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古诗柳宗元的永柳岁月

关于螺蛳古诗柳宗元的永柳岁月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螺蛳古诗柳宗元的永柳岁月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螺蛳古诗柳宗元的永柳岁月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螺蛳古诗柳宗元的永柳岁月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974) 语录(73) 说说(364) 名言(12) 诗词(1k+) 祝福(4) 心语(4)

  • 柳宗元的古诗成就

  • 成就
  • 柳宗元的古诗成就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柳宗元的古诗成就,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柳宗元的诗,共集中140余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却多有传世之作。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诗才。现存柳宗元诗,绝大部分是贬官至永州以后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抒情诗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不论何种体裁,都写得精工密致,韵味深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极其沉厚的感情,呈现一种独特的面貌。因他是一位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的诗人,所以无论写什么题材,都能写出具有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篇。

      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其部分五古思想内容*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另外一些五古则受谢灵运影响,造语精妙,间杂玄理,连制题也学谢诗。但柳诗能于清丽中蕴藏幽怨,同中有异。另外,柳诗还有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绝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优秀的作品。<<永州八记>>;已成为*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除寓言诗外,柳宗元还写了不少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黔驴技穷”,已成成语,几乎尽人皆知。有的寓言篇幅虽短,但也同他的山水记一样,被千古传诵。

      柳宗元的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天说》为哲学论文的.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

      他的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在《天说》《天对》《非国语》《封建论》中集中反映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⑴否定神秘的天,宇宙是混沌的,运动的元气构成的,所谓的天是大自然构成的元素,根本不存在至高无上可以支配人的命运的天,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是元气运动的结果。不存在神秘的外在力量。⑵天人不相预说。在天人关系上他认为天和人是互不相干涉的,主张重视人事而不空谈天命鬼神。⑶对鬼神迷信从认识论的根源上做出了解释,人们迷信鬼神是力量弱的表现。如果人们掌握了规范和规律,人力足以支配自然,就不会相信鬼神了。

      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阅读全文]...

2022-01-19 23:48:43
  • 柳宗元的古诗

  • 1、《笼鹰词》唐·柳宗元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云披雾裂虹蜺断,霹雳掣电捎*冈。砉然劲翮翦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

    2、《茅檐下始栽竹》唐·柳宗元瘴茅葺为宇,溽暑常侵肌。适有重膇疾,蒸郁宁所宜。东邻幸导我,树竹邀凉飔。欣然惬吾志,荷锸西岩垂。楚壤多怪石,垦凿力已疲。江风忽云暮,舆曳还相追。萧瑟过极浦,旖旎附幽墀。贞根期永固,贻尔寒泉滋。

    3、《梅雨》唐·柳宗元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4、《汨罗遇风》唐·柳宗元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5、《南涧中题》唐·柳宗元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6、《南省转牒欲具江国图令尽通风俗故事》唐·柳宗元圣代提封尽海壖,狼荒犹得纪山川。华夷图上应初录,风土记中殊未传。椎髻老人难借问,黄茆深峒敢留连。南宫有意求遗俗,试检周书王会篇。

    7、《南中荣橘柚》唐·柳宗元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密林耀朱绿,晚岁有馀芳。殊风限清汉,飞雪滞故乡。攀条何所叹,北望熊与湘。

    8、《跂乌词》唐·柳宗元城上日出群乌飞,鸦鸦争赴朝阳枝。刷毛伸翼和且乐,尔独落魄今何为。无乃慕高*白日,三足妒尔令尔疾。无乃饥啼走道旁,贪鲜攫肉人所伤。翘肖独足下丛薄,口衔低枝始能跃。还顾泥涂备蝼蚁,仰看栋梁防燕雀。

    9、《清水驿丛竹天水赵云余手种一十二茎》唐·柳宗元檐下疏篁十二茎,襄阳从事寄幽情。只应更使伶伦见,写尽雌雄双凤鸣。

    10、《秋晓行南谷经荒村》唐·柳宗元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11、《冉溪》唐·柳宗元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缧囚终老无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

    12、《入黄溪闻猿》唐·柳宗元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13、《三赠刘员外》唐·柳宗元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

    14、《善谑驿和刘梦得酹淳于先生》唐·柳宗元水上鹄已去,亭中鸟又鸣。辞因使楚重,名为救齐成。荒垄遽千古,羽觞难再倾。刘伶今日意,异代是同声。

    15、《商山临路有孤松往来斫以以为明,好事者怜之》唐·柳宗元孤松停翠盖,托根临广路。不以险自防,遂为明所误。幸逢仁惠意,重此藩篱护。犹有半心存,时将承雨露。

    16、《省试观庆云图诗》唐·柳宗元设色既成象,卿云示国都。九天开秘祉,百辟赞嘉谟。抱日依龙衮,非烟*御炉。高标连汗漫,迥望接虚无。裂素荣光发,舒华瑞色敷。恒将配尧德,垂庆代河图。

    17、《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唐·柳宗元几年封植爱芳丛,韵艳朱颜竟不同。从此休论上春事,看成古木对衰翁。

    18、《视民诗》唐·柳宗元帝视民情,匪幽匪明。惨或在腹,已如色声。亦无动威,亦无止力。弗动弗止,惟民之极。帝怀民视,乃降明德,乃生明翼。明翼者何?乃房乃杜。惟房与杜,实为民路。乃定天子,乃开万国。万国既分,乃释蠹民,乃学与仕,

    19、《首春逢耕者》唐·柳宗元南楚春候早,馀寒已滋荣。土膏释原野,百蛰竞所营。缀景未及郊,穑人先耦耕。园林幽鸟啭,渚泽新泉清。农事诚素务,羁囚阻*生。故池想芜没,遗亩当榛荆。慕隐既有系,图功遂无成。聊从田父言,款曲陈此情。

    20、《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梁之余,保荆衡巴巫》唐·柳宗元苞蘖矣i,惟恨之蟠。弥巴蔽荆,负南极以安。曰我旧梁氏,缉绥艰难。江汉之阻,都邑固以完。圣人作,神武用。有臣勇智,奋不以众。投迹死地,谋猷纵。化敌为家,虑则中。浩浩海裔,不威而同。系缧降王。

    [阅读全文]...

2021-11-27 03:45:12
  • 柳宗元古诗的特点

  • 柳宗元古诗的特点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宗元古诗的特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文人被贬之后,都会写出几篇好的文章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愤怒,可在这之后就会变得愈发颓废,亦或是自暴自弃,只有少之又少的人会在被贬之后心胸仍然博大,去关心百姓为他们着想。我想在学过《捕蛇者说》之后,这些少之又少的人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柳宗元。

      他一生坎坷不断,虽是一名政治革新家,但他真正的政治生涯却十分短暂,他26岁入仕途,到47岁去世,其间21年,却过了14年被贬的生活。公元805年,唐顺宗即位,在他的支持下,开始了“永贞革新”,但可悲的是不到半年这次改革就随着顺宗禅位,太子即位而宣告失败,并且这次革新的主要人物都被贬为了远州司马。就这样,柳宗元走到了他政治生涯的尽头,十年后,他又被贬到了更为偏远的柳州。这几次被贬,对于柳宗元来讲,毫无疑问可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相反,由于他心中的愤慨之情到达了极点,于是他便常做出了许多现在我们众所周知的名篇。

      同时,在他被贬的这十四年中他也并不仅仅是写词作赋,当他得知好友刘禹锡要被贬去柳州时,不希望刘禹锡与他母亲分别,于是自己便替刘禹锡被贬至柳州,单从这点来看就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出柳宗元是个十分有义气,十分善良的人,而接下来,他在柳州的所作所为更是可以看出柳宗元时刻心系百姓、关爱百姓的优点。柳州当时是个十分贫困的地反,有的人家*惯于用儿女抵押向人借钱,但如果不能按时赎回,那么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会把抵押的儿女没收做奴婢,当柳宗元知道这些情况后为此想方设法,争取让所有人都把他们的儿女赎回来,他这种将心比心,帮百姓排忧解难的品质是值得许多那些官务大,但不务正业的当官人所去学*的。

      在中国历史上像柳宗元这种有才干,心系百姓的好官被贬的事件有很多很多,但在这些人中又有多少人真正用上自己的学识,才能去竭尽所能帮助百姓且坚强乐观,而不是一味的灰心、沮丧、沉沦呢?我想如果每一个文人都能像柳宗元一样,不怨天尤人而是更多地关心百姓疾苦,为民造福,关心民生,那么我想认为他们也一定能像柳宗元一样名留青史!

      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变革,事败受到牵连,被贬永州。一次,他带着随从在永州郊外发现了一个小石潭,因其样子的独特,环境的优美,源流的怪石嵯峨,潭水的清澈,游鱼的可爱,产生喜爱之情。这是一块处女地,人迹罕至。如此优美的地方,竟然埋没尘世,无人欣赏。触景生情,他想到自己,遭遇和这小石潭何其相似?同病相怜,油然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不被赏识之痛,如同千万条毒蛇啃噬着他。于是,托物寄意,借小石潭书心中块垒。

      这样的山水小品文,是中国古代文人常用以抒怀的形式。千百年来,和柳宗元一样,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读书的初始目的,都是为了“学而优则仕”,他们把读书做官当做了人生的唯一。因此,他们的情感的跌宕总是与仕途的顺逆息息相关。

      一夜之间,柳宗元从一个声名赫赫的朝廷大员,被贬为小小的永州太守。当时的`永州,差不多是化外的不毛之地,贬官这里其实就等于流放。这个打击对于他来说,不可谓不大。在以官本位为中心的社会,贬官就意味着最宝贵的东西正在眼前失去,荣耀、特权、享受等等就可能从此与之无缘,所有的奋斗都没有了着落。他心中的悲愤、忧惧、失落、茫然,可想而知。

      对于他参与改革的动机,我们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可能真是后世诸多人认为的那样,心怀天下,济黎民于水火,挽朝政于飘摇,想有所作为。但就算是上天眷顾于他,改革成功,唐王朝这艘遍体创伤的庞然巨船,早就四处漏水,再也经不起风浪,迟早不是沉落,就是搁浅。就像一个人,大脑内脏都坏透了,你想方设法延续他的寿命,其实是逆天行事,是另一种残忍。唐王朝要的是革命,推翻以后,重新再来。所以,柳宗元的一切努力,都是自讨苦吃。

      我想,他参与改革,不是没有想到过失败的后果,不是没有经过思想斗争。一切改革,都是对过去的一种*,必然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是对既得利益的再分配,必然要削弱、切割他们的利益,斗争必然激烈和残酷,是你死我活的较量。既然想到过失败的后果,那他就不应该为贬官而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因为从朝野当时的情形来看,基本不具备改革的条件,改革无疑是一种冒失,是一种政治,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想,如果说柳宗元参与改革丝毫没有半点功名利禄之心,恐怕也很难叫人信服。中国人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用二元对立的思维看待问题。推重一个人,就把他说得天上有地下无,好像这些人都不食人间烟火。即使这些人曾经泡过妞,嫖过娼,耍过流氓,也要为尊者“讳”。无赖如刘邦,不是就被吹成天下一等一的英雄吗?这种思潮,可谓亘古不变。难怪有人说,中国的文化史,是“假大空”的集大成者。

      我觉得柳宗元的悲愤,更多的是个人的悲愤。他关注的是“小我”,是一己之得失,因此,文章虽然精致,却格局太小。这倒不是说,关注自我有错。内同样能映射外,如同外能透视内一样。文化史上并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卢梭的《忏悔录》。文学,只有在关注自我的基点上,辐射到人生、社会及宇宙的思考,才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就是说,文学必须以哲学为灵魂的烛照。

      有人或许会说,这不过是几百字的文章,怎能与皇皇巨著相比?有些诗歌很短,短到只有几十个字,却有大格局、大气象,比如李白的《静夜思》。李白可是柳宗元的前辈啊。李白的思乡情结,超越了时代,也超越了地域、民族,是民族性的,也是世界性的。

      是什么局限了柳宗元呢?最具有说服力的,是它不具有全人类的文化视野。他超脱不了文化束缚的那个圈子。这也是中国文化中,许多山水小品的一个通病。

      中国人太推崇感性,因而,文学作品中很难有哲学思考的视觉。这种理性精神的缺乏,既造成文学的没落,也导致中国人文化人格的缺失,难以产生更多的李白式人物。实在可惜。

    [阅读全文]...

2022-03-04 21:00:08
  • 柳宗元古诗的特点

  • 古诗文
  • 柳宗元古诗的特点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宗元古诗的特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文人被贬之后,都会写出几篇好的文章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愤怒,可在这之后就会变得愈发颓废,亦或是自暴自弃,只有少之又少的人会在被贬之后心胸仍然博大,去关心百姓为他们着想。我想在学过《捕蛇者说》之后,这些少之又少的人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柳宗元。

      他一生坎坷不断,虽是一名政治革新家,但他真正的政治生涯却十分短暂,他26岁入仕途,到47岁去世,其间21年,却过了14年被贬的生活。公元805年,唐顺宗即位,在他的支持下,开始了“永贞革新”,但可悲的是不到半年这次改革就随着顺宗禅位,太子即位而宣告失败,并且这次革新的主要人物都被贬为了远州司马。就这样,柳宗元走到了他政治生涯的尽头,十年后,他又被贬到了更为偏远的柳州。这几次被贬,对于柳宗元来讲,毫无疑问可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相反,由于他心中的愤慨之情到达了极点,于是他便常做出了许多现在我们众所周知的名篇。

      同时,在他被贬的这十四年中他也并不仅仅是写词作赋,当他得知好友刘禹锡要被贬去柳州时,不希望刘禹锡与他母亲分别,于是自己便替刘禹锡被贬至柳州,单从这点来看就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出柳宗元是个十分有义气,十分善良的人,而接下来,他在柳州的所作所为更是可以看出柳宗元时刻心系百姓、关爱百姓的优点。柳州当时是个十分贫困的地反,有的人家*惯于用儿女抵押向人借钱,但如果不能按时赎回,那么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会把抵押的儿女没收做奴婢,当柳宗元知道这些情况后为此想方设法,争取让所有人都把他们的儿女赎回来,他这种将心比心,帮百姓排忧解难的品质是值得许多那些官务大,但不务正业的当官人所去学*的。

      在*历史上像柳宗元这种有才干,心系百姓的好官被贬的事件有很多很多,但在这些人中又有多少人真正用上自己的学识,才能去竭尽所能帮助百姓且坚强乐观,而不是一味的灰心、沮丧、沉沦呢?我想如果每一个文人都能像柳宗元一样,不怨天尤人而是更多地关心百姓疾苦,为民造福,关心民生,那么我想认为他们也一定能像柳宗元一样名留青史!

      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变革,事败受到牵连,被贬永州。一次,他带着随从在永州郊外发现了一个小石潭,因其样子的独特,环境的优美,源流的怪石嵯峨,潭水的清澈,游鱼的可爱,产生喜爱之情。这是一块处女地,人迹罕至。如此优美的地方,竟然埋没尘世,无人欣赏。触景生情,他想到自己,遭遇和这小石潭何其相似?同病相怜,油然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不被赏识之痛,如同千万条毒蛇啃噬着他。于是,托物寄意,借小石潭书心中块垒。

      这样的山水小品文,是*古代文人常用以抒怀的形式。千百年来,和柳宗元一样,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读书的初始目的,都是为了“学而优则仕”,他们把读书做官当做了人生的唯一。因此,他们的情感的跌宕总是与仕途的顺逆息息相关。

      一夜之间,柳宗元从一个声名赫赫的朝廷大员,被贬为小小的永州太守。当时的`永州,差不多是化外的不毛之地,贬官这里其实就等于流放。这个打击对于他来说,不可谓不大。在以官本位为中心的社会,贬官就意味着最宝贵的东西正在眼前失去,荣耀、特权、享受等等就可能从此与之无缘,所有的奋斗都没有了着落。他心中的悲愤、忧惧、失落、茫然,可想而知。

      对于他参与改革的动机,我们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可能真是后世诸多人认为的那样,心怀天下,济黎民于水火,挽朝政于飘摇,想有所作为。但就算是上天眷顾于他,改革成功,唐王朝这艘遍体创伤的庞然巨船,早就四处漏水,再也经不起风浪,迟早不是沉落,就是搁浅。就像一个人,大脑内脏都坏透了,你想方设法延续他的寿命,其实是逆天行事,是另一种残忍。唐王朝要的是革命,推翻以后,重新再来。所以,柳宗元的一切努力,都是自讨苦吃。

      我想,他参与改革,不是没有想到过失败的后果,不是没有经过思想斗争。一切改革,都是对过去的一种*,必然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是对既得利益的再分配,必然要削弱、切割他们的利益,斗争必然激烈和残酷,是你死我活的较量。既然想到过失败的后果,那他就不应该为贬官而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因为从朝野当时的情形来看,基本不具备改革的条件,改革无疑是一种冒失,是一种政治,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想,如果说柳宗元参与改革丝毫没有半点功名利禄之心,恐怕也很难叫人信服。*人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用二元对立的思维看待问题。推重一个人,就把他说得天上有地下无,好像这些人都不食人间烟火。即使这些人曾经泡过妞,嫖过娼,耍过流氓,也要为尊者“讳”。无赖如刘邦,不是就被吹成天下一等一的英雄吗?这种思潮,可谓亘古不变。难怪有人说,*的文化史,是“假大空”的集大成者。

      我觉得柳宗元的悲愤,更多的是个人的悲愤。他关注的是“小我”,是一己之得失,因此,文章虽然精致,却格局太小。这倒不是说,关注自我有错。内同样能映射外,如同外能透视内一样。文化史上并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卢梭的《忏悔录》。文学,只有在关注自我的基点上,辐射到人生、社会及宇宙的思考,才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就是说,文学必须以哲学为灵魂的烛照。

      有人或许会说,这不过是几百字的文章,怎能与皇皇巨著相比?有些诗歌很短,短到只有几十个字,却有大格局、大气象,比如李白的《静夜思》。李白可是柳宗元的前辈啊。李白的思乡情结,超越了时代,也超越了地域、民族,是民族性的,也是世界性的。

      是什么局限了柳宗元呢?最具有说服力的,是它不具有全人类的文化视野。他超脱不了文化束缚的那个圈子。这也是*文化中,许多山水小品的一个通病。

      *人太推崇感性,因而,文学作品中很难有哲学思考的视觉。这种理性精神的缺乏,既造成文学的没落,也导致*人文化人格的缺失,难以产生更多的李白式人物。实在可惜。

    [阅读全文]...

2022-06-13 15:48:25
  • 柳宗元《江雪》的古诗赏析

  • 柳宗元《江雪》的古诗赏析

      《江雪》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柳宗元《江雪》的古诗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古诗简介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山水诗,描述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被誉为唐人五言绝句最佳者。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表达了作者高尚的情操。

      翻译/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注释

      绝:无,没有。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孤:孤零零。

      舟:小船。

      蓑笠:蓑衣和斗笠“蓑”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钓:钓鱼。

      赏析/鉴赏

      五言绝句《江雪》是柳宗元诗歌代表作之一。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诗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看,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这幅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在它们里面总是要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的。事实上,风景诗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这首诗,也不例外。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柳宗元这首五言绝句自来受人推崇,后世许多山水画家也都就此取材造境。

      这首诗好在哪里?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细细体味:

      一、艺术的画面。《江雪》诗展示出来的最表层的美,是视觉上雪景的构图。“雪”无疑是诗人要写的重要内容。如何写好雪?是此诗写景的关键。诗人颇具匠心,他以画家的眼光、作画的方法,准确地表现了景物间的存在对应关系:大与小,虚与实,背景与中心。然后,构成了一幅为后人叫绝的雪景画面——寒江钓雪。前两句是画面的背景,是写“大”景和“虚”景。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中,没有一个“雪”字,但写出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境界,具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韵味。“千山”、“万径”极*常的用语措辞,既扣住了永州多山的自然地理特征,又把漫天的雪景写得无限开阔,远远超出了视力所及,给人以无涯的想象。“鸟飞绝”、“人踪灭”是从大雪后的效果,启发读者去想象雪之大。后两句是画面的中心是写“小”景和“实”景。因潇水在严冬不结冰的,才有了披蓑戴笠的渔翁垂钓寒江的这幅画面中心。孤独的渔翁与大雪背景形成对照,因为有渔翁,雪的背景被反衬得更加辽阔、深远。因为有漫天雪景的映衬,渔翁也越发显得生动而有内涵。作者正确处理了各景物的关系,是此诗具有画意的重要原因。所以有人说,艺术是一种关系的表现。

      二、玄妙的禅趣。透过诗的表层的画面,深入诗中,就可以发现,禅趣是深藏在诗中的内涵之一。有学者说,《江雪》诗“呈现一种不可言喻的禅说”。这评价很到位,禅味是柳宗元诗歌特征之一,在《江雪》中更是明显。作者懂禅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江雪》诗的禅味在那里呢?一是,创造了一个寂静空无的境界。诗中所写的阔大的境界,完全是一个一尘不染、一声不响的白漫漫大地真干净的空无世界。除雪之外,千山之中听不到一只鸟的啼叫,万径之上见不到一个人的踪影,寂静空无到了极点,读者在此诗中可充分感受净化了的静远、空旷、明净和空灵,忘却俗世里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进入到物我两忘的境地,享受着禅意带来的愉悦。二是,诗化了修炼自我的艰难。渔翁独钓寒江,显然意不在鱼。朱子刑认为:“寒江鱼伏,钓岂可得,此翁意不在鱼也。”渔翁独钓寒江的意义在那呢?应该是一种启迪:修炼成果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是一次意志的磨练。实现某一目标要承受常人承受不了的压力,品尝常人不愿品尝的孤独。就象独钓寒江的渔翁一样,尽管是冰天雪地,寒气逼人,却能淡然处之、静定自若。此诗深含着哲理,好诗需要哲理,因为哲理也是一种美丽。

      三、孤傲的心境。这是《江雪》诗的第三层内涵,也是作者在诗中真正表现的主要内容。诗有写景为主的,也有写意为主的。《江雪》写的显然不是实景,而是写意。其意有二:一是抒写孤独之情,一是描绘傲岸之态。在辽阔背景反衬下的独钓的渔翁,是那样的渺小,那样的无援。孤独的渔翁形象显然不是写真,而是自我形象的象征。独钓寒江,应是诗人遭贬后心态的艺术的幻化。令人生寒的漫天雪景,实际上是政治上的重压形势的变形写法。因大雪严寒的威力而出现的“鸟飞绝”、“人踪灭”的自然现象,正是当时顽固派对永贞革新力量的打击和严惩而造成的畏惧的`社会心理的形象描绘。然而,诗中孤独的渔翁又是高傲的,就象诗人没有屈服于永贞失败一样,渔翁藐视着冰天雪地带来的严寒和寂寞。尽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妥协和退让,而是执着地守着一叶孤舟,垂钓寒江。再看诗的取景,采用的是俯瞰角度、居高临下式描写,其中同样透露出作者的一股不屈的傲气。

      由此可见,《江雪》诗不是一首简单的诗,而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一个深刻的哲理品味,一次诗人自我的内心的袒露,一种人格的闪光。特别是诗人那种在逆境中的倔强的态度、宁静超脱的心境和孤傲狷介的个性,几乎成为了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家园。诗如其人,诗如其心。难怪范希文把《江雪》列为唐诗一流之作,给予高度地评价:“唐人五言四句,除柳子厚《钓雪》一首之外,极少佳者。”

      雪是美丽的,江雪是神奇的,永州的江雪更是韵味无穷……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意境赏析:

      说实话,这首诗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熟悉的,就收集在我们小学的语文课本里。当然作为小学生学*这首诗的时候,老师们只能简单地从字面意思作讲解。我的儿子也上小学了,他所学*的书里很自然地将这首诗歌释为:山上的鸟全部飞走了,所有的路上都已经没有人行走。一个老头头戴斗笠,身批蓑衣,坐在小船上,在飘满雪花的江面上垂钓。对小学生而言,这种纯字面的解释本身没有错,但实际上已经完全游离了诗的本身意境。

      我一直认为,这首诗意境清寒高洁,孤傲绝俗,堪称*古典诗词意境之典范。全文缪缪二十字,但每一个字都用得恰到好处,一个千山,一个万径,一个鸟飞绝,一个人踪灭,把一个寒冷孤独的环境和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突然话锋一转,在这样一个寒冷孤独的环境和氛围中,江面是有一只小船,一个老头头戴斗笠,身批蓑衣,坐在小船上,在飘满雪花的江面上安静地钓鱼。一个孤,一个独,一个蓑笠翁,一个寒江雪,相互映衬,白皑皑,冷清清幽冷孤寒之感由然而生。这是一幅江天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

      如果我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首诗有双重意境:一是诗歌本身所描绘的寒冷孤独的意境和老翁江面垂钓相互映衬而显现出的一幅极具情趣和生机的孤翁寒天垂钓图;二是作者心中的意境,也即是作者写作此诗时想要表达的内心情感,那是一种宏大的孤独的但又是无比崇高的内心情感,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超越了物质,超越了诗中的意象,甚至超越了生命的本身,这种情感只有用我们的安静的心才能体会。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江雪》参考注释:

      ①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②绝:一只也没有了。

      ③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④径:小路。

      ⑤踪:踪迹。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⑥蓑笠(suō lì):蓑衣,斗笠。

      《江雪》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作于诗人谪居永州期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和压抑。这首诗就是他借助歌咏隐居山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压抑。诗中客观境界的幽僻更能体现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全诗用简单而细腻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寒江雪钓图:千山万径都没有人烟鸟迹,天地间只有孤独的渔翁在江雪中垂钓。广阔寂寥的背景空间,更加突出了独钓的孤舟。诗人淡墨轻描,渲染出一个洁静绝美的世界。

    [阅读全文]...

2021-11-26 16:38:48
  • 柳宗元的诗

  •   1、《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2、《早梅》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3、《梅雨》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4、《夏昼偶作》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5、《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6、《登柳州峨山》

      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

      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

      7、《再上湘江》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8、《湘岸移木芙蓉植龙兴精舍》

      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

      盈盈湘西岸,秋至风露繁。

      丽影别寒水,秾芳委前轩。

      芰荷谅难杂,反此生高原。

      9、《溪居》

      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10、《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行行便濯缨。

      11、《柳州寄丈人周韶州》

      越绝孤城千万峰,空斋不语坐高舂。

      印文生绿经旬合,砚匣留尘尽日封。

      梅岭寒烟藏翡翠,桂江秋水露鰅鳙。

      丈人本自忘机事,为想年来憔悴容。

      12、《零陵早春》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13、《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阅读全文]...

2022-01-09 16:49:23
  • 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情感流露

  • 情感
  • 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情感流露

      柳宗元作为一个被贬谪的有志之士,柳宗元通过散文这种形式,在对景物进行精描细写的同时,还表达出自己被贬后的深切悲哀和高远抱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情感流露,希望能帮到大家!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写下了八篇既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的游记作品,被人们称为“永州八记”。他写了八个主要景点,虽然都是写山、水,但通过运用精细的描绘手法,使得每处的景色各具特色,形态各异,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若是只因这一点突出之处,“永州八记”还无法在*古代那么多的游记散文中脱颖而出。他不仅摹写山水,还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所以,他笔下的景物,都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流露出他悲闷郁结却又自我解脱的情感。

      一、游历中的乐趣

      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自然中的山川、流水、花木能给人们带来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观赏感受。如今的人们在出外旅游时,常会因拥挤的人群、乱扔的垃圾、飞涨的门票而感到游兴缺失,但是在古代,优美的自然风光、寂静的环境会让人有更多的审美愉悦。

      柳宗元到永州后,担任永州司马,闲暇时间很多,为排解心中的孤寂、无聊,便开始了对永州美景的发掘。“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是《始得西山宴游记》,他在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的自信中发现了奇特的西山,于是陶醉在美好的风景中,感觉“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体验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快乐。后来的几篇游记中,柳宗元用细腻得几乎是画笔的语言来描述眼中的风景,尤其是第四篇《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他笔下清澈见底的潭水、佁然不动的游鱼都流露出他对于优美风景的热爱和从中得到的游玩乐趣。

      虽然这种寄情山水的乐趣是对无奈的贬谪生涯的一种排解,但在山水中游玩的时候,柳宗元还是怀着爱惜美景、怡然自乐的审美情怀,得到了普通人在游山玩水时的快乐。

      二、政治上的失意

      生于名门望族的柳宗元,居住在繁华的长安城,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21岁就考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27岁那年,他又考中博学鸿词科,受到重用,成为京城中受人重视的年轻官员之一。他思维灵活,才思敏捷,有着远大的志向,把人生追求定义为“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①。后来他投靠王叔文等人进行永贞革新,但是,革新很快就失败了,年轻有为的柳宗元从京城被贬谪到偏僻的永州。

      在古代的封建体制下,很多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被贬谪到偏远的地方,有些人悲观失望、无所作为,有些人能走出阴影在当地干一番大事业。柳宗元显然是属于后一种,但他在永州的作为远没有在柳州的贡献大。被贬永州之后,柳宗元在政治理想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所以孤单抑郁、思想比较消极,这在他的“永州八记”里面也有很明确的表露。

      《钴鉧潭西小丘记》叙述了柳宗元以极低的价格买下钴鉧潭西小丘并改造它的经历,虽然小丘环境优美,却因在偏僻的永州而卖不出去,但如果在长安附*,则会 “日增千金”。这样的对比,可谓是对自己的.真实描写,他“借题抒发了一种怀才不遇、不被人知的苦闷之情”②。被贬到偏远而贫穷的地方,当一个没有实权的小官吏,再高远的志向、再精明的治国方略、再多的政治抱负,也只能放在心里,而无法将其付诸实践。他的痛苦,不能明说,也没人可以诉说,所以,只能以这种形式表露在游记中。《袁家渴记》中他描绘了此处的美好风光,但是永州人却没有去游玩的,他不敢独自享受,写成文章告诉世人。美景无人赏识,正像有志之人怀才不遇,而他作为一个戴罪的闲人,更是什么事情也做不了,只能写文章以“传于世”,这是他所不想的,也是让他深感悲哀的伤痛。柳宗元在“永州八记”最后一篇《小石城山记》中,用了整整一段话来发表议论,表达了自己对造物者是否存在的质疑,他不理解造物者把秀美的小石城山安放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内心里更不知道自己在这蛮夷之地会不会也像小石城山一样无人赏识,而埋没了自己的才华。

      柳宗元与刘禹锡是一辈子的知音、兄弟,但是与刘禹锡的豪爽豁达、倔强执着不同,柳宗元在面对困难时相对比较消极,尤其是到柳州之后,更以为自己将要终于此地,谁知却一语成谶。而“永州八记”里也流露出一个少年得志的才子郁郁不得志的抑郁、孤寂和苦闷的心情。

      三、生活中的受挫

      年轻有为的柳宗元到永州之后,不仅在政治上受到贬谪之苦,生活也不尽人意。他的父亲、妻子先后离他而去,能跟他一起到永州的,只有母亲、弟弟和表弟。*惯了京城的繁华热闹,他们来到这陌生的蛮夷之地,却连个住处都找不到。八个月后,老母因得病又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而死于他们所居住的龙兴寺,后来在五年之内,龙兴寺竟四次着火,他们也变得性命难保。同时,柳宗元在妻子去世之后又迟迟找不到续弦之人,在《与杨京兆凭书》里面柳宗元写道:“荒陬中少士人女子,无以为婚,世亦不肯与罪大者亲昵。”这些挫折,无疑给柳宗元的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在“永州八记”中他虽然没有明确的描写自己的生活困苦,但是很多地方却能表现出来。

      在《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柳宗元描写了幽美的景色,在这美景中与友人同游,却让他觉得“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如果一个人在游览美景时感到悲伤,无非是因为心情不好,生活不顺。这正是“作者抑郁心境的袒露,但也巧妙地寄寓在潭的凄清幽邃的自然景色之中,乐极生悲,主客之间达到和谐的统一。”③柳宗元在《钴鉧潭记》中写道:“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显然,钴鉧潭风光再美,也不可能使他忘记长安城,忘记以前的那种春风得意的生活。这句话里,流露出柳宗元在永州所经历的无法言说的悲伤和失落。

      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风格

      柳宗元青年时代就立下雄心壮志,仰慕“古之夫大有为者”,向往于“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他25岁时已是“文章称首”的长安才子,刚考中了博学弘辞科,又与礼部郎中杨凭之女新婚,逐步成为文坛领袖,政坛新锐。在其后的几年里,柳宗元又成为了当时皇帝的老师王叔*新派的中坚分子,以热情昂扬、凌励风发的气概,准备施展自己“辅时及物”、“利安开元”的抱负。然而,由于顺宗皇帝李诵即位时就已经中风,说话也不清楚,虽然有心改革朝政,但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加上宦官与藩镇势力强大,所以革新只实行了几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元和四年八月,反对革新的太子李纯即位,九月,柳宗元立刻被贬邵州刺吏,行未半路,朝议认为处之太轻,又改贬永州司马。当时同时被贬的包括刘禹锡等人共有八位,史称“八司马事件”。

      “永贞革新”的失败对政治上踌躇满志的柳宗元是沉重的打击,但对于他的文学创作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当时的永州“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顿惊且伤”,相当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所谓的“永州司马外置同正员”,其实是个编制外的闲职,没有官舍也没有具体的职务。柳宗元一家人寄居在冷清的小寺庙,未及半载,母亲也逝世了。除了精神上抑郁悲愤,正当壮年的柳宗元身体也越来越差,诸病缠身,虚弱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但永州清新的山水给了柳宗元很大的慰藉和寄托,他很快从悲观与失意中振作起来,踏遍了永州的山山水水并和田翁农夫相交,远离了政坛上的明争暗斗,回归到田园诗意般的生活,他认为永州的山水和自己一样的为世人所遗弃和漠视,写出了许多千古传诵推崇永州山水的散文。余秋雨先生在《柳侯祠》中如此评价柳宗元的永州10年,他说:“炎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了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确实,永州的10年,是柳宗元人生最晦暗最感伤的十年,却是他文学创作最丰富和哲学思想全面成熟的10年。

      柳宗元的文章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一、凄神寒骨,寄慨遥深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写的一组山水游记,分别描绘了永州(今湖南零陵县)的八处山水。永州在当时是所谓的蛮荒之地,作者是因为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至此的,时间达十年之久,《永州八记》即写于被贬之时。在这组散文中,作者描写的大都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有时采用直接象征手法[1],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荦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荒的悲剧命运。如《小石城山记》对小石城山的被冷落深表惋惜和不*,《钴潭西小丘记》直接抒写对“唐氏之弃地”的同情,都具有“借题感慨” 的特点。但多数情况下,作者则是将表现与再现两种手法结合起来,既重自然景物的真实描摹,又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其中,令人于意会中领略作者的情感指向。在其中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作者就说:“自余为人,居是州,恒惴栗。”抑郁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二、体物细微,绘声绘色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特别注重抓住景物特点,精雕细刻,描绘景物做到出神入化。如写鱼和水,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写道:“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岿然不动;出而远逝,往来翕呼,似与游者相乐。”作者用动静互见,虚实相间的手法,以日光鱼影写出游鱼相戏之状,鱼水相得之乐。以鱼写水,则潭水之清澈不言自喻;以鱼写人,则人羡鱼乐之情含而不露。这样,作者的描写更显得细腻生动,也更富有诗情画意。

      柳宗元在绘景状物中之所以能够细腻生动,根本原因在于他能够体物细微,以及他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和观察事物的独特角度。在他的笔下,冉溪的水是奔注的,因为“颠委势峻”,所以“荡激益暴,啮其涯”;注入小石潭的溪水是“斗折蛇行”的,所以作者是未见其状,先闻其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石渠水是细幽的,所以“其鸣乍大乍细”,“其流抵大石”是“伏出其下”。小石潭是“全石以为底,*案,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而石涧是“画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若限阃奥”。试想,若没有深厚的生活基础,没有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是很难将这些事物千姿百态的情状一一描摹出来的。

      三、构思巧妙,手法灵活

      《永州八记》在结构上具有独特之处。这八则游记,合则似山水长卷,分则为八折屏风,既各自成篇,又前后连贯,互为映衬,成为一个整体。在每篇的开头,与上篇相互关合,可承接的方法却诡奇多变。《钴姆潭西小丘记中》是以日期与《始得西山宴游记》相接:“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或以方向:“钴潭在西山西”;或以一句概括上篇所述:“石渠之事既穷,”作者有意识的在《八记》中选择不同的刻画重点:西山的山势高峻特立、钴潭的水势峻急荡击;西小丘的石奇、小石潭的游急、袁家渴的风大;石渠的细流、石涧的涧石、小石城山的山形。这样的构思既突出了八处山水各自的特色,又避免了重复雷同。自然界山水景物的变幻多姿,要求作家用灵活多变的艺术手法去描绘它。山野之石则“涣若奔云,错若置棋,怒者虎斗,企者鸟厉”(《永州崔中丞万石亭记》),形貌态势各各不同。至于林木山风,更是生气勃勃,气象万千,“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勃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扬葳蕤,与时推移”(《袁家渴记》)。这里,有动有静,有形有色,有疾有缓,有点有面,刻划细致而不琐碎,语言精炼而极富变化,文势则严整劲峭而不乏参差舒缓,用刘熙载的话说,就是:“如奇峰异嶂,层见叠出”,“柳州记山水……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

      四、语言准确、简洁、生动、形象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语言,恰如他在《愚溪诗序》中所说:“清莹秀澈,锵鸣金石”。他描绘山水,能写出山水的特征,文笔简练而又生动。如他在《袁家渴记》中所描绘的“风自四山而下”时的情状,大木粗壮,风大能振动之;草卉柔弱,风可“掩苒”之。涛得风而增大“冲”力,水流石上为“濑”,风吹之而成“旋”。红花绿叶被风吹得“纷”乱而受了惊“骇”,原来隐藏的幽香释放出“蓊郁”可闻的浓香。又如对石渠的风,作者仅用了“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几句话,就把石渠清幽冷寂的境界和风吹谷鸣余音徐歇的韵味全盘托出。“摇”与“动”,写出了风与声的因果关系;“既”与“始”,写出了时间的先后, “视”与“听”,写出了作者“心凝形释”之状。再如作者用“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形容小石潭的盘行曲折,渲染了小石潭幽深静谧的诗意的美。其中“斗折”喻静止的溪身,“蛇行”比流动的溪水,“明灭可见”是从光线的明暗写溪流的时隐时现,“犬牙差互”是从*的参差交错写溪身的蜿蜒曲折。作为散文大家,柳宗元的语言是个性化的,富于创造性的。[3]他用“暴”、“啮”等动词来形容水势的“汹涌”,水力的“侵蚀”,这样的拟人不仅新奇,而且体现了作者对政治理想的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在《钴潭西小丘记》一文中,“清冷之状与目谋,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四个“谋”字下得极传神且奇特,不仅形象的表现出作者怡然陶醉的喜悦,也含蓄地透露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抑郁寡合、寂寥无谋的悲哀。

    [阅读全文]...

2022-04-01 13:32:28
  • 柳宗元的诗有哪些

  •   1、《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2、《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3、《溪居》

      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4、《早梅》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5、《读书》

      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

      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

      瘴痾扰灵府,日与往昔殊。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

      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

      倦极便倒卧,熟寐乃一苏。

      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

      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

      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

      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

      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6、《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7、《饮酒》

      今夕少愉乐,起坐开清尊。

      举觞酹先酒,为我驱忧烦。

      须臾心自殊,顿觉天地暄。

      连山变幽晦,绿水函晏温。

      蔼蔼南郭门,树木一何繁。

      清阴可自庇,竟夕闻佳言。

      尽醉无复辞,偃卧有芳荪。

      彼哉晋楚富,此道未必存。

      8、《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9、《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阅读全文]...

2022-01-10 06:34:04
  • 读诗记·被荒废的柳宗元

  • 对柳宗元印象最深的诗是那首《江雪》:

    寥寥20字,描绘出最能直击人心的那种孤独。年轻时读到这首诗,只觉得好,有格调,有才气,也有江雪的浪漫和孤独的意境,总觉得雪景是一种浪漫的意象表达。

    柳宗元21岁就高中进士,但其实除了等待和守父丧三年的时间外,才只做了短暂几年的小官,到30岁时调回长安,参加了王叔文集团,也就是拥戴太子的集团。2年后太子即位,为唐顺宗,开始重用王叔文集团锐意改革,整治贪腐,力主民生。

    这时柳宗元33岁,仅仅风光了8个月,这场改革就被宦官集团联合藩镇势力扳倒,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一去就是10年,再回京已是43岁,一个月后再次被贬,这次是柳州刺史,4年后,柳宗元47岁,死于柳州。

    柳宗元出身河东柳家,少年高才,一举成名,却在33岁被贬永州司马,司马是个闲职,没有事做,永州当时是个荒山野岭的烟瘴之地,其实有点随他自生自灭的意思,柳宗元在这里贫困潦倒,度过了最宝贵的10年。

    《江雪》这首诗写于永州期间,这期间他经历了家人离世、瘟疫疾病、贫困、寂寞、孤独等诸多人生困顿,一代才子,满怀治世理想,但这个国家不需要他,甚至让他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闲待着,与世隔绝。在这个背景下重读此诗,竟再也读不出当年的感受,只觉得一种透彻心扉的寒凉。

    好在,二次被贬的是柳州刺史,终于有工作可以做了。这是柳宗元生命中的最后4年,这4年里他做了很多事,革除积弊,开凿水井,开垦荒地,增加就业岗位,搞经济,办教育,致力底层民生民权,他的治世理想在小小的柳州得以实现,仅仅4年,将穷乡僻壤的柳州搞得生龙活虎。

    也许是天意吧,天意也不忍心让他荒废一生,所以给了他最后的4年时间。

    在他独钓寒江雪的时候,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不知道那一刻,他的心中是怎样的世界。

    [阅读全文]...

2022-07-15 04:34:41
当前热门
螺蛳古诗柳宗元的永柳岁月 - 句子
螺蛳古诗柳宗元的永柳岁月 - 语录
螺蛳古诗柳宗元的永柳岁月 - 说说
螺蛳古诗柳宗元的永柳岁月 - 名言
螺蛳古诗柳宗元的永柳岁月 - 诗词
螺蛳古诗柳宗元的永柳岁月 - 祝福
螺蛳古诗柳宗元的永柳岁月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