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浪淘沙读后感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浪淘沙读后感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浪淘沙读后感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浪淘沙读后感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唐代:白居易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赏析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这是白居易为妇女呐喊不*的名句,表现了白居易对封建时代下层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关注。在这首原调《浪淘沙》小词中,他又通过对一位思妇复杂微妙的内心矛盾的描绘,真实地表现了妇女对爱情的忠贞和悲惨的境遇。
发端二句,劈空发问:“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以水喻情,此为古诗所常见。在人们看来,汹涌澎湃而来去倏忽的潮水,与负心汉那狂热似火却须臾即逝的短暂之情多么相似;而那浩瀚永恒的大海,则正如痴情女那缠绵忠贞的爱的胸怀。可是,白居易笔下这位女子对此却不以为然,予以否定。在她眼中,江潮海水哪能与郎情己意相比呢?此言与众不同,一反常理,而反问句式更强调其意。一下紧扣人心,感到新颖奇特,不知何故:是水长情短,还是情深于水?急于得知答案。这样就为下文的申说发挥作好有力的铺垫。
紧承此意,转句即申说其由。“相恨不如潮有信”,以君、潮相比。潮水已是变化不定的了,但潮涨潮落,毕竟还有其定时,而君之离去,渺无归期,可见君不如潮,对比之下,更衬出君之薄情,令人相恨。同时,白居易在此化用了李益《江南曲》诗意:“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从而暗示出这是一位“老大嫁作商人妇”的`不幸女子,这种情况在中唐时极为常见。当时官府重商弃农,盐商和珠宝大贾成为一个特殊阶层,“姓名不在县籍中”,“不属州县属天子”,他们牟取暴利,生活豪奢,玩弄妇女,喜新厌旧,自然谈不上什么爱情专一。“商人重利轻离别”、“日日逐利西复东”,故商人妇便更要常受“来去江口守空船”之苦。了解这一背景可更深一层地理解此句之意。
既然君不如潮,则水就不似君情。意思本已很明白,似可就此住笔。然白居易意犹未尽,却翻空出奇,推出“相思始觉海非深”的妙句作结。短短七字,寓意深长,耐人寻味。首先,它在上句君情潮水相比君不如潮的基础之上,再分别从情与水两方面加以延伸,将妾心与海水相比,谓妾心深于海。同与水比,或不及,或过之,已自见出高下。而这两组对比又通过潮不如海这客观差异而相联系,使君情与妾心之间形成更鲜明突出的反差。可谓匠心独运,出人意料,极为夸张而形象地渲染出君之负心与妾之痴情,起到了进一步深化主题的艺术效果。其次,“相思”与上句“相恨”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还巧妙地给我们展示出思妇那复杂微妙的心理。她既恨君不如潮,却又非李益笔下那位意欲“嫁与弄潮儿”的妇女一样泼辣决绝。而是相恨又无奈,恨罢仍相思,思与恨交织融合,难以区分。这种矛盾心理,一方面有助于突出其忠贞不渝,情深于海;另一方面也更真实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下层妇女孤立无援的不幸命运和深受残害的悲剧性格,因而更具有普遍的典型意义。在当时的罪恶制度下,她们除了默默的忍耐、无望的期待之外,没有其它的选择。故白居易所揭示的思妇心理,不仅有对负心汉的谴责,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讽谕。第三,“始觉”二字,说明君之薄幸、妾之深情都是在痛苦相思之中悟出,同时还照应了上联,说明那异于常理之问并非来无端绪,而正是相思女子久经失望折磨后之体验所得。这样,便充分地传达出无比深切的酸楚,凄婉动人。
由此可见,白居易诗并非只是如前人所批评的那样直露无隐。这首小词既借鉴民歌常见表现手法,质朴明快,天然无饰,而又言简意赅,细腻而生动地表现出一位与琵琶女身世相同的思妇的复杂矛盾心理。含蓄深婉,怨而不怒,堪称民间词与文人词结合的典范。
创作背景
该词作于大和至开成年间,白居易时在洛阳。
浪淘沙 九日会饮分得雁字①
赵 鼎②
霜露日凄凉。北雁南翔。惊风吹起不成行。吊影苍波何限恨,日暮天长。
为尔惜流光。还是重阳。故人何处舣③危樯。寄我相思千点泪,直过潇湘。
[注] ①九日会饮分得雁字:指在重阳节宴饮时写诗分到了“雁”的题目。 ②赵鼎(1085-1147):字元镇,南宋中兴贤相。这首词是作者南渡后所作。 ③舣:停船靠岸。
8.作者在上阕中是怎样描写“雁”的?请简要赏析。(6分)
9.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8.【技巧鉴赏】(6分)
(1)直接描写动作和神态,写了大雁的“南翔”“不成行”“吊影苍波”的动作、形态,形象而有韵味;(2)烘托手法,用“霜露”“惊风”“日暮天长”等烘托大雁的孤寂、凄凉、零落;(3)拟人修辞,说雁“何限恨”,把雁人格化,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6分。一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6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9.【主旨把握】(5 分)
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对亲友团聚的.思念,对国家残破的痛惜。光阴逝去,佳节又至,故人不知在何处漂泊,请大雁给瓢泊在潇湘的故人们带去我无尽的思念。
[5分。分析2分,情感 3分。意思对即可。]
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1,同到牵牛织女家。
其二
洛水桥边春日斜2,碧流清浅见琼砂3。
无端陌上狂风疾4,惊起鸳鸯出浪花。
其三
汴水东流虎眼文5,清淮晓色鸭头春6。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其四
鹦鹉洲头浪飐沙7,青楼春望日将斜8。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9。
其五
濯锦江边*花10,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11,将向中流匹晚霞12。
其六
日照澄洲江雾开13,淘金女伴满江隈14。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其七
八月涛声吼地来15,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其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16,莫言迁客似沙沉17。
千淘万漉虽辛苦18,吹尽狂沙始到金。
其九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19,回唱迎神三两声20。
1、直上银河:古代传说黄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据《荆楚岁时记》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夏,寻找黄河源头。张骞走了一个多月,见到了织女。织女把支机石送给张骞。骞还。同书又载:织女是天帝的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从嫁了牛郎,就中断了织锦。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居银河*,隔河相望,每年七月初七之夜相会一次。
2、洛水:黄河支流,在今河南省西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奉调到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约两年。晚年又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七十一岁病逝于洛阳。此首言及洛水桥,应是在洛之作。
3、琼砂:美玉般的砂砾。
4、无端:无缘无故,突然间。
5、汴水:起于今河南省荥阳县,东流经安徽,至江苏入淮河。虎眼文:文通纹。形容水波纹很细。
6、鸭头春:唐时称一种颜色为鸭头绿,這里形容春水之色。此诗言及汴水、清淮,刘禹锡曾于长庆年间任和州刺史,和州北临淮河流域。
7、鹦鹉洲:原在武昌一带长江中。唐詩人崔颢《黄鹤楼》诗有"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
8、青楼:旧称歌女所居之处为青楼。
9、狂夫:不合时俗、放浪形骸之人。
10、濯锦江:又名浣花溪,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古代因洗涤锦缎而得名。
11、鸳鸯锦:绣有鸳鸯图案的锦缎。
12、匹晚霞:与晚霞比美。匹:匹敌。旧写作"疋",故一些版本误作"定"。
13、澄洲:江中清新秀丽的小洲。
14、江隈:江湾。
15、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16、谗言:毁谤的话。
17、迁客:被贬职调往边远地方的官。
18、漉:水慢慢地渗下。
19、潇湘:潇水和湘水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北会合。此借潇湘泛指湖南一带。刘禹锡曾谪居朗州十年,此云“忽忆”,可知此诗作于其后。
20、迎神:迎神曲,湖南一带民间祀神歌曲。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一阕《浪淘沙》,生动形象地写出滔滔黄河来龙去脉和雄伟气势。其中,还诗情画意地联想到随着层层波浪,去美丽传说中天仙佳侣之家做客。下面是浪淘沙刘禹锡鉴赏,欢迎参考阅读!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唐代: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译文
九曲黄河从遥远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黄沙。
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家里做客吧。
注释
⑴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⑵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地方很多。
⑶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⑷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样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
⑸自天涯:来自天边。李白有一首诗中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古人认为黄河源头和天上银河相通
(6)牵牛织女:银河系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夜晚相会一次。牵牛:即传说中牛郎。
赏析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厌恶和对美好生活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他们心底对宁静田园牧歌生活憧憬。这种浪漫理想,以豪迈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美。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见唐·刘禹锡《浪淘沙》。淘:用水冲洗。簸:摇动。自:来自。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抄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浪涛冲洗和狂风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
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顽强性格。我们引用时可取其象征意义,歌颂与它们有着共同特点事物或人们。
一、说教材
《浪淘沙》是国家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紧接着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再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形象化。在王之涣、李白之外,另辟一条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全诗立意新颖,思想深刻,明快清新。表现了诗人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二、说学情
学生在经过了五年的语文学*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方法和学*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赏析诗歌的意识和*惯的同时,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三、说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根据教学大纲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包含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
3、如情入景地学*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合作学*的能
教学重难点
体会黄河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四、说教学方法
1、设计理念
本设计旨在抓住诗文的韵味和情味,引导学生走进乞巧,感受乞巧节的盛况,品味人们对幸福的向往。本课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丰富想象,体验和感悟诗情画意;同时合理运用相关资料,丰富教育资源,拓展诗歌的文化内涵,增加课堂情趣,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古诗的特点,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1)设境想象法:运用画面创设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受到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发展。
(2)重点字词剖析法: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3)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积累。
五、说学法
学*古诗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内容理解方面没有太大的难度,但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确立了以学定教的主导思想,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上,以学生的独特体验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力求使课堂体现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学、独立学、创造性地学的过程,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每一个孩子都愿意去做发现者,以满足自己的表现欲。理解诗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体验,不做统一的讲解,特别是学*《浪淘沙》时,诗中所阐述的'道理让学生自己体会,教师相机指导,做到让孩子有自己的收获。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展示黄河的视频,学生观看后教师导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使人感到宇宙的宏大与旷阔。这节课我们共同学*刘禹锡的《浪淘沙》。(让学生观看视频,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对黄河有了直观地了解。)
(二)自主学*
A、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至今广为传唱。
2、补充介绍。
(1)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直上银河:传说汉武帝派张骞(qiān)寻找黄河的源头,经过一个多月,张骞乘筏一直到了天河,见到织女。
(3)牵牛、织女:即牵牛星、织女星。古代神话把这两颗星宿说成牛郎、织女,他们结成夫妻,因触怒王母,被分隔在银河*,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阅历认知经验。所以,在课前应指导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资料,利用课外知识的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反复咏诵诗歌,从中感悟、加深理解。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兴趣,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收集资料时,老师也能加入到收集资料的行列中来,为学生提供一个范例,可更好地调动学生收集资料的积极性,这样既填补了课堂的空白,又能增加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
B、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1、可用齐读、男女生分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
2、感知诗歌内容。“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这首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只有在朗读(或吟诵)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
本课朗读,我设计了“齐读、男女生分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初步把握情感基调。在学生充分诵读中最终达到心领神会的地步。学生经历这个熏陶感染的过程,民族文化就会最终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为他们的生命打上鲜明的民族底色。
(三)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
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语文课程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联系对古诗已有的认知水*,反复诵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教师可以挖掘学生学*古诗的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学诗的方法,在课堂上创设出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谐互助,充满人文气息的合作学*氛围,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问:谁还知道哪些诗人歌颂,赞美黄河的优美诗句呀?课件展示: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等诗句。
【在学生充分诵读诗句,深入体会诗句的意境后,通过对这些诗句的欣赏,升华主题,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到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以及奔流不息的动态美,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的静态美。】
(四)推荐阅读
刘禹锡的《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
(五)拓展作业
1、诵诗会:把自己积累的有关黄河的诗句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2、继续搜集有关黄河的诗句。传说,谚语、歌词准备举办一次“黄河,伟大的母亲!”手抄报。(课内外相结合。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这个记忆发展的最佳时期能背诵积累一些古典诗文,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本课古诗教学中让学生搜集一些描写黄河的诗句,多读,多记,重视了背诵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万汇凭吞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浪淘沙
欧阳修
①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②。垂杨紫陌
③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注:
①本词是诗人春日与友人旧地同游而作的游宴诗歌。
②从容:悠闲舒缓。
③紫陌:京城郊外。
1、本词是一首游宴之作,但作者在上片中并未直接描写宴饮的场面,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5分)
2、结合诗句“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6分)
答案:
1、诗人不写酒筵之盛,也不写宴饮之欢乐,而是述说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东风不要匆匆离去,停留下来,一同欣赏大好风光;(2分)也是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而归;(1分)同时也以游宴的地点指出此行是故地重游,回忆了往昔的游赏之乐,同时为下文抒怀铺垫。(2分)
2、 “今年花胜去年红”既有希望友人尽情赏玩之意,又与上片“当时”句呼应,道出了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及久别重逢的喜悦;(2分)“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虚笔想象,明年此处花朵将更加繁盛,但自己与友人又将天各一方,突显出了好友相逢,不能久聚的痛苦;(2分)此二句呼应前文“当时”句,将三年之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惜花来写别情,以新颖的构思,抒发好友难得聚首,见面旋即离别的伤感。(2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浪淘沙·题陈汝朝白鹭①画卷
张炎②
玉立水云乡,尔我相忘。披离寒羽庇风霜。不趁白鸥③游海上,静看鱼忙。
应笑我凄凉,客路何长!犹将孤影侣斜阳。花底鹓行④无认处,却对秋塘。
【注】①白鹭,有版本作“百鹭”。②张炎,南宋诗人,宋亡以后,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落拓而终。③白鸥,常用以喻隐士。④鹓(yuān)行,比喻官员上朝的行列。
1.诗中的白鹭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塑造这个形象的用意何在?(6分)
2.“犹将孤影侣斜阳”一句诗中,哪一个词用得好?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①诗中的白鹭孤单落寞。(1分)它玉立清波,不愿与白鸥为伴,不能与鱼儿为伍,只有惨淡的斜阳陪伴它寂寞的孤影。(2分)②诗人以白鹭自况,(1分)来表达自己既不愿隐逸、又无法施展政治抱负的无奈落寞之情。(2分)
2.答案一:①“犹”字用得好。(1分)“犹”是“还”的意思,表示进一步。(1分)②白鹭本已孤寒,再加上落日余晖的烘托,更增添了凄凉的程度,暗合了诗人孤单落寞的心境。(3分)
答案二:①“侣”字用得好。(1分)“侣”是“陪伴”的意思。(1分)②本来有人陪伴令人愉悦,可是陪伴白鹭孤影的却并非同伴而是落日余晖,这更突出了白鹭的孤单,亦即诗人的孤单。(3分)
“犹”和“侣”两个词选一个作答即可。
《浪淘沙》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全文古诗如下: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前言: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本诗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是《浪淘沙九首》的第一首诗,句意思: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注释:
⑴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⑵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⑶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2] ⑷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
⑸自天涯:来自天边。李白有一首诗中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古人认为黄河的源头和天上的银河相通[2] ⑸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翻译: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赏析:
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后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浪淘沙·秋夜感怀
宋·刘辰翁
无叶著秋声,凉鬓堪惊。满城明月半窗横。惟有老人心似醉,未晓偏醒。
起舞故无成。此恨难*。正襟危坐二三更。除却故人曹孟德,更与谁争。
[注]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爱国词人,宋亡后,矢志不仕。
14.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叶著秋声”两句写深秋时节,树叶已落光,虽无秋声,但鬓角的凉意让人难耐。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
春花、秋月本是世间最美好的事物,可词人面对这些美好事物的时候,却发出了“何时能结束?”这样的天问。作为我们普通人,最希望的莫过于好景常在,好花常开。前提是,因为我们是普通人。词人此时的身份却连普通人都不及,随着统一步伐的推进,宋太祖赵匡胤将南唐后主李煜变成了阶下囚。一个囚犯,一个亡了国破了家的国君,面对如此美好的人间事物,还有何心情去欣赏呢?既不能欣赏,反复现于眼前,让自己的心更乱?故此,词人一声“何时了”道尽了内心深处的苦楚和无奈。
旧时的往事,件件当是刻骨铭心的,可词人还是一句“还知多少!”此处的“知”当是“记得”之意。无限的往事到了现在已忘了很多,可是,难道真的遗忘了无数吗?不尽然。尤其是昨夜里小楼上一夜的北风呼呼地刮着,此时此景,往事都历历在目。不是“不知”,一句“不堪回首月明中”给了我们答案。往事不是真的不记得,而是不愿去想起来。昔日的繁华欢愉,一旦想起来了,都成了今日悲愁的源头。因此,不是“不知”实在是“不堪知”。知了,也无果。
不愿提,不愿想,却还是想了想。宫廷里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吧?是啊,“应该”,此处词人只能用“应该”这个词来替代了。毕竟,时过境迁,它们或许还在又或许已经被付之一炬了。但是,不论在或者不在,那时和我一起抚摸欣赏它们的人们都已经是变了青丝,改了红颜。正如易安所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就我们*凡人而言,居多的愁苦,莫过于故人之思,别离之愁,思乡之苦。愁再多,苦再浓,又会有多少呢?三杯两盏淡酒的倾诉,两行清泪的消解,或者一声声的叨念,这已经是够多的了。那么,词人的愁又会有多少呢?故国之思,亡国之恨,那无尽的家愁国恨就恰似眼前那一江绵绵不绝的春水,淌不干,流不尽。
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既是李后主的代表作也成了他的`绝命词。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教他珍重护风流。端的为谁添病也,更为谁羞。
密意未曾休,密愿难酬。珠帘四卷月当楼。暗忆欢期真似梦,梦也须留。
译文:淅淅沥沥的夜雨,滴答出一个寒秋,也恰好将深深的思念,洒上我心头。你一定要珍重自己,保护好绰约的风姿。你究竟为谁才生了病?又是为谁才如此娇羞?珍藏的心意不曾休止,心中的愿望难以实现。我卷起四周的珠帘,且让月光洒满小楼。回想起欢聚的日子,真像一场美梦,纵然是梦,我也要竭力挽留。
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大学士明珠长子。出生于满州正黄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讳,改名性德。自幼天资聪颖,18岁考中举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曾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后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为《纳兰词》。
赏析:纳兰性德曾经以为,相爱便能天长地久,现在才知道,别理才是永恒的主题。一场秋雨,淋湿了黑夜,浇在了心头。雨声悲戚,如泣如诉。心底的愁怨,比秋天更深,比黑夜更长。纳兰性德多想留在最美好的时候,你温润如玉,我笑靥如花。曾经以为不会有尽头的甜蜜,如今全化作满满的苦涩。一切都不会回去了,而我还是这般难以忘怀。雨停了,月光清寒。月亮圆了又缺,我们却不复相见,转眼即天涯。南宋词人吴文英《唐多令·惜别》:“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道出了汉子结构的奇妙。心上之秋即生愁。秋之凄冷荒凉,落在眼里,留驻心上,便难以抹去,心里也染上秋天的萧瑟寂冷。古人的造字法该是多么的精妙细致,不仅是指字义,还有字形,“愁”字很像一张眉头紧蹙的脸。心上有一个凄凉的秋,如何能不让人忧愁呢。古人在造此字时,把浪漫的情节也融入在其中,让汉字这般美妙,如同一个个古老的传说。
纳兰的这首《浪淘沙》开头两句便化用了吴文英的词,但纳兰笔下的愁更好。“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孤单凄寒的秋夜,潇潇的雨声敲打着心房,绵密,却寂冷。像一个老人在讲述一个悲戚的.故事。被思念所困的女子只好默默的祈祷,秋雨能好好地保护人间的美好事物,轻些对待柔嫩的花枝,还有新生的绿叶,绵密的青草。
浪淘沙①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②。垂杨紫陌③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注】①本词是诗人春日与友人旧地同游而作的游宴诗歌。 ②从容:悠闲舒缓。 ③紫陌:京城郊外。
8.本词是一首游宴之作,但作者在上片中并未直接描写宴饮的场面,那么上片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5分)
9.结合诗句“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6分)
试题答案:
{C}8、{C}诗人不写酒筵之盛,也不写宴饮之欢乐,而是述说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东风不要匆匆离去,停留下来,一同欣赏大好风光;(2分)也是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而归;(1分)同时也以游宴的.地点指出此行是故地重游,回忆了往昔的游赏之乐,同时为下文抒怀铺垫。(2分)
{C}9、{C}“今年花胜去年红”既有希望友人尽情赏玩之意,又与上片“当时”句呼应,道出了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及久别重逢的喜悦;(2分)“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虚笔想象,明年此处花朵将更加繁盛,但自己与友人又将天各一方,突显出了好友相逢,不能久聚的痛苦;(2分)此二句呼应前文“当时”句,将三年之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惜花来写别情,以新颖的构思,抒发好友难得聚首,见面旋即离别的伤感。(2分)(补充:答出情感4分,答出手法虚实结合、虚写想象等2分)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描写黄河的一首诗,这首诗借助夸张和想家描写了黄河雄伟的拭气势,以豪迈的笔触展现了黄河的壮观景象。
这节古诗教学,我改变了以往“解诗题,知作者,晓诗意,悟诗情”的教学思路。上课尹始,我先给学生播放了有关黄河的录像片,让学生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为学*古诗打下基础。在接下来的古诗教学中,我采用了“以读促悟”的教学方法。首先是初读古诗,让学生把古诗读流利,通顺。接着是就熟读,开展“挑战对手”活动,引导读出韵律,读出感情。然后是分角色读,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这一样的问题“如果男女生分角色读,那么角色应该怎样分配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结果几乎一致:“男生读前两句,因为前两句描写的了黄河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女生读后两句,因为后两句是美丽的神话传说。”通过学生对角色的分配,可知学生已经整体的把握了古诗。我又追问男生“这段黄河有什么特点呢?”又问女生“这是一个什么传说?”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就促使学生细节处把握了古诗。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背诵古诗。
本节课的教学时间分配:初读和熟读大约运用了25分钟,而分析古诗(分角色读)和背诵只用了15分钟。从教学的有效性上分析,这样的分配时间还是比较合理的。
本节课,我让学生多读多诵,从而悟诗境,晓诗意。古诗教学上,我还是第一次这样的尝试,在这样课上学*的学*积极主动,兴趣浓厚,品悟到位,可以得出本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
《浪淘沙》一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水”中的重要古诗。学生此时已初步学*了第三单元“变化”,了解和积累了一些关于“变化”的词语,并对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故此,教材将此文编写在第六单元,一方面是让学生欣赏写景诗歌的万千气象,同时和“水”这一主题紧密联系,并从中让学生体味“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一主题。
为较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我拟在教学中主要运用“引探教学法”来组织教学,注重将现代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并在某些环节采用“读、思、品、议、悟”的五步阅读法,再辅以音乐、图片、文字等情境陶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教学的每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体味诗中蕴涵的哲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结合本课教学,计安排了三次语文活动。
第一次是开始上课时,指导学生背诵古诗的竞赛,目的是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
第二次活动是后一部分的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背诵与“水”相关的古诗,目的是交流碰撞,继续培养学生学*古诗、积累语文知识的意识。同时,因为“水”这一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日日相对的特性,让学生背诵关于水的古诗词,有益于培养学生由语文学*上升到在生活中形成爱水意识,由古典诗词学*转化到欣赏生活之美的情趣,将语文学*与庸常生活密切相关,由语文学*到生活化的良性转变的效果。
第三次活动安排在课下作业中,即要求学生写一个片段,通过景物或事物的描写,说明一定的道理,其目的是让学生动脑动手,写作交流,拓展思维。同时,其实也是语文学*生活化的有效尝试,因为学生动笔写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中的哲理与美,是语文生活化的有效延伸。
《浪淘沙》是一首借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诗人豪迈气概和奋发有为精神的诗篇。诗人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形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时,我先让指名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接着,让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意。然后,让学生再读古诗,讨论交流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描绘黄河的。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读与思,讨论与交流,从中感受到黄河的雄奇、浩瀚、动荡、伟大,感受到一种伟大的生命力,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最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背诵积累。通过自由背诵,小组赛背,齐背等形式,对古诗进行背诵积累。
学完这首古诗,我还布置一项课外作业,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描写黄河的诗歌,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浪淘沙读后感
浪淘沙读后感800字
浪淘沙读后感900字
浪淘沙读后感1000字
浪淘沙读后感600字
浪淘沙读后感500字
浪淘沙读后感1500字
浪淘沙读后感700字
浪淘沙北戴河读后感300字
浪淘沙的诗意
刘禹锡《浪淘沙》课件
浪淘沙阅读答案
《浪淘沙》教学设计
浪淘沙主持词怎么说
读后感
读后感范文读后感
刀锋读后感-读后感
地心游记读后感读后感
丑小鸭读后感读后感
读后感读后感400字
读后感《柳林风声》读后感
读后感读后感600字
《米小圈》读后感-读后感
三体读后感读后感
丰碑读后感
守时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
长城读后感
童年读后感
雷雨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