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名言

关于刘禹锡的名言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刘禹锡的名言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刘禹锡的名言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刘禹锡的名言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26) 语录(16) 说说(4) 名言(57) 诗词(127) 祝福(630) 心语(144)

  • 刘禹锡的名言名句

  • 名言
  • 刘禹锡的名言名句(精选90句)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对那些经典的名言很是熟悉吧,名言是我国文化悠久,博大精深的具体体现。什么样的名言才具有借鉴意义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刘禹锡的'名言名句(精选90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兵符相印无心恋,洛水嵩云姿意看。

      2、苟有所见,虽布衣之贱,远守之微,亦可施用。

      3、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4、尽诚可以绝嫌猜,徇公可以弭谗诉。

      5、天与人交相胜。

      6、兰在幽林亦自芳。

      7、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8、以目而视,得形之粗者也;以智而视,得形之微者也。

      9、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地起波澜。

      10、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11、美人首饰傧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12、教化之移人也如置邮焉。

      13、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

      14、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15、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16、巧言易信,孤愤难申。

      17、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

      18、五刃之伤,药之可*,一言成疴,智不能明。

      19、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浥露似沾巾。

      20、厚发奸之赏,峻欺下之诛。

      21、守法持正,嶷如秋山。

      22、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撩乱碧罗天。

      23、千里之缪,不容秋毫。

      24、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25、石以砥焉,化钝为利。

      26、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余把笔痕。

      27、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

      28、雷雨江山起卧龙。

      29、以清俭自律,以恩信待人,以夷坦去群疑,以礼让汰惨急。

      30、弘爱人屈己之道,酌因时适变之宜。

      31、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32、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33、有事之世易为功,无为之时难为名。

      34、清越而瑕不自掩,洁白而物莫能污。

      35、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

      36、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37、时乎时乎,去不可邀,来不可逃。

      3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9、进退维谷,冰炭在怀。

      40、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41、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42、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43、嘈然欻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44、无意似多情,千家万千去。

      45、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

      4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7、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48、浮言可以事久而明,众嗤可以时久而息。

      49、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阅读全文]...

2022-01-15 10:22:21
  • 刘禹锡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1.峻节可临戎,虚心宜待士。

    2.只缘袅娜多情思,更被春风常情猜。

    3.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4.绿玉觜鸡脑破,玄金爪擘兔心开。

    5.爱池能久立,看月未成栖。

    6.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7.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8.进退维谷,冰炭在怀。

    9.守法持正,嶷如秋山。

    10.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11.东边日出西边南,道是无晴却有晴。

    12.朝来入忘树,孤客最先闻。

    13.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14.兵符相印无心恋,洛水嵩云姿意看。

    15.*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16.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17.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18.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9.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20.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地起波澜。

    21.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

    22.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

    23.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24.美人首饰傧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2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6.弘爱人屈己之道,酌因时适变之宜。

    27.求硕画于庶位,虑遗材于放臣。

    28.网开三面,危疑者许以自新;耳达四聪,瑕累者期于录用。

    29.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

    30.计熟事定.举必有功。

    31.厚发奸之赏,峻欺下之诛。

    32.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余把笔痕。

    33.时乎时乎,去不可邀,来不可逃。

    34.八音与政通,而文章与时高下。

    35.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

    36.千里之缪,不容秋毫。

    37.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3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9.吠声者多,辨实者寡。

    40.巧言易信,孤愤难申。

    41.不失意,焉能暴己知?

    4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3.石以砥焉,化钝为利。

    44.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45.说之,推诚人自服。

    4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7.穷巷秋风起,洗摧兰蕙芳。

    48.天与人交相胜。

    49.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动京城。

    50.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51.有事之世易为功,无为之时难为名。

    [阅读全文]...

2021-12-13 08:53:50
  • 刘禹锡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刘禹锡名言

    1、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 刘禹锡

    2、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动京城—— 刘禹锡

    3、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地限时—— 刘禹锡

    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

    6、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 —— 刘禹锡

    7、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刘禹锡

    8、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 刘禹锡

    9、有事之世易为功,无为之时难为名晋书雷雨江山起卧龙—— 刘禹锡

    10、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刘禹锡

    11、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刘禹锡

    1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刘禹锡

    13、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

    14、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

    15、清越而瑕不自掩,洁白而物莫能污—— 刘禹锡

    16、天与人交相胜—— 刘禹锡

    17、老实人既不怕光明,也不怕黑暗—— 刘禹锡

    18、迎得春花先到一,浅黄轻绿映楼台—— 刘禹锡

    19、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召—— 刘禹锡

    2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刘禹锡

    21、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 刘禹锡

    22、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刘禹锡

    23、人诚务胜乎天—— 刘禹锡

    24、时乎时乎,去不可邀,来不可逃—— 刘禹锡

    25、天涯浮云去,争蔽日月光,穷巷秋风起,洗摧兰蕙芳—— 刘禹锡

    26、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洛天—— 刘禹锡

    27、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刘禹锡

    28、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多自强—— 刘禹锡

    2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30、朱鹊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

    [阅读全文]...

2021-12-27 23:09:12
  • 刘禹锡的名诗

  • 刘禹锡的名诗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刘禹锡的名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和乐天春词⑴

      新妆宜面下朱楼⑵,深锁春光一院愁⑶。

      行到中庭数花朵⑷,蜻蜓飞上玉搔头⑸。

      【注释】

      ⑴春词:春怨之词。“春词”为白居易原诗题目。

      ⑵宜面:脂粉涂抹得与容颜相宜,给人一种匀称和谐的美感。一作“粉面”。朱楼:髹以红漆的楼房,多指富贵女子的居所。

      ⑶春光:春天的风光、景致。南朝宋吴孜《春闺怨》诗:“春光太无意,窥窗来见参。”

      ⑷中庭:庭院;庭院之中。汉司马相如《上林赋》:“醴泉涌于清室,通川过于中庭。”

      ⑸蜻蜓:暗指头上之香。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故称。

      【白话译文】

      浓妆艳抹打扮一新下红楼,深深庭院春光虽好只添愁。

      走到庭中查数新开的花朵,蜻蜓有情飞到了玉簪上头。

      【原文】

      乌衣巷⑴

      朱雀桥边野草花⑵,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⑶,飞入寻常百姓家⑷。

      【注释】

      ⑴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于此,为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⑵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⑶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⑷寻常:*常。

      【白话译文】

      朱雀桥边长满丛丛野草,点点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从前在王谢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再来飞进*常百姓人家。

      【原文】

      酬1乐天2扬州初逢*上见赠3

      巴山楚水4凄凉地,二十三年5弃置身6。

      怀旧7空吟8闻笛赋9,到10乡翻似11烂柯人12。

      沉舟13侧畔14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15,暂凭杯酒长精神16。

      【注释】

      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见赠:送给(我)。

      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

      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826)冬**,约22年。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谪(zhé)。

      怀旧:怀念故友。

      吟:吟唱。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到:到达。

      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沉舟: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侧畔:旁边。

      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白话译文】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阅读全文]...

2022-01-20 14:04:09
  • 刘禹锡:春词

  •   《春词》

      作者: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注释:

      1、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2、蜻蜓句:暗指头上之香。

      译文:

      宫女打扮脂粉匀称,

      走下红楼;

      春光虽好独锁深院,

      怎不怨愁?

      来到庭中点数花朵,

      遣恨消忧;

      蜻蜓飞来,

      停在她的玉簪上头!

      赏析:

      这首宫怨诗,是写宫女新妆虽好,却无人见赏。首句写粉脂宜面,新妆初成,艳丽妩媚,希冀宠幸;二句写柳绿花红,良辰美景,却独锁深院,满目生愁;三句写无端烦恼,凝聚心头,只好数花解闷;四句写凝神伫立,人花相映,蜻蜓作伴,倍显冷落。层层叠叠,婉曲新颖。写宫女形象,丰韵多姿,妩媚动人;写孤凄幽怨,委婉含情,得之于神。

    [阅读全文]...

2021-12-15 15:50:08
  • 刘禹锡:台城

  •   《台城》

      作者:刘禹锡

      原文: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花。

      赏析:

      六朝皇帝,以奢侈荒淫着称,最末的那位陈后主更甚。他在豪华的台城里,营造了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达数十丈的楼阁,整天倚翠偎红,不理朝政,还自谱新曲《玉树*花》,填上淫词,让数以千计的美女边歌边舞。可怎料笙歌未彻,隋兵已迫都门,楼上红灯,楼下战火,连成一片。金粉南朝就在这靡靡之音中结束了。这首怀古诗,以古都金陵的核心——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首句总写台城,综言六代,是一幅鸟瞰图。“六代竞豪华”,乍看只是叙事,但前面冠以“台城”,便立刻使人联想到当年金陵王气,今日断瓦颓垣,这就有了形象。“豪华”之前,着一“竞”字,直贯六朝三百多年历史及先后登基的*四十位帝王。“竞”当然不是直观形象,但用它来点化“豪华”,使之化成了无数幅争奇斗巧、富丽堂皇的六代皇宫图,它比单幅图画提供的形象更为丰满。

      次句在画面上突出了结绮、临春两座凌空高楼(还应包括另一座“望仙阁”在内)。“事最奢”是承上“豪华”而发的议论,“最”字接“竞”字,其奢为六朝之“最”,可说登峰造极,那么陈后主的下场如何,是不难想象了。这一句看起来写两座高楼,而议论融化在形象中了。这两座高楼,虽然只是静止的形象,但诗句却能引起读者对楼台中人和事的联翩浮想。似见帘幕重重之内,香雾缥缈之中,舞影翩翩,轻歌阵阵,陈后主与妖姬艳女们正在纵情作乐。诗的容量就因“结绮临春”引起的联想而更加扩展了。

      第三句记楼台今昔。眼前野草丛生,满目疮痍,这与当年“万户千门”的繁华景象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一个“成”字,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数百年前的盛景,似乎一下子就变成了野草,其中极富深意。(m.ju.51tietu.net)我们仿佛置身于惨碧凄迷的瓦砾堆中,当年粉黛青蛾,依稀可见;今日累累白骨,怵目惊心。

      结句论述陈后主失国因由,诗人改用听觉形象来表达,在“千门万户成野草”的凄凉情景中,仿佛隐约可闻《玉树*花》的乐曲在空际回荡。这歌声使人联想到当年翠袖红毡,缓歌曼舞的场面,不禁使人对这一幕幕历史悲剧发出深沉的感叹。

      怀古诗往往要抒发议论的,但这首诗不作抽象的议论,而是把议论和具体形象结合在一起,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使诗句具有无限情韵,发人深思,引人遐想。这样,我们毫不感到是在听诗人枯燥地讥评古人古事,只感到在读诗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阅读全文]...

2022-04-18 10:47:57
  • 刘禹锡《蜀先主庙》

  • 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解

      1、业复句:王莽代汉时,曾废五铢钱,至光武帝时,又从马援奏重铸,天下称便。这里以光武帝恢复五铢钱,比喻刘备想复兴汉室。

      2、凄凉两句:蜀汉降魏后,刘禅迁至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魏太尉司马与之宴,并使蜀国女乐歌舞于刘禅前,旁人皆为他感伤,他却喜笑自若。伎:同“妓”,女乐。实际也是俘虏。

      译文

      刘备的英雄气概真可谓顶天立地;

      经历千秋万代威风凛凛至今依然。

      战乱局势中与魏吴鼎足三分天下;

      雄心勃勃立誓复兴汉室统一铸钱。

      得到贤明丞相孔明开国有人辅佐;

      生了个儿子阿斗却不是一个圣贤。

      多么可悲原先蜀汉宫廷的歌妓们;

      如今却欢歌曼舞尽在魏王的殿前。

      赏析

      这首诗是赁吊古人的,也可以看成史论诗。主要在于称颂刘备,而贬讥刘禅诗的首联写刘备在世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千秋后的庙堂仍然威势逼人。颔联写刘备的业绩,两句用典对得工整,自然浑成。颈联为刘备功业不成,嗣子不肖而叹惜。尾联感叹后主刘禅之不才。全诗前半写功德,后半写衰败,以形象垂戒当世。

      诗的用事对仗都很警辟工整。

    [阅读全文]...

2022-07-05 08:55:22
  • 刘禹锡《庭竹》

  • 庭竹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原文: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着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着名的“汉寿城春望”。

    [阅读全文]...

2021-11-25 05:13:25
  • 刘禹锡的诗句有哪些(刘禹锡最知名的15首诗)

  • 他的山水诗被世代颂扬,意境开阔深远而博大。他的诗作高昂明朗,清新自然,在风清云淡,简洁明快中,积极乐观的力量静静的散发着独有的魅力,读他的作品,极易被他的豪迈与洒脱所感染,或许这也是他的诗作千年不朽,世代相传的原因之一吧。

    唐代: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唐代: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代: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代: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阅读全文]...

2022-05-06 15:14:32
  • 刘禹锡:秋风引

  • 秋风
  •   《秋风引》

      作者:刘禹锡

      原文: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释:

      1、至:到。

      2、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3、雁群:大雁的群体。

      4、孤客:孤独的异乡人。

      5、闻:听到。

      翻译:

      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

      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

      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

      树叶瑟瑟。

      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

      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

      来到耳边了,

      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赏析: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意。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在庭院、来到耳边了。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所说,“为孤客传神”的正在这两个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m.ju.51tietu.net)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如此敏感的原因,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解释说:“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钟惺在《唐诗归》中还指出:“不曰‘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便浅。”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不过,前面说过,诗无定法,这一结句固然以曲说而妙,但也有直说而妙的。苏颋有首《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里,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阅读全文]...

2021-12-20 20:34:11
刘禹锡的名言 - 句子
刘禹锡的名言 - 语录
刘禹锡的名言 - 说说
刘禹锡的名言 - 名言
刘禹锡的名言 - 诗词
刘禹锡的名言 - 祝福
刘禹锡的名言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