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赢的古诗

关于曹赢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曹赢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曹赢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曹赢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 语录(2k+) 说说(5k+) 名言(523) 诗词(27) 祝福(1k+) 心语(53)

  • 七步诗曹植古诗

  • 七步诗曹植古诗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作者曹植一首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萁与豆来比喻同父共母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残酷斗争与作者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思想感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步诗曹植古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七步诗

      作者: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释

      尝:尝试。

      持:用来。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糊状食物。

      漉(lù):过滤。

      鼓(gǔ):豆。这句意思是把豆子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茎。

      釜:锅。

      燃:燃烧。

      本:原本,本来。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曹植对曹丕不满。

      泣:小声哭泣。

      何:何必。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它说:我们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萁与豆来比喻同父共母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作者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表达了曹植内心悲愤。

      真实度

      七步诗真假向来为人所争议。其中郭沫若说比较有理。他以为曹植《七步诗》:“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成分要占多数。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杀他话,诗作成了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讥刺而便‘深惭’?所以此诗真实性实在比较少。然而就因为写了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厌弃。这真是所谓‘身后是非谁管得’了。”但是他说法也有人质疑,有人说,当初曹丕让曹植七步成诗只是作为一个借口,想杀他,他以为曹植肯定不能成功,但他没料到,曹植才华如此出众,当时,就连曹丕本人也被感动了些许,并且为了保住名声,以安天下,他才放过了曹植。

      【愿文】

      曹植(三国·魏)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简析】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阅读全文]...

2021-12-07 03:09:35
  • 含有赢字的古诗词 带赢字的诗词名句

  •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遣怀》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晏殊《破阵子·春景》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李清照《清*乐·年年雪里》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常赌无赢客。

    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纳兰性德《沁园春·丁巳重阳前》

    不信请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二》

    朱颜那有年年好,逞艳游、赢取如今。——韩疁《高阳台·除夜》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空赢得、悄悄无言,愁绪终难整。——柳永《倾杯·金风淡荡》

    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辛弃疾《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大夫君子,昭假无赢。——佚名《云汉》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孙髯翁《大观楼长联》

    文章信美如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姜夔《玲珑四犯·越中岁暮闻箫鼓感怀》

    素娥未隔三秋梦,赢得今宵又倚阑。——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几翻离合总无因,赢得一回僝僽一回亲。——纳兰性德《虞美人·彩云易向秋空散》

    慢赢得,秋风两耳,冷泉亭下骑驴。——赵汝茪《汉宫春·着破荷衣》

    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尘土。——刘过《念奴娇·留别辛稼轩》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晁错《论贵粟疏》

    赢得误他生。——纳兰性德《荷叶杯·知己一人谁是》

    赢得双双泪眼,从教涴尽罗衣。——董士锡《木兰花慢·武林归舟中作》

    赢二虽少,以致亲密。——鲁褒《钱神论》

    昔吕公欣悦于空版,汉祖克之于赢二。——鲁褒《钱神论》

    赢得锦囊诗句满,兴来豪饮挥金碗。——曹冠《凤栖梧·兰溪》

    空赢得雪鬓侵。——钟嗣成《凌波仙·吊乔梦符》

    包箨榯笋之赢,岁尚十数万缗,坐安侯利,宁肯为渭川下。——欧阳修《戕竹记》

    算是人生赢得处。——王国维《青玉案·姑苏台上乌啼曙》

    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胡世将《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赤壁韵》

    何必昏于作劳,邪赢优而足恃。——张衡《西京赋》

    鬻者兼赢,求者不匮。——张衡《西京赋》

    无人说与天随子,春草输赢较几多?——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十九》

    直赢在位,*禹麾只。——屈原《大招》

    召黔赢而见之兮,为余先乎*路。——屈原《远游》

    我实不德,而以隶人之垣以赢诸侯,是吾罪也。——左丘明《子产坏晋馆垣》

    谁把庭槐浪剪除,源头生意自赢馀。——冯清《咏槐》

    小槛细腰无力,空赢得,目断魂飞何处说。——尹鹗《拨棹子·风切切》

    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核饱儿郎。——范成大《秋日田园杂兴》

    赢得消魂无语。——柳永《竹马子·登孤垒荒凉》

    尽日伫立无言,赢得凄凉怀抱。——柳永《满朝欢·花隔铜壶》

    子赢锄以借父,训秦法而著色;耕让畔以闲田,沾姬化而生棘。——潘安《西征赋》

    暂向玉花阶上坐,簸钱赢得两三筹。——王建《宫词一百首》

    扬州空把残旗耀,赢得舟中骂不休。——王绪《丁洲怀古》

    赢得一场愁,鸳衾谁并头?——牛峤《菩萨蛮·柳花飞处莺声急》

    赢得嘉名自冠群。——顾太清《南乡子·咏瑞香》

    世事不堪频着眼,赢得两眉长皱。——戴复古《贺新郎·寄丰真州》

    闲处光阴,赢得日高眠。——吴潜《江城子·示表侄刘国华》

    谁念漂零久,漫赢得幽怀难写。——姜夔《探春慢·衰草愁烟》

    [阅读全文]...

2022-05-05 14:16:09
  • 房兵曹胡马杜甫古诗(房兵曹胡马古诗意思)

  • 杜甫
  •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这时杜甫身处洛阳,正是其游齐赵、裘马轻狂的时期。杜甫自身善骑射,且爱马,对马有真感情,常在咏马诗中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就是作者通过描绘一匹神清骨峻、驰骋万里的“胡马”来表达对房兵曹立功万里之外的期望,以及自身锐于进取的精神。

    兵曹:即兵曹参军,唐代官名,辅佐府的长官管理军事。

    房兵曹,不详为何人。

    胡:此指西域。

    大宛(yuān):汉代西域国名,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盛产良马。宛,读鸳,*声。大宛名是指著名的好马。

    锋棱:骨头棱起,好似刀锋。形容骏马骨骼劲挺。

    批,削,割。竹批:像斜削的竹筒一样尖锐。峻:尖锐。“双耳峻”是良马的特征之一。

    无空阔:意指任何地方都能奔腾而过。

    堪:可以,能够。托死生:马值得信赖,对人的生命有保障。

    骁(xiāo)腾:健步奔驰。

    房兵曹的这一匹马是著名的大宛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奔跑起来四蹄生风,疾速轻盈。

    所向无阻,不怕路途遥远,真可将生死托付于它。

    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马,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

    [阅读全文]...

2022-01-18 05:10:59
  • 七步诗曹植古诗原文

  • 七步诗曹植古诗原文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七步诗曹植古诗原文,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七步诗:

      两汉: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过后,留下豆汁来做成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赏析: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全诗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众兄弟的残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讥讽中有提醒和规劝,这一放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其它诗作不一致,因为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读者的.欣赏。

      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曹植很有才华,精通治国理家,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众臣渐也明其中理,阿谀奉承地在皇帝面前说三道四,谣言惑众: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

      曹丕正好如偿所愿,借文武百官之口,决意趁早动手。正赶上一桩造反政事,曹丕假控曹植为主谋,正午时分,曹丕传弟弟曹植到池厅边相见。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卫队挥刀截下。见到曹丕,曹植道:“吾兄传我有何贵干?”曹丕道:“弟弟有所不知,据我朝重臣之意,闻今日事件起谋者你也。是与其于你所作为?曹植长叹一声,道:“吾兄疑我谋反,谋你河山篡你朝位!如此罪行令吾何以担当?望吾兄明察秋毫!”曹丕不好推辞,只得说:“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谊,我命你在七步内作出一首咏颂吾与你的情分之词,但词内不可见兄弟二字。不矣,休怪吾大义灭亲了!”“若我不能在七步内作诗一首,任凭你处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说。“你既言如此,吾们一言为定!”

      曹丕说完,曹植便迈出了第一步,突然,他闻到了从远处飘来的阵阵煮豆的香味,灵感阵来,借物抒情,在刚走到第六步时就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1]此诗作完,曹植对曹丕说:“我们虽有君臣之分,但毕竟是骨肉相连,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残?我无意与你权利相争,无论谁为君主,我都会忠贞不二地跟随,毫无怨言!明枪易挡,暗箭难防。若你要灭我,轻而易举,何必大费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也难以瞑目啊!”曹丕听之,被驳得无话可说。

    [阅读全文]...

2022-05-01 12:20:22
  • 曹植《七步诗》古诗赏析

  • 曹植《七步诗》古诗赏析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曹植《七步诗》古诗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步诗

      两汉: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注释

      ⑴持:用来。

      ⑵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⑶漉:过滤。

      ⑷菽(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⑸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⑹釜:锅。

      ⑺燃:燃烧

      ⑻泣:小声哭

      ⑼本:原本。

      ⑽煎:煎熬,指迫害。

      ⑾何:何必。

      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曹植很有才华,精通治国理家,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众臣渐也明其中理,阿谀奉承地在皇帝面前说三道四,谣言惑众: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

      赏析

      诗人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拓展阅读:七步诗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学*《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课前准备:

      1、完整的豆秧一棵;

      2、收集关于曹植和《七步诗》的资料;

      3、了解做豆腐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教师: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三国时期著名诗人曹植所作的那首家喻户晓的《七步诗》。(教师板书:七步诗)

      1、关于曹植,你知道多少呢?(学生介绍关于曹植的资料)

      2、课前,我们搜集并阅读了一些相关的信息,谁能简单地说说,曹植为什么作这首诗吗?

      生1:因为曹植和曹丕本是同根兄弟,但是曹丕却为了保护自己的皇位而迫害自己的弟弟,曹植非常地伤心,所以作下了这首诗。

      生2: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很有才华,曹操去世后,曹植的哥哥曹丕继位,很忌恨曹植。相传有一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将其处死,曹植真的在七步之内作出了七步诗。

      3、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做适当补充,(介绍《七步诗》的创作经过)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想要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

      在这生死攸关的一刻,他到底作了一首怎样的诗呢?(小黑板出示《七步诗》)

      二、读诗:

      自由试读(师: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范读→再自由练读→点名读

      三、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所表达的感情:

    [阅读全文]...

2022-04-22 07:57:19
2022-05-18 00:29:46
  • 情诗曹植翻译赏析(情诗曹植古诗词鉴赏)

  • 情诗
  • 相信提起曹植,很多人都会想到他的那首《七步诗》。当时已经称帝的曹丕,害怕弟弟曹植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于是便设法要除去他,于是便命他七步作诗,否则便要杀死他。曹植无奈之余便作了《七步诗》,以此引动了哥哥内心的骨肉亲情,从而免于身死。

    虽然《七步诗》因此得以广为流传,被世人所熟知。但是要论文学造诣,这首诗在曹植的众多诗篇中其实并不出彩,他的代表性诗歌当属《七哀诗》、《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门有万里客》等。而笔者本期要分享的便是这首经典情诗《七哀诗》。

    《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这首诗写的是女子的闺情。起首两句是对于环境的描写,皓月当空,清冷的月光洒在高楼之上,一位女子正在高楼之上徘徊,这也奠定了全诗凄清冷寂的气氛。月夜高楼徘徊,自是相思难耐,这也自然引出了三、四两句。女子沐浴在月华之中,内心却被绵绵愁思所充盈,悲叹于无限哀愁之中。

    这样的一幅月影高楼女子剪影图,自然也让人好奇,这女子到底是谁?他为何而悲叹。于是紧接着四句诗人便交代了女子的身份和悲叹的原因。原来她是离乡出外闯荡久久未归的游子的妻子,丈夫离开已经十年有余,她只能独自一人在寂寞孤独中度日。

    接下来四句则是进一步抒发了思妇的哀怨伤怀。男子就像路上扬起的清尘,而女子就像道路上污浊的泥水,两个人便是这般相异,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在一起和谐度日。这里既是喻意两人相差太远,同时也是写男子高高在上,女子卑微难以攀附,说出这般言语,女子内心的悲恸哀婉可想而知。其实女子也知道,他们之间再在一起的机会渺茫,所以这里看似叹问,实则是抒发内心的悲苦。

    最后四句则是表明了思妇的心志。虽然知道自己已经被丈夫所抛弃,但是她对于这段感情却从未动摇,依旧想要化作西南风,吹拂到丈夫怀中,和他团聚。虽然她自己心里也清楚,丈夫的怀抱不再为自己而开,即便自己再怎么愿意也无济于事,自己还能有什么依靠呢?全诗至此作结,但女子的哀怨伤感却绵绵不绝,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倘若我们将这首诗当作一首简单的闺怨情诗,其中表达出来的哀婉和伤感已让人动容。但这首诗并不是一首简单的情诗,同时它也是曹植的抒怀之作。曹植以思妇自比,来表达自己被作为作为君王的哥哥所抛弃,想要致君为国却没有机会,压抑在内心深处的哀愁和愤懑。可以说这首诗诗情和寓意浑然无间,意旨含蓄,确实做到了“情兼雅怨”。

    这首诗自出世以后,一直被世人所推崇,像这样的名篇佳作,一般都会有文人予以模仿,但这首诗流传了200多年却始终无人敢仿,直到200年后的南朝才有位小和尚汤惠休将它仿成了一首肉麻情诗《怨诗行》。

    汤惠休这首诗比起曹植的别有寓意,就要单纯许多,它只是简单的闺情诗。而且比起曹植诗中直接急切的哀怨,汤惠休的诗作中表达的怨则要委婉许多,也肉麻了许多。究其原因,其实是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所区别,曹植诗中的女子是自感夫妻之间感情零落再难有团聚之时,有着隐隐的绝望;但是汤惠休诗中的女子,虽有怨气,但更多的是“爱深怨亦深”,对于这段感情始终未曾绝望,抱有一丝丝的希望。虽然只是模仿之作,但是汤惠休也模仿出了变化和新意,这其实是很有水*也很难得的。

    当时汤惠休这首诗流传开来之后,被皇帝看到,惊艳于他的才华,便下了道旨意,命其:还俗。自此,世间少了一位擅写情诗情词的和尚,却多了为诗风流畅华美的士大夫。

    对于曹植的原诗和汤惠休的模仿之作,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阅读全文]...

2021-12-31 15:02:30
  • 曹操《蒿里行》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曹操
  •   蒿里行

      朝代:两汉

      作者:曹操

      原文: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译文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

      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注释

      ⑴关东: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以东。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

      ⑵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

      ⑶初期:本来期望。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县南)。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此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本来期望关东诸将也能像武王伐纣会合的八百诸侯那样同心协力。

      ⑷乃心:其心,指上文“义士”之心。咸阳:秦时的都城,此借指长安,当时献帝被挟持到长安。

      ⑸力不齐:指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各有打算,力量不集中。齐:一致。

      ⑹踌躇:犹豫不前。雁行(hang):飞雁的行列,形容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此句倒装,正常语序当为“雁行而踌躇”。

      ⑺嗣:后来。还:同“旋”,不久。自相戕(qiāng):自相残杀。当时盟军中的袁绍、公孙瓒等发生了内部的攻杀。

      ⑻淮南句:指袁绍的异母弟袁术于公元197年(建安二年)在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自立为帝。

      ⑼刻玺句:指公元191年(初*二年)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玺,印,秦以后专指皇帝用的印章。

      ⑽铠甲句:由于长年战争,战士们不脱战服,铠甲上都生了虱子。铠甲,古代的护身战服。铠,就是甲。虮,虱卵。

      ⑾万姓:百姓。以:因此。

      ⑿生民:百姓。遗:剩下。

      创作背景

      公元1*(东汉中*六年),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进等谋诛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宦官,朝廷大乱;董卓带兵进京,驱逐袁绍、袁术,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帝(献帝),自己把持了*。公元190年(初*元年),袁术、韩馥、孔胄等东方各路军阀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联兵西向讨董卓。然而这支联军中的众将各怀私心,都想借机扩充自己的力量,故不能齐心合力,一致对付董卓。当董卓领兵留守洛阳以拒关东之师时,各路人马都逡巡不前,惟恐损失了自己的军事力量。据史载,当时无人敢于率先与董卓交锋,曹操对联军的驻兵不动十分不满,于是独自引领三千人马在荥阳迎战了董卓部将徐荣,虽然战事失利,但体现了曹操的胆识与在这历史动荡中的正义立场。不久,讨伐董卓的联军由于各自的争势夺利,四分五裂,互相残杀起来,其中主要的就有袁绍、韩馥、公孙瓒等部,从此开始了汉末的军阀混战,造*民大量死亡和社会经济极大破坏。此诗即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映。

    [阅读全文]...

2022-07-28 01:46:21
  • 曹操《苦寒行》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曹操
  •   苦寒行

      朝代:魏晋

      作者:曹操

      原文: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注释

      1.太行山:绵延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大山脉。

      2.何:多么。与下文“雪落何霏霏”之“何”意同。巍巍:高耸的样子。

      3.羊肠坂(bǎn):地名,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县东南)东南,以坂道盘旋弯曲如羊肠而得名。坂:斜坡。诘屈:曲折盘旋。

      4.摧:毁坏、折断。

      5.罴(pi):熊的一种,又叫马熊或人熊。

      6.溪谷:山中低洼有水处。山中居民往往聚居溪谷,此处说“少人民”,言山中人烟稀少。

      7.霏霏:雪下得很盛的样子。

      8.延颈:伸长脖子(远眺)。

      9.怀:怀恋,心事。

      10.怫(fu)郁:愁闷不安。

      11.东归:指归故乡谯郡。作者谯(今安徽亳县)人,在太行之东,故云“一东归”。

      12.绝:断。

      13.中路:中途。

      14.薄暮:黄昏。

      15.担囊:挑着行李。行取薪:边走边拾柴。

      16.斧冰:以斧凿冰取水。糜(mi):稀粥。

      17.《东山》:《诗经》篇名。据毛序,本篇为周公东征,战士离乡三年,在归途中思念家乡而作。

      18.悠悠:忧思绵长的样子。

      译文

      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多艰难!

      羊肠坂路真崎岖,一路颠簸车轮断。

      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发悲号。

      熊罴当路面对我蹲坐,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

      溪谷荒凉人烟少,大雪纷纷漫天飘。

      抬头远望长声叹息,长途跋涉思绪如潮。

      我心郁郁多么愁闷,真想东归返回故乡。

      水深桥断难前进,大军徘徊半路上。

      行军迷路失方向,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

      走啊走啊日久远,人疲马乏又渴又饥。

      担着行囊边走边砍柴,凿冰煮粥充饥肠。

      想起那篇《东山》,深深触动我的哀伤。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赏析

      206年,曹操率兵亲征高干,途中经过太行山著名的羊肠坂道,写下了这首诗,其格调古直悲凉,回荡着一股沉郁之气。这首诗感情真挚,直抒胸臆,毫不矫情作态。诗人在诗中用质朴无华的笔触描述了委曲如肠的坂道、风雪交加的征途、食宿无依的困境。对于艰难的军旅生活所引起的厌倦思乡情绪,诗人也做了如实的记录。更感人的是,尽管作为军事统帅,诗人在这里却没有强作英豪之态,而是*裸地写出当时在那种环境下的内心波动,直露的笔触把诗人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以其真诚而扣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以“艰哉何巍巍”总领全篇,通过征途所见突出一个“艰”字。“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二句为全诗奠定了萧瑟悲凉的基调,使诗笼罩在一片凄哀险恶的气氛中。为了进一步渲染凄哀险恶的气氛,诗人又以羊肠小路、恐怖战栗的熊吼虎叫、罕无人迹的漫漫大雪等物象感叹行军的艰难。以此为铺垫,顺势提出“思欲一东归”的念想。末二句并写两面,一写诗人同情长期征战的战士,渴望战争结束、实现统一的心情;一写诗人以周公自比,排除万难、取得征讨胜利的决心。整个诗歌弥漫着悲凉之气,抒情真挚感人。

    [阅读全文]...

2021-12-08 14:52:31
  • 曹操《短歌行》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曹操
  •   短歌行

      朝代:两汉

      作者:曹操

      原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谈宴一作:谈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海一作:水)

      译文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注释

      1.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是对着的意思。

      2.几何:多少。

      3.去日苦多:跟(朝露)相比一样痛苦却漫长。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

      4.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应当用”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

      5.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6.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7.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8.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叫的声音。苹:艾蒿。

      9.鼓:弹。

      10.何时可掇(duō):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另解:掇读chuo,为通假字,掇,通“辍”,即停止的意思。何时可掇,意思就是什么时候可以停止呢?

      11.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12.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

      13.宴(yan):通“宴”(原文中宴为“?”)。

      14.三匝(zā):三周。匝,周,圈。

      15.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这里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创作背景

      此诗的写作时期各说不一,归之有两种说法:一是赤壁之战之前。《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长矛)立于船头,慷慨而歌。二是赤壁之战之后。第一种说法以章回小说为据,不可靠。第二种说法也无史政。所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尚无定论。

    [阅读全文]...

2022-06-06 20:01:35
曹赢的古诗 - 句子
曹赢的古诗 - 语录
曹赢的古诗 - 说说
曹赢的古诗 - 名言
曹赢的古诗 - 诗词
曹赢的古诗 - 祝福
曹赢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