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带逢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带逢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带逢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带逢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逢入京使》古诗赏析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逢入京使》古诗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
翻译/译文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安无恙。
注释
⑴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⑵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⑶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⑷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
赏析/鉴赏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安又苦于没有纸笔旳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旳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旳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旳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旳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旳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旳雄心旳,此时,心情是复杂旳。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旳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旳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旳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旳意义。在*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旳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是有这一特色。
创作背景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赏析一
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
赏析二
《逢入京使》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逢入京使》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情感。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遥想公元757年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这一幅鲜明的战乱图,能让我们想起上学期所学哪首诗歌的两句诗呢?这让我们回想起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里的“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在这首诗里,“故园菊”所负载的意义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了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的渴望。今天,我们来学*他的另一篇名作《逢入京使》,一同再次轻叩诗人岑参独特的心扉。
二、诵读,读出节奏感。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放声地朗读诗歌,并准备在全班朗诵。(生自由朗读课文)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一生读)
师:字正腔圆,但我觉得句与句之间的停顿还要有节奏感点。提示:七言律诗或绝句可以按二二三节奏来读,请同学们划下这首诗的节奏,并且试着再读一读。(生朗诵)
师:现在听老师读一遍。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一遍。三、借助注释,读懂诗意。(屏显)学*要求:
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的大意。遇到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
2、学*小组内交流自自不懂的地方,如还不能形成统一意见,小组提出来全班交流。
(生自学,小组交流讨论)
师:同学们自学中有哪些疑问?生问
师:其他小组的同学知道吗?生2回答,师评价并明确。
师:如果没有其他问题了,现在请一位同学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生: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安。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寄东*李司空师道》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明贤集·七言集》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苏轼《鹊桥仙·七夕》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增广贤文·上集》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增广贤文·上集》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数人世相逢,百年欢笑,能得几回又。——何梦桂《摸鱼儿·记年时人人何处》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王维《少年行四首》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杜荀鹤《赠质上人》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清*调·其一》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岑参《逢入京使》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白居易《采莲曲》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增广贤文·上集》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醒世恒言·卷十八》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王勃《滕王阁序》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晏几道《少年游·离多最是》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题三义塔》
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史记·佞幸列传》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李白《相逢行二首》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生不解*善,到处逢人说项斯。——杨敬之《赠项斯》
有情不管别离久。情在相逢终有。——晏几道《秋蕊香·池苑清阴欲就》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过眼年华,动人幽意,相逢几番春换。——王沂孙《法曲献仙音·聚景亭梅次草窗韵》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增广贤文·上集》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四节》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水浒传·第十四回》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 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
强中自有强中手,用诈还逢识诈人。——《三国演义·第十七回》
品读唐诗《逢侠者》张继
燕赵悲歌士,相逢剧孟家。
寸心言不尽,前路日将斜。
"燕赵悲歌士,相逢剧孟家。"句意为:燕赵自古多感慨悲歌之士,我与这位侠士相逢在剧孟的家乡。"悲歌",即悲壮的歌唱,或指悲壮的歌。《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刺秦王,临行时,燕太子丹送行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歌声悲慨,闻者"发尽上指冠",*称之为"悲致击筑"或曰"悲歌易水"。"剧孟"西汉洛阳人,史称其好拯人危难。
"寸心言不尽,前路日将斜。"句意为:与侠士相逢,恨不得将心中所有的不*事向他诉说,可是夕阳西斜,天色将晚,又将告别。诗人心中有不*事,相遇侠义之人,自是执手相告,但不*事太多,难以一一道来,于是着以虚笔。"言不尽"三个字。"日将斜"既写实之景,又是言与侠士倾心相谈时间之长,夕阳西下,即浑然不觉,呼应前面"言不尽"。同时,"日将斜"还表示天色已晚,侠士又要上路,照应"前路"。短短几字,却蕴藏玄机无数,可见诗人之笔力。
杜甫古诗《江南逢李龟年》赏析
在学*、工作、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古诗《江南逢李龟年》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江南逢李龟年
唐代: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注释
1、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2、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3、寻常:经常。
4、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5、江南:这里指的是今湖南省一带。
6、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的是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7、君:指的是李龟年。
赏析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作者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他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原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作者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作者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作者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读者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作者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犹如要拉长回味的时间。
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时代,原是作者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作者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作者的衰病漂泊,但作者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作者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动乱,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是很深的,但作者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显得蕴藉之极。清代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作者这种“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是不难领会的;对于后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像《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的“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等等,尽管反复唱叹,意思并不比杜诗更多,倒很像是剧作家从杜甫的诗中抽绎出来的一样。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作者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作者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当时杜甫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宫廷歌唱家李龟年的歌唱艺术。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大历四年(769年)三月杜甫离开岳阳到潭州,居留到第二年春天,和流落江、潭的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邸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诗。《云溪友议》载:“明皇帝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士族随车驾也。伶官:张野狐觱栗、雷海青琵琶、李龟年唱歌、公孙大娘舞剑……唯李龟年奔泊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岐王宅里寻常见……落花时节又逢君。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落花时节又逢君
不要小看这28个字,这就是一部缩微版的唐玄宗盛衰史,也是一首绝句版的《长恨歌》。
介绍这首诗之前,我们要先介绍几个重要的人物,了解了这些人物和时代的背景,我们才能体会这首诗真正的含义。
人物一:李龟年
李龟年档案
李龟年是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唱家,是唐玄宗首屈一指的梨园弟子,深得唐玄宗恩宠。
和唐玄宗的亲密指数:★★★
电影《猫妖传》的那场极乐之宴里面,正是乐师李龟年应唐玄宗要求,请来了宿醉未醒的李白,看着他写下了闻名天下的《清*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而当李龟年为杨贵妃演奏清*调时为李龟年伴奏的正是唐玄宗。可见唐玄宗和李龟年当时的关系非同一般,李龟年当年的地位之高,在杜甫的前两句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中可以得见。
人物二:岐王
岐王档案
这个“岐王” 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本名李隆范,后为避李隆基的名讳改为李范,封岐王,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和唐玄宗的亲密指数:★★★★
岐王李范,不仅是唐玄宗的同父异母弟弟,还是唐玄宗的大功臣。当年唐玄宗发动*,铲除太*公主,岐王就领兵追随,所以唐玄宗亲政之后,对这个弟弟自然是高看一眼。但是也正因为这个弟弟太能干了,所以唐玄宗对他也是防范有加,只要有政治人物亲*他,玄宗就会立刻把这个人远贬边陲。那岐王当然明白其中利害,所以从此不弄风云、只管风月。
人物三:崔九
崔九档案
“崔九”原名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按照唐朝人的*惯就通称为崔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是和高力士一样是得唐玄宗喜爱的宠臣,而且崔家也是当时的望族大姓。
和唐玄宗的亲密指数:★★★★
崔九是出生于唐朝最高的高门,博陵崔氏一族。才华横溢,政治上还特别有先见之明,与少年李隆基关系特别要好。后李隆基被发配到山西潞州当别驾时,崔九一送送出200多里,可见感情是何等的亲厚啊。那此后历次政治变革,崔九也一直追随李隆基,所以玄宗亲政之后对他也特别好,每次宫里请客,他都跟王爷们并肩而坐,也就是说唐玄宗都把他当亲兄弟看待。
最后,杜甫默默的飘过……
介绍完人物,我们正是进入主题,对杜甫写的这首“最感人的绝句”做一个深度解剖:
先看标题《江南逢李龟年》,此江南非彼江南,和我们今天说的江南鱼米之乡的意义不大一样,唐代的江南指的是现在的湖南地区。也就是说杜甫在江南碰见了李龟年,然后写下了这首感人的篇章。为何是在江南?不是说李龟年是唐玄宗的宠爱的梨园弟子吗?那不应该老老实实的陪在唐玄宗身边,待在长安城里吗?这里埋下伏笔,稍后作答。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我曾经总在岐王的宅子里看见您,也曾经在崔九的厅堂前多次聆听您的歌声。多朴实的两句,就好像两个人偶遇时打招呼的话:哎,你好啊李先生,还记得我吗,我是小杜啊,咱们在去年**大会的现场见过啊!”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但蕴含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为什么这麽说呢?
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岐王李范和中书监崔涤就是最好的证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是诗人随口说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是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单是听到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而一个“寻常见”和一个“几度闻”足以说明李龟年再给唐玄宗歌唱之余,也常常是王家贵族的座上宾;同时也暗含了少年时期的杜甫,因才华横溢而受到岐王、崔涤等王公大臣的延接,这才使得杜甫能够在这些歌舞升*的宴会中常常见到李龟年。当年正值青春年少的杜甫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声名远播的歌唱家李龟年就是大唐开元鼎盛时代的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他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
但后两句的画风突变。“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几十年后的一天,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想必二人当时都已惊呆,相互打量着对面眼前这位憔悴的老人,相识却又不相识,想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唯有“泪千行”……这不得不从那场安史之乱,或者从那场“极乐之宴”说起,安禄山的叛乱,八年的战争,将大唐王朝从繁荣昌盛的顶峰拉了下来,即使最后安史之乱被*息,各地战乱纷起,盛世一去不复返。两位同样经历大唐辉煌盛世的才子如今都是饱尝艰辛、颠沛流离,又在落花时节不期而遇,握手相逢。这也正好解释了我们开头留下的那个疑问了。“落花时节”既是点明现在的时令,有借指的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时代。两位因战乱而流浪的人,久别重逢,抚今追昔,内心不知有多少盛衰变迁的沧桑要倾诉,又不知有多少人生巨变的凄凉感叹要书抒发,但杜甫写到这里便戛然而止,一切千言万语、心酸热泪都尽在不言之中了。
也不知他们最终是聊了什么,但此时相见应该是永别了,杜甫在这一年冬天便死于从长沙到岳阳出发的湘江的船里,而李龟年在后来的一次宴会上唱起怀念过往繁华、思念故人玄宗的相思曲,“红豆生南国,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在场的人无不潸然泪下,他唱完又一曲之后便伤心昏倒,四天后郁郁而终。而盛世的大唐随着一位诗圣、一位歌神的陨灭,也如同落花一般凋零远去了!
例行惯例,进入老师上课敲黑板时间:
【格式】七言绝句
【名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基调】感伤世态炎凉
【年龄】杜甫59岁,公元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
江南逢李龟年
译文
岐王宅里寻常见,
岐王府邸里时常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崔九堂前您的音乐多次听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如今正是江南的大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在落花时节又重逢李君。
【注释】
江南:唐代时期的江南指今湖南省一带(并非今天的江南地区)。
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
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常在贵族豪门歌唱。“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
卖艺为生。
重逢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古代有很多古诗就是用来表达重逢的。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重逢的古诗,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重逢的古诗一:《久别重逢呈佟翁》闻声敬察认佟翁,
阔别卅年常忆中。
有幸*中相叙旧 ,
北仑河水永淙淙。
彩袖殷勤捧玉锺,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古诗词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古诗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翻译
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典故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作者简介
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刘禹锡,其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七代祖刘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刘禹锡生于大历七年(772年),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赏析
乐天,白居易的表字。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揄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1、春风一过,它就象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冻土,脱下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有一种直插云天之势。
2、成年竹子的高度约莫三至四层楼高,挺拔、秀丽。竹枝杆修长,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人们喜爱。
3、一根根竹子组成一片竹林,就好像一群站士在守护自己的家园。
4、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冻土,脱下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
5、春天,百花还没有开放时,竹笋已经迫不及待地从土里钻出头来,用它那好奇的眼神打量着这个全新的世界。只见它全身嫩绿,小巧可爱,成为了初春的第一位报信者。
6、竹林间最深处,拥有它自己的点缀。阳光细碎地从林间照进,露珠落在翘起的竹叶上,稀稀疏疏的雾犹如仙气一样洒在竹林间。
7、春天到了,春雨飘飘。青幽幽的竹林里一片生机,一颗颗鲜笋响应着春姑娘的召唤,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几天,满山满坡都是亭亭玉立的竹笋。
8、一场夏雨后,竹笋长成了竹子,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从远处看像绿色的海洋;走*看高高的竹子竹节分明,风一吹竹叶就“沙沙”作响。
9、炎炎烈日中,青翠的竹,又像一位慷慨的老人,为路过的行人投下一大片浓绿,又像一顶华篷遮盖着大地。
10、竹子长得很高,是普通树的几倍。它的杆子是一节一节的,像一个大炮似的。
11、竹子,你用手摸一摸,会感到十分光滑。目前,最长的竹子有30多米长,最粗的竹子有碗口这么大!
12、清风扫过,竹林轻轻摇曳,发出有节奏的鸣响,就像美妙的乐音盈盈飘来。
13、雾霭的天来到这里,烟波浩渺,露水浸透了你的心扉。神神秘秘的雾岚中,一座座飘渺的山峰,像一个个羞涩的竹海妹,演绎神奇梦幻的浪漫情调。
14、春雨过后,竹林里,一个个竹娃娃破土而出。一夜之间,新竹遍地。
15、风,轻悠悠地吹拂着竹林,竹叶在微微地颤动着,真像一张张细长的嘴巴在喃喃细语。
16、竹子全身披着绿色的衣裳,有着笔直的身材,尖尖的叶子。像一个威武的战士,不畏寒冷不畏艰难。
17、一阵微风吹来,竿竿翠竹摇曳着修长的身子,竹叶发出了“沙沙沙”的响声,似乎在低声唱着夏天的歌曲。一阵狂风刮过,竹竿被吹得东摇西摆,耳边听到的是“哗—哗—哗—”的涛声,气势磅礴。
18、竹子,长得不但高,而且还有无私奉献的精神。竹子长得高高的,站在它的脚下,自己就是一只矮小的蚂蚁。抬头望望竹子,它又瘦又高,头直冲云霄,似乎就是一个巨人,它是多么的高大。
19、夏天走进竹林,竹叶遮天蔽日,头顶上飘着一片片的绿云,令人感到十分凉爽。竹林就像是一个庞大的天然的绿色空调。
20、春姑娘悄悄地来了,和煦的阳光从竹林的叶片枝杆中洒下了千丝万缕的金线,为竹林增添了生机。
21、竹子喜欢生长在温暖潮湿的地方,不需要肥沃的土地,只要有土就能茁壮成长。它的生长速度极快,一场雨,就能长出好几节呢!
22、夏天到了,雨水充沛,春天的小竹笋早已长得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绿树成荫,是夏天避暑的绝佳场地。
23、竹子的竹干高大挺拔,高耸入云,足足有十米多高,浑身碧绿碧绿的。竹干上每隔二十厘米就会有一个竹节,竹子内部除了竹节的地方是实心的,其它地方全部都是空心的。
24、远看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看一节节的竹子竹节分明,一阵风吹过来,竹叶“沙沙”作响,好听极了!
25、青青翠竹,亭亭玉立,它有着修长的身躯,好似苗条的妙龄少女;又有着挺拔的姿态,好似威武的坚强战士。
26、一场春雨过后,竹笋破土而出坚强地生长,哪怕被泥土压着也会努力地往上钻。小竹笋大口地吸着甘甜的春雨,长得更高了。
27、春天,整片土地上翠*流,显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仔细的看,总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竹子,有的竹子秀丽挺拔,还的竹子高大粗壮,有的竹子挺着个大肚子。
28、远看这片竹林就像一道绿色的屏障。漫步林中,和风拂面,呼吸着竹林清新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
29、竹子是青绿色的,许多的竹节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整根竹子。很像一根根青绿色的柱子,只不过细了许多。竹叶尖尖的,像是柳叶,可它的颜色却比柳叶深。
30、走进竹林,漫步在这凝翠叠绿的世界中,闻着那令人心旷神怡的清香,如同进入了仙境一般。
31、当春风拂去层层笋衣,她便像个活泼的小姑娘,婷婷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一天天长大。
有人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有人喜欢“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初遇,也有人喜欢”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有的相遇是美好的开始,有的相遇却是怅惘的结果。
今天诗词君分享八首最美的相遇诗词,看看有没有你最爱的那一首。
逢的古诗
带逢的古诗
《逢》的古诗
薛逢的古诗
逢雪的古诗
有逢字的古诗
古诗中的逢
逢君的古诗
逢春时的古诗
逢字为韵的古诗
带逢春的古诗
逢迎的古诗
人逢春的古诗
相逢行的古诗
相逢是缘的古诗
逢入惊使的古诗
丘逢甲的古诗
又逢深秋的古诗
关于薛逢的古诗
古诗中的相逢
逢人京史的古诗
带逢字的古诗大全
逢侠者古诗的斜
写重逢的古诗
又恨又重逢的古诗
逢九精神的古诗
人逢知己的古诗
古诗逢雪开头的
自是有相逢的古诗
久旱逢雨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