峻高峰,枯松倒挂的悬崖峭壁,飞流瀑布撞击着巨石在山谷中滚动,发出雷鸣般的轰响。这样危险的地方,你这位远道之人为什么还非要来这里不可呀?
更不消说那峥嵘而崔嵬的剑阁了,在这里一夫当关,万夫冥开。如果在这里把守关隘的人不是朝廷的亲臣忠士,他们就会据险作乱,化为豺狠一般的匪徒。他们磨牙吮血,**如麻。人们就得像朝避猛虎、夕避长蛇那样地躲避他们的侵害。锦城那个地方虽然是个使人快乐的城市,但是依我看来,你还是赶快回家的好。攀越蜀道之难,真是比登天还难啊,我侧身西望,只好发出长长的慨叹啰。
作品鉴赏:
《蜀道难》是李白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此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蜀道难原文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李白《蜀道难》原文及翻译
李白《蜀道难》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李白《蜀道难》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阅。
原文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词句注释
词句注释
1.蜀道难:南朝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2.噫(yī)吁(xū)嚱(xī):惊叹声,蜀地方言,表示惊讶的声音。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3.蚕丛及鱼凫(fú):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
4.何茫然:指古史传说悠远难详,不知道。何,多么。茫然,渺茫,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据西汉扬雄《蜀本王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5.尔来:从那时以来。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之漫长,夸张而大约言之。
6.秦塞(sài):秦的关塞,指秦地。秦地四周有山川险阻,故称“四塞之地”。通人烟:人员往来。
7.西当:西对。当,在;一说对着,向着。太白:秦岭峰名,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鸟道: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只有鸟能飞过,人迹所不能至。
8.横绝:横越。峨眉:山名,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巅,顶峰,一作“颠”。
9.“地崩”句:《华阳国志·蜀志》:相传秦惠王想征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答应送给他五个美女。蜀王派五位壮士去接人。回到梓潼(今四川剑阁之南)的时候,看见一条大蛇进入穴中,一位壮士抓住了它的尾巴,其余四人也来相助,用力往外拽。不多时,山崩地裂,壮士和美女都被压死。山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这便是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摧:倒塌。
10.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石栈(zhàn):栈道。相:一作“方”。
11.六龙回日之高标:一作“横河断海之浮云”。六龙回日,《淮南子》注云:“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意思就是传说中的羲和驾驶着六龙之车(即太阳)到此处便迫*虞渊(传说中的日落处)。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高峰。标,标尺,标志。
12.冲波:水流冲击腾起的波浪,这里指激流。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13.黄鹤:即黄鹄(hú),善飞的大鸟。尚:尚且。得:能。
14.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援:一作“缘”。
15.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县北。《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盘盘:曲折回旋的样子。
16.百步九折:百步之内拐九道弯。萦(yíng):盘绕。岩峦:山峰。
17.扪(mén):用手摸。历:经过。参(shēn)、井:都是古代天文学上的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18.膺(yīng):胸。坐:徒,空。
19.问君:一作“征人”。君,入蜀的友人。时:一作“当”。
20.畏途:可怕的路途。巉(chán)岩:险恶陡峭的山壁。
21.但见:只听见。号(háo)古木:在古树木中大声啼鸣。古,一作“枯”。
22.从:跟随。
23.“又闻”二句:一本断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
拼音版《蜀道难》
引导语:李白的名作《蜀道难》这首诗歌想必很多人都听过,然而,尴尬的是,你有没有发现这首诗歌开头三个字就不怎么认识呢?赶紧来学*拼音版的《蜀道难》吧!
蜀道难
作者:李白 朝代:唐朝
原文: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若此 一作:也如此)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拼音版
yī yù xì ,wēi hū gāo zāi !shǔ dào zhī nán ,nán yú shàng qīng tiān !
cán cóng jí yú fú ,kāi guó hé máng rán !
ěr lái sì wàn bā qiān suì ,bú yǔ qín sāi tōng rén yān 。
xī dāng tài bái yǒu niǎo dào ,kě yǐ héng jué é méi diān 。
dì bēng shān cuī zhuàng shì sǐ ,rán hòu tiān tī shí zhàn xiàng gōu lián 。
shàng yǒu liù lóng huí rì zhī gāo biāo ,xià yǒu chōng bō nì shé zhī huí chuān 。
huáng hè zhī fēi shàng bú dé guò ,yuán náo yù dù chóu pān yuán 。
qīng ní hé pán pán ,bǎi bù jiǔ shé yíng yán luán 。
mén cān lì jǐng yǎng xié xī ,yǐ shǒu fǔ yīng zuò zhǎng tàn 。
wèn jun1 xī yóu hé shí hái ?wèi tú chán yán bú kě pān 。
dàn jiàn bēi niǎo hào gǔ mù ,xióng fēi cí cóng rào lín jiān 。
yòu wén zǐ guī tí yè yuè ,chóu kōng shān 。
shǔ dào zhī nán ,nán yú shàng qīng tiān ,shǐ rén tīng cǐ diāo zhū yán !
lián fēng qù tiān bú yíng chǐ ,kū sōng dǎo guà yǐ jué bì 。
fēi tuān bào liú zhēng xuān huī ,pīng yá zhuǎn shí wàn hè léi 。
qí xiǎn yě rú cǐ ,jiē ěr yuǎn dào zhī rén hú wéi hū lái zāi !(yě ruò cǐ yī zuò :yě rú cǐ )
jiàn gé zhēng róng ér cuī wéi ,yī fū dāng guān ,wàn fū mò kāi 。
suǒ shǒu huò fěi qīn ,huà wéi láng yǔ chái 。
cháo bì měng hǔ ,xī bì zhǎng shé ;mó yá shǔn xuè ,shā rén rú má 。
jǐn chéng suī yún lè ,bú rú zǎo hái jiā 。
shǔ dào zhī nán ,nán yú shàng qīng tiān ,cè shēn xī wàng zhǎng zī jiē !
拓展
《 蜀道难》主旨
对《蜀道难》一诗的主旨,说法颇多。教材参考书说,从最后一段看,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写到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这既是描 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诗鉴赏词典》说“关于本篇,前人又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 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 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李白《蜀道难》原文译文、赏析
《蜀道难》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全诗二百九十四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蜀道难》原文译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噫吁嚱(yīxū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蚕丛及鱼凫(fú),开国何茫然!(3)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4)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diān)。(5)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zhàn)相钩连。(6)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7)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8)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yíng)岩峦。(9)扪参(ménshēn)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10)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11)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12)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1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14)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15)飞湍瀑(tuānpù)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石万壑(hè)雷。(16)其险也如此,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17)剑阁峥嵘而崔嵬(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18)所守或匪(fěi)亲,化为狼与豺。(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shǔn)血(xuè),**如麻。(20)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huán)家。(2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zījiē)
【注释】
(1)《蜀道难》:古乐府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2)噫吁嚱:三个都是惊叹词。惊叹声,蜀方言,表示惊讶的声音。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3)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难以考证。何茫然:何:多么。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指古史传说悠远难详,不知道。据西汉扬雄《蜀本王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4]
(4)尔来:从那时以来。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之漫长,夸张而大约言之。秦塞:秦的关塞,指秦地。秦地四周有山川险阻,故称"四塞之地"。通人烟:人员往来。
(5)西当:在西边的。当:在。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鸟道: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只有鸟能飞过,人迹所不能至。横绝:横越。峨眉巅:峨眉顶峰。(注:苏教版语文课本为“峨眉颠”)
(6)地崩山摧壮士死:《华阳国志·蜀志》:相传秦惠王想征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答应送给他五个美女。蜀王派五位壮士去接人。回到梓潼(今四川剑阁之南)的时候,看见一条大蛇进入穴中,一位壮士抓住了它的尾巴,其余四人也来相助,用力往外拽。不多时,山崩地裂,壮士和美女都被压死。山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这便是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摧:倒塌。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石栈:栈道。
(7)六龙回日:《淮南子》注云:“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意思就是传说中的羲和驾驶者六龙之车(即太阳)到此处便迫*虞渊(传说中的日落出)。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高峰。冲波:水流冲击腾起的波浪,这里指激流。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8)黄鹤:黄鹄(hú),善飞的大鸟。尚:尚且。得:能。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
(9)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县北。《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盘盘:曲折回旋的样子。百步九折:百步之内拐九道弯。萦:盘绕。岩峦:山峰。
(10)扪参历井:参(shēn)、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扪(mén):用手摸。历:经过。胁息:屏气不敢呼吸。膺:胸。坐:徒,空。
(11)君:入蜀的友人。畏途:可怕的路途。巉岩:险恶陡峭的山壁。
(12)但见:只听见。号古木:在古树木中大声啼鸣。从:跟随。
(13)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这两句也有断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但不如此文这种断法顺。
(14)凋朱颜:红颜带忧色,如花凋谢。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15)去:距离。盈:满。
(16)飞湍(tuān):飞奔而下的急流。喧豗(huī):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砯(pīng)崖:水撞石之声。砯,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5]。转,使滚动。壑:山谷。[4]
(17)嗟:感叹声。尔:你。胡为:为什么。来:指入蜀。
(18)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一夫”两句:《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一人守隘,万夫莫向”。《文选》卷五十六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趦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一夫:一人。当关:守关。莫开:不能打开。
(19)所守:指把守关口的人。或匪亲: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匪,同“非”。
(20)朝:早上。吮:吸。
(21)锦城:成都古代以产棉闻名,朝廷曾经设官于此,专收棉织品,故称锦城或锦官城。《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剑南道成都府成都县:“锦城在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今四川成都市。
(22)咨嗟:叹息。
【白话译文】
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
蜀道真太难攀登,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眉山顶端。
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
屏住呼吸仰头过参井皆可触摸,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
可怕的岩山栈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
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
蜀道真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
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
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
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而来到这险要的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
驻守的官员若不是自己的*亲;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
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
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如麻即令你胆寒。
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
《蜀道难》原文
《蜀道难》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诗作。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蜀道难》原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注释:
(1)《蜀道难》:古乐府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2)噫吁嚱:三个都是惊叹词。惊叹声,蜀方言,表示惊讶的声音。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3)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难以考证。何茫然:何:多么。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指古史传说悠远难详,不知道。据西汉扬雄《蜀本王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4]
(4)尔来:从那时以来。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之漫长,夸张而大约言之。秦塞:秦的关塞,指秦地。秦地四周有山川险阻,故称"四塞之地"。通人烟:人员往来。
(5)西当:在西边的。当:在。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鸟道: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只有鸟能飞过,人迹所不能至。横绝:横越。峨眉巅:峨眉顶峰。(注:苏教版语文课本为“峨眉颠”)
(6)地崩山摧壮士死:《华阳国志·蜀志》:相传秦惠王想征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答应送给他五个美女。蜀王派五位壮士去接人。回到梓潼(今四川剑阁之南)的时候,看见一条大蛇进入穴中,一位壮士抓住了它的尾巴,其余四人也来相助,用力往外拽。不多时,山崩地裂,壮士和美女都被压死。山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这便是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摧:倒塌。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石栈:栈道。
(7)六龙回日:《淮南子》注云:“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意思就是传说中的羲和驾驶者六龙之车(即太阳)到此处便迫*虞渊(传说中的日落出)。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高峰。冲波:水流冲击腾起的波浪,这里指激流。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8)黄鹤:黄鹄(hú),善飞的大鸟。尚:尚且。得:能。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
(9)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县北。《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盘盘:曲折回旋的样子。百步九折:百步之内拐九道弯。萦:盘绕。岩峦:山峰。
(10)扪参历井:参(shēn)、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扪(mén):用手摸。历:经过。胁息:屏气不敢呼吸。膺:胸。坐:徒,空。
(11)君:入蜀的友人。畏途:可怕的路途。巉岩:险恶陡峭的山壁。
(12)但见:只听见。号古木:在古树木中大声啼鸣。从:跟随。
(13)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这两句也有断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但不如此文这种断法顺。
(14)凋朱颜:红颜带忧色,如花凋谢。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15)去:距离。盈:满。
(16)飞湍(tuān):飞奔而下的急流。喧豗(huī):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砯(pīng)崖:水撞石之声。砯,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5]。转,使滚动。壑:山谷。[4]
(17)嗟:感叹声。尔:你。胡为:为什么。来:指入蜀。
(18)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一夫”两句《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一人守隘,万夫莫向”《文选》卷五十六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趦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一夫:一人。当关:守关。莫开:不能打开。
(19)所守:指把守关口的人。或匪亲: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匪,同“非”。
(20)朝:早上。吮:吸。
(21)锦城:成都古代以产棉闻名,朝廷曾经设官于此,专收棉织品,故称锦城或锦官城。《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剑南道成都府成都县:“锦城在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今四川成都市。
(22)咨嗟:叹息。
蜀道难原文赏析
《蜀道难》本为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李白此诗是对传统题材的再发挥。此诗的主题思想众说纷纭,见解不一,我认为它与政治现实还是有一定联系的。诗歌创作于天宝初年,即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时候,当时表面繁荣的唐朝隐伏和酝酿着衰败、变乱的危机。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诗末抒发的感慨,当是针对时局而发,寄寓着诗人的隐忧,诗歌借助神话传说和民谚,驰骋丰富奇特的想像,运用夸张手法,*乎完美地描写出蜀道的奇和险。唐代殷?称赞此诗“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后,鲜有此体调”。相传贺知章读罢《蜀道难》,“称赞者数四,号为‘谪仙’”。
这是一首让古今文人拍案称奇的诗章。
李白《蜀道难》表现手法探析
《蜀道难》中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李白《蜀道难》表现手法探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蜀道难》:李白人生的真实写照
摘要 《蜀道难》写于李白行将离京的天宝三年,它借助蜀道之难寄寓了诗人仕途艰险的感慨和惧祸身退的思想,像一面放大镜和显微镜,揭露了唐王朝现实的黑暗,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和认识价值,是李白人生之路的写照。
关键词:李白 《蜀道难》 诗歌 人生
一、知人论世,把握主旨
李白的《蜀道难》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之路,作者借助《蜀道难》寄寓了诗人仕途艰险的感慨和惧祸身退的思想。要搞清《蜀道难》的主题思想,首先要确认其写作年代。
《蜀道难》首见于《河岳英灵集》,当作于天宝十二载之前是毫无疑问的。诗中有“西当太白有鸟道”一句,查李白行踪(《李白诗论丛》之《李白踪游图》),只有长安正当太白山之东,此诗作于居长安期间已毋庸置疑。李白自天宝元年到京至天宝三载离去,此诗究竟系于其间哪一年写作?
首先,李白自言:“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对酒忆贺监诗序》)其中未提及《蜀道难》。
其次,李白研究的最早资料《李公新墓碑》、《草堂集序》所载李、贺交往也未提到《蜀道难》。《李公新墓碑》是李白好友范纶之子范传正所作,范传正又亲得李白之子伯禽“手疏”;《草堂集序》乃李白族叔李阳冰所撰,李白尚还在世。范碑李序所载应为翔实。
其三,李白《别内赴征》诗说:“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知他是从东而来,并非“自西蜀入京”。
其四,李白二十五岁时所撰《大鹏赋》,“时家藏一本”(《李翰林集序》)。此次入京又是玄宗三诏乃至,可见并非“名未甚振”。《唐摭言》所记谬误多也。
关于李白之死,《唐摭言》说:“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而《草堂集序》说李白是因病而死。前者显然带有民间传说的色彩,因此,有人说《唐摭言》是“稗官野史”,不足为凭,是不无道理的。
考察李白其人及其在长安的活动,我们认为:《蜀道难》应作于天宝三载,李白行将离京之时。要认识这点,就要了解李白的思想及其在长安的遭遇。
李白在政治上怀有“济苍生、安社稷”,“兼善天下”的伟大抱负,对当时一般士人趋之若鹜的科举入仕不屑一顾。而希冀像先秦策士那样一举而致卿相,到皇帝身边“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 (《代寿山答孟少府书》)。一言以蔽之,他要大有作为,功成隐退。
天宝元年,在吴筠的荐举下,玄宗诏李白进京。他以为施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南陵别儿童入京》),踌躇满志,溢于言表。初入京,“玄宗明皇帝降辇步迎,如见园绮……以宝床方丈赐食于前,御手和羹,德音褒美,褐衣恩遇,前无比俦。遂直翰林,专掌密命,将处司言之任,多陪侍从之游”(《李公新墓碑》)。皇帝的恩庞是何等的殊荣!李白积极参政,曾起草《答蕃书》,申述己见,也曾作诗讽谏,以表忠诚,如:《赠溧阳宋少府陟》早怀经济策,特受龙颜顾;《书情赠蔡舍人雄》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此时的李白跃跃欲试,何等快活!决不会发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悲叹。
然而,这时玄宗已逐渐由励精图治的明君变成荒淫昏聩的享乐天子。据《资治通鉴》载:天宝三载,他曾说:“朕不出长安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李林甫何许人也?《资治通鉴》说他“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请看《资治通鉴》所载:
天宝元年:上又尝问林甫以“严挺之今安在?是人亦可用”。挺之是为绛州刺史。林甫退,召挺之弟损之,谕以“上待尊兄意甚厚,盍为见上之策,奏称风疾,求还京师就医”。挺之从之,林甫以其奏上云:“挺之衰老得风疾,宜且授以散秩,使便医药。”上叹跎久之……
严挺之升官不成反遭贬谪。
天宝二年:上以右赞善大夫杨慎矜知御史中丞事。时李林甫带专权,公卿之进,有不出其门者,必以罪去之;慎矜由是固辞,不敢受。
后,杨慎矜屈附了他,才得以升迁。
这些奸坏之事,都是荦荦大者,李白岂能不知?李白由一个傲岸不羁的布衣,一跃成为玄宗的文学侍从,名振京师,“尤忌文学之士”的李林甫岂能等闲视之?史书虽无明确记载李林甫如何加害李白的,但从李白诗中可见他对李林甫是有深刻认识的。在《古风》(五十三)中借历史人物抨击奸相“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这不正适合李林甫吗?
李白积极参政的姿态,清高自负的性格,必然遭到权贵的忌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自不必说,高力士的诬陷,杨贵妃的谗言,附马张 的诽谤,史书皆有记载。使他深感“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李白供奉翰林后期所作《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说,“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形象地道出了当时的心情和处境。这时的玄宗,用贤思想日渐淡漠,对他也日渐疏远。“谗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计”;“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可见,李白既不会“金距 膏学斗鸡”来讨好玄宗,更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以求升迁。在这黑暗的现实里,李白的政治热情泯灭了,讨人的灵感却如火山喷发,他相继写下了《行路难》、《蜀道难》、《远别离》、《古风》等“奇之又奇”的不朽诗篇。在《行路难》中,他以历史上曾怀才不遇的冯 、韩信、贾谊自嘲,以功成不退酿成悲剧的伍员、屈原、李斯、陆机自戒,悲愤疾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决计退身远害,离开长安。这与他“功成身退”的初衷已不能同日而语了。如果说他在《行路难》里是借历史人物比喻自己人生道路的坎坷,而《蜀道难》则是借蜀道进一步抒发自己在坎坷世途艰难跋涉的感受,它们是同一时期、同一心境下写出的姊妹篇。
二、托物寄兴,依文推意
上面我们探讨了《蜀道难》的写作年代、作者背景,下面从诗的内部看看李白是怎样托物寄兴的:“嘻吁噫!危乎高哉!”一开始即以惊愕、惶恐的感叹引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旋律;接着从历史的角度——蚕丛、鱼凫的开国,五丁开山的壮举——追溯了蜀道开辟之难;而后以青泥岭为中心,用极度的夸张描写了盘旋高峻的蜀道,并以行人的感受加以烘托。至此,再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旋律。继而,作者的神来之笔落到由秦入蜀最后的关隘——剑阁,先化用了张载《剑阁铭》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诗句描写关隘之险要,既而因之联想到蜀地“虎蛇”横行的历史状况作为衬托。第三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旋律后,以“侧身西望长咨嗟”的形象描写作结,与开首的感叹遥相呼应。
全诗感情充沛,脉络分明,对蜀道之难的一咏三叹中突出了一个“高”、一个“险”。“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扪参历井仰胁息”、 “畏途 岩不可攀”、“连峰去天不盈尺”……真是“危乎高哉”,怎不“使人听此凋朱颜”?这种危言耸听的夸张,寄托了他对政治上居高身危的感慨。李白由一个民间布衣变成宫廷侍从,虽在政治上并没什么权力,但确实攀上了令人瞩目的社会宝塔最高层。他从历代统治集团藏弓烹狗、互相杀戳的历史联想到现实,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这宝塔尖犹如火山顶,随时都有可能被颠覆!蜀道高危——居高身危,这就是李白西游长安的体会之一。
“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 , 崖转石万壑雷”,“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其险也如此”,怎不使人嗟叹惊诧?作者极力渲染剑门关之险要,实际暗喻朝中的显要官位已被奸相李林甫之流所把持,仕途无望。李白最恩宠于玄宗,但始终没有得到他所向往的“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实位。前述天宝初年严挺之、杨慎矜、裴宽的遭遇都证实了这一点,而后史实也证实了李白的预言。《鉴通》载,天宝六载,李林甫把持科考大权,使天下应试者无一及第,连杜甫、元结都落第而还,事后还上表称贺“野无遗贤”。这不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绝妙注解吗?当然,诗是经过高度概括的,不能把“一夫”确指为李林甫,但参照其后作的《梁甫吟》中 “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可见以路途比仕途、以关隘比求仕者必须疏通的*要职是十分清楚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意即把持朝政的大臣若非忠君直至之士,则必化为“磨牙吮血”的豺狼。这在《远别离》中表现得更为直露:“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这些忧心忡忡的告诫,把诗人对唐王朝亦恨亦爱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仕途艰险,居高身危,诗人将何去何从?“行路难,归去来!”《蜀道难》一而再,再而三地复述这一观点:
其一,“问君西游何时还”一句,实际是作者反省自问。由秦入蜀可谓“西游”,但从李白赴京前所作《别内赴任》诗句中“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可知,“西游”不正是指这次“西行”吗?
其二,“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实际是作者叹本不应当西游长安。
其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更清楚地点明本意。有人从谐音角度证实“锦城”不指成都而指长安,其实“锦城”是明指蜀都,实指长安。唐诗中以汉代唐的例子比比皆是,《红楼梦》明写金陵实指北京,不都是使用了这种障眼法吗?《蜀道难》的作者李白本意之所以如此扑朔迷离,令人费解,由此可见一斑。
三、天性使然,不宜拔高
李白一生自负才华,是一个充满理想色彩和浪漫情怀的诗人。在那个历代读书人都以安邦定国为己任的时代,他的理想和抱负比谁都大,但是,从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唐明皇调汤、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这些浪漫之事来看,李白在政治方面显得是多么的天真和幼稚。这样的一个人物,纵然激情满怀,纵然志比天高,又如何能够像有些论者指出的《蜀道难》表现的是李白对于藩镇割据的担忧?
不错,公元755年,也就是李白离京之后,爆发了让唐王朝走向衰落的“安史之乱”,但这能不能证明李白早在写《蜀道难》时就具有这样的政治远见呢?我看未必,这从李白最终的结局就可以看出。“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正在庐山隐居,国家的危难,人民的困苦,的确让诗人寝食难安,很想重新出山,干一番大事业。这时,正好永王以抗敌*叛为号召率师东下,并邀请李白出谋划策,缺乏深远的政治眼光的李白,并没有看出永王借机扩充自己的势力、最终夺权的企图,欣然接受了邀请。最后随着永王的被灭,他也成了“叛党”,被判流放夜郎,后来遇赦,但生活贫困,不久就病逝于安徽当涂。就是这样一个文学天才、政治上的弱视,你能说他在《蜀道难》中表现的只是对国家的忧虑,而不是对自己人生的写照吗?
简而言之,《蜀道难》写于李白行将离京的天宝三年,它借助蜀道之难寄寓了诗人仕途艰险的感慨和惧祸身退的思想,像一面放大镜和显微镜揭露了唐王朝现实的黑暗,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和认识价值,是李白人生之路的写照。
参考文献:
[1] 谢思炜:《李白与盛唐山水诗——〈蜀道难〉再解读》,《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2] 朱昌林:《“李白〈蜀道难〉后继之作”解读》,《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
[3] 李宇林:《杜甫的“陇道难”与李白的〈蜀道难〉之比较》,《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4] 高桥良行、李寅生:《略论李白〈蜀道难〉的演变过程——兼论〈蜀道易〉系列诗的政治意义》,《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
[5] 蜀道莽苍:《国步艰难——析李白〈蜀道难〉寓意》,《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6] 顾永华:《“居安思危,防险戒逸”的诗箴:李白〈蜀道难〉主题新解》,《晋阳学刊》,1991年第4期。
[7] *慈:《〈蜀道难〉非作于蜀地辨》,《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第5期。
李白蜀道难翻译赏析
蜀道难
作者: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翻译
哎呀呀,真是太高啦。攀越蜀道真比登天还难!
李白的四句古诗蜀道难
李白的蜀道难古诗
李白蜀道难的古诗吗
李白蜀道难的古诗
蜀道难古诗李白写的
李白这首蜀道难的古诗
李白的古诗蜀道难朗读
李白蜀道难中的古诗词
关于李白蜀道难古诗的题型
蜀道难诗句
蜀道难的名句
蜀道难名句
写蜀道难的古诗
蜀道难中的名句
蜀道难的古诗原文
蜀道难的古诗是谁写的
关于蜀道难的古诗
蜀道难重点句子
蜀道难易考句子
古诗蜀道难的题目
蜀道难的对应古诗
古诗蜀道难的作者是
蜀道难常考句子
蜀道难古诗的诗意
关于蜀道难的古诗句
蜀道难古诗的全文
蜀道难其二的古诗
蜀道难的古诗文
蜀道难的古诗全部的
蜀道难这首古诗是谁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