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纳谏的名言

关于关于纳谏的名言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纳谏的名言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纳谏的名言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纳谏的名言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3) 语录(25) 说说(49k+) 名言(44) 诗词(10) 祝福(630) 心语(144)

  •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现象

  •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现象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现象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两汉:刘向 撰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谤讥 一作:谤议)

      白话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文言现象

      通假字

      1.有:通“又”。

      2.孰:通“熟”,仔细。如“孰视之”。

      3.受:通“授”,给予、付予。

      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2、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当面)

      5、闻寡人之耳者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6、私我也(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7、王之蔽甚矣(形容词用作动词,受蒙蔽)

      古今异义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对君主、尊长、朋友等)委婉地规劝,讽谏。今:诽谤,嘲讽)

      窥镜而自视(古:照,看。今:偷看)

      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地点,处所)

      能面刺寡人之过 (古:指责。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谤讥于市朝 (谤,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今:诽谤。讥,古:谏;今:讽刺)

      臣之妻私臣 (古:偏爱。今:自私)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2]古:国君身边的*臣。今:方位名词或表示范围的副词“大概”。莫,古:没有谁;没有什么。今:不,不要)

      邹忌修八尺有余 (古:长,原文指身高。今:改正)

      明日徐公来 (古:第二天。今:明天,今天的下一天。)

      朝服衣冠(古:穿戴。今:衣服)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忌不自信。(宾语“自”前置,正常语序为“忌不信自”)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与城北徐公”后置,正常语序为“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语句可调整为“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欲有求于我。(状语“于我”后置,正常语序为“欲于我有求”)

      谤讥于市朝。(状语“于市朝”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市朝谤讥”)

      3,省略句

      与坐谈 [省略主语“邹忌”和介词“与”的宾语“之”(代客人),(邹忌)与(之)坐谈。与坐谈,介宾。之,代词宾语 ]

      4,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一字多义

      a 之

    [阅读全文]...

2022-02-08 18:04:27
  •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翻译

  •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翻译

      在*时的学*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两汉:刘向 撰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谤讥 一作:谤议)

      译文

      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注释

      邹忌:战国时的齐国人,曾任相国。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

      齐王:即齐威王,威王。

      纳谏:接受规劝。纳,接受,接纳

      修:长,这里指身高。

      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七寸左右。

      昳丽:光艳美丽。

      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名词作动词活用,意为穿戴,在句中作状语。)

      窥镜:照镜子。

      孰:谁,什么。

      与:和……比。

      及:比得上

      旦日:明天。这里指第二天。

      明日:即上文“旦日”的后一天。

      若:如。

      孰视之,孰:通“熟”,仔细。之:代城北徐公。

      弗如远甚:远不如。弗:不。

      又:更。

      寝:躺着。

      美我者:赞美/认为……美

      私:动词,偏爱。

      诚知:确实知道。

      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边省去了“我”。以:认为。于:比。

      地:土地,疆域。

      方:方圆。

      宫妇:宫里的姬妾。

      左右:身边的*臣。

      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蔽:形容词用作动词,指受蒙蔽。

      善:好。

      乃:于是,就。

      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受上赏:给予,付予。通“授”

      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喻。谤讥,在这里指“指责,议论”,没有贬意。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使动用法。

      时时而间(jiàn)进:有时候偶然进谏。间进:偶然有人进谏。间,间或,偶然,有时候。

      期(jī)年:满一年。期,满。

      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阅读全文]...

2022-02-27 13:21:47
  • 卫灵公纳谏原文翻译

  • 古诗文
  • 卫灵公纳谏原文翻译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卫灵公纳谏原文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卫灵公纳谏原文翻译

      原文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忧。”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之贤而不与立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辞达而已矣。”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子曰:“*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译文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孔子说:“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阅读全文]...

2022-02-14 05:05:26
  •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翻译及赏析

  • 古诗文
  •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翻译及赏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小编收集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题解】

      这篇写齐相邹忌,有自知之明,从而领悟到一个被偏爱者、敬畏者、有求者包围的人,可能因听不到真话而导致完全错误的判断。他用切身的体会劝谏齐威王,终于使威王听从。本文语言简洁,句法多变,如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三问三答,表达的内容完全一样,但由于句法上稍作变化,文章就显得活泼而不板滞了。“讽”,指用委婉的语言来进行劝告。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1),形貌昳丽(2)。朝服衣冠窥镜(3),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4),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5),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6):“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7),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8),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释】

      (1)邹忌:《史记》作驺忌,齐人。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宣王。修:长。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2)昳:通“佚”,美。(3)朝服衣冠:早上穿戴衣帽。(4)旦日:明日。(5)孰:通“熟”。孰视:注目细看。(6)威王:齐威王婴齐(?前320),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之子。在位三十七年,知人善任,改革政治,是个较有作为的国君。(7)市朝:指人众会集的地方。(8)期年:一整年。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以上,体形容貌俊美。他穿着礼服戴上冠对着镜子细看,问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徐公谁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太自信,就再问他的侍妾: “我跟徐公哪个美?”侍妾说:“徐公哪能及得上您啊!”第二天,客人从外边来,一块儿坐着说话,又问客人说:“我跟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

      过了一天,徐公来访。邹忌仔细端详他,自以为不如;再照镜子看自己,更感差得很远。夜晚躺着,心里在想这件事:“我妻子说我美,是偏爱我啊;侍妾说我美,是怕着我啊;客人说我美,是想有求于我啊!”

      于是,进朝廷见威王说:“臣子确实知道不如徐公美,臣子的妻偏爱臣子,臣子的妾怕臣了,臣子的客人想对臣子有所求,都说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邑,国王的后宫嫔妃左右亲信,没一个不偏爱王;满朝大臣,没一个不怕王;一国之内,没一个不有求于王。从这点看来,国王看不*相就很严重了!”威王说:“说得好。”就发布命令:“当官的、当差的、当老百姓的,能当面指责我国王过错的,得上等奖;呈上书信劝谏我国王的,得中等奖;能在公共场所说坏话传到我国王耳中的,得下等奖。”

      命令刚发下时,臣子上朝进谏,从宫门到殿堂好象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经常有人断断续续来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什么可以向上提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到这件事,都来朝拜威王。这就是所谓战胜敌国于朝廷之内。

      【赏析】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题目是后人根据内容加的。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分国史料汇编,作者不详。到汉朝时期经过刘向整理以后,按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排列,编成三十三卷,并定名为《战国策》,遂沿用至今。

      《战国策》着重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们的活动,反映了他们运筹机智,巧言善辨,游说诸侯以谋取个人名利的情况。全书贯穿着纵横家的思想,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一些特点。书中还揭露了统治者的荒婬*残暴和人民在封建压榨、兼并战争中的痛苦生活。在今天仍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战国策》文笔生动,说理叙事都很精彩。语言简明、流畅,富于感情。又常运用比喻和寓言来说明一抽一象的道理,文学意味很强。

      本文写邹忌用自己切身之事设喻,讽劝齐威王纳谏并取得成功的故事。道理讲得既形象又深一入一浅一出,使人容易接受,说服力很强。邹忌:战国齐人,曾做齐威王的相。讽:讽谕,用委婉的话语,或用比喻、暗示的办法提出意见,使别人接受。齐王:齐威王,名因齐,他在位时国势强大。纳谏:君王接受臣下的劝告。谏,下劝上为谏。

      本文通过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的故事,说明人如果有所“蔽”,偏听偏信,就会美丑不分。是非颠倒,把事情搞坏,只有除“蔽”“纳谏”,辨明是非,才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国家和人民。历史上如此;在今天,对于我们的工作仍然有借鉴意义。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种修明政治、倾听各方意见的作法,在战国时代,在君对臣独断专横,臣对君阿谀奉迎的时政面前,不能不说是进步的、难得的。尽管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巩固齐国的封建*,扩张齐国的封建势力,但在客观上对国家和人民是有些益处的。

      值得注意的是,邹忌进谏和齐王纳谏,决不能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广泛听取群众意思,发扬民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同看待。这无论从目的、意义、方式、方法看都有根本的区别,若把两者等同起来那就大错特错了。

      文章分为三段。第一段写邹忌的妻、妾、客人赞美邹忌及其原因。开头一句写出邹忌的身材、面貌,从客观上先肯定邹忌的美,为下面写“齐国之美丽者”徐公比美打下基础。然后写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这三个人都说邹忌比徐公美。“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这几句描写邹忌会见徐公后的行动和心理状态:他早知徐公是“齐国之美丽者”,这次又通过实际对照,认真分析,觉得自己并不如徐公美。因此“暮寝而思之”。他经过认真思考以后,从受蒙蔽中恍然醒悟了。原来妻、妾、客之所以说他比徐公美正是由于“私我”、“畏我”、 “有求于我”,以至于混淆了是非,颠倒了美丑,蒙蔽了自己。

      这一段写邹忌个人的事情,描写得有声有色*,“朝、旦、明、暮”时序井然有条,为下一段用暗示、比喻的方法讽谏齐王作了铺垫。

      第二段写邹忌用自身的事情作比喻讽谏齐王的`情况。邹忌先向齐王表述了他的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的原因,然后由已及人,由小及大,进一步推论到齐王身上。“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这一句先说齐国之强大,其中也就点出了齐王地位之尊贵。正因为齐王位尊势大,“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者当然更多,因此“王之蔽甚矣”是不言而喻的。作者运用简短的语言,作了合情合理的推论,很有说服力。

      这一段写邹忌现身说法,以已推人,指出王之蔽更加严重,如果不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国家的安全和齐王的地位都将是危险的。

      第三段写齐王虚心纳谏及其结果。一个“善”字写出了齐王虚心纳谏的态度,同时衬托出邹忌讽谏的说服力。接着写齐王下令悬尝纳谏,表现了齐王广开言路的决心和行动。当然,这里有作者的夸大,对齐国的统治者作了不切实际的美化,读时应予注意。接着写齐王纳谏以后在国内外所引起的反应。在国内,“令初下”时,“门庭若市”,看出齐国在政治上问题是不少的;又经过“数月”、“期年”以后,进谏者由多而少,由少到无,说明齐王纳谏以后,修明政治,已见出巨大成效。在国外的反应是: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这一段写了齐王纳谏的态度、决心、行动和结果。证明了除蔽纳谏能修明政治,对国家人民有好处。

      全篇在写作上运用了由已推人,由*及远,由小到大的推理方法,层层深入,说服力很强。语言上措词委婉,比喻巧妙,用词造语整齐、精练,是很有特色*的。

    [阅读全文]...

2022-07-16 03:22:02
  • 邹忌讽齐王纳谏启示

  • 启示
  • 邹忌讽齐王纳谏启示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启示,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但良药一定要苦口么?苦口的药总让人难以下咽,在好的要也只是一堆废药,良不良已不是重点。这正像规劝他人一样,要讲究方式方法,让“良药”“甜口”更利于病。

      邹忌讽谏齐威王,忠言顺耳更益于国家发展。邹忌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的切身经历与齐王的“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作对比,十分委婉的告诉齐王他受蒙蔽之严重,广开言路的重要,于是乎齐王纳谏,齐王的过失愈来愈少,国家当然越来越兴旺,致使“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邹忌联系自己亲身经历,运用类比劝谏齐王的“药方”一定不是“苦药”,他希望齐王广开言路的“药材”,也一定是良药,药不苦口,齐王当然甘于下咽,既然是良药,一定会有好的药效,那么会有“四国皆朝于齐”的结果,亦是必然。

      触龙说服赵太后也采用了“良药甜口更利于病”,触龙先对她进行问候,让赵太后保重身体,消除太后的“戒备”,然后由自己爱小子,通过太后爱燕后,引入太后更加爱长安君,再用太后对待燕后与太后对待长安君做对比,从为子女考虑长远才是真正爱子下手,委婉告诉太后既然爱长安君就要为他做长远打算,使长安君质于齐,让齐出兵救援,消除了危机。

      正因为触龙说法委婉才让赵太后接受,才让国家免除了危机。如果触龙开门见山,直接让太后允许让长安君到齐作人质,那么,赵国的历史恐怕要截止了吧!

      由此可见良药甜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于行,我们要学会规劝他人的正确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给我的启示是: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为人需自谦.还有要善于接受正确意见,改正自己错误。同时也不能被他人的赞美之词所蒙蔽以至于得意忘形,要以客观的态度看待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够进步。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生活中,我们作为一名学生,应该牢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真理,还记得上

      次,········客观公正的对待失误与挫折,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1、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 。

      2、要多去实践,多去观察。

      3、要多角度看待问题。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

      邹忌,先说自己的情况,仅仅因为妻妾客人的爱、怕、求,自己对于一件“吾与徐工”谁美的,显而易见的判断 都不能得到真实的答案,而被蒙在鼓里,蔽矣。

      对于齐王,子民和大臣们有不止爱、怕、求,而且事情也不是谁美的简单问题,很多涉及治国大道,利益多寡等等,那么大王你和我相比,比我还要收蒙蔽。

      另外,大王不够开明所以您听到的是蒙蔽的言辞。如果大王,开诚布公,广开言路,就能防止“蔽甚”,就能更好的了解您的子民和您的疆土情况。

      启示:我们要能够直面批评,(文中提到的各种谏)并理智对待分析判断,加强自身素质锻炼,健全情商修养;对于管理者,更要吸取这个故事教训,多听取基层言论,做好员工服务,才能建设更团结有力的企业队伍;对于工程技术人员,要从各种设计方案吸取可取之处,择其善从之,为产品优化,创新产品而拓宽思路……

      这个启示,就是你有什么感想,我不同的时候读一遍就会有不同的感悟和启示。有的时候,比较自负,读这个时候,就会觉得,因为太过自负,而刚愎自用,没有听取旁人言论。有时候,向领导提建议没有被采纳,就会想到,我应该学*邹忌的说话方式,让上司更容易接纳我的意见。等等吧。答案可以有很多的。

      扩展:邹忌讽齐王纳谏写作特色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两汉:刘向 撰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谤讥 一作:谤议)

      写作特色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3.语言繁简适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齐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善”字,既表现了他的态度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

      4.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这种由*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了只要语言含蓄委婉,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使得对方愉快的接受。

      全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设喻说理】

      设喻,又叫讽喻,这是比喻修辞的一种扩大化的用法,是借叙述一个故事,通过暗示、类比,说明某一事理,表述某一主张的富有机智幽默情趣比较婉曲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往往是一段话,甚至是一篇文章,用整个故事透露出喻意,不用比喻词,喻意较含蓄,让读者去体会两件事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有时有“意在言外”之感。讽喻的使用非常灵活,既可以在行文中插叙,并且点明本意;也可以独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说,而留给读者以思考。无论是哪种形式,一般都蕴含着讽谏、讥刺、规劝、批评、诱导的意义。

    [阅读全文]...

2022-04-01 15:11:14
  •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 语文
  • 【推荐】《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程序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写了《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秋水》等古典散文的名篇。这些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自已比美这件日常小事设喻,使齐王广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从一个中心出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围绕一个范畴,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单元持点,我把本节课的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①掌据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②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①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方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②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分析力和较高的语言素养。

      方法目标

      学*叙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艺术手法,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除敝的历史意义和今天借鉴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特殊名式现象。把握文字详略处理,讽喻说理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讨论点拨法

      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情景激励法、比较法、分析法、诠释法、循序渐进法

      针对重、难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逐个层次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使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学生学法重点应放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上,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比较、仿写法等。

      四、说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有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完成学*、能力目标。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的方法目标、能力目标及课文的重难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给予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用典故,复*导入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可曾了解“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故事呢?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故事结果“百官荒废,诸候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幕”。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今天我们将要继续学*《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意图: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热情,破题导入,请同学们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对题目的这个“兼语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第二步:自主研*,整体感知

      (一)学生朗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二)课文中的“比”

    [阅读全文]...

2022-01-07 15:39:56
  •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段阅读答案

  • 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段阅读答案

      在现实的学*、工作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过程中的得与失。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段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阅读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段,完成下面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________________;

      ①处冒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1)皆以美于徐公 _____________

      (2)闻寡人之耳者 _____________

      (3)皆朝于齐___________

      (4)期年之后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战国策.齐策一》 总结(概括、收束)上文

      2.(1)比 (2)使……听到 (3)朝见 (4)满一年

      3.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错误可得到上等奖赏。

      4.人贵有自知之明,要善于接纳合理化建议。要讲究劝说的方式、方法。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跌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吾与徐公孰美?”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 “善。”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修:_________________

      讥: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小题3:邹忌两次“窥镜”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小题1:修:长,这里指身高 讥:讽刺

      小题2:(1) 拿起镜子来仔细端详,更觉得远不如人。

      (2) 诏令刚刚颁布时,大臣们都来进谏,朝堂门庭若市。

      小题3:第一次窥镜的原因:“朝服衣冠”后的*惯动作;第二次窥镜的原因:验证自己与徐公“孰美”的刻意行为。

      试题分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修”是名词,身高。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1句中的“窥镜”“远甚”和2句中的“进谏”的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通过阅读可知,第一次对镜子正常穿朝服,第二次是验证与徐公谁美。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确实

      B.臣之妻私臣 私:偏爱

      C.皆以美于徐公 以:用来

      D.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土地方圆

      1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2分)

      答:

    [阅读全文]...

2022-06-16 22:38:33
  • 萧伯纳的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1.躯体总是以惹人厌烦告终。除思想以外,没有什么优美和有意思的东西留下来,因为思想就是生命。

    2.所谓爱国心,是指你身为这个国家的国民,对于这个国家,应当比对其他一切的国家感情更深厚。

    3.如果我们不能建筑幸福的生活,我们就没有任何权利享受幸福,这正和没有创造财富无权享受财富一样。

    4.对我来说,在享受的乐趣方面,有钱和没钱的差别是微乎其微的。在我这一种人看来,金钱就是安全和避免小苛政的工具。

    5.人生苦闷有二,一是欲望没有被满足,二是它得到了满足。因此我努力从一种临界状态中得到快乐

    6.理性的人让自己适应社会,非理性的人总是坚持让社会适应自己,所以所有的进步都得靠这些非理性的人。

    7.女人是世界上最麻烦的动物,而男人则是世界上最爱找麻烦来烦恼的动物.男人生存最大的快乐是满足女人的自尊心,而女人生存最大的快乐则是伤害男人的自尊心:就这样子

    8.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人们

    9.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

    10.征服世界的将是这样一些人:开始的时候,他们试图找到梦想中的乐园,最终,当他们无法找到时,就亲自创造了它

    11.此时此刻,全地球上有两万个人适合做你的人生伴侣,就看你先遇到哪一个,如果在第二个理想伴侣出现之前,你已经跟前一个发展出惺惺相惜,互相信赖的深层关系,那后者就会成为你的好朋友。但若是你和前一个没有培养出深层关系,感情就会动摇,变心。直到你与这些理想伴侣候选人的其中一位拥有稳固的深情,才是幸福的开始,漂泊的结束。

    12.对我来说,在享受人生的乐趣方面,有钱和没钱的差别是微乎其微的。在我这一种人看来,金钱就是安全和避免小苛政的工具:假使社会能给予我这两件东西,我将要将我的钱抛到窗外去,因为保管金钱是很麻烦的事情,而且又吸引寄生虫,并且招来人们的忌恨。

    13.多思,寡言,少写。

    14.劳动是惟一导向知识的道路。

    15.成功网罗着大量的过失。

    16.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

    17.初恋只不过是些愚蠢加上大量的好奇。

    18.没有比热爱饮食更真诚的爱。

    19.不要企图永远活下去,你不会成功的。

    20.好书读的越多越让人感到无知。

    21.愚人总会发现有更愚的人钦佩他。

    22.如果你只顾单向传授,他永远都学不会。

    23.我见过的人越多,我就越喜欢狗。

    24.人喜欢*惯,因为造它的就是自己。

    25.一个尝试错误的人生不但无所事事的人生更荣耀,并且有意义。

    26.破落户的英国绅士,一旦卖掉了最后的礼服,那钱往往还是饮下午茶用的。

    27.所谓天才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

    28.科学始终是不公道的。如果它不提出十个问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一个问题。

    29.我年轻时注意到,我每做十件事有九件不成功,于是我就十倍地去努力干下去。

    30.我不是教师,只是一个你可以问路的旅伴。我指向前方-在你的前方,也在我的前方

    31.一般人只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说为什么如此呢?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并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呢?

    32.恐怕你们不常想吧。在一年中想两三次的人已经不多。我每星期总想一两次,所以名闻天下。

    33.恋爱不是慈善事业,所以不能慷慨施舍。

    34.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庸为神奇。

    35.你应该小心一切假知识,它比无知更危险。

    36.知识不存在的地方,愚蠢便自命为科学。

    37.有能力的人,就去做。没有能力的人,就去教。

    38.许多伟大的真理开始的时候都被认为是亵渎行为。

    39.不要为成功而努力,要为作一个有价值的人而努力。

    40.所有伟大的真理最初都被看作是大逆不道的谬论

    41.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庸为神奇。

    42.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43.人生的真正欢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是伟大的目标。英语很好看,你喜欢不?又可以学*英语又可以学*名言!

    44.许多伟大的真理开始的时候都被认为是亵渎的行为。

    45.恋爱便是对异性美所产生出来的一种心灵上的燃烧的感情。

    46.自由意味着责任,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惧怕它的原因。

    47.历史给我们的最大教训是,人们很少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48.流行的就一定高尚吗,那流行性感冒应该也是很高尚的哟?

    49.说谎者的代价,不是别人不再相信他,而是他再不相信任何人。

    50.理智的人使自己适应这个世界;不理智的人却硬要世界适应自己。

    [阅读全文]...

2021-12-14 02:54:17
  • 福克纳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福克纳名言

    1、只有写人的内心冲突,才能出好的作品,因为只有内心冲突值得写,值得作家为之悲愤,为之流汗。

    2、明明知道不可能永远呆在里面。

    3、成功的先决条件是“信心”。

    4、我现在不存在,我过去存在。

    5、在悲痛与虚无之间,我愿意选择悲痛。

    6、没有人能够告诉你,事先警示你,为了继续活下去该怎么对付。你明白吗,这就是孤独。你必须独自对付,孤独就像电荷一样,你能承受一定数量而不致失去

    7、她不在了,一半的记忆也已经不在;如果我不在了,那么所有的记忆也将不在了。

    8、诗人的声音不应只是人类的记录,而应是使人类永存并得到胜利的支柱和栋梁。

    9、只要你坚持的时间足够长,在恐惧之中的某一时刻来到之后,恐惧就根本不再是极端的痛苦,而不过是一种十分讨厌、令人恼火的刺激。

    [阅读全文]...

2022-02-08 08:07:38
  • 肖伯纳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肖伯纳名言

    1、劳动是惟一导向知识的道路。 —— 萧伯纳

    2、人生不是一枝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枝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烧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 萧伯纳

    3、人生的真正欢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是伟大的目标。 —— 萧伯纳

    4、不要企图永远活下去,你不会成功的。 —— 萧伯纳

    5、一个尝试错误的人生不但无所事事的人生更荣耀,并且有意义。 —— 萧伯纳

    6、许多伟大的真理开始的时候都被认为是亵渎行为。 —— 萧伯纳

    7、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 萧伯纳

    8、所谓爱国心,是指你身为这个国家的国民,对于这个国家,应当比对其他一切的国家感情更深厚。 —— 萧伯纳

    9、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庸为神奇。 —— 萧伯纳

    10、恋爱不是慈善事业,所以不能慷慨施舍。 —— 萧伯纳

    11、躯体总是以惹人厌烦告终。除思想以外,没有什么优美和有意思的东西留下来,因为思想就是生命。 —— 萧伯纳

    12、我年轻时注意到,我每做十件事有九件不成功,于是我就十倍地去努力干下去。 —— 萧伯纳

    13、我的生命属于整个社会;在我有生之年,尽我力所能及为整个社会工作,这就是我的特殊的荣幸。 —— 萧伯纳

    14、成功网罗着大量的过失。 —— 萧伯纳

    15、革命行动吸引社会上最好的和最坏的分子。 —— 萧伯纳

    16、如果我们不能建筑幸福的生活,我们就没有任何权利享受幸福,这正和没有创造财富无权享受财富一样。 —— 萧伯纳

    17、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 —— 萧伯纳

    18、科学始终是不公道的。如果它不提出十个问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一个问题。 —— 萧伯纳

    [阅读全文]...

2022-06-12 18:01:23
关于纳谏的名言 - 句子
关于纳谏的名言 - 语录
关于纳谏的名言 - 说说
关于纳谏的名言 - 名言
关于纳谏的名言 - 诗词
关于纳谏的名言 - 祝福
关于纳谏的名言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