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的诗词

关于水调歌头的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水调歌头的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水调歌头的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水调歌头的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09) 语录(1) 说说(5) 名言(335) 诗词(457) 祝福(3k+) 心语(192)

  • 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

  • 苏轼,阅读,文学
  • 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诗句吧,诗句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欢迎阅读与收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原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韵。

      ②丙辰: 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⑥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 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 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与人间,幻想与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同时吸 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 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 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 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 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特地请求北徙。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 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 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 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 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 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 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 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清露下, 满襟雪。”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与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 、抒情与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与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 ,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与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 ,表面上是恼月照人 ,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与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 ),发出深挚的慰问与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 ,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与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与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 、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 ,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阅读全文]...

2022-02-09 22:22:42
  • 苏轼诗词《水调歌头》

  • 苏轼
  • 苏轼诗词《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yuwenmi小编整理了苏轼诗词《水调歌头》,欢迎欣赏与借鉴。

      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3.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14.但:只。

      15.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阅读全文]...

2022-02-10 12:17:58
  • 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

  • 苏轼
  • 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诗句吧,诗句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欢迎阅读与收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原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韵。

      ②丙辰: 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⑥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 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 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与人间,幻想与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同时吸 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 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 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 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 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特地请求北徙。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 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 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 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 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 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 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 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清露下, 满襟雪。”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与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 、抒情与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与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 ,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与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 ,表面上是恼月照人 ,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与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 ),发出深挚的慰问与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 ,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与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与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 、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 ,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阅读全文]...

2022-04-14 02:09:55
  • 苏轼诗词《水调歌头》赏析

  • 苏轼,阅读,文学
  • 苏轼诗词《水调歌头》赏析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苏轼诗词《水调歌头》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韵。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⑦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苏轼。相比之下,苏轼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苏轼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阅读全文]...

2022-05-03 02:06:08
  • 水调歌头赏析简短(水调歌头诗词赏析)

  •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①。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 斜②。为问山公何事③?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④,天净水明霞。

    念*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⑤,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⑥!

    【注释】

    ①黄花:菊花。②敧:斜。③山公:作者自谓。④徙(xǐ)倚:徘徊,流连不去。⑤三径:王莽专权时,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回家,于园中辟三径,惟与求仲、羊仲往来。后常用三径喻隐居生活。⑥谁似两句:东晋淝水之战晋军与前秦大军激战时,主将谢安却在与别人下棋,然而谈笑之间已打败了前秦百万雄师。

    【译文】

    秋色日渐变浓,金黄的菊花传报霜降的信息。小窗低户深深掩映在菊花丛中,小路盘山而上,曲折倾斜。询问山公到底有什么心事,(原来是不忍心)坐看时光轻易流逝而双鬓花白。在太湖边上徘徊凝望,天空澄澈,湖水映照着明丽的彩霞。

    追忆往日,漂泊不定,走遍天涯海角,却毫无建树。归来后重新打扫庭院中的小路,松竹才是我的家。却恨悲凉的秋风不时吹起,南归的大雁缓缓地飞行在云间,哀怨的胡笳声和边马的悲鸣声交织在一起。谁能像东晋谢安那样,谈笑间就扑灭了胡人军马扬起的尘沙!

    【赏析】

    这首词作于词人退隐山野后。眼看金兵南犯,词人写下此词,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愤和对国事的忧虑。

    上片以写秋景起,描写时令和自己隐居的环境,一片悠闲宁静。接着他又提出问题:不知那隐居山野的主人怀着怎样的心事?可见词人的心是不*静的。继而他自答道:不忍看流年虚度,两鬓一天一天增白。这两句就隐晦地表达了词人英雄失路,报国无门之悲。为了排遣苦恼,词人走出门外,来到太湖边上,只见天空澄澈,水映落霞,风光一片明丽。

    下片抒怀,看到这太湖风光,词人不禁生出一番感慨来,他感叹自己*生为国事而四处奔波,到头来却落得一片虚空的命运,进而体悟到自己的心性原本适于退隐山林。但果真如此吗?他仍然不能忘怀世情,还念着边疆战事。他的人归隐了,心却归隐不了,边关战乱频仍,人民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叫他怎么能如陶渊明一般恬然归隐呢。他希望朝中有人如同谢安一般,谈笑间便扫*百万敌军,赢得四海安定。

    ⊙作者简介⊙

    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号石林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哲宗绍圣四年(1097)进士。累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龙图阁直学士。高宗朝,迁尚书左丞、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移知福州。晚年致仕归,居乌程(今浙江湖州)卞山。能诗工词。有《石林词》。

    [阅读全文]...

2022-07-03 04:29:23
  • 水调歌头诗词鉴赏(水调歌头鉴赏分析)

  • 90后语文老师,文字创*好者爱诗词,爱红楼,爱中国文化

    文学理论的爱好者,中国美学的追随者

    F1骨灰级车迷,莱科宁铁杆粉丝

    微信公众号:听优秀学长讲文史哲

    头条号:听优秀学长讲文史哲

    知乎:吴圣哲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天是中秋节,就来聊一聊跟中秋节有关的作品。

    关于中秋节最著名的作品,那就一定是苏轼的这篇《水调歌头》。

    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写作背景·

    之前在《望江南·超然台上》中提到的超然台,便是这首词创作的地方。

    这首词写于苏轼在密州任官期间。苏轼是北宋时期科举考试的传奇人物,每次考试都能考取极高的名次,本可以一直在京城做官。但北宋也贯穿了新旧两党争夺权力。王安石主导的王安石变法与苏轼的政见不合,苏轼自请外调。同为守旧派的弟弟苏辙也被外调,儿时形影不离的兄弟俩此时分距两地,相见很难。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苏轼在超然台上喝酒,看月亮。苏轼喝醉了,也想到了自己的弟弟,便即兴挥毫,写下了这首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苏轼的名句,但不是苏轼原创的。屈原的作品《问天》便向天发问。唐代诗人李白也有作品《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借鉴了两人的作品,写下了这两句千古佳句。

    苏轼借酒问青天,什么时刻开始有明月的?这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在文学作品中常有出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便包含着古人对天地之间永恒的思考。与天地之间的永恒相比,人间的一切似乎都是短暂的一瞬间。苏轼汲取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精髓,开篇就营造出了豪放洒脱的氛围。

    传说天上有月宫,苏轼不禁想问,现在的月宫到底是什么时候呢?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今天的月亮最圆最亮,词人想象这一定是个好日子。千百年来,关于月球上的神话传说非常多,嫦娥奔月、吴刚伐树、玉兔捣药等,这些美丽的传说让苏轼更加想去月球看看,成了他最向往的地方。却又害怕月球上的楼太高。月球上的楼是用美玉砌成的,虽然精致,但楼高受不了寒冷。这里写出了月光的高冷,也暗示了月光的皎洁。苏轼既向往月亮上的生活,也留恋人间的美好。所以上阙的最后,苏轼写到“起舞弄清影,何时在人间”。

    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李白被称为谪仙人,而黄庭坚则称苏轼和李白都是“谪仙之人”。“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上阙从天上之事开始写起,在最后写到人间,便为下阙的议论做好了准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圆月让人想到了家庭的团圆。家庭的团圆是众多人向往的事情,但也有很多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在团圆的日子不能回家与家人团圆。为什么会有人“照无眠”呢?便是因为分别。此时的苏轼是这样的,苏辙也是这样,同样还有很多像苏氏兄弟一样的人,他们整夜因为思念无法入眠。词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

    此时苏轼转而一笔,写下了更有哲理的一段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这也表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心态。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美好的祝愿。即便家人分隔两地,但天上的明月就在那里,大家可以通过这一轮明月传情,将彼此的心连在一起。突破了时间与空间,将人间最美好的祝福传递给大家。苏轼借鉴了前朝优秀文人的作品,总结了这句千古流传的佳话。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全词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从天上到人间,从个体到整体,从消极到积极。苏轼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阅读全文]...

2022-02-16 17:29:51
  • 水调歌头·中秋

  • 中秋,中秋节,祝福
  •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水调歌头·中秋》,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京镗 水调歌头中秋

    等闲来,天一角,岁三周。东奔西走,在处依旧若从游。照我尊前只影,催我镜中华发,蟾兔漫悠悠。连璧有佳客,乘兴且登楼。

    扩展阅读

    [阅读全文]...

2022-04-08 14:48:21
  • 水调歌头译文及赏析(水调歌头古诗原文诵读)

  • 水 调 歌 头

    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宋 · 苏轼

    来自古典诗词悦读

    00:00

    01:35

    【词句注释】

    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4.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归去:回到天上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旧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诗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弄:玩弄,欣赏。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3.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14.但:只。

    15.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白话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至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作品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的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词的上片叙述了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夜,月自然是主角,前人面对无限时空,一轮孤月,早已产生了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苏轼之问,陡然发之,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紧承这一问,又有了下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既然天上宫阙如此美好,当然会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作者的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转朱阁”,谓月光移照华美的楼阁;“低绮户,照无眠”,谓月光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有离愁别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朱阁”“绮户”,与上片“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光,也写月下的人。这样就自然过渡到词人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去,“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也能有所安慰了。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一生仕途坎坷。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葬于颍昌(今河南省*顶山市郏县)。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书法欣赏】

    【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思想内容:

    《水调歌头》这首词通过中秋醉酒赏月,以奇特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

    名句赏析:

    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表现作者领悟人生哲理的豁达襟怀。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既指嫦娥而代月,通过婵娟月色来传达一种美好祝愿,并且一同忘却忧愁,共享这良辰美景。一句充分表露出作者在释怀后流露的豪爽旷达之情。

    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苏轼,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之一,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成“三苏”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水调歌头》)等。

    (2)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中秋佳节对远方不能团聚的弟弟)的怀念为题材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之情。

    [阅读全文]...

2022-05-01 01:31:26
  • 苏轼:水调歌头

  • 苏轼
  •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本篇为熙宁九年丙辰(1076)把酒赏月而作。时苏轼出川宦游,滞留密州,生活上与胞弟七年阔隔,政治上同变法派意见抵牾。中秋之夜,望月怀人,感慨身世,激荡出如许感喟遐思。词由探询月轮开始、开阙年代摇曳入题,足见对超尘表示兴趣。继而虚幻憧憬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在人间?现实眷恋终于战胜了虚幻憧憬,归结为人间即是仙境,识度何等明达。人间毕竟不无缺憾,月移夜深,月光转过朱红楼阁,低洒在绮窗前,照着床上惆怅无眠的人,怀人无寐,月圆人缺,倍添离索。其实人不长聚,月不长圆,天象人事,同此一理,自古而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唯愿顺其定则,各保康泰,共沐明月清辉,襟怀何等旷达。本词思路由虚而实,由实而虚,由天上折转人间,由星体妙悟人生。“人有悲欢”三句,以宇宙意识观照人生,涵盖自然与人类共同律动,意象愈空灵,意境愈澄澈,意蕴愈玄奥,意念愈明达。

    [阅读全文]...

2022-06-02 10:57:39
  • 苏舜钦《水调歌头沧浪亭》诗词赏析

  •   【原文】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刺桌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赏析】

      词写作者被贬谪而壮志难酬的彷徨和忧心。上阕写作者隐逸于太湖旖旎风光的乐趣,下阕写作者深感岁月蹉跎而志向难伸的苦闷和惆怅。

      从沧浪亭极日远眺,一览太湖风光。虬风物潇洒,澄静深远,烟波浩淼,水流旷远。作者完全沉浸在与天地同乐的沉醉中。其在《沧浪亭记》中说:“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作者自号“沧浪翁”,其人生境界似乎已经达到“乐天”的程度(观代哲学家冯友兰言人生有四种境界:知天、事天、乐灭、同天)。然而,“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突然,某种意识发作猛然将作者拉回到现实中,某种生命的忧思和烦恼在心中升起。而“念”“忽”“急”“还”更是展现了一种意识的时间之流。扁舟急桨,撇浪载鲈,在天地归一的境界中惊现了人生的繁忙和生命的艰难。“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则昭示了人生之路的风雨猝然与曲折蜿蜒。上阕之转折在于“忽”字,将自我生存的意识唤起,从而使得作者脱离归隐自然的混沌状态,而有意识于生存意义的危机。

      “沧浪亭”取意于屈原《渔父》所载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精神。表达了古代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故而可以看出,苏舜钦始终摆脱不了“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人生情结。很自然响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大夫精神。苏舜钦被削职时正值人生壮年(37岁),因此对“华发改朱颜”有深切的担忧。欲对历史寂寞有所克服和超越,不甘于生命的淡出,便是上阕一“忽”字所拉出的本意。作者欲凭临寒潭隐居,却担心不被鸥鸟信任和接纳自然是托辞,生命看不到出路,时间正黯淡着光芒,未来之路不明朗,施展抱负的机会太渺然,这才是根本的痛苦。因此,全词以那种看似闲适却以充满反抗与无奈情绪的“无语看波澜”的情景收场。正点出这句真理:所谓波澜便是世间,世间便是波澜。

    [阅读全文]...

2022-05-09 10:59:42
水调歌头的诗词 - 句子
水调歌头的诗词 - 语录
水调歌头的诗词 - 说说
水调歌头的诗词 - 名言
水调歌头的诗词 - 诗词
水调歌头的诗词 - 祝福
水调歌头的诗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