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经典语录

关于李清照经典语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李清照经典语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李清照经典语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李清照经典语录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60) 语录(3) 说说(1) 名言(5) 诗词(210) 祝福(210k+) 心语(21k+)

  • 李清照的诗

  • 李清照
  • 李清照的诗李清照的词有哪些?李清照的诗有哪些?有李清照 如梦令,唐婉,《永遇乐·落日熔金》《念奴娇·萧条庭院》、《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还有抠门成最喜欢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永遇乐·落日熔金》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念奴娇·萧条庭院》

    宠柳娇花寒食*,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春迟,

    为谁憔悴损芳姿。

    夜来清梦好,

    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

    南楼羌管休吹。

    浓香吹尽有谁知,

    暖风迟日也,

    别到杏花肥。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已嫌清冷。

    ②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③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阅读全文]...

2022-01-24 13:12:49
  • 李清照的词

  • 李清照
  • 拥有“千古第一才女”美称的李清照,她的词可说是不错的!她的词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词崇尚典雅,语言清丽。后期的词表达了她孤独生活的惆怅之情。

    李清照的最美梅花词

    作者:薛有庆

     

    在宋词或婉约缠绵,或大气磅礴的文学天地里,盛开着一朵女儿花。她以女性天生的细腻温婉,以诗人独有的敏锐触觉,以大家闺秀特有的优雅知性,感受着缤纷多彩的自然世界。自然界的花开花落,春去秋来,日升日没,天地间的一缕柔风,一片枯叶,一抹残烟,都能触动她的情思,拨动她的心弦,成为她创作的灵感来源, 变成她生命情感的载体, 人生际遇的折射。她就是宋代杰出女词人-- 李清照。

     

     

     

    清水出芙蓉,灵光照尘寰。李清照堪称是宋词里的一位司花美神,她的咏物赏花词多达几十首。易安以一颗追求美的心灵,感知着不同季节,不同花朵的芬芳与风姿,从中寄寓词人对生命与生活的独特感受,创作出多篇物我合一的不朽佳作!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同时期即使同一种咏物词,也饱含着不同的人生况味。

     

     

     

    咏梅花

     

    易安咏物赏花词中,最多的是梅花词。梅花词多达十七首。梅花品性高洁,坚贞耐寒,格高韵胜,看来是易安居士的最爱。

     

    早期的咏梅词: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解读:梅花在易安笔下是一位迎春的使者,不与群花等同,梅花又像一位刚洗浴新梳妆半遮娇面的美人,在明月和白雪的映照下,更加光鲜亮丽。梅花与白雪,梅虽输雪 三分白,雪却输梅几分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共饮金樽沉绿蚁。梅花的高洁,何尝不是作者的写照?易安居士何尝不是一枝凌寒傲雪,特立独行的寒梅!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解读:晨起春光明媚,空气清新,露水还未干透。绿肥红瘦,时至暮春时节。碧绿的叶子,无比硕大,花儿开始凋零,满地红消香断。青春洋溢的美少女,香汗淋漓,正在院中荡秋千。荡秋千是多么美妙的事情,秋千荡呀荡,我的心飞呀飞,我对青春生命,对爱情都充满着美好的梦想,这是多么珍贵的年华。我有些累了,慵懒地揉搓着被秋千绳磨红的手指。薄汗湿透了我的纱衣,青春的气息无处不在,全身散发着迷人的美少女的气息!忽闻那位翩翩少年赵公子前来求亲,羞涩难当的女子,仓皇逃脱,竟然连鞋子都跑掉了。躲进闺房,却倚门回首,装作嗅青梅,羞涩又好奇的眼神,又偷偷地瞄一眼那个翩翩少年。青梅何尝不是我那颗酸酸甜甜的少女心呢?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她凝神地望着香炉袅袅升起的残烟,斜倚山枕又是一场美梦,头上的花钿被压扁了,都浑然不觉。梦醒时分,看到室外春天的美景。窗外,姑娘们在玩斗草的游戏,窗内的词人有几分落寞。她以善感的心思,体味着季节的变化,江梅已落,柳生绵絮,海燕未归,饱含了对于自然的春天和生命里青春的留恋。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解读:梅花是美轮美奂的,色泽鲜红,美到让人酥醉。形状别致,琼苞破碎,梅心绽放。含蓄蕴藉的梅花,它总是在明月夜里,暗香浮动。不知一枝红梅中饱含了多少清香,萦绕在心头,久久难以挥去。更不知这一朵朵火红的梅花,又饱含了多少深远的意味?陆游是一位孤高的文人雅士,他笔下的梅花是孤傲的:意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他笔下的梅花是豪放的: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看来境遇不同,梅心不同,对于易安,梅花更是让人百感交集!如今几分憔悴,在闺房的窗底,窥探着春的气息。不敢凭栏远望,更不敢独自赏梅花。只有小酌一杯,方解心头之思。在梅花树下,在似醉非醉,似醒非醒的梦境中赏梅!梅下小酌,享受生命的欢愉与惬意!这是最快意的时刻,如此赏梅,方得梅心。有花堪折直须折,趁美景当前,尽情观赏,也许明朝东风一起,梅花就会凋谢。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暖雨晴风,春回大地,梅心初放,柳梢吐绿,万物复苏,春心萌动。美丽的女子在这明艳的季节里怎能无动于衷?她给自己戴上花钿,抹上香粉,穿上金缕线缝制的夹衫,在这春光里,做个明媚的女子,就要美美哒!她享受着大好的春光和美妙的青春年华,  然而丈夫德甫远赴他乡为宦,怎奈一人的寂寥,诗情酒意谁与共?酒意微醺,斜倚山枕,慵懒不已,钗头凤被压损,竟浑然不觉。可是酒意诗情谁与共,深宵不寐,谁陪伴她剪烛西窗?灯花,开花了,心花能否怒放?

     

     

     

    《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与上首《蝶恋花》主题相同,词人以长门的阿娇来自喻。此首我认为用语更为奇绝。我这深闺的居所,好似阿娇长门宫般幽僻。房门外春草青青,江梅的花蕾微微舒卷开来,还还未完全怒放,春的脚步,悄然初至。碧云碾玉,一杯香茗,惊破春梦。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美妙春景,值得用心度过。

    [阅读全文]...

2022-05-17 14:16:29
  • 李清照的诗

  • 李清照
  •   1、《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4、《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

      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

      醒时空对烛花红。

      5、《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6、《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

      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7、《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8、《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9、《小重山》

      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

      未开匀。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

      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

      着意过今春。

    [阅读全文]...

2022-06-17 15:52:14
  • 李清照的争渡

  • 李清照,诗人
  • 李清照的争渡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宋代大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下面是相关的知识,我们一起阅读学*。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简评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贪玩活泼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65+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李清照《如梦令》中“争渡”一词的理解问题

      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在“争渡”一词的理解上,在语文教学以及古典诗词领域仍然存在着不和谐的声音。广为流传的错误解释有两种。第一种,将“争渡”一词解释为相互比赛划船渡过;第二种,将“争渡”一词解释为奋力划船渡过。

      我们常说,诗无达诂。也就是说,对一首诗、一首词的理解可以没有固定的解读,每个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对之进行独立的阐释。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诗无达诂”就其本质而言,是对诗的主旨、意境、情绪、感悟和哲思的整体理解和把握,而不是指对诗中字词所要表达的基本概念的初始解读。这一点,不仅对诗如此,对词曲也是适用的。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首小词所描述的情景。词人描写了自己到溪亭游玩,玩得十分尽兴,由于喝了不少美酒,以致醉醺醺地忘记了回家的水路了。作者划着一叶孤舟,在沉醉迷离中,误入了荷花深处。这该怎么办呢?词人在荷花丛中焦急地寻找着归家的路径。忽然,河滩上栖息的一群鸥鹭被桨声惊吓得扑剌剌飞上了天空。

      细揣词意,我们不难看出,词人是一个人驾船而去,然后又驾船而归的`。她既没有带着女伴也没有带着丫鬟婢女。不然的话,就不会说“沉醉不知归路”了。因为在这种主人出去赴宴的场合下,丫鬟婢女是不可能被允许喝得酩酊大醉的。既然如此,就绝不可能存在着比赛划船的情形了。因为比赛的话,总是要有一个竞争的对手的。再说,词人本已沉醉了,又来得哪门子力气和兴致,要和一个莫须有的人比赛划船呢?这可不是端午节,要搞什么龙舟竞赛!即使真的是龙舟竞赛,在*古代社会,也断无女子参赛的道理。

      那么,将“争渡”解释为“奋力划船渡过”又有什么不妥呢?我要说,这种解释之所以是不准确、不恰当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两点:

      第一,作者本已沉醉,身体自然是软咍咍绵软无力的,怎么可能奋力划船呢?作者虽已沉醉,但绝没有到烂醉如泥的境地。她误入藕花深处以后,仍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但是在那种“态恹恹轻云软四肢,影蒙蒙空花乱双眼,娇怯怯柳腰扶难起,困沉沉强抬娇腕”的情况下,她能够做的只能是东划几下,西划几下,尝试着尽快驶出这藕花深处的。因此,这种情景下,将“争渡”一词翻译成奋力划船是不符合词人当时的实际情况以及我们的人生经验的。

      第二,“争”这个字的本意是“引也。凡言爭者,皆謂引之使歸於己。"”《廣韻》競也。"也就是竞争、争夺的意思。“争”字没有“奋力”的意思。就治学而言,我们应该严肃认真地对待祖国的文字,绝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好恶随心所欲地加以解释阐发。如果将“争渡”一词中的“争”字解释为“奋力”,若要使这种说法成立的话,你必须能够从古代典籍中找出相同的例证作为支撑,否则,就是毫无根据的妄言。

      那么,“争渡”中的“争”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可以明确地说,这里的“争”字,是“怎么、如何”的意思,对应的英文就是how,因此“争渡”就是“怎么渡、如何渡”的意思。词人连着用两个“争渡”,便将少女在醉意朦胧中因迷路而产生的那种迷茫惶恐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真切动人。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在《诗词札丛》中曾经说过下面一段话,我以为是至理名言。

      我以为“争”应作另一种解释,即“怎”的同义字。这在宋词中是屡见不鲜的。“争渡”即“怎渡”,这一叠句乃形容泛舟人心情焦灼,千方百计想着怎样才能把船从荷花丛中划出来,正如我们*时遇到棘手的事情辄呼“怎么办”、“怎么办”的口吻。不料左右盘旋,船却总是走不脱。这样一折腾,那些己经眠宿滩边的水鸟自然会受到惊扰,扑拉拉地群起而飞了。检*人王延梯《漱玉集注》,“争”正作“怎”解,可谓先得我心。

      那有人一定会质问了,你刚才说,”争“字的本意是”竞争、争夺“,怎么这里却解释成“怎么、如何”呢?这个不难理解。我刚才说过,“争”字的本意的确是竞争、争夺。除了对物化产品存在着竞争以外,我们的思想中、内心深处,不是也经常存在着不同的情绪、不同的选择的对抗和胶着么?在“知”与“不知”之间,在何去何从之间,这种思考就是一种“争”的状态。只要争的结果没有水落石出,争的状态就会延续。

      应当指出的是,将“争”字解释为“怎么、如何”,我们可以在古代的诗词曲赋中,找到大量的例证。例如:

      柳永《八声甘州》:“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柳永《采莲令》:“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

      欧阳修《青玉案》:“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

      晁端礼《绿头鸭》:“料得来宵,清光未减,阴晴天气又争知?”

    [阅读全文]...

2022-03-17 22:02:25
  • 李清照:春残

  • 李清照
  •   《春残》

      作者:李清照

      原文:

      春残何事苦思乡,

      病里梳头恨发长。

      梁燕语多终日在,

      蔷薇风细一帘香。

      注释:

      1、梁燕语多:指栖于梁头上的燕子不停地喃呢。

      赏析:

      此诗当作于绍兴二年(1132)春末。作者定居杭州,春季患病,病中愈加思念亡夫故乡而作此诗。

      此诗中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写“梁燕语多”的用意是:在残春里,燕子也知道春尽了,不停地喃呢叫唤着自己的主人,家乡是美好的。本是作者自己思乡,却赋予燕子也叫唤着思乡,更加浓厚了思乡的主题和氛围。

      作者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着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父李格非为当时着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m.ju.51tietu.net)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阅读全文]...

2022-03-21 19:13:20
  • 李清照的词 讲述了李清照的一生

  • 李清照,一生,诗歌
  •   李清照的词虽然大部分都充满了愁绪,但是也有欢乐的时光,而且读了她大部分的词之后还会发现,她很多的词当中都有提到酒,再总结这几点最后就会发现,其实李清照的一生都隐藏在她的词当中。

      少女时期有酒相伴,只有玩乐而无愁绪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曲《如梦令》让少年的她被世人所认识,也让人看到了其少女时期的爱玩天性。

      少女情动,酒为情人备。

      《庆清朝慢》

      禁幄低张,雕栏巧护

      就中独占残春

      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

      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

      妖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殢东君

      东城边,南陌上

      正日烘池馆,竞走香轮

      绮筵散日,谁人可继芳尘

      更好明光宫殿,几枝先*日边匀

      金尊倒,拚了尽烛,不管黄昏

      《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此时的酒不再只是助兴娱乐,而是李清照与情人在诉说情话,美满的生活让饮酒也成为了最为快乐的时光。

      到了中年,酒只为消愁

      《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

      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寒日萧萧上琐窗

      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

      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

      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

      莫负东篱菊蕊黄

      国家的灭亡,生活的不幸,终于让李清照的人生这杯酒变成了苦楚。

      从少时到年老,李清照的词都和酒有关,她的一生又都藏于酒中。酒是她的欢乐,也是她的愁绪。

    [阅读全文]...

2022-04-15 07:16:15
  • 李清照的诗词

  • 李清照,诗人
  • 李清照的诗词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的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一剪梅——李清照

      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5、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6、诉衷情——李清照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7、菩萨蛮——李清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8、好事*——李清照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後,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9、忆秦娥——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後,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10、小重山——李清照

      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11、玉楼春·红梅——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看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12、鹧鸪天——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13、临江仙——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14、添字采桑子——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15、南歌子——李清照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阅读全文]...

2022-06-24 03:45:32
  • 李清照简介

  • 李清照,学*,知识
  • 李清照简介

      简介,是当事人全面而简洁地介绍自身情况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或者是介绍别人的书面介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简介,欢迎大家分享。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创作风格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着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家世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秉承家学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代鲜伦”。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李清照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两首。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 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世人刮目。因此,宋代周的《清波杂志》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漂泊生涯

      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岁。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开始。是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今南京市),南下奔丧。八月,起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北方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着手整理遴选收藏准备南下:“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屡减去, 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金石录后序》)十二月,青州兵变,杀郡守曾孝序,青州剩余书册被焚。(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曾这样记载此事:“青州故第,尚锁书册用屋十余间,期明年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此处文字当因在传抄中或夺或衍而臻误。史实应为“青州兵变”。)

      当李清照押运15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时,正遇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续资治通鉴》卷一0一),而李清照却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押抵江宁府。

      李清照至江宁后,雪日每登城远览以寻诗。周 《清波杂志》卷八有云:“倾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以宋高宗为首的妥协投降派,借口时世危艰,拒绝主战派北进中原,一味言和苟安。李清照十分不满, 屡写诗讽刺, 曾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之句。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三月与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金石录后序》)。舟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清照有感而作《绝句》以吊项羽。以项羽宁肯一死,引颈乌江以谢江东父老的壮烈史迹,对南宋统治者进行讽喻。五月,至池阳(今安徽贵池),赵明诚被旨知湖州。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说,赵明诚将“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不幸的是,由于途中感疾,赵明诚竟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

      赵明诚卒后,李清照为文祭之,文曰:“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谢《四六谈麈》卷一)葬毕赵明诚,李清照大病一场。当时国势日急,赵明诚妹婿李擢权兵部侍郎,从卫太后在洪州(今江西南昌)。为保存赵明诚所遗留文物书籍,李清照派人运送行李去投奔他。不料当年十一月,金人陷洪州,所谓连舻渡江之书散为云烟。李清照只好携带少量轻便的书帖典籍仓皇南逃。之后,李清照曾一度往依时任敕局删定官的弟弟李迒。这时传有密论列赵明诚者,有所谓“颁金”之语,李清照被迫以所有铜器等物追随帝踪,希图投进朝廷。颠沛流离中,所余文物又散失大半。

      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到台,守已遁。之剡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道之温,又之越。”九月,刘豫在金人扶持下,建伪齐*。李清照有诗斥之曰:“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十一月,朝廷放散百官,李清照到达衢州。

      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绍兴),居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她悲痛不已,重立赏收赎。至此,所有图书文物大部散失。

      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图书文物散失殆尽造成的巨大痛苦,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给予的无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伤痛百般走投无路的绝境。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后发现张汝舟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经查属实,张汝舟被除名编管柳州。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 但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3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关押9日之后获释。(对于李清照改嫁张汝舟之事,后世学者颇有争议。其实,妇女改嫁在宋代前期并不少见,且不影响李清照人品,宋人多家谈及此事,应当可信。古人辩诬之说,实际是受封建礼教观念束缚的结果。)

      虽然经历了一场再嫁匪人、离异系狱的灾难,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热情更趋高涨。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之后,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二公送行。诗中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表达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关念故国的情怀。

      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十月,避乱金华,写成《打马图经》并《序》,又作《打马赋》。虽为游戏文字,却语涉时事。借谈论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关战马的典故和历史上抗恶杀敌的威武雄壮之举,热情地赞扬了像桓温、谢安等忠臣良将的智勇,暗讽南宋统治者不识良才、 不思抗金的庸碌无能,寄寓对收复失地的愿望,抒发了个人“烈士暮年”的感慨。

      在金华期间,李清照还曾作《武陵春》词,感叹辗转漂泊、无家可归的悲惨身世,表达对国破家亡和嫠妇生活的愁苦。又作《题八咏楼》诗,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其“江山留与后人愁”之句,堪称千古绝唱。

      绍兴十三年(1143年)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越十余年,大约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或者以后,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年至少73岁。

      评价

      李清照作为*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历史的角度李清照的爱国思想,代表了*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等、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一个侧面,让后人从中看到了*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而且,她还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之地。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实的角度认识李清照的爱国思想,能感受到女性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这对于在弘扬爱国主义,高举爱国大旗,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振兴中华时充分发挥妇女的社会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主要作品

      李清照的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1卷,“别本”分5卷。黄升《花庵词选》称有《漱玉词》3卷。《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都久已不传。现存的诗文及词集是后人所辑。四印斋本有《漱玉词》1卷,李文编的《漱玉集》5卷,辑录的作品最多。但其中所收词多有赝品。*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中的《漱玉词》收有60首。今人孔凡礼《全宋词补遗》中有新发现的李清照词。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

      后世纪念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被誉为“词国皇后”,曾“词压江南,文盖塞北”。自明朝以来,*出现了四处“李清照纪念馆(堂)”和多处“藕神祠”。

      山东章丘纪念馆

      李清照纪念堂

      章丘清照园位于明水百脉泉畔, 占地总面积为1.8万*方米,其中房屋建筑1270*方米,水面1500*方米,绿地1万*方米。于1997年5月1日正式开放。

      山东青州纪念馆

      青州李清照纪念馆位于青州古城西门外洋溪湖畔。占地约630*方米。建筑坐北朝南,大门内有甬道北去,道东建有顺河楼,西边为四松亭,均为清代建筑。甬道尽头为一四合院,系1993年所建,门上书有著名词人萧劳书写的匾额“李清照纪念馆”。

      山东济南纪念堂

      济南李清照纪念堂设在趵突泉公园内、 柳絮泉北侧的一处庭院中,总面积约为360*方米。这一庭院北宋时为济南盛族张氏的庭院,到了金代改为灵泉庵,清末改为咸丰进士山东巡抚丁宝祯的祠堂。因清代初期诗人田雯一首《柳絮泉访李易安故宅》诗,人们误认李清照故居即在柳絮泉边,其后文人墨客皆牵合附会,遂有李清照故宅在济南之说。

      浙江金华纪念堂

      金华李清照纪念堂设在金华市南隅八咏路八咏楼上。八咏楼,原名玄畅楼,又名元畅楼,为南朝齐隆昌元年(494年)东阳太守沈约修建,1994年,八咏楼文物保护管理所将八咏楼正厅改为李清照纪念堂。

      因李清照曾在杭州西湖清波门一带居住过,有关部门在柳浪闻莺公园内,择地于水杉林的小溪边,建造了清照亭,于2002年开放。济南历城区蟠龙山森林公园内,也设有清照亭,2004年开放。

      李清照曾被尊为藕花神,供奉于济南大明湖畔的藕神祠。自清代起,济南人民就将李清照封为藕神以祭祀。

      另外在济南的泉城广场、河南开封的滨河路、北京的中华世纪坛三层环廊均有李清照的全身雕塑。

    [阅读全文]...

2022-03-23 19:55:45
  • 李清照的简介

  • 李清照,诗人
  • 李清照的简介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的简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

      中文名称: 李清照

      又  名: 易安居士 李易安

      性  别: 女

      生 卒 年: 1084~1155?

      国  别: *

      正式发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一剪梅

      生*简介

      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后被罢官。*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庄绰《鸡肋编》),也知书善文。

      生*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前辈”(王灼《碧鸡漫志》)。在元符三年(1100)左右,写有《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受到当时人们的好评。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赵明诚结婚。明诚当时21岁,在太学当学生,喜好收蓄前代石刻。婚后不久,*蔡京当政,赵挺之升任尚书右丞。他们极力打击旧党。李格非时为提点京东刑狱,竟因在党籍而被罢官。李清照当时曾献诗给赵挺之试图救援其父,诗中有“炙手可热心可寒”的话,可见在她婚后李家曾经遭到政治上的不幸,她对赵挺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的。

      约在崇宁二年(1103),赵明诚开始出仕,曾任鸿胪少卿。他们夫妻志同道合,“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金石录后序》)。经他们的搜求寻访,日积月累,其所藏蓄的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和古器物,逐渐增多。大观元年(1107),赵挺之死于京师,赵家随即也遭受了政治上的灾祸。当时蔡京为左仆射,由于忌恨赵挺之而对赵家进行诬陷。但因查无实据,所以只追夺了赵挺之的`官职。赵明诚弟兄可能即因此而失官。李清照便和赵明诚回到了青州(今山东益都)赵氏的故里。

      赵明诚屏居乡里的时间在10年以上。他们“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更加努力地访求古碑、文物。大约在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又重新出仕。先是出守莱州(今山东掖县)。任满后,改守淄州(今山东淄博市),又授直秘阁。这一时期,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靖康元年,金人围攻汴京。次年,赵明诚母死于金陵,明诚携书15车南下奔丧。随之,北宋亡。高宗即位后,明诚起知建康府。这时北方大乱,赵家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小部分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后期 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怀著国破家亡之痛南逃至建康。她极关心国家命运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写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的诗句,表达了对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极大不满。次年,赵明诚移知湖州,他驻家池阳(今安徽贵池),只身驰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清照从池阳乘舟赶到建康时,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著极大的悲痛敛葬了丈夫。这时金兵又大举南侵,建康形势紧急,朝廷已开始疏散、逃亡。李清照派人先将书册、金石刻送往洪州,准备去那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但洪州又失陷,道路不通。并且大部分文物又在战乱中散失。在赵明诚病重期间,他的朋友张飞卿曾携一玉壶来看望他。这件事竟被人传成是他们夫妻以玉壶颂金,并听说有人已向朝廷告发。这样的政治陷害使李清照大为惊恐,她决定将家中所有的铜器等物品进献朝廷,以求得洗刷和解脱。于是,她便追随著高宗逃难的路线辗转避乱,从越州到明州,经奉化、台州入海,又经温州返回越州。最后,在绍兴二年,又从越州移居杭州。这期间她不但承受著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砚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悲惨。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资料记载,李清照曾经改嫁,但后来学者对此颇有争议。

      这一年冬,金人南犯,她又自临安避乱金华,次年才返回临安。关于李清照晚年的生活情况缺乏资料记载,但她曾写诗送韩肖胄、胡松年使金,曾作《打马图经》及“自序”,还曾携前人墨迹访米友仁求题跋。这说明她一直在关心国家大事,并且一直在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活动。

    [阅读全文]...

2021-12-19 20:05:59
  • 李清照名言

  • 李清照,名言,名人名言
  • 1.莫恨香消玉减,须信道、扫迹难留。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

    2.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3.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4.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6.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7.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8.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9.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10.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11.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12.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1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4.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15.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16.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17.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18.更好明光宫殿,几枝先*日边匀,金尊倒,拚了尽烛,不管黄昏。

    19.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20.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21.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22.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23.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24.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25.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26.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27.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28.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29.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30.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31.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32.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33.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34.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35.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36.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37.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待西楼,数声羌管。

    38.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39.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40.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看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41.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42.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43.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44.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45.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46.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47.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48.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49.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50.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51.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阅读全文]...

2022-06-29 23: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