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李熠关于梅的古诗

关于五代李熠关于梅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五代李熠关于梅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五代李熠关于梅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五代李熠关于梅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26) 语录(5) 说说(7) 名言(816) 诗词(1k+) 祝福(1) 心语(115)

  • 关于梅花的五言古诗

  • 梅花,古诗文
  • 关于梅花的五言古诗

      梅花的色,艳丽而不妖。梅花的香,清幽而淡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梅花的五言古诗,欢迎阅读。


      咏落梅

      南北朝:谢朓

      新叶初冉冉,初蕊新霏霏。

      逢君后园讌,相随巧笑归。

      亲劳君玉指,摘以赠南威。

      用持插云髻,翡翠比光辉。

      日暮长零落,君恩不可追。

      梅花

      宋代:陈亮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绝句

      元代: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岭梅

      宋代:张道洽

      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

      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

      梅花

      林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红梅 王十朋

      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

      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早梅

      南朝·谢燮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江梅

      唐·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唐·王维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杂咏

      唐·王维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忆梅

      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1、《江梅》

      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阅读全文]...

2022-01-20 20:58:18
  • 唐五代占卜略论

  • 唐五代占卜略论

      占卜活动起源甚早,在历代社会生活特别是民间日常生活中一直起着或隐或显的重要作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唐五代占卜略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占卜活动起源甚早,在历代社会生活特别是民间日常生活中一直起着或隐或显的重要作用。这在古代社会尤其如此,唐五代也不例外。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着眼于记录政治事件,因此很少将占卜事例写入书中。但是,为了说明某些政治家、军事家的与众不同,还是列举了一些占卜事例。

      例如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记道:“九月,壬午,将作奏宣政殿廊坏,十月魁冈,未可修。上曰:‘但不妨公害人,则吉矣。安问时日!’即命修之”。[1]“魁冈”是占卜术中阴阳家的术语。胡三省在此注曰:“阴阳家拘忌,有天冈、河魁。凡魁冈之月及所系之地,忌修造”。[2]温公在这里是为了说明唐德宗的不大信阴阳拘忌,为德宗在此之后观念的变化作铺垫。又如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九月条有云:“甲寅,李愬将攻吴房,诸将曰:‘今日往亡’。 愬曰:‘吾兵少,不足战,宜出其不意。彼以往亡不我虞,正可击也。’遂往,克其外城,斩首千余级”。[3]这其中的“往亡”也是阴阳家的说法。胡注曰:“阴阳家之说,八月以白露后十八日为往亡,九月以寒露后第二十七日为往亡”。[4]司马光这里是说李愬在战争中的不拘忌时日。

      以上所举二例虽然目的都是为了说明唐德宗和李愬的不拘泥于阴阳禁忌,但也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告诉我们当时在社会生活中占卜行为的普遍性。因此,研究唐五代占卜的状况、占卜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占卜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就应该成为历史研究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了。限于篇幅和水*,本文只能极粗略地谈一下唐五代占卜的概况,并试图总结出当时占卜活动的一些特点,疏漏之处,在所难免。

      首先谈一下唐五代占卜的类型。由于占卜术种类繁杂,各种占卜术因时代不同又有一些兴衰变化,因此研究这一问题难度较大,分类也不容易准确。《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沿袭《隋书·经籍志》,除天文、历算、兵书之外,将其他占卜术均归入“五行”。这种做法受到后人的批评。马端临在《文献通考·经籍考》中就批评它是“凡涉于术数者,总以五行一门包之,殊欠分别”[5];但郑樵的《通志·艺文略》将“五行”分了三十类,却又嫌太多。本文拟换一个角度,从当时的官方文献切入,看看唐五代的占卜大致有哪些种类。

      《旧唐书》卷2《太宗本纪》云:“(武德九年【626】九月)壬子,诏私家不得辄立妖神,妄设淫祀,非礼祠祷,一皆禁绝。其龟易五兆之外,诸杂占卜,亦皆停断”。这里将占卜分为龟卜、易占、五兆和杂占卜。《资治通鉴》卷192将这条诏文记作“自非卜筮正术,其余杂占,悉从禁绝”。这就是说,在唐初,占卜可分为“卜筮正术”和“杂占卜”两类,前者包括龟、易、五兆。

      这种被称为“卜筮正术”的占卜一般由朝廷掌管,规定在法令中。《唐六典》卷14《太常寺太卜署》记太卜令的职掌云:“太卜令掌卜筮之法,以占邦家动用之事;丞为之贰。一曰龟,二曰兆,三曰易,四曰式”。这里的“兆”,在《旧唐书》卷44《职官志》和《新唐书》卷48《百官志》中均记作“五兆”。我们若拿上述唐太宗的诏书与此对照的话,应以“五兆”为是。

      《唐六典》中涉及的四种占卜术,除唐太宗诏书中提到的之外又多了一种“式”。按“式”,在唐代有太一式、雷公式、六壬式三种。除六壬式“士庶通用之”[6]外,前两种自唐初就一直被禁止私人*用。《唐律疏议》卷9就明确规定:“诸玄象器物、天文图书、谶书、兵书、七曜历、太一、雷公式,私家不得有”。可能因为“式”一直被禁止,唐太宗的诏书中才没有提到“式”。这样,朝廷的“卜筮正术”中除龟、易、五兆外再加上“式”,于是就有了龟、易、五兆、式等四种类型了。

      上述《唐律疏议》所云与“式”并列的天文图书、七曜历等,实际也属于国家占卜的正术。《唐六典》卷10《秘书省太史局》说“太史令掌观察天文,稽定历数。凡日月星辰之变,风云气色之异,率其属而占候焉”,“凡玄象器物,天文图书,苟非其任,不得与焉”。所谓“苟非其任,不得与焉”就是指“观生不得读占书”。那么,“占书”由谁读或曰由谁来进行占卜呢?同书同卷又云:“灵台郎掌观天文之变而占候之”。具体说就是“辨日月之缠次,正星辰之分野。凡占天文变异,日月薄蚀,五星陵犯,有石氏、甘氏、巫咸三家中外官占。凡瑞星、妖星、瑞气、妖气,有诸家杂占”。从这里我们知道,“占候”也应该是朝廷掌握的“卜筮正术”,更准确地说应是“占卜正术”。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占卜正术”里,唐太宗诏书中提到的龟易五兆,后来一直没有被禁止,而天文图书、太一雷公式等却一直禁止私人使用。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有《禁天文图谶诏》,所禁“私家并不合辄有”者,就是“玄象气局(器物?)、天文图书、谶书、七曜历、太一、雷公式等”[7]。到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又有《禁*天文图纬诸书诏》,说:“自今后玄象器物、天文图书谶记、七曜历、太乙雷公式法等,私家不得有及衷私传*”[8]。

      综合以上,可以说在唐五代,朝廷的“占卜正术”有天文占候、龟、易、五兆、式法等,其余则为杂占卜。

      那么“杂占卜”又包括哪些内容呢?这在官方文献中记载不多,私人文献中则有一些。《柳氏家训·序》讲晚唐时的情况时说:“中和三年(883)癸卯夏,銮舆在蜀之三年也。余为中书舍人,旬休,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多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我们就从这一记载入手,看看当时的“杂占卜”的情况。

      《柳氏家训·序》中所说的“阴阳杂记”应是《阴阳书》之类。按《阴阳书》早在唐初即已流行。《旧唐书》卷79《吕才传》云:“太宗以《阴阳书》*代以来渐致讹伪,穿凿既甚,拘忌亦多,遂命才与学者十余人共加刊正,削其浅俗,存其可用者。勒成五十三卷,并旧书四十七卷,十五年书成,诏颁行之”。《阴阳书》的内容比较杂,但主要是时日选择术。前述唐德宗修廊遇十月魁冈事,宋白就用“阴阳氏书”云云作注。敦煌文书中保留了许多唐五代的占卜文献,十分珍贵,其中唯一一件明确标有《阴阳书》的卷子,讲得也是“葬事”的时日选择[9]。例如说“十月”“壬寅日、金、*、地下壬申”,“此日葬及殡埋,神灵安宁,宜子孙,启殡发故大吉。角徵二姓用之,被劫贼,大凶”。《阴阳书》的这些内容后来大部被纳入“时日吉凶书”中去了。

      《柳氏家训·序》中所说的第二种占卜术是“占梦”。按《占梦书》或《解梦书》在唐五代也曾很流行。宋人编《太*广记》,用七卷的篇幅专辑“梦”的事例,其中就提到有《解梦书》。敦煌占卜文书中的《梦书》更多达15个卷号。[10]

      《柳氏家训·序》中所说的第三种占卜术是“相宅”。这里不知是指相阴宅还是相阳宅,要之是指《宅经》类著作。按《宅经》在唐初也已流行。前述《旧唐书·吕才传》记吕才对占卜术的看法,其中专有“叙宅经”一篇,并专门提到了《五姓宅经》。敦煌文书中《宅经》卷子也不少,其中提到名称的有《李淳风宅经》、《吕才宅经》等二十四家《宅经》,也包括有《五姓宅经》。

      《柳氏家训·序》中所说的第四种占卜术是“九宫”。按“九宫”本是占卜术的一种基础理论,可以用在不同占卜术上,这里可能是指占禄命的九宫术。《朝野佥载》卷1说:“开元二年(714),梁州道士梁虚州以九宫推算张鷟云:‘五鬼加年,天罡临命,一生之大厄’”,就是用九宫推算禄命。敦煌占卜文书中的一些《推九宫行年法》之类的卷子,是九宫术的最珍贵的原始文献。

      除《柳氏家训·序》中所提到的这几种占卜类著作之外,当时的占卜书还有以下一些:例如有专推“禄命”的《禄命书》。前述《旧唐书·吕才传》记载了吕才“叙禄命”的观点,其中提到《禄命书》,说“宋高祖癸亥岁三月生。依此而推,禄之与命,并当空亡。依《禄命书》,法无官爵”云云。另外还有《葬书》。《旧唐书·吕才传》又说吕才“叙《葬书》”,指出“《葬书》一术,乃有百二十家,各说吉凶,拘而多忌”。但这里的《禄命书》和《葬书》也可能都是《阴阳书》中的一种。最后还有《相书》。按《相书》在唐五代很是盛行,相关史料颇多,敦煌占卜文书中也有各种《相书》残卷多件。

      综上所述,“杂占卜”中的主要内容应该是:阴阳、占梦、相宅、九宫、禄命、葬术、相术等;若加上被列入官占的占候、龟卜、易占、五兆、式等,则唐五代的占卜术大约就有了十二种左右。到五代末期的后周时,这些占卜术被分为五类。例如在前引后周太祖广顺三年的诏书中,除天文占和太一雷公式二类之外,其他的占卜术被归为三类,即时日、占筮和五行。大约在这时候,阴阳等选择术都归入了“时日”;龟、易、五兆等归入“占筮”,其他相宅相面、葬术禄命就都归入“五行”了。而且这诏书还说:“其诸时日、五行、占筮之书,不在禁限”。这与唐初唐太宗的诏书中禁止“杂占卜”的旨趣就大不一样了。这是时代风气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占卜类型的变化。

      以上是从官方文献入手并结合史籍、敦煌文书对唐五代的占卜进行的极为粗略的分类。那么,在实际生活中占卜的情况怎么样呢?到底哪种占卜术用的更多一些呢?由于正史中有关史料极少,我们只能借助笔记小说来回答这个问题。不用说,这个回答也不可能是精确的。

      唐五代通过寻卦求卜问吉凶问命运的人很多,上自皇帝下至民庶,莫不如此。而占卜者,虽然也有亲友、部属等为人占卜的,但在街面上挂牌占卜的专业卜者则占大多数。这些人占卜要收费,高明的占卜师收费还很高。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事例来看当时占卜的实况以及史籍记载的混乱。

      《太*广记》卷150“李泌”条记“天宝十四载(755),李泌三月三日,自洛乘驴归别墅,从者未至。路旁有车门,而驴径入,不可制。遇其家人,各将乘驴马群出之次。泌因相问,遂并入宅,邀泌入。既坐,又见妻子出罗拜。泌莫测之,疑是妖魅。问姓窦。潜令仆者问邻人,知实姓窦。泌问其由,答曰:窦廷芬。且请宿。续言之。势不可免,泌遂宿,然甚惧。廷芬乃言曰:中桥有筮者胡芦生,神之久矣。昨因筮告某曰:不出三年,当有赤族之祸,须觅黄中君方免。问如何觅黄中君者?曰问鬼谷子。又问安得鬼谷子?言公姓名是也。宜三月三日,全家出城觅之。不见,必籍死无疑。若见,但举家悉出哀祈,则必免矣。适全家方出访觅,而卒遇公,乃天济其举族命也”。后来安史乱发,李泌果然救了窦廷芬,而胡芦生已经死了。从这一记载中可知在唐玄宗开天年间,洛阳有一个占卜名家“胡芦生”,他是用“筮”为人占卜的,算的很准。这条记载出自《感定录》,时代离唐玄宗的年代不会很远。

      但是我们还能看到有关“胡芦生”的其他记载。《太*广记》卷153“李藩”条记:“李相藩,尝寓东洛。年*三十,未有宦名。夫人即崔构庶子之女。李公寄托崔氏,待之不甚厚。时中桥胡芦生者善卜,闻人声,即知贵贱。李公患脑疮,又欲挈家居扬州,甚愁闷,乃与崔氏弟兄访胡芦生。芦生好饮酒。人诣之,必携一壶,故谓为胡芦生。李公与崔氏各携钱三百。生倚蒲团,已半酣。崔氏弟兄先至,胡芦生不为之起,但伸手请坐。李公以疾后至。胡芦生曰:有贵人来。乃命侍者扫地。既毕,李公已到。未下驴,胡芦生笑迎执手曰:郎君贵人也。李公曰:某贫且病,又欲以家往数千里外,何有贵哉。芦生曰:纱笼中人,岂畏屯厄。李公请问纱笼之事,终不说”。这里我们看到,胡芦生被称为“善卜”但不是用“筮”来占卜,而是“闻人声,即知贵贱”。并且每次占卜收费三百文,收费是相当高的。这条史料出自《逸史》。按《逸史》的作者是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59)的人,因此这条关于胡芦生的记载传说的成分更多,与前述《感定录》的记载很不一样。

      然后,《太*广记》卷77“胡芦生”条对胡芦生又有记载。此条记载出自晚唐的《原化记》。文中记录了胡芦生的二件事。其中一件基本上是照抄《逸史》中有关“李藩”的事情,但在“李藩”事前又加了这么一件事:“刘闢初登第,诣卜者胡芦生筮卦以质官禄。生双瞽。卦成,谓闢曰:自此二十年,禄在西南,然不得善终。闢留束素与之。释褐,从韦皋于西川,至御史大夫、军司马。既二十年,韦病,命闢入奏,请益东川,如开元初之制。诏未允。闢乃微服单骑复诣胡芦生筮之。生揲蓍成卦,谓闢曰:我二十年前,尝为一人卜,乃得无妄之随。今复前卦,得非曩贤乎?闢闻之,即依阿唯喏。生曰:若审其人,祸将至矣。闢甚不信,乃归蜀,果叛。宪宗皇帝擒戮之”。从这条记载看,胡芦生是个盲人,用《周易》算卦,在唐宪宗时仍然活着。

      此外,《太*广记》卷155“李固言”条又记载说:“李固言初未第时,过洛。有胡芦先生者,知神灵间事。曾诣而问命。先生曰:纱笼中人,勿复相问”。这条记载出自《蒲录记传》。《蒲录记传》不知是何时的书。由于其记载中提到了“纱笼中人”,并且李固言于唐文宗末年始为相、晚于李藩,因此,此书或者应该晚于《逸史》。

      从以上四条记载,我们看到了笔记小说对同一人物或事件的记载有多么的不同。它大致按照时代的推移,越记越繁,符合“层累地制造历史”的原则。显然,我们不能完全相信这些记载,因为其中的漏洞是很多的。比如胡芦生不可能既死于唐玄宗时又活于唐宪宗世;胡芦生不会既“笑迎执手”又“双瞽”;李藩后来任张建封从事时也不是在扬州而是在徐州[11](详后);“纱笼中人”事不可能既发生在李藩身上又发生在李固言身上;如此等等。

      古人记事,口耳相传,对同一事情本来就会有许多不同说法[12],若涉及到神秘事物则更是如此。不过,这些记载中虽然有许多虚构的成份,但对当时社会大背景的描述应该还是可信的。因此,我们从这些记载中还是可以了解到当时有关占卜的一些具体情况的。比如我们知道了:第一、当时的洛阳,是一个占卜名家云集的地方。除胡芦生外,例如《太*广记》卷77“钱知微”条云:“唐天宝末,术士钱知微尝至洛,居天津桥卖卜,云:一卦帛十匹”。这钱知微也是一个占卜名家。第二、胡芦生名声很大,找他来占卜的人很多,其方法,可能主要是用“蓍”来占卜。前引《感定录》《原化记》的记载都说胡芦生是用“蓍”占卦。特别是《原化记》,虽然在后面照抄了《逸史》中有关“李藩”的部分,但却删掉了《逸史》中说胡芦生“闻人声,即知贵贱”的话。大概《原化记》的作者认为“闻人声知贵贱”太不可靠,于是选择了用“蓍”占卜的说法。第三、占卜是要收费的。像胡芦生的一卦三百文或“束素”已经很高了,而前引钱知微“一卦帛十匹”就*乎天价,因此“历旬,人皆不诣之”,即因为太贵所以找钱知微占卜的.人非常少。通过笔记中其他有关占卜收费记载的统计,当时占卜名家一般占一卦要收费一匹绢或三百至五百文钱。第四、能交得起高价而前来找占卜名家卜卦的,多是想当官的士子们,比如李藩是“年*三十,未有宦名”,刘闢是“初登第,诣卜者”“以质官禄”等。无钱的小民们是不会去花高价找占卜名家占卜的。也正因为如此,小民们占卜的事例在史籍中就比较少见。当然,实际上小民们的占卜事例应该也有许多。这是研究当时占卜情况时要加以注意的。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前引《逸史》“李藩”条,有胡芦生说李藩是“纱笼中人”的话。那么何谓“纱笼中人”呢?揭开这谜底的竟是一位新罗的僧人。《逸史》在前引记载之后又说:“数年,张建封仆射镇扬州,奏李公(即李藩)为巡官、校书郎。会有新罗僧,能相人,且言张公不得为宰相。甚怀怏。因令于使院中,看郎官有得为宰相者否。遍视良久,曰:并无。张公尤不乐,曰:莫有郎官未入院否?报云:李巡官未入。便令促召。逡巡至。僧降阶迎,谓张公曰:巡官是纱笼中人,仆射且不及。张公大喜。因问纱笼中之事。僧曰:宰相,冥司必潜纱笼护之,恐为异物所扰,余官即不得也。方悟胡芦生……所说。李公竟为宰相也”。《原化记》照抄了这段记载。我们知道,扬州有许多新罗人;我们也知道,在僧人中间有许多人是精通数术的。但是我们不知道这位新罗僧人的相术是在国内就会的呢还是在唐朝学的。要之,由这段记载可看出,当时人愿意把神秘事物放在外国人身上,以增加它的神秘性。“纱笼中人”的故事后来流传甚广,以致成为*古典文学中一个著名的典故了。

      以上我们通过一个具体事例了解了唐代占卜实况的一斑,以及笔记小说在记载占卜事例时的特点,下面还想通过对笔记小说中占卜事例的统计,看一看占卜在当时社会中使用的情况,以及何种占卜最流行。

      笔者主要使用了《太*广记》。通过对《太*广记》卷71—75道术、76—80方士、81—86异人、91—98异僧、135—145徵应、146—160定数、215算术、216—217卜筮、218—220医、221—224相、276—282梦、283巫、284—287幻术、389—390冢墓、391—392铭记中有关占卜事例的统计(一条记载中提到多种占卜的按多条计算),全部291条事例中的分类情况如下:星占22条、禄命13条、九宫2条、卜筮39条、相术82条、式2条、日者6条[13]、梦52条、占宅、葬14条、阴阳选择13条、其他32条、不明14条。

      从中可知,除去“不明”和“其他”外,在唐五代的实际生活中,最流行的占卜术是相术,其次是梦[14],第三位是卜筮。然后依次是星占,宅、葬,禄命,阴阳选择,日者,九宫,式。这一结果与新、旧《唐书》中《经籍志》《艺文志》所载各类占卜书的多少并不符合,但它却是占卜术在实际应用时的真实反映。这一统计说明:简便快捷的相术、占梦在民间最有市场,而“卜筮”因其变化较多又是占卜正宗,也相当流行,前述胡芦生、钱知微等占卜名家就都是用“蓍”来占卦的。

      现在我们再来抽象一下,探讨探讨唐五代的占卜具有哪些总体特点,以及它在向宋代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变化。这也是一个复杂问题,不是一篇小文所能解决的。本文只能很简略地作一些探讨,有些只是一个提示而已,详细研究容待以后进行。

      首先从占卜术本身的演变看,唐五代的占卜术总的说来还比较粗糙,比较直观。比如占梦。由前述对《太*广记》占卜事例的统计中,可知占梦在唐五代比较流行,在全部事例中占第二位。同样,敦煌占卜文书中的《占梦书》、《解梦书》,在全部占卜文书中仅次于卜筮、星命和选择,数量也是比较多的[15]。但是,由于唐五代的占梦术太简单、太直观,其占辞形式往往是:“梦见扫地者,有官事”、“梦见运土入宅,大吉”[16]之类,给占者解说的回旋余地太小,因此在唐五代以后就逐渐减少。到宋代,据洪迈《容斋随笔》论“古人占梦”条云:“今人不复留意此卜,虽市井妄术,所在如林,亦无一个以占梦自名者,其学殆绝矣”。这也就是说,到了南宋,已经基本没有人用占梦来为人占命运吉凶了。占梦术的衰亡说明过于简单或过于直观的占卜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是会被淘汰的。

      唐代又是一个过渡的时代。对前代学术的全面总结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色。比如“易学”,在唐代只出现了《周易正义》、《周易集解》这样总结性的著作。因此唐人在“易学”上就没有多少发明。但同时,正因为唐五代的过渡性,这时又萌芽了一些新的学术思想,为宋以后学术思想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

      这在占卜术的发展上也是如此。比如大家熟知的算命术或称三命术、子*术,就萌于唐代。韩愈为李虚中作墓志铭,说他“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直日辰支干,相生胜衰死王相,斟酌推人寿夭贵贱利不利,辄先处其年时,百不失一二”[17]。因此后人多以李虚中为算命术的鼻祖。再比如星命术,即用七曜、五星、十二宫等来占人命运的占卜书,在唐五代也出现了。据考证,黄道十二宫在隋代已传入*[18],后来被用于占卜。敦煌文书中有“推五星行度宫宿善恶”等的卷子,其中提到有“天秤宫”“双女宫”等,是当时星命术已开始流行的有力见证。这一事例还说明唐五代占卜术的特点之一是其中具有显著的外来因素。又比如风水术中的形势一派,其经典著作《撼龙经》、《疑龙经》、《辨龙经》等,作者据说是唐末五代的杨筠松。因而杨筠松也被后人尊为风水术的宗师。虽然我们不能确证上述三龙经就是杨筠松写的,但从敦煌文书中有关内容看,讲究地形地脉的文书已有很多,足证晚唐五代确是风水术中形势派的发韧期。萌芽于唐五代的三命术、星命术和风水术,到宋以后就发展的蔚为大观了。

      以上三命术、星命术、风水术的萌芽和发展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变化,即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剧,注重个人命运吉凶的、新的占卜术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与发展的空间。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占卜行为受国家的控制减弱了。当然,这与唐宋之际社会的*民化似乎也有一定关系。

      这一变化从唐初即已开始。唐人修《隋书·经籍志》,已经把“方技数术”视为“治身”的工具,这在以前是不曾看到的。这种看法可能影响了占卜个人吉凶的占卜术的发展。比如相术。我们在上述对《太*广记》占卜事例的统计中,可知相术所占比例最大。因为相术是直接判断一个人的吉凶命运的。加上相术本身不断从简单化直观化向复杂化抽象化发展,所以相术最终形成了一个很强劲的占卜类型。从武则天时禁断相书(详后)到北宋初禁止私藏相术类著作,都可以反证相术的流行。上述李虚中创立的算命术(三命术)也主要以推算个人的寿夭命运为主,所以迅速流行开来,到北宋初,“三命”类著作也在禁止之列了。[19]

      反映占卜术*民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历日》或其他时日选择类占卜比起前代来更加丰富也更加流行。这是因为趋吉避凶的选择术与《历日》结合起来,在一般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在敦煌文书中保存下来的唐五代宋初《历日》,有38件之多,[20]超过了占卜文书的任何一类。而《历日》除了它的日历的作用外,在占卜上也有意义,那就是它逐日注明了行事的吉凶,比如后唐同光四年正月“一日己丑火建,拜官吉;二日庚寅木除,除足甲、葬吉;三日辛卯木满,剃头、裁衣吉”等。

      在晚唐五代,一般民众使用的“生活百科”类手册中,也大量记载了这类内容。现存唯一一本这类手册,是韩鄂写的《四时纂要》。据统计,在这本书里按月列举的农家杂录,共698条,而其中的择吉等占卜类就有348条,几乎占了一半[22],例如在正月记有“出行日:凡春三月,不东行……又立春后七日为往亡,不可远行、移徙”,“丧葬:此月死者,妨寅、申、巳、亥人,不可临尸,凶”以及“嫁娶日”“架屋日”“起土”等等的吉凶。我们注意到,这其中的内容其实就是《阴阳书》的内容。所以我们在前面说《阴阳书》后来演变成了时日选择术。这一类日用百科的手册中记有如此多的择吉内容,这在以前的同类著作如《四民月令》中是看不到的。这也就是时代的变化在占卜术*民化方面的表现。而也正是由于它在民间的广泛流行,所以在前引后周广顺三年的诏书中,才会专门将“时日”列为占卜术的一个类型。

      反映这种变化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占卜管理机构在中央官署中地位的下降。在唐代,中央设太常寺太卜署,有太卜令掌管占卜之事,《唐六典》中就详细规定了卜筮正术的内容和使用范围、使用方法。与占卜相关的官吏也设置了不少,例如有卜正二人、从九品下;卜师二十人、卜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卜筮生四十五人等。这些官吏靠占卜吃饭,若卜筮不灵还要受到处罚。这一切都说明唐代官方对占卜的控制。但是到了宋代,太常寺不再设太卜署。这就是说,*不再设专门机构管理占卜了。这是占卜行为受国家制约弱化的一个表现。而且,这不仅是占卜本身,也是中古时期整个社会风气发生变化的一个缩影。

      唐五代占卜的其他特点还能指出以下几点。

      比如唐代的文人受当时社会思潮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不大具备或者说不大重视抽象思维,所以唐人在*古代思想史上贡献不多。在唐代,我们在占卜术的范围内看到的是直观的、简单的占卜比较流行。除前述占梦术外,例如还有敦煌占卜文书中常见的“孔子马头卜法”、“李老君周易十二钱卜法”等,操作起来都很简单。我们看唐代文人的著作,也很少有人花大力气来研究占卜术。像唐代的大文人韩愈、柳宗元等都没有自觉地深入地去研究占卜术。拿《周易》而言。虽然它是儒家经典,但唐人更愿意把它与旁门左道联系起来,因此研究者很少。特别是唐文宗太和年间李训因善“《易》道”为唐文宗赏识、迁《周易》国子博士、在翰林给文宗“解《易》”、后来导致“甘露之变”以后,这种情况就更明显了。这一点与宋代相比会看得更清楚。北宋初年,宋太宗下诏禁占卜术,只有“二宅及易筮”不禁[24]。所以宋代的文人就治《易》,既借《易》来阐发他们的理学思想,也研究易筮。比如邵雍作的一部大书《皇极经世》,历代都把它归入术数类著作。还有思想家朱熹,他写的《周易本义》,除讲“明筮”外,还专设“筮仪”一篇。这与唐代思想家的表现是大相径庭的。就一般文人而言,比如苏轼对易筮就很熟悉。他“以久不得子由书,忧不去心,以《周易》筮之。遇涣之三爻,初六变中孚,其繇曰:用拯马壮吉。中孚之九二变为益,其繇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益之初六变为家人,其繇曰: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家人之繇曰:家人利女贞。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常也”[25]。像苏轼这样精通易筮,并用易来占卦的事例,在唐代是很少见的。文人的参与会使社会上的占卜术更加盛行,这一点也是唐代与后代不同的地方。总之,唐代卜筮虽盛,但文人关心并从理论上进行研究的不多。

      但是占卜术中的易占,由于北宋文人的参与而不断地复杂化,以至脱离了民间成为上层知识阶级的学问。所以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说:“自古术数之学多矣。言五行则本《洪范》,言卜筮则本《周易》。*时两者之学殆绝,而最盛于世者:葬书、相术、五星、禄命、六壬、遁甲、星禽而已”[26]。从中可知,到南宋初,复杂的易占已成为文人学问;简单的占梦已风光不再;传统的相术、六壬、遁甲日趋繁复;既传统又新增有许多新因素的葬书、禄命、五星大行于世;完全新起的星禽也已占有了一*之地。唐五代的占卜发展到此,大致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最后要指出的是,占卜术的兴衰一向与社会政治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只想指出一个现象,即唐太宗的禁“杂占卜”,发生在“玄武门之变”后他刚即位时(“玄武门之变”发生在武德九年【626】六月,禁“杂占卜”的诏书发布于三个月后的武德九年九月);武则天禁断相书,在载初元年(689)六月[27],三个月后的九月,她就改“载初”为“天授”、改“唐”为“周”,正式当了皇帝;而宋太宗的禁各种占卜术,也发生在“烛光斧影”后不久(宋太宗开宝九年【976】十月即位,十二月改元为太*兴国元年,十个月后的太*兴国二年【977】十月发布《禁天文相术六壬遁甲三命及阴阳书诏》)。他们的禁止占卜,实际是害怕天下士庶借占卜术来关心事变、预测形势、煽动人心,从而对统治构成威胁。

      特别是在唐朝,私*天文星算、太一雷公等,在《唐律》规定的惩罚是“徒二年”,到唐代宗大历三年重申时依然如此。但是到了宋太宗的诏书中,这一惩罚变成违犯者“悉斩”[28]。到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禁天文兵书诏》,更明确说:“应元(玄)象器物、天文星算、相术图书、七曜历、太乙雷公式、六壬遁甲、兵书、先诸家历算等,不得存留及衷私传*。有者限一月陈首纳官,释其罪。令官吏当面焚毁讫奏。限满不首,隐藏违犯,并当处死。内有私为诳惑、言及灾异、情理重者,当行处斩。”[29]处罚如此严厉,当有特定的社会政治背景在,容笔者日后详作探讨。

      但是我们同时要指出,如此严厉的措施并没有限制住占卜术的发展。占卜术在宋代仍然盛行并变得日益繁复。这就足以说明占卜在当时社会有它存在的价值,它对当时人的行为还发挥着或深或浅的影响。因此,需要我们在今后对历史上的占卜术,以及占卜与社会与民众的关系进行更加深入和更加全面的研究与探讨。

      1 《资治通鉴》卷226.中华书局点校本.以下凡不注明者均为中华书局本.

      2 出处同上。

      3 《资治通鉴》卷240.

      4 出处同上。

      5 《文献通考》卷174.

    [阅读全文]...

2022-04-24 21:10:11
  • 关于梅花的五言古诗

  • 梅花
  • 关于梅花的五言古诗

      梅花的色,艳丽而不妖。梅花的香,清幽而淡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梅花的五言古诗,欢迎阅读。

      

      咏落梅

      南北朝:谢朓

      新叶初冉冉,初蕊新霏霏。

      逢君后园讌,相随巧笑归。

      亲劳君玉指,摘以赠南威。

      用持插云髻,翡翠比光辉。

      日暮长零落,君恩不可追。

      梅花

      宋代:陈亮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绝句

      元代: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岭梅

      宋代:张道洽

      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

      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

      梅花

      林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红梅 王十朋

      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

      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早梅

      南朝·谢燮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江梅

      唐·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唐·王维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杂咏

      唐·王维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忆梅

      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1、《江梅》

      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阅读全文]...

2021-12-27 18:51:36
  • 李白五言绝句古诗

  • 李白,文学
  • 李白五言绝句古诗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白五言绝句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1、《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赠孟浩然》

      唐·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4、《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5、《夜泊牛渚怀古》

      唐·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枫叶落纷纷。

      6、《咏苎萝山

      唐·李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7、《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8、《送友人下蜀》

      唐·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

      9、《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阅读全文]...

2022-01-26 17:44:05
  • 雪梅古诗现代文67句

  • 经典
  •   雪梅

      卢梅坡

      其一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其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古诗简介

      雪梅,指宋代诗人卢梅坡的两首《雪梅》诗,其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成为千古名句。

      光有梅花没有没有雪,梅花就显得没有神韵,但是,有了雪陪伴梅花,而观雪赏梅的人不会作诗来批判它们,那他也还是个俗人。天已晚了,刚刚写好一首赞美它们的诗,雪又下下来了,梅、雪、诗三者合在一起构成了最美的景色。

      翻译/译文

      其一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其二

      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合,也会非常的俗气。

      当在冬天傍晚夕阳西下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注释

      1、卢梅坡,宋诗人。生卒年不详。“梅坡”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

      2、降(xiáng),服输。

      3、骚人:诗人。

      4、阁笔:放下笔。阁,同“搁”放下。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赏析/鉴赏

      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如*《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但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摩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

      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真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此诗阐述了梅、雪、诗三者的关系,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最美丽的春色。诗人认为如果只有梅花独放而无飞雪落梅,就显不出春光的韵味;若使有梅有雪而没有诗作,也会使人感到不雅。从这首诗中,可看出诗人赏雪、赏梅、吟诗的痴迷精神以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阅读全文]...

2021-12-02 00:30:46
  • 五代十国前蜀高祖王建的典故

  • 语文
  • 五代十国前蜀高祖王建的典故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代十国前蜀高祖王建的典故,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代十国前蜀高祖王建的典故

      王建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扩张疆土,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蜀中得以大治。在位十二年,庙号高祖,谥号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葬于永陵。

      为政举措编辑

      王建尊重人才、知人善任,并不拘一格选用人才。他生活简朴,宽容大度。王建开国,典章制度皆沿袭唐朝,并任用大批唐朝旧臣等,使前蜀国成为当时社会最稳定的天下富国和强国。

      但是,王建晚年多内宠,又重用宦官,导致前蜀国内部矛盾尖锐。

      轶事典故

      王建葬父

      父亲死后,王建掘地数尺来安葬。但是棺材落下后便自动跳出,有神人出来对王建道:“这里是出天子的风水宝地,你只是一介小民,怎能容你卜葬于此!“王建毫不理会,一次次下葬,如此反复几次,最终还是葬下了。

      王建犯徒

      王建年轻时,曾经犯过徒刑,被杖打过,但背上没有痕迹。后来王建占据两川,问从事马涓道:“我听外面传言,说我受过徒刑,有这回事吗?”马涓答道:“有这回事。”王建便把背部露出来,对马涓道:“你看看,有曾经被杖打过,但背部如此完好的吗?”马涓摸着王建的背部,叹道:太奇怪了,你当时从哪里得来这么好的膏药,让背部如此完好。

      礼遇文士

      王建称帝后,善待文士,身边侍从认为他礼遇太过。王建道:”你们知道什么,我以前在神策军时,负责宫中守卫,见皇帝对待翰林学士的态度比一般人的朋友关系还要亲密,如今的`我对待文士只是当初皇帝的百分之一,又怎么能说过分呢!

      大蜀入梁之印

      朱温派卢玭出使蜀国时,官文落款是“大梁入蜀之印”。宰相张格解释道:”在唐朝的时候,朝廷遣使出使四夷时,用的就是‘大唐入某国之印’。如今梁国用‘大梁入蜀之印’,是将我们当做夷狄对待。“王建大怒,欲杀卢玭。张格劝道:”这只是梁国官员的失误,不要因为这个坏了两国之间的交情。“王建这才作罢。随后不久,朱温被儿子朱友珪弑杀,王建派将作监李纮前去吊唁,落款便用”大蜀入梁之印“。

    [阅读全文]...

2022-05-15 05:04:50
  • 古代女诗人李清照诗句(摘抄李清照的16首古诗)

  • 李清照,古代
  • 提起李清照,你的印象是什么?

    婉约词人?千古第一才女?……

    你知道吗,李清照还有一嗜好——

    饮酒,她是个不折不扣的“酒鬼”

    李清照生于1084年3月13日

    今天是她诞辰935周年的日子

    尽管可能不会有人在今天想起她

    读读这16首饮酒诗词

    就当是 向易安居士 献上一杯酒

    出阁前,少女心气:醉了三回

    1、酒醉程度:★★★☆☆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喝得无法辨别回家的路,误入荷花池中,险在没掉水里,这酒吃得该是“半酣”。

    2、酒醉程度:★★★★☆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看见风雨起就喝上了,待日头一出,丫鬟来卷帘子时惊醒,这酒吃得不算太醉,否则得睡到大中午了。还不忘关心院里的海棠,向丫鬟打听雨打花落的情形。

    3、酒醉程度:★★★☆☆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

    疏钟已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

    醒时空对烛花红。

    又醉了,妆未卸,钗未脱,便倒头睡下,直至发髻已松。醒来一看,杯中还有残酒,倒跟琥珀一个颜色,熏香酒气让人整个晕晕沉沉的,都怪这深闺寂寞,此酒喝得是四个字:待字闺中。

    嫁人后,聚少离多:微醉两回、大醉五回

    4、酒醉程度:★★★☆☆

    《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挼残蕊,更捻馀香,更得些时。

    嫁给赵明诚后,头几年,赵明诚求学中,两人聚少离多,无限相思情唯有寄托给酒,酒后夜太深,妆又忘了卸,清早又被梅花香薰醒过来,根据经验,此酒也是半酣。

    5、酒醉程度:★☆☆☆☆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黄昏时喝酒一般是喝不大的,因为时辰不对。赏菊,赏着赏着觉得自己倍加委屈,这是酒劲儿刚上头,刚上头时,第一件事大多是自怨自艾,孤芳自赏。

    6、酒醉程度:★★☆☆☆

    《念奴娇·春情》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

    [阅读全文]...

2022-05-27 12:09:56
  • 李白写的古诗有哪些(唐代诗人写的古诗词)

  • 李白
  • 上小学五年级时,电视台正在播《护国良相狄仁杰之风摧边关》,剧情看得太起劲儿,每次都会一直看到片尾。

    仍记得,那首片尾曲名为《饯别》,整首曲子气势恢宏。那个时候班里流行在本子上抄下好听的歌词,下课铃一响,同学们就会玩起接歌的游戏。

    直到上了中学我们才知道,原来这首歌的歌词是一首诗,是音乐人为诗作了曲,才变成了一首歌。而诗的作者是人人都喜爱的谪仙李白。因为印象实在太深刻,直至如今,很多人仍能脱口而出地唱起来。

    这首诗便是《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诗的名字虽长,可给人感觉非常直白,直接点出了地点、人物以及事件。当时,李白的叔父李云正任职秘书省校书郎,所以是“校书叔云”。

    谢朓楼,现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是一座非常著名的楼阁。南齐著名诗人谢脁在宣城的陵阳峰上建一室作为理事起居之所,命其名为“高斋”;唐朝时期,为纪念谢脁而重建此楼,故又称“谢公楼”。

    安史之乱前的天宝十二年(约753年),李白于宣城作下此诗。当时的李白因谗言而被迫离开朝廷,正处于人生低谷,内心有大量的孤苦和愤懑需要发泄。

    正巧在宣州遇到了叔父李云,可叔父很快要离开宣州,于是二人便决定同登谢朓楼,李白在此楼为叔父设宴送行。

    虽然昨日的一切已经全部成为了过去,不可能挽留得住;但今日的忧愁仍正扰乱着诗人的心,真是让人又烦又忧。过去已随着江河飘散,人心住当下。而这当下却也使人烦扰。这两句诗,以时间上的对仗来展现内心的愁苦。

    时间一直在向前走着,日子也一直向前过着,仿佛什么都变了。而唯一不变的,是一个人内心的愤懑,只能任由着那岁月安抚那颗躁动不安的心。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看那远远而来的万里长风正在送着南归的鸿雁,这景色,正适合陪着几壶浊酒,开怀畅饮。

    长风寓意“刚烈”、“强劲”。李白不只一次提到过“长风”,也曾在另一首诗《关山月》中写道:“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此外,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的楚国辞赋作家宋玉在《高唐赋》写道:“长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足可见长风之力、之劲。

    诗人以“长风”自拟,表现了自己空有一身才华和抱负却无处施展;他多么希望自己可以像长风那样刚劲有力,远远而来,浩浩荡荡地吹散尘土和烟沙。

    然而,这长风如今只能在这谢朓楼送送归燕。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叔父您的文章颇有建安之风骨。“建安骨”主要指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 徐干”、“ 阮瑀”、“ 应玚” 、“刘桢”等人的诗作之风骨。他们的作品刚健遒劲、慷慨悲壮。在中华诗作审美上,建安风骨可谓是独特且难以超越的文人风格。

    大谢为谢灵运,小谢为谢脁。谢脁善于写景,诗风清秀。《南齐书》中大赞谢脁:“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李白更是视其为榜样,认为自己的诗作就如谢脁的诗作那般清发、秀丽。

    这就是“偶像”的魅力吧,当崇拜一个人的时候,风格都在向那个人无限靠*。

    此刻身在谢朓楼,自然是要向敬佩的前辈致敬的。李白还作了另外一首诗《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来表现对偶像谢脁的崇拜和怀念,特别是这句:“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可见谢脁对诗仙李白的诗风影响极大。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待二人酒正饮得起劲儿,豪放的兴致来了,带着雄心壮志一起腾云驾雾到青天之上,将那高悬的明月揽下,盛进酒杯中。

    这时,二人应该都有些醉了。人在醉的时候,无论是否低迷失落,都可以将心底的梦想以最纯粹的方式释放出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过了一会儿,酒劲儿过去了,人便醒了。醒了以后,还是要继续面对现实。

    本想拔出长刀阻断那滔滔不绝的流水,仿佛这样就可以抛开所有的忧愁和烦恼了。可那水一点没被影响,反倒流得更加汹涌了。就如同痛苦和难过等负面情绪,越是想逃离它们,就越挣脱不掉,如同身陷泥沼。

    这句诗还出了个著名成语“抽刀断水”。

    算了,还是借酒消消愁吧!

    正所谓:“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可在现下的境遇和心境下饮酒,又好像浪费了这美酒;因为,对此时的他来说,酒不是来帮自己消愁的,是来“添愁”的。真是愁上加愁啊!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佛法有云,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世间就是来经历“苦”的。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是非对错谁又能算得清呢?

    倒不如,就让那些个不如意、不称心全部随风飘逝。待明日,将束发散开,重新出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上漂流;从此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只做闲云野鹤,倒也逍遥!

    整首诗的最后两句成了千古名句。叹无数英雄豪杰多孤独!

    诗的最后两句成为了千古名句。人虽低落,诗却极其豪迈高昂,这就是李白。

    怪不得余光中先生在《寻李白》中写道:“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无论他有多么怀才不遇,他的内心依然如皓月般明亮皎洁。

    李白更像是一个孩子,一位老顽童,内心既丰盈又充满了童趣,总是那么地有想象力,对于日、月、天空都有着自己的幻想。

    他是一位纯粹的画家,总能为我们绘出最飘逸的豪情,随风流传千古。

    [阅读全文]...

2022-07-12 10:16:55
  • 李贺的古诗

  •   1、《画角东城》  河转曙萧萧,鸦飞睥睨高。  帆长摽越甸,壁冷挂吴刀。  淡菜生寒日,鲕鱼潠白涛。  水花沾抹额,旗鼓夜迎潮。

      2、《画角东城·其二》  铜镜立青鸾,燕脂拂紫绵。  腮花弄暗粉,眼尾泪侵寒。  碧玉破不复,瑶琴重拨弦。  今日非昔日,何人敢正看。

      3、《画角东城·其三》  洞房思不禁,蜂子作花心。  灰暖残香炷,发冷青虫簪。  夜遥灯焰短,睡熟小屏深。  好作鸳鸯梦,南城罢捣砧。

      4、《画角东城·其四》  寻常轻宋玉,今日嫁文鸯。  戟干横龙虡,刀环倚桂窗。  邀人裁半袖,端坐据胡床。  泪湿红轮重,栖乌上井梁。

      5、《还自会稽歌》  野粉椒壁黄,湿萤满梁殿。  台城应教人,秋衾梦铜辇。  吴霜点归鬓,身与塘蒲晚。  脉脉辞金鱼,羁臣守迍贱。

      6、《句》  不见山巅树,摧杌下为薪。  日睹井中泥,上出作埃尘。  情知一丘趣,不谢千里印。  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

      7、《黄头郎》  黄头郎,捞拢去不归。  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  水弄湘娥佩,竹啼山露月。  玉瑟调青门,石云湿黄葛。  沙上蘼芜花,秋风已先发。  好持扫罗荐,香出鸳鸯热。

      8、《贾公闾贵婿曲》  朝衣不须长,分花对袍缝。  嘤嘤白马来,满脑黄金重。  今朝香气苦,珊瑚涩难枕。  且要弄风人,暖蒲沙上饮。  燕语踏帘钩,日虹屏中碧。  潘令在河阳,无人死芳色。

      9、《假龙吟歌》  石轧铜杯,吟咏枯瘁。  苍鹰摆血,白凤下肺。  桂子自落,云弄车盖。  木死沙崩恶溪岛,阿母得仙今不老。  窞中跳汰截清涎,隈壖卧水埋金爪。  崖蹬苍苔吊石发,江君掩帐筼筜折。  莲花去国一千年,雨后闻腥犹带铁。

      10、《江楼曲》  楼前流水江陵道,鲤鱼风起芙蓉老。  晓钗催鬓语南风,抽帆归来一日功。  鼍吟浦口飞梅雨,竿头酒旗换青苎。  萧*白云差池,黄粉油衫寄郎主。  新槽酒声苦无力,南湖一顷菱花白。  眼前便有千里愁,小玉开屏见山色。

      11、《江南弄》  江中绿雾起凉波,天上叠巘红嵯峨。  水风浦云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  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  吴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帖寒玉。

      12、《将发》  东床卷*罢,护落将行去。  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13、《将进酒》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14、《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15、《京城》  驱马出门意,牢落长安心。  两事向谁道?自作秋风吟。

      16、《经沙苑》  野水泛长澜,宫牙开小茜。  无人柳自春,草渚鸳鸯暖。  晴嘶卧沙马,老去悲啼展。  今春还不归,塞嘤折翅雁。

      17、《静女春曙曲》  嫩叶怜芳抱新蕊,泣露枝枝滴夭泪。  粉窗香咽颓晓云,锦堆花密藏春睡。  恋屏孔雀摇金尾,莺舌分明呼婢子。  冰洞寒龙半匣水,一只商鸾逐烟起。

      18、《九月》  离宫散萤天似水,竹黄池冷芙蓉死。  月缀金铺光脉脉,凉苑虚庭空澹白。  露花飞飞风草草,翠锦斓斑满层道。  鸡人罢唱晓珑璁,鸦啼金井下疏桐。

      19、《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潞幕》  长鬣张郎三十八,天遣裁诗花作骨。  往还谁是龙头人?公主遣秉鱼须笏。  水行青草上白衫,匣中章奏密如蚕。  金门石阁知卿有,豸角鸡香早晚含。

      20、《黄家洞》  雀步蹙沙声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镞。  黑幡三点铜鼓鸣,高作猿啼摇箭箙。  彩巾缠踍幅半斜,溪头簇队映葛花。  山潭晚雾吟白鼍,竹蛇飞蠹射金沙。  闲驱竹马缓归家,官军自杀容州槎。

    [阅读全文]...

2022-05-05 11:59:08
五代李熠关于梅的古诗 - 句子
五代李熠关于梅的古诗 - 语录
五代李熠关于梅的古诗 - 说说
五代李熠关于梅的古诗 - 名言
五代李熠关于梅的古诗 - 诗词
五代李熠关于梅的古诗 - 祝福
五代李熠关于梅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