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园杂咏的古诗释义及解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北园杂咏的古诗释义及解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北园杂咏的古诗释义及解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北园杂咏的古诗释义及解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武陵春》李清照释义及解析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境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全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揉造作之嫌,饶有特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武陵春》李清照释义及解析,一起来看看吧。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词句注释
⑴武陵春:词牌名。此词在《诗词杂俎本·漱玉词》《类编草堂诗余》《汇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文体明辨》《古今名媛汇诗》《词的》《啸余集》《古今女史》《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城县志》《花镜隽声》《见山亭古今词选》《诗余神髓》《古今图书集成》《同情词集选》题作“春晚”,《彤管遗编》《彤管摘奇》《名媛玑隽》题作“暮春”,《词学筌蹄》题作“春暮”,《词汇》题作“春晓”,《词鹄》调作“武陵春第二体”。赵万里辑《漱玉词》云:“至正本《草堂诗余》前集上如梦令后接引此阕,不注撰人。玩意境颇似李作,姑存之。”(案明成化本、荆聚本、陈钟秀本、杨金本《草堂诗余》前集卷上,此首俱无撰人,与至正本同),《古今断肠词选》卷二又误以此首为马洪所作。
⑵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花已尽:《词谱》、清万树《词律》作“春已尽”。
⑶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词汇》、清万树《词律》作“日晓”。
⑷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三国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宋贺铸《雨中花》:“人非物是,半晌鸾肠易断,宝勒空回。”
⑸泪先:《彤管遗编》《彤管摘奇》作“泪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⑹闻说:清叶申芗辑《天籁轩词选》作“闻道”。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浙江通志》卷十七《山川九》引《名胜志》:“双溪,在(金华)城南,一曰东港,一曰南港。东港源出东阳县大盆山,经义乌西行入县境,又汇慈溪、白溪、玉泉溪、坦溪、赤松溪,经石碕岩下,与南港会。南港源出缙云黄碧山,经永康、义乌入县境,又合松溪、梅溪水,绕屏山西北行,与东港会与城下,故名。”春尚好:明程明善辑《啸余谱》作“春向好”。
⑺也拟:也想、也打算。宋姜夔《点绛唇》:“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辛弃疾《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拟,准备、打算。轻舟:《汇选历代名贤词府》、清陆昶《历朝名媛诗词》作“扁舟”。
⑻舴(zé)艋(měng)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舴艋,小舟也,见《玉篇》及《广韵》。“《艺文类聚》卷七一·南朝宋《元嘉起居注》:“余姚令何玢之造作*牀,乘船舴艋一艘,精丽过常。”唐张志和《渔夫》词:“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又“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宋《金奁集·黄钟宫·渔夫词(十五首)》:“舴艋为家无姓名,胡芦中有瓮头青。”元吴镇《渔夫》词:“舴艋为舟力几多。江头云雨半相和。”
⑼载:清万树《词律》:“《词统》《词汇》俱注‘载’字是衬,误也。词之前后结,多寡一字者颇多,何以见其为衬乎?查坦庵作,尾句亦云‘流不尽许多愁’可证。沈选有首句三句,后第三句*仄全反者,尾云‘忽然又起新愁’者,“愁从酒畔生”者,奇绝!案:‘流不尽’句,见赵师侠《武陵春·信丰揖翠阁》词。赵师侠,又名师使,有《坦庵长短句》。”
白话译文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鉴赏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狂风终于停歇了,花也已被吹尽,只有尘土中还留着一点香气。太阳已经很高了,我却还是无心梳洗打扮。眼前的风物还在,可人却不在了,好像一切都没有意义!我想说出满腹的哀愁,可话还没说出口,眼泪却已止不住地流!
听说双溪的景色还不错,我也曾想到那里去在溪上泛舟。可是只怕呵,双溪那样的小的船儿,载不动我这满怀的忧愁!
风停了,凋零的残花满地,只有余香留散在尘泥里,虽然太阳已升得很高了,但我懒得梳头。看到物是人非,对一切都已心灰意懒,还没开口,眼泪就先流出来了。
听说双溪那边春光还好,也想去那儿乘船春游。但舟轻愁重,象蚱蜢一样的小船,载不动自己这么多的愁呀。
狂风已住,尘土里充满了花香,繁花被风摧残落尽,太阳已高我还懒于梳头。都因为“物事人非”——欢乐痛苦事事皆休,要诉说泪水却先流。
听说双溪那边春光还好,也想到那里泛轻舟。但又恐怕双溪的轻舟,载不动我的许多忧愁。
摧花风住,花化尘泥空自香,春去凄凉,黄昏独自懒梳妆。风物无恙,人事般般沧桑变化,还没开腔泪水先流。
听见说双溪风景美如画,也想散散心,春游把船划。怕是双溪舴艋小而轻,载不动我这么多的愁苦。
此词写于作者晚年避难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其时,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兵南犯以后。其时,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因而词情极为悲苦。
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评曰:“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所论甚切。
首句用笔极为细腻:其意不过是说风吹花落,却不从正面着笔,而落墨于“风住”、“花已尽”的结局。尘土因花落而香,说明落花遍地,而这又反照出风之狂暴。一句中有三层曲折,确是匠心独动。次句写日色已高,而犹“倦”于梳头,从侧面揭示情怀之苦、心绪之乱,笔法略同于其早期词作《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 “起来慵自梳头”,但一为生离之愁,一为死别之恨,巨细深浅均有所不同,作者在遣辞上易“慵”为“倦”,正显示了二者之间的差别。三、四两句是漱玉词中并不多见的直抒胸臆之笔。之所以一改含蓄风格,当是因为汹涌澎湃的情潮已漫出心堤,无法遏制,只好任其自由宣泄。“物是人非事事休”,说明她生活中原有的美好东西已尽皆丧失,无一留存,虽是放笔直书,却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过片后“闻说”二句宕开一笔,写自已有意泛舟双溪,观赏春光,精神似稍振起。但“只恐” 二句复又折回,跌衬出更趋深重的愁情。“愁”本无形,难以触摸,而今船载不动,则其重可知、其形可想。这是其构思新颖处。此外,下片中“闻说”、“也拟”、“吸恐”六字前后勾连,也是揭示作者内心活动的传神笔墨。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游览的爱好,又有需要借游览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双溪的想法,这也就是《念奴娇》中所说的“多少游春意”。但事实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设想既极新颖,而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 “只恐”六个虚字转折传神。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这一评论告诉我们,文思新颖,也要有个限度。正确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错误的了;美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丑的了。象“双桨”两句,又是“别离船”,又是“一天烦恼”,惟恐说得不清楚,矫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难于被人接受。所以《文心雕龙·定势篇》说:“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巧”之与“怪”,相差也不过是一步而已。
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正宫·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从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艺必须有所继承,同时必须有所发展的基本道理来。
这首词的整个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处。欧阳修《采桑子》云:“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周邦彦《望江南》云:“游妓散,独自绕回堤。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作法相同,可以类比。谭献《复堂词话》批欧词首句说:“扫处即生。”这就是这三首词在布局上的共有特点。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从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说以前一阶段情景的结束,欧、李两词是说春光已尽,周词是说佳人已散。在未尽、未散之时,芳菲满眼,花艳掠目,当然有许多动人的情景可写,可是在已尽、已散之后,还有什么可写的呢?这样开头,岂不是把可以写的东西都扫除了吗?及至读下去,才知道下面又发生了另外一番情景。欧词则写暮春时节的闲淡愁怀,周词则写独步回堤直至归去的凄凉意绪,李词则写由风住尘香而触发的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而这些,才是作家所要表现的,也是最动人的部分,所以叫做“扫处即生”。这好比我们去看一个多幕剧,到得晚了一点,走进剧场时,一幕很热闹的戏刚刚看了一点,就拉幕了,却不知道下面一幕内容如何,等到再看下去,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赶上了全剧中最精采的高潮部分。任何作品所能反映的社会人生都只能是某些侧面。抒情诗因为受着篇幅的限制,尤其如此。这种写法,能够把省略了的部分当作背景,以反衬正文,从而出人意外地加强了正文的感染力量,所以是可取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在一个暮春时节,一番风雨过后,花儿都凋落了,连尘土也被落花染香。主人公面对花尽春去的冷落景象,心灰意懒,虽然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打扮。
词人从暮春三月景色切入,略去春归的漫长过程,只将结果写出。“风住”一句,通俗凝练,富于暗示性,此前风吹雨打、落花纷飞的景象如在眼前。“尘香”,极言花落之多。对于伤春惜春的人来说,这一景象是多么无情和令人伤感。主人公是否就是因春去而情绪低落呢?怕不尽然。客观景物只是外因。从后文即可知,主人公内心早有所感,这只是触物兴怀而已。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风物依旧而人事全非,事事竟是那样的不如人愿。心中百感交集,千言万语还没说出口,眼泪已夺眶而出。这两句紧承上文,点明一切悲苦都是由于“物是人非”。其手法由含而不露转向坦陈胸臆。
清照在北宋沦亡后,举家南渡,后丈夫病逝,自己飘泊异乡,从前的幸福生活只存于记忆中。此时,她不仅生活困苦,更重要的是历经劫难后,精神上备感孤独与痛苦。“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句,将家国之难、时局之艰、飘泊零落、红颜迟暮、身世之痛等,尽数囊括其中,概括力极强。“欲语泪先流”,这是人在极端悲痛而想倾诉时的自然举动,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它真实而形象地表达了词人悲愁之极、痛苦之极的情状。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词人笔锋一转,另换新意。她说:听说双溪的春色尚好,不妨到那里去泛舟游览一下吧。“双溪”,水名,位于浙江金华县,是永康、东阳二水的交汇处,故名。
相形见绌解析释义
相形见绌:形,比较;见,显示出;绌,不够、不足。意思是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语出:清·李绿园《歧路灯》:“谭绍闻……见娄朴;同窗共砚;今日相形见绌。难说心中不鼓动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形见绌解析释义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分享。
成语释义
【解释】:形:对照;绌:不够,不如,不足。指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
【造句】这次期中考试,我们班的成绩虽然不错,可与二班比较,就相形见绌了。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敬畏自然》严春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
※注意:多用做贬义。
【结构】偏正式成语
【年代】*代成语
【谜语】东施效颦
【歇后语】小鬼见钟馗
成语出处
清·李绿园《歧路灯》:“见娄朴,同窗共砚,今日相形见绌。难说心中不鼓动么?”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回:“他一个部曹,戴了个水晶顶子去当会办,比着那红蓝色的.顶子,未免相形见绌。”
成语辨析
正音:相,不能读作“xiàng”;绌,不能读作“zhuó”。读音:chù
辨形:绌,不能写作“拙”。且“拙”读作“zhuo"。
辨析:“相形见绌”和“黯然失色”都可表示“相形之下显得不够”的意思,常可通用。不同在于:①“相形见绌”语义比较轻,是直接陈述性的。“黯然失色”的语义重,是形象的比喻。②“相形见绌”一般不能用于表示“失去颜色、暗淡无光”的意思,“黯然失色”则可以。
【*义词】相形失色、黯然失色
【反义词】出人头地、鹤立鸡群、略胜一筹。
【同韵词】停瞋息怒、复盂之固、空室蓬户、篱牢犬不入、铜浇铁铸、池鱼林木、涸辙之鲋、杯水粒粟、蹇视高步。
相形见拙与相形见绌的区别
拙:义为笨,手拙、眼拙、勤能补拙、笨拙、拙劣……
绌:义为不足。
"相形见绌"是个成语,其整体意思是"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绌",读chu,有"不够、不足"的意思。
"相形见拙"不是一个固定的四字格词语形式。"拙",读zhuo,有"笨"的意思。因"绌"与"拙"字形相*,常被一些人用混,错误地将"相形见绌"写成"相形见拙"。但是,因"绌"与"拙"都是指不好的意思,都是指差距、不足的意思。
成语示例
1、虽然这种观点确有一些先见之明,但这种说教与整个《红楼梦》以生动的形象和生活细节的逼真描绘取胜作比较,就不免相形见绌了。
2、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严春友《敬畏自然》
“沙场秋点兵”出自哪首诗?“松下问童子”的下一句是什么?“江入大荒流”的上一句又是什么?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正在播出,题目几乎均出自中小学课本,难住你了吗?重温经典,为自己补上一节语文课,为生活添上一抹诗意。
△配乐/笛子独奏《秋湖月夜》李晨
1/11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通过描绘古原上野草,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翻开诗卷,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2/11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该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首句讲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飘逸的绿色丝带。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立意新奇,饱含韵味。
3/11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该诗为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是他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这首意境高远的五律也可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4/11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从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联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这首五律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5/11
《西北有高楼》
汉·无名氏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此诗写知音难觅。当代戏剧学家张庚《古诗十九首解》:读者从那琴韵和“叹”息声中,能隐隐约约“看见”一位蹙眉不语、抚琴堕泪的“绝代佳人”的身影。但妙在诗人“说得缥缈,令人可想而不可即”罢了。
据说著名学者陆侃如博士论文涉及古诗《孔雀东南飞》,答辩将终,一法国教授发问:“何以孔雀要向东南飞?”举座愕然,面面相觑,陆侃如漫然应曰:“因为‘西北有高楼’。”盖《古诗十九首》有“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句,则孔雀只得东南飞矣。虽属戏言,亦足见敏捷。
6/11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煞费苦心。此诗就是一个例证。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答话。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全诗遣词通俗清丽,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曾经有这样的一句话勉励着很多年轻人,那就是“莫欺少年穷”,因为古往今来的草根豪杰和英雄,他们的少年岁月,其实都是在“穷”的状态下度过的。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也不例外。当时的大唐已经进入中唐时期,盛唐的辉煌早已不复存在,长安的繁华,也远非当年可比。但如同当代人都有北上广的追求一样,白居易也有着自己的长安梦。于是,少年白居易带着自己的行囊,从江南,奔向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圣地——长安。
对于现代读书人来说,大学毕业后可以从事很多行业,但是在古代,读书人的就业面很窄:似乎除了做官以外,便是做私塾先生,白居易无疑是渴望做官的。因此,白居易到了长安之后,首先需要拜谒当时的名士,以此寻求进阶之路。当白居易拜谒名士顾况的时候,顾况对白居易居然有种厌倦心理——事实上这种心理可以理解,因为顾况每天不知道要接见多少像白居易这样的年轻人。并且,顾况见到白居易之初,便给了白居易一个下马威:他先从白居易的名字入手,嘲讽白居易:长安城的米很贵的,想在这里容易居住,只怕会失望。
宛如当代人应聘需要投送简历一样,白居易没有作声,而是拿出自己写过的一首诗给顾况看。顾况起初不以为然,但是,到“野火烧不尽”,这一句的时候,顾况惊讶审视了一下眼前的这个少年,顿时激动之心难以言表。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写出这样的诗歌,前途肯定不可限量!而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也由此成为白居易的代表作。不论是70后还是00后,小学生涯都注定和这首诗有着不解之缘。只是,很多人未必知道,“离离”啥意思?
在古代汉语里,“离离”是一个形容词,时常用来修辞繁茂的景象。在《诗经》里面,商周时代的先民用来形容果实茂盛,会使用“离离”来修辞,不过,这种修辞的意味,也要看具体环境。比如用来形容果实,那么颇有一种积极意义,反之,如果形容庭院里面的野草,则无疑会让人感到十分悲凉和无奈。而白居易的这首诗,是一首送别之诗,那么,这种送别诗歌为什么会和野草繁茂产生交集?这其中,其实隐含着白居易的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
因为,白居易考虑这样的一个因素:那就是,虽然分别是让人感到伤感的,但是,只要人还在,未来总是还会有重逢、再见的一天,这就好比繁茂的野草一样,虽然有着萧杀的时候,但每年春天,就会重生,而后恢复往年的繁茂,白居易用这种生生不息的野草,赞美了生命的绚丽和神奇,并借此寄托自己和友人的友情,以及对下一次会见的可期。并且,这首诗的后面,其实还有“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样的句子,而如果野草不繁茂“离离”的话,也实在做不到可以向道路蔓延的局面。
春天的古诗及释义
导语:春姑娘姗姗来到人间,冰雪融化,万物复苏,那青的草,绿的叶,各种鲜艳的色彩,构成一副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接下来小编整理了春天有哪些古诗,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大意:
春夜酣睡到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见到处都有鸟儿在啼叫。想起昨天夜里的风雨声,不知道花儿被打落了多少。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大意:
快把黄莺赶走,不要让它在枝头一直啼叫。它的啼叫声会把我的梦惊醒,使我不能在梦中去辽西见思念已久的丈夫。
绝句(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大意:江山淋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着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田家春望
高适
出门何所见,春色满*芜。
可叹无知己,高阳一酒徒。
大意:
出门看到了什么?*原上的野草呈现出一片美丽的春色。只可惜没有知己能与我这个高阳酒鬼一起欣赏这样的美景。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大意: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的长安城草木茂密,可是人烟稀少。感伤国事,面对花繁叶茂,我也难免流泪伤心。与亲人分离,听到鸟儿鸣叫反而更增离恨情绪。战火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这个时候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心情愁闷,挠头沉思,结果白发越挠越少,简直插不上簪子了。
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大意:
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青草,青草每年都会枯黄了,然后在长出嫩绿的新芽。无情的野火烧不尽青草,春风一吹它们又重新长出来了。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在阳光的照耀下,翠绿的野草一直蔓延到荒芜的古城。再次给朋友送行,望着茂盛的青草,我的心中充满了离别的忧愁。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节选
李白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大意:
我独自在花丛中喝酒,身边没有亲*的人。举杯邀明月,我、明月加上地上的影子就有了三个人。但是明月不会喝酒,影子也只是徒然地跟在我的身后。我只好暂时与它们为伴,趁着这美好的春光及时行乐。
咏柳
贺知章
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解说
“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 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小升初考试中考察的大体内容,在准备小升初考试时,可以做复*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类题。
[已亥杂诗古诗词考点解析]
回想儿时,没有各种电子产品,也没有现在这许多游乐场地……每当放学后,总能找到同行的小伙伴到处玩耍,上山下地各种“泥坑”、“草窝”玩得不亦乐乎!
二月里来,遇到“暖春”气候时,早早地就能在田间、地头发现悄悄冒出嫩芽的青草,而这时候河堤边的柳树经过了一个冬季的酝酿,终于为我们带来了春天的讯息!微风吹拂,柳枝飘荡,小河的水面上升起如梦似幻的水气,预示着可以找小伙伴们放风筝去了!
今天我们分享的这首《村居》,她离我们才二百多年,讲述的是诗人高鼎在乡间任教时见到的这样一幅充满盎然春意和童真童趣的画面,下面先让我们一起来再读一遍这首小诗吧!
村居
作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诗的一二两句刻画了春日里乡村特有的明媚与迷人的景色,小草从地里探出柔嫩的身子,黄莺鸣唱,河面上轻烟缭绕,杨柳也仿佛为这美景所陶醉一般,婀娜的身姿轻拂河堤迎着春风跳起那轻快的舞蹈,到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一群活泼的儿童放学归来,沐浴着春光,迎着早春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这个春天更加富有朝气。
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景及人,把早春的迷人景致渲染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没有坚深拗口的用词与用典,几*口语,却把春天秀美的景色与儿童放风筝的快乐情景以轻快的笔调呈现在读者面前!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作品赏析】
《咏鹅》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开篇先声夺人,鹅,鹅,鹅,写出鹅的声响美,又通过曲项与向天,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的对比,写出鹅的线条美与色彩美。同时歌,浮,拨等字又写出鹅的动态美,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声音与色彩完美结合,将鹅的形神活现而出。
【注释】
①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②曲:弯弯的
③项:颈的后部,指脖子
④歌:鸣叫
⑤拨:划
【大意】
鹅呀鹅,弯着脖子仰天高歌。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绿水上,红色的脚掌拨动起清清的水波。
北园杂咏的古诗释义及解析
古诗咏草咏草的释义
古诗咏燕的释义
陈与义的古诗解析
游园不值古诗的释义
苏游杂诗八首的古诗解析
梅古诗的释义
古诗的释义
古诗咏柳朗诵的解析
古诗竹石的释义
古诗风的释义
古诗除日的释义
古诗庭楠的释义
对酒古诗的释义
酒的古诗释义
古诗二首咏柳的解析
山村咏怀古诗的解析
咏物言志的古诗和解析
夜月古诗的释义
画鸡的古诗的释义
古诗的释义就是注释吗
咏柳古诗里的比喻解析
古诗《庭竹》的释义
雪望古诗的释义
古诗休说的释义
画鸡的古诗释义
画古诗的含义深度解析
鹭鸶古诗解析惊的含义
春雪古诗的释义
古诗示儿的释义
我想学江雪的古诗
关于财神爷的古诗词
画眉鸟古诗给人的启发
有没有长成一百周年的古诗
带槥字的古诗大全
古诗词中的修辞之设问
关于夸赞教师的古诗
带溯的古诗词
带黄和绿字的古诗
28字的古诗毛笔字作品
颜如玉有关的古诗
小池的古诗画简笔画竖构图
描写年轻奋斗的古诗词
古诗文中的德育
庆生的美好祝愿古诗
有关秋天的古诗画配图
古诗夜书所见里的萧萧
梦春秋的古诗
唐诗三百首五言的古诗
带池塘的古诗名
100字以上的古诗大全
有志难酬的古诗词杜甫
寻隐者不遇是关于羊的古诗吗
不同体裁的古诗朗诵
古诗文中的古籍知识
关于羊的古诗全文
古诗19首中的庭中奇树
重章叠唱的手法写一段古诗自创
曹栗尧的仿古诗
以桂字开头的伤感古诗词
描写外出旅游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