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阅读答案

关于浪淘沙阅读答案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浪淘沙阅读答案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浪淘沙阅读答案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浪淘沙阅读答案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 欧阳修浪淘沙阅读答案

  • 阅读答案
  •   浪淘沙①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②。垂杨紫陌③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注】①本词是诗人春日与友人旧地同游而作的游宴诗歌。 ②从容:悠闲舒缓。 ③紫陌:京城郊外。

      8.本词是一首游宴之作,但作者在上片中并未直接描写宴饮的场面,那么上片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5分)

      9.结合诗句“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6分)

      试题答案:

      {C}8、{C}诗人不写酒筵之盛,也不写宴饮之欢乐,而是述说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东风不要匆匆离去,停留下来,一同欣赏大好风光;(2分)也是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而归;(1分)同时也以游宴的.地点指出此行是故地重游,回忆了往昔的游赏之乐,同时为下文抒怀铺垫。(2分)

      {C}9、{C}“今年花胜去年红”既有希望友人尽情赏玩之意,又与上片“当时”句呼应,道出了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及久别重逢的喜悦;(2分)“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虚笔想象,明年此处花朵将更加繁盛,但自己与友人又将天各一方,突显出了好友相逢,不能久聚的痛苦;(2分)此二句呼应前文“当时”句,将三年之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惜花来写别情,以新颖的构思,抒发好友难得聚首,见面旋即离别的伤感。(2分)(补充:答出情感4分,答出手法虚实结合、虚写想象等2分)

    [阅读全文]...

2022-10-28 00:00:00
  • 《浪淘沙》阅读答案3篇

  • 阅读答案
  •   浪淘沙

      皇甫松

      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船①半欲沉。

      宿鹭眠鸡飞旧浦,去年沙嘴②是江心。

      注:①罾(zēnɡ)船:渔船。②沙嘴:江河入海口两侧凸出的狭长泥沙沉积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首句写景视野开阔,江边滩头上连接成片的小草茸细,林木疏朗。

      B. 词人借“半”字写出了恶浪滔天之态,也写出了江中渔船几乎要倾覆的险境。

      C. 本词一二句一静一动,一远一*,一虚一实,描绘出了一幅荒沙野水图景。

      D. 第三句紧承对浪、船的描写,引出飞鸟寻旧浦的话题,暗示已是日暮时分。

      15. “去年沙嘴是江心”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流露了什么感倩?请简要分析。

      答

      14. C C项,错在“一虚一实”。首句写沙滩远景:滩头细草茸茸,遥接岸上一派疏林。次句写滩边*景:春潮带雨,挟泥沙而俱下,水昏流急,是扳臀罾捕鱼的好时节。但由于波浪险恶,罾船时时有被弄翻的危险。两句一远一*,一静一动,通过细草、疏林、荒滩、罾船、浪涛等景物,展现出一幅生动的荒沙野水的图画。这两句没有“虚实”。

      15.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的沙嘴去年还是江心。②表现了自然界的巨大变化。③表达了词人对世事(人事)沧桑(变迁)的感慨。

      浪淘沙怀旧 (李煜)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译文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答: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

      (2) 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答:流露了词人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

      3. 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全恰当的一项是(C )

      A. 前三句,写词人被帘外潺潺的雨声惊醒,感到春天将衰残消逝,丝绸被子抵御不了五更时的春寒袭击。

      B. 梦里两句是说,梦中以为自己还在做着皇帝,不知已经是亡国俘囚了。一晌,片时片刻。

      C. 无限江山即锦绣江山;别时句是说,离别时很容易(即丢失很快),再要见可就难了(即身不由己)。

      D. 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春意阑珊,同时也表达逝者如斯、时不再来的慨叹。

      4. 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全正确的一项是(C )

      A. 这首词,写的时间是暮春一个五更天的梦醒之后,写的地点是睡床上,写的事情是怀旧感今。

      B. 这首词,以词人当时的囚徒生活和片刻欢乐的梦境对比,抒发了怀念故国的悲苦和绝望的心情。

      C. 结尾写好的景物,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用天上人间概括对比今昔生活,都是形象而很有余味的双关

      D.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失去故国,一梦醒来无限辛酸的不幸者形象,语言精炼自然,音韵和谐流畅。

      赏析

      这首词表达惨痛欲绝的国破家亡的情感,真可谓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词的格调悲壮,意境深远,突破了花间词派的风格。

      上阕两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梦里暂时忘却了俘虏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愉。但美梦易醒,帘外潺潺春雨、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词人重又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见。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先写梦醒再写梦中。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像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 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 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两说都可通。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为什么要说独自莫凭栏呢?这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颜氏家训风操》有别易会难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说别日何易会日难。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在另一首《虞美人》词中,他说: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眼前绿竹眉月,还一似当年,但故人、故土,不可复见,凭栏只能引起内心无限痛楚,这和独自莫凭栏意思相仿。

      流水两句,叹息春归何处。张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之句,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这是指春,也兼指人。词人长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这不仅是本词的结束,亦暗示词人一生的即将结束。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已的最后归宿。

      应当指出,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这对抒情诗来说,原是不假外求的最为本色的东西。因此他的词无论伤春伤别,还是心怀故国,都写得哀感动人。同时,李煜又善于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是以*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已的不幸和哀苦。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如此,此词亦复如此。即以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言,便是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是一种人生体验。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别,无宁说它概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遍遭遇。李煜词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包孕极富,寄慨极深,没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 夜雨

      梁寅①

      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愁如百草雨中生。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彩霞红日照山庭。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

      【注】①梁寅( 13019-1390),字孟敬,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县>人,元宋明初学者。

      ① 词中主人公为何而“愁”?“彩霞”“红日”“啼莺”这组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境?(3分)

      ②画线词句是怎样写“愁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1)①为“花发恐飘零”而愁(或为“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而愁)。②表达了豁达、愉悦的.心境。[3分。“为何而愁”1分,“心境”2分。]

      (2)①通过描写雨骤天寒,渲染出一种“愁”的氛围。②将“愁”喻作春雨后疯长的“百草”,形象而贴切地突现了“愁”之浓烈。[4分。“雨骤天寒”1分,“渲染氛围”1分;“将‘愁’喻作‘百草’”1分,“‘愁’之浓烈”1分。]

    [阅读全文]...

2022-04-17 10:59:12
  • 浪淘沙阅读答案10篇

  • 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浪淘沙

      欧阳修

      ①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②。垂杨紫陌

      ③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注:

      ①本词是诗人春日与友人旧地同游而作的游宴诗歌。

      ②从容:悠闲舒缓。

      ③紫陌:京城郊外。

      1、本词是一首游宴之作,但作者在上片中并未直接描写宴饮的场面,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5分)

      2、结合诗句“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6分)

      答案:

      1、诗人不写酒筵之盛,也不写宴饮之欢乐,而是述说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东风不要匆匆离去,停留下来,一同欣赏大好风光;(2分)也是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而归;(1分)同时也以游宴的地点指出此行是故地重游,回忆了往昔的游赏之乐,同时为下文抒怀铺垫。(2分)

      2、 “今年花胜去年红”既有希望友人尽情赏玩之意,又与上片“当时”句呼应,道出了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及久别重逢的喜悦;(2分)“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虚笔想象,明年此处花朵将更加繁盛,但自己与友人又将天各一方,突显出了好友相逢,不能久聚的痛苦;(2分)此二句呼应前文“当时”句,将三年之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惜花来写别情,以新颖的构思,抒发好友难得聚首,见面旋即离别的伤感。(2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浪淘沙·题陈汝朝白鹭①画卷

      张炎②

      玉立水云乡,尔我相忘。披离寒羽庇风霜。不趁白鸥③游海上,静看鱼忙。

      应笑我凄凉,客路何长!犹将孤影侣斜阳。花底鹓行④无认处,却对秋塘。

      【注】①白鹭,有版本作“百鹭”。②张炎,南宋诗人,宋亡以后,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落拓而终。③白鸥,常用以喻隐士。④鹓(yuān)行,比喻官员上朝的行列。

      1.诗中的白鹭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塑造这个形象的用意何在?(6分)

      2.“犹将孤影侣斜阳”一句诗中,哪一个词用得好?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①诗中的白鹭孤单落寞。(1分)它玉立清波,不愿与白鸥为伴,不能与鱼儿为伍,只有惨淡的斜阳陪伴它寂寞的孤影。(2分)②诗人以白鹭自况,(1分)来表达自己既不愿隐逸、又无法施展政治抱负的无奈落寞之情。(2分)

      2.答案一:①“犹”字用得好。(1分)“犹”是“还”的意思,表示进一步。(1分)②白鹭本已孤寒,再加上落日余晖的烘托,更增添了凄凉的程度,暗合了诗人孤单落寞的心境。(3分)

      答案二:①“侣”字用得好。(1分)“侣”是“陪伴”的意思。(1分)②本来有人陪伴令人愉悦,可是陪伴白鹭孤影的却并非同伴而是落日余晖,这更突出了白鹭的孤单,亦即诗人的孤单。(3分)

      “犹”和“侣”两个词选一个作答即可。

      《浪淘沙》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全文古诗如下: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前言: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本诗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是《浪淘沙九首》的第一首诗,句意思: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注释:

      ⑴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⑵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⑶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2] ⑷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

      ⑸自天涯:来自天边。李白有一首诗中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古人认为黄河的源头和天上的银河相通[2] ⑸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翻译: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赏析:

      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后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浪淘沙·秋夜感怀

      宋·刘辰翁

      无叶著秋声,凉鬓堪惊。满城明月半窗横。惟有老人心似醉,未晓偏醒。

      起舞故无成。此恨难*。正襟危坐二三更。除却故人曹孟德,更与谁争。

      [注]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爱国词人,宋亡后,矢志不仕。

      14.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叶著秋声”两句写深秋时节,树叶已落光,虽无秋声,但鬓角的凉意让人难耐。

    [阅读全文]...

2022-02-20 02:42:43
  • 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阅读答案

  • 阅读答案
  •   (1)本词从游赏中的宴饮起笔,起笔的新颖之处是什么?司空图《酒泉子》有“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本词添一“共”字,试分析“共从容”的妙处。(5分)

      (2)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结合词句加以说明。(6分)

      3.本词是一首游宴之作,但作者在上片中并未直接描写宴饮的场面,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5分)

      4.结合诗句“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6分)

      5.从写花的角度,去年、今年、明年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6.本词首句为何写东风?请简要分析。(4分)

      7.这首词上片叙事,下片抒情。试问上片叙述了什么事?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8.有人认为“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是篇中的绝妙之笔,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作者既未去写酒宴之盛,也未去写人们的宴饮之乐,而是写作者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东风不要匆匆而去,能够停留下来,参加他们的宴饮,一道欣赏这大好的春光。(2分)②“共从容”是兼风与人而言。(1分)对东风而言,不仅是爱惜好风,而且有留住景,以便游赏之意;(1分)对人而言,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而归。(1分)

      (2)①亲人朋友之间聚散匆匆的怅恨,从古至今,以至今后,永远都无穷无尽,给人带来莫大的痛苦。②“今年花胜去年红”今年的花比去年更加繁盛,看去更加鲜艳,希望友人尽情观赏,也足见去年作者曾与友人来赏过此花,包含对过去美好的回忆,表达了对友人深厚的友谊。③本应多观赏,然而友人就要离去,明年花开不知同谁再来赏此花的伤感之情(答对两点即4分)④“今年花胜去年红”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是清代王夫之所说的“以乐景写哀情”。(2分)

      3、诗人不写酒筵之盛,也不写宴饮之欢乐,而是述说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东风不要匆匆离去,停留下来,一同欣赏大好风光;(2分)也是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而归;(1分)同时也以游宴的地点指出此行是故地重游,回忆了往昔的游赏之乐,同时为下文抒怀铺垫。(2分)

      4、 “今年花胜去年红”既有希望友人尽情赏玩之意,又与上片“当时”句呼应,道出了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及久别重逢的喜悦;(2分)“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虚笔想象,明年此处花朵将更加繁盛,但自己与友人又将天各一方,突显出了好友相逢,不能久聚的痛苦;(2分)此二句呼应前文“当时”句,将三年之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惜花来写别情,以新颖的构思,抒发好友难得聚首,见面旋即离别的伤感。(2分)

      5.今年、去年的的花都是实写,明年的花是想像,是虚写。(1分)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构思新颖,富有诗意。(2分)而别情之重,说明同友人的情谊之深。(1分)

      6.“东风”与后面的“垂杨”合言,可想见其暖风吹拂,翠柳飞舞,天气宜人,景色迷人,正是游赏的好时候、好处所。(3分)词人用东风勾画出了春游的美景,渲染了气氛。(1分)

      7.上片叙写与友人正在这大好春光中游览;下片抒发了与友人相逢却不能久聚的感伤、怅恨之情,也表现了 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8.这三句话将别情融入赏花之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而别情之中,亦体现出友人的深情厚谊。“今年花胜去年红”“明年花更好”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是以乐景写哀情。可见其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

    [阅读全文]...

2022-10-28 00:00:00
  •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3篇

  • 教学设计,古诗
  •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方法。【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 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 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浪淘沙》说课稿3篇

  • 说课稿
  •   一、说教材

      《浪淘沙》是国家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紧接着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再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形象化。在王之涣、李白之外,另辟一条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全诗立意新颖,思想深刻,明快清新。表现了诗人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二、说学情

      学生在经过了五年的语文学*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方法和学*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赏析诗歌的意识和*惯的同时,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三、说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根据教学大纲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包含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

      3、如情入景地学*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合作学*的能

      教学重难点

      体会黄河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四、说教学方法

      1、设计理念

      本设计旨在抓住诗文的韵味和情味,引导学生走进乞巧,感受乞巧节的盛况,品味人们对幸福的向往。本课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丰富想象,体验和感悟诗情画意;同时合理运用相关资料,丰富教育资源,拓展诗歌的文化内涵,增加课堂情趣,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古诗的特点,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1)设境想象法:运用画面创设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受到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发展。

      (2)重点字词剖析法: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3)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积累。

      五、说学法

      学*古诗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内容理解方面没有太大的难度,但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确立了以学定教的主导思想,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上,以学生的独特体验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力求使课堂体现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学、独立学、创造性地学的过程,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每一个孩子都愿意去做发现者,以满足自己的表现欲。理解诗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体验,不做统一的讲解,特别是学*《浪淘沙》时,诗中所阐述的'道理让学生自己体会,教师相机指导,做到让孩子有自己的收获。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展示黄河的视频,学生观看后教师导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使人感到宇宙的宏大与旷阔。这节课我们共同学*刘禹锡的《浪淘沙》。(让学生观看视频,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对黄河有了直观地了解。)

      (二)自主学*

      A、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至今广为传唱。

      2、补充介绍。

      (1)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直上银河:传说汉武帝派张骞(qiān)寻找黄河的源头,经过一个多月,张骞乘筏一直到了天河,见到织女。

      (3)牵牛、织女:即牵牛星、织女星。古代神话把这两颗星宿说成牛郎、织女,他们结成夫妻,因触怒王母,被分隔在银河*,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阅历认知经验。所以,在课前应指导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资料,利用课外知识的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反复咏诵诗歌,从中感悟、加深理解。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兴趣,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收集资料时,老师也能加入到收集资料的行列中来,为学生提供一个范例,可更好地调动学生收集资料的积极性,这样既填补了课堂的空白,又能增加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

      B、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1、可用齐读、男女生分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

      2、感知诗歌内容。“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这首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只有在朗读(或吟诵)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

      本课朗读,我设计了“齐读、男女生分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初步把握情感基调。在学生充分诵读中最终达到心领神会的地步。学生经历这个熏陶感染的过程,民族文化就会最终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为他们的生命打上鲜明的民族底色。

      (三)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

      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语文课程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联系对古诗已有的认知水*,反复诵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教师可以挖掘学生学*古诗的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学诗的方法,在课堂上创设出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谐互助,充满人文气息的合作学*氛围,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问:谁还知道哪些诗人歌颂,赞美黄河的优美诗句呀?课件展示: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等诗句。

      【在学生充分诵读诗句,深入体会诗句的意境后,通过对这些诗句的欣赏,升华主题,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到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以及奔流不息的动态美,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的静态美。】

      (四)推荐阅读

      刘禹锡的《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

      (五)拓展作业

      1、诵诗会:把自己积累的有关黄河的诗句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2、继续搜集有关黄河的诗句。传说,谚语、歌词准备举办一次“黄河,伟大的母亲!”手抄报。(课内外相结合。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这个记忆发展的最佳时期能背诵积累一些古典诗文,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本课古诗教学中让学生搜集一些描写黄河的诗句,多读,多记,重视了背诵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万汇凭吞吐”。)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浪淘沙教学反思 (菁选3篇)

  • 教学反思
  •   课上完了,该说点儿什么了。

      上课之前,我的目标是,让听课的老师喜欢上吟诵,让听我讲课的学生也喜欢上吟诵!

      当然,必须选择一首诗作为媒介,实现这个目标!

      我的教学思路很简单,那就是,按照古诗的教学法,读课题,释课题——知诗人,知背景——读诗句,明诗意——想诗画,悟思情——吟诗句,感诗美。我就是按着这个顺序教学的!

      但是,教学效果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没想,我无论如何也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我提出的问题,不知是不是很深,总之,很难找到一个喜欢举手,并踊跃发言的孩子!

      都说,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教材我是备好了,连相应的技能我都准备好了,比如吟诵,用古琴配乐,但还是难以刺激学生的学*积极性,课堂气氛有些冷场,师生交流不融洽,不和谐!

      我再想,若下次碰到这种事如何处理,还真无计可施,唯一的办法就是提前去那个学校试上一节课,摸摸学生的学*性格!

      但,这似乎难以做到,因为等到公布去那个学校时,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只能顺其自然,以不变应万变了!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具一格之作。

      二、读通读顺。

      浪淘沙 刘禹锡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状、状态。)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借用图片理解。

      3、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标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走。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神往。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发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三、想意境,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上”字

      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去、……)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阅读全文]...

2022-10-17 00:00:00
  • 《浪淘沙》鉴赏 (菁选3篇)

  •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欧阳修词作鉴赏:

      此词为明道元年(1032)春,欧公与友人梅尧臣洛阳城东旧地重游有感而作,词中伤时惜别,抒发了人生聚散无常的感叹。

      首二句语本于司空图《酒泉子》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而添一共字,便有了新意。共从容是兼风与人而言。对东风言,不仅是爱惜好风,且有留住光景,以便游赏之意;对人而言,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方归。洛城东揭出地点。洛阳公私园囿甚多,宋人李格非著有《洛阳名园记》专记之。京城郊外的道路叫紫陌。垂杨同东风合言,可想见其暖风吹拂,翠柳飞舞,天气宜人,景色迷人,正是游赏的好时候、好处所。末两句说,都是过去携手同游过的地方,今天仍要全都重游一遍。当时即下片的去年。芳丛说明此游主要是赏花。

      下片头两句深深地感叹:聚散苦匆匆,是说本来就很难聚会,而刚刚会面,又要匆匆作别,这怎能不给人带来无穷的怅恨。此恨无穷并不仅仅指作者本人而言,也就是说,亲人朋友之间聚散匆匆这种怅恨,从古到今,以至今后,永远都没有穷尽,都给人带来莫大的痛苦。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朝梁江淹《别赋》)好友相逢,不能长聚,心情自然是非常难受的。这感叹,就是对友人深情厚谊的表现。下面三句是从眼前所见之景来抒写别情,也可以说是对上面的感叹的具体说明。今年花胜去年红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开得更加繁盛,看去更加鲜艳,当然希望同友人尽情观赏。说花胜去年红,足见去年作者曾同友人来观赏过此花,此与上片当时呼应,这里包含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也说明此别已经一年,这次是久别重逢。聚会这么不易,花又开得这么美好,本来应该多多观赏,然而友人就要离去,怎能不使人痛惜?这句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正是以乐景写哀。末两句意为:明年这花还将比今年开得更加繁盛,可惜的是,自己和友人分居两地,天各一方,明年此时,不知同谁再来共赏此花啊!再进一步说,明年自己也可能已离开此地,更不知是谁来赏此花了。

      把别情熔铸于赏花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而别情之重,亦即说明同友人的情谊之深。

      此词笔致疏放,婉丽隽永,*人俞陛云称它因惜花而怀友,前欢寂寂,后会悠悠,至情语以一气挥写,可谓深情如水,行气如虹矣。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五代: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译文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即使身盖罗织的锦被也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愉。

      不该独自一人登楼凭栏远望,引起对故国的无尽思念和感慨。离开容易再见故土就难了。过去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注释

      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潺潺:形容雨声。

      阑珊:衰残。一作“将阑”。

      罗衾(音qīn):绸被子。

      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

      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一晌(音shǎng):一会儿,片刻。一作“饷”(音xiǎng)

      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凭栏:靠着栏杆。

      江山:指南唐河山。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赏析

      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暮春时分,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帘外,是潺潺不断的雨,洒扫着寂寞零落的残春。囚居之人,独自流年,已是无言的况味;落花时节,风雨飘零;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颜氏家训·风操》有“别易会难”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说“别日何易会日难”。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在另一首《虞美人》词中,他说:“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眼前绿竹眉月,还一似当年,但故人、故土,不可复见,“凭栏”只能引起内心无限痛楚,这和“独自莫凭栏”意思相仿。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所有春天都会谢幕,有的人聚散随缘,不悲不喜;有的人心境黯淡,落寞惆怅。人世间,没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得失随缘,心无增减。春花凋落,秋月无言,总有人凄凄惨惨。其实,人们所感伤的',还是匆匆来去的人生。春天去了还会再来;年华却是去而无声,永不回来。至于李煜,他心中的滋味更是难言。水流花谢,两处无情,自然会让他悲凉;江山如画,只是曾经,更让他极度痛苦。水流花落,春去人逝,这不仅是此词的结束,也几乎是他生命的结束。

      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正如李煜后期词反映了他亡国以后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确实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且能以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具有撼动读者心灵的惊人艺术魅力。此词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创作背景

      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写。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作者介绍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浪淘沙·云藏鹅湖山

      章谦亨

      台上凭栏干,犹怯春寒。

      被谁偷了最高山?

      将谓六丁移取去,不在人间。

      却是晓云闲,特地遮拦。

      与天一样白漫漫。

      喜得东风收卷尽,依旧追还。

      章谦享词作鉴赏

      鹅湖山在今江西省铅山县境内。作者于绍定(12281233)初年曾在此任县令。这阙词大约写于此时。

    [阅读全文]...

2022-10-07 00:00:00
  • 《浪淘沙其八》刘禹锡3篇

  •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寒沙始到金。

      诗人遭受谗言,蒙冤外放,愤慨痛苦之中志向未改,信心不摇。坚信谗言总会破灭,真相总要大白。因此他对自己所受的蒙难持一种达观态度,这首小诗就反映了他的这种感情和心态。

      前两句说不要认为谗言像海浪一样深,也不要说迁客像沙子一样随海浪沉浮。后两句说淘沙虽然很辛苦,但就是这样的辛苦付出才会收获黄金的回报。

      谗言如浪,迁客似沙,大浪可以把沉沙扬起又抛落,沉沙受到巨大的折磨,但也就在无数次的起伏升降之中,沙泥被冲走了,滤掉了,埋葬于其中的金子才得以显现出来。迁客那高尚的品格情操也会在这无数次的磨难当中显露出来,迁客自身也便锻炼得更加坚强。这就是大浪淘沙的道理,就是烈火现真金,士穷节乃现的'道理。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永远激励着每一个有志之士!

      诗人遭受谗言,蒙冤外放,愤慨痛苦之中志向未改,信心不摇。坚信谗言总会破灭,真相总要大白。因此他对自己所受的蒙难持一种达观态度,这首小诗就反映了他的这种感情和心态。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诗人在这两句诗中以坚定语气表明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沉”的现象未必是必然发生的。或者说,即使谗言如“浪深”,迁客却也未必就“沙沉”。遭受不公正的迁谪逆境待遇也不都会如泥沙一样沉入江底,也有努力奋争搏击不已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看起来是在写淘金的人要经过“千淘万漉”,滤尽泥沙,最后才能得到到金子,写的是淘金人的艰辛。但是在这首诗中,诗人是在皆以表明自己的心志,尽管谗言诽谤,小人诬陷,以至于使那些清白正直的忠贞之士蒙受不白之冤,被罢官降职,逐出朝廷,贬谪他乡,但是他们并不会因此而沉沦于现实的泥沙之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历经艰辛和磨难之后,终究还是要洗清冤屈,还以清白,就像淘金一样,尽管“千淘万漉”,历尽辛苦,但是终究总会“吹进狂沙”,是金子迟早是要发光的。

      我们把作品与刘禹锡的政治生涯联系起来看,谗言明显是指那些诋毁永贞党人的谰言,以及对他百般挑剔的流言。他在诗的前两句已明明白白地表露了自己的坚强意志,接着又以沙里淘金这一具体事理联系到正义之身,历尽千辛万苦终归会经受住磨难而显出英雄本色,为天下人认可。这种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豪迈信念是刘禹锡一贯思想品格的真实反映。作品通过具体的形象,概括诗人的深刻感受,也给了后人以哲理的启示。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浪淘沙》古诗词3篇

  • 古诗词
  •   梦觉、透窗风一线,寒灯吹息。

      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

      嗟因循、久作天涯客。

      负佳人、几许盟言,

      便忍把、从前欢会,陡顿翻成忧戚。

      愁极。再三追思,洞庭深处,

      几度饮散歌阑,香暖鸳鸯被,

      岂暂时疏散,费伊心力。

      殢云尤雨,有万般千种,相怜相惜。

      恰到如今,天长漏永,无端自家疏隔。

      知何时、却拥秦云态,

      愿低帏昵枕,轻轻细说与,

      江乡夜夜,数寒更思忆。

      作品赏析

      【注释】:

      这首词,衍之为一百三十五字之长篇巨制,共三片 。第一片写主人公夜半酒醒时的忧戚情思 ;第二片追思以往相怜相借之情事;第三片写眼下的相思情景。体制扩大,容量增加,主人公全部心理状态及情思活动过程,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是柳永创制慢词的一个范例。

      词作从“梦觉”写起,说窗风吹息寒灯,夜雨频滴空阶 ,可知并非天亮觉醒,而是夜半酒醒。其间,于“ 灯 ”之上着一“ 寒 ”字,于“阶”之上着一“空”字,将当时所见、所闻之客观物景,染上了主人公主观情感色彩,体现了主人公凄凉孤寂之心理状态。而“ 那堪”、“又”,又及“频”,层层递进,又便得主人公当时的心境,倍觉凄凉孤寂。接着,主人公直接发出感叹:“嗟因循、久作天涯客”。这是造成凄凉孤寂心境的根源。因为久作天涯客,辜负了当时和佳人的山盟海誓,从前的欢会情景,今夜里一下子都变成了忧愁与凄戚 。至此 ,主人公心中之情思,似乎已经吐尽。

      词作第二片,由第一片之“忧戚”导入,说“愁极”,十分自然地转入对于往事的“追思”。所思佳人,由“ 饮散歌阕”句来看,可知是一位待宴歌妓。

      从“再三”、“几度”句中可以体会出来,两人之互相爱恋,已经有了相当长的时期,由此可见,主人公夜半酒醒时为什么这样的忧戚。

      第三片由回忆过去的相欢相爱回到眼下“天长漏永”,通夜不眠的现实当中来。“无端自家疏隔”,悔恨当初不该出游,这疏隔乃自家造成,然而内心却甚感委曲。因此,主人公又设想两人相聚之时,他就要在低垂的帏幕下 ,玉枕上 ,轻轻地向她详细述说他,一个人在此高潮,但作者的笔立刻煞住,就此结束全词。

      从谋篇布局上看,第一、二片,花开两枝,分别述说现在与过去的情事;至第三片,既由过去回到现在,又从现在想到将来,设想将来如何回忆现在,使情感活动向前推进一层。全词三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多层次、多姿态地展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和情思活动,具有一定的立体感。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