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秋风的诗词

关于写秋风的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写秋风的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写秋风的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写秋风的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41) 语录(9) 说说(32) 名言(329) 诗词(747) 祝福(3) 心语(163)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词

  • 秋风,阅读,文学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词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词吧,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那什么样的诗词才是好的诗词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床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1)秋高:秋深

      (2)三重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数。

      (3)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4)挂罥(juàn):悬挂。

      (5)忍能:怎能

      (6)入竹去:跑进竹林。

      (7)俄顷(qǐn):不久,顷刻之间。

      (8)秋天漠漠:秋季的天空浓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来了。

      (9)布衾(qīn):棉被。

      (10)娇儿恶卧踏里裂:指稚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了;恶卧,睡相不好。

      (11)床头屋漏无干处: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照射,“床头屋漏” 泛指整个屋子。

      (12)雨脚如麻:形容雨水密集。雨脚:雨点

      (13)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4)何由彻:怎样才能熬到天亮呢?(如何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指彻夜、通宵的意思。

      (15)安得:如何能得到。

      (16)大庇(bì):全部遮盖、保护起来。庇:遮蔽、保护。

      (17)寒士:士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当是泛言贫寒的人们。

      (18)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乌云密布的样子)

      (19)突兀:高耸的样子

      (20)见(xiàn):同“现”,出现。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了,但雨还是像下垂的垂线一样密集并下个不停。自从安史之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题本身就很有趣。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还要“歌诗一首”?是什么牵动了诗人的诗情呢?

      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战绩”;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的挂在了树梢,低徊的沉到了塘坳。

      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为*静,甚至还有几分耐心去欣赏它。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地思索。

      大风过后,黑云涌来,不用说,秋雨是不请自来的了。诗人收回自己的视线,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铁的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这是怎样的生活啊!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阅读全文]...

2022-07-29 16:31:21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词

  • 秋风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词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词吧,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那什么样的诗词才是好的诗词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床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1)秋高:秋深

      (2)三重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数。

      (3)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4)挂罥(juàn):悬挂。

      (5)忍能:怎能

      (6)入竹去:跑进竹林。

      (7)俄顷(qǐn):不久,顷刻之间。

      (8)秋天漠漠:秋季的天空浓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来了。

      (9)布衾(qīn):棉被。

      (10)娇儿恶卧踏里裂:指稚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了;恶卧,睡相不好。

      (11)床头屋漏无干处: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照射,“床头屋漏” 泛指整个屋子。

      (12)雨脚如麻:形容雨水密集。雨脚:雨点

      (13)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4)何由彻:怎样才能熬到天亮呢?(如何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指彻夜、通宵的意思。

      (15)安得:如何能得到。

      (16)大庇(bì):全部遮盖、保护起来。庇:遮蔽、保护。

      (17)寒士:士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当是泛言贫寒的人们。

      (18)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乌云密布的样子)

      (19)突兀:高耸的样子

      (20)见(xiàn):同“现”,出现。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了,但雨还是像下垂的垂线一样密集并下个不停。自从安史之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题本身就很有趣。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还要“歌诗一首”?是什么牵动了诗人的诗情呢?

      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战绩”;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的挂在了树梢,低徊的沉到了塘坳。

      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为*静,甚至还有几分耐心去欣赏它。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地思索。

      大风过后,黑云涌来,不用说,秋雨是不请自来的了。诗人收回自己的视线,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铁的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这是怎样的生活啊!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阅读全文]...

2022-04-01 19:42:54
  • 有关秋风的诗词

  • 秋风
  • 有关秋风的诗词

      《秋风辞》

      两汉: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饮宴,自作《秋风辞》。”刘彻触景生情,以景物起兴,继写楼船中的歌舞盛宴的热闹场面,最后以感叹乐极生悲,人生易老,岁月流逝作结。刘彻,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

      《秋风引》

      唐代: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段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作于被贬期间。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有感而作。

      《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

      宋代:苏轼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

      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

      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此词写的是一个“愁”字。为何而愁?乍看是秋风冷月触动了离人的乡愁。

      《始闻秋风》

      唐代: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这首《始闻秋风》不同于一般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相见欢·秋风吹到江村》

      清代:顾彩

      秋风吹到江村,正黄昏,

      寂寞梧桐夜雨不开门。

      一叶落,数声角,断羁魂,

      明日试看衣袂有啼痕。

      这首小词抒写秋夜相思。梧桐夜雨,秋风落叶,数声画角,欲断羁魂。

      《子夜四时歌·秋风入窗里》

      南北朝:佚名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秋风从窗子吹进屋子来,窗帘随着风飘了起来,皎洁的月光洒满闺房,唤起了思妇柔柔的情怀。想起了出征在外的亲人,心中充满了无奈与忧伤,多么希望这皎洁的月光能把心中融融的相思之情寄给远在他乡的亲人。

      《菩萨蛮·秋风扫尽闲花草》

      宋代:夫寿妻

      秋风扫尽闲花草,黄花不逐秋光老。

      试与插钗头,钗头占断秋。

      簪花人有意,共祝年年醉。

      不用泛瑶觞,花先着酒香。

      秋日黄花,分外馨香。采菊为妇簪头,恩情缠绵如见。

      《玉蝴蝶·秋风凄切伤离》

      唐代:温庭筠

      秋风凄切伤离,行客未归时。

      塞外草先衰,江南雁到迟。

    [阅读全文]...

2022-05-21 13:15:46
  • 秋风落叶的伤感诗词

  • 伤感,阅读,文学
  • 秋风落叶的伤感诗词

      阵阵凉风**,不觉寒来袖间,望向空中飞舞的落叶,一种凄凉之感油然而生。在簌簌飘零的`落叶中,依稀的也闪过了我孤单的身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秋风落叶的伤感诗词,欢迎阅读收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朱彝尊《桂殿秋·思往事》

      满载一船秋色,*铺十里湖光。——张孝祥《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秋风吹到江村,正黄昏,寂寞梧桐夜雨不开门。——顾彩《相见欢·秋风吹到江村》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白居易《微雨夜行》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卢照邻《曲池荷》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朱庭玉《天净沙·秋》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陈绿向参差,初红已重叠。中庭初扫地,绕树三两叶。

      楚树雪晴后,萧萧落晚风。因思故国夜,临水几株空。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落多秋亦晚,窗外见诸邻。世上谁惊尽,林间独扫频。

      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飘飖终自异,邂逅暂相依。

      秋风涨渭水,落叶满长安。

      霜景催危叶,今朝半树空。萧条故国异,零落旅人同。

      素律铄欲脆,青女妒复稀。月冷天风吹,叶叶干红飞。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早秋惊叶落,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1、煮茗烧干脆,行苔踏烂红。来年未离此,还见碧丛丛。

      2、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3、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4、倚月素娥徒有树,履霜青女正无衣。华林惨淡如沙漠,万里寒空一雁归。

      5、萧萧秋林下,一叶忽先委。勿言微摇落,摇落从此始。

      6、萧骚微月夜,重叠早霜晨。昨日繁阴在,莺声树树春。

      7、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8、素律铄欲脆,青女妒复稀。月冷天风吹,叶叶干红飞。

      9、霜景催危叶,今朝半树空。萧条故国异,零落旅人同。

      10、飒岸浮寒水,依阶拥夜虫。随风偏可羡,得到洛阳宫。

      11、秋老钟山万木稀,凋伤总属劫尘飞。不知玉露凉风急,只道金陵王气非。

      1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13、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飘终自异,邂逅暂相依。

      14、落多秋亦晚,窗外见诸邻。世上谁惊尽,林间独扫频。

      15、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16、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17、楚树雪晴后,萧萧落晚风。因思故国夜,临水几株空。

      18、陈绿向参差,初红已重叠。中庭初扫地,绕树三两叶。

      19、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唐子西语录

    [阅读全文]...

2022-04-30 12:50:26
  • 秋风落叶的伤感诗词

  • 伤感
  • 秋风落叶的伤感诗词

      阵阵凉风**,不觉寒来袖间,望向空中飞舞的落叶,一种凄凉之感油然而生。在簌簌飘零的`落叶中,依稀的也闪过了我孤单的身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秋风落叶的伤感诗词,欢迎阅读收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朱彝尊《桂殿秋·思往事》

      满载一船秋色,*铺十里湖光。——张孝祥《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秋风吹到江村,正黄昏,寂寞梧桐夜雨不开门。——顾彩《相见欢·秋风吹到江村》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白居易《微雨夜行》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卢照邻《曲池荷》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朱庭玉《天净沙·秋》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陈绿向参差,初红已重叠。中庭初扫地,绕树三两叶。

      楚树雪晴后,萧萧落晚风。因思故国夜,临水几株空。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落多秋亦晚,窗外见诸邻。世上谁惊尽,林间独扫频。

      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飘飖终自异,邂逅暂相依。

      秋风涨渭水,落叶满长安。

      霜景催危叶,今朝半树空。萧条故国异,零落旅人同。

      素律铄欲脆,青女妒复稀。月冷天风吹,叶叶干红飞。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早秋惊叶落,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1、煮茗烧干脆,行苔踏烂红。来年未离此,还见碧丛丛。

      2、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3、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4、倚月素娥徒有树,履霜青女正无衣。华林惨淡如沙漠,万里寒空一雁归。

      5、萧萧秋林下,一叶忽先委。勿言微摇落,摇落从此始。

      6、萧骚微月夜,重叠早霜晨。昨日繁阴在,莺声树树春。

      7、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8、素律铄欲脆,青女妒复稀。月冷天风吹,叶叶干红飞。

      9、霜景催危叶,今朝半树空。萧条故国异,零落旅人同。

      10、飒岸浮寒水,依阶拥夜虫。随风偏可羡,得到洛阳宫。

      11、秋老钟山万木稀,凋伤总属劫尘飞。不知玉露凉风急,只道金陵王气非。

      1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13、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飘终自异,邂逅暂相依。

      14、落多秋亦晚,窗外见诸邻。世上谁惊尽,林间独扫频。

      15、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16、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17、楚树雪晴后,萧萧落晚风。因思故国夜,临水几株空。

      18、陈绿向参差,初红已重叠。中庭初扫地,绕树三两叶。

      19、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唐子西语录

    [阅读全文]...

2022-02-26 14:38:36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词

  • 秋风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词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挂者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两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赏析:

      这是一首显示伟大诗人开阔胸襟的名篇。大风破屋,大雨淋漓,诗人长夜无眠,感慨万千,推己及人,浮想联翩,于是奋笔疾书,充分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千百年来震撼了千千万万人的心弦。历代诗人为杜甫的博大胸怀钦佩不已。

      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者:杜甫 年代: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赏析: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虽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这几句诗所表现的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除此以外,还有落在*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但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因为他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也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盗贼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子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穷苦人(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题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重要作品,也是历代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住在成都草堂时写作的。这一年正是唐九节度使围攻相州大败后的第二年,战争还在各地继续进行着,人民流离失所。杜甫在经历了十年悲辛潦倒的长安生活后,又经历了五六年“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生活,到了成都住在草堂,总算暂时安定下来了。他自己此时虽然贫病将迫,但却时时关怀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茅屋,指成都草堂。

      注释:

      1、秋高:秋深

      2、三重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数。

      3、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阅读全文]...

2022-02-12 05:44:32
  • 带秋风的诗句

  • 秋风
  • 带秋风的诗句

      秋风把树叶吹的沙沙沙,像在弹一首美丽的曲子。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5.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6.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描写秋风的'诗句 (《汉乐府?长歌行》)

      7.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8.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9.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的:《山居秋暝》)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经典诗句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11.秋丛饶舍似陶家,遍饶篱边日渐斜.(元稹<菊花>)

      10.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蜀道后期》 年代:唐 作者: 张说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秋风引》 年代:唐 作者: 刘禹锡

      古道少人行,秋风动禾黍。 ——《秋日》 年代:唐 作者: 耿玮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忆江上吴处士》 年代:唐 作者: 贾岛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秋宿湘江遇雨》 年代:唐 作者: 谭用之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 年代:宋 作者: 陆游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秋思》 年代:唐 作者: 张籍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军城早秋》 年代:唐 作者: 严武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子夜秋歌》 年代:南北朝 作者: 南北无名

      镐京春酒沾周宴,汾水秋风陋汉才。——《上元应制》 年代:宋 作者: 王硅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湘夫人》 年代:先秦 作者: 屈原

      秋风萧萧愁**,出亦愁,入亦愁。——《古歌》 年代:汉 作者: 汉无名氏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风辞》 年代:汉 作者: 刘彻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观沧海》 年代:魏晋 作者: 曹操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燕歌行》 年代:魏晋 作者: 曹丕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咏怀》 年代:魏晋 作者: 阮籍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杂诗》 年代:魏晋 作者: 左思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渡河北》 年代:南北朝 作者: 王褒

      怃然坐相思,秋风下庭绿。——《巫山高》 年代:南北朝 作者: 王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题稚川山水》 年代:唐 作者: 戴叔伦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江汉》 年代:唐 作者: 杜甫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登乐游原》 年代:唐 作者: 杜牧

      细雨泣秋风,金凤花残满地红。——《南乡子》 年代:唐 作者: 冯延巳

      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亭君自知。——《题兴化寺园亭》 年代:唐 作者: 贾岛

      秋风清,秋月明。——《秋风清》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行路难》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子夜四时歌:秋歌》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长相思》 年代:唐 作者: 李煜

      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浪淘沙》 年代:唐 作者: 李煜

      秋风凄切伤离,行客未归时。——《玉蝴蝶》 年代:唐 作者: 温庭筠

      但娱春日长,不管秋风早。——《鸳鸯草》 年代:唐 作者: 薛涛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 年代:唐 作者: 虞世南

      辘轳鸣,秋风晚,寒日荒荒下秋苑。——《三鸳鸯篇》 年代:清 作者: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潼关》 年代:清 作者: 谭嗣同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采桑子·重阳》 年代:现代 作者: *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 年代:现代 作者: *

      销歇畏秋风。细叶犹含绿。——《魏氏园林人赋一物得秋亭萱草》 年代:唐 作者: 陈子昂

    [阅读全文]...

2022-07-23 02:32:19
  • 写秋风的诗句

  • 秋风
  •   诗人的心里总是多愁善感的,是华丽的'秋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使思绪如泉,在这个季节里,诗人的出现使秋风吹得更有希望了!

      写秋风的诗句(一)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3、去岁辞巢别*邻,今来空讶草堂新。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韦庄《燕来》

      4、我屋汝嫌低不住,雕梁画阁也知宽。大须稳择安巢处,莫道巢成却不安。——杜荀鹤《春来燕》

      5、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6、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魏·曹操《观沧海》

      7、天女伺辰至,玄衣澹碧空。差池沐时雨,颉颃舞春风。相贺雕阑侧,双飞翠幕中。勿惊留爪去,犹冀识吴宫。——李峤《燕》

      8、小桃谢后,双双燕,飞来几家庭户。轻烟晓暝,湘水暮云遥度,帘外余寒未卷,共斜入、红楼深处。——吴文英《双双燕》

      9、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10、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

      11、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魏·曹丕《燕歌行》

      12、秋丛饶舍似陶家,遍饶篱边日渐斜。——元稹《菊花》

      13、燕归巢后即离群,吟倚东风恨日曛。一别一年方见我,游来游去不禁君。——罗邺《惜春》

      14、变石身犹重,衔泥力尚微。从来赴甲第,两起一双飞。——张鷟《咏燕》

      15、秋日凄凄,百卉具腓秋天风凄凄,百花都凋蔽。——《诗经·小雅·四月》

      16、旅食惊双燕,衔泥入此堂。应同避燥湿,且复过炎凉。——杜甫《双燕》

      17、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18、小楼归燕又黄昏。寂寞锁高门。轻风细雨,惜花天气,相次过春分。——杜安世《少年游》

      19、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张九龄《咏燕》

      20、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21、拂水竞何忙,傍檐如有意。翻风去每远,带雨归偏驶。——皇甫冉《赋得檐燕》

      22、常傍画檐飞,忽委空梁去。忘却王家与谢家,别有衔泥处。——刘克庄《卜算子(燕)》

      23、豪家五色泥香,衔得营巢太忙。喧觉佳人昼梦,双双犹在雕梁。——李中《燕》

      24、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25、掠水身犹重,偎风力尚微。瓦苔难定立,檐雨忽喧归。未识重溟远,先愁一叶飞。衔泥在他日,两两占春晖。——吴融《燕雏》

      26、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李益《隋宫燕》

      27、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28、雨燕翻新幕,风鹃绕旧枝。画堂春尽日迟迟。又是一番*绿、涨西池。——程垓《南歌子》

      29、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30、燕来巢我檐,我屋非高大。所贵儿童善,保尔无殃祸。莫巢孀妇家,孀妇怨孤坐。妒尔长双飞,打尔危巢破。——胡玢《巢燕》

      31、春色遍芳菲,闲檐双燕归。还同旧侣至,来绕故巢飞。——武元衡《归燕》

      32、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33、从扑香尘拂面飞,怜渠只为解相依。经冬好*深炉暖,何必千岩万水归。——司空图《秋燕》

      34、衔泥燕,声喽喽,尾涎涎。秋去何所归,春来复相见。——韦应物《燕衔泥》

      35、才离海岛宿江滨,应梦笙歌作*邻。减省雕梁并头语,画堂中有未归人。——成彦雄《新燕》

      3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37、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8、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39、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40、画檐春燕须同宿,兰浦双鸳肯独飞。长恨桃源诸女伴,等闲花里送郎归。——*《寄怀》

      41、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42、汉宫一百四十五,多下珠帘闭琐窗。何处营巢夏将半,茅檐烟里语双双。——杜牧《村舍燕》

      43、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

      44、从待衔泥溅客衣,百禽灵性比他稀。何嫌何恨秋须去,无约无期春自归。——徐夤《燕》

      45、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46、卷幕参差燕,常衔浊水泥。为黏珠履迹,未等画梁齐。——顾况《空梁落燕泥》

      47、碧草缦如线,去来双飞燕。长门未有春,先入班姬殿。——李益《赋得早燕送别》

      48、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曹丕《燕歌行》

      49、多时窗外语呢喃,只要佳人卷绣帘。大厦已成须庆贺,高门频入莫憎嫌。花间舞蝶和香趁,江畔春泥带雨衔。栖息数年情已厚,营巢争肯傍他檐。——刘兼《春燕》

    [阅读全文]...

2022-04-08 07:40:08
  • 秋风引的诗意

  • 秋风,诗意
  •   《秋风引》

      作者:刘禹锡

      原文: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释:

      1、至:到。

      2、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3、雁群:大雁的群体。

      4、孤客:孤独的异乡人。

      5、闻:听到。

      诗意:

      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

      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

      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

      树叶瑟瑟。

      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

      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

      来到耳边了,

      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赏析: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首诗借景抒情,主要表达的其实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随处存在,现在风吹树动,萧萧木叶,那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m.ju.51tietu.net)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所说,“为孤客传神”的正在这两个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如此敏感的原因,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解释说:“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钟惺在《唐诗归》中还指出:“不曰‘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便浅。”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不过,前面说过,诗无定法,这一结句固然以曲说而妙,但也有直说而妙的。苏颋有首《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里,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这首诗表面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阅读全文]...

2022-01-31 21:20:49
  • 江上秋风动客情中客情的意思古诗词

  • 秋风
  • 江上秋风动客情中客情的意思古诗词

      “客情”是指出门在外旅客的思乡之情。整句话的意思是,一江秋水、瑟瑟秋风,不禁吹动了我这在外旅人的`思乡之情。

      原文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在孤寂夜里书写下所思念的景象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赏析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关怀挂心。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以下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5、心驰神往,远*互动。

      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恋远方亲人之心。虽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处寒叶声声扰,天伦乐事曼曼来。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6、冷暖两分,“寒”“挑”传神。

      “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

      7、“动”“知”连气,一气呵成。

      诗歌以落叶“送”寒, 寒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动”为诗“骨”,“知(思)”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张驰有度。

      8、暗用典故,明了心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9、巧用修辞,情意绵长。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绵长。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作品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所著诗集《靖逸小集》。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阅读全文]...

2021-12-13 09:06:48
写秋风的诗词 - 句子
写秋风的诗词 - 语录
写秋风的诗词 - 说说
写秋风的诗词 - 名言
写秋风的诗词 - 诗词
写秋风的诗词 - 祝福
写秋风的诗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