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生境界的名言

关于孔子的人生境界的名言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孔子的人生境界的名言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孔子的人生境界的名言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孔子的人生境界的名言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57) 语录(244) 说说(64) 名言(267) 诗词(32) 祝福(17k+) 心语(1)

  • 孔子人生境界的名言_人生生活伤感的句子

  • 人生,孔子,名言
  • 1、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2、人无远虑,必有*忧。

    3、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4、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6、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7、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8、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

    9、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0、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1、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12、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13、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15、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16、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7、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18、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19、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0、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2、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23、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24、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25、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6、内省不疚,未何忧何惧!

    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8、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29、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30、知我罪我,唯其春秋。

    3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32、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33、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34、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35、子欲养而亲不待。

    3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7、匹夫见辱,拔剑而起,不足为勇也。

    38、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3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1、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42、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4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4、天生德于予,桓雎其如予何?

    45、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46、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

    47、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8、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49、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0、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5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阅读全文]...

2022-06-03 13:26:07
  • 孔子人生境界的名言_人生生活伤感的句子

  • 伤感,人生,孔子
  • 1、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2、人无远虑,必有*忧。

    3、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4、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6、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7、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8、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

    9、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0、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1、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12、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13、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15、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16、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7、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18、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19、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0、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2、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23、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24、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25、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6、内省不疚,未何忧何惧!

    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8、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29、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30、知我罪我,唯其春秋。

    3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32、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33、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34、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35、子欲养而亲不待。

    3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7、匹夫见辱,拔剑而起,不足为勇也。

    38、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3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1、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42、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4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4、天生德于予,桓雎其如予何?

    45、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46、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

    47、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8、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49、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0、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5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阅读全文]...

2022-04-21 23:33:25
  • 人生境界的名言

  • 名言,人生,经典
  • 1、若是美好,叫做精彩。若是糟糕,叫做经历。

    2、已经失去的不妨让它失去,至少不再耽于等待。

    3、人生最悲催的,莫过于和一个你不爱的人过尽一生。

    4、我好像从来就没有重要过,只是偶尔被需要。

    5、无论什么时候,都别冷落了微笑。

    6、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

    7、只要是石头,到哪里都不会发光的。

    8、对于我在乎的,会用命珍惜。

    9、快乐要懂得分享,才能加倍的快乐。

    10、陪孩子读书长大是个人,给孩子观念长大后是人才。

    11、离开你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要收起对你的依赖。

    12、不好意思,我厚颜无耻却视你为空气。

    13、你看到了什么?世界的模样,在于你看它的角度。

    14、亲好好爱我好吗?我们不要闹了。

    15、经历,是一种因果,是一种回报,也是一种寄托。

    16、集体的感觉会使你化险为夷,逼*你成功的目标。

    17、非亲友谊须当敬,是亲不亲少动情。

    18、跟朋友装沉默,跟陌生人讲心里话。

    19、努力的幸福,却始终粘贴不到自己身上。

    20、我的念念不忘、缱绻不舍也终将被时光消磨,变了模样。

    21、脸大不证明有面子,脸小不能说没脸皮。

    22、有你的地方就格外的清新,想着你我的嘴角都会扬起。

    23、如果我们可以改变情绪,我们就可以改变未来。

    24、每天开心笑,累了就睡觉,醒了就微笑。

    25、不要因为一次挫败,就忘记你远大的理想。

    26、求人如果怕,别求,用人如果怕,别用。

    27、不懂珍惜的人,不配拥有人生。

    28、真怕你一不小心走丢,所以才会一步不离的紧跟着你。

    29、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

    30、自己没有展露光芒,就不应该怪别人没有眼光。

    31、信任,需要数年经营,却可以在一瞬间坍塌。

    32、阳光倾城,我独自在叛光中,找寻你的影子。

    33、看来是对自己太放纵,看来是自己太不用心。

    34、没有激流就称不上勇进,没有山峰则谈不上攀登。

    35、不要随便哭泣,因为就算哭泣也挽留不住什么。

    36、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37、成功者是比对手多做一下,坚持到底的人。

    38、我就是这么一个倔强的人,死到临头也不复*。

    39、不要光顾着看别人,走错了自己脚下的路。

    40、生活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

    41、犯错,就诚实地认错。狡辨、诿过只会害了你自己。

    42、任何你的不足,在你成功的那刻,都会被人说为特色。

    43、最好的感觉,是有人懂你的欲言又止。

    44、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在现场直播。

    45、最怕朋友变敌人,因为他们知道我哪里最脆弱。

    46、即使是不成熟的尝试,也胜于胎死腹中的策略。

    47、女人的学识,灵性,人格,构成女人的味道。

    48、亏欠别人一分,得到的报应就是十分。

    49、有时候,在乎的太多,对自己而言也是一种折磨。

    50、万物于镜中空相,终诸相无相。

    51、潮流不息,风格永存。

    [阅读全文]...

2022-07-15 21:58:41
  • 庄子人生境界的名言

  • 庄子,人生,名言
  •   庄子人生境界的名言

      1、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3、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4、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5、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

      6、天与地卑,山与泽*。

      7、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

      8、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9、今日适越而昔来。

      10、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11、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

      12、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13、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

      14、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15、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16、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17、同类相比,同声相应,固天理也。

      18、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19、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是谓诚忘。

      20、尾生抱柱,至死方休。

      21、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22、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23、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24、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25、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26、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27、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2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29、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

      30、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3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2、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33、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34、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

      35、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36、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7、莫逆于心,遂相与友。

      38、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39、独善其身者,难成大事。

      40、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41、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賷送。吾葬具岂不备邪?

      42、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43、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44、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45、时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于行之美恶。

      4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47、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48、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

      49、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50、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阅读全文]...

2021-11-25 09:31:23
  • 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 名言,人生,格言
  • 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名言都很熟悉吧,名言是易于留传的结论、建议或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为了帮助大家积累更多名言,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命运眷顾有志者,虐待软弱者,抛弃无志者。

      2.人应该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决定他的命运。

      3.无愧于前人,对得起后人,人类才会一代比一代更美好。

      4.历史的发展总是激励能人,鞭策庸人,淘汰小人。

      5.健康是最大的幸福,智慧是最大的财富,知足是最大的快乐。

      6.少年要自理,青年要自立,中年要自制,老年要自明。

      7.人生就是赛跑,天天都在跨越,终生不能停顿,生命才有意义。

      8.人生的路靠理想来照耀,靠勇气来探索,靠奋斗来铺垫。

      9.人生难在实事求是,贵在战胜自己。

      10.遍行天下路,广知天下事,吃尽天下苦,造福天下人。

      1.人生就怕坐上四艘船:一艘为名;一艘为利;一艘为色,一艘为气。

      2.人生的价值和觉悟在于奉献和牺牲,而不在于索取和享受。

      3.物过盛则衰,事过美则损,人过名则败。

      4.智慧、诚信、友谊和忍让是照亮人们心灵的四盏明灯。

      5.自然界不承认永恒不变的东西

      6.谁不用脑子去思考,谁将一事无成;谁背离实际去思考,同样也会碰壁。

      7.天下事情都利害相伴,没有无利的害,也没有无害的利,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选择。

      8.命运历来是讲辩证法的,你付出的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你付出的越少,得到就越少。

      9.抱怨命运的人,永远不会改变命运;与命运斗争的人永远不会听天由命。

      10.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强者创造命运;智者改变命运,弱者屈服命运。

      11.命运敬重勇敢的人,而欺负胆小鬼。因为命运可以夺去财富,却夺不去浩然正气。

      12.善于学*可以认识命运,勤于工作可以抓住命运,勇于创造可以改变命运。

      13.要真正成为有作为的人,必须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顽强的毅力,科学的方法,高尚的情操,健康的身体。

      14.人生应有积极进取的态度,但要有个度,欲望被人控制时,它是动力;人被欲望控制时,它就是贪婪。

      15.真理重于感情,知识重于财富,道义重于友谊,朋友重于自己,未来重于现在,祖重于家庭,使命重于生命。

      16.人应做到“五好”:一是学好理,二是说好话,三是干好事,四是做好人,五是写好书。

      17.经常反省过去,才是不断觉悟的人生;注重干好现在,才是有所作为的人生;着眼未来,才是伟大的人生。

      18.最有出息的人在于自我激励,永不松劲,自我完善,永不满足;自我批评,永不虚伪;自我警示,永不放纵;自我约束,永不索取。

      19.我除了苦难没有别的资本,除了创造没有别的财产,除了奉献没有别的权力,除了读书没有别的爱好,除了友情没有别的幸福。

      20.信任是最大的奖赏,诚信是最佳的素质,无私是最高的品德,知己是最大的安慰。

      1、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

      2、人生在世,恍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3、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4、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

      5、忘其肝胆,遗其耳目。

      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7、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

      8、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9、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10、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

      1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12、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13、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俟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我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14、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15、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16、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17、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

      18、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19、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阅读全文]...

2022-01-21 08:19:41
  • 韩非子的人生境界名言

  • 人生,名言
  •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下面是为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非子的人生境界名言希望大家喜欢。

    1、镜执清而无事,美恶从而比焉;衡执正而无事,轻重从而载焉。

    译文:明镜清净而无为,好与坏因此而明辨出来;秤杆端正而无所作为,轻与重会因此而称量出来。

    2、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使中主守法术,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

    译文:不使用辅助工具而只凭自己的感觉来度量,即使是奚仲那样的巧匠也做不成一个车轮。……如果君主能够以刑罚之术为本,普通工匠懂得使用辅助工具,那么就不会有什么失误了。

    3、摇木者一一摄其叶,则劳而不遍;左右拊其本,而叶遍摇矣。

    译文:摇动树木的人如果一一拨动树上的叶子,即使劳累也不能全部让叶子动起来;而左右摇晃树干,那么所有的叶子都会摇动起来。

    4、因事之理,则不劳而成。

    译文: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来处理,那么就不必劳累身心也会有所成就。

    5、群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常。

    译文:群臣恪尽职守,百官行事有法可依;君主根据他们的能力加以任用,这就是遵循常规。

    6、 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

    译文:所以明君依据法令来任用臣下,而非随意任用;依据法令评定功绩,而非随意评定。

    7、 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译文:眼睛失去了镜子,就无法端正面目;人失去了大道,就无法解开自己的迷惑。

    8、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

    译文:废弃常理而尊崇贤者就会导致国家混乱,舍弃法律而任用智者就会导致国家危亡。所以说∶要依法而行而不能听信贤能之士。

    9、爵禄生于功,诛罚生于罪,臣明于此,则尽死力而非忠君也。

    译文:得到*厚禄是因为建立功绩,受到诛杀惩治是因为触犯法令,臣下如果明白这一点,机会拼命效力,而并非认为自己只是忠君了。

    10、 人处疾则贵医,有祸则贵鬼。

    译文:当人患病的时候就会尊敬医生,遭遇灾难的时候就会敬畏鬼神。

    11、固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而上尽制之。

    译文:所以虽然有嘴却不私下发表 议论,虽然有眼睛却不私下窥探,而只有君主掌控着一切。

    12、不劲直,不能矫奸。

    译文:不刚劲耿直,就不能矫正奸邪之风

    13、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同合刑名,检审法式,擅为者诛,国乃无贼。

    译文:治国之术大到不可估量,深到难以测量,考核臣下的言语与行为是否一致,检验他们的言行是否合乎法度,恣意妄为的立即诛杀,这样国中才不会出现祸患。

    14、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

    译文:所以弃用自己的才干而依据法令来才定赏罚。

    15、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译文:刑罚轻并非是仁慈,诛罚重也并非暴戾,只是适合现实情况而已。

    [阅读全文]...

2022-02-15 09:51:34
  • 有关于人生境界的句子

  • 人生
  •   1、有为有不为,知足知不足;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才气见于事,义气施于人。

      2、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3、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爱天下之善,*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4、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胸襟;是喜是怒,看涵养;有舍有得,看智慧;是成是败,看坚持。

      5、走正确的路,放无心的手,结有道之朋,断无义之友,饮清净之茶,戒色花之酒,开方便之门,闭是非之口。

      6、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

      7、投资人的失败不是市场的结果,消灭我们的往往就是我们自己。尤其是在市场风声鹤唳的时候,也许我们更应该保持一份冷静:也许事情没有像想象的那么坏!同样在市场人声鼎沸的时候,也应该保留一份*和:也许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8、天黑的时候直面艰难,本身就是您未来获得收获的源泉,因为天下没有不付出的收获。天黑,其实只不过是天亮前的一个过程,又何必大惊小怪。天一定会亮的,关键是天亮的时候您还在吗?成功和失败也许就是在天亮以前,最黑暗的一刻坚守与放弃的区别,坚守者成了成功者,甚至成了我们景仰的投资大师,而放弃的人就成了“先驱”——先行而死了的人。

      9、世界上聪明的人特点千差万别,愚蠢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总以为自己是聪明人。

      10、财富是流动的,您的心胸和视野也许正是财富获取的源泉。有多大的心胸做多大的事业,有多远的视野聚拢多大的财富。

      11、我们与成功之间并不遥远,许多非凡的成就只不过是简单坚持的结果,关键是要守住你的心!

      12、社会财富演进的速度不会因您发生改变,关键是您今天真的准备好了吗?(好词好句 )寻求财富的路上,过程的美丽与结果的绚烂通常不会同时出现。苦苦寻觅财富,却未必得到财富。尽心竭力做好过程、正确的过程,却可以实现财富自由。

      13、世界上越是复杂的问题越有一个简单的解;越是大的道理越是简单而朴素的!所谓“大道至简”。

      14、我们通常只是简单地和下意识地去做一件事情,却没有事先问一问自己:“这样做真的对吗?”

      15、如果你心里阳光明媚,天就总是蓝的;如果你心里阴云密布,天就总是灰的。阳光明媚的投资者可能赢得幸福,因为在他们的投资过程中没有牛市和熊市,只有收获的时刻和等待收获的过程。并会怀着感激之心与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道理。阴云密布的投资者将会饱受痛苦煎熬因为在他们的投资过程中,有的只是恐慌和担心下一个恐慌什么时间到来的过程。并且最后赢得感慨的权利,在别人收获的时节,感慨为什么成功的又不是我!

    [阅读全文]...

2022-06-17 19:13:26
  • 孔子与老子的境界区别在哪

  • 孔子,老子
  • 孔子与老子的境界区别在哪

      导语:孔子与老子都是*古老文化的传承者,他们的思想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而他们又是同时代的人,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至今仍被广为流传。然而大家更关心这样一个问题——老子与孔子的境界区别在哪里?

      一、山高水长——孔子与老子的共同之处

      作为*古代最著名的先哲,老子和孔子的人格魅力和思想观点对人类社会发展都具有意义深远的广泛影响,所谓山高水长,其名不朽。就传世的经典来看,二人其实有很多共同之处,简列于下:

      其一,都是有大胸怀大智慧的人,都努力于道而不拘一端。故老子说:“吾道大似不肖,若肖,其细也夫”,而孔子则说“君子不器”。

      其二,都是心怀天下的人,都以天下为已任,都对人和社会的动变规律作过深刻的阐述和分析,不论其出发点和解决方式有什么不同,但殊途同归,那就是主张“和”——和谐相处之道。故老子云“和其光,同其尘”,孔子则云“和而不同”。

      其三,都对时间有很深的觉悟,对时间规律作过探讨。老子云:“天长地久”、“动善时”、“道乃久”、“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不道早已”、“有国之母,可以长久”;而孔子也有诸说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使民以时”、“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朝闻道,夕死可矣”、“不时,不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日月逝矣吾何之”、“日月逝矣,岁不与我”。

      其四,都讲求诚信,主张实事求是而为,反对虚伪不实。老子云:“用兵有言,吾不敢为客而为主”、“为无为则无不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孔子也有言:“诚哉是言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克己复礼”、“义以为上,义以为质”。

      其五,都以为,当人违背了道、德规律时,就一定会遭到失败并承受惩罚。老子云:“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身殃”、“不道早已”;而孔子云:“获罪于天,不可祷也”。

      其六,都有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老子云:“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不敢为天下先”;孔子则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其七,都很注重节俭,反对奢侈祸乱。老子云:“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而孔子也以为:“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固孙也,宁固”。

      其八,都反对盲动妄为。老子云:“勇于敢则杀”;孔子则云:“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铰”。

      其九,都以为人应顺天应时,不可恃己妄为。老子云:“君子得时则驾,不得时则蓬累而行”;孔子云“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其十,都认为人的觉悟有迟有速,人的认识有深有浅,人的思想境界是存在差别的。老子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闻道”;而孔子亦云:“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又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也”。

      二、似是而非——孔子与老子的疑似共同之处

      从一些传世经典的记载来看,孔子与老子思想言行似乎还有很多共同之处,但若是细加分析,却发现他们的理论观点和知行始点有根本的不同,今一一列举如下:

      其一,孔子与老子的理想社会模式貌似相同,但其理论本质决然不同。关于老子的理想社会模式,见《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而孔子的理想社会,在《论语·先进》中记载有曾点对他理想社会情境的描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当时孔子脱口赞道:“吾与点也。”——孔子为什么认同曾点的理想社会模式呢?因为那就是孔子心目中的大同治世情境!其时天下太*,人民各安其业,君子无事无所事,社会物质极度丰富,社会道德高度普及,那些心忧天下的君子们至此可以完全放心了,于是都尽情游乐,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

      孔子对于“无为而治的”大同治世是极其向往的,他以为那是一种已经消失了的遥不可及的理想境界。在《论语·卫灵公》中他羡慕大舜说道:“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看到这里,大家或许以为,他的理想社会模式与老子的无为治世是一样的,其实不然。首先是前提不同。老子以为,人类达到理想社会的前提是人人自由自在而不再被人为地分别、区划,人人*等,互不干涉,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和剥削,王者是为人服务的,其道像水,总是处在人民之下;而孔子以为,人类达到理想社会的前提是“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是“去恶殆尽”的纯粹社会。

      在那个社会里人虽然有阶级划分,但在上的仁义,在下的自甘于下而不反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分、各认其命。在上以治人为美,在下以忠于人为美,王者高高至上,位于人民的头顶,有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民在下不可犯王,并甘心做奴,努力为忠,希图侥幸以获得王者的恩赐。其次,达到理想社会模式的方法步骤也不同。孔子“去恶”的办法不像老子的“常善救人,不善弃人”,也不是“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更不是能“处众人之所恶”、“受国之垢”,而是主张“攻其恶”(《论语·颜渊》)、“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进且又云“举直错诸枉*服”(《论语·为政》)——因为孔子对于恶深恶痛绝,“见人之不善如探汤”、“恶紫之夺朱也”(《论语·卫灵公》)。

      对此,孔子是绝不能容忍的,故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众恶之必察焉”,必除之而后快。孔子除恶有两种办法,一是行使教化化恶为善,一是像杀少正卯一样杀而绝之。如此行文用武,把天下的“不仁不善”、“恶”都去净了,世界也就太*了,只剩下了一类被标榜为‘仁善’君子的纯粹的人,这些人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的等级社会模式和谐相处,劳心者“好礼”、“富而无骄”(《论语·学而》),治人以“仁”,所谓“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学而》)。劳力者自甘认命,‘君子固穷’(《论语·卫妖精公》),自甘“贫而乐”受制于人而且不反抗,自甘“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奴颜卑骨地忠奉统治阶级,“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孝经·事君》),做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孝经·卿大夫》),绝不“犯上”、“作乱”,这样社会就稳固了,世界就太*了。

      其实,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孔子这套理论,他的大同理想社会模式是建立在天下人各安天命、各安其分的一成不变的绝对环境基础上的,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一种理想假设状态,是王者永远为王者、下民永远为下民……王者永远绝对控制下民、下民永远甘心为下民的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现在更多的学者以为这不过是孔子为了说服王者以获得施*力的一种说辞。

      其二,在世人眼中孔子和老子都是以有道德的仁者形象而被称为圣人的,但其对“道、德、仁”的定义却绝不相同。老子的道德是无限广大而无不周被的、普及于一切而没有限定标准的,它大象无形、境界包容,故而云“道大”、“可道,非常道”、“道大似不肖”、“道隐无名”、“明道若昧”、“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仁为之而无以为”……老子慈济利生,“常善救人,不善弃人”,在他的境界里没有因为人为的分别区划而被抛弃的人,甚至于对反逆他、怨恨他的人,老子也不放弃,提出了“报怨以德”。

      而孔子呢,他的道德仁义正是老子所谓“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那是有取舍、有限制、有标准的道德仁义,其概念和内涵非常具体形象,可方可圆,可规可矩,可道可说,可访可学,可依可恃。故而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然后孔子以他的“仁”为尺度和标准去衡量人的长短、分别人的善恶,继而裁定其人是君子还是小人,是有道还是无道,是可取还是该舍。甚至于连“儒”他也分为“君子儒”和“小人儒”(《论语·雍也》),即便已经成了君子,也有“得仁”与“不得仁”之分……“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因而所谓“唯仁,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然后再根据这些裁判来决定对其人的态度,“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认为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对于不善应以教化为主,“有不善,则以忠化之”。对于“德不修……不着不能改”,孔子又是深深担忧的,他说:“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论语·子路》)。孔子是绝对不容忍不仁之人的,“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愤然作色道:“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论语·八佾》),主张“不仁者不可以久处”!对于符合“仁”标准的人少之又少的局面,他发出了“我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感叹。老子赞美王道有怀柔天下之德,不论垢净善恶皆谦怀纳之,并提出“受国之垢”和“大国者下流”之王天下法;孔子却提出了相反意见——“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

      孔子崇拜高山,其深心是追求高高在上为人仰止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境界和感觉,不是万不得已,不会放弃他志士仁仁的“素王”理念。对于被划作“不善”、“不仁”和“恶”的人,孔子去之是绝不手软的,坚持“报怨以直”。所以一旦孔子获得了君王借给他的权力,对待被他认作小人和政敌的人,他会能说服则说服,不能说服就坚决像杀少正卯一样杀而绝之。而且他不只是杀活着的人,甚至于对死了的历史人物,他也要按照自己的标准“笔则笔之,削则削之”再杀一遍,对他们——进行“善、恶”分明的生杀裁判,进行处心积虑的“口诛笔伐”……孔子的这些极端深心作为和老子的利济慈怀是完全格格不入的。

      其三,孔子与老子者很喜欢水,都以为水的性质具备道的特点,但二人对水的品德评价和价值取向却存在理解上的截然不同,老子看重的是水的柔弱谦让——道,孔子看重的却是水的不屈不让——术。老子赞美水,主要赞美水的柔弱不争之道,故而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经78),又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经8)。正因为水的这些柔弱不争的特点,所以才得以能怀纳百川,吞没坚强莫不能胜,“江海……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经66)他还用“川谷之于江海”(经32)来比喻大道,又用水的广泛无涯无边无际“汜兮”(经34)——来形容大道。

      老子以为水的成功在于它的柔弱、无为、不争而完全顺应自然,其价值就在于其善于谦让、为下,其成功是其顺应自然的必然结果。孔子赞美水,主要是赞美水的不屈不挠,以为水代表攻取胜战的智术,故而云:“智者乐水”。正因如此,孔子见水就喜,大赞不已,常常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他认为水是有个性的,既有不怕危难敢于赴险的勇气,也有不屈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更有见恶不让并有与之智斗的战术。《苟子·宥坐》引孔子论水云:“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我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不可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人,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也!”在孔子看来,水最终是成功的,水的成功是其奋斗不息的结果,至于它的似德、似仁、似义、似智、似勇、似察、似包容、似善化、似公正、似有度、似有意志,皆不过是水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的必要手段——可资之术。

      其四,孔子和老子都谦虚好学,但二人的学*目的却有根本的不同。老子在乎道,孔子在乎术;老子的学*目的是实现“无不为”,是王道。孔子是为,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有奴性。老子信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笃信好学,死守善道“(《论语·泰伯》),他刻苦学*,只是为了入仁于人,以便能有资格为王侯所用,从而获得权力,借王侯之权来行使自己的治道,所谓闻其政而求之、得之”(《论语·学而》)、“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

      然而孔子一生游历诸侯,却没有哪个王侯真正放心把权力借给他,所以孔子很悲哀,不得已才退而著书,教授弟子。但孔子更悲哀的地方还在于他从不把自己不被重用的根本原因归过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统治者的保守思想,而是自始至终对王侯们抱有幻想,甚至可笑地把自己不被重用的原因归罪于自己才能不行,常说:“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又常说:“不患人之不知己,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论语·里仁》)。当孔子见到王侯们用才能不如他的人时,深感痛恨:“恶紫之夺朱也”。

      最后,孔子周游列国,竟无所遇,对仕途彻底失望了之后,才发出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宪问》)的无奈叹息,并开始根据自己的标准来怀疑和评判博得他们的欢心、侥幸获得他们君授的权力还是作了彻底的研究,提出了“忠、敬”,“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等等很多忠君思想的奴化标准,也就是后人所讥的“外主内奴”之道,而这又几乎是后世统治者之所以推广儒家的.主要原因。千古以来,这也几乎成了进入上流社会必需的面具,因为没有这张虚伪的面具,就无法从王侯手里获得权力,而没有权力,就无法实现自己的个人欲望和追求。于是人人学伪,上下阳奉阴违,王侯以权力诱人,下人以奴性骗得权力,其流毒贻害也久远矣。

      三、泾渭分明——孔子与老子截然不同

      关于孔子与老子的处世之道和思想境界的差异之处,历来见于史册的记载可谓多矣,今简列于下:

      其一,从哲学角度去看,老子已经建立了相当完备的宇宙认知体系,并已经形成了先进辩证法思想和完整的辩证理论系统,而孔子在宇宙论和本体论方面是空白的,在辩证法和辩证思维方面是贫乏和阙如的。在这些根本的哲学领域,老子哲学思维的丰富性与孔子哲学的欠缺性,的确相形悬殊,二者是无从比较的。

      其二,老子主张按照人的客观自然属性来建立人类社会,孔子主张按照人的主观法定模式来建立人类社会。老子是用客观的*等的眼光看待人、自然和社会事物的,在老子的世界里人类理想社会应是建立在自然无为和人人*等的基础上的,所有的人物都应是自由*等的,都是不被分割、压迫和干涉的,王者的位置在天下人之下,是“以百姓心为心”而为天下人服务的,可比于天下人的公仆,王者“以身为天下”,大公无私,处底不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不居,怀柔持弱,不分别取舍人,天下人也淳淳闷闷,不逞已智,各顺其自然性,自主自在,大家和谐共处,安居乐业,各享天年。而在孔子的世界里,人类社会是建立在王者至极的金字塔形阶级制度基础上的,有法可依,有道德标准可用。人被上下善恶分别取舍成若干种,人人不*等;王者和“贤能”治理天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王者爱人并制定法律、分别善恶、剖判罪否,众“贤能”忠心不二,仁义礼智信,维护王统,对于合乎其自定标准者,生之纳之,对于不合乎其自定标准者,能教化则教化之、不能教化则除之,杀之,以绝其类;而天下人则人人是顺民,人人认命,自甘固穷,不犯上不作乱,温良恭俭让,都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和谐相处。王者高高在上,看民如泰山之小天下;天下人层层在下,视王如众星乙拱北辰。孔子以为天不变道亦不变,大家最好各守其分一成不变,设若哪里出了问题,就进行改良,但原则是不能革命,其底线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主子永远是主子,奴才永远是奴才。

      其三,春秋以前的时代*无私学,国家的学术传承掌握在王侯贵族们的手中,*常人无由一窥其门径。老子作为为周室守藏之史,代表着当时天下主流学术的最高水*,更是掌握着当时天下古今图版典籍的几乎全部资源。他久隐其中,刻苦钻研,精思广学,故而其知识渊博,学贯古今,是当时古今学术之集大成者。又因为他的特殊身份,只能深居王城天府藏宫,除了成周天子和王室人员,并不是人人可以见到他的,没有王的恩准,一般人甚至于王公贵族、各国诸侯子男、天下士族名流,也绝无可能跟他探讨学术、随他入藏读书。

      孔子幼年丧父,随母生活,饱经贫贱困苦,并从事过种种贱役,生活极其贫苦且备受歧视。故后来孔子回忆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孔子直到其母死后才知父亲是谁,才把父母合葬在防山。当他知道父亲是谁,曾经穿着素服到鲁国的贵族季氏家赴宴,却被人家无情地拒绝了。因为那时孔子的身份连“士”都不是,故而当时阳货对他说:“季氏享士,非敢享子!”……由孔子的这些经历来看,他连士族都不是,是无法接受到正统教育的。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学*环境之恶劣,也就理解了为何他直到十五岁才有志于学。

      但孔子是勤奋的,他最终还是靠他的努力成了鲁国的学者,并且在南宫敬叔的帮助下获得鲁昭公的支持,得以到王城拜访他久已仰慕不已的大学者老子。后来孔子发出了“有教无类”慷慨大志,与他这些经历是分不开的。于是在他晚年,那些天下贫苦贱隶阶层及无资格受到国家教育的人纷纷拜入其门下,于是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也就当之无愧地成了大教育家,开了春秋时代*私家教育的先河,而他也就成了当时天下非主流文化学者的代表。然他在当时所能接触到的知识资源,无论从其深度广度,却都是无法和老子相提并论的。

    [阅读全文]...

2021-12-01 07:14:50
  • 孔子名言

  • 名言,孔子,语录
  •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孔子的'名言,欢迎大家的阅读。

      1、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 《论语》

      2、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孔丘 《论语》

      3、 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丘

      4、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 《论语》

      5、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论语》

      6、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 欲不逾 矩。 ——孔子 《论语》

      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论语》

      8、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 《论语》

      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论语》

      10、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 在斗 ;及其 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丘 《论语.季氏》

      1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论语》

      1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 《论语》

      13、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 《论语》

      14、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 《论语》

      15、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 《论语》

      16、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论语》

      17、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论语》

      18、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孔子 《论语》

      19、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 《论语》

      2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丘 《论语·卫灵公》

      21、 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

      22、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 子 《论语 》

      2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论语》

      24、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 《论语》

      25、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26、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丘 《论语》

      27、 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 ——孔子

      28、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 《论语》

      29、 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 《论语》

      30、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 《论语》

      31、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论语》

      3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孔丘

      33、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 《论语·里仁》

      34、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 《 论语》

      35、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 《论语》

      36、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孔子 《论语》

      37、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 《论语》

      38、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

      39、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孔丘

      40、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 《论语》

      41、 知耻*乎勇。 ——孔子

      42、 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 《论语》

      

      43、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丘 《论语》

      44、 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 《论语》

      45、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 《论语》

      46、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 《 论语 》

      47、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正直)、友谅(诚信)、友多闻(见多识广),益矣; 友 便辟( 性情暴躁,惯走邪道)、友善柔(过份优柔寡断或和颜悦色骗人)、友便佞(心怀鬼胎。谄媚),损矣。 ——孔子 《论语》

      48、 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孔丘

      49、 “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 ——孔子 《论语》

    [阅读全文]...

2022-05-04 11:19:12
  • 庄子人生境界的名人名言(67条)

  • 名人名言,人生,庄子
  • 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二、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三、尾生抱柱,至死方休。

    四、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

    五、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

    六、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七、吾身也有涯,而知无涯。

    八、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十、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十一、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十二、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十三、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十四、独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

    十五、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十六、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

    十七、随意漂流,不知道有何追求;任心狂放,不知道去向何方;无拘无束,游于无穷。我又知道什么。

    十八、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十九、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二十、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二十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二十二、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二十三、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相煦以湿,曷若相忘于江湖。

    二十四、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

    二十五、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二十六、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

    二十七、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莫知无用之用。

    二十八、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

    二十九、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三十、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

    三十一、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而不虚。

    三十二、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三十三、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三十四、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三十五、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

    三十六、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三十七、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三十八、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只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也。

    三十九、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四十、今日适越而昔来。

    四十一、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是谓诚忘。

    四十二、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四十三、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四十四、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四十五、无有所将,无有所迎。

    四十六、薪尽火传,不知其尽。

    四十七、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

    四十八、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

    四十九、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五十、一气之变,所适万形。

    五十一、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阅读全文]...

2021-12-17 15:39:23
孔子的人生境界的名言 - 句子
孔子的人生境界的名言 - 语录
孔子的人生境界的名言 - 说说
孔子的人生境界的名言 - 名言
孔子的人生境界的名言 - 诗词
孔子的人生境界的名言 - 祝福
孔子的人生境界的名言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