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观潮的古诗

关于描述观潮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述观潮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述观潮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述观潮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3) 语录(2k+) 说说(1) 名言(582) 诗词(63) 祝福(1k+) 心语(72)

  • 《观潮》苏轼

  • 苏轼,阅读
  • 《观潮》苏轼

      《观潮》是苏轼在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苏结束了长期流放的生活,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慢慢变成一个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听说小儿子将去就任中山府通判,便写下了此诗。

      观潮

      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翻译

      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和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我)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注释

      庐山烟雨浙江潮:浙江潮,即指钱塘江潮汐。“庐山烟雨浙江潮”此句诗意是: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

      未到千般恨不消:恨,遗憾。此句诗意是: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由《五灯会元》卷17所载青原惟信禅诗的一段著名语录演化而成。语录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这“三般见解”,指得是禅悟的三个阶段,也即是入禅的三种境界。东坡此诗,正用此意。

      全诗简析

      禅在於悟,在於用心去体会,心有所动而至感悟。此诗就说明诗人观物悟禅的过程以及禅悟后的'空寂旷达的心境。

      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是那样美丽壮观,令人心醉神迷,倾心向往,如果不去观赏一番,真是令人遗憾终生。去观赏了,看到的是庐山的蒙蒙烟雨,钱塘江纷纷滔滔,了无穷尽的潮汐。初看之时,看到的是蒙蒙烟雨,滔滔潮汐的物象。当你“到得还来别无事”,超越物相,而观物感悟,进入禅的境界后,那物相已不是原来的物相了,而成了佛的世界,禅的意境了。虽然庐山还是照样的烟雨蒙蒙,钱塘江潮汐还是照样的宏伟壮观,但那已不是悟前的庐山烟雨,钱塘江的潮汐,这烟雨,这潮汐,就是佛,就是禅了。这种禅悟,也就是对自然现象即悟即真,若有若无的感悟。这种感悟,因人不同而有差异。可以渐悟,也可以顿悟。

      释迦苦修六年,某日夜睹明星而产生思想上的飞跃,豁然开悟,入於禅境。前者是渐悟,后者是顿悟。

      拓展: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经典诗词】

      1、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做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2、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4、"前尘往事断肠诗,侬为君痴君不知。莫道世界真意少,自古人间多情痴.——苏轼《无题》"

      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杂说送张琥》"

      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7、人间何处不巉岩。——苏轼《慧湖峡阻风》

      8、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叫明月送将来。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苏轼《花影》

      9、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

      10、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苏东坡

      11、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12、修其本而末自应。——苏轼

      13、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苏轼

      14、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苏轼《晁错论》

      15、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16、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须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17、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东栏梨花》

      18、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苏轼

      19、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苏轼《江城子·别徐州》

      20、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苏轼

      21、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琴诗》

      22、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柳荫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箫;晨兴半柱茗香;午倦一方藤枕;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乞得名花盛开;飞来家禽自语;客至汲泉烹茶;抚琴听者知音。——苏东坡

      2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24、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苏轼

      25、冤者获信,死者无憾。——苏轼

      26、"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27、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纱窗。却是姮娥怜双燕,分明照、话梁斜——苏轼《少年游》

      28、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

      29、临大事而不乱。——苏轼《策略第四》

      30、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

    [阅读全文]...

2022-04-14 02:16:37
  • 酒泉子·长忆观潮古诗词

  • 阅读,文学
  • 酒泉子·长忆观潮古诗词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原文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译文翻译

      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他们手里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注释解释

      酒泉子:原为唐教坊曲,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后用为词牌名。《金奁集》入“高*调”。有两体,一为温庭筠体,为词牌正格;二为潘阆体,又名《忆余杭》。

      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郭:外城,这里指外城以内的范围。

      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

      向:朝着,面对

      红旗:红色的旗帜。

      觉:睡醒。

      尚:还(hái),仍然。

      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创作背景

      潘阆曾以卖药为生,一度流浪到杭州。亲眼看到了涨潮的壮观以及宏伟,以至于今后的日子里多次梦见涨潮的情形。这首《酒泉子》的小词,就是他为了回忆观潮盛况而作的。

      诗文赏析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阅读全文]...

2022-01-14 10:51:06
  • 酒泉子·长忆观潮古诗词

  • 酒泉子·长忆观潮古诗词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原文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译文翻译

      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他们手里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注释解释

      酒泉子:原为唐教坊曲,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后用为词牌名。《金奁集》入“高*调”。有两体,一为温庭筠体,为词牌正格;二为潘阆体,又名《忆余杭》。

      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郭:外城,这里指外城以内的范围。

      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

      向:朝着,面对

      红旗:红色的旗帜。

      觉:睡醒。

      尚:还(hái),仍然。

      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创作背景

      潘阆曾以卖药为生,一度流浪到杭州。亲眼看到了涨潮的壮观以及宏伟,以至于今后的日子里多次梦见涨潮的情形。这首《酒泉子》的小词,就是他为了回忆观潮盛况而作的。

      诗文赏析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阅读全文]...

2022-05-11 10:04:29
2022-07-13 21:25:27
  • 《观潮》说课稿

  • 《观潮》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潮》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成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分为四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具体刻画了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是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同时,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基于此认识,我创设了“为钱江潮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的学*环境和探究主题,促使学生积极地研究课文,理解、收集、整理、运用有效信息,最终达成问题解决。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小组合作,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凭借问题情境解决,感受钱江潮的壮观,展现钱江潮的壮观,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进行朗读训练。

      发展性目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信息检索、处理、重组、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学生创设学*情境,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主动学*,感受钱江潮的壮观。

      2、难点:能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效地筛选、整理、并整合成具有学生思维特色的导游词。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走进文本。

      1、播放录象,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你们认为哪个词是“元帅”?(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二、师生交互,让学生感知文本。

      多么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作为一个浙江人,我们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现在有很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我们是不是应该尽一尽地主之意,为他们做一下导游。(任务驱动:编写导游词)

      1、自由选择一个自然段,同时可以上网浏览图片。你准备怎样介绍,可以边看图边介绍,也可以通过读来介绍。

      2、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浪静。

      板书:

      观朝、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三、成果展示,让学生体验文本。

      在有了图片和课文中的这些内容以后,你还想在你的解说词中加如写什么?

      1、我的感受。

      (1)结合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

      (2)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注意安全,感到自豪等等。

      2、还可以加入一些音乐。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个方面在网上制作解说词。

      交流反馈。

      四、拓展延伸,让学生超越文本。

      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有着太多太多这样的壮观景象,回家后上网收缩有关内容,制作成幻灯片,将举行一次宁波江东中心业余小导游的竞选活动。教师提供有关搜索网站。

      一、教材及学情

      《观潮》是小学语文第七册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学生是学*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二、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技能目标: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学*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阅读全文]...

2022-07-24 17:17:25
  • 观潮课后反思

  • 反思,语文
  • 观潮课后反思

      导语: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下面为大家带来了观潮课后反思,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总是善于发现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善于发现问题是积极思维的结果,而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是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起始阶段,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与文章思想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或一些肤浅的问题,这主要是缺乏思维的深刻性所致。我允许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一方面消除他们紧张压抑的心理,另一方面也是帮助他们树立质疑的信心。学生过了“敢于提问”这一关后,我在课堂上重视的就是如何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我在执教《观潮》一课时,主要通过教师范读来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完课文的第二部分,进入第一部分的学*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刚才,我们观看了投影,读了课文,仿佛也随着人流亲临了钱塘江,看到了潮来时壮观又奇特的景象。那么,课文的第二、第三节介绍了什么呢?听老师来读读这两节,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强调了哪些内容?针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问的?

      接着,我在范读时就特别强调了几处可以提问的地方,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同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提出问题。注意倾听的同学都能问出这样几个问题:农历八月十八为什么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海宁市的盐官镇为什么是观潮的最好地方?这几个问题恰恰是课文内容的空白处,需要通过资料的`补充来解决的。而此时通过学生的质疑正好给了教师补充资料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很自然地渗透了质疑方法的指导,又将课堂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学*了课文,我通过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特殊景象,每年一度的霉雨季、发洪水。学生在交流感悟中,思维受到了碰撞,对于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

      当然,引导质疑并不是为了单纯地补充资料,其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释疑,培养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走向深入。此时,教师应该结合质疑,渗透释疑的方法:或反复阅读课文,从书上找答案;或结合生活实际,独立思考;或与同学合作,讨论交流;或课外查找书籍,请教高明……

      是否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其释疑呢?我以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做及时的筛选。对感悟中心有帮助的问题或是对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有帮助的问题,都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释疑,而对于那些与文章中心关系不大的问题,则可放在课后,通过存疑激发学生主动阅读,自主探究的兴趣。

      因此,我在执教《观潮》时充分利用了其中一个问题──“农历八月十八为什么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来为学生感悟课文的中心服务。释疑前先请学生观看几幅图片:埃及金字塔、黄果树瀑布、万里长城。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同样都被称为“天下奇观”,这些奇特的景象与我们今天所看到钱塘江大潮有什么不同吗?学生会很自然地发现这些景象在一年四季中的任何一个时间都可以看到,而钱塘江大潮的观潮日只有一天──农历的八月十八,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紧紧扣住了文章的中心。通过联系实际,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正是因为钱塘江大潮的“奇”才吸引了太多太多的人,课文学到这里直接引出另一个问题:课文为什么要描写来观潮的人如此之多?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不难释疑,来观潮的人如此之多,正是因为钱塘江大潮的涌潮现象难得一见,这是从侧面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这一问题的解答再一次扣住了文章的中心。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姚佳妤老师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把潮来时这一段作为教学重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通过感情朗读,感悟课文重点内容,背诵三、四节;学*作者按照观潮顺序、抓特点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及用词的准确、恰当;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综观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突出言语实践,体现了听说读写的整合,凸现了语文本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节课教师让学生在大量的读说写的实践中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言语训练。

      1、注重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书声朗朗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朗读既是理解的手段,也是表达的手段。本节课教者做到了以读为本,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学生朗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注重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堂中教师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读熟的基础上背诵课文,促进了语言的积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语言,发展语感。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应在“读写结合”上。“教材只是个例子”,“读”是为了会“写”,也就是让学生把从教材中学到的写作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运用。本节课教者注重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并及时为学生提供了一段海潮的录象,让学生模仿作者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方法进行练笔,可谓水到渠成。让学生把学过的词语、句子运用,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学*语言、发展语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用精美的教学语言给学生以熏陶感染。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里的对话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第一位的。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语言领悟能力,只有教师对文本感受得深,领悟得透彻,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引导学生才能到位。正因为教者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构,在教学过程中才会用精美的语言启课、过渡,如:引导新课部分“大自然是伟大的魔法师,它赋予了钱塘江大潮奇特、壮观的美,而作者又是神奇的画师,他用优美的语句,勾画出钱塘江大潮一幕幕有声有色、雄伟壮观的场面。究竟是什么样的语言魅力,使得大潮犹如在我们心中澎湃呢?那么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再次去感受钱塘江大潮那无法抗拒的美吧!又如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和背诵部分“作者按照从远到*的顺序描写,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潮从远处向我们移来,声音越来越大、气势越来越宏伟、场面越来越壮观……带着对钱塘江大潮深深的爱,把潮来时气势非凡、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背诵下来。再如“钱塘江大潮的奇不单单表现在潮来前*静而又略显几分神秘,也不仅仅表现在潮来时的非凡气势,潮头过后的情景,我们也能品味出它的神奇……这如诗如画的语言象溪流一样流进学生的心田,无时无刻不给学生以熏陶感染。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体会到了文章的描写顺序。特别是录象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文中描写大潮的关键词语如:声音: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形态:风*浪静——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使学生把抽象的语言和具体的事物结合起来,使大潮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更形象,有如身临其境,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作者语言的优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阅读全文]...

2022-07-02 10:19:34
  • 观潮的文言文及翻译

  • 观潮的文言文及翻译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那你知道《观潮》怎么翻译吗?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观潮的文言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观潮

      ——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地不容间也。

      【译文】

      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从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渐*,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千百条战船,分别排列于江的*,演*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地一般。突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们彼此一点也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静,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有演*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越飘越远。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全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大家奋勇争先,逆流迎着潮水而上,出没于万仞高的巨浪,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

      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时价格高出一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

      【词句注释】

      浙江:钱塘江。

      既望:农历十六日浙江观潮,以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日为最盛,此指八月十六日。

      方其远出海门:当潮从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其,代词,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

      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

      玉城雪岭:形容潮水像白玉似的城墙,积雪的山岭,极言潮头之高。际天:接天。

      吞天沃日:遮没天日。沃,浇。

      杨诚斋:南宋诗人杨万里。

      京尹:此指临安知府。教阅:操练、检阅。

      艨艟(méng chōng):巨型战船。

      尽:极尽变化。五阵:五种不同阵势。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

      略:几乎、差不多。

      水爆:在水面点放的烟炮。

      一舸无迹:不见一艘战船的踪迹。

      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

      逝:去,往。

      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几百个擅于泅水的吴地健儿。吴地即今江苏、浙江一带。因春秋时为吴国之地,故称。善,善于。泅,游泳、浮水。

      文身:在身上刺花。

      溯迎:逆潮

      鲸波:巨浪。仞:古时八尺为仞。

      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江干:江岸,江边。

      溢目:形容满目皆是

      倍穹常时:成倍高于*时。穹:高。

      僦(jiù)赁(lìn)看幕: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而,表转折。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篷。僦赁:租赁。看幕:观潮时搭的幕帐。

      *地而不容闲:像坐*那么大的一块空地也没有。

      禁中:皇帝所居日禁中。例:惯例。天开图画:据《武林旧事》,天开图画为南宋皇宫中的高台之名。

      黄伞雉扇:指皇帝所用的黄伞羽扇。

      箫台蓬岛:神仙所居之处。箫台,指箫史吹箫引凤的凤台。事见《列仙传》。蓬岛,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古今异义】

      ①方其远出海门(方 古义:当……时。 今义:方形等)

      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际 古义:接*、连接。 今义:边际)

      ③吞天沃日(沃 古义:用水淋洗。 今义:肥沃)

      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奔腾 古义:两个词,意为疾驶和腾起。 今义:跳跃着奔跑)

      ⑤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枪 古义:举枪。 今义:一种体育器械)

      ⑥人物略不相睹(人物 古义:人和物。 今义:特指人)

      ⑦皆披发文身(文 古义:画花纹。 今义:文字、文章等)

    [阅读全文]...

2022-07-10 05:04:18
  • 四年级上册观潮课文

  • 四年级,语文
  • 四年级上册观潮课文

      《观潮》是一篇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观潮课文,欢迎阅读参考!

      四年级上册观潮课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看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课文练*

      (一)、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①吞天沃日()

      ②如履*地()

      ③一舸无迹()

      ④鲸波万仞()

      ⑤珠翠罗绮()

      (二)、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①略不相睹_____

      ②弄旗、标枪________

      ③吴儿善泅_______

      ④披发文身___

      ⑤溯迎而上________

      ⑥鲸波万仞________

      ⑦僦赁看幕_____

      ⑧*地不容___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②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

      ③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四)、读文答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________________”者是也。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既望()

      ②际天()

      ③既而()

      ④沃日()

      2、翻译句子

      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②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文中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是

      4、文中总写大潮的句子是:

      5、文中写潮的描写顺序是:

      6、文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

      观潮课文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作者按时间的推移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把钱塘江描绘得有声有色,再现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这是一篇培养学生灵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好文章。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观潮》中描述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资料是课文的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点。这部分的教学设计和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做到了以读为本。“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或者哪些词语体会到潮来时的壮观?”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并把体会到的那种壮观读出来,学生的感知还是比较到位的。读到“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播放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动的速度,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的原因,虽然课堂上进行了简单介绍,可能由于四年级学生对于*地理的生疏,依然是一知半解。

      2、教学收获(思得)。

      (1)在这节课中,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用心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讲解,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师转变角色参与学生的学*,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老师巧妙地指导朗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用心性。

      (2)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如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透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好地帮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更能够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阅读全文]...

2022-05-24 22:13:37
  • 人教版《观潮》课文原文

  • 语文
  • 人教版《观潮》课文原文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人教版《观潮》课文原文,希望有所帮助!

      《观潮》课文原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观潮》教学设计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惯的好教材。

      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说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惯。

      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说教学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3、请学生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效果

      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阅读全文]...

2022-07-09 01:20:01
  • 观潮的原文及翻译

  • 阅读
  • 观潮的原文及翻译

      在日常的学*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潮的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观潮》原文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

      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地不容间也。

      译文

      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地一般。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

      而有钱的巨富、尊贵的官吏,争先赏赐银色的彩绸。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手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时价格高出一倍。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注释

      第一段

      浙江②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③为盛。方其远出海门④,仅如银线⑤;既而渐*,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⑦,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⑧。

      注释:

      ①节选自《武林旧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卷三,略有删改。周密(1232—1298),字公谨,宋代湖州(现在浙江湖州)人。

      ②〔浙江〕就是钱塘江。

      ③〔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④〔方其远出海门〕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其,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

      ⑤〔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

      ⑥〔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大雪覆盖的山岭。际天,连接着天。

      ⑦〔沃日〕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

      ⑧〔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杨万里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是也”的意思是:“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第二段

      每岁京尹①出浙江亭教阅水军②,艨艟③数百,分列*;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⑤于水面者,如履*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⑥,水爆⑦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⑧,仅有“敌船⑨”为火所焚,随波而逝。⑩

      注释:

      ①②〔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京尹,京都临安府(现在浙江杭州)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

      ③〔艨艟(méngchōng)〕战船。

      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意思是,演*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尽,穷尽。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

      ⑤〔乘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

      ⑥〔略不相睹〕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

      ⑦〔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

      ⑧〔一舸(gě)无迹〕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舸,船。

      ⑨〔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

      ⑩〔逝〕去,往。

      第三段

      吴儿善泅者数百①,皆披发文身②,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③,出没于鲸波万仞④中,腾身百变⑤,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注释:

      ①〔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几百个善于游泳的吴地健儿。

      ②〔披发文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文,动词,画着纹身。

      ③〔溯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

      ④〔鲸波万仞〕万仞高的'巨浪。鲸波,巨浪。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

      ⑤〔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第四段

      江干①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②,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③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地不容间也④。

      注释:

      ①〔江干(或gān)〕江岸。

      ②〔珠翠罗绮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溢目,满眼。

      ③〔倍穹〕(价钱)加倍的高。穹,高。倍,动词,加倍。

    [阅读全文]...

2022-02-14 15:36:17
描述观潮的古诗 - 句子
描述观潮的古诗 - 语录
描述观潮的古诗 - 说说
描述观潮的古诗 - 名言
描述观潮的古诗 - 诗词
描述观潮的古诗 - 祝福
描述观潮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