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罗的古诗

关于伽罗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伽罗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伽罗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伽罗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 语录(2k+) 说说(5k+) 名言(627) 诗词(10) 祝福(1k+) 心语(53)

  • 古诗罗隐《蜂》赏析

  • 古诗罗隐《蜂》赏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罗隐《蜂》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朝代:唐代

      作者:罗隐

      原文:

      不论*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译文

      无论是在*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注释

      山尖:山峰。

      尽:都。

      占:占其所有。

      甜:醇香的蜂蜜。

      赏析

      罗隐的咏物诗“切于物”而“不粘于物”,往往别出心裁,独具寓意,讽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寻味。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罗隐正是在对物象深入细致的观察基础之上,对所咏之物融进他强烈的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慨,刺时讽世使得其能在晚唐诗坛脱颖而出。《蜂》通过吟咏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考。

      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广阔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领的空间。“不论”“无限”,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尽风光”,简单写来看似**无奇,纯行直白,几乎是欣赏、夸赞的口吻,实则是匠心独运,先扬后抑,为下文的议论做出了铺垫。

      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已采的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话锋一转,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诗人以反诘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感喟良久之余不禁又对广大的劳苦人民产生了矜惜怜悯之情,从另一个侧面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现实加以嘲讽和鞭笞,在为劳动人民鸣冤叫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难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达对唐末朋党倾轧、宦官专权、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这首咏蜂诗运用象征的手法、设问的形式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其劳动成果的社会现象,与张碧《农夫》中的“运锄耕劚侵星起”“到头禾黍属他人”以及梅尧臣《陶者》中“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可作同一理解,都是叹苦辛人生之历练,社会世道之多艰,于人于己都是一番深省之言。

      罗隐此篇歌咏“蜂”之作,在艺术表达形式上独具特色。以“蜜蜂”为张本,所咏之物形神兼备,更为难得是所咏之物兴寄明显、寄慨遥深,“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带经堂诗话》),追求“神似”的工艺正如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诗之极至有一,曰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体物工妙,词*旨远,夹叙夹议的手法配合默契,语言叙述中不尚辞藻,*淡而具思致,清雅辅以言深。

      创作背景

      罗隐生于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对当时考试制度、当时朝廷的失望,以及在这样的情绪下,看见人民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与部分朝廷官员不劳而获这样相对立的情景而产生的愤懑,大致是罗隐作出这首讽喻不劳而获者的《蜂》的原因。

      罗隐简介

      罗隐(833~909)

      *唐代文学家。原名横,字昭谏,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桐庐)人。20岁应进士举,十试不第。罗隐生当变乱时代,大半生流落不得志的生活经历,养成愤世嫉俗的思想性格,好为谐谑讽刺。

      他的创作以杂文小品成就最高。他将自己的小品文集题名《谗书》,并自述写作用心是“有可以谗者则谗之”,“所以警当世而诫将来也”。杂文小品表现形式上有直接发议论,有借寓言托讽,有用散文体,有用赋体,随物赋形,不拘一格,而皆能嬉笑怒骂,涉笔成趣,明快泼辣,一针见血。罗隐还有一些较好的记叙文和政论文,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诗歌多应酬赠答、登临写景之作,表现出一些怀才不遇之感,但总的说来境界比较狭窄,调子不免低沉。他的一部分讽刺小诗,批判时政,尖锐有力,与其杂文相似。罗隐的诗风在晚唐属于浅易明畅的一路,述事真切而语言通俗,尤其善于提炼民间口语,有些诗句写来如同白话,成为后人常用的谚语格言。

    [阅读全文]...

2022-05-12 04:45:14
  • 隋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生*

  • 知识
  • 隋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生*

      独孤伽罗,隋文帝杨坚文献皇后。是有名的贤后和妒后,她的一生也是充满了传奇。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隋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生*,希望大家喜欢!

      独孤伽罗的生*简介

      独孤伽罗的祖辈是匈奴的贵族,其父独孤信是西魏时期八柱国之一、北周的卫国公,其母出身清河崔氏定著六房之一的郑州崔氏,是中古首屈一指的汉族政治文化门阀,独孤伽罗出身名门,身世显赫。而独孤伽罗成长在东魏、西魏与南朝几个对立*并存的年代,锻炼出了这个聪慧的少女不一般的勇气与胆识。

      公元557年,独孤信相中杨忠之子杨坚,将十四岁的独孤伽罗许给彼时年为十七的杨坚。杨坚少年才俊,性格沉稳,有大气魄,与独孤伽罗郎才女貌,又门当户对,是一桩非常美好的姻缘。独孤信在政斗失败被杀之后,独孤伽罗选择保持低调谦恭得作风,坚定地站在丈夫的身后,隋朝建立之后,被立为皇后,后又参政,深得杨坚的信任与敬爱,杨坚的十个子女均为独孤伽罗所生。公元602年,独孤伽罗于永安宫去世,杨坚悲痛万分,为其建寺祈福,两年后也随其而去。

      开国皇后独孤加罗

      隋开皇元年二月十四日(公元581年),杨坚即皇帝位,建立隋朝,三天后即册独孤伽罗为皇后,从此夫妻呕心沥血为隋帝国的强大发展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心智与心血,独孤皇后也是*历史上罕见的对君主终生保持有强烈影响力的后妃。独孤皇后通达书史,聪明过人。每次隋文帝上朝,她必与之同辇而行,至殿阁而止,派宦官跟随而进沟通联络,“政有所失,随则匡正,多有弘益”。待到文帝下朝,她早已在等候,夫妻“相顾欣然”一起回宫,同起同居形影不离[21] 。在*常生活中,她一有闲暇便手不释卷,学问不凡。隋文帝对这位爱妻是既宠爱又信服,几乎是言听计从,宫中同尊帝后为“二圣”。所以,开皇年间的政治决策,很难分得清哪些是隋文帝的主意,哪些是独孤皇后的的主意,而她的政治影响力也不仅限于影响隋文帝而已。

      高熲父亲原来是独孤信家的宾客,在独孤家落难时,高家依然和独孤皇后保持了亲密的联系,高熲的.才干和品德都很得独孤皇后赏识,故大力推荐给隋文帝。所以,当隋文帝建隋之初,就立即委以重任[22] 。而高熲位居首辅十余年,经历多次政治风浪,始终履险如夷、不动如山,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独孤皇后这一坚强靠山,以至隋文帝把他当家人看待[23] 。高熲地位的稳固,对隋朝具有重大的意义。换言之,高熲能够在复杂的政治局面下最大程度地施展抱负、发挥才干,固然有赖于他强大的个人能力,但是,独孤皇后在宫中的支持与协助,应当也是重要因素。

      在爱妻独孤伽罗的辅佐和支持下,隋文帝迅速稳定了政局,领导着以高熲为首的能臣干将们开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影响深远的全面改革。他首先恢复汉制,建立起以汉文化为主导的意识形态理念;北破突厥,重新建立起以中原王朝为核心的东亚国际政治新秩序;南*陈朝,统一了分裂将*四百年的中华大地,并且使政治上长期分裂导致经济、文化分裂的南北方初步开始融合;改革官制,正式确立分工明确的以三省六部为主体的中央官僚体系;开创科举制度,开始了打破世家门阀垄断政治、文化资源第一步;修订律法,废除大量酷刑,制定出影响之后整个*封建社会法制建设的《开皇律》,首创死刑三奏而决制度;休养生息,减轻农民负担,文帝时期朝野丰足,隋朝国富程度历代瞩目……隋文帝完成的这一系列定万世之基、成富国强兵的宏大伟业,在职官、礼法、经济、文化、军事、公共工程等各个方面都有突出表现,深远地影响了之后的唐朝以及未来一千多年封建王朝的发展,史称“开皇之治”,独孤皇后对此功不可没。

      千古第一奇妒独孤加罗

      独孤伽罗在政治上是一位智慧严肃的皇后,生活中对感情的追求却带有鲜卑女子特有的天真炽烈气质。“性忌妾媵”是其显著个性,尤其是妒杀尉迟女导致独孤皇后背上了千古第一奇妒之名。

      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彼此感情非常深厚,文帝为爱妻不置嫔妾、六宫虚设,然而晚年时隋文帝也没克服得了人性弱点。有次他在仁寿宫遇到了尉迟迥的孙女。当年周宣帝死后,杨坚矫诏辅政,马上引发了三总管起兵,势力最大的尉迟迥差点导致杨坚大业失败。后来,尉迟迥兵败,他的孙女沦为宫女,长大后颇有美色。抚今追昔,杨坚的内心充满了征服者的豪情,就临幸了她。这让一生骄傲自信的独孤皇后遭到毁灭性打击。她悲愤交加,盛怒下杀死了尉迟氏,文帝一气之下“单骑从苑中出,不由径路,入山谷间二十馀里。”最后在左右仆射高熲、杨素的劝解下,隋文帝长叹一声,说:“吾贵为天子,不得自由!”又调转马头,回到了后宫,独孤皇后也主动谢罪,夫妇俩和好如初。

      虽然在随文帝看来妾媵只是晚年生活调剂,他对皇后的疼爱和信任从没变过,但却没想到自尊心强烈的独孤皇后内心已经受到重创,从此“意颇衰折”,心灰意冷。在废易太子之后,皇后身心逐渐萎靡,生命如风中之烛奄然熄灭。随文帝丧妻后枉自痛苦不堪,直到病重时才幡然醒悟和悔恨自责。独孤皇后这样一片痴心,以及为了一片痴心而不顾一切的劲头,是不是也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呢?

      吕思勉曾云:“鲜卑之俗,贱妾媵而不讳妬忌,(独孤)后固虏姓,高祖亦渐北俗”。独孤皇后强烈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北朝鲜卑妇女地位相对较高不无关系。隋文帝是一个人品端方、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他的品性才华也赢得了内心高傲的独孤皇后痴情追随。因此,独孤皇后宁可放弃名声,也要维护自己追求一夫一妻、独占丈夫身心的强烈感情坚贞意愿要求。

      从个体的角度看,独孤皇后的妒忌乃是源出于爱情。一些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爱情并不排斥某些可以归入性嫉妒范畴的情感。对隋文帝痴情的独孤后希望丈夫的爱能绝对等地集于自己一身,真正过着“一夫一妻”生活。“性爱按其本性来说就是排他的。……以性爱为基础的婚姻,按其本性来说就是个体婚姻。”排他性是指人们抗拒其他人对自己的爱情对象,予以任何亲*的心理倾向,即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睡”。许许多多帝王后妃这种排他的本性均被压抑乃至窒息了。作为一个女性,独孤皇后这种对真正“一夫一妻”生活的追求和对专一、持久爱情的向往以及对其他同性(只限于对其“一夫一妻”生活构成威胁者)的忌妒是合情合理的。

      身为皇后专房独宠一生和情伤后的过激手段使得独孤皇后成为了*古代妒妇最典型代表。一个也许最完美的皇后却在历史上得到了最意料不到的差价,值得还是不值得呢?

      当然是值得的。"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为眺望远天的杳鹤,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独孤皇后对爱情的真挚热烈追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称得上是封建社会里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鼻祖,因而她在历代如烟云的女性中脱颖而出,永远在历史的一页中闪耀其独特的个性光采。

    [阅读全文]...

2022-06-05 13:13:40
  • 雪古诗罗隐带拼音(《雪》古诗罗隐赏析)

  • 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产生了许多的文字与文体,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朝代:唐 代 ‖ 作者:罗 隐

    原文: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译文:

    都说瑞雪兆丰年,丰年情况将如何?

    长安城里有穷人,我说瑞雪不宜多。

    注释:

    ⑴尽:全。道:讲,说。丰年瑞:瑞雪兆丰年。

    ⑵若何:如何,怎么样。

    ⑶宜:应该。

    赏析:

    题目是“雪”,诗却非咏雪,而是发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议论。绝句长于抒情而拙于议论,五绝篇幅极狭,尤忌议论。作者偏用其短,看来是有意造成一种特殊的风格。

    瑞雪兆丰年。辛勤劳动的农民看到飘飘瑞雪而产生丰年的联想与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华的帝都长安,这“尽道丰年瑞”的声音就颇值得深思。“尽道”二字,语含讥讽。联系下文,可以揣知“尽道丰年瑞”者是和“贫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们。这些安居深院华屋、身袭蒙茸皮裘的达官显宦、富商大贾,在酒酣饭饱、围炉取暖、观赏一天风雪的时候,正异口同声地大发瑞雪兆丰年的议论,他们也许会自命是悲天悯人、关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为是此辈“尽道丰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问:“丰年事若何?”即使真的丰年,情况又怎样呢?这是反问,没有作答,也无须作答。“尽道丰年瑞”者自己心里清楚。唐代末叶,苛重的赋税和高额地租剥削,使农民无论丰歉都处于同样悲惨的境地。“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这些诗句对“事若何”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但在这首诗里,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艺术力量。它好象当头一闷棍,打得那些“尽道丰年瑞”者哑口无言。

    三、四两句不是顺着“丰年事若何”进一步抒感慨、发议论,而是回到开头提出的雪是否为瑞的问题上来。因为作者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抒写对贫者虽处丰年仍不免冻馁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谈丰年瑞者投一匕首。“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好象在一旁冷冷地提醒这些人:当你们享受着山珍海味,在高楼大厦中高谈瑞雪兆丰年时,恐怕早就忘记了这帝都长安有许许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露宿街头的“贫者”。他们盼不到“丰年瑞”所带来的好处,却会被你们所津津乐道的“丰年瑞”所冻死。一夜风雪,明日长安街头会出现多少“冻死骨”啊!“为瑞不宜多”,仿佛轻描淡写,略作诙谐幽默之语,实际上这里面蕴含着深沉的愤怒和炽烈的感情。*缓从容的语调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隽的讽刺和深沉的愤怒在这里被和谐地结合起来了。

    雪究竟是瑞兆,还是灾难,离开一定的前提条件,是很难辩论清楚的,何况这根本不是诗的任务。诗人无意进行这样一场辩论。他感到憎恶和愤慨的是,那些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们,本与贫者没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语言,却偏偏要装出一副对丰年最关心、对贫者最关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丰年瑞”这个话题,巧妙地作了一点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让他们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诗里没有直接出现画面,也没有任何形象的描绘。但读完了全诗,诗人自已的形象却鲜明可触。这是因为,诗中那些看来缺乏形象性的议论,不仅饱含着诗人的憎恶、蔑视、愤激之情,而且处处显示出诗人幽默诙谐、愤世疾俗的性格。从这里可以看出,对诗歌的形象性是不宜作过分偏狭的理解的。

    作者简介:

    罗 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三年)去世,享年77岁。

    [阅读全文]...

2022-07-13 14:36:04
  • 含有罗字的古诗词 带罗字的诗词名句

  •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蒋捷《虞美人·听雨》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宋方壶《山坡羊·道情》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贺铸《绿罗裙·东风柳陌长》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张籍《节妇吟·寄东*李司空师道》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崔郊《赠去婢》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李白《玉阶怨》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苏轼《惠州一绝 / 食荔枝》

    闲花淡淡春。——张先《醉垂鞭·双蝶绣罗裙》

    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李商隐《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王维《秋夜曲》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佚名《明月何皎皎》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清江《送婆罗门》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秦韬玉《贫女》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曹植《洛神赋》

    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李师中《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李白《子夜吴歌·春歌》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鱼玄机《赠邻女 / 寄李亿员外》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白居易《后宫词》

    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白朴《天净沙·夏》

    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李白《春怨》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林逋《相思令·吴山青》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李商隐《春雨》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汤显祖《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佚名《鸳鸯》

    罗襟湿未干,又是凄凉雪。——张淑芳《满路花·冬》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王冕《墨萱图·其一》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李商隐《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李商隐《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阅读全文]...

2022-03-14 20:56:08
  • 蜂的古诗罗隐译文(古诗蜂的意思和解析)

  • 《蜂》,唐代著名诗人罗隐(833—909)所作。是以蜜蜂为比喻,表达了对辛勤耕作的劳动人的赞美和对不劳而获者的痛恨和不满。

    唐代:罗隐

    不论*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译文:

    无论是在*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注释:

    山尖:山峰。尽:都。占:占其所有。甜:醇香的蜂蜜。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三年)去世,享年77岁。

    [阅读全文]...

2022-07-14 08:08:42
  • 蜂罗隐古诗翻译(罗隐野花古诗的意思)

  • 野花
  • 《蜂》,唐代著名诗人罗隐(833—909)所作。是以蜜蜂为比喻,表达了对辛勤耕作的劳动人的赞美和对不劳而获者的痛恨和不满。

    唐代:罗隐

    不论*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译文:

    无论是在*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注释:

    山尖:山峰。尽:都。占:占其所有。甜:醇香的蜂蜜。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三年)去世,享年77岁。

    [阅读全文]...

2022-03-03 19:50:40
伽罗的古诗 - 句子
伽罗的古诗 - 语录
伽罗的古诗 - 说说
伽罗的古诗 - 名言
伽罗的古诗 - 诗词
伽罗的古诗 - 祝福
伽罗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