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答卷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历史答卷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历史答卷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历史答卷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历史试卷分析(精选20篇)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由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属性。尽管“分析”作为一个正式的概念在*年来才逐步建立起来,这一技巧自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至322年)就已经应用在了数学、逻辑学等多个领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历史试卷分析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一、基本情况
本次考试:51班最高分94,最低分24,优秀人数7人,及格人数24人,差生10人,均分63.05
52班最高分93,最低分33 ,优秀人数6人,及格人数26 人,差生9 人,均分63.24
二、试题特点
试题满分100分,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部分。
试题难易适中,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
三、答题情况
1、选择题完成较好,均分在30分左右,非选择题填空题完成较好,几乎都能得满分。
2、选择题中失分最高的是2、16题,非选择题中四题(30),五题(3)失分较高。
3、失分原因分析:
(1)概念把握不准确。如选择题2题,对隋朝特点的描述中,哪一项最贴切?A、经济繁荣B、短暂而繁荣C、二世而亡D、国家统统一大部分学生选A或C,第二课的课题就是繁盛一时的隋朝。
(2)部分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不扎实,书写不工整,有错别字,很多基础题也会失分。部分学生对于图片的识读能力不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教材图片的分析,点名相关知识
(3)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差和概括归纳能力差是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教学建议
1、落实好基础知识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基本知识,一定要扎扎实实的落实好,让学生要掌握准确无误。
2、培养基本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提高答题技巧
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加强答题规范性的培养,使学生答题时做到点化、序列化和段落花;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4、重视课本历史图片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一定让学生看图、读图、识图,以图来读史、用图来讲史,使学生明确历史图片也是学*历史的有效手段,进而能掌握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
5、重视历史知识的总结
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6、加强材料题的训练
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期中考试已经落下帷幕,为了更好地安排下半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在此特对期中历史试卷的考试情况进行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共三道题,分别为单选题、材料分析题、问答题,共计100分。就试卷难易程度来说,这张卷子难易度适中。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题为选择题,主要考核的就是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基础知识点包括这些:课本上的图文如4题,考核唐朝都城长安的城市*面图;文本中每一课的具有总结性的小标题如3题,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是虚心纳谏、知人善任;还考查了相关的历史典故: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与哪个有关?总的来说,选择题的难度并不大。尽管试卷难度不大,学生的答题情况并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学生根本不重视这么课程,作为这么课程的任课教师,我认为学生出现这样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本人认为,任课老师再兢兢业业,学生手头没有配套的练*,这都很难让学生主动的去学*这们课程。因此借这个机会我想跟领导说说我的心声:给七年级的政、史、地、生都配上相应的资料吧。其次就是任课教师教学任务没有落到实处即没有适量的练*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二答题共两个小题:第1题,考查的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知识。知识点学生并不陌生,但材料是以图表的形式展现的,由于学生还没有具备一定的分析图表的能力,加之学生根本没有识记这个知识点,因而这道题的答题情况非常的糟糕。第2小题,考查的是隋朝大运河的知识。试题给出大运河的图片,结合图片来答题。这题考查的也是课本的基础知识,最后一个问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以自由的发挥。因而这张卷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优越性即学生有话可说,学生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就学生答题的情况分析,这道题的得分率不是很高,能够难道一半分数的同学不到一半的学生。基于这样的现实,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得调整自己的方法。
第三题为问答题即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唐朝经济繁荣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就题目来看,难度并不大,聪明的孩子能够从试卷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值得高兴的是,这道题大部分学生都动手写了,不再给老师留空白卷子。这道题12分,我认为这么大的分值,就单单一个问题,这不利于七年级的学生得分,希望以后七年级的最后一题能够分成几个小题来分析。
关于这次测验,学生的成绩分布主要有以下情况:
七年级三个班的历史科目及格率均不到百分之五十,每班的优秀率均不足百分之二十。面对这样的成绩,作为任课老师,我将采取一定措施,努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
今年的学*方式和考试方式和以往大不一样,网上教学,家长监考。考前还担心考不出学生的真实水*,看了分数觉得大多数家长还是很认真负责的,很感谢家长的监督,陪伴。考试成绩在我我预料之中,不太理想,下面我具体分析下这次考试:
一、试卷分析:
一模试卷从总体上说,知识考查的覆盖面广。材料阅读量适中,材料类型选择多种多样,图文并茂,选择重点及热点的材料,体现了试题对重点内容和时事热点内容的考察。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解读、运用能力。主观题注重考查从材料情境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对材料知识的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述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体现了历史新课程和中考命题的趋势。且与当今热点联系紧密,如:18题疫病防治,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考查,让学生通过古今对比,中外对比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总之,本套试卷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兼顾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理解,分析能力的试题,是一套高质量的试题。
二、学生得分情况:
我校参考学生135人,总均分43.72分,总及格率52.24%。其中60分以上7人,50分以上50人。优生不尖不多。
三、学生答题情况:
客观题答题分析,出错率较高的题:
第2题:学生没有复*到古代史,没有提取到公元前221年、摒弃重立列国、为中央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这些重点的答题点,造成失分。
第3题:这个题是出错率最高的一题,看到南宋时,马上选了经济重心难移,没有认真读题。
第6题:对史实记忆不牢固。没记住民国元年是哪一年。还有的同学知道民国元年但计算出错。
第7题:只注意到*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忽视马克思主义,1918年。
第15题:学生未能注意材料中“最能反映”这些限定词,好多选A没有看清B、C选项中“开始”,所以失分。
总体上来说有三类错误:
1、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2、是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试卷分析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学*情况,好的试卷可以准确的反映出学生得学*情况。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历史试卷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从总体上说,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凸显潜力,渗透德育。以新课标为准绳,学科的重点资料为核心,紧跟时代脉搏,设问巧妙,立意高远。以基础立意转向基础、潜力并举,稳中求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的培养,把握了教学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导向鲜明,是一份融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好试题。
一、基本状况
1、本次参考人:252及格人数:93人
2、试题特点
本试题共两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容易题约占50%,中档题占30%,稍难题占20%;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潜力的考查,个性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潜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潜力,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潜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潜力的考查,设问跨度小,对分析潜力的考查也只是局限于比较浅的层面上。
二、试题解题状况
1、概念把握不准确
概念是学*历史的基本因素,无数个概念支撑了历史长河,历史概念区分了多个历史史实与现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势必影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如第11小题:关于“随唐”的相关叙述,部分学生误选a,就是对概念理解不清造成的。
2、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不牢
历史学科资料包罗万象,涉及了语数政地等多领域、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若相关学科知识缺乏,定会对学*历史带来务必困难。如2、4、8、12、14、20等,部分学生之所以选错,显然是由于相关学科知识缺乏造成的。
3、历史思维潜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潜力、概括归纳潜力差
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分析历史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善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潜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嗦或不完整。如第24、25小题第三问,部分学生失分较多,这就是*时历史思维潜力训练太少、分析综合潜力欠缺影响所致。又如23小题:唐太宗和宋太祖都是*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他们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巩固统治*。完成下表。此题对学生潜力要求较高,造成很多学生不知所措,思路紊乱,失分极其严重。
5、审题潜力不强
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如第7、21小题,有的学生审题不仔细,把“不正确”看成“正确”,张冠李戴,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三、对今后教学推荐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依据新课标,以教材为载体,对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起重要作用、地位明显的资料,我们要重点突出,讲清来笼去脉,浓墨重彩,丰富资料,补充材料,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用心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学生学*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职责感。不要局限于记住几个零散知识点,如果好处不明,完全机器记忆,很快就会遗忘,构成记忆残缺,知识学*不深入,容易造成学生急功*利,学*不踏实,心态浮躁。教学中我们务必要一环紧扣一环,吃不得夹生饭。
2、加强技巧性训练
一是加强学生的审题潜力训练,教会学生审清时间空间,审准关键词的意思,审准答题方向,选取题怎样做,材料题怎样做,问答题怎样做,从哪里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解,如何表述,有计划地用相关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回答相关问题的要领,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潜力和应试潜力。二是加强养成教育,*时教学中不要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认真答题、认真写字的好*惯。
3、注重潜力培养
新课标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潜力;增强学生自主学*的潜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潜力。
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对学生学*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逐步掌握学*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科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有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等。
同时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方位去发掘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地认识历史。
历史潜力的培养不是一躇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逐渐渗透、潜移默化,彻底抛弃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是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主角,设置*等的互动交流*台,透过精心设置的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要照本宣科,要创设新情境,组织精当的材料,引领学生去探究、去实践、去创新。惟有如此,才能发展学生的不一样才能,也才能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积蓄能量和潜力。
4、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实现与历史学科教学的联系。
总之,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全体学生,*等善待各类学生,抓好查漏补缺,学会科学的记忆历史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后果、影响、作用等)的方法,初步建立知识体系框架,注意学*潜力培养,适当延伸、迁移,让学生感知历史、积累历史。抓好单元内的综合过关练*。注重克服负面积累,防止两极分化,争取不让每位学生掉队。
总体上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凸显本事,渗透德育。以课标准为准绳,学科的重点资料为核心,紧跟时代脉搏,设问巧妙,立意高远。以基础立意转向基础、本事并举,稳中求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的培养,把握了教学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导向鲜明,是一份融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好试题。
1、今年试题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避免了考查的知识点相对密集、覆盖面较窄的问题,可谓立意高远。
2、卷1为选择题,共计35分。本卷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景。选择题得分率为70%左右,这充分说明师生在*时的历史教学中异常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这对于我们开展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和实施新的课改方案供给了优良的传统和良好的前提保证。
3、卷2为非选择题,共计65分。本卷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本事、分析本事、思考本事等,学生的水*不一,结果丢分较多。这充分反映了考生历史学*与考试的各项基本技能和综合本事有待提高。其主要表此刻:
⑴考生的基本功有待提高,错别字现象、字迹模糊不清现象、语言表达不通顺现象等依然存在。说明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基础打的不牢。
⑵考生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事不强。答卷中答非所问,文字表达不切要点等现象也很严重。有许多同学做题不认真,没有认真审题,对题意理解不深,研究问题不全面,造成不必要的丢分。
⑶考生综合本事较差,如第38小题学生都能写出孙中山来,可是综合孙中山在民主革命中做出的贡献却不能概括全面。说明学生的综合本事较差,不能从整体上去分析、整理、概括。
⑷考生的应试本事不强。如:第41小题,很多学生在回答第二小问时思路还停留在第一小问上,不能展开回答,造成失分。这就证明考生如何选择有效信息作答的应试本事有待提高。
总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表象,为指导我们今后的历史教学和考试供给可贵的一手资料,我们应深刻剖析。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综合本事的提高。
一、文综试卷中历史试题总体评价
1、题型基本稳定,知识布局合理,难易度把握较好:选取题以史料形式出现,非选取题的考查资料以小专题知识为主线进行综合整合、采用层层递进的小问题设置,注重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潜力的考查。知识布局合理:考查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试卷难易度把握较好,问题设置有梯度。
2、体现高考的方向:从知识立意向潜力立意转化。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知识的灵活运用与迁移;材料分析题注重材料的鲜活性,有图片资源的运用;问题设计有务必的开放性(如40题第4小问)。
3、较好地把握宏观与微观、理性与感性知识的有机结合:如意识形态与客观存在的关系、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
4、注意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注意教材新增加的资料与提法(如30题)
二、教学推荐
1、加强历史概念的辨析与运用训练。
2、加强知识的梳理、探究、变通与整合,加强高三最终阶段复*教学的有效性。
3、认真研究“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与“高中新课程标准”,把握考改方向。
(1)认真研究“2013年考试说明”,务必要吃透考纲,对照2012年说明,做到心中有底。
(2)研究“2013年新教材高考模拟试题”,领悟高考动向与潜力要求。
(3)尝试以新课标模块为指导方向的专题复*,尤其是一些新的思想与新提法。
4、加强对学生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更大程度提升学生的“最*发展区”。
如每一次测试后,对学生答题状况作一统计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知识网络是否构成、分析问题是否较窄、新情境下运用知识潜力是否较弱、知识与技能的学*是否停留在微观表面、主干知识是否宏观把握等,尔后教师对教学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的用心性,最大程度上发展思维。
5、继续加强解题方法、审题角度分析的讲解与渗透,讲与练相结合。
2018高考历史卷子
现在进行一轮复*的同学们,考文综的小伙伴想知道2018年历史卷子考生,那么小编整理了一些资料关于历史考试范围的,下面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们来看一下吧!
2018高考历史卷子:选择题
(一)主要出题范围
文化、政治考大题的可能性不大,但知识点又十分丰富,比较容易出选择题,文化方面,要注意区分著作的时代及名称。作为人物而言,反而比较简单,因为大多是比较有名的人物,没有似是而非的答案,不像因果关系的选择题,就看你基础知识掌握得是否牢固。
(二)解题技巧:注意限定语
选择题的解答,最重要的是审题。选择题一般由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第一,答题项(答案所指的内容和项目)。第二,主干语(选项所问的直接对象)。第三,条件限定语(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第四,选项。下面我们以历年真题为例进行说明。
1、 宋仁宗时期政治改革的主持者是:A、王安石;B、包拯;C、范仲淹;D、寇准(07年)。
2、 最终结束十六国割据局面的北魏皇帝是:A、道武帝;B、明元帝;C、太武帝;D、孝文帝(08年)。
答题项在考研中并不复杂,十分单一,像上述两题即为:主持者、皇帝。主干语则为“改革”与“结束割据局面”。限定语比较复杂,包括的内容最多,特别以时间最为重要,如“宋仁宗时期”、“北魏”即是。时间一般出现在政治事件以及政治制度类的选题中,解答时一定要注意搞清时间范围。做到这一点,是选择正确的第一步。做到这一点,有时甚至不明白正确选题项与主干语的关系,也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如例1,看到“宋仁宗”这一限定语,就首先排除了神宗时期的王安石,而包拯其人在一般教材中没有出现,不可能和庆历新政有关系,寇准情况相似,剩下的答案只有范仲淹了。又如
3、 属于唐朝后期“南衙北司之争”的事件是:A、甘露之变;B、河阴之变;C、夺门之变;D、高*陵之变(07年)。
注意到“唐朝后期”,只要知道另外三项分别属于曹魏、北魏和明朝,答案就是“甘露之变”了,也许你并不了解“南衙北司”的具体内容,甚至也不明白“甘露之变”具体所指,但照样可以选择出正确的选项。
另外,限定语也经常涉及空间,例如
4、 宋代民谚“苏湖熟、天下足”中的“苏湖”指今天的:A、苏州和湖州;B、江苏和湖北 ;C、苏州和芜湖;D、江苏和湖南(09年)。
这题只需要你在复*宋代这部分内容时,知道当时江南经济比较发达,这样,很容易确定答案为“苏州和湖州”。
也有在另外的方面进行限定的情况,如
5、 *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是:A、《农书》;B、《农政全书》;C、《农桑辑要》;D、《农桑衣食撮要》(08年)。
如果与选项结合起来分析,最重要的限定项并非“最早”,而是“官修”。“官修”一般没有作者,即使有作者,一般也不重要。如果知道王桢修《农民》,及徐光启修《农政全书》,这两项就可以排除掉,而《农桑衣食撮要》是一部比较陌生的农书,一般不会成为正确答案,所以答案是《农桑辑要》。
总之,在选择题中,最易忽略的是限定语,而限定语提示的信息最为丰富。至于答题项与主干语,扫一眼就会记住。所以,审查选择题,一定对限定语多加留意。
2018高考历史卷子:名词解释
(一)出题范围
制度是名词解释的重要内容,这主要与制度的名词特性有关,几乎所有制度都可以分解成众多的名词。同时政治事件以及战争战役也容易出现名词解释。文化方面出名词解释的可能性主要集中在著作方面。人物方面,主要注意一些较有影响,但事迹不是十繁复的人物,其中又以文化方面的人物最为典型。如果把简答(论述)题的考试范围称之为“重点”,那么,名词解释的范围是“次重点”。那么,何谓“次重点”?1、历史上较为重要的史实;2、重大历史事件的一部分或对重大史实产生过一定影响;3、具有相对性,即“次重点”是相对“重点”而言。如“推恩令”相对于解决诸侯王问题的措施,“告緍”相对于汉武帝的经济改革措施,均属于次重点。名词解释的次重点特性,决定了名词解释的范围:重大的历史事件不会出名词解释,同样,过细的知识点也不在次范围之内,也不会出名词解释。
(二)解题技巧
1、答题公式
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④内容;⑤作用、意义、影响。
2、表现形式
一般包括概括句、分述部分、影响与作用句(结尾句),其特点是:总、分、总。概括句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分述与内容对应,结尾名与作用、意义、影响对应。例如
A、推恩令(07年):“①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采取的一项措施。②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允许诸侯王在本封国内分封子弟为列侯,达到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效果,③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青苗法(10年):①王安石新法之一。又称“常*法”或“常*新法”。②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将各地常*仓的钱谷借给请贷的农户收获后加息归还。③意在抑制民间高利贷,*也因此获得利息收入。
可以看出,三段论不是三个段落,而是指由上述三部分构成的完整答案。概括句:它是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概括某个名词的主要特性的句子,在整个答案中,起到提纲携领的作用,可以直接而准确地告诉阅卷老师,这个名词解释是什么,从而使其了解自己对该名词的掌握程度,是最能体现考生水*的部分,也是获得高分的关键。考生容易忽略这一项,应予以注意。一个完整的概括句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时间、地点、施动者、行为、原因、目的、性质。当然,也不可过分拘泥,因为有的名词是不具备这些要素的,如文化方面,就没有“行为”一项。又如“推恩令”,也不具备地点一项,有时原因与目的又可以合并说明。但时间一项一定要有,主要应指出朝代。
分述部分:此部分是详细解释名词的具体内容。一般而言战争类应写明交战双方、原因、经过、结果;改革应主要写明改革内容。该部分要尽量简洁地多写些要点,而不是就一点深入论述,因为名词解释按点给分的特点十分突出。就其与概括句的关系而言,尽管两者有着明显的不同,但还是有一定联系的,即有些内容可放在概括句中,也可放到分述部分,如战争的原因。
结尾句:这部分较为简单。应指出该名词对历史最主要的影响与作用。
3、字数:150字
据统计,历年统考名词解释的参考答案*均字数(包括标点)分别为:07年76、6字,08年85字,09年85、6字,10年83字,四年*均为82、5字。阅卷按点给分,如果考生能答出参考答案上的所有要点,即使字数不足百字,依然能获得高分。但是不足百字答全参考答案上的所有要点,几乎不太可能。最难答全要点的是分述部分。由于名词的要点很多,考生在考场上则是尽量求全,这就使得答案字数比参考答案字数要多出很多。但并不意味着多多益善,因为一个名词解释最多只有6分钟的时间来完成。字数以150字为宜,最多不要超过200字。
2018高考历史卷子:史料分析题
(一)出题范围
以往侧重政治制度史,特别是带有概念的政治制度史料。史料主要来自于正史及典章制度体史书。正史中主要注意《百官志》、《职官志》中对比较重要的职官的叙述。典章制度体主要以《通典》、《文献通考》为代表。今后这方面的内容仍不要轻视,其中有关中央及地方重要职官变迁的论述尤其值得注意(一般是关于每种官的总论或序言);兵制以及赋税制度的有关内容也有可能出现。
11年史料题打破了政治制度史的模式,而转向社会、经济。不过,从要求回答的内容看,仍然属于教材中比较重要的历史知识。所以,史料题无论如何变化,其涉及的内容不会完全脱离教材,至于教材没有涉及的部分内容,根据*常的知识积累,结合史料,就可以正确回答,可以说答案就在史料中。
(二)解题技巧
1、阅读方法:倒读
先读问题,次读出处,最后读材料。这样做有下列好处,第一,根据要回答的问题,在不看原文的前提下,马上联想到该问题的基本答案,实际就成为一个小的简答题。即使在教材中没有完全合适的答案,那么,在阅读材料时,也会有针对性,容易发现材料中对回答问题有利的内容。以07年试题为例:
材料一: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状元、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而士大夫又通以乡试第一为解元,会试第一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舻云。
——选自《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材料二:(1898年,上谕)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礼部即通行各省,一体遵照。 ——选自《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414l页。
材料三:(1905年,上谕)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又与科举无异。历次定章,原以修身读经为本。各门科学,尤皆切于实用,是在官绅申明宗旨,闻风兴起,多建学堂,普及教育。——选自《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392~5393页。
(1)解释材料一中的“四子书”、“大比”、“进士出身”、“传胪”。
(2)依据材料一,说明明代科举考试与唐宋的主要区别。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清*变革科举的措施。
如果倒读此题,即使未看材料,根据教材内容,也可以基本知道后两个问题的基本答案。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先知道这一问后,就很容易注意到,史料中中的“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就是对解释“四子书”具有提示作用的材料,合起来就是“四书五经”。而四书属于常识性内容,这样,正确答案也就自然得出了。
第二,可以根据出处来推测时间。有的史料题有时间出处,如09年的宋代职官。但有的没有时间,这时只读材料,不读出处,就很难对号入座。下面以一样题为例:认真阅读以下材料,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分析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对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加以解释:
2022高考历史答题技巧
同学们,距离2022年高考还有的时间,那么如何在这段时间掌握技巧解答历史题呢?下面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感兴趣的朋友们来看一下吧!
1、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之审题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
1.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有没有专有名词、历史概念。明确内涵外延。
2.被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时代特征;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2、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之解题方法
1.筛选法:根据审题,搞清题目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
2.排除法: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察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3.简化法:为了增加难度,有一些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化,使学生在答题时要绕几个弯。这时,我们就需要将复杂的题目简化,可以像做语文一样,划出题目的主、谓、宾,依据这些关键词来分析被选项。
4.替换法:有的题干中的词是我们*时没有考虑过的,一时不好想,可以找一个接*的词替换一下,便于思考,如“功绩”可换成“积极作用”,“重大举措”可换成“重大措施”。
5.直接联想法:此法主要直接回忆课本有关内容,尤其是通过联想分辨时空方面或逻辑方面最直接的内容。
6.作记号法:题目常出现的词有“最┄、特点是、含义是、原因是、变化有、影响有、”等等。做题时要将这些词作一个记号,提醒思考时注意审题的方向。
7、题干还原法。题干内容和答案之间必有严密的逻辑联系。解题时首先把题意明显不符的项目剔除,然后把其他各项纳入题干之中,进行还原思考。
8.猜测法:如果对各选项认识不清,无法确定正确选项的情况下,可用猜测法。猜测时有以下规律:
①一般情况下,选项如超出课本知识范围或超出大纲范围,则为错误;
②选项不属于历史知识则不选;
③选项内容是课本上的细枝末节,正确的可能性小;
④选择句子最长的选项;
⑤在所有选择题基本答完的情况下,如有个别题无法确定答案,则大致看一下做好的题目中ABCD的出现概率,将出现概率较小的字母选中。
珍惜第一印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选择题越改越错,所以,没有完全的.把握,一般不要修改以前作出的选择。
3、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之做错选择题的“十种表现”
1.忽视题干所给时间(时期)匆忙答题。
2.概念的理解不透彻,深层的含义思维不到位
3.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
4.历史的阶段特征掌握不清楚不全面
5.历史与地理的结合缺乏空间思考
6.比较和迁移历史概念的能力欠缺
7.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分析能力欠缺
8.历史事件因果关系与结果混淆
9.不能准确区分主要原因(矛盾、目的)和根本原因(矛盾目的)
10.忽略题干中的关键词语
4、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之各种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1)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列出的是原因,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2)审题方法:
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
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
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
(3)解答方法:
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者一定是因。
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
③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同学们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比较容易作出判断。
初一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
在**淡淡的日常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试题,试题可以帮助学校或各主办方考察参试者某一方面的知识才能。还在为找参考试题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一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选择题 (每题1分,共30分)
1、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它的建立者是( D )
A、禹 B、嬴政 C、刘邦 D、杨坚
2、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C )
A、巩固隋朝的统一 B、方便隋炀帝南巡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加强北部的边防
3、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 )
A、隋炀帝的* B、土地兼并严重 C、权臣当道 D、隋 末农民起义
4、唐太宗重视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 C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5、后人基本上对武则天的统治给予肯定,主要是因为( D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帮助有病的唐高宗处理国政 C、她勤于政事善于纳谏 D、她重用人才,继续推行发展生产的政策
6、“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皇帝是( D )
A、隋炀帝 B、隋文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7、陶瓷业在唐朝很发达,其中闻名于世界的艺术珍品是( D )
A、彩瓷 B、青瓷 C、白瓷器 D、唐三彩
8、“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不同点是( A )
A、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B、政治比较稳定 C、经济繁荣发展 D、国力强盛
9、唐朝的城市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市的( B )
A、洛阳 B、长安 C、扬州 D、成都
10、作为小历史学家,如果要研究唐朝时印度半岛和中亚的历史,最好的参考书籍是( D )
A、《史记》 B、《三国演义》 C、《西游记》 D、《大唐西域记》
11、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做出了不少的创作发明,右图是( D )
A、耧车 B、翻车 C、水排 D、曲辕犁
12、唐都长安城宏伟壮丽,城中有市、坊,“市”是( A )
A、商业区 B、住宅区 C、*的官署所在地 D、商业区和*的官署所在地
13、敦煌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原因是( A )
A、有精美的彩塑和壁画 B、有大量的碑刻书法 C、建筑具有独特风格D、大批宝物被劫掠到国外
14、导致李白、杜甫两人在诗歌创作风格上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
A、生活背景不同 B、所受的教育不同C、阶级出身不同D、艺术追求不同
15、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 C )
A、张旭B、怀素 C、颜真卿 D、柳公权
16、唐朝时期开后世写意画先河,被后世称为“画圣”的是( C )
A、展子虔 B、阎立本C、吴道子 D、顾恺之
17、设想南宋初年,你生活在郾城,你的爱国行动莫过于参加( D )
A、打退辽军的战斗 B、西夏与宋的边境战斗 C、女真起兵抗辽的斗争 D、岳飞抗金的战斗
18、宋代时期,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在( D )
A、黄河流域 B、淮河流域 C、珠江流域 D、太湖流域
19、在宋朝统治区内,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的是( B )
A、小麦 B、水稻 C、粟 D、黍
20、两宋时期,景德镇开始成为 ( D )
A、纺织业中心 B、棉织业中心 C、造船业中心D、著名的瓷都
21、两宋时期在港口设立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A )
A、市舶司 B、外贸 C、转运使 D、蕃市
22、宋代时期纸币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A )
A、商业发展和城市繁荣 B、铜钱和铁钱携带不便 C、宋代造纸业相当发达D、*支持发展纸币业
23、北宋的“瓦子 ”,是一种( C )
A、家庭聚会B、街上围观人群C、娱乐和经营商业的场所、D手工业作坊
24、我国历史上*成为*管辖的正式行政区是( D )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下面为大家分享了有关古诗历史的手抄报,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图片1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图片2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图片3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图片4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图片5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图片6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图片7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图片8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唐诗宋词,不仅是当时文坛诗词高峰,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
我们读唐诗宋词,觉得它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听唐诗宋词,觉得它抑扬起伏,悦耳动听;不仅觉得语言美,而且觉得韵味无穷。既能得到启迪教益,又能得到美的享受。它吸引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传承和弘扬着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它从登上文坛,一直到现在,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亲睐,一直盛传不衰。这不能不引人深思,不能不引人深入探索。
研究表明,唐诗宋词的极大魅力, 是与它那严谨不苟而又富于变化的格律形式分不开的,是它那稳定的音步节律,两*两仄的交替使用,有规律的韵式韵律,工稳严饬的对仗与清灵流畅的散句的结合,构成了音调的高低长短,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造成了诗词的庄重典雅、自然潇洒的风貌。
写历史的诗歌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歌吧,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写历史的.诗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霁箔星凝
疏影翠阴,花雾梅梢。月洗中庭,水静玉箫。
画堂曲阑,帘栊沉霄。霁痕深浅,秀野碧瑶。
罗幕烟汀,兰渡芳晓。红袖垂垂,珠箔摇摇。
秋色漫漫,星路迢迢。西山淡抹,清影池悄。
黛眉春衫,黯凝叶飘。漫波残泪,无语冰凝。
木花争春
木花争春,一任群芳林。
举杯齐眉,歌路满纷天。
望长江莽莽,行路之难。
恨别无语,执手对泪眼。
竹花迷漫,醉意又何年?
叹天地之远,亦念相见欢。
如梦令·春之殇(二首)
一
池柳垂枝风醉,
红瘦绿肥冷香褪。
往事意悠悠,
湖水如眸空对。
思味,思味,
一缕愁肠心碎。
二
姹紫嫣红吹地,
逝水东流无计。
谁解个中愁,
看尽落花自去。
无语,无语,
尝尽去年今意。
苏暮遮·离苦芳心抒
雁声凄,秋已暮。
浓雾船封,梦断关山路。
离怨别愁愁几许?
陌上萧萧,无语凭栏伫。
月光寒,冬叶舞。
飘尽芳菲,灯下书詞赋。
情泪多于江上雨,
思绪绵绵,离苦芳心抒。
念思宗皇帝偶感
忧国难
甚是哀愁
力拨千斤
不低斥候
苍穹之志在己谋
国难难消楼
逢知己
无语泪流
国破家散
无处为眸
山河日落夜幕空
历史大题答题技巧高考
离高考越来越*,历史题应该如何回答才能得到高分呢?你知道哪些答题技巧呢?同学们,我们看看下面的历史大题答题技巧吧!
一、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
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二、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
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
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三、比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
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
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
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
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
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
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四、分析、评价*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
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
2.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
3.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
4.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5.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
6.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五、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
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
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
六、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
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观点。
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
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七、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
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
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
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
(1)生产力标准;
(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3)阶级的观点;
(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
(5)不要以偏概全;
(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
(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八、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呢?
*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分析7要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每句六个字的绝句即是六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体诗的范畴,有严格的韵律要求。
六言绝句每句由三组双音步的词构成,停顿节奏为二-二-二,在诵读时,所有音步的时值相等,缺乏五七言诗那种单双音步交相迭代的变化感,显得单调呆板。换言之,六言绝句是最缺乏音乐美的诗体。
也许是由于六言绝句缺乏音乐美,作为一种补偿,写作六言绝句的诗人便有意无意地在形式上强化其绘画美和建筑美,因而较易唤起读者的视觉性、空间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绘画感。洪迈评六言绝句欣赏“清绝可画”,叶寘评六言绝句推崇“事偶尤精”,正可分别代表宋人对此诗体的绘画美和建筑美两方面特征的认识。
以下是小编精选的历代六言绝句典范之作,读完你是否看到了一幅幅清绝的图画呢?
《春景》
唐·李白
门对鹤溪流水,云连雁宕仙家。
谁解幽人幽意,惯看山鸟山花。
《夏景》
唐·李白
竹簟高人睡觉,水亭野客狂登。
帘外熏风燕语,庭前绿树蝉鸣。
《秋景》
唐·李白
昨夜西风忽转,惊看雁度*林。
诗兴正当幽寂,推敲韵落寒帧。
《冬景》
唐·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落前村。
《田园乐七首·其三》
唐·王维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田园乐七首·其四》
唐·王维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田园乐七首·其六》
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开元乐》
唐五代·李煜
心事数径白发,生涯一片青山。
空山有雪相待,野路无人自还。
《惠崇芦雁》
宋·苏轼
惠崇烟雨芦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买扁舟归去,故人云是丹青。
《题王晋卿山水》
宋·苏轼
老去君空见画,梦中我亦曾游。
桃花纵落谁见?水到人间伏流。
《铅山立春》
宋·朱熹
行尽风林雪径,依然水馆山村。
却是春风有脚,今朝先到柴门。
1、《塞外月夜寄荆南熊侍御》【唐】武元衡
南依刘表北刘琨,征战年年箫鼓喧。
云雨一乖千万里,长城秋月洞庭猿。
2、《经檀道济故垒》【唐】刘禹锡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
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3、长城
【唐】鲍溶
蒙公虏生人,北筑秦氏冤。
祸兴萧墙内,万里防祸根。
城成六国亡,宫阙启千门。
生人半为土,何用空中原。
奈何家天下,骨肉尚无恩。
投沙拥海水,安得久不翻。
乘高惨人魂,寒日易黄昏。
枯骨贯朽铁,砂中如有言。
万古骊山下,徒悲野火燔。
4、《杞梁墓》【唐】汪遵
一叫长城万仞摧,杞梁遗骨逐妻回。
南邻北里皆孀妇,谁解坚心继此来。
5、《听筝》【唐】张祜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
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
6、《古筑城曲》【宋】陆游
长城高际天,三十万人守。
一日诏书来,扶苏先授首。
7.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雨雪曲】(唐·卢照邻)
8.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送人之军】(唐·贺知章)
9.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唐·王昌龄)
10.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唐·王昌龄)
11.
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塞下曲】(唐·常建)
12、《古意》【宋】陆游
千金募战士,万里筑长城。
何时青冢月,却照汉家营?
13、《至广州第七十七》【宋】文天祥
南方瘴疠地,白马东北来。
长城扫遗堞,泪落强徘徊。
14、《送邢郎中赴太原》【唐】姚合
历史答卷的古诗
有关答卷的古诗
回答答卷的古诗
最奇葩的古诗答卷
历史中的古诗
历史著名的古诗
古诗的历史50字
古诗句的历史
关于古诗的历史
古诗的历史20字
姓唐的历史古诗
高中历史答题万能句子
历史的诗句
隋唐历史的古诗
讽刺历史的古诗
影响历史的古诗
赞美历史的古诗
古诗的历史来源
古诗有多少的历史
苏州历史的古诗
回想历史的古诗
动物古诗的历史
所见古诗的历史
古诗词的历史
古诗的历史有多长
与历史同步的古诗
记住历史的古诗
历史的丰碑古诗
历史简单的古诗
历史战争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