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饮的古诗

关于夜饮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夜饮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夜饮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夜饮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2) 语录(2k+) 说说(11k+) 名言(487) 诗词(192) 祝福(15k+) 心语(150)

  • 饮食的古诗句

  • 饮食的古诗句

      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我对这句话非常赞成。下面是关于饮食的诗句的内容,欢迎阅读!

      1,《食荔枝》

      宋代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上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2,《游山西村》

      宋代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鸡肉鱼肉丰盛美味。

      3,《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唐代 杜甫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

      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

      译文:把活鲜的鲫鱼切成银丝煲脍,用碧水涧傍的`香芹熬成香羹。这分明是在越中吃晚饭啊,哪里是在陕西的柁楼底下用餐呢?

      4,《江上渔者》

      宋代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译文: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5,《寄胡饼与杨万州》

      唐代 白居易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译文:这里的胡麻饼的模样学着京城的样子制作的,新出炉的面饼酥脆,香气四溢。

    [阅读全文]...

2022-06-10 08:22:58
  • 饮酒陶渊明古诗

  • 诗人
  • 饮酒陶渊明古诗

      这首诗也是陶诗艺术风格的一个典范代表,具有陶诗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于理趣,诗句更流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饮酒陶渊明古诗,希望大家喜欢。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诗、诗意】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注释】

      ①《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一作考证《饮酒》组诗共二十二首,此为第三首。

      ②人境:人类聚居的地方。

      ③日夕:*黄昏的时候。

      ④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齐物论》:“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

      结庐:建造简单的房子。

      问君:诗中是指问自己。

      何能尔:怎么能如此。

      心远:心境高远,超脱世俗。

      地自偏:住的地方自然显得偏僻、清静。

      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山气:山中景色。

      相与还:结伴归来。

      此中:这里面。真意:指从大自然中所领会到的真实淳朴的意趣。

      欲辨:要想说明白。

      忘言:意思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陶渊明也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回家乡当隐士去了。《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然后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陶渊明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陶渊明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然后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然后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然后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然后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然后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然后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然后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像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然后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东晋时代的大诗人。

      陶渊明少年时候,就有高尚的志趣。陶渊明曾经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说这位先生不知是何许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因住宅旁边种有五棵柳树,故称作五柳先生。他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可是由于家贫,不能常常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了,时常请他喝酒。他一去,总是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回到破旧的屋里,读书写文,生活过得安乐自在。写五柳先生,就是写他自己,是他本人生活的实录。

      陶渊明曾担任江州祭酒、鼓泽令等小官职。彭泽(今江西彭泽)令,是陶渊明仕途生活中的最后一任官职,这在萧统的《陶渊明传》中叙述得最为详细。

      《传》中说陶渊明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去当彭泽令。他一到任,就令部下种糯米,糯米可以作酒。所以他说:我常常喝醉,就心满意足了!陶渊明的妻子坚持要种大米。于是,将二顷五十亩田种糯米,五十亩田种大米。

      到了年底,郡官派督邮来见陶渊明,县吏就叫陶渊明穿好衣冠迎接。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天就解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辞》。

      其实,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实思想,不仅于此。在《归田园居》诗里,就讲得十分明白。他说,他十三年中,几度出仕,深受羁缚;这次坚决脱离官场,归隐田园,就像笼中鸟飞回大自然一样,感到无比自由和愉快。家乡的草屋、田地、树木、炊烟,乃至鸡鸣、犬吠,都是那么亲切可爱,作者的这种心情,正反映了陶渊明对黑暗官场的憎恶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陶渊明有《饮酒》诗20首,都是酒后所题。陶渊明在序里说:我闲居在家,缺少欢乐,再加上*来日短夜长,遇到好酒,每晚都饮。一个人饮酒,很快就醉了。等到酒醒之后,写题诗自娱,这不过是单纯为了欢笑罢了。

      陶渊明有时一个人独饮,更多的是和乡亲父老对饮,从中取得某些安慰和乐趣。更重要的是在饮酒中,可以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这就是萧统所说的寄酒为迹。

      关于陶渊明喝酒的传说很多。如说陶渊明每逢酒熟时,就取下头上的葛巾过滤酒,过滤完毕,仍把葛巾戴在头上。又如渊明所居的栗里,有块大石,渊明喝醉了,就躺在石上,故名醉石。再如九江境内有渊明埋藏的酒。有个农夫凿石到底,发现一只石盒,石盒内有个铜器,有盖,是扁*的酒壶。将盖揭开,壶内都是酒。壶旁边刻着十六个字:语山花,切莫开,待予酒熟,烦更抱琴来。大家怀疑这酒不能喝,就全都倒在地上。结果是酒香满地,经月不灭。

    [阅读全文]...

2022-06-22 20:57:38
  • 古诗饮酒赏析

  • 古诗饮酒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饮酒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一、作者及出处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本诗选自《陶渊明全集》。

      二、重点词语及易错字

      1、结庐:建造房屋

      2、车马喧:指世俗往来的纷扰

      3、问君:这里是作者自问

      4、尓:这样

      5、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6、相与:共同,一起

      7、真意:指人生真正的意义

      8、辨:通“辩”,辩解,分说。

      易错字:喧 篱 辨

      三、翻译

      我建造房屋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纷扰。要问我为何能够这样,只要存心远离尘俗,所处的地方自然也就偏远了。我在东篱下随手采几朵梅花,悠然之间望见美丽的南山。山中云雾在傍晚显得更加美丽。归巢的鸟儿结伴飞还。此情此景包含着人生真正的意义,想说出来又没有更合适的语言。

      四、内容及主题

      这首诗作者通过描绘自己生活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一种超脱于尘世的宁静*和,通过描写归隐生活的闲适,表达了自己回归自然的喜悦之情,含蓄地告诉人们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美妙感受。

      五、名句赏析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3、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是点睛之笔,看似*淡,实则极富哲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陶醉自然、物我两忘的深沉感情。

      六、写法归纳

      1、全诗融说理、抒情、写景于一体,朴素而形象地表现了陶渊明厌弃世俗陶醉自然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2、诗歌用语质朴而意味深长,不假修饰却诗意盎然。

      饮酒·结庐在人境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在人境]: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3、[尔]如此、这样。

      4、「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5、「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6、[见]通常读作xiàn,但有时也被人读作jiàn。(学术界仍无确切定论,但大部分学者认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现在眼前。如:风吹草低见牛羊)

      7、[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阅读全文]...

2022-05-05 19:33:52
  • 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诗

  • 优美,诗歌
  • 导语: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诗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枕头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元祐八年(1093年)*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作家,他以丰富的文学实践,把北宋的诗*新运动推向前进,使诗、文、词各方面的创作出现了高峰。其文学成就曾引起当代和世后学人的普遍重视。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陈维崧、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苏轼作品中流露的游戏人生、随缘自足的思想对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响。生*详见《宋史》卷三三八。有《东坡全集》、《东坡词》。

    [注释]

    饮湖上初晴后雨:即诗人与朋友在西湖饮酒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的意思。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好。方,刚刚,副词。

    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

    亦:也。

    奇:奇妙。

    欲:想要。

    西湖:这里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西子:即西施,

    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淡妆浓抹:或淡雅地妆束,或浓艳地打扮。

    [译诗、诗意]

    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

    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得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阅读全文]...

2022-06-05 16:58:46
  • 饮酒古诗知识点归纳

  •   饮酒 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知识点归纳:

      1、一诗中表现诗人恬静闲适的生活方式和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的;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形容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表明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心远地自偏”。

      练*题:

      1、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3、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4、诗歌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脱俗,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6、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

      1、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言之成理即可)

      2、悠然自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4、心远地自偏

      5、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6、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隐居时的安逸闲适的心境。

      示例二:妙在美景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饮酒知识点归纳]

    [阅读全文]...

2021-12-25 14:40:36
  • 古诗夏夜叹

  • 夏夜,夏天
  • 古诗夏夜叹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夏夜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夏夜叹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注释】

      1、轩:窗。

      2、炎蒸毒中肠:中一作“我”。

      3、青紫:古时公卿服饰,借喻*显爵;被:同“披”。指身居*。

      【赏析1】

      写的是窗下纳凉的情景。开始两句就是对酷暑的控诉:“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然后就是对清凉的期盼:“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后面就是他纳凉时的情形,接着是由此的所思。评语:杜诗《夏夜叹》佳处在“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四句,见其体物之细。以下兴起戈士之苦,则恻怛之怀也。细读之,觉其音调铿锵,此唐诗宋诗之别。

      【赏析2】

      《夏夜叹》描写的是窗下纳凉的情景,开始两句就是对酷暑的控诉:“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然后就是对清凉的期盼:“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后面就是他纳凉时的情形,接着是由此的所思:关中大旱,灾民流离失所,局势动荡,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已失去了信心。

      此章起结各四句,中二段各八句。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这四句感叹白日漫长,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夜晚,酷暑难耐,使杜甫的心情烦躁。他希望能够唤来万里长风,疏解夏日的.燥热。这几句日暮思风,引起下面八句的夜景。

      “昊天出华月”以下八句,描写的是夏日夜凉之景:天空升起皎洁的月亮,茂林上承映着稀疏的月光。杜甫感叹仲夏之夜太过于短暂,白日漫长。他的诗真是道出了人民的心声啊,夏日的夜晚哪里是微凉啊,只能说不是很热罢了,要是夜再长一些,也许会凉快点儿!他打开窗户,能看到夜色下的细微之物、昆虫振翅飞翔。于是,他便由此联想到生命之体无论大小,当然都以自得其乐为常情。物情各适,起下文征人。

      “念彼荷戈士”以下八句,描写的是夜热之感。杜甫由景联想到人,想到那些执戈的士兵,一年到头守卫边疆,想到他们的痛苦,炎炎夏日怎么才能使他们能够洗澡呢?他们苦于炎热,却只能无可奈何!他们整夜在敲击刁斗忙于警戒,虽然身穿官服,却还不如早日回到故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末四句乃夜触所闻,而伤叹世事也,他期盼着太*盛世。在此时,他似乎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已失去了信心。

      【译文】

      漫长的白昼难以日暮,暑热熏蒸得我心如汤煮。

      如何才能唤来万里长风,飘飘然吹起我的衣裳?

      天空升起皎洁的月亮,茂林上承映着稀疏的月光。

      仲夏之夜苦于太短,打开窗子享受一下微凉。

      夜色空明能见到细微之物,昆虫也在振翅飞翔。

      生命之体无论大小,当然都以自得其乐为常情。

      于是我想到那些执戈的士兵,一年到头守卫边疆。

      怎样才能使他们能够洗洗澡呢?他们苦于炎热却无可奈何地互相观望!

      整夜在敲击刁斗忙于警戒,喧呼声响遍四面八方。

      青紫官服虽然加在他们身上,也不如早日回到故乡。

      华州城北吹响了悲凉的胡笳,鹳鹤哀号着四处飞翔。

      唉,这乱世已令人忧伤,再加上天热烦躁身体疲惫,我不禁热切地将太*时世盼想。

      【创作背景】

      该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在华州所作。那一年,关中大旱,灾民到处逃荒,流离失所。杜甫从洛阳回到华州以后,仍然时时忧虑动荡的局势和苦难的人民,但似乎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已失去了信心。这一年夏天他写下《夏夜叹》一诗,明确地表达了这种心情。

    [阅读全文]...

2022-01-26 20:42:03
  •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诗翻译)

  • 苏轼
  • 这首诗是在苏轼在杭州做官,刚刚从一场小病中康复,她的一个好朋友叫做陈襄。陈襄就对苏东坡说,你刚从小病中康复,趁着春色,咱们出去踏春散心,怎么样?正好有人送上了官酿的好酒。苏轼说那正好,咱们就带着酒去西湖上共饮美酒,共赏美景如何?人就去了,开始的时候天气晴朗,景色宜人,但不久就下起了雨,所以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歌题目里经常藏着很有用的信息。为什么诗人要先写“水光潋艳”?再写“山色空蒙”,也就是先写晴,再写雨呢,因为这本来就是诗人真实生活经历。

    再来看诗本身“水光潋艳晴方好”,“潋滟”就是水波荡漾的样子,波光粼粼。“方好”就是正好,晴天到西湖当然非常美的。第二句“山色空蒙雨亦奇”写的是雨中的西湖。“空蒙”就是水汽迷茫的意思。在烟雨朦胧之中,山色好像有或无,不是很清晰。刚才说晴天很好,现在说下雨也很好。注意“奇”字,在文言文里面,不是奇怪的意思,而是特别好,特别妙。在古代小说、戏曲里,古人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说“奇哉奇哉”就是好哇好哇,真妙真妙!“奇”和“好”都是说西湖美。以上两句都是在写刚刚经历的那一小段生活,就是饮湖上初晴后雨,下面两句则是整首诗的灵魂,他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欲把西湖比西子”。

    一般而言,文学家都喜欢用自然风光,自然物象去比喻美女。如曹植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洛神赋》,他说洛水女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她的体态非常矫健优雅,飞起来像“惊鸿”。鸿雁惊奇起飞走,一定飞的特别快,她柔婉的样子,则像弯弯曲曲、蜿蜒而行的龙一样,这就是用自然物如鸿、龙去比喻她的姿态。同样道理,白居易《长恨歌》是如何夸杨贵妃的?“梨花一枝春带雨”春天盛开的梨花上,带着雨水,娇艳欲滴。以现来形容杨贵妃的美。

    曹植和白居易都把美女比作自然界中的鸟兽草木,苏轼这里反其道而行,他不用自然去比喻人,而是用人比喻自然。她用西子比喻西湖,不是说西施你真美,美的像西湖一样,而是说西湖你真美,美的就像西施一样,苏东坡是特别善于比喻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里充满了千奇百怪的比喻,这句“欲把西湖比西子”,其实只是卖个关子,西湖比西子表面看上去好像顺利成章的。西湖和西施,仿佛都是西字辈的,是不是像姐妹一样?等仔细想一想,不对啊,西施的样子,西湖的样子怎么比。西湖那么大?你要说荷花比西施还有可比的地方。荷花身段曼妙,比较纤弱,西施也很苗条,可以西湖那么大一片山山水水,怎么比西施呢?

    最后一句把谜底揭示出来,叫“淡妆浓抹总相宜”什么是“淡妆”?什么是“浓抹”呢?淡妆应该就是下雨天的西湖,刚才说山色有无。淡扫蛾眉,轻扫唇线。“浓抹”,应该就是晴天的时候,“水光潋滟”闪闪发光,好比一个穿着晚礼服画着浓妆的女子,光彩照人,这个时候的西湖就像浓妆的西施。

    西湖比西子不是静态的比喻,而是动态的、无限的比喻,晴天的西湖就像浓沫的西施,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然后他说“总相宜”又留下更多想象空间。其实这样的美女不仅“淡妆”“浓抹”好看,素颜也好看,吃东西的样子很好看,长发披肩也很好看,短发利落也很好看,就是她怎么样都好看?这叫总相宜。

    这首诗字面意思讲完了,现在回过头来,品味一下背后作者心态,苏轼在杭州的官职是通判,监察、管理地方很多事务有点像现在杭州市委*,他做了很多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事情,对当地的经济、文化、政治都产生了很多影响,比方说他修了一个水利工程就是苏堤。

    苏堤怎么修起来的呢?原来,苏轼在杭州的时候,西湖已经比白居易时候的西湖缩小了很多,为什么呢?因为常年没有人清理它。周围的淤泥堆积,导致面积不断缩小,很多人又在淤泥上种植,把西湖弄得邋里邋遢,西湖的面积小了,湖水也浅了,岸边的景色,也没那么美了,所以苏舍下决心要整治西湖,他带着人把淤泥都挖出来,扩大湖面。淤泥放哪呢?苏轼想了一个办法,在西湖中修一道堤坝,这道堤坝至今还是贯通西湖的一条交通要道,这样人们去西湖对岸就不用绕一个大圈了,这些淤泥都很肥沃,于是,苏轼在堤坝上种上垂柳,岸边种上莲花,打扮了一下,这样就为西湖又增添了一道风景。

    大家看。他一方面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水堤工程,便于交通。另一方面,又给杭州城留下了一处新的风景名胜。他自己也是徜徉于这样的风景之中,因为他将关怀民生与享受生活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他既能把城市治理的井井有条,还能把自己的生活打扮得多姿多彩。

    从这个角度,我们再读一遍这首诗,可能又有新的体会,他为什么这么爱西湖?因为他亲手把西湖打扮得如同西施一样美好,不经过他的一番打理,西湖就没这般“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也是苏轼一锄头、一箩筐整理出来的,劳动的果实最为甜蜜。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阅读全文]...

2022-04-24 07:48:07
  •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意思(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的意思翻译)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没有西湖,就没有杭州。古往今来,西湖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文章。

    西湖的每一个时刻都很美,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白天黑夜,不管是晴天无风还是雨天有云。即便本来是初晴后雨的恼人天气,到了西湖也是美丽得让人陶醉的。诗人正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苏轼觉得西湖的晴天,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即便是下雨,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隐隐约约,风景更佳。“西子”,即西施,是春秋时期越国有名的美女,是中国文化中美的象征。西施无论是淡雅的妆饰,还是盛装的打扮,都是一样的美丽倾城。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西湖同样美丽得让人不能自已。

    西湖和西施,一个是人间仙境,一个是人间仙女。同样有不可名状的美。西湖,得名自杭州城西边的湖,指的是方位。从苏轼这首诗之后,又得到了一个美名:“西子湖”,这就不仅仅是方位,而是精神和气质了。

    [阅读全文]...

2022-01-12 07:15:57
  • 关于过小年的古诗词 红烛悔从长夜饮,青灯喜对小年书

  • 小年
  • 1、《二十四日》宋/文天祥

    壮心负光岳,病质落幽燕。

    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

    岁时如有水,风欲不同天。

    家庙荒苔滑。

    2、《华严知客寮》宋/刘克庄

    檐外苍榕六月秋,小年来此爱深幽。

    坏墙萤出如渔火,古壁蜂穿似射侯。

    3、《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李士谦》宋/林同

    杀生非孝也,人未必云然。

    绝口杀害语,君看自小年。

    4、《冬夜读书》宋/陆游

    茂陵病後非*昔,瘦骨竛竮短发疏。

    红烛悔从长夜饮,青灯喜对小年书。

    圣贤亲见生非晚,忿欲俱空死有余。

    破屋颓垣君勿笑,更阑弦诵满吾庐。

    5、《和黄彦华帅机六言十首》宋/刘克庄

    吾尝评论齐物,未知彭殇孰贤。

    蒙庄略晓些子,分别小年大年。

    6、《华严知客寮》宋/刘克庄

    檐外苍榕六月秋,小年来此爱深幽。

    坏墙萤出如渔火,古壁蜂穿似射侯。

    涉世昏昏忘旧话,入山历历记前游。

    故人埋玉僧归塔,独听疏钟起暮愁。

    [阅读全文]...

2022-06-16 22:49:59
夜饮的古诗 - 句子
夜饮的古诗 - 语录
夜饮的古诗 - 说说
夜饮的古诗 - 名言
夜饮的古诗 - 诗词
夜饮的古诗 - 祝福
夜饮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