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故人的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故人的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故人的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故人的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关于故宫的诗词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句吧,不同的诗句,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故宫的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一:游故宫
殿宇丽雄气势宏,
神奇建筑罕相争。
辉煌历史人民写,
肃穆名声血汗成。
异宝奇珍皇掠夺,
沧桑世事史无情。
王朝统治多昏聩,
辱国殃民帝业倾。
二:故宫赏月
皇城古道月朦胧,
琼台美酒醉东风。
天下文明不及此,
春风吹遍紫禁城。
三:故宫大缸
说起大缸,在农村
现在多是用来
腌个酸菜、咸菜、下个酱。
大缸,
正在远离城市,
远离高楼大厦,
远离城市的灯火,
退居在乡下隐匿踪迹。
可是,在故宫,
却有二百多口神奇的大缸
在各殿前站立,
有铁的、铜的、鎏金的。
这些大缸,
收口大腹,两耳加兽面铜环
金光耀眼,质朴端庄。
人们不禁质疑,
这些大缸,是做什么用的呢?
我也好奇着呢。
且看一首《清宫词》
“缸中铁屉缘防冻,
门外毡棚为坐更,
小雪传呼惊蛰撤,
顺时防卫重皇城”。
哦,这说的就是大缸的
使用方法和作用了。
明清朝代
每时每刻
这些大缸,
都盛着满满的清水,
时时防备
宫里的不慎大火。
冬季里,就用
铁屉放炭火融冰。
现代代的今天,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 初至山中 / 入山寄城中故人》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卓文君《白头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五节》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道经·第二十二章》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司马法·仁本》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西江夜行》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杂诗三首·其二》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鬼谷子·反应》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观书》
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资治通鉴·周纪·周纪一》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黄庭坚《品令·茶词》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
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 归故园作 / 归终南山》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德经·第四十四章》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佚名《古艳歌》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晋书·列传·第六十四章》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德经·第七十六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篇》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王安石《渔家傲·*岸小桥千嶂抱》
诗词与典故
解析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
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刘禹锡
典故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诗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典故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诗句: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诗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诗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
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词人在这句中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诗句: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典故
八百里指牛。据《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駮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的卢良马名。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
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形象的描写了军旅的生活和表现了抗金将士的英雄气概
蕉鹿梦的诗词典故
蕉鹿梦郑人有薪于野者,偶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蕉鹿梦的诗词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典源出处
《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 (qiao),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矣。’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 讵有薪者邪? 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士师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 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彼真取若鹿,而与若争鹿。室人又谓梦仞 (一作认) 人鹿,无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以闻郑君。郑君曰:‘嘻! 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访之国相,国相曰:‘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觉梦,唯黄帝孔丘。今亡黄帝孔丘,孰辨之哉? 且恂士师之言可也。’”
释义用法
郑国有个打柴的人,途遇惊鹿,将它打死后藏在坑中,又盖上柴草。自己以后又忘记,以为是做梦,道上讲给别人听。 有人听到了,根据他讲的寻到死鹿弄回家中。打柴人夜里又梦见藏鹿之处,及取鹿之人,第二天早晨寻到此人,二人争鹿,至士师 (法官) 处诉讼,士师认为梦之真伪难辨,将鹿给二人分开。郑国国君闻知此事,问国相,国相也以为难辨真伪,按士师的办法也就算了。后以此典形容真伪杂陈,迷离虚幻,得失无常。
用典形式
【梦鹿】 宋·黄庭坚:“梦鹿分真鹿,无鸡应木鸡。”清·吴檠:“梦鹿忘覆蕉,伺兔笑守株。”
【得鹿】 宋·苏轼:“不如同异两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戏。”宋·陆游:“世事本来谁得鹿? 人生何处不亡羊?”
【鹿梦】 宋·辛弃疾:“有鹿从渠求鹿梦,非鱼定未知鱼乐。”
【蕉梦】 宋·张炎:“向一丘一壑,留恋年光。又何心逐鹿,蕉梦正钱唐。”
【蕉鹿】 宋·陆游:“灵府长优闲,蕉鹿乌能感。”清·丘逢甲:“荣枯谢槐蚁,得失泯蕉鹿。”
【分鹿梦】 宋·黄庭坚:“分鹿谁觉梦,亡羊路南北。”
【梦蕉鹿】 清·缪慧远:“苍茫梦里询蕉鹿,浮拍池中把酒螯。”
【鹿蕉讼】 明·汤显祖:“虎槛豁已除,鹿蕉讼希有。”
【鹿覆蕉】 宋·苏轼:“梦觉真同鹿覆蕉,相君脱屣自参寥。”
【蕉中梦】 清·钱谦益:“世事蕉中梦,人情李下蹊。”
【蕉中鹿】 宋·王安石:“弃置蕉中鹿,驱除屋上乌。”宋·张孝祥:“思归梦,天边鹄。游宦事,蕉中鹿。”
【蕉中覆】 宋·张炎:“蕉中覆处应无鹿,汉上重来不见花。”
【蕉边梦】 清·王夫之:“蕉边梦亦争秦鹿,槐下魂犹嗾晋獒。”
【蕉鹿梦】 宋·辛弃疾:“笑年来,蕉鹿梦,画蛇杯。”清·侯铨:“得失已空蕉鹿梦,浮沉聊结鹭鸥盟。”
【蕉隍讼】 清·钱谦益:“莫辨蕉隍讼,何因鼠穴车。”
【藏蕉梦】 清·黄遵宪:“少眠易醒藏蕉梦,多难仍逢剪韭时。”
【士师分鹿】 宋·陆游:“士师分鹿真是梦,塞翁失马犹为福。”
【分鹿覆蕉】 清·钱谦益:“且将分鹿付覆蕉,莫以亡羊笑博簺。”
【寻蕉覆鹿】 宋·张炎:“任蹴踏芳尘,寻蕉覆鹿,自笑无能。”
【梦中案鹿】 清·钱谦益:“壁上画龙成底事,梦中案鹿竟谁冤。”
【梦中蕉鹿】 清·黄景仁:“叹名场已醒,梦中蕉鹿,酒徒难觅,市上荆高。”
【梦里士师】 清·钱谦益:“梦里士师多讼狱,醉*士少崩骞。”
【惊心蕉鹿】 清·汪文桂:“惊心蕉鹿追宵梦,款语沧桑坐石矶。”
【覆鹿蕉讼】 清·钱谦益:“覆鹿蕉讼无荣辱,芥羽鸡场有是非。”
过故人庄诗词鉴赏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过故人庄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过故人庄
孟浩然〔唐代〕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
老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田舍做客。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共饮美酒,闲谈农务。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我还要来这里观赏菊花。
注释
过:拜访。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庄,田庄。
具:准备,置办。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
黍(shǔ):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
邀:邀请。至:到。
合:环绕。
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这里指村庄的外墙。
斜(xié):倾斜。另有古音念xiá。
开:打开,开启。轩:窗户。面:面对。
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
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把:拿起。端起。
话桑麻:闲谈农事。
桑麻: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
重阳日:指夏历的九月初九。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俗。
还(huán):返,来。
就菊花:指饮菊花酒,也是赏菊的意思。就,靠*,指去做某事。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静的田园生活,用语*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具”和“邀”说明此饭局主人早有准备,说明了故友的热情和两人之间的真挚的情感。“感惠徇知”在文学艺术领域真挚的情感能催笔开花。故人“邀”而作者“至”,大白话开门见山,简单而随便。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作者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由此运用了由*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这个村庄坐落*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一开上句描述的美景即入屋里来,“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细微的动作表现出了主人的豪迈。窗外群山环抱绿树成阴,窗内推杯换盏,这幅场景,就是无与伦比的古人诗酒田园画。“场圃”的空旷和“桑麻”的话题又给人以不拘束、舒展的感觉。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这就是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说:“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甫诗中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浩然诗中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甫的郁结与孟浩然的恬淡之别,读者从这里可以窥见一些消息。
这首诗没有渲染雕琢的痕迹,自然的风光,普通的农院,醇厚的友谊,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这种淡淡的*易*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浅枯燥。它是在*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他把艺术美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高超的表现。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对被友人邀请去田舍做客的描写。作者心旷神怡,赞叹着美丽的田园风光,创作出这首诗。
孟浩然
孟浩然(6*—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
过故人庄
孟浩然〔唐代〕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词鉴赏
《过故人庄》孟浩然,这首诗讲了一位好朋友准备了一桌子的饭菜,邀请孟浩然去他家,非常翠绿树木围绕着这个山庄雄伟的山峰在山庄外横卧,推开窗子就可以看到,好友种的田地,在喝酒的时候两人举起,闲谈种庄稼的事情,并且还要说重阳的时候,还要邀请孟浩然去了家赏菊,多么有诗情画意的场景。
这首诗表现田园的风格,并且把农家院的恬静和舒服的生活描写的淋漓尽致,还写了孟浩然与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的景色,又写出了孟浩然特别喜欢这样的生活状态,全文都用了押韵的手法,诗文中才“邀”到“望”贯穿了一下,觉得非常自然流畅,语言也非常*实,很显然的突出了当时的美景,用了亲切省劲的语言,描述了农家院的情况,也写了初次拜访好朋友家的过程,从田园风光在写到与朋友的情感,诗句非常朴实亲切全诗都描绘了美丽的山村的风景,有山有树词语也很*淡无奇,这就是大自然的样子,没有任何夸张的写法和雕琢,而是利用了真情实感,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情绪,从而这首诗能流传这么久。
方寸的诗词典故
本指一寸见方的心部,是心的别名,由“方寸之地”节略而来。古人以“方寸之地”指心,始于《列子·仲尼》:“吾见子之心矣: 方寸之地虚矣。”讲的是一个悟道体虚的故事: 龙叔称病,请文挚诊视。文挚让龙叔向阳站着,自己从他背后观看,说:“我看到你的心了。你的心已虚空无物,和圣人差不多了。”方寸是指“见方一寸”的大小。称心为“方寸之地”,是说心虽小而能至大的意思。至晋代陈寿撰《三国志》,略言为“方寸”。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说的是: 三国时,徐庶同诸葛亮是好朋友,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诸葛亮和徐庶一起跟随刘备,被曹兵追赶,不幸,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捉去。徐庶非常孝顺,母亲被俘,他不忍丢下母亲,就指着自己的心对刘备说:“我本来要同您一起共创雄伟的事业,我这方寸之地是这样想的。可现在我的老母被曹兵抓去,我的方寸已经乱了,不能安心,再留在您这里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我从此要同您分别了。”于是,徐庶便到曹操那里去了。徐庶虽到了曹营,但并没有救出自己的母亲,反而使母亲自缢而亡。且徐庶一生未为曹操献上一计。
此后,“方寸”便成了心的别名。
苏秦六印诗词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秦六印诗词典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典源出处
《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六国,“于是六国从(纵)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王,乃行过雒(洛)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拟)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
释义用法
苏秦(字季子)游说六国合纵拒秦,被六国同时封相,为纵约长。声势煊赫,车马众多,回到故里。原先轻贱过他的家人这次对他毕恭毕敬。后用此典表现得任官职,荣华显耀。
用典形式
【六印】元·杨果:“五噫拟逐梁鸿去,六印休惊季子来。”
【六印悬】元·耶律楚材:“且图约法三章定,宁羡浮荣六印悬。”
【苏子印】宋·张元干:“老去尚堪苏子印,兴来须到*家池。”
【季子金】明·高启:“菽水还堪乐,何须季子金?”
【佩印归】唐·白居易:“惠深范叔绨袍赠,荣过苏秦佩印归。”
【黄金印】宋·苏轼:“何人贪佩黄金印,千柱耽耽琐北冈。”
【何用多金】元·郭钰:“归来苏季子,何用苦多金。”
【苏秦六印】唐·杜牧:“苏秦六印归何日,潘岳双毛去值秋。”
【季子金多】金·元好问:“睡中刺刺闻人语,季子金多过洛阳。”
【六国都丞相】清·郑燮:“苏秦六国都丞相,罗隐西湖老秀才。”
【苏子六国印】宋·陈与义:“易求苏子六国印,难觅何桥一字书。”
附:《史记·苏秦列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8分)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敞,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背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红,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共,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予,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前往
B、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 打开
C、式于政,不式于勇 同“试”,用
D、嫂蛇行匍匐 像蛇—样
11、下列各句,都能表现苏秦“其智有过人者”的一组是( )(3分)
①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②抵掌而谈,赵王大说
③约从散横,以抑强秦④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⑤其术长于权变⑥式于政,不式于勇
A、①③⑥B、②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秦耗尽资用,游说秦王没有成功,狼狈还家,受到家人蔑视。
B、苏秦不怕失败,发愤读书,刻苦钻研,充满自信,终于成功。
C、苏秦游说赵王,受到重用,一时间合纵策略遍行于天下各诸侯国。
D、苏秦衣锦还乡,家人大事欢迎,他嫂子前倨后恭最让人觉得好笑。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4分)
译文:
(2)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4分)
译文:
(3)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4分)
译文:
答案:
10、A离开。
11、B项①句是描写苏秦刻苦学*的情景;⑤句是作者对苏秦兄弟三人的评价⑥句是作者的观点。
12、C项“遍行于天下各诸侯国”就包含了秦国,文中讲的是“山东之国”。
桑间三宿的诗词典故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辞海》、《辞源》为“典故”一词立了两个义项: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桑间三宿的诗词典故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典源出处
《后汉书·襄楷列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
释义用法
僧人不在一棵桑树下睡三宿,以免时间一久,对桑树产生爱惜之情。后以此典指对世间 事物的顾恋,未能脱去凡心。
用典形式
【三宿恋】 宋·苏轼:“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与一身归。”金·元好问:“结*尚余三宿恋,残年多负半生闲。”
【桑下恋】 清黄鷟来:“欲假岩中居,冀息桑下恋。”
【桑下宿】 清·黄遵宪:“*生烟霞心,奈此桑下宿。”清·黄鷟来:“两月已过桑下宿,能无依恋碧溪隈。”
【三宿空桑】 清·丘逢甲:“三宿空桑吾不厌,春灯山寺话神州。”
【连宵桑下】 清·赵执信:“未免违他慈氏戒,连宵桑下苦低徊。”
【空桑三宿】 清·龚自珍:“百年綦辙低徊遍,忍作空桑三宿看。”
【恋林中桑】 明·高启:“萧然瓶锡随经囊,留宿肯恋林中桑。”
【桑下一宿】 清·钱谦益:“军持漉囊在何许,桑下一宿吾所惭。”
【桑间三宿】 宋·陆游:“桑间戒三宿,坚坐岂渠乐。”
【山下成三宿】 宋·辛弃疾:“君家玉雪花如屋,未应山下成三宿。”
【浮屠不宿桑】 清·归庄:“已看高士难逃竹,也识浮屠不宿桑。”
【欲宿愧桑门】 宋·王安石:“难忘旧时处,欲宿愧桑门。”
《后汉书·襄楷列传》内容简介
《后汉书:中华经典普及文库》是由南朝宋范晔所撰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所记史事,起于刘秀起兵,终于汉献帝禅位,囊括了东汉一朝195年的历史。《后汉书》撷取众家之长,有条不紊地叙述了东汉一朝的兴亡大势,作为“正史”,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本书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为底本,保证了其学术可靠性、文字准确性。另外,为了保持阅读的连贯性,本书删除了原点校本中的李贤注与刘昭注,并删除了校勘记。同时,本书保留了原点校本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书名下加波浪线(——)的做法,使读者一目了然,不会因为不熟悉这些专有名词而误读、错读。可以说,本书是方便现代读者阅读这部巨著的便捷的白文普及本。
《过故人庄》诗词鉴赏
《过故人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主客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过故人庄》诗词鉴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过故人庄】
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译文及注释
译文
老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田舍做客。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共饮美酒,闲谈农务。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我还要来这里观赏菊花。
注释
过:拜访。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庄,田庄。
具:准备,置办。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黍(shǔ):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
邀:邀请。至:到。
合:环绕。
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这里指村庄的外墙。斜(xié):倾斜。另有古音念xiá。
开:打开,开启。轩:窗户。面:面对。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
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把:拿起。端起。话桑麻:闲谈农事。桑麻: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
重阳日:指夏历的九月初九。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俗。
还(huán):返,来。就菊花:指饮菊花酒,也是赏菊的意思。就,靠*,指去做某事。
【过故人庄】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对被友人邀请去田舍做客的描写。作者心旷神怡,赞叹着美丽的田园风光,创作出这首诗。
【过故人庄】人物介绍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过故人庄】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静的田园生活,用语*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具”和“邀”说明此饭局主人早有准备,说明了故友的热情和两人之间的真挚的情感。“感惠徇知”在文学艺术领域真挚的情感能催笔开花。故人“邀”而作者“至”,大白话开门见山,简单而随便。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作者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由此运用了由*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这个村庄坐落*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一开上句描述的美景即入屋里来,“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细微的动作表现出了主人的豪迈。窗外群山环抱绿树成阴,窗内推杯换盏,这幅场景,就是无与伦比的古人诗酒田园画。“场圃”的空旷和“桑麻”的话题又给人以不拘束、舒展的感觉。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这就是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说:“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甫诗中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浩然诗中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甫的郁结与孟浩然的恬淡之别,读者从这里可以窥见一些消息。
这首诗没有渲染雕琢的痕迹,自然的风光,普通的农院,醇厚的友谊,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这种淡淡的*易*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浅枯燥。它是在*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他把艺术美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高超的表现。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①,邀我至②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③。
开轩④面场圃,把⑤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释】①鸡黍:指烧鸡和黄米饭。②至:到。③斜:迤逦远去,连绵不绝。④轩:有窗户的长廊或小屋。⑤把:端着,拿起。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鸡黍( ) 郭外斜( ) 面场圃( ) 重阳日( )
2、解释下面的字、词。
故人:__________ 邀:__________ 且:__________
3、孟浩然,_____代著名诗人。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与另一位田园派诗人__________合称为“王孟”。
4、关于这首诗所表达的主客间深厚的情谊和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有人认为是最后两句诗集中表达出来的,有人认为是贯穿全诗,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终军请缨诗词典故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终军请缨诗词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典源出处:
《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释义用法:
汉代终军奉使南越,说其王归汉,终军表示,只要给自己一条长带,就可以把南越王缚来阙下。后用此典表示志在报国,*出征杀敌。
用典形式:
【长缨】宋·陆游:“遗民久愤污左衽,孱虏何足烦长缨。”明·陈子龙:“昔日长缨怀壮志,此时白羽公当挥。”
【系虏】唐·元稹:“请缨期系虏,枕草誓捐躯。”
【请缨】唐·杜甫:“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明·沈明臣:“谁道虎头非将种,请缨从古是书生。”明·何景明:“先帝恩深能养士,请缨谁为系楼兰。”
【长绳缚】明·沈周:“左贤早待长绳缚,莫遣论功白发生。”
【吊终军】宋·苏轼:“且向东皋伴王绩,未遑南越吊终军。”
【问长缨】宋·刘克庄:“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系南越】唐·魏征:“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清·陈至言:“请缨系南越,无路痛书生。”
【终军愤】明·李攀龙:“书生自抱终军愤,国士谁讥魏绛功。”
【终童志】清·佟世临:“请缨慷慨终童志,赋鹏沉沦贾傅年。”
【持长缨】宋·周邦彦:“曷不持长缨,取虏报县官。”
【挥长缨】清·黄景仁:“夕不家宿辞帝城,式董戎寄挥长缨。”
【请长缨】唐·祖咏:“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明·黄*:“闻道辽阳飞羽急,书生急欲请长缨。”清·张景祁:“追思燕颔勋名,问谁投健笔,更请长缨?”
【请缨日】宋·陆游:“慷慨知非请缨日,推移忽及挂冠年。”
【请缨手】金·元好问:“爱惜*生请缨手,一蓑休忆弄秋江。”
【南越书生】清·黄鷟来:“伊吾壮士思鸣剑,南越书生快请缨。”
【终军请缨】唐·杜牧:“雄如马武皆弹剑,少似终军亦请缨。”清·叶衍兰:“簪绂乐升*,终军漫请缨。”
【请缨北阙】宋·陈师道:“请缨北阙非无意,捧檄南州且为亲。”
【请缨系粤】宋·刘克庄:“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长缨系单于】宋·乐雷发:“深衣大带讲唐虞,不如长缨系单于。”
带故字的诗词
故乡的诗词
有故事的诗词
有典故的诗词
故宫的诗词
怀故人的诗词
归故乡的诗词
忆故人的诗词
忆故乡的诗词
诗词中的典故
写故宫的诗词
回故里的诗词
关于故人的诗词
有关诗词的故事
梅香如故的诗词
有关故宫的诗词
有趣的诗词故事
关于故乡的诗词
遇到故人的诗词
回到故乡的诗词
关于故事的诗词
赞美故宫的诗词
赞美故乡的诗词
思念故人的诗词
思念故乡的诗词
缅怀故人的诗词
重回故乡的诗词
故人相逢的诗词
有故事的古诗词
我和诗词的故事
形容超越的句子
描写渔村的句子
合作励志句子
描写洪崖洞夜景句子
爱情失去信任的句子
想你只能放心里的句子
形容友情脆弱的句子
祝朋友旅游开心的句子
工作烦心的心情句子
不愿起床的句子
被朋友背叛了的句子
nss的句子
头疼没人关心的句子
关于感动的句子大全
不想看见一个人的句子
描述美丽乡村的句子
姐妹欢聚一堂的句子
有关方法的句子
关于圈子不同的句子
形容女生友情的句子
形容学生朗读好的句子
形容加班心情的句子
描写自己无能的句子
形容环境优美的句子是
有关雏菊文艺的句子
形容晚上没睡好的句子
等待爱情到来的句子
把自己感动到哭的句子
关于小船的句子
形容见不得光的句子
形容列车快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