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兴在古诗文中的一词多义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兴在古诗文中的一词多义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兴在古诗文中的一词多义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兴在古诗文中的一词多义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木兰诗中一词多义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木兰诗中一词多义,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原文】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骏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 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愿:a愿意,e.g.:愿为市鞍马;b希望,e.g.:愿驰千里足。
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成语:
扑朔迷离
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历经数年,有的战死,有的活下来凯旋。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和贴上装饰。
木兰诗中一词多义的字
木兰诗中一词多义的字:
市:a.集市,e.g.:东市买骏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 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愿:a愿意,e.g.:愿为市鞍马;b希望,e.g.:愿驰千里足。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惟闻 通: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帖通:贴;惊忙一作:惶;惶火伴 通: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整体把握】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愿为父亲分担压力;“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五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诗中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一,二,三,六,七段详写木兰女儿情怀,四,五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官厚禄而热爱和*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木兰诗中一词多义字
木兰诗中一词多义字:
市:a.集市,e.g.:东市买骏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 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愿:a愿意,e.g.:愿为市鞍马;b希望,e.g.:愿驰千里足。
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历经数年,有的战死,有的活下来凯旋。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和贴上装饰。
全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惟闻 通: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帖 通:贴;惊忙 一作:惶;惶 火伴 通: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一词多义
《木兰诗》中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深深扎根在*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为可贵。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木兰诗一词多义,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木兰诗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惟闻 通: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骏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愿:a愿意,e.g.:愿为市鞍马;b希望,e.g.:愿驰千里足。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赏析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五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诗中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一,二,三,六,七段详写木兰女儿情怀,四,五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权势而热爱和*生活。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木兰诗中一词多义辨析
《木兰诗》是中国诗史上罕有的杰作,诗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而木兰诗中一词多义的辨析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木兰诗中一词多义辨析
1、东市买骏马 市:名词,集市。
愿为市鞍马 市:动词,买。
2、昨夜见军帖 帖:文书。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贴上。
木兰诗的单字解释:
1. 唧唧复唧唧:又。
2. 木兰当户织:对着。
3. 木兰当户织:门。
4. 不闻机杼声:听到。
5. 不闻机杼声:织布机。
6. 不闻机杼声:织布梭子.
7. 惟闻女叹息:只。
8. 问女何所思:想的是什么。
9. 问女何所忆:指木兰。
10. 问女何所忆:思念。
11. 女亦无所思:也。
12. 昨夜见军帖:军中的.文告。
13. 可汗大点兵:古代北方民族对君主的称号。
14. 可汗大点兵:检查核对
15. 军书十二卷:指多数,不是确数。
16. 军书十二卷:卷轴.
17. 卷卷有爷名:父亲。
18. 愿为市鞍马:愿意。
19. 愿为市鞍马:为了这次征兵.
20. 愿为市鞍马:买.
21. 愿为市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22. 从此替爷征:代替.
23. 从此替爷征:出征.
24. 东市买骏马:好。
25. 旦辞爷娘去:早上。
26. 旦辞爷娘去:告别。
27. 旦辞爷娘去:离开。
28. 暮宿黄河边:傍晚。
29. 暮宿黄河边:宿营。
30. 不闻爷娘唤女声:听到。
31.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
32.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听到.
33.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的声音.
34. 旦辞黄河去:早上。
35. 旦辞黄河去:告别。
36. 旦辞黄河去:离开。
37. 暮至黑山头:傍晚。
38. 暮至黑山头:到.
39.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只。
40.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人的战马。
41.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马叫声。
42. 万里赴戎机:奔赴。
43. 万里赴戎机:战争。
木兰诗中的一词多义词语
市:a.集市,e.g.:东市买骏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木兰诗中的一词多义词语,欢迎阅读参考。
木兰诗中的一词多义词语
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4]
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4]
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骏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愿:a愿意,e.g.:愿为市鞍马;b希望,e.g.:愿驰千里足.[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历经数年,有的战死,有的活下来凯旋.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和贴上装饰.
初中古诗文中互文举隅的诗句
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理解,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怎么讲不通意思。例4由“秦时明月”和“汉时关”两部分组成,前者省“汉”和“关”,后者省“秦”和“明月”,可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和关隘”。
(三)、偶句互文 指前后两个句子构成的互文,其特点是前后两个句子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彼此隐含,理解时必须把前后两个句子拼合起来。例如:
5、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6、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7、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例5这两句互文,不能说成“在东西呼叫,在南北骚扰”。应作:在东西南北叫扰乱,在南北东西骚扰呼叫来理解。这里的“叫嚣”和“隳突”,“东西”和“南北”是互相渗透,相互说明,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例6是“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的浓缩形式。例7应理解为“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不曾缘客开。”
(四)、多句互文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例如:
8、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对举互文,可理解为“(到)东西南北的集市上购买骏马、鞍鞯、嚼子、缰绳和长鞭”,表现出木兰征战前的紧张忙碌。
下边就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课本古诗文中的互文修辞,举隅如下。
七年级: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译:在明月下,在清风吹拂中,传来了鹊和蝉的`鸣叫。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译: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译: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秀发,把黄花帖在脸上。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译:雄兔雌兔脚扑朔眼迷离。
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译:湖光山色使鸟儿欢娱,使人心除去杂念。
6、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在歧王宅里和崔九堂前,我们都经常相会。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译:谈笑和来往都是博学的人,而没有无学问的*民。
8、男有分,女有归。(《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
译:男女都应有职业,及时婚配,即都应成家立业。
9、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译:由于战乱,感慨时政和离别亲人,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惊心。
10、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在上边雕刻有唐代和现在名人的诗和赋。
11、朝辉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早晨和傍晚有晴有阴,景象千变万化。
12、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离开国都家乡,思念国都家乡。
1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译: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14、前者呼,后者应。(欧阳修《醉翁亭记》)
译:前后的人彼此呼应。
15、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欧阳修《醉翁亭记》)
译:背东西的和赶路的都在路旁树下休息、唱歌。
16、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吴均《与朱元思书》)
译:奇异的山水,为天下独一无二。
17、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译: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角弓,都觉得铁衣太冷,难以穿上身。
九年级:
18、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译:北国的风光,在千万里辽阔的疆土上,都是冰封雪飘。
19、伐无道,诛暴秦。(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译:讨伐残暴无道的秦国。
桃花源记中的一词多义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记中的一词多义,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中的一词多义:
1、舍:(1)便舍船:舍弃
(2)屋舍俨然:屋舍
2、寻:(1)寻向所至:寻找
(2)寻病终:随即、不久
3、志:(1)寻向所志:标记
(2)处处志之:做标记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志向、志趣
4、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5、属:(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2)属予作文以寄之:通“嘱”嘱托、嘱咐
(3)召令徒属,徒属皆曰:等、辈
(4)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5)属引凄异:连接
6、若(1)仿佛若有光:好像
若听茶声然
皆若空游无所依
门庭若市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如、及、比得上
曾不孀妻弱子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你
(4)若有作奸犯科:如果、假如
7、乃:(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竟然
(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3)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于是、就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就是
8、遂:(1)遂于外人间隔:于是、就
(2)遂迷,不复得路:终于
9、及:(1)及郡下,诣太守:等到
及鲁肃过浔阳
及日中则如盘盂
(2)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译文
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它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注释
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木兰诗里的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就是 多义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那么,木兰诗的一词多义有哪些?
木兰诗的一词多义
市:
1.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
2.愿为市鞍马(动词,买)
将:
1.将军百战死(名词,高级将领)
2.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
帖:
1.昨夜见军帖(名词,文书,告示)
2.对镜帖花黄(动词,通“贴”,粘上)
机:
1.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
2.万里赴戎机(名词,重要的事务)
买:
1.东市买骏马(买(东西))
2.欲买舟而下(雇,租,)
愿:
1.愿为市鞍马(愿意)
2.愿驰千里足(希望)
木兰诗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语言特点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开篇采用的一问一答,是民歌中常见的。《木兰诗》语言生动质朴,极少雕饰斧凿:“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流传千百年来,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口语;除了“万里赴戎机”六句文字比较典雅外,其余都保留着民歌的形式和风格,连锁、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而且语言丰富多彩,单就原韵来说,篇幅较长的乐府诗歌大都是隔几句换一个韵,很少一韵到底,这样才能使演唱的歌曲音节复杂而有变化。《木兰诗》一共换了七个韵,也可以说是七种曲子:“唧唧复唧唧……女亦无所忆”;“西市买鞍鞯……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暮宿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天子坐明堂……不知木兰是女郎”;“雌兔眼迷离……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就相当于一个题下七首曲子。所不同者,这里则是一个完整的歌子。好多民歌每韵的'句数比较整齐,而《木兰诗》的句数却比较参差。正因为它曾为乐人所演唱,所以古往今来都被收入乐府歌中,而且直到现在,仍有评弹艺人在演唱《木兰诗》。
木兰诗鉴赏
北朝长篇叙事民歌。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从宋代起,就有不同记载和争议。始见于《文苑英华》,题为《木兰歌》,以为唐代韦元甫所作。《古文苑》题为《木兰诗》,以为“唐人诗”。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据诗中“可汗大点兵”语,认为木兰“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则认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类,“已似太白,必非汉魏人诗”。此后,历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说,但宋代黄庭坚已指出此诗并非韦元甫所作,而是韦“得于民间”(《题乐府〈木兰诗〉后》)。《乐府诗集》列入《梁鼓角横吹曲》,亦题《木兰诗》,云是“古辞”,并引陈释智匠《古今乐录》说:“木兰,不知名。”按《旧唐书·韦元甫传》载,韦曾任浙西观察使、淮南节度使等职(黄庭坚谓韦任朔方节度使,误)。又据《旧唐书·音乐志》所载,可知梁代和北朝乐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际鲜卑歌”,且多“可汗之辞”。因此,《木兰诗》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鲜卑歌。流传江南,译为汉语,曾入梁代乐府,后又散落民间,而到唐代为韦元甫重新发现,并拟作《木兰歌》一首(《文苑英华》)。至于“朔气”二句这样的对偶诗句,齐、梁诗中已经*见,自是文人加工痕迹。所以现代学者大多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显然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它“事奇诗奇”(沈德潜《古诗源》),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宋代乐史《太*寰宇记》载,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陂)有木兰山、木兰草原、木兰湖,木兰天池等木兰八景,并引杜牧《木兰庙》为证。其后,据地方志所载,在今安徽亳州、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曾立庙奉祀木兰,反映出《木兰诗》的深刻影响。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同时,早在韦元甫拟作之前,杜甫《草堂》诗抒写迁居草堂的欢欣情景,已明显汲取了《木兰诗》描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表现手法
木兰诗一词多义三个
木兰诗一词多义三个:
市:a.集市,e.g.:东市买骏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 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愿:a愿意,e.g.:愿为市鞍马;b希望,e.g.:愿驰千里足。
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历经数年,有的战死,有的活下来凯旋。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和贴上装饰。
【整体把握】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愿为父亲分担压力;“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五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诗中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一,二,三,六,七段详写木兰女儿情怀,四,五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官厚禄而热爱和*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兴在古诗文中的一词多义
古诗文中一词多义的例子
古诗文中在的一词多义
七上古诗文中一词多义的整理
暝在古诗文中的一词多义
报在古诗文中的一词多义
敌在古诗文中的一词多义
戎在古诗文中的一词多义
犹在古诗文中的一词多义
古诗中一词多义的词
古诗文中属的一字多义
贤在古诗中的一词多义
卷卷一词在古诗文中的意义
观的一词多义古诗
忧的一词多义古诗
一词多义的句子
古诗四首的一词多义
古诗式微的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的古诗句子
一词多义的句子带意思
古诗文中有多种意义的词语
古诗文中的同义词
古诗文中含有兴的诗词
水在古诗文中的意义
忽在古诗文中的含义
古诗文中月的含义
阳在古诗文中的意义
江雪的古诗文中*义词
古诗文中书写的*义词
古诗文中运用兴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