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夫子名言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孔夫子名言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孔夫子名言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孔夫子名言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孔夫子的经典说理名言85句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名言吧,名言主要是指人们普遍熟悉的成语、俗语、谚语、格言、诗词等。你所见过的名言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孔夫子的.经典说理名言,欢迎大家分享。
1、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3、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6、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7、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8、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9、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10、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3、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14、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15、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7、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8、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9、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20、巧言乱德。
2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2、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2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6、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27、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28、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29、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0、礼之用,和为贵。
31、听其言而观其行。
3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4、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35、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3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7、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38、人无远虑,必有*忧。
39、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40、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4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2、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4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4、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4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6、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47、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48、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49、巧言令色,鲜矣仁。
有关孔夫子的歇后语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对歇后语都不陌生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孔夫子的歇后语,欢迎大家分享。
1、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比喻总是失败)
2、孔夫子的背包——准是书(输)(比喻注定要失败)
3、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比喻人心肠狠毒)
4、孔夫子念书——咬文嚼字(比喻过分地斟酌词句)
5、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6、孔夫子出门——三思而行
7、孔夫子当教授——古为今用
8、孔夫子的坟——久慕(墓)
9、孔夫子的砚台——黑心;黑了心
10、孔夫子的'嘴巴——出口成章
11、孔夫子门前卖《论语》——自不量力;不自量
12、孔夫子面前讲《孝经》——冒充斯文;假斯文
13、孔夫子偷钱包——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14、孔明会李逵——有敢想的,有敢干的
15、孔明加子龙——智勇双全
16、孔明夸诸葛——自夸
17、孔雀的尾巴——翘得高
18、孔雀遇凤凰——比不上
19、孔雀的尾巴——翘得太高了(比喻特别骄做)
20、孔方兄进庙问——钱能通神
21、快刀切豆腐——不费劲;两面光;两不沾
22、快刀切萝卜——干脆
23、快刀斩乱麻——刀两断
24、快刀斩乱麻——一刀两断(比喻坚决断绝关系)
25、苦水里面泡苦瓜——苦惯了(比喻已*惯子困苦的生活)
26、苦豆子煮黄连——一个更比一个苦(比喻痛苦一个比一个更深)
27、靠小姨荞孩子——指望不上
28、葵花籽里拌盐水——唁闲(捞咸)嗑
29、筐里选瓜——越选越差
30、嗑瓜子嗑出虾米来——遇上了好人(仁)
31、嗑瓜子瞌出个臭虫——充人(仁)来了
32、开了闸的河水——一泻千里
33、开着收音机听戏——闻声不见人
34、开着拖拉机撵兔子——有劲使不上
35、开水洗脸——难下手
36、开水煮白玉——不变色
37、开会请了假——没也息(*)
38、砍不倒大树——弄不多柴禾
39、砍倒的柳树——死不甘(干)心
40、砍倒大树捉鸟——呆子
41、砍树吃桔子——不顾根本
42、看戏挑媳妇——一头满意
43、看病先生开棺材铺——死活都要钱
44、看着天说话——不知眼多高
45、康熙替父还债——碗(晚)了
46、糠了的萝卜——没有辣气
47、蝌变青蛙——有头无尾
48、嗑瓜子吃核桃——不能不求人(仁)
49、瞌睡送个枕头——正是时候
孔夫子的箴言
名人名言是指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富有知识的名人所说的能够让人懂得道理的一句较为出名的话。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孔夫子的箴言,欢迎大家分享!
孔夫子的箴言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2、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3、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4、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5、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7、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8、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9、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2、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13、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6、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9、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20、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2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2、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23、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4、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25、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26、人无远虑,必有*忧。
27、听其言而观其行。
28、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2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1、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32、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33、不学礼,无以立。
34、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3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6、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3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8、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39、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40、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41、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42、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43、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44、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45、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46、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47、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48、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歇后语大全孔夫子搬家
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汉语的文字游戏。这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歇后语大全孔夫子搬家,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1、孔夫子背书箱:里面大有文章
2、孔夫子打哈欠:满口书生气
3、孔夫子的嘴巴:出口成章
4、孔夫子出门:三思而行
5、孔夫子讲学:之乎者也
6、孔夫子门前讲论语:自不量力
7、孔夫子挂腰刀:不文不武
8、孔夫子念文章:咬文嚼埋没人材字
9、孔夫子教《三字经》:埋没人材
10、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理礼
11、孔夫子卵脬音抛:文诌诌
12、乡下人不识孔夫子:读书老爷(独输老爷
13、孔夫子擐搭裢:两头书(两头输)
14、孔夫子肚皮:书橱(舒徐)
15、孔夫子唱戏:出口成章
16、孔夫子跌到桥底下:尸诗书横流
17、孔夫子的手巾:包书输
18、孔夫子喝卤水:明白人办糊涂事
19、孔夫子吃粥:心里没数
20、孔夫子拿笤帚:斯文扫地
21、孔夫子放屁:文气冲天
22、孔夫子当教授:古为今用
23、孔夫子的背包:准是书输
24、孔夫子的褡裢:书呆袋子
25、孔夫子的坟:久慕墓
26、孔夫子穿西装:不土不洋
27、孔夫子面前讲《孝经》:假斯文
28、孔夫子偷钱包: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29、孔夫子的徒弟:闲(贤)人
30、孔夫子背书箱:里面大有文章
31、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32、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33、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
34、孔夫子下凡:一输到底地
35、孔夫子讲学:之乎者也
36、孔夫子的嘴巴:出口成章
37、孔夫子拿扫:斯文扫地
38、孔夫子教三字经:埋没人材
39、孔夫子念文章:咬文嚼字
40、孔夫子的手帕:包输(书)
41、孔夫子门前卖文章:自不量力
【拓展阅读】
孔子的洒脱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门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地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地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吧。”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非要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妄。“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硁硁然小人哉”)。其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孔夫子的背包——准是书(输)(比喻注定要失败)
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比喻人心肠狠毒)
孔夫子念书——咬文嚼字(比喻过分地斟酌词句)
孔雀耍掸帚——出计不出面
孔雀的尾巴——翘得太高了(比喻特别骄做)
孔方兄进庙问一一钱能通神
孔夫子背书箱—里面大有文章
孔夫子打哈欠—一口书生气
孔夫子出门—三思而行
孔夫子讲学—之乎者也
孔夫子挂腰刀—能文能武
孔夫子门前讲《论语》—不自量力
孔夫子教《三字经》—大材小用
孔夫子游列国—净是礼
孔夫子吃粥——心里没数
孔夫子拿笤帚――斯文扫地
孔夫子放屁――文气冲天
孔夫子当教授——古为今用
孔夫子的褡裢——书呆(袋)子
孔夫子的坟——久慕(墓)
孔夫子穿西装――不土不洋
孔夫子挂腰刀——文不文,武不武
孔夫子面前讲《孝经》——假斯文
孔夫子偷钱包——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理(礼)
孔夫子的徒弟――闲人
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孔夫子唱戏——出口成章
孔子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夫子的砚台歇后语,你们知道答案是什么吗?下面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孔夫子的砚台歇后语
黑心
拓展:孔子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主要成就
道德思想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 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 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 中庸又适时之变为 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 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 “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 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 德治”或“ 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 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 思想家、 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到其影响。
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 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公元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 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 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 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 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
孔夫子搬家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下面是孔夫子搬家的歇后语,欢迎大家阅览。
孔夫子搬家 - 净是书(输)(比喻总是失败)
拓展阅读:
1、空中倒马桶 - 臭气熏天
2、孔夫子的背包 - 准是书(输)(比喻注定要失败)
3、孔夫子的砚台 - 心太黑(比喻人心肠狠毒)
4、孔夫子念书 - 咬文嚼字(比喻过分地斟酌词句)
5、孔夫子拜师 - 不耻下问
6、孔夫子出门 - 三思而行
7、孔夫子当教授 - 古为今用
8、孔夫子的坟 - 久慕(墓)
9、孔夫子的砚台 - 黑心;黑了心
10、孔夫子的嘴巴 - 出口成章
11、孔夫子门前卖《论语》 - 自不量力;不自量
12、孔夫子面前讲《孝经》 - 冒充斯文;假斯文
13、孔夫子偷钱包 - 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14、孔明会李逵 - 有敢想的,有敢干的
15、孔明加子龙 - 智勇双全
16、孔明夸诸葛 - 自夸
17、孔雀的尾巴 - 翘得高
18、孔雀遇凤凰 - 比不上
19、孔雀的尾巴 - 翘得太高了(比喻特别骄做)
20、孔方兄进庙问 - 钱能通神
21、快刀切豆腐 - 不费劲;两面光;两不沾
22、快刀切萝卜 - 干脆
23、快刀斩乱麻 - 刀两断
24、快刀斩乱麻 - 一刀两断(比喻坚决断绝关系)
25、苦水里面泡苦瓜 - 苦惯了(比喻已*惯子困苦的生活)
26、苦豆子煮黄连 - 一个更比一个苦(比喻痛苦一个比一个更深)
27、靠小姨荞孩子 - 指望不上
28、葵花籽里拌盐水 - 唁闲(捞咸)嗑
29、筐里选瓜 - 越选越差
30、嗑瓜子嗑出虾米来 - 遇上了好人(仁)
31、嗑瓜子瞌出个臭虫 - 充人(仁)来了
32、开了闸的河水 - 一泻千里
33、开着收音机听戏 - 闻声不见人
34、开着拖拉机撵兔子 - 有劲使不上
35、开水洗脸 - 难下手
36、开水煮白玉 - 不变色
37、开会请了假 - 没也息(*)
38、砍不倒大树 - 弄不多柴禾
39、砍倒的柳树 - 死不甘(干)心
40、砍倒大树捉鸟 - 呆子
41、砍树吃桔子 - 不顾根本
42、看戏挑媳妇 - 一头满意
43、看病先生开棺材铺 - 死活都要钱
44、看着天说话 - 不知眼多高
45、康熙替父还债 - 碗(晚)了
46、糠了的萝卜 - 没有辣气
关于孔夫子的弟子歇后语
导语: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士七十二人,可谓人才济济。在孔子的眼中有不少他欣赏的弟子,他的这些弟子,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长和性格,但有十位弟子,孔子尤为推崇。小编在此给大家介绍孔夫子的弟子歇后语,欢迎阅读!
孔夫子的弟子歇后语:
孔夫子的弟子——闲(贤)人
孔夫子的弟子介绍:
在孔子的弟子当中,恐怕我们最熟的只有两位:子路与颜回,但还有其它八位同样也是孔子眼中的佼佼者。我会分别用一句诗对十大弟子进行逐一概括,并对他们进行描述和评价,就先说子路吧!
1、
仲由(字子路)——武功高强显忠烈,舍身取义志伉直。子路也许是十大弟子当中唯一会武功孔子眼中最优秀的十大弟子的人,不论是在从师孔子前还是从师中,子路就非常好勇争胜,但不欺幼弱,《集解》中说子路:“冠以雄鸡,佩以暇豚。二物皆勇,子路好勇,故冠之。”(意思是戴雄鸡形的帽子,佩野猪形的'饰物。雄鸡野猪皆好斗,古时以冠带像其形,表示好勇),他始终不像一个儒雅学子,倒像一个侠士,孔子说他未“入室”,由于武功高强,从师孔子后,他成了孔子的贴身保镖,忠心耿耿,从此无人敢欺慢孔子。孔子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子路不仅性格独特,而且还有着政治方面的杰出才能,做过季氏宰,任过卫国蒲邑的大夫,直到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但就是做孔悝的邑宰时,为了忠于主人、恪守职责,最终舍身取义:孔俚的母亲伯姬与其它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子,胁迫孔俚杀卫出公(即姬辄,为春秋诸侯国卫国君主之一),卫出公闻讯而逃之夭夭。子路在外面听到消息后,立即进城去见蒯聩,可是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似裂,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缨帽,就这样从容就义了。说完会武功的子路,接下来说文采翩翩的卜商。
2、
颜回(字子渊)——大智若愚成一家,呕心沥血理《易经》。自汉代以后,子渊被列为七十二贤之孔子眼中最优秀的十大弟子首,他吸取了孔子儒学之精髓,并创立“颜氏之儒”;《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有一口饭吃,一点水喝,就算是在烂屋小巷子里生活,子渊依旧自得其乐),这说明子渊是一个不注重权利和名誉之人,他追求的是一种*淡、朴真的生活,他又是一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可就是这样的一个智者,起初被同学说成是“愚者”。这是由于子渊的天性忠厚和内向掩盖了他的聪颖明思,就是孔子一时也难以判定他智慧达到了那个层次,经过不断的深入观察,孔子才明确说子渊并不愚,《论语·为政》里说:“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其实子渊天资极聪慧,就连能言善辩、口才一流的子贡也坦诚地说不敢与颜回相比,这并不是出自谦虚,而是发自内心,《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女通汝)。更难能可贵的是子渊整理了易经,他随孔子周游列国之后,重新回到了鲁国,开始他的讲学之路,同进他也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颜回在整理时,不局限于一般的刻写和编简,而是致力于重复考证及校对,与不同古籍互作参证、对比,弃伪保真。在整理《易》过程中,子渊呕心沥血,以致过于劳累而死,孔子十分的悲痛,在子渊对《易》作修整的基础上,孔子不辞辛劳亲自再整理,于是我们今天才能看到完整的《易经》(孔子读到《易经》时,赞其是“神书”,所以他对《易经》是情有独钟),子渊为《易经》的整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最后我引用《论语·先进》当中的话对孔子眼中的十大最优秀的弟子进行总结:“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那么孔夫子的弟子歇后语的答案你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孔夫子的弟子歇后语的答案,欢迎大家阅读。
孔夫子的弟子歇后语的答案孔夫子的弟子 ———— 闲(贤)人
孔夫子门前卖《论语》 ———— 自不量力;不自量
孔夫子面前讲《孝经》 ———— 假斯文;冒充斯文
孔夫子念书 ———— 咬文嚼字(比喻过分地斟酌词句。)
孔夫子偷钱包 ———— 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孔明大摆空城计 ———— 化险为夷
孔明会李逵 ———— 有敢想的,有敢干的
孔明加子龙 ———— 智勇双全
孔明借东风 ———— 巧用天时
孔明练琴 ———— 老生常谈(弹)
孔雀戴凤冠 ———— 官(冠)上加官(冠)
孔雀的尾巴 ———— 翘得高
孔雀耍掸帚 ———— 出计不出面
孔雀遇凤凰 ———— 比不上
孔子教《三字经》 ———— 埋没人才
孔夫子的背包 ———— 准是书(输)(比喻注定要失败。)
孔夫子念文章 ———— 咬文嚼字
孔夫子的箱子 ———— 净输(书)
孔夫子挂腰刀 ———— 能文能武;文武双全
孔明的计谋 ———— 神机妙算
孔明夸诸葛 ———— 自夸
孔雀开屏 ———— 翘尾巴;尾巴翘得高
孔雀头上绑鸡毛 ———— 一语(羽)双关(冠)
孔子面前讲《论语》 ———— 忘了自个儿姓名
孔夫子搬家 ———— 净是书(输)(比喻总是失败。)
孔夫子游列国 ———— 尽是礼
孔夫子喝卤水 ———— 明白人办糊涂事
孔明用计 ———— 神机妙算
刘备对孔明 ———— 言听计从
莲藕炒粉条 ———— 无孔不入
刘备遇孔明 ———— 如鱼得水
鲁肃上了孔明船 ———— 尽办糊涂事
蚂蟥钻进牛鼻孔 ———— 难解脱
莲藕有节又有孔 ———— 似通非通
鲁肃服孔明 ———— 五体投地
没沿的破筛子 ———— 千孔百疮
落地的水银 ———— 无孔不入。
茅坑里的蛆 ———— 无孔不入
卖牛肉的面孔 ———— 斤斤计较
泥鳅过鱼网 ———— 无孔不入
藕炒黄豆 ———— 无孔不入
破筛子贴膏药 ———— 千孔百疮
强盗的面孔 ———— 贼眉鼠眼
鼻孔里灌米汤 ———— 够戗(够受的)
鼻孔里氏瘤子 ———— 气不顺
苍蝇叮鸡蛋 ———— 无孔不入
穿孔的皮球 ———— 泄了气
打鱼的烂网 ———— 千疮百孔
电钻钻孔 ———— 硬要打通;不通也要通
斗笠穿孔 ———— 出头之日到了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其创立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孔夫子打哈欠歇后语,你们知道答案是什么吗?下面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孔夫子打哈欠歇后语
满口书生气
拓展: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主要成就
道德思想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 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 性善论(“一阴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 中庸又适时之变为 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 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 “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 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 德治”或“ 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 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 思想家、 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到其影响。
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 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公元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 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 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 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 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
孔夫子的名言
孔夫子名言
孔夫子的古诗
描写孔夫子的古诗
孔老夫子名言
关于孔夫子的古诗词
孔子的名言还
名言孔子
孔子还名言
孔子名言
夫子治家格言
孔子的名言有
孔子的名言
孔子仁的名言
孔子德的名言
朱夫子治家格言
孔子的名言都
孔子礼的名言
孔子说的名言
孔子写的名言
孔子名言100句
关于孔子的名言
夫子庙有关的名人古诗
夫子庙的诗句
夫子庙的说说
赠郑夫子的古诗
孔孑名言
关于孔子名言
孔子学与思的名言
有关孔子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