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典故的诗词

关于有典故的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典故的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典故的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有典故的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650) 语录(3) 说说(2) 名言(1) 诗词(117) 祝福(6k+) 心语(6k+)

  • 蕉鹿梦的诗词典故

  • 语文
  • 蕉鹿梦的诗词典故

      蕉鹿梦郑人有薪于野者,偶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蕉鹿梦的诗词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典源出处

      《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 (qiao),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矣。’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 讵有薪者邪? 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士师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 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彼真取若鹿,而与若争鹿。室人又谓梦仞 (一作认) 人鹿,无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以闻郑君。郑君曰:‘嘻! 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访之国相,国相曰:‘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觉梦,唯黄帝孔丘。今亡黄帝孔丘,孰辨之哉? 且恂士师之言可也。’”

      释义用法

      郑国有个打柴的人,途遇惊鹿,将它打死后藏在坑中,又盖上柴草。自己以后又忘记,以为是做梦,道上讲给别人听。 有人听到了,根据他讲的寻到死鹿弄回家中。打柴人夜里又梦见藏鹿之处,及取鹿之人,第二天早晨寻到此人,二人争鹿,至士师 (法官) 处诉讼,士师认为梦之真伪难辨,将鹿给二人分开。郑国国君闻知此事,问国相,国相也以为难辨真伪,按士师的办法也就算了。后以此典形容真伪杂陈,迷离虚幻,得失无常。

      用典形式

      【梦鹿】 宋·黄庭坚:“梦鹿分真鹿,无鸡应木鸡。”清·吴檠:“梦鹿忘覆蕉,伺兔笑守株。”

      【得鹿】 宋·苏轼:“不如同异两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戏。”宋·陆游:“世事本来谁得鹿? 人生何处不亡羊?”

      【鹿梦】 宋·辛弃疾:“有鹿从渠求鹿梦,非鱼定未知鱼乐。”

      【蕉梦】 宋·张炎:“向一丘一壑,留恋年光。又何心逐鹿,蕉梦正钱唐。”

      【蕉鹿】 宋·陆游:“灵府长优闲,蕉鹿乌能感。”清·丘逢甲:“荣枯谢槐蚁,得失泯蕉鹿。”

      【分鹿梦】 宋·黄庭坚:“分鹿谁觉梦,亡羊路南北。”

      【梦蕉鹿】 清·缪慧远:“苍茫梦里询蕉鹿,浮拍池中把酒螯。”

      【鹿蕉讼】 明·汤显祖:“虎槛豁已除,鹿蕉讼希有。”

      【鹿覆蕉】 宋·苏轼:“梦觉真同鹿覆蕉,相君脱屣自参寥。”

      【蕉中梦】 清·钱谦益:“世事蕉中梦,人情李下蹊。”

      【蕉中鹿】 宋·王安石:“弃置蕉中鹿,驱除屋上乌。”宋·张孝祥:“思归梦,天边鹄。游宦事,蕉中鹿。”

      【蕉中覆】 宋·张炎:“蕉中覆处应无鹿,汉上重来不见花。”

      【蕉边梦】 清·王夫之:“蕉边梦亦争秦鹿,槐下魂犹嗾晋獒。”

      【蕉鹿梦】 宋·辛弃疾:“笑年来,蕉鹿梦,画蛇杯。”清·侯铨:“得失已空蕉鹿梦,浮沉聊结鹭鸥盟。”

      【蕉隍讼】 清·钱谦益:“莫辨蕉隍讼,何因鼠穴车。”

      【藏蕉梦】 清·黄遵宪:“少眠易醒藏蕉梦,多难仍逢剪韭时。”

      【士师分鹿】 宋·陆游:“士师分鹿真是梦,塞翁失马犹为福。”

      【分鹿覆蕉】 清·钱谦益:“且将分鹿付覆蕉,莫以亡羊笑博簺。”

      【寻蕉覆鹿】 宋·张炎:“任蹴踏芳尘,寻蕉覆鹿,自笑无能。”

      【梦中案鹿】 清·钱谦益:“壁上画龙成底事,梦中案鹿竟谁冤。”

      【梦中蕉鹿】 清·黄景仁:“叹名场已醒,梦中蕉鹿,酒徒难觅,市上荆高。”

      【梦里士师】 清·钱谦益:“梦里士师多讼狱,醉*士少崩骞。”

      【惊心蕉鹿】 清·汪文桂:“惊心蕉鹿追宵梦,款语沧桑坐石矶。”

      【覆鹿蕉讼】 清·钱谦益:“覆鹿蕉讼无荣辱,芥羽鸡场有是非。”

    [阅读全文]...

2022-01-21 08:48:11
  • 诗词与典故

  • 诗词与典故

      解析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

      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刘禹锡

      典故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诗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典故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诗句: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诗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诗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

      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词人在这句中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诗句: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典故

      八百里指牛。据《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駮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的卢良马名。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

      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形象的描写了军旅的生活和表现了抗金将士的英雄气概

    [阅读全文]...

2022-07-23 04:13:17
  • 方寸的诗词典故

  • 方寸的诗词典故

      本指一寸见方的心部,是心的别名,由“方寸之地”节略而来。古人以“方寸之地”指心,始于《列子·仲尼》:“吾见子之心矣: 方寸之地虚矣。”讲的是一个悟道体虚的故事: 龙叔称病,请文挚诊视。文挚让龙叔向阳站着,自己从他背后观看,说:“我看到你的心了。你的心已虚空无物,和圣人差不多了。”方寸是指“见方一寸”的大小。称心为“方寸之地”,是说心虽小而能至大的意思。至晋代陈寿撰《三国志》,略言为“方寸”。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说的是: 三国时,徐庶同诸葛亮是好朋友,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诸葛亮和徐庶一起跟随刘备,被曹兵追赶,不幸,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捉去。徐庶非常孝顺,母亲被俘,他不忍丢下母亲,就指着自己的心对刘备说:“我本来要同您一起共创雄伟的事业,我这方寸之地是这样想的。可现在我的老母被曹兵抓去,我的方寸已经乱了,不能安心,再留在您这里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我从此要同您分别了。”于是,徐庶便到曹操那里去了。徐庶虽到了曹营,但并没有救出自己的母亲,反而使母亲自缢而亡。且徐庶一生未为曹操献上一计。

      此后,“方寸”便成了心的别名。

    [阅读全文]...

2022-04-07 18:10:15
  • 黄金台的诗词典故

  • 语文
  • 黄金台的诗词典故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成语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金台的诗词典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典源出处

      《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 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史记·燕召公世家》亦载。《文选·孔融〈论盛孝章书〉》:“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 《文选·鲍照〈放歌行〉 诗》注引 《上谷郡图经》:“黄金台,易水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邹衍) 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释义用法

      战国时燕昭王欲兴国复仇,招纳贤者,去向郭隗请教,郭隗对他讲了千金买马骨的'故事,然后说,要招贤致士,可以先从我开始,像我这样的都被重视,何况比我强的呢? 天下贤士自然会来了。于是昭王“筑宫而 师之。”后来记载遂有筑黄金台之说。后以此典指帝王招贤纳士,任用人才。参见“燕昭市骏”。

      用典形式

      【拥彗】 唐·李商隐:“式闾真道在,拥彗信谦光。”唐·李白:“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

      【金台】 唐·杜牧:“我虽在金台,头角长垂折。”清·夏孙桐:“夕照淡金台,消沉几霸才。”清·顾炎武:“相逢不见金台侣,但说荆轲是酒人。”

      【始隗】 唐·孟郊:“选俊感收毛,受恩惭始隗。”

      【拜隗】 元·郝经:“费尽黄金台始成,一朝拜隗人尽惊。”

      【隗台】 唐·罗隐:“龙门盛事无因见,费尽黄金老隗台。”

      【隗始】 唐·杜牧:“礼数全优知隗始,讨论常见念回愚。”

      【尊隗】 唐·李商隐:“故事曾尊隗,前修有荐雄。”

      【燕台】 唐·祖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清·吴伟业:“赵氏只应完白璧,燕台今已重黄金。”

      【师郭隗】 清·查容:“岂为燕台师郭隗,一时客去感飘零。”

      【延郭隗】 清·黄景仁:“台上何人延郭隗? 市中无处访荆卿。”

      【郭隗台】 唐·罗隐:“千枝白露陶潜柳,百尺黄金郭隗台。”清·黄鷟来:“秋风自老荆卿市,夜月空登郭隗台。”

      【郭隗宫】 清·顾炎武:“断霓夫人剑,残烟郭隗宫。”

      【黄金台】 南朝宋·鲍照:“岂伊白壁赐,将起黄金台。”唐·柳宗元:“燕有黄金台,远致望诸君。”唐·李白:“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宋·范成大:“故人客馆中天开,非君谁上黄金台?”

      【黄金峻】 唐·杜牧:“郭隗黄金峻,虞卿白璧鲜。”

      【隗在燕】 唐·刘禹锡:“兴伴王寻戴,荣同隗在燕。”

      【燕王台】 唐·高适:“题诗碣石馆,纵酒燕王台。”

      【燕昭台】 明·陈子龙:“秋风瑟瑟黄云堆,我亦振驾燕昭台。”

      【千金筑台】 唐·杨巨源:“六国唯求客,千金遂筑台。”

      【台上黄金】 清·黄景仁:“素衣缁,黑头白,台上黄金惨无色。何益,待重新整顿,看山双屐。”

      【恩从隗始】 宋·王安石:“功谢萧规惭汉第,恩从隗始诧燕台。”

      【高台黄金】 唐·罗隐:“浮世*来轻骏骨,高台何处有黄金?”

      【郭隗见招】 清·王夫之:“北望黄金台,郭隗时见招。”

      【隆郭隗礼】 清·赵执信:“但隆郭隗礼,不洒田光血。”

      【筑台自隗】 唐·刘禹锡:“筑台先自隗,送客独留髡。”

      【燕昭筑台】 宋·汪元量:“燕昭筑台金满地,郭隗登台多意气。”

      【黄金独名台】 清·杜诏:“伯业销沉等劫灰,黄金照耀独名台。”

      【登台吊黄金】 清·元璟:“入梦几人飞白凤,登台终古吊黄金。”

    [阅读全文]...

2022-03-16 13:08:15
  • 方进坏陂的诗词典故

  • 语文
  • 方进坏陂的诗词典故

      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方进坏陂的诗词典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典源出处

      《汉书·翟方进传》:“初,汝南旧有鸿隙大陂(bei),郡以为饶,成帝时,关东数水,陂溢为害,方进为相,与御史大夫孔光共遣掾行视,以为决去陂水,其地肥美,省堤防费而无水忧,遂奏罢之。及翟氏灭,乡里归恶,言方进清陂下良田不得而奏罢陂云。王莽时常枯旱,郡中追怨方进,童谣曰:‘坏陂谁?翟子威。饭我豆食羹芋魁。反乎覆,陂当复。谁云者?两黄鹄。’”

      释义用法

      汉代翟方进(字子威)把鸿隙池水放掉,认为可以免除水患,但后来当地时常干旱,无水灌溉,当地人怨恨他,传唱童谣,说他毁坏了陂池,使人不能种水稻,只能吃豆饭芋羹,假托仙人预言,陂池还会恢复。后以此典指治理水利;或以“陂坏当复”等指事物反覆;或以“芋魁饭豆”等指粗粝的饭食。

      用典形式

      【双黄鹤】宋·辛弃疾:“如卧长

      虹陂十里,是谁言,听取双黄鹤。”

      【两黄鹄】宋·苏轼:“定须却致两黄鹄,新与上帝开濯龙。”

      【思两鹄】宋·苏轼:“饭豆羹藜思两鹄,饮河噀水赖长霓。”

      【复陂谣】宋·范成大:“安得能言两黄鹄,为君重唱复陂谣。”

      【羹芋魁】清·顾炎武:“五十年来羹芋魁,顿令泽国生蒿菜。”

      【*陂往复】清·归庄:“光武宣王终有望,*陂往复理难谕。”

      【芋魁饭豆】宋·苏轼:“拂衣自注下下考,芋魁饭豆吾岂无。”

      【陂坏当复】宋·陆游:“共知陂坏行当复,敢恨台高既已倾。”

      【两鹄告成坏】宋·苏轼:“江湖开塞古有数,两鹄飞来告成坏。”

      相关推荐:

      长城自坏诗词典故

      典源出处

      《宋书·檀道济传》:“于是收道济及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司徒从事中郎粲……等八人,并于廷尉伏诛。……初,道济见收,脱帻(ze)投地曰:‘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释义用法

      南朝宋将檀道济协助刘裕建立*有大功,后遭忌被杀。檀道济被捕时,把帽子摔在地上说:“竟然毁坏你家的万里长城!”后用此典指统治集团内部自相残杀或杀害功臣,也用以指守边将领。

      用典形式

      【长城坏】清·钱谦益:“何当大星陨,坐见长城坏。”

      【坏长城】清·邱迥:“沙漠何期归故主,权奸乃敢坏长城。”清·陈伦:“风波万里坏长城,三字翻称廷尉*。”

      【隳道济】清·朱彝尊:“长城隳道济,大勇丧成。”

      【万里长城】唐·杜牧:“三边要高枕,万里得长城。”唐·白居易:“谁遣书生论兵事,万里长城元自弃。”

      【长城自坏】清·王峻:“长城自坏天难问,半壁偏安主厚颜。”清·黄鷟来:“长城自坏出不意,兜鍪误我何其愚。”

      【江左长城】元·潘纯:“江左长城真自坏,邺中明月竟谁歌?”

      【塞上长城】宋·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长城君自坏】清·王士禛:“太息长城君自坏,军中空卓曲端旗。”

      【自坏万里城】清·唐孙华:“石头袁粲真堪惜,自坏边关万里城。”

    [阅读全文]...

2022-01-20 21:52:20
  • 清明节典故诗词

  • 清明节
  • 清明节典故诗词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日子,下面是清明节典故诗词,请参考!

      1、《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2、《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3、《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4、《清江引·春思》

      (元)张可久

      黄莺乱啼门外柳,细清明后。

      能消几日春,又是相思瘦。梨花小窗人病酒。

      5、《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6、《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节的*俗是丰富有趣,除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最初目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景象,正是郊游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小灯笼,象闪烁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阅读全文]...

2022-04-22 10:30:10
  • 思乡的典故诗句

  • 思乡
  • 思乡的典故诗句

      今夜风声又敲打着我的窗棂,思乡的心犹如一粒浸透了的.种子,无端地膨胀起来。

      1、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3、*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4、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5、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6、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8、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9、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10、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髦已斑。

      1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12、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15、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乐》

      16、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17、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18、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19、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关于思乡的古诗:

      1、《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2、《归家》

      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3、《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4、《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5、《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6、《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7、《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阅读全文]...

2022-02-06 04:39:11
  • 陆凯寄梅诗词典故

  • 语文
  • 陆凯寄梅诗词典故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下面为大家带来了陆凯寄梅诗词典故,欢迎大家参考。

      典源出处

      《太*御览》卷九七○引《荆州记》(南朝宋·盛弘之撰)曰:“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花诗曰:‘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释义用法

      陆凯与范晔是好友,他托驿使寄给在长安的范晔一枝梅花,并赠诗一首,表达他对友人的思念。后以此典表现对家人、朋友等的想念情意;也用以咏梅。

      用典形式

      【梅驿】宋·张炎:“旧雨不来,风流云散,惟有长相忆。雁书休寄,寸心分付梅驿。”

      【寄春】清·张惠言:“念玉容寂寞,更无人处,经他风雨,能几多番?欲附西来驿使,寄与春看。”

      【赠远】宋·周密:“赠远天寒,吟香夜永,多少江南新怨。”

      【一枝春】宋·黄庭坚:“欲问江南*消息,喜君贻我一枝春。”宋·陈师道:“欲传千里信,暗折一枝春。”

      【寻驿使】宋·辛弃疾:“寻驿使,寄芳容,陇头休放马蹄松。”

      【陇头人】唐·张祜:“折花当驿路,寄与陇头人。”元·耶律楚材:“遥想冰魂政无恙,一枝回施陇头人。”

      【陇头梅】唐·宋之问:“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清·王夫之:“南去只悲湘水雁,北书唯寄陇头梅。”

      【驿使梅】清·黄鷟来:“青山尚逐征人舫,白雪难逢驿使梅。”

      【梅花使】清·黄景仁:“倘逢过岭梅花使,好讯荆高市上人。”

      【寄一枝】宋·胡仲弓:“渐次梅花开遍,花外行人已远。欲寄一枝嫌梦短,湿云和恨剪。”元·耶律楚材:“驿使不来人已老,江南谁寄一枝春?”

      【寄折梅】明·陈子龙:“鱼海逢归雁,龙沙寄折梅。”

      【寄梅花】宋·苏轼:“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

      【寄寒梅】元·许有壬:“尊中物,胜他年千里,谩寄寒梅。”

      【赠梅花】宋·张炎:“记前度,剪灯一笑,再相逢,知在那人家。空山远,白云休赠,只赠梅花。”

      【江南折赠】宋·张炎:“还念庾岭幽情,江南聊折赠,行人应发。”

      【江南驿使】明·陈子龙:“祖帐江梅驿使远,扬旌朔雪戍楼深。”

      【折梅寄我】宋·张炎:“有黄金,应铸相思。折得梅花先寄我,山正在,里湖西。”

      【折得陇头】明·唐寅:“折得陇头逢驿使,先与天下颁春王。”

      【陆凯传情】宋·钱惟演:“陆凯传情梅暗落,韩凭遗恨蝶争飞。”

      【驿传梅信】宋·张炎:“书染芝香,驿传梅信,次第来云北。”

      【驿使带春】金·李俊民:“纵看看,驿使带得春来,只恐怕,绿叶成阴子满。”

      【驿寄梅花】宋·秦观:“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春赠陇头】清·王士禛:“拗取铜坑玉一枝,江南春赠陇头时。”

      【故人堪寄】元·张翥:“故人堪寄,折枝代取,江南春信。”

      【送客逢春】唐·杜甫:“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难随驿使】宋·王安石:“纷纷自向江城落,杳杳难随驿使来。”

      【梅花寄远】宋·陈与义:“会有梅花堪寄远,可因莼菜便怀归。”

      【梅寄断魂】宋·范成大:“隙月知无梦,窗梅寄断魂。”

      【庾岭一枝】宋·范成大:“书随庾岭一枝寄,句挟韶江九奏成。”

      【剪梅烟驿】宋·史达祖:“但可怜处,无奈冉冉惊魂,采香南浦,剪梅烟驿。”

      【寒梅堪寄】明·陈子龙:“寒梅北客谁堪寄?春草南陔欲废歌。”

      【楚驿梅边】宋·陈允*:“楚驿梅边,吴江枫畔,庾郎从此愁多。”

      【一枝随驿使】宋·曾巩:“远寄一枝随驿使,欲分芳种恨无因。”

      【花信随驿使】宋·张元干:“春梢惯识宫妆样,花信偏随驿使回。”

      【折梅寄江北】南朝梁·江淹:“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岭梅传远信】宋·欧阳修:“不待岭梅传远信,剪刀先放彩花开。”

      【南枝附春信】宋·晏几道:“小梅风韵最妖娆,开处雪初消。南枝欲附春信,长恨陇人遥。”

      【梅花寄寒驿】元·邵亨贞:“年华晚,烟水正深,难折梅花寄寒驿。”

      【梅残驿使迟】宋·范成大:“韶江石老箫音在,庾岭梅残驿使迟。”

      【寄我江南梅】宋·周邦彦:“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

    [阅读全文]...

2022-03-31 11:56:45
  • 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 历史
  • 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一直讲究含蓄之美,古诗更是多用典故,隐喻,辛弃疾有时候甚至一首诗中多个典故,不清楚这些典故的来历,还真不好把握整首诗的意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哀鸿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寒食

      寒食,一个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桑梓

      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采薇

      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三径

      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鸡黍

      特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论语》中:子路随孔子出游时与孔子走散了,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化碧

      多用以称颂忠臣志士。

      《庄子·外物》:" 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郑元佑 《汝阳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楼兰

      指边境敌人。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双鲤

      书信。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劳歌

      送别歌的总称。

      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红豆

      常用于象征爱情或相思。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树”。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献芹

      自谦说法。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

    [阅读全文]...

2022-06-04 11:58:37
  • 亚夫细柳营的诗词典故

  • 语文
  • 亚夫细柳营的诗词典故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diǎn gù。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亚夫细柳营的诗词典故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典源出处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卫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更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即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释义用法

      汉文帝时,以周亚夫等三人为将军分别屯兵在细柳、霸上、棘门,防备匈奴。文帝亲自去慰劳,至霸上,棘门两军,都是毫无阻拦,直驰而入。至周亚夫的细柳军营却戒备森严,非将军令不开营门,营中又不许驱驰,天子也要按令行事。文帝认为这样的才是真正的将军,像霸上、棘门如同儿戏一般,夸奖了好久。后以“细柳营”等称扬军队纪律严明,将帅统率有方,也泛指军营、军队。以“棘门霸上”等指军队懈怠,毫无作战能力。

      用典形式

      【柳营】唐·刘禹锡:“伯仲到家人尽贺,柳营莲府递相欢。”宋·杨亿:“兰室冷光浮玉簟,柳营清吹逐金笳。”

      【太尉营】唐·罗隐:“剑佩孙弘阁,戈铤太尉营。”

      【亚夫营】唐·李商隐:“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唐·罗隐:“二月春风何处好,亚夫营畔柳青青。”

      【细柳军】明·陈子龙:“纵使搴旗细柳军,何如借箸蓬莱殿。”

      【细柳威】唐·李乂:“上宰调梅寄,元戎细柳威。”

      【细柳营】唐·杜甫:“箫入昭阳殿,笳吹细柳营。”唐·贺朝清:“已见氛清细柳营,莫更春歌落梅曲。”明·陈子龙:“侍臣亲下承华殿,大将分屯细柳营。”

      【柳作营】明·陈子龙:“茂宰花成县,元戎柳作营。”

      【棘门军】唐·钱起:“归觐屡经槐星月,出师常笑棘门军。”明·陈子龙:“可怜儿戏棘门军,忍使神州尽蛇豕。”

      【儿戏将军】金·元好问:“儿戏将军百不知,枉将壁垒付安危。”

      【汉将儿戏】唐·高适:“汉将乃儿戏,秦人苦自劳。”

      【细柳旧营】唐·吴融:“细柳旧营犹锁月,祁连新冢已封苔。”

      【细柳豪雄】明·孙承宗:“漫道是长杨词赋,细柳豪雄。”

      【营伴将军】唐·薛能:“县依陶令想嫌迂,营伴将军即大粗。”

      【棘门灞上】宋·陆游:“棘门灞上勿儿戏,犬羊岂惮渝齐盟。”

      【灞上儿戏】金·元好问:“只知灞上真儿戏,谁谓神州遂陆沉。”

      【灞上婴孩】唐·李白:“细柳开营揖天子,始知灞上为婴孩。”

    [阅读全文]...

2022-07-26 22:31:38
有典故的诗词 - 句子
有典故的诗词 - 语录
有典故的诗词 - 说说
有典故的诗词 - 名言
有典故的诗词 - 诗词
有典故的诗词 - 祝福
有典故的诗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