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河南战乱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河南战乱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河南战乱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河南战乱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安史之乱结束后的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杜甫称为“生*第一快诗”。下面让我们看看诗词的全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用白话来说,翻译如下:剑门外忽然传来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的时候这件事非常高兴,泪洒衣衫。转回头看,妻子儿女的愁云已经消失了,马上高兴地收拾好诗集书本。太阳出来照耀大地,我放声歌唱,痛饮美酒,明媚的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马上动身启程,通过巴峡,穿过巫峡,穿过了襄阳又直接奔赴洛阳。
这首诗前半部分反映了诗人听到消息的兴奋高兴的心情,后半部分反映了诗人急于返回故乡的心情。
之后有很多人给这首诗很多评价,大家可以上网搜索一下。
你对这首诗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补充说明吧。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诗鉴赏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望月抒怀之作,河南经乱:河南,道名,管辖现在的河南省大部及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贞元十五年( 799)春,宣武(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发动叛乱;不久彰义(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县)节度使吴少诚又叛。这两次藩镇叛乱规模很大,时间也很长。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叛乱,交通断绝,使得“关内阻饥”。关内:道名,管辖地为今陕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肃省部分地区。阻饥:艰难饥荒的意思。浮梁大兄:白居易的大兄,名幼文,贞元十三年(797)起作浮梁县(今江西省景德镇市)主簿。于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大儿子,作过于潜县(今浙江省临安县附*)尉。乌江十五兄:作者的堂兄,作过乌江县(今安徽省和县)主簿。符离:今安徽省宿县。作者父亲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在那里。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墓所在地,所以这里也是作者的老家。
全诗处处紧扣题意,首句仅用“时难年荒”四字就把当时因叛乱造成的民生凋蔽,时局动荡的状况揭示出来,因为动乱,祖先遗留下的一点家产也没有了,兄弟们不得不四处流浪,四海为家。这两句借白氏家庭一家的不幸,表现出整个时代的不幸。因此三、四句所表现的田园荒芜,骨肉兄弟颠沛流离的悲惨场面,既是实写诗人一家的不幸,又是表现整个战乱给全体黎民百姓造成的灾难。以小见大,虚实结合,高度概括而又深刻地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后两联触景伤情,写诗人想到兄弟姐妹分居五处,一个个就象离群的孤雁,形影相吊。大雁飞行时排列整齐,因此古人常用“雁行”作为兄弟的代称,如唐钱起《李四勤为尉氏尉李士勉为开封尉》诗就有“采兰花萼聚,就曰雁行联”的句子。孤雁失群,悲苦之情自不待言,而用“千里”二字冠于“雁”前,说明兄弟间的相隔遥远。紧接着写兄弟失散既如离群的孤雁那样孤苦无依,又象离根之飞蓬,飘摇不定,进一步揭示出战乱的祸害深重。同时也是首句“时难年荒”的极好注脚。诗人出以口语,看似轻松客观地记述当时的印象,实则沉痛之极。因此末句说“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诗人自己在看月,想象着失散的亲人此时也在看月,他们对着同一个月亮思念故乡,也彼此怀念。圆圆的月亮本来是团圆的象征,失散的兄弟见到它却更易牵动思念之情。类似的意境就象杜甫因安史之乱被困长安时所写的《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自己对着月亮思念着远方的妻子,想象着妻子也在家中对着月亮想念他。
整理:zhl201703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注释
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注释」
1、却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随手卷起。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此诗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指洛阳)。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中之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襄阳:今属湖北。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第一首快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3.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妻子孩子。
4.漫卷:随便卷起。
5.白日:白天。纵酒:纵情喝酒。
形容战乱的诗词(精选95句)
战鼓四起,狼烟滚滚,人仰马翻,炮火连天,殊死搏斗,片甲不留,血流成河。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形容战乱的诗词,一起来看看吧。
1、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2、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4、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5、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写怀》
6、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7、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马上作》
8、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9、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杜牧《题乌江亭》
10、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11、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屈原《国殇》
12、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颀《古从军行》
13、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虞姬《和项王歌》
14、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15、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许浑《塞下曲》
16、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7、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李约《过华清宫》
18、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李益《塞下曲》
19、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0、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
2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2、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李白《塞下曲六首》
23、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24、传闻一战百神愁,*强兵过未休。——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25、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杨炯《从军行》
26、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27、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28、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29、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韬箭射天狼。——李梦阳《秋望》
30、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李白《从军行》
31、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李白《战城南》
32、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
33、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马戴《出塞词》
3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5、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36、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37、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8、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李颀《古意》
39、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0、流星飞玉弹,宝剑落秋霜。——张玉娘《从军行》
41、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严武《军城早秋》
42、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
43、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4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5、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刘因《观梅有感》
46、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陆游《关山月》
47、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李白《塞下曲六首》
48、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李白《从军行》
49、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常建《塞下曲四首·其一》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赏析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注释]
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一部分,又称剑南。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却看:回过头来看。
妻子:妻子孩子。
漫卷:随便卷起。
白日:白天。一作白首。
纵酒:纵情喝酒。
放歌:尽情歌唱。
青春:在此是指春日青翠明媚的春光,指春天。
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此指嘉陵江上游,阆水、白水段的.江峡,因其曲曲折折,形如巴字,故称巴峡,又称巴江。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襄阳:在今湖北省。从襄阳到洛阳,要改走陆路,所以用“向”字。
洛阳:今属河南。
[译诗、诗意]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第一首快诗也”(浦起龙《读杜心解》)。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解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解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作品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祖国重归统一的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恶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杜甫“生*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句解】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南一带忽然传来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初闻此讯,我止不住热泪滚滚,洒满了衣裳。首联恰切而逼真地反映出诗人当时的心理,感人至深。多少年动荡流离的生活,多少个忧愁凄苦的长夜,多少军民的浴血奋战,就要结束了;多少年的日思夜盼,终于实现了,怎能不教人喜极而泣?“忽传”,表现捷报来得突然,如春雷乍响,惊喜的洪流,冲开郁积已久的感情闸门。“剑外”,即剑门关(剑阁)以南地区的蜀中(今四川境内),唐朝置剑南道,治所在成都。“蓟北”,唐时的幽、蓟二州一带(今河北北部),是安史叛军的老巢。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过头看着妻子儿女,她们脸上的愁云已经一扫而光;胡乱地收卷起一堆诗书,我欣喜得简直要发狂!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又一高峰。“却看”,即回头看。当自己悲喜交集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漫卷”,是一种无目的、下意识的动作。动乱结束,第一个长期深藏在心里的愿望自然冒出来:从此可以回乡,过上安定的日子。所以欣喜若狂地把散乱的诗书卷起来,诗人未必真的要立刻收拾行李,只是情不自禁,渴盼早归的自然流露。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满头白发的我,要放声高歌,还要纵情饮酒;有明媚的春光作伴,正好可以启程回归故乡。颈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并转入极欲回乡的心情。放歌、纵酒是狂喜的具体表现。青春、还乡是诗人的设想。“白首”,一作白日。如果作“白日”,就与下句中的“青春”显得重复,故作“白首”较好。“青春”,指春季。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立即乘船从巴峡启程,顺水穿过巫峡,直接由水路北上襄阳,旋即又由陆路直奔故乡洛阳。尾联就还乡作进一步抒写,展望中的旅程是多么美好,又是多么*易坦荡。实际上,从剑外到洛阳,路途很远,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处相距也不*,但在归心似箭的诗人笔下,简直就像朝发夕至那么容易、那么快速。这一联包含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也就有了一泻千里的气势。“巴峡”,指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上游峡谷,非巴东三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杜甫祖籍在此。从襄阳到洛阳,要改走陆路,所以用“向”字。“洛阳”,今属河南。杜甫籍贯河南巩县,三岁时移居洛阳,故常以洛阳为故乡。句后作者原注:“余田园在东京。”东京即洛阳。
拓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练*及答案
1.赏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写了一“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自己在欢庆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
D.一个“下”字说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一个“向”字表明从“洛阳”到“襄阳”已改换了陆路。
2.表现诗人一家欣喜欲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涕泪:②却看:③漫:
4.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5.此诗中表现的诗人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
6.你能张开想象的翅膀,把看到的洛阳美景用两三句话写下来吗?
7.杜甫为什么“涕泪”满衣衫呢?
8.再看一眼杜甫,想对他说些什么?
9.“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忽传”二字表现出_____________,诗人“涕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之句,营造了一幅__________的画面,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心境。
答案:
1.D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3.①眼泪②还看③随便
4.表达了作者在四川听到*叛官军打了胜仗收复北地的喜悦心情。
5.喜
6.略
7.一是失地收复;二是再也不要过这种滇沛流离的生活了,他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
8.略
9.消息来得突然听到胜利的消息喜极而泣,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10.疾速飞驰迫不及待、归心似箭
河南春节*俗
河南春节*俗,最*这些年,过年的年味越来越淡了,很多年轻人说起家乡过年的*俗都是不清不楚地回答,不知道具体到底是怎么回事,春节时候,各地的*俗不尽相同,最重要的便是团圆,只要做到这一点,过年的味道就很足了。
河南春节*俗
在河南等地都有着这样一个过年的歌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 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 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 捏鼻儿(饺子);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人们置办年事儿就是按照这个,约定俗成的`*惯进行的。这首过年谣可以说是河南民间过年的大事记,在众多春节*俗中,比较有趣著名的有炸年货和骂社火。
1,炸年货,河南各地过年都少不了炸年货,炸肉丸,炸莲夹,炸酥肉都是年货中的主打菜色,几乎每种年货都少不了猪肉,临*过年时各家都会提前割好猪肉备着
2,骂社火,这是河南三门峡的,民间传统奇俗,其中以灵宝市阳*镇的,骂社火最为典型,因为太有个性,在2007年还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骂社火的活动包括了,对骂和社火表演,时间从每年的,正月初二到正月十六,场面热闹非凡。
正月古庙会
这里说的是鹤壁浚县的正月古庙会,这项活动从大年初一至二月初二,贯穿了整个正月。由于规模大、时间长、节日氛围浓厚,被加拿大学者安德里先生称为"*的狂欢节"。
古庙会期间各种庆祝活动不断。舞狮子、舞龙、踩高跷、打花棍等民间表演令人目不暇接,各种小工艺品和传统小时也让人眼花缭乱。人群熙熙攘攘,久久不散,如果有外地朋友在这里过年,一定要好好体验一番。
破五
过年期间有许多禁忌,忌抖床、扫地、倒垃圾、泼污水、用剪刀等。但是到了初五这天,一切禁忌都可以破除。初五一大早,家家户户就开始放鞭炮吃饺子,终于不用束手束脚了,可不得吃顿饺子好好庆祝庆祝。
年夜饭过后
一家人围坐一起,吃糖果、嗑瓜子、唠唠亲朋、拉拉家常,子女依次给长辈叩头辞岁,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全家人彻夜不眠,谓之“守岁’、“熬年”。守岁到五更时,在供桌之上摆好祭品,点燃香烛,一家人依长幼辈分,依次向祖宗跪拜致祭,恭祝“年福”。
大年初一,河南人鸡鸣即起,穿着新衣,竞相燃放鞭炮。河南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行“接年”或“迎财神”之礼。
而后,煮好饺子,敬天、地、祖先后全家共食。大年初一忌讳诸多,如扫地、倒垃圾、动剪刀、大声喧哗等都视为不吉利之举。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赏析,欢迎阅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注释】
⑴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⑵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⑶涕:眼泪。
⑷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⑹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⑻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⑼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话译文】
在剑南外忽然听到官军已经收复河南、河北一带,高兴得连泪水都沾湿了我衣裳,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都不知道去哪了,我随意地用手卷起书本,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我忍不住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纵情高歌,开怀畅饮,一路春光可以伴我回故乡了。我准备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又直下襄阳回到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他听闻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和*、安定的家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笑类肚子疼★河南人到北京买布, 河南人问售货员说: 嫩这布咋嫩苦楚啊 售货员不解 河南人又说: 苦楚斗是不*展 售货员扔是不解 河南人怒了.说 你咋嫩迷瞪哩.各仪人.你斗不会给我拿个光牛哩 ★树上有个马机妞---- 夜儿黑,树上有个马机妞,叫乐一黑,今儿个轻到切,我一瞅,打扎子
恁大,想送给你,就爬到毛子上去够,某召护好一夏版药仰摆叉,可疼。
★那家伙豁类是开水---- 一河南人到,刚好遇到泼水节,他破口大骂: 谁豁里
谁豁里
导游告诉他:水泼到你身上是祝福你里
他说:你不着
你不着
那鳖孙豁里是开水
★母鸟与公鸟----树克叉上估兑着俩鸟,母鸟说:“格义人,往边启估兑估兑,把俺哩毛都弄枯处了”公鸟说:“看你那不竹贵样,枯处了补拉补拉不斗光牛了
鞋活啥勒鞋活
” ★----甲:你手里拿个啥 乙:破棉袄 甲:你杂*上里 乙:筛老咬 甲:你杂不逮逮里 乙:眼老小 甲:你杂不上吊里 乙:绳老糟 甲:你杂不撞墙里 乙:墙老倒 ★俺咋恁不中用类----夜黑,外先,树上有个嘛几扭,一效叫唤一贺晌,青岛起俺爬到树上够它,木站牢稳,一效掉泻来磕住不老盖,快疼死俺了都。
胖妮儿要是该这多美,给俺揉揉光把豆不老疼了,俺想胖妮儿想类一贺一贺的睡不啄。
天刚亮俺就窜到她家当院斜货:胖妮儿
胖妮儿
她一翁门看见俺她的脸可红了,问:恁弄啥类,咋了呀
俺上去捞住她类胖手说:咱到集上吃油馍。
到了炸油馍摊,俺两手一摸步袋,卓兜空壳喽,诺兜某任扇儿。
俺心里骂:去火,钱放在枕头嗲忘带个兔孙了。
俺说:妥
木带钱。
胖妮儿说:恁花椒俺类不是
呲闹人
俺往嗲一估堆不吭气儿了,唉
俺咋恁不中用类
~~~~~~~~~ 北京人教河南人唱歌:“太阳啊,我伟大的母亲,你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 还没唱完,河南人就说北京人:“你累不累啊,看我们是怎么唱的。
” 河南人接下来唱到:“日头啊!俺里娘,你见天从东边日溜上去,从西边突路下来,你使里慌不使里慌啊
” 凡是看过此文章的老乡,请一定要支
我去你们那旅游 你们那的导游会谦虚的说这里景色一般般
虽然本人是河南人,但是不得不为河南没有好大学而感到惋惜。
众所周知,河南没
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影响,特别是受经济问题的影响。
。
。
。
然而河南人早已看穿这一切
关于河南战乱的古诗
战乱的古诗
文君乱收河南河北的古诗
三国战乱的古诗
写战乱的古诗词
战乱时代的古诗
战乱的古诗词
关于战乱的古诗词
形容战乱的古诗句
关于战乱的清代古诗
形容战乱的诗句
描写边塞战乱的古诗
描写战乱的句子
反映战乱*息的古诗
百姓战乱之苦的古诗
古诗战乱时代的爱情
河南的古诗
由战乱转和*的古诗
古诗八十首写战乱的诗
杜甫战乱时期的古诗
描写战乱的古诗词
写希望战乱*息的古诗
夸河南的古诗
赞河南的古诗
形容古代战乱的句子
战乱中吃不饱饭的古诗
赠萧河南的古诗
有河南二字的古诗
向河南走的古诗
有关老百姓受战乱的古诗
杨姓诗人带有思和烨字的古诗
咏冬的五言古诗
进士失利的古诗
小学生的古诗词推荐
含有慧字的古诗文
古诗清明中的*反义词
形容阶级固化的古诗
周字相关的古诗词
我们班的古诗大王
有关于秋社日的古诗
带有的女的古诗词
读书的古诗名言大全
小学古诗表达思乡之情的
儿童常读的古诗词
有没有关于梦想的古诗词
意境优美欢快的古诗
哪吒说的古诗
回乡偶书是谁写的古诗内容
12o个字的古诗词
关于苏轼的古诗春宵
关于消防的知识的古诗
关于睡眠的古诗文
110字内的古诗词
做事坚定果断不犹豫的古诗
有没有关于螃蟹的古诗
写富贵殷实家庭的古诗词
对同学的临别赠言古诗
语文园地中的古诗教学
岁月不曾留下沧桑的古诗
清心寡欲一类的古诗词
古诗中的有机和无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