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的著名诗句满江红

关于秋瑾的著名诗句满江红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秋瑾的著名诗句满江红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秋瑾的著名诗句满江红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秋瑾的著名诗句满江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14) 语录(14) 说说(36) 名言(5) 诗词(1k+) 祝福(19k+) 心语(459)

  • 秋瑾《满江红》原文及译文

  • 古诗文
  • 秋瑾《满江红》原文及译文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瑾《满江红》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原诗】

      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独思浙③。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算*生肝胆⑥,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

      【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别署鉴湖女侠。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注释】

      ①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独思浙:应为“独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⑤烈:刚烈。

      ⑥肝胆:指真诚的心。

      ⑦青衫湿: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翻译】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欣赏】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阅读全文]...

2021-11-28 03:44:19
  • 秋瑾的诗词满江红(满江红原文内容和诗意)

  • 诗意
  • 提起《满江红》,我们首先就会想起南宋抗金名将的那首经典名篇,那首词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热血豪情,令人动容。不过,今天我们要读的是秋瑾的《满江红》,这首词的豪情不输岳飞,尤其当这首豪情从一介女子中迸发出来时,更让人动容。

    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秋瑾是民国奇女子,她自号“鉴湖女侠”,一生行迹,也颇具女侠风范,1907年,徐锡麟相约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殉难,死时只有32岁。

    这首词写于1903年。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廷钧,1898前后王廷钧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在寓居北京期间,秋瑾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与丈夫的矛盾越来越深,终于1904年离开丈夫,远赴日本留学。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京华:意思是京城,是京城的美称。 拭,擦洗。

    寓居京城,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秋天的风景明净,就像擦洗过一样。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四面:用项羽四面楚歌的典故,指祖国在地不断遭受列强侵辱。

    祖国的大地上,处处都在遭受列强的侵辱,自己寓居京都八年,内心无比苦闷,思念起家乡渐江的风味。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这里借指女子。

    自己的内心有着救国的志向,只可惜别人却把我当作一般女子,让人很是不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到了词的下阕,秋瑾直吐胸中的豪情志向。虽然身为女儿,不得同男儿一般尽情施展自己的抱负,但自己的内心,却比男儿更加壮怀激烈。

    算*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想自己*生的肝胆诚心,常为别人而屡屡激动,多想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可惜那些庸俗之辈,胸襟狭隘,谁能知我?英雄末路,难免要遭受磨难。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莽,草木深邃的地方,引申为广大,辽阔。青衫湿:典出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指因无知音而落泪。

    莽莽红尘,何处去寻觅能了解我的知音呢?想到这里,不禁泪下青衫。

    秋瑾的这首词,是她人生志向的宣言。在那个民族危亡的时代,有着许多像秋瑾一样身怀救国之志的奇女子,秋瑾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这首词中的女性豪情,是令男人也为之汗颜的。她的这首词,可与岳飞《满江红》交相辉映,合为《满江红》又璧。

    [阅读全文]...

2021-12-23 04:48:31
  • 秋瑾:满江红

  •   《满江红》

      作者:秋瑾

      原文: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注释:

      1、小住京华:到京不久。小住,暂时居住。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2、为(wèi):因为。

      3、拭:擦,揩。

      4、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中国前途危殆。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5、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徒,空,徒然。

      6、侬:我。

      7、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8、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殊,还,仍然。未,不。屑,顾惜,介意。

      9、烈:刚正,有节操。

      10、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热,激动。

      11、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12、莽:广大。

      13、青衫湿:失意伤心。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官职最低的服色。

      翻译: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赏析:

      这首词是秋瑾的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m.ju.51tietu.net)*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阅读全文]...

2022-06-27 01:39:34
  • 满江红的诗句

  • 满江红的诗句

      《满江红.暮春》原文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

      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处说,闲悉极。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谩教人、羞去上层楼,*芜碧。

      《满江红.暮春》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满江红.暮春》赏析

      词写闺中怀人。光阴荏苒,岁月如流,这位年轻的妇女于暮春时节看到:风雨无情,落红狼藉,艳红的花瓣随水流去,渐渐地浓阴匝地了。"又过了、清明寒食",一个"又"字暗示离别时间之久。寒食在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周礼"司烜氏》:"中(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二月禁火为周的旧制。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寒食,禁火三日,选饧大麦粥"。又,相传晋文帝(重耳)为悼念介之推抱木焚死,定于是日禁火寒食。连用两个"一番",见风雨之多,狼藉之甚,因此而有下二句春光逐渐远去的描写。再用美丽的刺桐花每年都在这"寒无力"的时节落尽而示春残。"年年",应"又"字,正见年复一年,景色、闲愁,无不一如过去的暮春。总之韶光易逝,青春难驻,那么人何以堪呢?看似纯写景,实际"语有全不及情而情自无限者"(王夫之《古诗选评》卷九)。只是字面上并未说破,而可于风雨送春,狼藉残红,刺桐花尽等一片撩乱的.景物中见之。

      下片径直抒情。"庭院静"四个三字句直倾衷愫:落寞的庭院里一片寂静,我枉自陷入苦苦的忆念;相思之情向谁倾诉,闲愁万种也无人理会。虽愁云惨雾,哀怨无穷,但顿挫有力,诵之则金声玉振,这正是辛弃疾写情的不同处。于是再进一层:"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既欲诉无人,又怕莺燕窥知心事。这是经过一番心理活动后而产生的畏惧("怕"),那么她曾经想过一些什么呢?含蓄蕴藉,令人寻味无穷。如此,只能把刻骨的相思深埋心底了。但人的心绪难以宁静,不由地又生出:"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尺素",指书信。古乐。

    [阅读全文]...

2022-04-23 14:36:00
  • 古诗《满江红》原文赏析(满江红的古诗全首)

  • 《词谱》以柳永“暮雨初收”词为正格。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另有*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韵,后片十句五*韵。

    以下整理八首《满江红》,与君共赏。

    满江红·暮雨初收

    宋代: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

    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

    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

    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

    游宦区区成底事?*生况有云泉约。

    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满江红·写怀

    宋代: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满江红·小住京华

    清代: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折磨。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宋代: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满江红·万恨千愁

    宋代:柳永

    万恨千愁,将年少、衷肠牵系。

    残梦断、酒醒孤馆,夜长无味。

    可惜许枕前多少意,到如今两总无终始。

    [阅读全文]...

2022-07-07 14:58:00
  • 满江红的诗意

  • 诗意
  •   《满江红》

      作者:岳飞

      原文: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注释:

      1、怒发冲冠:原指愤怒得都把帽子顶起来了,形容愤怒至极。潇潇:形容雨势急骤。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这举。

      2、闲:轻易,随便。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贺兰山:在邯郸磁县境内。天阙:宫殿前的楼观。

      诗意:

      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

      阵阵风雨刚刚停歇。

      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

      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

      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

      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

      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

      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

      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口。

      我满怀壮志,发誓喝敌人的鲜血,

      吃敌人的肉。

      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

      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赏析: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光照日月的传世名作。绍兴十年(1140),岳飞挥师北伐,大破金兵于偃城。进抵距汴京仅四十五里的朱仙镇后,他对部下说:“直抵黄龙(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与诸公痛饮耳。”这是以恢复为己任的岳飞的素志。此词即抒发他扫荡敌寇、还我河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反映了深受分裂、隔绝之苦的南北人民的共同心愿。全词声情激越,气势磅礴。开篇五句破空而来,通过刻划作者始而怒发冲冠、继而仰天长啸的情态,揭示了他凭栏远眺中原失地所引起的汹涌激荡的心潮。接着,“三十功名”二句,上句表现了他蔑视功名,唯以报国为念的高风亮节,下句则展现了披星戴月、转战南北的漫长征程,隐然有任重道远、不可稍懈的自励之意。“莫等闲”二句既是激励自已,也是鞭策部下:珍惜时光,倍加奋勉,以早日实现匡复大业。耿耿之心,拳拳之意,尽见于字里行间。它和《汉乐府·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样,是被*奉为箴铭的警策之句。下片进一步表现作者报仇雪耻、重整乾坤的壮志豪情。“靖康耻”四句,句式短促,而音韵铿锵。“何时灭”,用反诘句吐露其一腔民族义愤,语感强烈,力透字背。“驾长车”句表达自已踏破重重险关、直捣敌人巢穴的决心。“壮志”二句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式的愤激之语,见出作者对不共戴天的敌寇的切齿痛恨。结篇“待从头”二句再度慷慨明誓:等到失地收复、江山一统之后,再回京献捷。全词以雷贯火燃之笔一气旋折,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因而一向广为传诵,不断激发起人们的爱国心与报国情。*人余嘉锡先生《四库全书提要辩证·*穆遗文》考证出此词为明人所作而托名于岳飞。夏承焘先生进一步证成其说。但持异议者也不乏其人。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闷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着“潇潇雨歇”四字,笔锋微顿,方见气度渊静。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土同埋;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m.ju.51tietu.net)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勉语,说与*会。雄壮之笔,字字掷地有声!以下出奇语,现壮怀,英雄忠愤气概,凛凛犹若神明。金兵入据中原,亦可能败退“凶奴”实不足灭,踏破“贺兰”直捣黄龙并非夸大其辞。“饥餐”、“渴饮”一联合掌;然只有如此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未至有复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气在。有论者设:贺兰山在西北,与东北之黄龙府,遥距千里,有何交涉?那克敌制胜的抗金名臣老赵鼎,他作《花心动》词,就说:“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那忠义慷慨寄敬胡铨的张元干,他作《虞美人》词,也说:“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这都是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作,他们说到金兵时,均用“西北”、“楼兰”(汉之西域鄯善国,傅介子计斩楼兰王,典出《汉书·西域传》),可见岳飞用“贺兰山”和“匈奴”,是无可非议。“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用文学家眼光视之结束全篇,神气十足,无复豪发遗憾,令人神旺,叫人起舞。然而岳飞头未及白,金兵自陷困境,由于奸计,宋皇朝自弃战败。“莫须有”千古奇冤,闻者发指,岂可指望他率军协同中原父老齐来朝拜天阙哉?悲夫。

    [阅读全文]...

2022-02-17 15:02:18
  • 满江红的全文和诗意

  • 诗意,古诗文
  • 满江红的全文和诗意

      《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所创作的一首爱国诗词,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篇满江红的全文和诗意,欢迎大家阅读!

      诗意:

      就是一腔热血保家卫国的一份情操。

      岳飞(南宋)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译文

      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洗雪。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地。我满怀壮志,发誓吃敌人的肉,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满江红,著名*文学作品之一。作者为岳飞,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汉族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传唱最广的是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词中“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及“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更是经典。另外,苏轼、辛弃疾等名家的《满江红》词也非常著名。

      满江红,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唐人小说《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更名《满江红》。宋以来始填此词调。《钦定词谱》以柳永“暮雨初收”词为正格。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另有*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韵,后片十句五*韵。

      赏析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闷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着“潇潇雨歇”四字,笔锋微顿,方见气度渊静。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功名是其所期,岂与尘土同埋;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勉语,说与人体会。雄壮之笔,字字掷地有声!

      以下出奇语,现壮怀,英雄忠愤气概,凛凛犹若神明。金兵入据中原,止畏岳家军,不啻闻风丧胆,故自岳飞言,“匈奴”实不足灭,踏破“贺兰”直捣黄龙并非夸大其辞。“饥餐”、“渴饮”一联合掌;然只有如此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未至有复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气在。

      有论者设:贺兰山在西北,与东北之黄龙府,遥距千里,有何交涉?那克敌制胜的抗金名臣老赵鼎,他作《花心动》词,就说:“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那忠义慷慨寄敬胡铨的张元干,他作《虞美人》词,也说:“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这都是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作,他们说到金兵时,均用“西北”、“楼兰”(汉之西域鄯善国,傅介子计斩楼兰王,典出《汉书·西域传》),可见岳飞用“贺兰山”和“匈奴”,是无可非议的。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用文学家眼光视之结束全篇,神气十足,无复豪发遗憾,令人神旺,叫人起舞。然而岳飞头未及白,金兵自陷困境,由于奸计,宋皇朝自弃战败。“莫须有”千古奇冤,闻者发指,岂可指望他率军协同中原父老齐来朝拜天阙哉?悲夫。

      词不以文字论长短,若以文字论,亦当击赏其笔力之沉厚,脉络之条鬯,情趣之深婉,皆不同凡响,倚声而歌,乃振兴中华之必修音乐艺术课也。

    [阅读全文]...

2022-02-04 23:20:54
  • 《满江红》原文及译文

  • 古诗文
  • 《满江红》原文及译文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优美古诗词。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满江红》原文及译文相关内容,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译文]

      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阵阵风雨刚刚停歇。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缺。我满怀壮志,发誓喝敌人的鲜血,吃敌人的肉。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注释]

      怒发冲冠:形容愤怒至极。潇潇:形容雨势急骤。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这举。等闲:轻易,随便。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贺兰山:在今宁夏*自治区。天阙:宫殿前的楼观。

      [简要评析]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的一些州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加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亲眼目睹了华夏的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他少年从军,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的已任。转站各地,艰苦斗争,为的是“收拾旧山河”。这首词所 抒写的即是这种英雄气。 上片通过凭栏眺望,抒发为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下片表达雪耻复分,重整乾坤的壮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了少年路云和月,莫等洒、白了了少年头,空悲切。“三十”两句,自伤神州未复,劝人及时奋起,可为千古箴铭,而“八千里路”严峻激烈的复国征战,尚露热血之奋搏,遂以“莫等闲”自我激励,实现其驱除胡虏,复我河山之壮志。

      [作者简介]

      岳飞(1103—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抗金名将,官至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以不附和议,被秦桧害死。孝宗时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鄂王,理宗时改谥忠武。有《*穆集》。《全宋词》录其三首。

      《满江红·秋日经信陵君祠》

      清代:陈维崧

      *帽聊萧,偶经过、信陵祠下。正满目、荒台败叶,东京客舍。九月惊风将落帽,半廊细雨时飘瓦。桕初红、偏向坏墙边,离披打。

      今古事,堪悲诧;身世恨,从牵惹。倘君而仍在,定怜余也。我讵不如毛薛辈,君宁甘与原尝亚。叹侯嬴、老泪苦无多,如铅泻。

      译文

      我带着遮阳的帽子,略显萧瑟,偶然从信陵祠堂下面经过。眼中含着泪水,荒凉的台阶上落满枯败的叶子,留宿河南开封。九月的大风把帽子吹得随风飘零,走廊的大部分雨水飘洒屋瓦之上。乌桕树的叶子经秋霜而红,叶子散乱状朝着破烂的墙边伸展。

      过去的事情和现在的事情交织在一起,十分诧愤,怨恨自己的身世,因此受牵连。假如信陵君仍然在世,一定会给我留下怜爱的余地。难道我还不如毛公、薛公那些人吗?信陵君难道甘愿比*原君、孟尝君低一等吗?感慨侯嬴,泪水尽情流淌也觉得不够悲伤。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韵,后片十句五*韵。

      信陵君祠:故址在河南开封。信陵君,即战国时魏国公子无忌,昭王少子,封于信陵(河南宁陵),与春申君、*原君、孟尝君并以养士好客称,有“战国四君”之誉。

      *帽:古代流行的一种遮阳帽,以藤*为骨,敷以面料,周有大缘,如同斗笠。古人常以“*帽随身”指辛勤求取功名。 聊萧:冷落、萧瑟。

      东京:指开封。开封战国时为魏国首都,名大梁。自五代至北宋,皆号东京。

      惊风:大风。 落帽:晋孟嘉在九月九日随桓温游龙山,风起吹落孟嘉的帽子,而孟嘉竟不知觉,桓温命孙盟作文嘲嘉。

      飘瓦:飘洒屋瓦之上。此化用李商隐《重过圣女祠》“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诗意。

      桕(jiù):即乌桕树,叶经秋霜而红。

      离披:散乱状。

      从:因此。

      讵(jù):难道。 毛薛辈:指信陵君门客毛公、薛公。二人皆魏处士,秦国乘信陵君留赵不归出兵伐魏。二人冒死劝信陵君归国,解救魏国大难。

      宁:难道。 原尝:指与信陵君齐名的*原君、孟尝君。 亚:次一等。

      侯嬴:战国时魏人。年七十而为大梁夷门监门小吏,信陵君慕名往访,亲为执辔驾车,迎为上客。公元前257年,秦围赵邯郸,赵请魏援。魏王授意统帅晋鄙中途停兵不前,侯嬴献计盗取兵符,椎杀晋鄙,却秦救赵。秦兵退后,侯嬴北向自刎。此处作者亦以侯嬴自况。

      如铅泻:泪水尽情流淌,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忆君清泪如铅水”诗意。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怀古伤今之作。清秋时节,词人路经信陵君祠,目睹荒凉景致,追怀昔人风采,感叹欺欷,于是写下这首沉郁的词篇。

      赏析

      “*帽聊萧,偶经过,信陵祠下。”这里词人以“*帽”特指郁郁不得志的落第身份。“正满目,荒台败叶,东京客舍。”“客”字承上文“偶”字,表明诗人浪迹于此,落拓不遇,目睹信陵君祠,越发感念先贤已往了。遥想当年的信陵君,风姿超妙,声名久远,难怪后代无数失意文人每当追怀这位先贤时,都充满向往之情。而今自己亦落魄江湖,不仅再也遇不到信陵君这样礼贤下士的恩主。信陵君的祠堂业已荒凉萧瑟,尤其叫人感到世事的衰败, 每况愈下,忍不住悲慨。 “九月惊风将落帽,半廊细雨时飘瓦。”上句用孟嘉的典故来映衬自己的孤独。下句写凄风苦雨给自己带来的悲怨。落帽用孟嘉典故。作者隐以孟嘉的文采风流、雅量高致自拟,照应前文之“*帽聊萧”,亦为后文伏笔。这本来是一段无关宏旨的遗文佚事,但在孤独的诗人看来,他们终究还有臣僚相得之乐,而自己却只能引古为友,自然伤感。怀此悲戚,再看那斜风细雨,也仿佛染上了悲凉的色彩了。“桕初红,偏向坏墙边,离披打。”歇片二句勾画出断井残垣的颓景,更衬出了落寞幽寂的心绪。

      下片从这满目荒凉的景物中生发感慨,直抒胸臆。“今古事,堪悲诧。身世恨,从牵惹。”这里著一“惹”字颇含怨气。正像王维埋怨杨花:“杨花惹暮春。”李贺埋怨竹木:“古竹老梢惹碧云。”温庭筠埋怨细雨:“九重细雨惹春色。”这首词也埋怨这古今憾事,更埋怨这荒漠景致。那个“惹”字给毫无感知的自然物象点染增色,赋以生机。“倘君而尚在,定怜余也。”假使信陵君在世,假使自己生逢其时,自己一定会为信陵君所荐举,所重用。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假设之词,自负之余又不免生出无限悲哀。一则感叹世无知己,天下昏庸之辈把持朝政;二则悲惋生不逢时,没有施展才干的机遇。唯有自庸之辈把持朝政,唯有自信过甚,才会有这样的自悲。面对着严酷的现实,词人只能用一个假设词。“倘’’字来表示自己的美好愿望以及这愿望根本就不能实现的悲哀。“我讵不如毛薜辈,君宁甘与原尝亚?”词人坚信自己的才能绝不会低于毛薜三人,倘能辅佐信陵君,他不甘居*原君和孟尝君之后。可惜的是这种自负与上文一样。亦毫无现实基础,故只能用一个疑问词“讵”字来表示知遇的难得。虽则难得,但毕竟还是有人得到过这种知遇,于是词人以侯赢为例收结全篇。“叹侯赢,老泪苦无多,如铅泻。”“如铅泻”三字形象地状绘了侯赢为这种礼遇而感激涕零的神态。侯赢老泪如铅,是为感激信陵君的知遇之恩,而词人的信陵君不知道在哪里呢,这正是全篇反复咏叹的真实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鼎立,列国纷争。急遽变化的社会现实渐渐深刻地启悟了各国君主:诸侯国之间的抗争,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才的竞争。于是各诸侯国集思广议,延揽人才, “士”的阶层日益扩大, “士”的地位日益提高,终于形成了“百家争鸣”和“处士横议”的局面。不无遗憾的是,这段充满浪漫色彩的时代早已成为后人企慕怀念的历史而一去不复返了。词人为此深感悲哀,于是用“*帽”“荒台”“细雨”等物象,渲染出一个凄凉荒索的境界,自伤不逢其时,不得其主,从而表达了对于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情绪。

      作者介绍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满江红·倦客新丰》

      辛弃疾〔宋代〕

      倦客新丰,貂裘敝、征尘满目。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翻沉陆。

      休感慨,浇醽醁。人易老,欢难足。有玉人怜我,为簪黄菊。且置请缨封万户,竟须卖剑酬黄犊。甚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

      译文

      就像当年的马周困顿于新丰酒楼、苏秦貂裘破败一身风尘。用手指弹着三尺宝剑的剑铗歌唱,谁能听懂是什么意思呢?不要顾虑江南英雄年纪大了,任用他照样可以打败敌人,使其向*称臣。可叹那些饱读诗书,想要致君尧舜的人因为神州陆沉而报国无门,无路请缨。不要感慨什么人生易老,时光易逝,且饮美酒浇愁。有位美女同情我的遭遇,怜惜我的心情,又为我簪戴一朵黄色的菊花。先把请缨封侯的事情放在一边,姑且卖剑买牛,以求解脱。遥想当年,贾谊因为寂寞伤时而痛哭。

      注释

      倦客新丰:用唐代那周事。倦客,倦于宦游的人。新丰,在长安东面,陕西临潼东。这里作者以马周自喻。貂裘敝:衣服破烂不堪。征尘:旅途的尘土。弹短铗:作者以冯谖不得志时弹剑而自喻。铗、青蛇:均指剑。英雄:此暗指词人自己。江左:指偏安江南地区。江左老,老死江南。句意是说未想到英雄老死江左。尊*:树立*的尊严,句意是说任用这些英雄可以使国家受到尊重,意即驱逐金人,恢复中原。君人:指君王。沉陆:即陆沉。陆地无水而自沉,指隐居。簪黄菊:簪上一朵黄菊。万户:即万户侯,食邑万户以上,号称“万户侯”(汉代侯爵最高的一层,其中卫青与霍去病是典型代表),后来泛指*贵爵。卖剑酧黄犊:《汉书。龚遂传》记载,渤海郡饥,袭遂为太守,劝民卖刀剑买牛犊,从事农业生产。酧,同“酧”,指酬付价钱。这里指直须卖刀剑买牛,归耕田园。甚:为什么,何必像。贾长沙:指贾谊。贾谊在汉文帝朝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人称贾长沙。

      赏析

      上阕先以马周、苏秦、冯谖三个人物失意落寞的遭际自比,然后直摅胸臆,抒发不*:“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此二句看似寻常语,但却道破了南宋政治现实。宋高宗在位三十五年,是个彻头彻尾的投降派,后来的皇帝基本上一脉相承,多少仁人志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衔恨以终。至此可知*之不尊,罪在最高统治者。前结仍抒上意。读书万卷,志在辅佐君王,报效国家,反退而隐居,埋在底层,于诗书冠一“叹”字,可知感慨之深。本可以辅佐君王以尊*,但却被弃置了,岂不令人悲痛!上片连用典故,壮怀激烈,悲歌慷慨,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却将万字*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无法实现统一*的愤世之情。

    [阅读全文]...

2022-06-10 06:33:51
  • 满江红原文及翻译(满江红全文诗意)

  • 诗意
  • 满江红

    宋·岳 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是一首*唱出的千古绝音。词起首大气磅礴,两个倒装句,把作者凭栏远望的身影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一“怒”一“抬”,作者的内心世界昭然若彰:面对骤雨初歇后无垠的天空,破碎的国土,作者心中郁闷难解,引出下面两句,直陈胸臆。“仰”与“抬”呼应,“啸”声为雕塑般的身影增添了生命,似要越纸喷薄而出,就在这要说未说之际,作者又垫上四字一抑,写出心中狂潮般的活动。用词表现力极强,富于感染力,象滚滚的长江大河,欲一泻千里而后快,但实际上却是关闭感情闸门,如气极而生乐,乐极而生悲,似痛苦中受煎熬的人长长地嘘出一口气,再把自己的心绪慢慢地倾吐。这一扬一抑,把对祖国江河无限热爱的儿女情长和身为战士,却无力保卫国土的英雄气短,表现得淋漓尽致。所谓“*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的境界莫过于此。八千里转战疆场的云和月可以证明,三十年一事无成,这就完成了作者心绪的全面勾勒,点明了前文中之所以难以*静的原因。面对这种情况,作者向别人,也向自己,敲响了警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一个“空”字,孕含了作者反思后痛定思痛的深切感受,也显现了作者对*难继、心似火焚的忧虑,因此,作者的笔触自然地伸到下片。

    异族入侵,国土沦丧,徽钦二帝被掳,汉民族的奇耻大辱何时才能得到昭雪。前六个字,震聋发聩,让人刻骨铭心。泱泱大国,无力抗击外侮;身为人臣,却没有保住家园,护卫君主。两个问句,作者心中啼血,说出口切齿咬牙。兵书说,置之死地而后生。作者也正是用这句话来编排文章,把一生中最大的耻辱记在心头,把人世间最大的悲剧展现给国人看。以此来激励自己,激励一切爱国的有识之士奋起。面对这种一般人无法排解的心中痛苦,作者真的无法安宁吗?作为一军主帅,作者首先用自己的行动来回答。“踏破”一词表现了作者坚定的决心和无畏的气概,要直捣黄龙。此时,作者的感情已达到*,充满了对战争胜利的信心。接下两句是对这种自信心的具体写照。几十年的疆场征战,风餐露宿,艰苦卓绝,但作为一名战士,杀敌卫国可以产生无限的自豪。“饥餐”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切齿的仇恨;“笑谈”却显示了作者豪迈的气概。当年三国周郎能在谈笑间,破曹操百万雄兵,作为一代英豪的作者难道就不能以地为*,以天为屋,以敌人为我俎上之肉,以鲜血作为欢庆胜利的美酒吗?这二句,虚写征战的艰苦,实则表现了作者对胜利充满信心和自豪感的言外之旨。感情之深沉溢于言表。行文到此,可以表达自己最美好的意愿了。一个“待”字,承前文而启希望。“收拾”一词更于*淡之处见精神。胜利的曙光已在东方升起,那就让我们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重新建设自己的家园。这个词用来很随便,但却为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最后三个字“朝天阙”,落地有声,这是作者自己的愿望。有什么能够比将军敲响得胜鼓,齐唱凯歌还更让人心满意足的呢?“朝”字让人想起了阳光,是在那阳光明媚中迎来了最后的胜利。收尾有力而轻松,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大将风度。

    全词感情贯通,一气呵成;选词炼句严谨而高妙,洋溢着必胜的信念。词中多用倒装句,一扬一抑,虚实相间,跌宕起伏,可谓波澜壮阔。作者选用仄声韵,读来铿锵有声,不绝于耳,强烈表现了一个爱国将军的丰富感情和豪迈气概。

    [阅读全文]...

2022-04-07 16:47:57
  • 关于秋瑾的诗句有哪些(秋瑾最著名的8首古诗)

  • 秋瑾是中国*代民主革命战士,为辛亥革命做出很大的贡献,早年学*经史、诗词,善骑射。留下的诗词作品有十余篇,是中国*代一位爱国诗人。

    1、《满江红·小住京华》

    清代: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徒思浙 一作:独思浙,蛾眉 一作:娥眉)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这首词的上篇写婚后生活虽然是锦衣玉食,但这并不是她想要的生活,最后突破了家庭的束缚,实现了人生的“自由”。下篇虽然写的凌云壮志,但却知音难寻,作为女子,想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自然不被世俗所结束,不由她不发出“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

    2、《对酒》

    清代: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这首诗作于1905年诗人刚从日本归国的时候,有一次在好友家中喝酒,诗人拿出一把刚购买的刀给朋友看,诗人便拨刀起舞唱歌作了这首诗。全诗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借对酒所感抒发革命豪情,表达了诗人决心为革命奉献一切的豪情壮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3、《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清代:秋瑾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这一首诗全篇都是忧国的思想和救国于危难之中的抱负,充满了爱国激情。全诗篇幅不长,却情辞激越,令人为之动容。

    4、《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清代:秋瑾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国家形式岌岌可危,为寻找救国的道路,诗人赴日本留学,这首诗就写在留学期间。上篇说明自己赴日本留学的缘由和国内的形势以及随时愿意为救国而献身的精神。下篇“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把秋瑾以身许国的决心和敢作雄飞的魄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5、《菩萨蛮·寄女伴》

    *代:秋瑾

    寒风料峭侵窗户,垂帘懒向回廊步。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

    无边家国事,并入双蛾翠。若遇早梅开,一枝应寄来!

    此词不仅抒写了作者对女友的怀念,更表现了对国事的关心。词中语意双关,寄喻颇深。“若遇早梅开,一枝应寄来”,含蕴无限,极富情味。全词独具风格,不落俗套。

    6、《九日感赋》

    清代:秋瑾

    百结愁肠郁不开,此生惆怅异乡来。

    思亲堂上茱初插,忆妹窗前句乍裁。

    对菊难逢元亮酒,登楼愧乏仲宣才。

    良时佳节成辜负,旧日欢场半是苔。

    《九日感赋》是作者1896年婚后初来湘潭不久而作。九月九日她在堂上插上了茱萸,她在窗下提笔给妹妹写诗;她对菊遣闷饮酒;她登楼远望故居。但这一切都使她因更加怀念当初的欢乐生活,而愁肠“郁不开”了。诗反映了秋瑾初嫁后思乡的心情。

    *为秋瑾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俦侠名。”

    [阅读全文]...

2022-04-21 13:48:01
秋瑾的著名诗句满江红 - 句子
秋瑾的著名诗句满江红 - 语录
秋瑾的著名诗句满江红 - 说说
秋瑾的著名诗句满江红 - 名言
秋瑾的著名诗句满江红 - 诗词
秋瑾的著名诗句满江红 - 祝福
秋瑾的著名诗句满江红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