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海口的古诗

关于介绍海口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介绍海口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介绍海口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介绍海口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56) 说说(83) 名言(5) 诗词(274) 祝福(1) 心语(60)

  • 贾生古诗介绍

  • 贾生古诗介绍

      《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贾生古诗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商隐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及注释】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

      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他,

      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

      1、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

      2、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3、才调:才气。

      【赏析】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

      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在坐*上移膝靠*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 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和谐,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抬得高,摔得重”。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阅读全文]...

2022-01-27 19:00:53
  • 小海的诗介绍

  • 小海的诗介绍

      春天了,我又骚动不安

      生下一匹母马

      有鼻子有耳,一派生动

      我常抚摸她

      让她安宁,让她沉静

      这匹母马就站在河滩上

      我曾经如唤她

      她呼啸而来,又飘然而去

      生活恬静又优美

      我是田园之子

      这是我幻想的日子

      我生来注定美满如梦

      马儿啊,告诉我

      那惊扰你的一切是否已过去

      整夜,我在*原听着你的蹄声

      欢畅而激越

      劝喻

      今天,我发现了一双脚印

      在后坡的荒地上

      又深又大

      像天外来的陨石砸下的

      我竟然想不起

      谁会这么早

      斜穿这块地

      它只通向北边更贫瘠的沙碱地

      这是双足有四十八码的胶鞋印

      当有个人以这样的方式走过

      你就会不得已而紧跟

      虽然不会有更多的人加入

      这冬天未垦地上的脚印

      着实令我紧张兴奋起来

      一直不合我心意的这块坡地

      曾经搁荒很久

      有一年,连那楝树上筑巢的鸟儿

      也放弃了它们结实的窝

      今天,当我见到有人用脚尺量这块地

      我有个预感

      就像风雨之夜向我开启的大门

      我确信,在这附*

      还没有谁有这样的一双大脚

      而且,在这个季节

      匆匆穿过这不成形的荒芜的坡地

      这是只有我才能感知到的

      一只神奇的大脚

      而不是惯常

      我一早起来,仅仅收获它的薄雾

      1994年2月

      门槛

      在海安的门槛上

      坐着一个南方佬

    [阅读全文]...

2022-04-30 18:26:39
  • 春晓的古诗介绍

  • 春晓的古诗介绍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古诗相关内容,欢迎查看!

      春晓

      春眠不觉晓⑴,处处闻啼鸟⑵。

      夜来风雨声⑶,花落知多少⑷。

      词句注释

      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白话译文

      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作品鉴赏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易浅*,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名家点评

      《王孟诗评》:刘风流闲美,正不在多。以诗*词,太以纤丽故。

      《唐诗广选》:顾云:真景实情,人说不到。高兴奇语,唯吾孟公。

      《唐诗归》:钟云:通是猜境,妙!妙!

      《唐诗解》:昔人谓诗如参禅,如此等语,非妙悟者不能道。

      《唐诗镜》:喁喁恹恹,绝得闺中体气,宛是六朝之余,第骨未峭耳。

      《唐诗选》:玉遮曰:“知多少”,正是“不觉晓”妙处。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晓景喧媚,莫卜夜无寂寞。惜春心绪,有说不出之妙。周敬曰:二十字清声婉约。

      《唐诗笺要》:朦胧臆想,构此幻境。“落多少”可以不说,又不容不说,诚非妙悟,不能有此。

      《而庵说唐诗》:做上二句便煞住笔,复停想到昨夜去,又到花上来,看他用笔不定,瞻之在前,忽然在后矣。或问:何不写“夜来”在前?曰:看题中“晓”字。“处处闻啼鸟”下若再连一笔,则便不算晓矣,故特转到晓之前下“夜来”二字。“风雨声”紧跟上“闻”字,“晓”字便隔寻丈。其作“晓”精微有若此。

      《唐诗笺注》:诗到自然,无迹可寻。“花落”句含几许惜春意。

      《诗法易简录》:亦具一气流转之妙。

      《历代诗评注读本》:描写春晓,而含有一种惋惜之意。惜落花乎?惜韶光耳。

      《唐人绝句精华》:此古今传诵之作,佳处在人人所常有,唯浩然能道出之。闻风雨而惜落花,不但可见诗人清致,且有屈子“哀众芳之零落”之感也。

    [阅读全文]...

2022-03-09 20:51:45
  • 《春日偶成》古诗介绍

  • 春日,文学
  • 《春日偶成》古诗介绍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一起来看看古诗介绍,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春日偶成⑴

      云淡风轻*午天⑵,傍花随柳过前川⑶。

      时人不识余心乐⑷,将谓偷闲学少年⑸。

      【词句注释】

      ⑴偶成:偶然写成。

      ⑵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⑶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依靠。随,沿着。 川:瀑布或河畔。

      ⑷时人:一作“旁人”。 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⑸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 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韵译】

      云儿淡,风儿轻,时*春日中午,

      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

      这惬意的春游呀,人们并不了解,

      将会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

      【散译】

      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正午,我穿行于花丛之中,沿着绿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来的。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困在书斋里,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一旦走出书斋,回到大自然中,便觉得格外爽快,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不言而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弄懂诗意。

      4、检查学*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阅读全文]...

2022-07-20 09:56:43
  • 古诗黄鹤楼介绍

  • 古诗黄鹤楼介绍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一起来看看古诗内容介绍,欢迎读者参考!

      黄鹤楼⑴

      昔人已乘黄鹤去⑵,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⑶。

      晴川历历汉阳树⑷,芳草萋萋鹦鹉洲⑸。

      日暮乡关何处是⑹?烟波江上使人愁⑺。

      词语注释

      ⑴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⑵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⑶悠悠:飘荡的样子。

      ⑷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原。历历:清楚可数。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汉水北岸。

      ⑸萋萋:形容草木茂盛。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⑹乡关:故乡家园。

      ⑺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白话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寰宇记》),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整体赏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诗人未必是有意在写拗律,但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

      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阅读全文]...

2022-07-29 03:50:27
  • 古诗的自我介绍

  •   蜕变的我 我看见了自己 看到一个蜕变的自己

      体内被新陈代谢

      体外貌然一新

      脑袋里的思想

      已经被格式化更新

      心肺象被掏空似的

      学会了安静

      灵魂会自我独白

      生活工作及朋友圈

      样样进入刷屏似的叠加更新

      所有

      所有的一切

      所有所有的一切

      都在更换个不停

      没有人相信

      也不需要谁信与不信

      只需尽情升级更新

      让这一切的一切

      蜕变的自然

      而又有些惊喜

      人生出现拐点时

      如同

      行驶的车辆不能过于急刹

      需要慢慢减行

      慢慢减行

      给自己一个稳定

      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缓冲区

      自由的缓冲区域

      新的开始

      需要这样的演变过程 我在真真切切

      感受着自己的神奇

      享受着重生时脱变的经历

      象苏醒的轻灵

      居高可藐视芸芸众生 俯首可窥视蝼蚁群雄 人生巨变

      感悟雄鹰重生的艰辛 感受鸡蛋由内而破的秘密 感知蜕变时鲜嫩的自己

      此时的我

      外人只知神采奕奕 此刻的自己清楚自己 此时此刻的我

      正在向目标更新

      没有人相信

      也不需要谁

      信与不信

      这是我的秘密

      我的秘密

      我要让所有人

      看到将来崭新的自己

    [的自我介绍]

    [阅读全文]...

2022-02-09 01:24:23
  • 古代经典诗句介绍

  • 古代,经典
  • 古代经典诗句介绍

      知我者 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

      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还有强中手

      人生若只如初见

      醉笑陪君三万场 不诉离伤

      欲语泪先流

      相逢何必曾相识!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间,不胜人生一场醉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宠辱不惊,闲看堂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阅读全文]...

2022-03-06 07:37:02
  • 关于梅兰竹菊的古诗及寓意介绍

  • 中考
  • 关于梅兰竹菊的古诗及寓意介绍

      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这虽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亦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不无关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花中四君子的相关素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梅兰竹菊的古诗及寓意介绍

      花中四君子,*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兰、竹、菊。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

      一、梅

      *原词《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梅,傲而不俗。其色分红白及绿,另有蜡梅,色黄如蜡,香气浓郁,虽自成科属,其风韵却与梅有异曲同工之妙。梅寿可逾千载,枝干虬曲,身姿苍古,其芳愈寒愈媚,临风寒劲挺傲然铁骨,遇冰雪更添飘然风仪。明代李渔曾论赏梅之无奈:“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吾以为:梅不畏寒乃出自天然,而寒香俱来更是造化奇绝,踏雪寻梅,呵气凝香,满目娇色,风雅至致哉!

      对于剪雪裁冰、耐寒傲冷的梅,我只见过一株。深黄的,磬口的,*乎晶莹剔透的,于老干嫩枝之间,开些小花;疏影潇洒,冷香四溢,煞是清韵高洁,让人有脱俗之念,生妻梅之心。此中情趣,自非是追名逐利之人所可深味,更不是那种不甘寂寞者所能领悟的。

      二、兰

      唐李白《古风》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兰,幽而不病。处深山,厌都市喧嚣,不以境寂而色逊;居幽谷,喜明月清风,不因谷空而貌衰。艺兰之人,跋涉林壑之间,寻采野生之兰,驯其野性,育其良种,配山石衬其隽秀,置曲房显其香幽;兰叶,如挑破凡障睿剑,兰花,如指点群迷佛手,闻其香,瞻其容,如入禅境矣。兰香如檀,置兰之室不宜久坐,久坐而不闻其香,故痴迷呆滞者,实难见识兰之雅趣。

      “兰生幽谷,无人自芳”,据传孔子称之为王者之香。而兰之幽香我没有领略过,想必其香气自然是沁人心脾的美事。然其孤芳自赏的风喻,应是贤人逸士的高标自况;而“美人香草”之谓,也或多或少地透出有志之士不为世人所知的悲愤抑郁之意。

      三、竹

      郑板桥《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轻而不佻。其茎有方圆之别,其色有青紫之分;竹无心性随和,山野路旁,庭院庙堂,随遇而安,四季茂然;栉疾风扬其劲节,沐春雨耸其玉笋,披月辉露其窈窕,偎峭石显其轻灵;傍窗而植,赏月投之秀姿;临池而栽,顾波泛之倩影。宋代苏东坡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人爱竹之情,由此可见一斑矣。

      而竹,我小时常见。虽处北方凛冽酷寒之地,却也是几株劲节清高,洒风弄月,不无轻筠幽篁之致,至于竹香竹笑之属,我实不大了解。就是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满图皆节,仅数片叶,坚劲挺拔,气势冲霄,很具节操和傲岸,倒让我深谙了竹之坚贞高洁的象征意味。

      四、菊

      唐·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丽而不娇。傲然临霜,怒放于群芳凋零之际;不畏肃杀,尽展其万方娇媚之态。园艺之菊与野生之菊不同矣,野菊婆娑,点缀村舍疏篱,随处而生,毋须人工;而园艺之菊,从春之下种至秋之绽放,其间治地酿土,防燥虑湿,摘头掐叶,接枝捕虫,防雨避霜,使艺菊之人难得闲暇。从古到今,历代艺菊之人倾心培育,使其种类纷繁,姿态万千。是谓:菊之美,三分出自天工,七分来自人力,艺菊之人终年辛劳,以人力助天工,菊之美,实臻天人合一之境也。

      说到傲霜的菊花,当然要数陶渊明的偏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哉其乐。然而,我想陶渊明所采的那菊,定不是花钱雇用花匠所植,而是普通的野菊罢了;淡泊清华,凌霜自得,自蕴情致而已,自然是现代的赏菊家所不屑于顾的。

      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这虽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亦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不无关系。而四君子之名的来源,我以为大概是出于古代的贤人君子,每每以梅兰竹菊自况,而梅兰竹菊四者也足以被用之来美喻其高风亮节之故吧。基于这种内在的品德之喻,“四君子”之称,也确实恰如其分了。

      拓展阅读:梅兰竹菊随笔散文

      在*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四君子的梅兰竹菊深得文人喜爱。对梅兰竹菊的诗一般的感受,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为背景的。

      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正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

      大凡生命和艺术的境界,都是将有限的内在的精神品性,升华为永恒无限之美。梅、兰、竹、菊成为*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

      一、梅

      咏物诗中,很少有以百首的篇幅来咏一种事物的,而对梅花完成百咏的诗人最多。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它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出繁花满树,幽幽冷香,随风袭人。

      从梅花的这一品性中,*诗人们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式,就是那样一种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所以诗人常用清逸来写梅花的神韵,如宋代梅妻鹤子的林和靖那著名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清逸不仅是古代隐士的品格,而且是士大夫的传统文化性格。梅花所表现的正是诗人共有的一种品质,因而诗人倍加珍爱。

      梅花以清癯见长,象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那高标独秀的气质,倜傥超拔的形象,使诗人带着无限企慕的心情,以一往情深的想象,盼望与梅花在一起深心相契的欢晤: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的冷香色,含蕴着道德精神与人格*守的价值,因而深为诗人所珍视。

      二、兰

      空谷生幽兰,兰最令人倾倒之处是幽,因其生长在深山野谷,才能洗净那种绮丽香泽的姿态,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这种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幽,不只是属于林泉隐士的气质,更是一种文化通性,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象征着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兰花从不取媚于人,也不愿移植于繁华都市,一旦离开清幽净土,则不免为尘垢玷污。因此,兰花只适宜于开在人迹罕至的幽深所在,只适宜于开在诗人们的理想境界中。

      宋人郑思肖在南宋灭亡之后,隐居吴中(今苏州),为表示自己不忘故国,坐卧都朝南方。常画露根兰,笔墨纯净,枝叶萧疏,兰花的根茎园艺,不着泥土,隐喻大好河山为异族践踏,表现自己不愿生活在元朝的土地上。

      寥寥数笔,却笔笔血泪。倪瓒曾为其题诗: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所以,诗人爱兰咏兰画兰,是透过兰花来展现自己的`人格襟抱,在兰花孤芳自赏的贞洁幽美之中,认同自己的一份精神品性。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凉爽的闲庭中,翠竹依阶低吟,挺拔劲节,清翠欲滴,婆娑可爱,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兰翠色长存的高洁,并以它那劲节、虚空、萧疏的个性,使诗人在其中充分玩味自己的君子之风。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节*;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

      三、竹

      竹在清风中簌簌的声音,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都让诗人深深感动,而竹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的品格,更让诗人引为同道,因而*文人的居室住宅中大多植有竹子。王子酞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朴实直白的语言,显示出那悠久的文化精神已深入士人骨髓。

      四、菊

      如果说,冬梅斗霜冒雪,是一种烈士不屈不挠的人格,春兰空谷自适,是一种高士遗世独立的情怀,那么,秋菊财兼有烈士与高士的两种品格。晚秋时节,斜阳下,矮篱畔,一丛黄菊傲然开放,不畏严霜,不辞寂寞,无论出处进退,都显示出可贵的品质。

      两千多年以来,儒道两种人格精神一直影响着*的士大夫,文人多怀有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尽管世事维艰,文人心中也有隐退的志愿,但是,那种达观乐天的胸襟,开朗进取的气质,使他们始终不肯放弃高远的目标,而菊花最足以体现这种人文性格。咏菊的诗人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的屈原,而当晋代陶渊明深情地吟咏过菊花之后,千载以下,菊花更作为士人双重人格的象征而出现在诗中画里,那种冲和恬淡的疏散气质,与诗人经历了苦闷彷徨之后而获得的精神上的安详宁静相契合。因而对菊花的欣赏,俨然成为君子自得自乐、儒道双修的精神象证。

    [阅读全文]...

2022-01-10 10:41:03
  • 《结交》古诗赏析及作作者介绍

  • 《结交》古诗赏析及作作者介绍

      说起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作品,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游子吟》、《结爱》、《杏殇》等,今天小编分享一首孟郊《结交》供大家赏析.

      原文

      铸镜须青铜,青铜易磨拭。

      结交远小人,小人难姑息。

      铸镜图鉴微,结交图相依。

      凡铜不可照,小人多是非。

      孟郊简介

      孟郊(751-815),唐代著名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少年时期隐居嵩山。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河南府今洛阳),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仕历简单,清寒终身,为人耿介倔强,死后曾由郑余庆买棺殓葬。故诗也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孟郊现存诗歌574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阅读全文]...

2022-04-30 09:31:06
  • 王维的古代诗句介绍

  • 古代
  • 王维的古代诗句介绍

      王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王维的古代诗句介绍,我们来看看。

      1、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洛阳女儿行》——王维的古代诗句介绍

      2、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洛阳女儿行》——王维的古代诗句介绍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的.古代诗句介绍

      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维的古代诗句介绍

      5、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相思》——王维的古代诗句介绍

      6、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王维的古代诗句介绍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王维的古代诗句介绍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王维的古代诗句介绍

      9、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观猎》

      10、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

      11、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1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13、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

      14、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三首》

      1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17、明年春草绿, 王孙归不归?《山中送别》

      18、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送别》

      19、涧户寂无人,纷纷开自落。《辛夷坞》

      20、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

      21、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22、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杂诗·君自故乡来》

      23、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送别》

      2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25、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

      26、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洛阳女儿行》

      27、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洛阳女儿行》

      28、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青溪》

      29、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桃源行》

      30、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31、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西施咏》——王维的古代诗句介绍

      32、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王维的古代诗句介绍

      33、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终南山》——王维的古代诗句介绍

      34、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春中田园》——王维的古代诗句介绍

      35、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王维的古代诗句介绍

      1、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诗作:《送别》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作:《渭城曲》

      3、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诗作:《送杨少府贬郴州》

      4、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诗作:《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5、避人五陵去, 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 *生一片心。诗作:《送朱大入秦》

      6、岸上火兮相迎,将夜入兮边城。鞍马归兮佳人散,怅离忧兮独含情。诗作:《双黄鹄歌送别》

      7、鱼笺请诗赋,幢布作衣裳。薏苡扶衰病,归来幸可将。诗作:《送李员外贤郎》

      8、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诗作:《送沈子福归江东》

      9、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诗作:《青溪》

      10、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诗作:《送别》

      1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作:《送元二使安西唐》

      12、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似洛阳时。诗作:《齐州送祖》

      13、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诗作:《送张五归山》

      14、送车盈灞上,轻骑出关东。相去千馀里,西园明月同。诗作:《送熊九赴任安阳》

    [阅读全文]...

2022-06-14 05:42:22
介绍海口的古诗 - 句子
介绍海口的古诗 - 语录
介绍海口的古诗 - 说说
介绍海口的古诗 - 名言
介绍海口的古诗 - 诗词
介绍海口的古诗 - 祝福
介绍海口的古诗 - 心语